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供电技术规范_第1页
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供电技术规范_第2页
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供电技术规范_第3页
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供电技术规范_第4页
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供电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UD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P CJJXXXXX-20XX中低速磁浮交通供电技术规范PowersupplytechnicalcodeforMid-lowspeedMaglevtransportation(征求意见稿)20XX-XX-XX发布20X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低速磁浮交通供电技术规范PowersupplytechnicalcodeforMid-lowspeedMaglevtransportationCJXXXXX-2011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XXX年XX月XX日2012北京PAGE PAGE7PAGE1前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0]43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本规范。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以中低速磁浮交通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为基础,以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为主线,统筹考虑了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对中低速磁浮交通供电系统的构成、技术指标、设计原则和调试、验收原则提出了全面要求。本规范共分11章,包括总则、术语、一般规定、变电所、接触轨、电缆、动力与照明、电力监控、杂散电流与接地、供电设备维护、供电系统调试等内容。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控股磁悬浮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和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控股磁悬浮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82号金长安大厦C座25层邮编100124)或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地址:天津市河北区金沙江路33号增1号邮编:300251)。本规范主编单位:北京控股磁悬浮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本规范参编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目次TOC\h\z\t"yl(中文)黑体四号居中,1,yl标题2,2"1总则 12术语 23一般规定 33.1系统构成 33.2外部电源 33.3中压供电网络 33.4变电所 43.5牵引供电系统 43.6低压配电 53.7谐波影响 53.8供电设备维护 64变电所 74.1一次接线 74.2设备容量 74.3房屋及设备布置 74.4所用电系统 74.5保护与计量 85接触轨 105.1系统构成和基本要求 105.2结构与材质 105.3技术要求 106电缆 126.1线、缆选择 126.2电缆敷设 127动力与照明 147.1一般要求 147.2设备用房要求 157.3照明 158电力监控 178.1一般要求 178.2监控主站 178.3监控子站 178.4监控对象 178.5基本功能 188.6主要技术指标 199杂散电流与接地 209.1杂散电流防护 209.2接地要求 2010供电设备维护 2210.1电气设备检修原则 2210.2供电车间的规模和基础设施 2210.3维护机构及维修人员 2210.4维护设备配备原则 2211供电系统调试 2411.1总则 2411.2供电系统设备单体调试 2411.3变电所内整组调试 2511.4变电所所间调试 2511.5杂散电流监测系统 2611.6接触轨系统设备 2611.7电力监控系统设备 2611.8验收 27引用标准名录 28本规范用词说明 30条文说明 311总则 322术语 333一般规定 344变电所 365接触轨 376电缆 387动力照明 398电力监控 409杂散电流与接地 4110供电设备维护 4211供电系统调试 43

ContentsTOC\h\z\t"yl(中文)黑体四号居中,1,yl标题2,2"1Generalprovisions 12Terms 23Generalrequirement 33.1composeingofsystemandbasaldemand 33.2exteriorpowersupply 33.3midtermvoltagepowersupplynet 33.4substation 43.5tractionfeedingsystem 43.6collection 53.7influenceofharmonic 53.8maintenanceofpowersupplyequipment 64Substation 74.1Simpleconnection 74.2Capacityofequipment 74.3Buildingandequipmentlayout 74.4Auxiliarypowersupplysystem 74.5Relayprotectionandmeasurement 85contactrail 105.1basicrequirment 105.2composeingofsystem 105.3modeofcollectingcurrent 106Cable 126.1wireandcableselection 126.2layingofcable 127powerandlighting 147.1Generalrequest 147.2roomrequirment 157.3lighting 158PowersupervisoryControlsystem 178.1Generalrequest 178.2Controlstation 178.3Controlledstation 178.4Controlledobject 178.5BesicFunction 188.6Maintechniqueindexes 199straycurrentandearthing 209.1defenceofsrtaycurrent 209.2earthingdemand 2010maintenanceofpowersupplyequipment 2210.1mendingprincipleforeletricequipment 2210.2dimensionsofworkshopandbasalestablishment 2210.3departmentandpersonnelformaintenance 2210.4outfitprincipleformaintenanceequipment 2211debuggingandinspection 2411.1Singlepowersupplysystemequipmentdebugging 2411.2SubstationwithinthewholegroupoftheJointdebugging 2411.3Debuglogicwithinthesubstation 2511.4Jointdebuggingbetweenthesubstation 25

11.5Straycurrentsystemdebugging 2611.6Contactrailsystemdebugging 2611.7PowersupervisoryControlsystemdebugging 2611.8Inspection 27Catalogofreferencecode 28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30ExplanationofItem 31PAGE11总则1.0.1为保障磁浮交通供电系统工程的建设和使用安全可靠,做到功能合理、经济实用、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特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高峰小时单向断面客流运量为1万~3万人次、采用全封闭形式的中低速磁浮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新建工程的建设。1.0.3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时,磁浮交通供电系统应与城市电网的总体规划相协调,其电力调度中心、主变电所等应结合城市电网和轨道交通规划,按照资源共享原则统一考虑。1.0.4中低速磁浮交通供电系统的建设规模、设施配置应按满足预测的远期客流量和输送能力确定。对于可分期建设的工程和配置的设备,应考虑分期建设和配置。1.0.5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电气设备选型应与所采用车辆的技术特性相匹配,应采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成熟产品,并应逐步实现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国产化。1.0.6中低速磁浮交通供电系统工程的建设应考虑节约能源、资源和减少排放,应具有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排放物应达到国家现行的相关排放标准。1.0.7中低速磁浮交通供电系统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其它现行的相关标准和规定。

2术语2.0.1包括磁浮列车牵引、悬浮及其它车辆自用电在内的全部负荷。2.0.2除牵引负荷之外的,磁浮交通系统中其他动力与照明用电负荷。2.0.3主变电所highvoltagesubstation从城市电网引入高压电源,降压后为磁浮交通系统提供中压电源的专用高压变电所。2.0.4将中压交流电能降压、整流为直流电能,向牵引负荷供电的专用变电所。2.0.5将中压交流电能转变为低压交流电能,向除牵引负荷以外的其它负荷供电的变电所。2.0.6既能提供直流牵引电源,又能提供低压交流电源的变电所。2.0.7向磁浮列车提供牵引直流电源和进行回流的导电轨。2.0.8杂散电流straycurrent在非指定回路上流动的电流。2.0.9电力监控系统PSCADAsupervisioncontro1anddataacquisitionsystemofpowersupply对供电设施的运行过程进行远程集中监视和控制的系统。2.0.10TN-S系统TN-Ssystem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工作零线N和专用保护线PE严格分开的低压配电系统。2.0.11TT系统TTsystem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电气装置的外露的不与带电体相接的金属导电部分通过保护接地线,接至与电力系统接地点无关的接地极的低压配电系统。

3一般规定3.1系统构成3.1.1中低速磁浮交通供电系统应包括外部电源、主变电所或电源开闭所、中压供电网络、牵引供电系统、动力照明供电系统和电力监控系统,其中牵引供电系统应包括牵引变电所与接触轨;动力照明供电系统应包括降压变电所与动力照明配电系统。3.2外部电源3.2.1中低速磁浮交通的外部电源供电方案应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城市电网规划进行设计,宜采用集中式供电方式、分散式供电方式或混合式供电方式。供电系统对外部电源的功率需求应按远期运营高峰小时的用电负荷提出。3.2.2供电系统设计应根据建设要求,从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始会同电力部门协商确定下列内容:1外部电源供电方案和主变电所(或开闭所)设置;2供电系统的一次接线方案;3近、远期外部电源容量和电压偏差范围;4电能计量要求;5城市电网近、远期的规划资料和系统参数;6城市电网变电所出线继电保护与磁浮交通供电系统进线继电保护的设置和时限配合;7电力调度的要求和管理分工。3.2.3外部电源供电方案必须满足向磁浮交通可靠供电的要求,同时应便于运营管理和维护。3.2.4向磁浮交通供电系统主变电所或电源开闭所供电的外部电源供电线路中,应至少有一个为专线电源。3.3中压供电网络3.3.1中压供电网络的电压等级宜采用35kV、20kV、10kV。对于分散式供电方案,中压网络的电压等级应与城市电网相一致;对于集中式供电方案,中压网络的电压等级应根据用电容量、供电距离、城市电网现状及发展规划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确定。3.3.2供电系统的中压网络接线应做到简洁、统一。中压网络的供电容量应满足列车运行的远期通过能力。对互为备用的线路,当一路退出运行时,另一路应能承担系统中一、二级负荷的供电,线路末端电压损失不宜超过5%。3.4变电所3.4.1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中的变电所、开闭所按功能分为主变电所、电源开闭所、牵引变电所、降压变电所。当牵引变电所和降压变电所在同一处所设置时,宜合建为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3.4.2主变电所的选址应符合城市规划、靠近线路和负荷中心、便于电缆的进出及设备运输。牵引变电所和降压变电所的位置宜在磁浮交通的车站建筑内统一安排。3.4.3每座变电所和开闭所应至少引入两路相互独立的电源。每路进线电源的容量应满足变电所和开闭所供电范围内全部一、二级负荷的供电需求。这两个电源可来自不同的上级电源变电所,也可来自同一上级电源变电所的不同母线。3.4.4主变电所和电源开闭所的数量及位置应根据线网规划、所址环境、电源资源共享等因素,并经计算确定。供电能力应满足:当一座主变电所或开闭所因故退出运行时,相邻的变电所或开闭所应能分担其供电区域内的一、二级负荷的供电。3.4.5牵引变电所的数量和分布应根据近、远期磁浮列车的用电需求、供电质量、牵引网技术指标等因素,并经计算确定。变电所的供电能力应满足:在任一座牵引变电所退出运行时,相邻的两座牵引变电所能分担其供电区域内的牵引负荷。3.4.6降压变电所的分布应根据磁浮交通沿线各类动力照明负荷的需求确定。当一个供电区域内存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多个集中负荷时,经技术经济比较确认后,可在设置主降压变电所的基础上,增设跟随式降压变电所。3.5牵引供电系统3.5.1牵引用电负荷为一级负荷。3.5.2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的电压标准及其波动范围应符合表3.5.2的规定表3.5.2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电压标准系统电压(V)标称值最高值最低值7509005001500180010003.5.3牵引供电系统中应配置能量吸收装置对磁浮车辆再生制动时所产生的能量予以吸收,该装置宜采用节能型,吸收装置的配置方案应通过经济技术综合比较确定。3.6低压配电3.6.1磁浮交通的低压配电电压应采用AC220/380V。3.6.2各种动力与照明负荷1一级负荷:应急照明、变电所操作电源、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备、消防系统设备、消防电梯、地下站厅站台照明、地下区间照明、排烟系统用风机及电动阀门、通信系统设备、信号系统设备、道岔系统设备、电力监控系统设备、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设备、自动售检票系统设备、兼作疏散用的自动扶梯、安全门、屏蔽门、防护门、防淹门、排雨泵、地下车站及区间排水泵;2二级负荷:地上站厅站台照明、附属房间照明、普通风机、排污泵、电梯、自动扶梯;3三级负荷:空调制冷及水系统设备、锅炉设备、广告照明、清洁设备、电热设备、维修设备。3.6.31一级负荷应由双电源双回线路供电,两回电源在设备端进行切换。对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备、通信系统设备、信号系统设备、变电所操作电源、地下车站及区间的应急照明等的负荷应增设第三路电源。2二级负荷宜由双电源双回线路供电,两回电源在0.4kV母线处进行切换。对电梯及其他距变电所不超过半个站台有效长度的负荷,可采用双电源单回线路专线供电。3三级负荷可用单电源单回线路供电,当系统中只有一个电源工作时允许自动切除该负荷。3.7谐波影响3.7.1由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及磁浮交通中其它非线性用电设备所产生的谐波引起的电网电压正弦波形畸变率应符合国家标准《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14549的规定。.3.7.2为减少谐波影响,牵引变电所内的整流机组宜采用等效24脉波整流方式。对于其它用电设备,可根据其产生谐波的具体情况,在降压变电所低压配电回路中采取适当的滤波措施。3.8供电设备维护3.8.1磁浮交通工程应设置供电车间(或供电工区)负责供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对供电系统进行日常巡视、维护检修和事故抢修。3.8.2供电车间应设于车辆段或综合检修基地内,同时在停车场加设供电工区,以加强供电系统的事故抢修能力。3.8.3供电设备的保养、维护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检修与保养并重、预防与整治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配备维护、检修、试验所需的仪器仪表和专用设备。3.8.4供电车间的布局应均衡,应合理配备维护资源。

4变电所4.1一次接线4.1.1变电所一次接线应在可靠的基础上力求简单。4.1.2各变电所高压侧宜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形式。当主变电所同时要为两条及以上轨道交通线路供电时,低压侧宜采用两级母线的接线形式;牵引变电所直流侧宜采用单母线接线形式;降压变电所低压侧宜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形式。4.2设备容量4.2.1各类变电所内变压器容量的选定应保证在一台变压器因故退出运行时,其它变压器能承担变电所供电范围内一、二级负荷的供电。4.2.2牵引变电所内整流机组的容量及所内主要电气设备的容量应根据运营高峰小时的列车密度、车辆编组、车辆型式、线路条件等因素,依据牵引计算和供电计算结果确定。4.2.3牵引整流机组的负荷特性应符合表4.2.3的要求。表4.2.3牵引整流机组的负荷特性负荷100%额定电流150%额定电流300%额定电流持续时间连续2h1min4.3房屋及设备布置4.3.1各类变电所、开闭所应根据设备类型分别设置设备房间,附属房屋应根据需要合理配置。4.3.2采用室内布置的主变电所应单独设置主变压器室、高压配电装置室、控制室。宜采用楼房布置。4.3.3牵引变电所宜单独设置整流变压器室。4.3.4变压器、开关设备、控制屏等设备与室内墙壁、门的布置间距及室内通道宽度应符合《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9和《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50060的规定。各房屋防火等级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4.4所用电系统4.4.1变电所的交、直流电源屏的电源,应接自变电所的两段0.4kV低压母线。4.4.2变电所直流电源宜采用成套装置,正常运行时蓄电池应处于浮充电状态。4.4.3变电所内蓄电池组的容量应满足停电时间1h的放电容量和事故放电末期最大冲击负荷容量的要求。4.5保护与计量4.5.1变电所继电保护装置应力求简单,可靠性和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速动性,应符合《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2和《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14285的有关规定。4.5.2变电所应采用综合自动化系统,继电保护装置采用微机综合保护测控单元。4.5.3对于变压器的内部和外部的短路故障和过负荷的异常运行情况,应根据其容量及电压等级设置差动、电流及温度保护。4.5.4对于中压电缆线路的相间短路故障及单相接地的异常运行情况,应设置线路差动和电流保护。4.5.5对于整流器的内部短路、元件故障及温升超限异常运行,应设置电流保护、元件保护、过压保护。4.5.6对直流牵引馈线的短路及异常运行,应设置下列基本保护:1大电流短路断路器直接脱扣跳闸保护;2过电流保护;3电流变化率及增量保护;4双边联跳保护;5低电压保护;6直流牵引设备的框架保护。4.5.7对负极轨采用不接地或经电阻接地的运行方式,应设置接地漏电保护。4.5.8变电所的电气测量仪表的设置除应符合《电力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2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供电部门的计量要求。所有测量和计量应在开关柜当地显示并通过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将数据送到控制中心。4.5.9变电所的基本测量和计量应包括下述内容:1高压进、出线电流;2高压母线电压;3整流变压器一次侧电流/有功功率/有功电度;4动力变压器一次侧电流/有功功率/有功电度;5整流机组输出电流;6直流母线电压;7直流馈出电流;8直流回流电流;9交流自用电系统进线电流、母线电压;10直流自用电系统母线电压。

5接触轨5.1系统构成和基本要求5.1.1接触轨系统应包括正极轨、负极轨、支撑装置、电分段、各种接头和端部弯头、上轨隔离开关、避雷器等,其中正极轨和负极轨分别通过馈电电缆和回流电缆与牵引变电所内整流机组的正负极连接。5.1.2接触轨系统应满足最大行车速度下的接触受流要求,应保证在各种线路条件和运行条件下持续地向磁浮列车供电,并始终与列车保持良好而平滑的受流关系5.1.3接触轨及其轨间接头的载流量必须满足最大负荷的要求。5.2结构与材质5.2.1接触轨受流方式按受流接触位置的不同宜分为上部受流、下部受流及侧部受流。中低速磁浮交通接触轨受流方式宜采用侧式受流方式。5.2.2接触轨的材质应具备耐磨、耐腐蚀、导流好的特性,宜采用钢铝复合材质,其中受流面的材质和尺寸应与车辆受流器相匹配。5.3技术要求5.3.1接触轨的安装位置及其安装误差应根据实际线路结构以及车辆受流器与接触轨相对运动中的可靠接触要求确定。接触轨接触面中心线的安装误差在Y(横线路水平)方向和Z(横线路垂直)方向均不得大于±2mm。接触轨支持装置应具有粗调及精调功能,以保证接触轨的安装精度。5.3.2道岔区接触轨在贯通式布置时,应保证在道岔梁长期往复运动状态下接触轨的抗疲劳性。接触轨应至少保证120万次的往复弯曲后不发生变形,铝和钢带不发生分离;道岔区接触轨在断开式布置时,应保证受电靴的平滑受流。道岔区接触轨的工作寿命应不低于15年。5.3.3接触轨的支架间距应结合接触轨的机械特性、支架结构形式、台座或桥梁型式、线路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侧接触式接触轨跨距不宜大于4.5m。5.3.4接触轨的锚段长度应根据环境温度、载流温升、材料线胀系数和膨胀接头的补偿范围确定,接触轨侧接触式布置时,接触轨的锚段长度不宜大于65m。5.3.5馈电电缆、回流电缆的截面、根数应满足具体工程的载流要求,但每个回路的电缆根数不得少于两根。5.3.6接触轨带电部分和结构体、车体之间的最小净距要求,应不低于《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的有关规定5.3.7接触轨断轨处应设置端部弯头,锚段中部应设置中心锚结。5.3.8牵引变电所直流快速断路器至接触轨线路间应设置隔离开关。5.3.9接触轨应在隧道两端、电源隔离开关与接触轨连接处、地面及高架桥区段每隔一定间距设置避雷器,避雷器设置间距不应超过500m。工频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0Ω。5.3.10接触轨的电分段应设置在下列处所:1有牵引变电所车站的一端;2辅助线与正线的衔接处;3车辆段出入线与正线衔接处;4车辆段各供电分段衔接处;5检修库内为满足检修安全所要求的电气分段处。

6电缆6.1线、缆选择6.1.1对供电系统所采用的电线、电缆材质及性能要求应符合《地铁设计规范》50157中的规定。6.1.26.1.3中压环网电力电缆和6.2电缆敷设6.2.1采用单芯电缆时,中压环网电力电缆的敷设宜采取品字形布置,牵引直流电力电缆宜采用一字形布置,控制、信号等弱电电缆可采用紧靠或多层叠置方式。6.2.2高架区间的供电电缆,宜采用桥架敷设或敷设在轨道梁下。6.2.3电缆中间接头宜设置在车站范围内。若必须设置在高架区间,电缆中间接头宜设置在桥墩上的电缆桥架中。6.2.4为区间多处供电的电力电缆宜采用预分支电缆、穿刺线夹等,以减少人工接头。6.2.5电缆敷设应满足车站、区间等建筑限界要求。6.2.6车站或区间的接地干线应与每个金属电缆支架或吊架、桥架进行可靠电气连接,其两端应与变电所的接地网连接。6.2.7电缆桥架宜在桥墩处预留1~3cm的间隙作为桥架伸缩补偿用,电缆桥架的补偿处可同时设置接地扁钢的伸缩补偿,接地扁钢的补偿宜采用半径为100mm的半圆补偿环形式。6.2.8电缆在区间及车站内敷设时,各相关尺寸及距离不应小于表6.2.8的规定。表6.2.8电缆敷设的各相关尺寸及距离(mm)敷设位置效验条件电缆通道电缆沟水平垂直水平垂直两侧设支架的通道净宽≥1000-≥300-一侧设支架的通道净宽≥900-≥300-电缆支架层间距离电力电缆6KV以下-≥200-≥2006-10KV-≥250-≥25035KV单芯-≥300-≥300控制电缆-≥170-≥170最下层支架距地面最小净距-≥100-≥50电缆支架之间的距离电力电缆100015001000-控制电缆8001000800-车站站台板下电缆通道净高人通行部分-≥1900--电缆敷设部分-≥1300--变电所所内电缆通道净高-≥1900--电力电缆之间的净距≥35-≥35-注:1、电力电缆与控制电缆混敷时,电缆支架之间的距离宜采用控制电缆标准;2、当确有困难时,地下车站站台板下电缆通道人通行部分的净高可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1300mm。3、当确有困难时,可适当缩减电缆支架层间距离,但层间距离缩减量最多不可超过50mm。6.2.9对于敷设有单芯电缆的电缆吊架,应设防止磁回路闭合的措施。6.2.10电力电缆在敷设时,应在电缆中间接头两侧、电缆进出支(桥)架端部、拐弯处等紧邻部位的电缆上,采用经防腐处理的电缆卡子进行刚性固定。对于交流单相电力电缆,固定的间距还应满足短路电动力的要求。6.2.11用于电缆固定的部件,不得采用铁丝直接捆扎电缆;对于交流单相电力电缆的刚性固定,宜采用不构成磁性闭合回路的夹具。

7动力与照明7.1一般要求7.1.17.1.7.1.3动力与照明用电设备的无功补偿宜在变电所内低压侧7.1.4应急电源与正常电源之间,应采取联锁等措施防止电源间连通。7.1.5正常运行情况下,用电设备端子处电压偏差允许值(以额定电压的百分数表示)应1电动机:±5%;2照明:一般±5%;区间照明+5%-10%。7.1.6地下区间和道岔区应设置专用固定照明及维修用移动电器的电源设施,地面及高架区间宜设置维修用移动电器的电源设施。7.1.7.1.8动力设备的控制根据需要可采用1就地控制(包括手动与自动);2车站控制;3中央控制。7.1.9车站照明按功能可划分为正常照明、应急照明、值班照明、安全照明、标志照明、广告照明。其中正常照明应包括公共区一般照明和附属房间照明,应急照明应包括备用照明和疏散照明,安全照明应包括变电所电缆夹层照明、站台板下照明及扶梯下检修通道照明。7.1.10地下车站及区间隧道的照度,应符合《城市轨道交通照明》GB/T16275中的规定。地面车站、高架车站、地面区间和高架区间的照度,宜7.1.11一般工作场所备用照明照度值不应低于正常照明照度值10%;中央控制室、7.2设备用房要求7.2.1设备用房的内部布置应紧凑,合理,并方便设备的操作、巡视、搬运、施工、检修和试验,还应为远期设备的增加预留条件。7.2.2在地下车站站厅层两端宜设置通风空调电控室,位置应毗邻通风空调机房,用于通风空调机房及风道内各风机、阀门的配电及控制;在地下车站冷冻站附近宜设置冷冻站电控室,用于冷冻站用电设备、阀门的配电及控制。若冷冻站与通风空调机房合建,则可只设一座电控室为通风空调机房与冷冻站共用。7.2.3对于地下岛式车站,应分别在站厅层、站台层两端设置照明配电室;对于地下侧式车站,应分别在站厅层及两侧站台层的两端设置照明配电室。配电室负责站厅、站台、地下车站的风道、出入口人行通道、区间、设备管理用房的照明配电及控制,同时负责车站小动力设备、区间维修的配电。地面站及高架站宜根据负荷分布在站厅层和站台层适当位置设置配电室,为车站动力照明负荷供电。7.2.4电缆竖井用于车站站厅、站台及站台板下电缆敷设,应设在车站站厅、站台及站台板下电缆较集中处。7.3照明7.3.1照明配电宜采用放射式和树干式相结合、以放射式为主的接线方式,公共区一般照明的电源应分别引自变电所的两段低压母线,照明灯具应采用交叉配线,以满足照明双路电源的要求。照明配电箱控制的公共区照明范围以车站中心线为界,区间照明的分界点在两站区间的中部。7.3.2站厅、站台,出入口等处的公共区照明应与设备管理用房等场所的照明在配电上分开设计;变电所内应单独设计照明配电系统,变电所的一般照明电源应引自变电所交直流屏,应急照明电源应引自应急照明系统。7.3.3车站出入口、站厅、站台、车站控制室、值班室、公安用房、变电所、配电室、信号机械室、消防泵房、地下区间应设应急照明。其中地下区间应同时设一般照明及应急照明,两种照明灯具宜交叉布置。7.3.4应急照明电源系统宜采用设置7.3.5应急照明光源应采用能快速点燃的光源,应急照明切换时间不大于5s。7.3.6站台板下、变电所电缆夹层内及扶梯下检修通道内应设置24V的安全照明。7.3.7车站公共区及区间的一般照明应设两级控制。设备管理用房照明可在就地或就近设开关控制;备用照明应采用就地控制方式,设双控开关,火灾时不受就地开关的控制;防灾报警系统(FAS)可以强启;非消防照明在火灾时受FAS控制,可根据情况按消防分区切除。7.3.8值班照明可单独控制,也可作为常明灯,在夜间列车停运后,供工作人员通行和巡视时使用。

8电力监控8.1一般要求8.1.1磁浮交通供电系统应采用电力监控系统对供电设施进行远程集中监视和控制。电力监控系统的设备选型、系统容量和功能配置应能满足运营管理和远期发展的需要。8.1.2电力监控系统应包括主站、子站及传输通道。结构宜采用1对N的集中监控方式。8.1.3电力监控系统在技术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可纳入磁浮交通的综合监控系统。8.2监控主站

8.2.1电力监控系统主站的设计,应确定主站的位置、主站系统设备配置方案、各种设备的功能、型式和要求,以及系统容量、远动信息记录格式和人机界面形式要求等。8.2.2主站重要设备应按照双重冗余系统的原则进行配置,能对监控子站上传的遥控、遥调、遥信和遥测等对象进行监控或显示。8.3监控子站8.3.1电力监控系统子站的设计,应确定子站设备的位置、类型、容量、功能、型式和要求。8.3.2子站设备应能脱离主站独立运行,能实现遥控输出,遥信、遥测数据采集(包括数字量、模拟量、脉冲量等),远动数据传输等功能。8.4监控对象8.4.1监控对象应包括遥控对象、遥信对象和遥测对象三部分。监控对象的基本内容。1遥控对象:1)主变电所、开闭所、中心降压变电所、牵引变电所、降压变电所内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断路器、负荷开关及系统用电动隔离开关;2)牵引变电所的直流快速断路器、直流电源总隔离开关;降压变电所的低压进线断路器、低压母联断路器、三级负荷低压总开关;3)接触轨电源隔离开关;4)有载调压变压器的调压开关;5)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开关。2遥信对象:1)遥控对象的位置信号;2)高中压断路器、直流快速断路器的各种故障跳闸信号;3)变压器、整流器的故障信号;4)交直流电源系统故障信号;5)降压变电所低压进线断路器、母联断路器的故障跳闸信号;6)预告信号;7)断路器手车位置信号;8)无人值班变电所的大门开启信号;9)控制方式。3遥测对象1)主变电所进线电压、电流、功率、电能;2)变电所中压母线电压、电流、功率、电能;3)牵引变电所直流母线电压;4)牵引整流机组电流与电能、牵引馈线电流、负极柜回流电流;5)变电所交直流操作电源的母线电压。8.5基本功能8.5.1电力监控系统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1实现对遥控、遥调对象的远程操作。遥控种类分选点式、选站式、选线式控制;2实现对磁浮供电系统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视和故障报警:3实现对磁浮供电系统中主要运行参数的实时监视;4实现汉化的屏幕画面显示、模拟盘显示或其他方式显示,以及运行和故障记录信息的打印;5实现电能统计等的日报月报制表打印;6实现系统自检功能;7以友好的人机界面实现系统维护功能;8实现主/备通道的切换功能。8.6主要技术指标8.6.1电力监控系统应满足以下主要技术指标:1遥控命令传送时问:不大于3s;2遥调命令传送时问:不大于3s;3遥信分辨率(子站):不大于10ms;4遥测综合误差:不大于1.5%;5双机自动切换时间:不大于30s;6画面调用响应时间:不大于3s;7子站系统可利用率:不小于99.8%;8远动数据传输速率:不低于9600bps;9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不低于10000h。

9杂散电流与接地9.1杂散电流防护9.1.1供电及回流接触轨应绝缘架设,运营中应注意定期检查和更换绝缘子,确保其良好的绝缘性能。9.1.2当杂散电流腐蚀防护与接地有矛盾时应以接地安全为主。9.1.3杂散电流腐蚀防护的要求应符合《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CJJ49的规定。9.1.4宜设置杂散电流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应包括参考电极、道床收集网测试端子、隧道辅助收集网测试端子、传感器、数据转接器、通信电缆及杂散电流综合测试装置。9.1.5杂散电流监测系统应通过与各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单元接口接入电力监控系统,并实现对全线杂散电流的集中监测。9.1.6杂散电流监测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1测量功能:测量土建结构钢筋和周围混凝土介质的极化电位,测量正、负极接触轨的纵向电阻和泄漏阻抗。2数据处理功能:将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对磁浮交通高峰小时运行时连续测出的极化电位进行存储并求小时平均值,输出各测试点的极化电位以及随时间变化曲线。9.2接地要求9.2.1磁浮交通的每座车站应设置一套综合接地装置。供电系统中电气装置与设施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除有特殊规定外均应接地。9.2.29.2.3变电所接地装置的应符合保护接地的要求,应降低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并应符合《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中的相关9.2.4电气装置接地电阻应按《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6219.2.59.2.69.2.7磁浮供电系统的直流牵引供电部分应采用非直接接地系统。接地回路中应设置接地漏电保护装置。直流设备的安装方式9.2.8降压变电所的配电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应直接接地,配电系统应采用以TN-S为主要系统接地型式9.2.9在车站照明配电间、通风空调电控室、污水泵房、冷冻机房及废水泵房均设置局部等电位联结箱,电源的PE干线、公共设施的金属管道及建筑金属结构均与局部等电位端子箱相联结,在车站变电所做车站总等电位联结。9.2.10插座回路及插座箱应设漏电开关。

10供电设备维护10.1电气设备检修原则10.1.1供电系统的保养与维修应采用预防与维修相结合的维修模式,实行定期检测、计划维修。10.1.2维护检修设备的配备应符合国家、行业、地方、企业制定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使设备、设施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各项技术指标、技术参数应保持在允许范围内。10.2供电车间的规模和基础设施10.2.1供电车间的规模应按满足供电设备日常维护和中、小修考虑,设备大修可委托专业工厂。电气设备的检修、检测、试验应以现场为主,回送车间检修为辅。10.2.2供电车间生产房屋应包括:办公房屋、检修房屋、材料库、其他辅助房屋。10.2.3供电车间应配置用于接触轨维护检测的轨道车辆,该车宜设计成能与其它系统检测兼容的综合检测车。车辆的专用岔线和车库应在车辆段设计中统一安排。10.3维护机构及维修人员供电系统维护作业,应根据供电设备沿线分散设置的特点进行设置,满足发现供电故障时反应灵敏,排除故障快速、及时的要求。

11供电系统调试11.1总则11.1.1电气设备施工安装结束后,运营单位接管前应组织对电气设备性能进行检验及试验。11.1.2交接试验应确认电气设备的安装质量合格;设备性能满足投入运行要求,同时为运营单位提供基础性技术参考依据。11.2供电系统设备单体调试11.2.1设备的单体调试工作,按《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1.2.2电气试验方法:1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试验宜在良好天气,被试物与环境温度不低于5℃2工频交流耐压试验持续时间,均为1min;3绝缘电阻值采用兆欧表摇测60S时的绝缘电阻值;4主要电气设备的绝缘特性试验,如变压器、互感器、断路器、隔离开关整流器,控制、保护装置等,其试验有效期宜为6个月;5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的规定,进行综合判断认为其合格,即可以投入运行;6对进口设备的交接试验,应按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11.2.3电气设备进行绝缘电阻试验时,宜按下列规定执行:1100V以下的电气设备或回路,采用250V兆欧表;2500V以下至100V的电气设备或回路,采用500V兆欧表;33000V以下至500V的电气设备或回路,采用1000V兆欧表;410000V以下至3000V的电气设备或回路,采用2500V兆欧表;510000V及以上的电气设备或回路,采用2500V或5000V兆欧表。11.2.4需要调试的设备应包括下列种类:1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或空气绝缘高压开关柜(AIS);2整流变压器、配电变压器;3整流器;4直流金属封闭开关柜;5交直流电源装置;6轨电位限制装置;7电力电缆线路;8低压、控制、数据及光纤电缆;9低压电器;10制动能量吸收装置;11综合继保装置。11.3变电所内整组调试11.3.1变电所一次设备、二次设备单体试验合格后,应进行全所整组联调。11.3.2整组联调试验应包括下列项目:1交、直流电源系统通电试验;2交、直流控制回路操作试验;3交、直流保护回路试验。11.4变电所所间调试11.4.1所间差动保护调试应确保供电系统在带电运行状态下能及时准确切除发生单相接地、相间短路等绝缘故障的环网电缆,使故障范围得到有效控制。11.4.2相邻牵引所间及越区时直流联跳保护与闭锁关系的调试应确保下列功能的实现:1在直流牵引网中某一个牵引变电所在进行所内设备检修或因本所设备故障导致退出供电网络时,通过相邻牵引所向退出变电所进行越区供电,确保整个牵引网络完整性。2确保供电系统能及时准确切除发生绝缘故障的直流供电区间,使故障范围得到有效控制。11.5杂散电流监测系统11.5.1杂散电流监测系统设备的调试应包括下列内容:1外观、结构检查;2电极稳定性试验、电极的耐极化性试验;3耐压试验;4功能试验;5基本原始数据资料采集。11.6接触轨系统设备11.6.1接触轨系统的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设备单体试验;2冷滑试验;3热滑试验。11.6.2接触轨设备的单体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电动、手动隔离开关;2绝缘子、分段绝缘器;3避雷器。11.6.3接触轨的冷滑试验应在整个接触轨系统安装调整完毕后进行,应包括下列试验项目:1检测受电靴运行是否平稳,有无突变或跳动;2接触轨的接触面是否平整顺直,是否存在硬点;3车辆受流器在通过膨胀接头、端部弯头、道岔处、分段绝缘器处时往返转换过渡是否平顺,有无碰受流器的现象。11.6.3接触轨热滑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运营列车受流器与接触轨间运行状态;2运营列车取流情况;3受流器的工作状态。11.7电力监控系统设备11.7.1电力监控系统应由设置在控制指挥中心的电力调度系统、各变电所内的电力监控系统以及用于数据传输的专用数据通信通道构成。11.7.2电力监控系统设备调试应包括下列内容:1站控机功能调试;2装置本机调试;3交直流设备智能接口调试。

引用标准名录及参考文献1《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 (GB311.1)2《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基本试验方法》 (GB/T7261)3《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 (GB/T10411)4《远动终端设备》 (GB/T13729)5《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14285)6《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GB/T14549)7《城市轨道交通照明》 (GB/T16275)8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检测车通用技术条件》 (GB/T20908)9《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10《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1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2000年版)12《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9)13《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 (GB50060)14《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 (GB50062)15《电力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 (GB/T50063)16《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7《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1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59))19《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GB50490)20《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 (CJJ49)21 《中低速磁浮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 (CJ/T375)22《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零部件通用技术条件》 (TB/T2073)23《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零部件试验方法》 (TB/T2074)24《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 (TB10009)25《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DL/T621)26《固定安装铁路设备—直流开关柜7-1篇:直流牵引专用测量,控制及保护装置应用导则》 (BSEN50123-7-1)27《固定安装铁路设备—直流开关柜7-2篇:独立电流传感器及其他电流测量装置》 (BSEN50123-7-2)28《固定安装铁路设备—直流开关柜7-3篇:独立电压传感器及其他电压测量装置》 (BSEN50123-7-3)29《铁路设备绝缘配合第一部分电气电子设备的绝缘净距爬距基本要求》 (BSEN50124-1)

中低速磁浮交通供电技术规范条文说明1总则1.0.7本规范与其他有关规范和标准的关系是:凡本规范有规定的,在工程建设中应按本规范执行;本规范未作规定的,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或参照其他有关的现行国家规范和标准的规定执行

2术语2.0.73一般规定3.2.1对于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城市轨道交通的远期建设将呈网络状,因此中低速磁浮的外部电源方案的确立,不应局限在某一条线路,而应该结合该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及城市电网进行统筹考虑。3.2.2城市轨道交通的供、用电方双方应尽早确定外部供电方案,方案经技术人员研究后,还需经双方领导审查,并征求各部门的意见,最后以协议、纪要或公函的形式确定下来。相互提供的有关资料,经双方确认后可作为设计及运营的依据。中低速磁浮供电系统的一次接线方案与城市电网相互连接,与双方安全运行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一次接线方案必须征得供电部门的同意。3.3.2中低速磁浮供电系统中压网络的物理载体通常为电缆,为保证供电可靠性,中压电缆线路平时采用互为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