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学反思_第1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学反思_第2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学反思_第3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学反思_第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秒的认识第1课时

课后反思

1.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1

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解决了怎样计量用

“秒”作单位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

的主人。

3.通过让学生体验1秒钟和1分钟的长短,帮助他们建立了正确

的时间观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4.由于课前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在设计这节课时只注重了怎么让

课堂“活”起来,没有考虑更多的措施让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起

来,致使课堂显得有些乱。

2经过时间的计算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学会

了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了时、分、秒的正确

书写格式。

3.在“计算经过的时间”时,学生对于几时到几时的经过时间掌

握得比较好,但对于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的经过时间,分不够减的情

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同学能够掌握。

1两位数加两位数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学生都会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然而要他们说出计算方法,大多

数学生不会表达。如35+34=?学生有的会说成是3+3=6,5+4=9,所以

35+34=69o正确的表达是30+30=60,5+4=9,60+9=69,所以35+34=690

要让学生清楚十位上的3表示的是3个十,应该说成是30o

2.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计算方法比较多。

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转换到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上。

小部分学生似乎对口算并不感兴趣,仍然使用笔算,老师可以加以引

导。

2两位数减两位数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对于不退位的减法学生都会做,而退位减法有小部分学生容易

出错,当个位不够减时,就用减数的个位减被减数的个位。对于那些始

终不明白计算方法的学生,可采用小棒图帮助他们理解。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

法。

3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并解答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一,在计

算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像380+550这类题目,若将题目改为

100+550,则会出现100+550=5500的情况。将新知转换成旧知来学习

是好的,需要让学生注意的是两个加数要统一,如果前面有两个0不

看,那么后面也得有两个0不看,若其中一个只有一个0,那么我们只

能少看一个0,减法也是一样的。

3.学生虽然能较容易地将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迁移过来,

但是在算理上就有些糊涂。有的学生会把“从百位上退1,是100”说

成了“退1当十”,教师应该对学生讲清楚笔算法则。

4估算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估算使计算更为方便,而有些学生将估算复杂化,先算出计算

结果,再估算,这样失去估算本身的意义。

2.在估算时需要注意的是可以把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或整

百数。

3.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生喜欢把算式的各数看成整百数来估算,

有的同学喜欢把它们看成几百几十数来估算,所以就导致了估算结果

有一些出入,这都是在正常合理的范围之内的。难就难在当他们解决

实际问题时一,需要对比策略优劣的时候出现了迷茫的情况。

5整理和复习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复习口算时一,做完题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口算步骤),并说一说口算中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等。

2.复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可以让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

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复习估算时,要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

只要合理就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

与实际相符。

1毫米的认识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选择大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这节课中,教师准备了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的物品,

给学生留下了清晰、深刻的印象。同时把测量的物品都换成实物,为

准确的估计提供条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了

数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是

无处不在的。

2.重视估测,在测量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了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

通过让学生做估测练习,培养了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

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估测能力。这些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测量及其单

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自由测量,自主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2分米的认识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始终围绕学生的认知需求来开展,突出

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实在在

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2.本节课的整体设计体现了以下三个层次:①从感性的认知困惑

中鼓励学生参与。②从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引导学生参与。③从实践活

动中指导学生参与。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4.不足:①学生动手测量时,应在课前指导测量方法。在教学分米

部分所用时间过短,学生对分米的认识还没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认识。②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较小的长度单位这一部分没有让学生

理解透彻,如果能让学生理解用较小的长度单位会更精确就更好了。

3千米的认识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

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对此概念学生也

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

过“千米”,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以前在哪里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还有哪些地方用到过“千米”,

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了1千

米的概念。

2.考虑到学生对学校附近比较熟悉,所以教师让学生先猜一猜,

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

校到幼儿园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

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1千米有多长。再

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从而比较自然地认识“千米二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1千米或几千米有了初步的体验

和感悟。

4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

大约相隔1千米,加深了学生对1千米长度概念的理解。

2.对于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

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到: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

测量,还可以步测、看车上的里程表,等等。

3.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千米和米之间的

关系。

5吨的认识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了解了1吨有多重。教材

用了四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教师用课件加以呈现,使学

生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

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6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通过整理,学生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五种,按从高级到低

级的顺序排列是千米、米、分米、

厘米、毫米。

2.通过整理,学生知道了常用的质量单位有三种,按从高级到低

级的顺序排列是吨、千克、克。

3.通过本节课的概括和总结,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和质量单位之

间的关系都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1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通过情景图引入,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主题图,鼓励学生自由发

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在

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培养了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

3.笔算加法是有法则的。但计算法则不是对学生做的规定,而是

学生对计算方法、要领的理解与把握。在学生探索出加法笔算方法并

做了练习之后,安排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总结加法的计算方法,可

以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用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合理性,

以及哪一位上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的必要性,从较为抽象的层面

上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学

生的思维发展。

2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课后反思

1.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探索连续进位加法的计

算方法,有机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

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教学风格,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心理

环境。

2.在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向三位数

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迁移,因此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尝试并交流的方

式,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了创新意识,获得了成功参与的喜悦,

也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加法技能的掌握。

3三位数减三位数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注重知识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

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

法,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三位数减三位

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一定的计算技能,而且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好

地落实了过程性目标。

2.本课时教学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

建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创设了生活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对新知识的探究中,采用以

旧带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同时

运用合理、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激发

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在学习评价上还做得不够,评价比较

单一,语言的激励性还不够,因此缺乏一种感召力,今后应更加注意评

语的激励作用。

4解决问题与估算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

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

“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

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

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

2.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

不必做过多的铺垫,不用多余的提问、引导。

5整理与复习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

的计算方法,熟练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境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培养并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对学生的书写还应强调。在教学中,

注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不过在评价中还应更注重细节,比如,学生

书写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自己在练的时候,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

困难,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1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

合作者。真正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在现实素材中,在自主探究中,在

讨论交流中,感悟倍的意义;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

主动发展。

2.通过多种渠道(耳听、手动、眼看、口动)、多种形式巩固并加

深对“倍”的理解,问题带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的练习更能体现学生

的主体性,促使学生从发散思维中寻找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水平进入

更高一个层次。

3.整节课的新知识不是老师强加于学生的,是学生通过旧知识的

牵引,主动获取的,体现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倍”是乘法的重要

含义之一,要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思维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

力,注重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通过从形象到抽象的层层递

进练习,提供了一个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认知,去反思,

去巩固,去运用,去发展新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

念。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

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生活中

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

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活动。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

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学生对“倍”这个概念不仅认识了结

果,而且借着直观教具,在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倍”的含义,创造

了倍,自然就理解了倍。还培养了学生操作、观察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以旧引新。在教学时让学

生结合情景图以旧知乘法作为学习基础来学习,达到化抽象为直观、

化难为简的效果,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教学“倍”的概念时不急

于引出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而是先进行概念的巩

固,让学生在掌握了“倍”的概念后再去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

少”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新知识就会学得比较扎实。

1口算乘法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问题,他们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会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

这些体会和经验为学生的表达奠定了基础。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为

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希望

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不断地讨论、表达,在讨论、表达中促进数学思维

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想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两个层次,一是尽可能地选择大多数学生能

接受、理解、掌握的算法,二是有效构建了算法模型。

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通过编口算题的环节,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表述算法,形成

口算思路,为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的算理奠定了基

础,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应用能力。

2.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

数的计算方法,教师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学生在探

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3.本课的练习设计,注意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次设计,

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算法、掌握算法,既强化了算法的基础训练,又锻炼

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阶梯式的练习中,课堂上又一次激发了学

生应用知识的热商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了知识撞击的快乐,和愉悦

的情感体验。

3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学生在前面已经接触过乘法,而且刚刚学习过不进位乘法,所

以学生在这方面有足够的经验,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知识算出结

果,但大部分学生都很难说清楚算理。

2.通过让学生摆小棒计算、组织交流、作品展示等活动,让学生

达成共识,提高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4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

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自我检查、反省,逐

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迁移,

获得了解决新问题的多种方法,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了优化,

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5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课后反思

1.这是一堂计算课,通过对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o的乘法的计

算,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了对乘法法则及其算理的认识,激发了学

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思考交流,加深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

论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在错误中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但是有的学生

在计算结束后忘了将“0”拖下来占位,这是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

6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

1.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掌握的一

种重要的计算技能,估算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也具有积极的促进

作用。估算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了学生在估算时根据具

体问题选择策略的能力。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本科教学对于估算的

方法学生们马上就能找到,培养了学生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他

们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创设学生自主或

合作探究的情境和空间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尽可能以学生为主体,

创设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做一做,算一算等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

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好数学的动力。

7整理和复习

课后反思

1.通过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不但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

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将学生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既

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

用。

2.在进位乘法中,进位叠加的乘法难度最大,学生既要记住进上

来的数,又要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稍有疏忽,就会产生错误。

因此,在板演题中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先算个位……再算十

位……),并且逐步完善板书过程,让学生了解到笔算乘法其实可以拆

分成一个表内乘法算式和一到两个乘加算式来进行计算,再通过口答

进行强化,化难为易一步步进行突破。从学生的当堂作业上来看,效

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都能熟练说出算理,笔算正确率也较高。

数字的认识

课后反思

1.教学设计创造性、开放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不

可替代的优势,有效运用了课前收集资料、课中交流汇报和课后运用

知识的多种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阔

空间。课堂汇报气氛活跃,学生学到了许多与编码有关的知识,感受到

知识的趣味性和无限性。

2.教学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通过上网、咨询、调

查等方式收集到了许多编码的知识,知道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

编码。这些编码都是广泛存在于生活、为学生所熟悉而常被忽略的“数

学”,它们一下子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数字编码”这一看似很抽象

的问题变得直观、有趣。

3.本节课注重理解与运用。在学生了解、掌握了生活中一些编码

的知识后,进一步引导他们归纳编码的好处以及编码时要注意的问题,

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编学号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字编码

知识给全校学生编学号,学生得出了内容一致、形式多样的学号。这

让学生亲身感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

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协作中互补,感受到合作

交流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来学习数学。

1四边形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

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

的同时一,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

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

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

让学生观察数学课本、图片是什么形状的,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使学

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

了学生学习兴趣。

2.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

先开展自主学习,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

这两种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真正把

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一,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

动建构这两种图形的特征做好了铺垫。

2周长

课后反思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

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

感性认识,为概念的形成做好准备。

2.结合具体的实物,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

理解周长的含义。

3.让学生通过“描一描、量一量”等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能

有效帮助学生解决类似的问题,理解计算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求各

条边的长度之和。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课后反思

1.让学生经历理解周长的概念的过程,并在其中调动学生的多种

感官,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感知知识,并为求周长做铺垫。

2.让学生在优化的活动情境中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多种方法

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分数的初步认识

课后反思

1.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

名称。

2.让学生经历动手折叠、观察等数学活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

合情推理能力。

3.渗透“整体与部分”的数学思想,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

略,使学生初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在积极寻求“分数含义”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数学问题

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