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2021-2022学年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同步课时作业_第1页
大自然的语言-2021-2022学年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同步课时作业_第2页
大自然的语言-2021-2022学年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同步课时作业_第3页
大自然的语言-2021-2022学年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同步课时作业_第4页
大自然的语言-2021-2022学年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同步课时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大自然的语言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当的是()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融融。

C.儿童剧《芝麻开门》剧情抑扬顿挫,台词诙谐幽默,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称赞。

D.由于他刻苦练字,锲而不舍,他的书法艺术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2.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

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B.龙舟赛拉开了战幕,一只只疾驰的龙舟宛若蛟龙,在南湖水面上劈波斩浪,络绎不绝。

C.二十四节气把太阳周年运动的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

于大寒,周而复始“

D.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严重扰乱

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

B.《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C.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使我明白了加强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D.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各国应把对药物疗效的研究聚焦在威胁人类生命乃至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上。

B.为降低排放,某市加快重点行业达标改造进程,在全市重点企业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

C广州将完善与周边地区连接的快捷通道,形成外大循环、内小循环,打造综合交通枢纽。

D.驴友遇险,除突发气象、地质灾害外,大多缘于自身准备不充分、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例如“加冠”指二十岁,人们常说的“不惑之年”“花甲之年”,

分别指三十岁、六十岁。

B.古诗词中常常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

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C.《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竺可桢,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

基人。本文选自《科学大众》,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D.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很多地方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安徽的黄梅戏、浙江

的越剧、岳阳的巴陵戏等。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谷鸟开始歌唱,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C.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

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句中“温带和亚热带区域”这

个范围可以删去。

C.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各种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它们好像在提醒农民适时安排农

事。

D.本文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

8.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融化()

簌簌()

翩然()

风雪载途()

孕育()

连翘()

9.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草木荣ku()

shuai()草连天

草长ying()飞

周而fu()始

10.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莺。”吟诵着这

首诗,你眼前是否出现了莺歌雁舞、风筝满天的场景?你是否感受到了童年纯萃的快乐?每

年清明前后,春风和煦,碧空澄澈,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到空旷之处放风筝。

(1)给加粗字注音。

①草长莺飞___________

②和煦___________

(2)找出文中的错别字并修改。

①___________改为

②___________改为

11.古人通过仔细观察四季的物候特征和气候特点,分别总结出了顺应四季的农事指南与养

生要诀。请根据上下文提示,将''生发”“闭藏”两个词分别填写到相应的括号中。

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宜(A);夏三月,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

宜(壮物);秋三月,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此宜(收敛):冬三月,水冰地诉,无扰乎阳,

此宜(B)o

12.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大自然的语言会唤起我们心中不同的感受。请从声音、形

态、气味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写句子,要求具体形象,句式不限。

[示例]大自然的色彩语言:金黄色的阳光下,一片美妙的新绿从草地向四面八方蔓延,让

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与活力。

大自然的语言:

13.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班级举行“物候与自然”主题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

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小明同学在活动中搜集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并摘录了

其中四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联系从《大自然的语

言》中学到的物候学知识,分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原因。

(2)“雨水”“白露”“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三个节气•请仿照示例,从“白露”“霜

降”中任选一个加以描述。

示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水时节,降雨开始,雨量渐多。

(3)近年来,时常听到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了的

消息。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联系有关知识,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

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

1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

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

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

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

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

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杳鸟

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

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

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

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⑤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

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

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

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

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⑥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

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

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⑦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

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

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

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

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⑧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

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下列关于“物候”的说法,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B.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农谚中就可以了解到丰富的物候知识。

C.物候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

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D.影响物候的因素有: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2)根据选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由英国南部物候的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古今差异是影响英国物候现象来临的最大因素。

B.纬度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纬度的差别而不同。

C.沿海地区的春天来得比内陆要迟,是因为在同纬度的情况下,近海的地方冬天比内陆温和,

春天比内陆寒冷。

D.高下差异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都是越往高处越迟。

(3)下列对选文的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条理清晰。

B.第①一③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再以具体现象为例,

由表及里地进行说明。

C.第⑦段中“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中的“一定”

是“特定”的意思,只有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⑦段中“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一句运用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15.课文开头以概括性的语言,描述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请仿照这一

段,写出你对秋天(或其他季节)的印象。200字左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不能用来形容“剧情”。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项,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形

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B项,络绎不绝,形容车马、船只、行人等往来不断。C项,周

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D项,褒贬失当,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

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用来形容“山寨名牌”大量出现不恰当。

3.答案:C

解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将“生命”和“健康”互换位置。C项,

成分残缺,在“内小循环”后加“的格局”。D项,“缘于……”和"……造成的”杂糅,

可删掉“造成的”。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分别指四十

岁、六十岁。

6.答案:A

解析: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7.答案:B

解析:不能删去。只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有四季这种物候现象,热带和寒带都没有。

8.答案:r6ngsiipianzaiyunqiao

9.答案:枯衰莺复

10.答案:(1)①zhdng②xii

(2)①雁燕

②萃粹

11.答案:A.生发;B.闭藏

解析:根据季节自然特征及对词语含义的恰当理解即可明确答案。

12.答案:【示例一】形态大雁在蓝天上,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

似乎在邀我共舞。

【示例二】声音聒噪的秋蝉,萧萧的落木,瑟瑟的秋风,诉说着秋的悲凉。

【示例三】气味冬日梅花沁人心脾的幽香是她的絮语一一走过寒冷,自有灿烂。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仿写的能力。先分析示例确定仿写的形式:大自然的色彩+

具体色彩怎样+我们的感受.然后从“声音、形态、气味”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用形象的

语言描绘出来即可。

13.答案:(1)从物候方面来讲,这主要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高,气温自然偏低。

(2)(示例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时节,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时节,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3)维护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应从保护生态环境开始,从日常生活做起:植树造林,

保护植被;降低噪音;减少污染物(废气、废水等)的排放;等等。

解析:(1)本题考查物候知识的积累。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