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5中国多晶硅市场行情调查及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_第1页
《2012-2015中国多晶硅市场行情调查及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_第2页
《2012-2015中国多晶硅市场行情调查及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_第3页
《2012-2015中国多晶硅市场行情调查及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_第4页
《2012-2015中国多晶硅市场行情调查及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蒂华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Email:dihuas@163.com2015中国多晶硅市场行情调查及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第一章研究定位及主要方法第一节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在于解释多晶硅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影响多晶硅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多晶硅行业的影响力度,预测并引导多晶硅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判断多晶硅行业投资价值,揭示多晶硅行业行业投资风险,为政府部门、投资者以及其他机构提供决策依据或投资依据。第二节研究内容本研究报告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⑴多晶硅行业环境分析:多晶硅行业环境是对企业影响最直接、作用最大的外部环境。1、政策法规、行业管理模式(国内对行业的管理性政策法规、行业促进政策等;国内行业管理、促进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分析;国外成功的行业管理模式)。2、技术发展趋势(国际技术走向、发展前景分析;国际技术领先的国家、公司的名称、简介、技术领先之处;国内技术水平、发展趋势与国外的技术差距;国内技术领先公司的名称、简介、技术领先之处)。⑵多晶硅行业结构分析:多晶硅行业结构分析主要涉及到多晶硅行业的资本结构、市场结构等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是多晶硅行业进入障碍和多晶硅行业内竞争程度的分析。⑶多晶硅行业市场分析:主要内容涉及多晶硅行业市场需求的性质、要求及其发展变化,多晶硅行业的市场容量,多晶硅行业的分销通路模式、销售方式等。行业业务模式分析:行业企业资产主要存在形式(固定资产、人力资源、流动资金、技术产权);经营成本、费用主要发生形式(人力、关键原材料);经营固定成本/可变成本结构;行业利润来源(产品流动性差价、技术产品销售、使用权转让);行业进入/退出壁垒(进入者要具备的主要资源:技术、资金、管理);行业整体供给发展趋势分析)。⑷多晶硅行业组织分析:主要研究多晶硅行业对企业生存状况的要求及现实反映,主要内容有:企业内的关联性,多晶硅行业内专业化、一体化程度,规模经济水平,组织变化状况等。⑸多晶硅行业成长性分析:是指分析多晶硅行业所处的成长阶段和发展方向。当然,这些内容还只是常规分析中的一部分,而在这些分析中,还有不少一般内容和特定内容。例如,在多晶硅行业分析中,一般应动态地进行多晶硅行业生命周期的分析,尤其是结合多晶硅行业周期的变化来看公司市场销售趋势与价值的变动。⑹产业链、相关行业分析1、上游企业分析:供应商行业的名称、简介;供应商行业讨价能力分析;供应商行业的集中度、最大的厂商分析;本行业对供应商的依赖度分析(行业需要的技能、资源、利润来源是否与供应商关系密切);供应商对本行业的依赖度分析(供应商成功需要的资源、利润来源是否与本行业关系密切,供应商的替代性,本行业是否是唯一的采购者)。2、下游企业分析:顾客行业的名称、简介;顾客行业的讨价能力分析;顾客行业的集中度、最大的采购商分析;本行业对顾客行业的依赖度分析;顾客行业对本行业的依赖度分析(顾客厂商成功需要的技能、资源、利润来源是否与本行业关系密切,本行业是否是唯一的供应者)。3、相关行业分析:相关行业的类别(替代性、补充性、服务性)、名称、简介;行业关系分析;相关行业厂商与本行业厂商关系分析(共同提供服务、协作开发、经销本行业产品、提供增值服务);行业的规模、主要厂商、竞争力分析;对相关行业的对策分析:联盟、收购、挤压、转型。⑺行业厂商行为分析1、营销行为:行业典型营销模式介绍;行业新产品出现速度、创新速度;行业定价预测(如按人天、按节点数等)、平均价格水平。2、平均单次销售规模:典型广告/促销方式;典型分销方式;将产品送达顾客的方式。3、营销创新分析:行业中营销大事记;生产行为;行业典型生产模式介绍;行业平均生产规模;产能变化经常采取的手段:合资、收购、合作开发、行业中产能变化(进入、购并、退出);行业扩张行为大事记;行业对周期行业的扩张力度分析;是否是强势行业、可能整合的行业;上游、下游、纵向整合、整合后对行业的价值;降低成本、加强服务、减少潜在竞争者、获得关键技术、行业扩张大事记。⑻行业主要厂商分析第一厂商:1、基本情况:公司财务分析;近年主要财务指标及财务报表。2、公司人力、业务资源分析:人力资源分析(员工数、人员构成、技术人员比例等);业务资源分析(政府关系、客户关系、关键人物等)。3、公司战略经验、前景:公司成功的战略回顾;公司经典的营销、扩张、购并等案例;公司发展方向、战略前景、战略目标;公司管理模式经验;公司成功的管理模式、经验介绍;公司在营销、生产、研发上的经验教训;公司大事记。(另加:第二第三厂商……)⑼行业集中度、竞争态势分析1、行业厂商总数、最大的3-5家厂商规模占行业规模的比重(销售额、资产、人员);大厂商盈利模式、竞争优势分析;行业小厂商盈利模式、竞争优势分析;行业中的外国企业竞争模式分析:①合作模式(一般为合资、合作、独资)和原因分析;②国家对外资进入该行业的规定;③外国企业数量、规模占行业规模的比重,外国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④外国企业竞争优势分析;2、行业需求、替代产品分析:对行业产品的需求规模、增长率及原因分析;行业替代品的种类、规模、可替代性分析;行业产品替代产品的种类。涉及行业(及行业编码);替代品替代行业产品的规模、增长率;替代品与行业产品的优劣比较、替代性分析;3、对产品需求的变化周期及特点:需求细分市场分析;需求市场细分的标准、各细分市场特点;各细分市场的大概规模、变化趋势;针对细分市场可能的创新,现有的案例分析。第三节研究方法一、历史资料分析法历史资料研究法是通过对已有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事实和一般规律,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揭示当前状况,并预测未来。各个行业都在不断地发展,如果从一个行业的发展历程来认识它,更有助于较为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该行业,并把握它的发展脉搏。历史资料的来源包括:(1)政府部门;(2)专业研究机构;(3)行业协会和其他自律组织;(4)高等院校;(5)相关企业和公司;(6)专业媒介(书籍和报纸杂志等);(7)其他机构。比如,国家统计局和各级地方统计部门定期发布的统计公报,定期出版的各类统计年鉴;各种经济信息部门、各行业协会和联合会提供的定期或不定期信息公报;国内外有关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各种国际组织、外国商会等提供的定期或不定期统计公告或交流信息;国内外各种研讨会、座谈会、报告会等专业性、学术性会议上所发放的正式文件和学术报告;企业资料;各级政府公布的相关政策法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介机构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业报告等等。二、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或电话访问/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公司调研调研前的准备工作:(1)收集好基础的行业数据(2)阅读公司最近2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定期报告报告(3)阅读市场有影响力券商报告,以了解市场的观点和竞争对手的观点和动态(4)建立好模型,将已知的行业和公司数据输入,找出模型预测需要的未知数据,同时编写调研提纲。(5)对于未知的数据可以结合市场的观点和自己的初步判断作出粗略的预测。根据模型的结果对公司的投资价值做出粗略判断。如果发现公司存在显著的投资机会,应尽最快的速度安排调研已以免错失推荐机会。2、公司调研(1)结合模型需要,有针对性和公司相关高管交流,以获取需要的资料和数据(2)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市场的观点向公司求证,对于自己观点和市场观点存在显著差异的数据和观点应该反复向公司求证。第四节数据来源对行业内相关的专家、厂商、渠道商、业务(销售)人员及客户进行访谈,获取最新的一手市场资料;对多晶硅产品长期监测采集的数据资料;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政府部门和官方机构的数据与资料;多晶硅行业公开信息;多晶硅业内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对行业的重要数据指标进行连续性对比,反映行业发展趋势;通过专家咨询、小组讨论、桌面研究等方法对核心数据和观点进行反复论证。第五节分析依据本研究报告是研究人员根据国家统计机构、市场监测数据库、行业协(学)会、进出口统计部门、科研院所等机构提供或发布的数据、信息,运用科学的统计手段与研究方法制作而成。内容多晶硅材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状况、融资管道、区域市场分布、行业重点企业分析等方面的市场信息,并且结合多晶硅行业的投资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详实系统地分析和预测、对企业的经营、营销、投资、产业升级等发展战略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论述。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进行投资决策和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权威、充分、可靠的决策依据。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第二章2012-2015年多晶硅行业发展环境分析第一节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一、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总结2012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继续保持适度较快增长。初步测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79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922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51451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49622亿元,增长7.5%。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㈠粮食生产形势较好,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据全国7万多农户种植意向调查显示,2012年全国春播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粮食作物保持增长态势,早稻播种面积将达到58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万公顷,春播玉米面积将继续增加,棉花播种面积减少4%左右。目前,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占86.9%。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2227万吨,同比增长3.9%,其中猪肉产量1511万吨,增长4.0%。生猪存栏45557万头,同比增长3.9%;生猪出栏19989万头,同比增长3.6%。㈡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利润有所下降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集体企业增长9.7%,股份制企业增长13.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4%。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0%,轻工业增长13.2%。分行业看,41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全部实现同比增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9%,中部地区增长16.9%,西部地区增长14.5%。分产品看,一季度471种产品中有345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其中,发电量增长7.1%,钢材增长6.5%,水泥增长7.3%,十种有色金属增长5.8%,汽车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轿车增长0.2%,乙烯下降0.9%。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5%,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3175亿元,同比增长7.4%。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环比增长1.22%。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060亿元,同比下降5.2%。在41个大类行业中,23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个行业持平,14个行业下降,1个行业由同期盈利转为亏损,2个行业亏损同比增加。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84.75%,比上年全年微升0.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02%。㈢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高位趋缓,投资结构继续改善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786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2%),增速比上年全年回落2.9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5191亿元,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886亿元,同比增长35.8%;第二产业投资21270亿元,增长24.6%;第三产业投资25710亿元,增长17.6%。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20665亿元,同比增长23.9%;其中,采矿业投资1302亿元,增长20.8%;制造业投资17244亿元,增长24.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2119亿元,增长18.4%。一季度基础设施(不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投资6719亿元,同比下降2.1%。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8.9%,中部地区增长27.1%,西部地区增长26.9%。从到位资金情况看,一季度到位资金70971亿元,同比增长17.5%。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24.9%,国内贷款增长5.0%,自筹资金增长26.7%,利用外资下降1.9%,其他资金下降3.0%。一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6341亿元,同比增长23.0%;新开工项目61778个,同比增加8516个。从环比看,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64%。㈣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继续回落,商品房销售同比下降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92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7%),增速比上年全年回落4.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0.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9.0%,分别回落11.2和18.4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3994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3%,增速比上年全年回落15.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23.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5.2%,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为增长12.9%和19.6%。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23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6%,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为增长4.9%和14.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5.5%,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为增长3.9%和14.3%。全国商品房销售额8672亿元,同比下降14.6%,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为增长12.1%和27.3%;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17.5%,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为增长10.2%和25.9%。一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785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9%,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为增长2.6%和32.7%。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30122万平方米,增长35.5%,增速比上年全年提高9.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9.5个百分点。一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20847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比上年全年回落5.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0.4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增长12.6%,自筹资金增长25.0%,利用外资下降22.4%,其他资金下降8.0%。㈤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汽车家电销售增幅趋缓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1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2921亿元,同比增长15.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2688亿元,同比增长14.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631亿元,增长14.6%。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5427亿元,同比增长13.3%;商品零售43892亿元,增长15.0%。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21177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汽车类增长11.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家具类增长25.4%,加快0.9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0.6%,回落19.9个百分点。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环比增长1.18%。㈥进出口增速放缓,贸易保持基本平衡一季度进出口总额8593.7亿美元,同比增长7.3%;出口4300.2亿美元,增长7.6%;进口4293.5亿美元,增长6.9%。进出口相抵,顺差6.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进出口4526.7亿美元,增长8.1%;加工贸易进出口3047.3亿美元,增长4.4%。出口额中,一般贸易出口2005亿美元,增长7.9%;加工贸易出口1960.7亿美元,增长6.3%。进口额中,一般贸易进口2521.7亿美元,增长8.2%;加工贸易进口1086.6亿美元,增长1.2%。㈦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平稳,新增贷款有所增加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89.56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比上年末回落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7.80万亿元,增长4.4%,回落3.5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4.96万亿元,增长10.6%,回落3.2个百分点。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57.25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2.46万亿元,同比多增2170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84.69万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3.76万亿元,同比少增2185亿元。㈧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回落较多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上年全年回落1.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3.8%,农村上涨3.8%。分类别看,食品上涨8.0%,烟酒及用品上涨3.7%,衣着上涨3.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6%,交通和通信上涨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1%,居住上涨2.0%。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6%,环比上涨0.2%。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0.1%,涨幅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回落5.9和7.0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同比下降0.3%,环比上涨0.3%。一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回落8.1和9.2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同比上涨0.1%,环比上涨0.1%。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7382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96元,同比名义增长14.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在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3.8%,转移性收入增长15.1%,经营净收入增长13.1%,财产性收入增长15.1%。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60元,同比名义增长1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7%。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7.5%,家庭经营收入增长15.4%,财产性收入增长12.3%,转移性收入增长25.6%。一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6371万人,同比增长3.4%;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173元,同比增长16.6%。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5658元,同比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中位数1872元,同比增长20.3%。总的来看,一季度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处在合理适度增长区间。当然,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主要是稳定出口难度较大,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行业效益下滑,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存在等。下一阶段,要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进一步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二、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㈠全球经济环境:复苏受阻,步入二次调整期全球经济在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复苏较为强劲,但随着欧债危机的加深和扩散,美国经济上升动力不足等问题的显现,2011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开始步入二次调整期,预计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会继续放慢。美国经济增长依然乏力,明显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导致美国经济疲软乏力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大大降低了美国居民的购买力,抑制消费增长。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9%以上的高失业率已持续三年,这是2011年爆发占领华尔街运动并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持续时间过长的高失业率,其破坏性影响将会进一步显现:高失业率导致收入放慢,在银行按揭贷款仍然谨慎的情况下,必然导致住房消费与投资继续低迷不振;高失业率持续化会明显降低消费预期、提高储蓄预期,对即期消费与中期消费都会产生明显的约束作用。导致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第二个原因是财政赤字过高的负效应越来越大。随着还本付息高峰期的来临,既会导致财政收缩。也会导致企业税负的提高,将会明显抑制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三是长期采取过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负效应极大。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美国、欧洲金融当局采取了持续化的宽松货币政策,非常类似于日本当年应对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情况,结果会产生两大负效应。一是货币政策失灵。利率是最主要的价格,它无法上下浮动,不仅意味着市场调节的失灵(因为利率的扭曲导致资源配置的全面紊乱),也意味着金融当局调控经济能力的减弱。第二个负效应是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保护了存在严重风险的金融机构,使他们”大而不倒”,从而延长了金融有毒资产的清理,结果是,金融危机的短期冲击减弱了,但会留下长期后遗症。最后,必然出现经济好转不久又转坏的情况,这种在日本发生过的情况正在欧美国家重现。相对于美国的情况,欧洲的情况更为复杂。我们对欧债危机发展的基本看法是:欧债危机正在一点一点地扩大,并越来越从边缘区向中心区转移,估计2012年或2013年将是欧债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原因很简单:相对于美国,欧洲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上采取了更加”保护”的政策,当时一个政策基调是不让一家欧洲银行倒闭,这正是问题所在,这么大的金融危机,一家银行都不倒闭,那就意味着犯错的金融机构根本不用承担风险。金融机构不承担风险,那么财政就得承担风险,这使债务危机雪上加霜。2010年欧债危机限于希腊,2011年希腊问题仍在恶化,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问题逐步显现,下一个可能轮到法国。值得注意的是欧元区的问题不仅仅是货币政策存在严重错误,还有两大问题制约着欧债危机的有效化解:一方面,由于欧元本身的内在缺陷,主要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性差,使得宏观经济政策作用效果较差;另一方面,欧洲的高福利制度严重阻碍了欧洲经济的结构调整,对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动形成制度性障碍。影响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中。欧债危机的影响最大,主要是影响我国的出口增长:一方面,欧债危机将明显削弱欧洲地区国民的购买力(尽管高福利制度形成的消费刚性仍很强),从而抑制欧洲国家对我国产品的进口,2011年10月我国出口增长已出现明显下滑,仅15.7%,环比也明显下降,其中欧债的影响是主要的,四季度和2012年这种影响还会加大。另一方面,欧债危机的继续发展意味着欧元将继续贬值,这会加大我国对欧洲出口的压力。预计2012年我国对欧洲的出口将降至一位数内,加上美国经济不景气的影响,2012年我国出口增长将会大幅放慢。外需不足,加上国内消费不足,2012年我国经济将会受到需求增长乏力的明显压力。㈡国内经济环境:宏观松、微观紧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环境两方面,当前是前者松后者紧,即宏观政策松,市场环境偏紧。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压力是来自于市场的内在收缩,而不是政策的紧缩。从宏观经济政策操作上讲,2012年将与2011年相反,将从适度收紧转为适度放松。宏观经济政策适度微调将体现“三保三促”的结构性特点。“三保”就是保重点投资、保农业、保民生。2011年启动了很多重大的”十二五”规划项目,如能源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资,这些项目在2012年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国家将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予以确保,促进投资的稳定增长。物价稳定的基础在农业,农业基础薄弱是农产品供给不足、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为此,需要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在农产品价格偏低时为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户提供补贴,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保民生,为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各级政府将会继续加大对住房保障、公共医疗、基本教育等投入,加快民生工程建设,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三促”就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保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稳定增长,国家将会从金融、税收两方面为其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重点,在经济进入调整期后,为创造下一轮新的经济增长机制,必须抓住国际国内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将会为以上六个方面提供更多、更强的支持,从而使我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在受到宏观经济政策有力支撑的同时,市场环境却在趋于紧缩。在政策和市场这两种力量中,市场向下调整的力量明显强于政策上拉的力量,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继续减速。市场环境的收缩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实体经济中最终需求增长的收缩,另一方面是金融市场和财政的内在收缩。2012年市场需求的收缩将会明显强于2011年。不仅消费需求增长继续偏低,更重要的出口需求受全球经济步入二次调整期的影响将大幅放慢,从而形成“双收缩”的市场压力,这有利于物价总水平向合适区间回归,但也会加剧市场竞争,使企业效益明显下滑,当然这可以理解为结构调整所必经的“阵痛”,一些先前盲目扩张、投机过强的企业将面临重大困难,甚至倒闭。对产业和企业发展来讲,放松货币政策是可期待的,但它的作用有限,因为它将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金融市场正在形成一种内生紧缩机制。这种机制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未来一段时间商业银行不得不紧缩信贷。由于央行长期采取负利率政策,导致居民存款积极性下降,新增存款出现大幅减少,2011年前三季度新增存款总额比2010年同期减少了2万多亿元,再加上央行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可贷资金明显不足,一些小银行可贷资金短缺更为明显,而过去一段时间银行的长期贷款比重明显高于短期贷款比重也加剧了银行短期可贷资金不足,为应对这一局面,商业银行不得不收缩信贷。最近许多银行推出一些理财产品,期限越来越短且收益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也反映出短期利率正在大幅上升。银行货币收缩信贷还有一点考虑,那就是对贷款风险的担心,许多商业银行对房地产投资的预期已开始动摇,为降低房地产的投资风险,收缩房地产信贷无疑是一种合理的决策。构成金融市场收缩机制的另一部分就是实际利率的上升将使企业的贷款需求收缩。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负利率政策是造成当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最主要原因,但在经济增长率下滑、企业效益变差的情况下,企望央行提高利率纠正这一失衡的可能性不大。不过应该相信市场的力量会自主地纠正这种偏差,那就是当通胀率不断下降时实际利率将会明显上升,我们预计2012年CPI增长将由目前的6%回落到3%左右,因此,负利率将会逐步缩小,甚至转为0利率或正利率,实际利率的不断上升意味着企业贷款成本的上升,从而抑制企业的贷款需求。与此同时,地方财政支出也会出现”收缩”趋势。未来一段时间内,财政收入将会明显放慢,从而限制地方政府的投资扩张。导致财政收入放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生产资料价格的回落,将会减少大企业和垄断行业的利润,从而减少各级政府的财政税收;二是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将会大大减少地方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许多迹象表明:金融货币市场和财政上的这种内在收缩机制正在形成,它一方面将抑制企业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将促使房地产泡沫逐步破灭,从而加剧经济增长调整,因此,未来二三年我国经济都将继续回落,寻求新的平衡增长点。三、“十二五”经济发展思考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中国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总体而言,“十二五”期间将是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的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五年;是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加快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五年。㈠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将步入低速增长期,新兴产业将给世界带来新的机遇。发达国家消费模式变化。长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美国消费,而美国消费过度依赖负债和信用支撑,依赖虚拟资产膨胀产生的财富效应。对现行消费模式的调整,可能影响全球贸易规模的扩大。近年来美国个人储蓄率有所上升,欧盟国家也出现类似情况;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对世界经济复苏产生了不利影响。全球产业结构面临调整。目前我国正面临从化石能源到清洁能源的转变,这会使得经济增长受到压力。与此相对应,从传统的产业结构调整到一个新的产业结构,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2015年以前,全球经济会维持一个中低速增长态势,融资成本的提高会对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带来一个新的障碍。特别是各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向经济注入货币,使全球通货膨胀风险增加。受流动性增强、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增加国际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在刺激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促其引领未来产业的发展。且推动形成“碳减排”、“碳关税”等规则,这将对国际贸易与投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环境保护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软肋,这对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发展将是重大的挑战,我国需要把握新一轮全球产业发展方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新兴经济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虽也受到冲击,但总体继续保持经济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时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还会提高。推动制造业回归与产业振兴。多年来,美欧等发达国家先后把轻纺、家电、汽车、钢铁、石化等制造业向新兴国家转移的同时,逐渐将经济重心转向金融、创意、教育等高端服务业。经历经济危机的冲击后,美国及英国、德国等开始重新认识制造业在国家经济中重要性。他们必然加快“再工业化”进程,振兴制造业,提高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由于发达国家在科技研发、知识产权、标准化、品牌等方面占据优势,而新兴国家则占据市场、成本和中低端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全球制造业的合作与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甚至将引发新一轮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㈡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将会呈现新的特征与趋势:扩大内需将成为基本趋势。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难以出现大幅增长背景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将逐步升级,外需减少,经济增长速度面临下滑的危险,因此,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发展将成为重点。资源环境约束将更趋突显。工业发展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将愈趋明显,依靠传统发展方式、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为特征的工业化将难以为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成为必然选择。重化工业与新型工业融合。近年来,重化工业比重明显上升,但其发展也带来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重化工业”与“新型工业”融合,实现重化工业的清洁化、环保化、低碳化、信息化,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先进制造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将呈现不断优化升级的基本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在工业内部,先进制造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其比重将逐步上升,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着力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加快重化工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转型,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1.强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回收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加快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加强宏观政策引导。把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经营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中,突出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明确目标,确定重点,制定重点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有效的政策措施。二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重点抓好工业园区的环境准入关,严格控制严重污染又难以治理的工艺、产品和设备进入园区,集中治理园区污染,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实现园区“零排污”。三是推进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制定相关技术发展政策,加快低碳、循环经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2.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制定产业发展、区域布局规划,引导产业有序发展。吸引重大产业投资项目向功能区集中、向园区布局集聚,促进产业空间集聚。要做好项目、投资前期准备工作,建立投资项目储备库,按照“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要求,为“十二五”产业发展储备项目支撑,为投资者提供项目前期服务。3.强化产业发展政策引导。一是加强财政政策引导,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高端产业,制订产业发展财政扶持政策,支持产业链关键、缺失项目引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强信贷投放力度,探索金融信贷新模式,确保重点投资项目和企业转型升级项目的资金需求。4.强化产业发展环境营造。各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相互配合,提高效率,支持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各地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优势,扩大产业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集聚。5.强化重大项目招商引资。要细化每个产业群、每条产业链研究,制定培育及发展战略方案,每年选择一批重点培育的产业项目,在资源投入、土地保障、咨询辅导等方面给予支持,实施动态培育计划,提高培育工作有效性。要注重引进和培育一批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的制造业项目,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降低产业运行成本,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的投资环境。6.强化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各级政府要强化与金融部门的衔接、沟通和协调,选出好的项目向银行推荐,争取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要加快制定相关法规、组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体系,鼓励银行对各类合格担保机构项目融资担保方式创新,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担保机构资本实力,推动设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解决成长型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融资难题。要积极推进产业投资基金设立试点,以产业投资基金为平台,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资金,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集聚。鼓励更多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提高企业直接融资和再融资能力,着力探索资产证券化新途径。在十二五期间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未来的经济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节多晶硅行业政策环境分析一、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总结中央对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表明,我国宏观调控的基调保持不变,对巩固和延续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意义重大。1、把握一个“稳”字,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经济形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物价温和下降。张晓晶表示,当前经济内生力增强,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新特点,宏观调控基调需要把握一个“稳”字。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张晓晶说,体现在宏观调控政策上的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首先,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国的宏观调控基本取向暂不需要大的调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206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4%,经济增速环比持续放缓。11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2%,创14个月来新低。目前,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虽然经济增速放缓,物价温和下降,但我国经济不仅不会二次探底,也不会“硬着陆”。宏观调控的基调保持不变,有利于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其次,稳定物价总水平依然是摆在宏观调控面前的重要任务。目前物价拐点已经显现,国内成本性通胀预期不断降低,但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随时会推高物价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食品价格将来会不会再次成为通胀的推高因素值得关注。目前三类产品的价格容易上涨,一是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农产品,二是房地产等不可通过贸易调节的产品,三是资源类产品。充裕的国际流动性将抬高大宗商品价格水平。尽管目前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美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总需求收缩,短期内促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但是,计划中的挽救欧债危机的2万亿欧元的流动性,以及美国可能的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会大大刺激总需求,带来大宗商品价格的推升,从而对中国构成输入性通胀预期。当前,欧债危机以及世界经济复苏遇到巨大的不确定性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宏观调控的取向不需要改变。就欧债危机而言,张晓晶分析,由于我国政府和金融部门对欧债的直接涉入不深,欧债危机对我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外需下滑,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保持宏观调控基调不变,显得格外重要。稳,不是一成不变。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陈厚义说,稳,还要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2、把握一个“进”字,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宏观调控上的进,就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同时,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展望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陈厚义说,要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宏观调控面临着复杂的任务。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之际,反映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11月份从上月50.4%下降至49%,自2009年3月以来首次回落到50%的景气临界点以下。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四季度经济增速受疲弱的外部需求影响,将会进一步降低。在控制物价的同时,宏观调控要稳定经济增长。从2012年1月1日起,我国将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地方债试点已经启动,近日,财政部发布的《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称,2011年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央行近期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长期以来,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速度上看,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低于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8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1227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具有重要意义。张晓晶表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既是顶层制度设计,又是百姓关切。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国民经济就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二、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㈠调控政策总体目标的选择2011年12月14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方向和主要任务,“稳中求进”成为2012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调。所谓“稳中求进”,就是在巩固价格水平稳定这一成果的情况下,实行调整性的政策组合促进经济的增长。张立群对此的解释是统筹协调好控物价、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之间的关系;孙学工、樊彩跃认为需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提高重要资源的配置效率,并寻找新的增长点。2012年我国应警惕通货膨胀,以保增长为主要政策目标,同时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挤除房价泡沫。因此,我国2012年的政策目标应该是:保增长、抑通胀、控房价。㈡引入供给管理的总供求分析框架目前的宏观调控理论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保增长和抑通胀二者之间只能保证一个,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中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就是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交替关系。要想解决失业问题,就必须忍受较高的通货膨胀,而要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就得忍受高失业。这是需求管理必然的结果。实际上,有一些政策措施是能够同时保增长、抑通胀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税收的措施就是如此。降低生产成本和税收能增加企业的利润,刺激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增加供给,稳定物价,这就同时达到了保增长、抑通胀的目标。这种政策被称作“供给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与以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特征的“需求管理政策”不同,后者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同一时期只能保证一个,而且在实现一个目标时必然以另一个的恶化为代价。供给管理政策只适应于长期调控,不适合短期宏观调控。在他们看来,一个经济的总供给是由这个经济的技术水平和可用资源的规模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在短期内都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因此在短期内总供给是无法调控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正是由于供给管理政策的长期性特点,使人们对供给管理政策的重视仅限于其对经济的长期影响,而对供给管理政策的短期调节效应没有予以充分承认。事实上,供给管理政策不仅能够,而且经常被运用于调节短期经济波动,只是不被人们关注,或者不被视为供给管理政策,被想当然地看作需求管理政策了。总供给是由企业的生产成本决定的,而企业的生产成本却是可以由政府在短期内调控的,政府只要能够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就可以影响短期总供给。因此,供给管理是可以用于短期调控的。调节短期经济波动经常运用的供给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财政政策,比如针对企业的税收政策,减税意味着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实际利润上升,其效应相当于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2)要素价格政策。调节生产要素的价格,比如能源、原材料价格、利率等,都能够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要素价格政策的一种。(3)第四,行政、法律手段。这些手段影响企业在某一市场的准入条件和审批手续办理的难易程度,因此可以达到调节某一行业的总供给的目的。(4)提高企业生产率的政策,比如促进技术进步、改善管理、深化改革等等,都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三、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的政策建议㈠宏观政策组合在进行政策设计时,首先要明确的是,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下滑虽然有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等因素的负面影响,但主要原因还是政府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因此,要想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只要稍稍放松政策紧缩力度就可以了,不需要大幅度的刺激措施。否则就会出现经济大起大落的局面,房价调控和抑制通胀的成果就将毁于一旦。因此,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我国应采取“稳中求进”的方针。在这一大背景下,为了同时实现保增长、抑通胀、控房价三个目标,我们认为我国应该采取以下的政策组合。1.货币政策:“总量稳健、定向扩张”用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的总规模,防止流动性在2011年紧缩后的大规模扩张,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和房价,并以定向扩张的货币政策扶持小微企业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企业和项目。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基本偏紧,但是是全面性的偏紧,所以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运营问题。因此进入2012年以后对经济中的流动性应当进行有目的的倾斜,通过利率政策和信贷政策等,对小微企业以及其他符合长期目标的企业予以定向宽松。2.财政政策:以供给管理型财政政策为主,同时实现保增长、抑通胀两个政策目标财政政策总的方向应该是扩张性的,但以供给管理(尤其是降低企业税收)为主。大型的国家财政购买计划可能会使得目前已经过剩的部分夕阳产业再度扩张,不利于经济总体的结构转型和长期稳定增长。而且如果实施大规模刺激需求的财政政策,还可能使经济陷入新一轮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而降低企业税收一方面刺激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供给,从而刺激经济增长,而供给的增加又有助于抑制物价上涨,因此这种政策能够同时实现保增长、抑通胀两个目标。3.实现体制改革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任何改革措施都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改革措施影响总需求,有些改革措施影响总供给,在宏观调控中应该积极、充分地利用体制改革的有利效果,既推进改革,又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跟降低企业税收一样,一些体制改革措施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刺激供给、抑制物价,有助于同时实现保增长、抑通胀两个目标。㈡具体调控措施1、供给管理层面(1)降低企业税费在短期供给管理政策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自然是减税。为了增加企业的生产能力,应当降低企业缴纳的各种税费。企业缴纳的各种税费就相当于企业的成本,因此减税就相当于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值得注意的是,降低企业税收和降低个人税收虽然都是减税,但对经济的影响不一样。降低个人税收通过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了消费需求,因此是需求管理政策;这种政策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但却会加剧通货膨胀。但降低企业税费是供给管理政策,企业能够在原材料位于高位的情况下维持其原售价,同时又提高了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的激励,从而一方面稳定了物价,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减少企业生产税费不仅仅从生产成本角度减低了企业的成本,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而言而言,减税政策一方面压缩了税收机构的运行成本,降低了政府对实体经济的干预,减少了政府规模、另一方面也同样减少了企业的缴税成本,能够为企业正常运营管理节约更多的经费,激发企业内部管理活力。降低企业税收降低针对企业的各种税收,尤其是要大幅度降低微型企业的税收。我国最近在某些地区试点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提高这些税收的起征点的做法就是这种政策。(2)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显然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成本。我国目前的物流成本很高,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18%,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很大比例是由于高速公路的垄断收费权(过路费、过桥费)使得物流业成本居高不下。实际上,降低物流成本这种政策我国近年来一直在采取,但仅主要针对农产品,对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应该扩大到所有产品的流通过程。由于一国的总生产成本肯定小于其国内生产总值,因此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肯定大于18%。因此,如果把物流成本降低10%,就会使我国的总生产成本降低至少1.8个百分点,假定这会一比一地反映在价格上,那就意味着通货膨胀率下降至少1.8个百分点。在执行上,政府只需要出台一个降低高速路收费标准的规定就行了,不会增加政府的额外财政支出。因此,这种政策的效果应该非常好。(3)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其他辅助方法降低企业注册门槛,鼓励各种创业活动,尤其是对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更应如此。改进工商管理,简化行政管理环节,降低行政性收费标准,免去可以免去的各种收费。加强和改善经济方面的立法、司法、执法,增加这些方面的透明度,提高执法、司法公平,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合同的履行,尽可能降低经济纠纷出现的可能性和处理经济纠纷的成本。(4)实行以猪肉价格为主的肉禽价格保护制度我国近期的通货膨胀中,食品价格占到了很大一部分,通过观察09年12月以来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均基本上高于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而在通货膨胀高企的时期,居民肉禽及其制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远远大于CPI,峰值达到了33.6%的涨幅,相对应的,本期CPI指数也到了6.5%的峰值。因此可以认为,肉禽价格对我国的通货膨胀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考虑到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在肉禽价格的上涨中,猪肉价格对CPI上涨率起到了主导性作用。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对猪肉等肉禽价格的管理措施存在问题。以猪肉为例,在价格上涨时,政府出手稳定价格;而在价格下跌伤及养猪者时,政府并没有采取相适应的措施。肉价涨时政府打压,肉价跌时政府不管,其结果,肉价波动的风险大部分由养猪者承担,这种做法严重打击养猪者的生产积极性,其结果是肉价下跌时,养猪者大幅度减少生产,使得下一期猪肉价格大起;肉价上涨时,养猪者不敢大幅度增加产量,结果肉价大涨的局面加剧。这部分风险又将转化到民生中,造成我国的通货膨胀风险。要避免猪肉等肉禽价格的大起大落,就要像粮食保护价一样,实行猪肉保护价制度,而且肉禽保护价应该保证养殖者有一定的正常利润。这样就能保护养殖者的生产积极性,保证肉禽生产。供给有保证,肉价自然不会大起;保护价的存在则避免了肉价大落。这从供给层面,对保证民生,调控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也有着非常好的效果。2、需求管理层面:扩大有效需求(1)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把我国对部分产品的进口需求转换为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我国虽然每年出口规模很大,但进口也不少,净出口的规模其实并不大。2009年我国的进口总额达到了68618.4亿元,接近消费总额165526.8亿元的1/3.刨除通货膨胀因素,我国1990-2009年的进口平均增速为13.5%。这意味着我国的国内需求还是有的,只是有相当一部分需求花在了购买外国产品上,只要能够把这些需求转换为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就相当于扩大了内需。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技术或自主创新的方式进行国产化工作。这既有利于扩大内需,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换。(2)严厉打击生产犯罪和地方保护主义,提高产品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尤其是食品安全,增强我国产品的吸引力和美誉度,扩大对我国产品的需求。自从三聚氢胺事件发生以来,我国的乳制品业受到了严重打击,尤其是婴幼儿乳制品受到的打击最大,高端婴幼儿乳制品行业几乎成了外国品牌的一统天下。尽管政府加强了监管,但老百姓依然不买账,究其原因,就在于对生产犯罪的惩罚力度太小,老百姓无法相信生产者不会继续造假。因此,加强对生产犯罪的打击力度,确保消费安全,才能保证我国产品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才能扩大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对生产犯罪的打击力度过小,甚至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庇佑之下犯罪者毫发未损(比如双汇“瘦肉精”事件),必然迫使国内消费者转而消费外国产品,这不仅降低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也会削弱政府扩大内需的其他政策的效果。具体措施方面,可以考虑借用市场力量打击生产犯罪。比如鼓励消费者通过法律手段讨回公道,为避免搭便车的情况发生,可以实行最先起诉者优先政策,规定一旦确认生产犯罪,将对犯罪者处以高额罚款,并把对犯罪企业的处罚的一定比例甚至全部归最先起诉者所有。(3)吸引民间资金进行生态治理和生态开发,用对荒地、荒山、荒漠的长期使用权或所有权吸引私人企业投资扩大投资的关键是给企业提供好的投资机会。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我国对土地的需求也将扩大,地价将逐步上升。因此,许多沿海城市都已经开始了填海造地的工程。在内地,我国还有大量的荒山、荒地、荒漠,尤其是面积巨大的沙漠。随着地价的上升,距离繁华经济带较近的荒山、荒地、荒漠甚至沙漠就逐步有了开发价值。我国目前的生态治理主要是由政府进行的,以后可以考虑吸引民间资金,双方共同进行生态开发和治理。可以考虑如下政策:由政府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其他配套设施,然后进行招标,本着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将该土地一定时期的使用权甚至所有权赋予治理企业,以此来吸引企业进行生态治理和开发,从而扩大投资。参考美国“西进运动”对西部地区的成功开发,有理由相信吸引民间资金对荒地、荒山、荒漠等的开发是切实可行的,也具有很大的长期效应,这部分刺激出的有效需求是依乘数扩散的,如果切实能够成规模开发,很可能会带来我国经济的一个新长期增长点。3、控制房价,挤压房产泡沫在房价调控中,应强化住房的居住功能,淡化投资功能,去除投机功能;同时合理调控预期。在2012年,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仍应放在与增长问题和通胀问题同样重要的地位上,对其进行持续性的科学调控,让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的同时又将其对经济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1)税费层面调控首先,按现行所得税法,对住房投资征收利得税,并在此基础上征收住房投资附加利得税,并按持有年限执行累退税率。比如,持有两年以内,对税后所得按100%征收;持有两年以上五年以内,对税后所得按80%征收;持有五年以上至十年以内,对税后所得按50%征收;持有十年以上二十年以内,对税后所得按20%征收;持有20年以上,不再征收附加利得税。这样,就可以有效抑制投机性住房需求,只留下居住性和投资性住房需求。其次,全面征收物业税,把投资性住房逼向房屋租赁市场,抑制房租,并给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税源,预防地方政府财政危机。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份来自于出售土地使用权,这就形成“房地产绑架地方财政”的情形,而全面征收物业税,有利于开拓地方政府税收来源,不仅对房价起到调控作用,还能消除房产调控的后顾之忧,并预防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一举多得。如果在持有环节不征税,那持有者就几乎没有持有成本,考虑到交易成本等因素,租出住房的积极性就不高。因此,实行物业税可以为市场提供更多的租房选择,抑制房租大幅上涨,为改善民生起到重要作用。之所以要全面征收物业税,就在于一个人可能在许多城市都有住房,对其持有的部分住房征税将造成地方政府间税收利益的分配不公。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一个住房所在的政府为这套住房及其所有者提供了保安、教育、医疗、道路等公共服务,因此所有者应该缴纳税收。(2)选择执行限购政策,尽量避免用提高利率、提高首付等手段控制房价由于限购政策在根本上还是违背市场的选择机制,长期实行会给社会带来福利损失,因此如果上述税收政策能认真贯彻实施,就不再需要限购手段。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政策可能的滞后周期,上述政策不是短期内就能出台的,因此,限购政策就应该继续执行下去,直到住房税收体系完善为止。而控制房价的目的首先是民生范畴的意义,提高利率虽然可能有助于抑制房价,但却提高了房贷和月供,这部分支出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刚性需求”中的工薪收入者。工薪收入者的住房支出可能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然而提高首付则直接限制了工薪收入者的购房能力,对“刚性需求”有大的挤出效应,与调控目的不符。因此房地产市场的直接调控中,还是应选择好调控指标和手段,以防出现与调控初衷背道而驰的现实。(3)合理调控房价预期应该注意到政府政策尤其是政府房价调控目标及政府对该目标的表述方式对老百姓房价预期的影响。房价调控是政府调控者与老百姓之间的博弈,政府对老百姓的房价预期有很大影响,而预期对房价则具有正反馈作用。比如,我国政府去年宣布的房价调控目标是“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这就导致老百姓认为,即使政府的调控目标实现,也只不过是房价增速下降,而房价还会继续上涨,因此老百姓就会抓紧时间购房,结果就导致房价过快增长,政府的调控目标就实现不了。因此,在老百姓的预期作用下,如果政府宣布的目标是“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最终结果必然就是“房价过快增长”。目前,我国的房价下降的预期逐渐形成,这也将有一个正反馈机制,政府应注意谨慎选择宣布房价调控目标,以免房价下降过度。我的建议是,在目前阶段,应该继续坚持“让房价回到合理水平”这样的目标,利用预期的正反馈机制,让房价降下来;随着房价的缓慢回落,逐步调整政策目标和明确合理房价区间,让老百姓形成“房价稳定”的预期。当然,老百姓房价预期的最关键决定因素还是之前所说的政府采取的其他实质性调控措施,比如限购、利得税、物业税等,这些政策的选择应考虑到其对老百姓的预期的影响。(4)加强保障房建设,优化保障房结构,对保障房合理定位,完善保障房分配制度对于极低收入群体,应以保障房来满足其住房需求。同时从经济运行的层面而言,调控房价所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很大一部分可以通过保障方的建设来弥补。可以说,保障房一方面从住房需求角度满足了极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同时又作为调控政策对刺激实体经济方面的“缓冲垫”,防止房地产市场调控对其上下游企业造成的巨大冲击。但一方面,现在保障房太少,另一方面,保障房分配制度有缺陷,导致许多高收入者得到保障房,而极低收入者反而得不到。我们可以在保障房的户型、面积等方面进行专门考虑,以挤出高收入者对保障房的需求。比如,可以考虑保障房面积分20平方米、30平方米、50平方米三种,小面积的给单身使用,中等的给没有孩子的两口家庭使用,大的给三口之家使用。使用者可以申请购买,也可以以保护价租赁。而且保障房不得在市场上出售,也不能出租,只能按原买入价(可以进行通货膨胀调整)卖回给政府主管机构,一个家庭买了商品房之后必须把保障房卖回给政府。这样,高收入者就没有了获取保障房的积极性。第一,户型小,不符合高收入者的需求,而低收入者则能够接受。第二,不能在市场上出售,意味着不能取得投资收益,投机者也不需要。第三,一个人不会永远都是低收入者,随着年龄、资历、经验等的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会提高,比如刚毕业的学生肯定买不起房子,只能住保障房,随着收入的增加,就能买得起更好地房子,于是就会搬走,保障房腾出来给新的年轻人使用。也就是说,保障房就是仅能满足人们的最基本的住房需求的住房,保障房的条件不能太好,否则就会产生寻租行为,保障房可能就到不了真正需要的人手里。对住房有更高需求的人可以进入商品房市场,用市场价格满足自己的居住需求。四、多晶硅行业政策及相关政策解读㈠《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出台1.政策的主要内容2010年1月24日,工信部正式发布《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该《标准》对多晶硅生产的选址、能耗、环保、规模做出了明确规定和限制。其中新建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占地面积小于6公顷,自然保护区、水源区、居民区等环境1000米内不得新建多晶硅企业、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应小于60千瓦时/千克等规定。2.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分析太阳能晶硅电池的产业链中,我国是硅片至电池组件等制造环节的主要产业基地,多晶硅由于其化学行业特性,进入门槛和资金门槛都最高,国内企业多晶硅厂商不具备竞争优势,无法大规模生产,因此,我国多晶硅一直处于供小于求的缺口中,导致这个环节保持着最高的毛利率水平,容易导致多晶硅企业的无序上马。《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是2009年《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细化和落实,该标准的出台将有利于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享受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1)行业门槛提高,行业整合在即——按80万/吨的投资成本估算,每期3000吨/年的产能限制意味着25亿元的初始投资规模,加上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小于30%,这两项提高了资金门槛,投机企业将被拒门外,有利于行业内的大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2)不存在产能过剩——2009年9月国务院38号文出台后,国内多晶硅审批项目基本陷于停滞,2010年由于下游需求爆发,我国多晶硅仍有一半以上需要进口,因此我国多晶硅行业并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只是由于低水平高耗能的项目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准入标准》要求严格限制能源短缺、电价较高地区上马多晶硅项目,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电耗小于80千瓦时/千克,淘汰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多晶硅生产线,将淘汰落后产能,减少高耗能的落后企业,有利于成本优势明显的大规模企业,行业更加规范健康地发展。㈡多举措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2010年12月2日,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国家能源局联合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借助财政补贴、“太阳能屋顶”项目等举措,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国内的大规模应用。四部门决定,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3个开发区确定为首批“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这意味着,作为太阳能电池生产大国的中国正借助大面积“太阳能屋顶”和示范工程的集中展示,扭转其太阳能产品几乎全部出口的尴尬局面,通过降低光伏发电成本加快新能源在国内的应用。金太阳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是我国推广光伏发电产业化的重要举措,主要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近两年,国家投入近100亿元支持1000多兆瓦的金太阳和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上述项目可实现年发电17亿千瓦时,节约60多万吨标准煤,减排170万吨二氧化碳。今后将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作为扩大光伏发电应用的重点,增加示范区的数量,降低系统造价。设立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后,园区工业建筑屋顶将改造为太阳能屋顶解决部分工业用电,让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看到了转战国内市场的机遇。为尽早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2011及2012两年,财政部将继续采取财政补贴方式,支持金太阳和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其中对关键设备按中标协议价格给予50%补贴,其他费用按不同项目类型分别按每瓦4元和6元给予定额补贴。中央财政还采取集中招标方式选择关键设备供应商,通过招标使光伏发电系统每瓦投资从23元下降到18元左右,降幅接近20%,示范项目得到财政补贴后,每瓦投资仅在8元左右,按年满发电1100小时测算,项目用电价格在0.8元每千瓦时,与工商企业用电价格基本持平。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无电人口,2010年,国家选择青海祁连县、新疆且末县、西藏班戈县进行试点,示范应用规模为10兆瓦,中央财政补贴比例超过70%。为保障太阳能示范项目的并网运行,国家电网表示将加快智能电网建设,规范和简化并网程序,保证配套送出工程和发电项目同步建成投产。目前国家电网区域内接入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大型并网光伏电站达到10个,计110兆瓦。国家积极加快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将会提升多晶硅的需求。㈢针对多晶硅高耗能行业的实行差别电价政策由于多晶硅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为了抑制高耗能行业发展,我国对于高耗能行业用电价格逐步提提高,且行业范围不断扩大,2010年5月13日,国家发改委、电监会、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清理对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全面清理对高耗能企业的用电价格优惠。《通知》要求,限期取消现行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多晶硅等高耗能企业用电价格优惠。再次提出差别电价,提高差别电价执行标准,执行力度趋严,取消多晶硅产业优惠电价的省份主要包括浙江省、图表2.1差别电价实施标准高耗能产业现行差别电价标准2006年2007年2008年淘汰类50.2限制类0.10.030.040.05目前国内多晶硅优惠电价的取消将直接导致多晶硅成本价格的提升,会挤占行业的利润空间。㈣财政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分析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中国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迎来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扩容。2010年9月29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对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进行调整,自2010年11月1日起,将44个十位商品编码增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其中,多晶硅、废碎玻璃等22种商品禁止出口,热压铁块、铸铁废碎料、废汽车压件等22种商品禁止进出口。由于目前我国国内多晶硅市场依然呈现供不应求的市场状态,多晶硅一直呈现净出口的状态,大量多晶硅缺口还需要依赖国际市场来满足,对多晶硅出口进行限制对多晶硅生产企业的影响不会太大。㈤行业外部风险综合评价2009年3月,财政部启动“太阳能屋顶计划”,同年7月,推行“金太阳示范工程”,对太阳能发电给予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发改委在积极的制定上网电价。一系列利好政策掀起了我国光伏发电的投资热潮,2009年太阳能发电行业急速增长,全年新增并网电站49兆瓦,在建项目1366兆瓦,已纳入“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项目有640兆瓦,成为世界太阳能发电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2010-2011年,该行业增速仍然在100%以上,国家积极加快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将会提升多晶硅的需求,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国家出台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有利于行业内的大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还将淘汰落后产能,减少高耗能的落后企业,有利于成本优势明显的大规模企业,行业更加规范健康地发展。此外,目前我国多晶硅一直呈现净出口的状态,大量多晶硅缺口还需要依赖国际市场来满足,对多晶硅出口进行限制对多晶硅生产企业的影响不会太大。综合认为,2011年我国多晶硅行业外部环境对行业发展较为有利,未来太阳能行业的高景气度可能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因为考虑到欧洲很多国家光伏补贴政策调整短期内已经兑现,在新的光伏补贴价格下调前,第二季度很可能迎来新一轮的抢装潮,未来光伏市场需求加速回暖将会促使多晶硅行业景气上升。第三章2012多晶硅市场年度市场调查分析第一节2012年多晶硅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一、销售毛利率分析据WIND资讯数据库,我们统计了2009年2月到2012年5月我国多晶硅行业销售毛利率情况,如下表所示。图表3.12009-2012年我国多晶硅产业销售毛利率情况表指标名称多晶硅:毛利率:当季值频率月2009-0211.592009-0511.452009-0812.122009-1111.232010-0213.052010-0511.032010-0813.132010-1110.292011-0212.202011-0511.492011-0812.042011-1111.562012-0212.322012-0512.34二、销售利润率据WIND资讯数据库,我们统计了2009年2月到2012年5月我国多晶硅行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