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 作业设计_第1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 作业设计_第2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 作业设计_第3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 作业设计_第4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 作业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作业设计

一、作业类型

单元作业

二、适用章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作业设计

三、作业设计依据

【课标要求】

本单元是个多文体的单元,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围绕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提倡学生发扬中国

文化的博大精神、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结合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

民俗、学习先辈优秀传统品质,开阔学生的眼界,见识多元的民俗现象。

让学生在在阅读中品位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语言表达方式。

欣赏文学作品,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建立

文化自信。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更加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的发展,突破教材的禁锢,有创造性地合理运用教材,注重课程内容与生

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题发展,精心设计作

业任务,做到“省时提质增效”,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材简析】

本单元选取这四篇课文,主要是考虑它们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的元

素(同时也考虑这些课文的不同时代、不同生活场景和不同体裁的多样性

特点),以便于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

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但这些课文的主题并不是局限于民俗文化,

而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例如《社戏》还表达了作者对未受现代文明

污染的淳朴人性的期盼,《回延安》还表现了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热

情,《安塞腰鼓》还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灯笼》还表达

了保家卫国的意志和热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对比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认

识。

【教学目标分析】

学习本单元,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

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要注意

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

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目标设计如下: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对民

俗文化的热爱。

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

方式的。

3、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强朗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

料。

【学情分析】

八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

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情感方面他们能进行自我教育。经过一年多新课程

理念的熏陶和实践,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还有

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顾虑,又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可是他

们又是疫情下逆行的一届学生,线上授课较多,一大部分学生养成了懒惰,

甚至躺平的习惯。教育部“双减”政策的出台,切中要害,“分层省时高

效弹性”的作业设计势在必行。

四、作业设计目标

为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作业目标分了三个层次。在作业设计中尽量

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有更多的机会来体验生活,关注民俗文化,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不同难度和不同层次

的作业中获得快乐并有所收获。

1、理解字、词、句,夯实语文基础知识。

2、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提升语文素养。

3、关注民俗文化,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怀。

五、预估时长

20分钟(单元作业一周内完成就可以)

六、作业内容及设计意图

基础夯实类作业

建议用时:10分钟难度:★

(一)基础夯实(三选一)

1、下面划横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晚会现场出奇的寂静,人们都沉浸在无尽

的回味中。

B.面对越来越高的求职门槛,许多大学生叹为观止。

C.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参观他旧居的人络绎不绝。

D.诵读经典对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

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B.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C.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

外的事。

D.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中国哲学自始就关注人,其体系中的学以成人,不仅是成就全面发

展的人格,更多的是成就一种技艺。

B.通过汇总统计、调查登记和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国家统计局公

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

C.无论什么职业,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有追求、有闯劲、敢奋斗,任

何人都可以在梦想的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

D.快递垃圾泛滥是一个亟待解决和发现的环境问题。

(设计意图: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

文字运用能力,让学生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字、词及标点符号,使学生初

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

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素养提升类作业

建议用时:10分钟难度:★★

(-)素养提升(三选一)

1、[2021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B卷改编】下面例句中含有两组意思

相反或相对的词,请从备选词语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写一个完整的句

子。

示例: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

得飞溅了。

备选词语:烟花上课铃

2、家乡,总会传递一种淳朴、真挚的浓浓亲情,这是一种来自遥远的

祖先血液里的神秘力量。它把世世代代的子孙凝聚在一起,它让我们充满

自豪和希望。认识先人,传承风尚,让我们一起叩访名人。

请仿照示例,从下面几位名人中任选一位作简要介绍。

备选名人:司马光、王维、霍去病、赵树理

示例:王勃,初唐诗人,山西河津人,为“初唐四杰”之首。代表作

品有《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3、《社戏》课后第二题: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

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

方式各自的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仿写,并引导学生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

应用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名

人的思想、事迹和影响,增进对家乡历史的了解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奋发

向上的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

学生思想文化修养。)

探究拓展类作业

建议用时:20分钟难度:★★★

(三)探究拓展(三选一)

1、承民俗,学对联。

(1)在古代诗歌中,“月”是常见的意象。下列与“月”有关的诗句

中,哪两句写到了传统节日()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D.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2)你认为下列三个选项中,哪一项不可以作为对联?请具体说出理

由。

A.红杏枝头春意满,彩云声里玉箫清。

B.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

C.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

【小支架】对联的基本要求:

(1)必须是上、下两联,而且上、下的字数一样多。

(2)上句与下句相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结构与词性应当相同或相似,即

必须对仗。

(3)上、下句的内容有关联。

(4)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即“仄起

平收”。

2、班里准备举办一次“走近民俗,走进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布置会

场时,同学们想选用一种富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装饰物,你推荐哪一种?请

说说理由。不少于100字。

3、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戏曲是中国的国粹,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有责任将其传承与发扬。为此,同学们决定以“拯救

戏曲”为主题,举行一次班会。

(1)【激情开场】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段50——100字的开场白。

(2)【认识脸谱】在这次班会中,班长准备了戏曲脸谱供同学们欣赏,

请你写出下面的脸谱所属的行当。

(3)【谈谈看法】活动中,同学们针对“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

获得新生”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

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关注各地风土人情,了

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俗,养成积累相关传统节日的诗词、名句、故事等

习惯,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

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起

学习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增强学生的爱国情

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七、答案要点及评价反馈预设

一、基础夯实(三选一)

1、B(“叹为观止”是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不符合句意。)

2、C(中间顿号应改为逗号。顿号表示并列词语之间和序次语之后的

停顿,表示的是短语内部的结构关系;而逗号表示的是句子内部的结构关

系。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语之间,而逗号用在

句中并列成分之间。本题作者表示的是一件件的事,更不可以用顿号。)

3、C(A.语序不当,应将“全面发展的人格”和“一种技艺”互换位

置;B.语序不当,应将“汇总统计”和“调查登记”互换位置;D.语序不

当,应将“解决”和“发现”互换位置。)

二、素养提升(三选一)

1、示例一:这烟花,使宁静的夜空立即变得喧闹起来,使暗淡的四周

立即变得灿烂起来。

示例二:这上课铃,让喧闹的校园变得安静,让散乱的思绪迅速聚拢。

2、示例:

司马光,北宋大臣、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主持编纂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河东人(今山西永济),

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后人推其为“南宗”之祖。代表诗作有《相思》

《山居秋暝》等。

霍去病,西汉名将、军事家,山西临汾人。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

狼居胥,大捷而归。

赵树理,作家,山西沁水人,在文学上开创了“山药蛋派”,代表作

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

3、全文有几处出现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语段,下面试做分析。

如课文开篇一段,讲述了“我”的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情况,用的

都是描叙语句,大概说了几件事:一是“我们鲁镇的习惯”,二是“我”

随母亲来平桥村的缘由,三是平桥村的地理概貌、村民状况。层次非常清

楚,语言非常简略。“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

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语句,尤其是“乐

土”二字分外醒目,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在

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又如课文最后两段,讲述了“我”再次吃豆的经历和感觉。六一公公

不仅不指责孩子们偷豆,反而给“我”家送来新豆,并且夸奖“我”有见

识,说明他这个人除了心地善良外,还有一些可爱的虚荣心,想博得他人

的夸赞。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议论,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表达了“我”

内心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那种

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这一议论句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

三、探究拓展(三选一)

1、承民俗,学对联。

(1)C(中秋节)

(2)B项。因为“满地香”与“多喜气”不构成对仗。上联最后一个

字应为仄声,而“香”是平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而“气”是仄

声。

2、示例1:我推荐中国结。中国结由原始的缝衣打结发展到礼仪记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