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应城一中合教中心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应城一中合教中心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应城一中合教中心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应城一中合教中心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应城一中合教中心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应城一中合教中心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生物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换高倍镜观察时,可以通过放大光圈使视野变亮B.为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可通过观察煮熟玉米籽粒胚的染色情况来判断C.淀粉用碘-碘化钾染液进行染色,染色后需用50%酒精漂洗D.“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活动中选择95%酒精对色素进行分离2.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羽毛的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用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的芦花均为雄性、非芦花均为雌性。若将F1雌雄鸡自由交配得到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Z、W上都含有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B.F1中雌性非芦花鸡所占的比例大于雄性芦花鸡的比例C.F2代群体中芦花鸡与非芦花鸡的性状分离比应为3∶1D.F2代早期雏鸡仅根据羽毛的特征不能区分雌鸡和雄鸡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B.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基因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C.地理隔离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4.为治理蝗灾,古代劳动人民想出了很多办法,如唐人的“利用柴火诱杀成蝗”,宋人的“挖卵灭种”等;当代生态学家则提出,采取“改治结合”,即通过垦荒、修坝改变蝗虫的产卵环境,同时结合化学、生物防治等措施,可获得良好的治蝗效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柴火诱杀成蝗是利用行为信息传递的作用B.“挖卵灭种”的主要目的是改变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C.“改治结合”治蝗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蝗虫种群的K值D.生物防治的优点之一是导致蝗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降低5.多组黄色小鼠(AvyAvy)与黑色小鼠(aa)杂交,F1中小鼠表现出不同的体色,是介于黄色和黑色之间的一些过渡类型。经研究,不同体色小鼠的Avy基因中碱基序列相同,但某些核苷酸有不同程度的甲基化现象。甲基化程度越高,Avy基因的表达受到的抑制越明显。有关推测错误的是()A.Avy和a基因存在可杂交序列B.不同体色的F1小鼠基因型不同C.Avy和a基因的遗传行为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D.基因的甲基化程度越高,F1小鼠体色就越偏黑6.一种长尾小鹦鹉的羽色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完全显性的等位基因B、b和Y、y控制,其中B基因控制产生蓝色素,Y基因控制产生黄色素,蓝色素和黄色素混在一起时表现为绿色。两只绿色鹦鹉杂交,F1出现绿色、蓝色、黄色、白色四种鹦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亲本两只绿色鹦鹉的基因型相同B.F1绿色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有四种C.F1蓝色个体自由交配,后代蓝色个体中纯合子占1/2D.F1中蓝色个体和黄色个体相互交配,后代中白色个体占2/9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图甲表示利用溶液培养法栽培某植物的简图,图乙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请分析回答问题:(1)若用放射性32P标记培养液中的KH2PO4,则一段时间后,在叶肉细胞中能够检测到放射性的结构或物质有______。A、核糖核酸B、脂肪C、ATPD、高尔基体E、核糖(2)在曲线b点,该植物叶肉细胞中能够产生ATP的具体部位有______。(3)若该装置不通气,则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叶片发黄(此时培养液中不缺Mg2+)。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正常通气状况下,当植物缺乏Mg2+时,图乙中曲线b点位置应______(填“左移”、“右移”或“不变”)。(4)该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5)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乙图曲线表示该植物在25℃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将温度提高到的30℃条件下(原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不变),理论上图中相应点的移动分别是a点______,b点______,c点______d点______(填“上移”、“下移”、“左移”、“右移”或“不动”)。8.(10分)生态专家把某一废弃池塘改造成新型池塘,并对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该新型池塘生态系统中有香莲、芦蒿、多种藻类、水草,还有多种鱼类、虫类,塘边建有猪舍和蘑菇房。回答下列问题:(1)在该池塘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该生态系统中的挺水植物、浮游植物、沉底植物及生活在水体中的其他生物形成了群落的____结构。(2)改造后的生态系统生物组分增多,食物网变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____。写出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最多的一条食物链_____。(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____。消费者的新陈代谢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的功能,图中的分解者有__________9.(10分)拟柱胞藻是一种水华蓝藻,其色素分布于光合片层上。拟柱胞藻优先利用水体中的CO2,也能利用水体中的HCO3-(胞外碳酸酐酶催化HCO3-分解为CO2)。科研人员用不同浓度的CO2驯化培养拟柱胞藻,20天后依次获得藻种1、2、3,测定藻种1、2、3胞外碳酸酐酶活力并探究不同浓度NaHCO3溶液对藻种1、2、3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请回答:(1)拟柱胞藻含有的光合色素有___________,拟柱胞藻产生O2的场所在___________。(2)经过20天的驯化培养,藻种1、2、3中种群数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3)据图1分析,在低浓度CO2水体中,拟柱胞藻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这是因为___________。(4)图2中,B点净光合速率比A点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0分)某动物(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的毛色有白色、褐色和黑色,下图为其毛色形成过程。某科研人员将褐色雌性个体与黑色雄性个体相互交配,后代出现三种毛色个体,其中白色个体有雌性和雄性,黑色个体全为雌性,褐色个体全为雄性。不考虑突变和X与Y的同源区段,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说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亲本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F1黑色雌性个体与褐色雄性个体相互交配,F2雌性个体中杂合子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现有一白色雌性个体,欲判断其基因型,将其与亲本雄性个体交配,若后代出现两种毛色个体,则其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后代出现三种毛色个体,则其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观察后代中_______(填“雌性”或“雄性”)个体的表现型,可确定其基因型。11.(15分)图甲是某学习小组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因素”的实验装置,灯为冷光源。图乙为最适温度下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曲线。黑藻为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有绿色部分,也有非绿色部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可用于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改变光照强度的方法有: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2)为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该实验需设置对照实验。设置的方法是利用与图甲相同的实验装置,___________。(3)在图乙曲线的Z点,叶肉细胞利用氧气的具体场所是____________。在Y点时,该植物绿色部分的细胞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与该部分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相比____________(填要多、要少或相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A【解析】

换用高倍镜时,视野会变暗,此时可以调节光圈或反光镜;细胞膜的功能特点为选择透过性;脂肪鉴定实验中,利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色后需用50%酒精漂洗;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详解】A、换高倍镜观察时,视野会变暗,可以通过放大光圈或调凹面镜使视野变亮,A正确;

B、煮熟的玉米细胞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不能用于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B错误;

C、淀粉用碘化钾染液进行染色后不需要漂洗,C错误;

D、“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活动中选择95%酒精对色素进行提取,分离利用层析液,D错误。

故选A。【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淀粉鉴定的原理和实验步骤,识记并区分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2、D【解析】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根据题意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鸡均为芦花鸡,雌鸡均为非芦花鸡,表现出交叉遗传特性,母本与雄性后代相同,父本与雌性后代相同,所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在W染色体上而在Z染色体上,且芦花是显性性状,非芦花为隐性性状。母本芦花鸡的基因型是ZAW,父本非芦花鸡的基因型是ZaZa,据此答题。【详解】A、由题意分析可知芦花鸡与非芦花鸡在雌性和雄性中都有出现,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在W染色体上,应该在Z染色体上,A错误;B、根据分析,母本芦花鸡基因型是是ZAW,父本非芦花鸡基因型是ZaZa,所以F1中雌性非芦花鸡∶雄性芦花鸡=1∶1,B错误;C、ZAW×ZaZa→F1(ZaW、ZAZa),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F2表现型及比例为:芦花鸡∶非芦花鸡=1∶1,C错误;D、ZAW×ZaZa→ZAZa、ZaW,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F2中雌、雄鸡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为ZAZa(芦花雌鸡)、ZaZa(非芦花雌鸡)、ZAW(芦花雄鸡)、ZaW(非芦花雄鸡),早期雏鸡仅根据羽毛的特征不能区分雌鸡和雄鸡,D正确。故选D。【点睛】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和人类、果蝇正好相反。在伴性遗传中考察最多的就是这一对“ZAW(芦花♀)×ZaZa(非芦花♂)”对早期的雏鸡可以根据羽毛特征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也可以用来判断显隐性,这就是这道试题解答的入手点。3、D【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A错误;B、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表现型,间接选择基因型,B错误;C、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D、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故选D。4、C【解析】

对农业害虫的防治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为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其中生物防治是最常用的一种防治手段,其优点也最明显。对害虫防治手段之一是降低害虫种群K值。【详解】A、柴火诱杀成蝗主要利用了光这种物理信息,A错误;B、杀死蝗虫的卵并不能针对雄性或雌性,没有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B错误;C、垦荒、修坝改变蝗虫的产卵环境可以影响蝗虫生存的环境,降低种群的K值,C正确;D、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来治理害虫,不会用到杀虫剂等药物,因此不会对蝗虫的抗药性进行选择,D错误;故选C。5、B【解析】

分析题干:黄色小鼠(AvyAvy)与黑色小鼠(aa)杂交,F1的基因型为Avya,但由于Avy基因中碱基序列中某些核苷酸有不同程度的甲基化现象,不同程度地抑制Avy基因的表达,使F1中小鼠表现出不同的体色。【详解】A、Avy和a基因是等位基因,两个基因中存在可杂交序列,A正确;B、不同体色的F1小鼠基因型相同都是Avya,B错误;C、Avy和a基因属于等位基因,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C正确;D、基因的甲基化程度越高,Avy基因的表达受到的抑制越明显,F1小鼠体色就越偏黑,D正确。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解读题干信息:纯合黄色小鼠与黑色小鼠杂交,F1为杂合子,由于Avy基因碱基序列中某些核苷酸有不同程度的甲基化,不同程度地抑制Avy基因的表达,因此F1虽然基因型相同,但表现型有差异。6、D【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绿色的基因型为B_Y_,蓝色的基因型为B_yy,黄色的基因型为bbY_,白色的基因型为bbyy。两只绿色鹦鹉杂交,F1出现绿色、蓝色、黄色、白色四种鹦鹉,说明亲本绿色的基因型都是YyRr。【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亲本两只绿色鹦鹉的基因型都是YyRr,A正确;子一代绿色的基因型共有四种,分别是YYRR、YYRr、YyRR、YyRr,B正确;F1蓝色个体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yy:Bbyy=1:2,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为By:by=2:1,因此F1蓝色个体自由交配,后代蓝色个体中纯合子占(2/3×2/3)÷(1-1/3×1/3)=1/2,C正确;F1中蓝色个体(B_yy)和黄色个体(bbY_)相互交配,后代中白色(bbyy)个体占1/3×1/3=1/9,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判断不同的表现型对应的可能基因型,再根据亲子代之间的表现型关系判断亲本的基因型以及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情况。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ACD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或:叶绿体的囊状结构薄膜上)、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缺氧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能量少抑制了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右移CO2+H2O(CH2O)+O2下移右移左移下移【解析】

(1)高尔基体是由单层膜构成的细胞器,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磷脂。磷脂、核糖核酸和ATP都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因此在核糖核酸、ATP和高尔基体中都能检测到放射性32P,而脂肪与核糖只含有C、H、O三种元素,所以在脂肪与核糖中不能检测到放射性32P,故选ACD。(2)在曲线b点,CO2的释放量与吸收量相等,说明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此时该植物叶肉细胞中能够产生ATP的具体部位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细胞质基质、线粒体。(3)若该装置不通气,在培养液中不缺Mg2+的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叶片发黄,则可能是培养液中缺氧,导致根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抑制了根对矿质元素如Mg2+的吸收,从而不能满足叶绿素的形成对Mg2+的需求。正常通气状况下,当植物缺乏Mg2+时,导致该植物叶肉细胞中的叶绿素含量降低,进而引起光合作用减弱,所以图乙中曲线b点位置应右移。(4)该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式:CO2+H2O(CH2O)+O2。(5)乙图曲线中的a点表示呼吸作用强度,b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C点为光饱和点(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值时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d点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的最大值。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乙图曲线表示该植物在25℃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将温度提高到的30℃条件下(原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不变),则光合作用强度减弱,呼吸作用强度增强,因此a点下移,b点右移,C点左移,d点下移。【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查。理清氧的含量与细胞呼吸、能量供应与离子吸收、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等关系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基础。8、次生演替标志重捕法垂直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水草→虫类→鲤鱼(或鲫鱼)→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物质循环蘑菇、细菌【解析】

1、群落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例如,在森林中,在乔木的基部和其他被树冠遮住的地方,光线较暗,适于苔藓植物生存,而属管辖的间隙或其他光照较充足的地方,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群落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在森林里,高大的乔木占据森林的上层,往下一次是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起始条件不同。【详解】(1)在该池塘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草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该生态系统中的挺水植物、浮游植物、沉底植物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2)抵抗力稳定性和物种丰富度成正相关,改造后的生态系统生物组分增多,食物网变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水草→虫类→鲤鱼(或鲫鱼)→人,共四个营养级。(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消费者的新陈代谢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图中蘑菇、细菌属于分解者。【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农业中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分析清楚图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同时理解该生态系统的意义。9、藻蓝素和叶绿素光合片层藻种3CO2浓度高,光合速率快,繁殖速度快碳酸酐酶的活力高,充分利用水体中的HCO3-NaHCO3溶液浓度较高,分解产生的CO2多【解析】

分析图1可知,藻种生活水体中C02浓度越低,胞外碳酸酐酶活性越高,能更加充分地分解水体中的HCO3-离子分解得到CO2;分析图2可得,一定的NaHCO3溶液浓度范围内,拟柱胞藻生活环境中的NaHCO3溶液浓度较高,其净光合速率越高,且在相同NaHCO3溶液浓度环境中,经过低浓度C02水体驯养的拟柱胞藻净光合速率更高。【详解】(1)拟柱胞藻是一种水华蓝藻,为原核生物,含有的光合色素为藻蓝素和叶绿素,由于其色素分布于光合片层上,所以拟柱胞藻产生O2的场所在光合片层。(2)由题图1中可得,藻种1、2、3的驯养环境中的CO2含量依次升高,则环境中的CO2含量最高的藻种3光合速率应最高,有机物积累量最多,繁殖速度快,故种群数量最大。(3)根据图1分析可得,藻种1、2、3的驯养环境中的CO2含量依次升高,碳酸酐酶的活力依次降低,故低浓度C02水体中,拟柱胞藻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是因为低浓度的CO2含量环境中,碳酸酐酶的活力高,能够充分利用水体中的HCO3-离子分解得到CO2,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4)分析图2可得,A、B两点的净光合速率差异主要是由于HCO3-离子的含量不同导致,B点HCO3-浓度高,分解产生的CO2多,净光合速率高。【点睛】本题需要学生结合题干知识中,胞外碳酸酐酶能催化HC03-分解为C02这一相关信息,结合图示信息分析可知,在低浓度C02环境中驯化的拟柱胞藻细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强,能促进HC03-分解,从而提高拟柱胞藻细胞的光合速率。10、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AaXBY、AaXbXb13/18aaXBXBaaXBXb或aaXbXb雄性【解析】

1.基因控制性状包括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2.题意显示,褐色雌性个体与黑色雄性个体相互交配,后代出现三种毛色个体,其中白色个体有雌性和雄性,黑色个体全为雌性,褐色个体全为雄性。显然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故可知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结合题图可知黑色个体含有的基因是A-B-;褐色个体含有的基因为A-bb、白色个体含有的基因为aa--,再结合题干信息中杂交后代中黑色个体全为雌性,褐色个体全为雄性,可推测亲本褐色雌性基因型为A-XbXb,黑色雄性的基因型为A-XBY,再结合后代中有白色个体出现,最终确定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详解】(1)图示中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由分析可知,亲本基因型是AaXBY、AaXbXb,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