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幼儿心理的发展③机能快乐说:彪勒,强调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④生活准备说:格罗斯,把游戏看作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活动;
幼儿期是指个体3—6、7岁的时期,又称学前期。该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
⑤娱乐一放松说:拉扎鲁斯,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的过剩,而是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游戏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性占
⑥成熟说:博伊干介克,认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引导游戏的有三种欲望。
主导地位,具有自我中心性特点;个性倾向性开始形成。
评价:传统的游戏理论受进化论影响较大,带有浓厚的生物学色彩,从先天、本能、生物学
一、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的标准看游戏,否认游戏的社会本质;传统的游戏理论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可靠的实验依据。
1、大脑结构的发展
⑵当代的游戏理论
①脑重:7岁儿童基本接近于成人的脑重量。
①精神分析理论
②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序是:枕叶(0)一颗叶(T)一顶叶(P)一额叶(F)。
I发泄论(补偿说)
③在4—20岁之间,脑电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时期,分别是:5—6岁左右;13-14岁左右。
a代表人物: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著名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④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机能不断增强,但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较弱。
b主要观点: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
2、幼儿的动作发展
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动物本能的欲望可以直接表现,人的欲望却常因受压抑而不能随意表现。
⑴大肌肉动作的发展:
游戏则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制。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拘束,为儿童提供了
①跑一双脚跳一单脚跳一快跑;
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冲动和欲望,
②技能(扔球、接球、单杠等)。
使心理得到补偿。
⑵精细动作的发展:
II掌握论
①胳膊、手和手指;
a代表人物:新精神分析学派、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
②四岁:手指末梢神经髓鞘化基本完成,如进行“涂鸦”、“搭积木”等;
b主要观点: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
③五岁:系扣、拉拉链、用筷子等,有些可以学会系鞋带。
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他还把游戏与人格的发展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游戏在自
二、幼儿的游戏
我发展中的作用。游戏的形式随年龄的增长和人格的发展而不同,游戏帮助儿童的人格从一个阶段
1、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向另一个阶段发展,使人格获得理想的发展。
①游戏是年幼儿童的特殊生活方式,通过角色游戏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角色,学习社会交往;
评价:a该派的游戏理论带有明显的临床色彩。它更注重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的、个人的游戏而
②游戏是儿童认识周围环境和周围事物的主要途径;
且这些游戏往往只是个别儿童在某段时间内所玩的游戏,而不像其它的理论注重的是传统的、一般
③通过游戏发展感知觉、思维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
性的有代表性的儿童的游戏,使所有儿童玩的游戏,因此使得该理论缺乏系统性;b该理论的基本
④游戏是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
出发点是泛性论。过分的强调了性和本能冲动的作用;c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把游戏的研究与
⑤通过游戏发展想像力、创造能力,在游戏中实现自我;
幼儿心理发展理论密切联起来。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的成年生活的重要性,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
⑥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意志力、纪律性和协作精神;
心理健康的价值,这对于人们重视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d该派在游戏治疗中
⑦游戏活动可以增强体质。
首先采用了“娃娃游戏”的方法,对后人也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2、游戏的理论
②认知动力说
⑴早期的传统理论(经典的游戏理论)
a代表人物:瑞上著名的心理学家,认知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
①复演说:霍尔,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
b主要观点:试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来考察儿童的游戏,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
②精力过剩说:席勒一斯宾塞,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
现形式,其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往往不能保持同化与顺应间的了很大的发展,但还不能完全依靠语言这种抽象符号进行思维,而主要依靠象征来思维;以表象代
协调或平衡。当顺应作用大于同化,表现为主体忠实地重复范型(人或物)的动作,即模仿;当同替实物做思维的支柱,进行想象;儿童能够在虚拟情境中满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和要求。
化作用大于顺应,表现为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性,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与需要去改造③规则游戏阶段12岁):即两个以上的孩子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往往具
现实,这就是游戏。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顺应),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如下棋、打牌、拔河等。以规则为中心摆脱了具体情节,用规则来组织游戏;
先前存在的结构(同化)。标志着游戏逐渐失去了具体的象征性内容而进一步抽象化;语言及抽象思维能力有了发展,开始逐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步解除“自我中心性”,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利用别人的观点去校正自己的观点。所以在
过身体动作和摆弄、操作具体物体来进行游戏,称为练习游戏,如反复去碰玩具让它发生声响。在游戏中大家共同遵守一定的规则便成为可能;儿童在规则游戏中对规则的遵守,为儿童日后的生活
前运算阶段,儿童发展了象征性功能(词语和表象)就可以进行象征性游戏,他能把眼前不存在的打下遵守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个体对规则游戏的兴趣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淡化或消失,而
东西假象为存在的。以后,可以进行简单的有规则的游戏。真正的有规则游戏出现在具体运算阶段。是伴随人的一生。
评价: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尤其是他反对⑶帕腾的分类
把游戏看作是一种本能活动,以及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所提出的游戏发展的阶段,是极有价值的。①无所用心的行为:这是一种无目的的活动,例如儿童在一旁发呆或乱跑、闲荡,只在房间里
但他过于强调智力发展对于儿童游戏的制约,而忽视了游戏对于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走动、张望而不参加游戏等。
③学习理论②旁观者行为:儿童长久地站在“游戏圈”外看别人活动,关注着他人的游戏,但自己不参加。
a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虽然偶尔也发表些口头意见,但总是不加入到游戏中去。
b主要观点:桑代克认为游戏是一种习得行为,游戏遵循“效果律”。效果律强调强化会增③独自游戏:儿童不与旁人发生关系,不参加别人的游戏,专心于自己的活动,独自一人玩。
加一种反应出现的可能性,而惩罚则会减少他出现的可能性。游戏虽然不同于工作,但它仍受学习④平行游戏:儿童在一起玩,所用玩具和游戏方式大体上相同,但相互之间不交往,彼此互不
的影响。游戏依靠社会上成人对它的强化,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的制约。每种文化和亚文化都重视联系,不设法影响或改变同伴的活动,各自的游戏内容间也没有什么联系,形成各种游戏同时并存
和奖励不同类型的行为,所以不同文化中社会儿童的游戏反映了这些差别。的状态。有时儿童互相模仿,但无意支配别人的活动。
⑶中国的游戏理论⑤联合游戏:这是一种没有组织的共同游戏,游戏的儿童间发生交往,互相借用玩具,有说有
①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笑,从事类似的活动,但游戏者之间没有为同一目标而分工合作,各自根据自己的愿望做游戏。
②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种独特结合,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不受现实的严格限制。⑥合作游戏:这是一种有组织、有规则,甚至有首领的共同活动。儿童在一个组织起来的小组
③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它既不像劳动那样要求创造财富,又不像学里游戏,服从首领的指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分工合作,有共同计划的活动和达到目的的方法。
习那样具有强制的义务性,因而深受儿童喜爱。⑷鲁宾、斯密兰斯基的分类
3、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①功能游戏:重复的身体动作活动。如在房间重复把门打开。
⑴按照游戏进行的目的分类:②建构游戏:建构某种产品。如用积木搭房子、画一幅画。
①创造性游戏;②教学游戏;③活动性游戏。③假装游戏:如“过家家”、扮演童话故事。
⑵皮亚杰的分类⑸游戏的发展趋势
①练习游戏阶段(0—2岁):也称机能性游戏、感觉运动游戏,是游戏的最初形式。尚未掌握随着儿童身心的发展,游戏活动的内容、形式等都有一系列变化、发展。主要表现在:
语言,主要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动作;为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某种活动或动作;游戏形式①游戏内容逐渐丰富、深刻;
以抓、摸、拿等动作为主,如摇拨浪鼓。②游戏活动的组织形式R益复杂,集体性逐步增强;
②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幼儿游戏的高峰期。语言得到③游戏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提高。
⑹幼儿游戏的特点⑤自传式记忆的发展:指对个人特别重要的经历的回忆。
①从游戏的内容反映了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模拟能力和想象能力;⑥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包括:视觉复述;特征定位;复述。
②游戏的组织形式反映了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2、思维的发展
③游戏时间随年龄而有所发展,一般由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延长到40-50分钟;⑴幼儿思维的特点
④游戏的集体性也随年龄增强,从独自一人的游戏发展为合作游戏。主要特点: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⑺幼儿游戏的作用①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与直觉行动思维的主要区别在于感知行动内化
①游戏在幼儿身体发展中的作用;为表象;符号功能;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不清晰性和易变性。
②游戏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②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③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作用;a提问类型的变化:“是什么”一一“为什么”。
④游戏在幼儿个性形成中的作用。b概括能力的发展:幼儿末期能按事物本质特征掌握概念,如动物、水果。
三、幼儿言语的发展③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1、词汇的发展⑵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窕
⑴词汇数量的增加:①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②3—4岁词汇年增长率最高。皮亚杰认为2—7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其在认知发展上的局限性有:
⑵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①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表征世界,不认识别人具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并
⑶词类范围的扩大:①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②先掌握名词,其次动词、形容词。相信任何人的观点、想法和情绪体验都是和自己一样的。
⑷积极词汇的增长:a三山问题实验:
①积极词汇: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b泛灵论思维:
②消极词汇:或者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c魔术性思维:
2、语法的掌握(语法结构的发展)②不能完成守恒任务:守恒是指客体的外观虽然改变了,但客体的某一物理属性(如数量、质
①从简单句到复杂句;②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量、长度、重量、面积、容积或体积等)仍然保持不变。
③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④句子长短的变化。③转导推理:即从一个特殊事件推论另一个特殊事件。
3、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④不能解决分类任务:
①从对话语言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3、心理理论:
②从情境性言语逐渐过渡到连贯性言语。主要是指儿童对他人的愿望、信念、动机等心理状态以及心理状态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认识。
③能够根据听者的特点调节说话的内容和形式。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是儿童能够理解错误信念,儿童获得心理理论或对心理的认知继
四、幼儿认知的发展续发展,有很多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
1、记忆的发展五、幼儿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
①记忆容量的增加;1、自我意识的发展
②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③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①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④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的发展:②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③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⑵性别化:即儿童获得性别认同和关于他所生活的社会认为适合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
④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价。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的过程。
2、道德认知的发展①性别恒常性:即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与认识。
⑴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②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阶段(斯拉比&弗雷):
①前道德判断阶段(0—3岁):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还不能作出道德意义上的判断。阶段一,性别认同阶段(2—3岁):即识别自己和他人性别的能力。
②他律道德阶段(3-7岁):只注重行为规则:注重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意向和动机。也称阶段二,性别稳定性阶段(4岁):儿童认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性别是稳定不变的。
为道德现实主义、道德实在论。阶段三,性别一致性阶段(5—7岁):儿童己经认识到性别不会随外界的条件(如服饰、发型、
③自律道德阶段(7—12岁):不盲目服从权威,认识道德规范的相对性;既考虑行为结果,又活动等)的改变而改变,这意味着已完全获得了性别恒常性。
考虑行为动机。也称为道德相对主义、道德主观主义。5、同伴关系的发展
⑵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⑴同伴关系的作用:
①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
发展的水平和阶段道德定向②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第一阶段以服从与惩罚为定向③同伴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习俗前水平(一级)
第二阶段以比较行为与个人的关系为定向④同伴关系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第三阶段以“好孩子”为定向⑵儿童早期友谊的建立:
习俗水平(二级)
第四阶段以法律和秩序为定向儿童早期的友谊一般是脆弱、易变的,很快形成又很快破裂。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
第五阶段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置接近(邻居)、有共同的兴趣和喜爱的活动以及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
习俗后水平(三级)
第六阶段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⑶儿童友谊概念的发展阶段(达蒙)
3^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①第一阶段(5—7岁),是游戏伙伴。
⑴侵犯行为:②第二阶段(8-11岁),儿童认为朋友是帮助他、和他分享某些东西的人。
①概念: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③第.三阶段(11岁以后),友谊被定为朋友间的相互理解,能分享内心的思想、情感和秘密。
②分类:哈特普将侵犯行为分为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6、影响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③侵犯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生态学理论(习性学理论);挫折一攻击假说;社会学习理⑴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论;社会信息加工理论。鲍姆令德提出了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和反应性。他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四类:
④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的情绪气氛;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①权威型:有要求和关心。
⑵亲社会行为:②专制型:有要求但不关心。
①概念: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③宽容型或溺爱型:有关爱无要求。
②分类:罗森汉将亲社会行为分为自主的利他行为和规范的利他行为。④放任型:无关心无要求。
③亲社会行为理论:社会生物学观点;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⑵家庭结构的影响。
4、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⑶社会文化的影响。
⑴性别角色认同: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②组织:包括归类和系列化。
③精细加工策略。
童年期是指个体6、7岁到12、13岁的阶段,也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童年期儿童
2、概•括能力和概念的发展
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地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
⑴概括能力的发展:小学儿童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的概括,越来越多地转为对本质属
态度,学会学习。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这个时期,儿童
性的概括。小学儿童时期,儿童概括水平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的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其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性,是从具体形象思
①第一阶段: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
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撰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
②第二阶段:形象一一抽象水平的概括。
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着重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在同伴交往中,促进社会
③第三阶段: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
化的发展。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成人与儿童容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
⑵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表现为概念的逐步深刻化、丰富化、系统化。
的关系容易融洽,言与行、动机与行为比较一致,个性、社会性和品德易于培养。
3、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
⑴基本特点: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
1、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
①学校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②能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如:读、写、算等)。
①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③利于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②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约10—11岁)。
2、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③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
⑴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儿童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其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
④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
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为学习兴趣所左右。小学生学习中,外部动机始终占主导地位。
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⑵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从对学习过程、活动感兴趣到对学习内容、作业感兴趣:学习兴趣从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发展的理论和认知发展阶段性的划分,6、7岁一11、12岁的小学儿童
不分化到逐渐对不同学科内容初步分化;游戏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属于具体运算阶段,进入逻辑运算时期。其主要思维特点是:
⑶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包括对教师、集体、作业、评分等的态度。
①掌握守恒:即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不再受事物的空间特点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能
二、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
够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抽象概括。也就是说儿童的认识能力不再因为事物的非本质特征(如形状、
1、记忆的发展
方向、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能够达到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把握本质不变性。皮亚杰认为守恒是
⑴记忆容量的增加: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记忆广度已接近成人水平。
这一发展阶段的最重要的认知成就,因为它表明儿童的思维已达到运思的水平,即能服从逻辑规则。
⑵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运算思维的几个显著特点是:
⑶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a恒等性:
⑷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b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思维活动既可以向一个方向运行,也可以返回,向另一个方向运
(5)记忆策略的运用: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这•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
行。思维的可逆性活动有两种。第一种是反演(或否定)可逆性,如把胶泥球变成香肠形状,幼儿认
没有策略,多为5岁以前的儿童;过渡阶段,一般为5-7岁儿童,其特点是自己不能主动运用策
为香肠形状大于球形状,小学儿童就认识到改变了形状还可以改向来,所以两者仍然一样大小。这
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小学儿童采
说明儿童对物体的变化已有了可逆推理的能力;第二种是互反可逆性,如ANB,它的反运算则是B
用的几种主要策略包括:
WA,两个运算之间是等值的。
①复述(背诵);
C脱中心性:表现为补偿关系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已能从两个维度的补偿关系上认识事物的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
不变性。如,把两个相等的胶泥球中的一个压成饼形状,幼儿会认为饼状大于球状,小学儿童就认2、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识到饼形状虽然比球形状大,但同时它也薄了,所以两者仍然一样。⑴概念:
②分类:小学儿童已能按不同的标准分类。①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
③序列:指儿童能按照大小的递增或递减对物体的各个成分排出次序;还表现在能解决传递性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推理的任务。②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
④空间:对距离、面积和体积的认知;空间推理。认知技能。
⑶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的发展。⑵塞尔曼,儿童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阶段:
其中,小学儿童思维的深刻性,在发展中既表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又有一个三、四年级的转折或①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约3—6岁);
关键期。②社会一信息角色采择(约6—8岁);
三、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③自我反省角色采择(约8—10岁);
1、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④相互性角色采择(10—12岁);
⑴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⑤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约12-15岁以上)。
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⑶儿童对权威关系的认知:达蒙将儿童权威概念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
⑵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水平0(4——7岁):不能区分自己的愿望和权威的要求;
①小一到小三处于上升期;水平1(7一—9岁):开始重视服从权威的道德定向,认识到不顺从会招致不好的结果。
②小三到小五处于平稳阶段;水平2(9岁以上):认识到对权威服从可以有两种表现:自觉自愿的和被迫的。
③小五到小六处于第二上升期。3、童年期的社会交往(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⑶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
- 工程委托代建协议书
- 猜题05平面直角坐标系(易考必46刷题12种题型专项训练)
- 专题16相似三角形(6类重点考向)(考点回归)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公开课教学课件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 会展中心改造合同
- 4S店装修三方合同样本
- Kyocera京瓷ECOSYSFS-1040-1060DN打印驱动中文说明书
- 空压机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 企业员工团队目标计划管理培训教育PPT讲解资料
-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阅读题及答案(一)
- 大型展会对城市会展业发展影响文献综述会展专业
- 电动单梁起重机年自检报告
- 模拟深海高压舱试验系统设计方案
- 加热管制作工艺
- 互补输出级介绍
- 设备运输方案
- 口腔颌面部外伤的救治2
- 市森林消防(防汛)专业队管理制度森林防火扑火队管理制度.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