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1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2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3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4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o"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选择性必修\o"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2《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采集和渔猎经济(1)时间:远古时期。(2)特点①食物: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②工具: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③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生活。④用火取暖、烧烤食物。⑤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1)产生: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2)表现农耕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①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②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③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畜牧业原因: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表现:①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②距今约7000年前,中国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③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3)农业出现的影响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a.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b.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c.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a.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b.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c.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a.天文历法获得较快发展。b.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农业文明的兴起(1)表现:形成以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2)措施:修建水利工程,统治者都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2.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①食物: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②生产与生活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合伙经营或出租给佃户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2)中国①食物: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②生产与生活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a.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b.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c.每家每户在耕作之余,还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d.秦以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e.国家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如秦国的都江堰、西汉的龙首渠等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3)古希腊①食物: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葡萄和橄榄,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②生产与生活:城邦公民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4)美洲①食物: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②生产与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三、生产关系的变化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2.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3.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国家应运而生。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2.物种外传: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3.表现项目欧洲亚洲玉米①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②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①明朝时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②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到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马铃薯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甘薯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番茄①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栽培②18世纪末,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辣椒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传入中国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农作物在美洲的推广(1)农作物①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②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③蔬菜类:黄瓜、豌豆。④经济类:甘蔗。(2)推广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2.畜禽在美洲的推广(1)表现: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2)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1)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2)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3)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2)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1)水稻在北美的推广,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1)对美洲①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③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对中国①玉米、甘薯等耐寒高产美洲作物的引进,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②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农业生产的现代化(1)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过程①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②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3)表现①农业机械现代化原因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各国特点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结合影响a.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b.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②杂交育种技术进步成就美国1930年,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墨西哥1941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菲律宾20世纪60年代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中国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意义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2.畜牧业现代化(1)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2)生产规模大型化:大型养鸡场可饲养1000万到2000万只肉鸡,或100万只蛋鸡;大型养猪场可饲养1万到10万头猪。3.渔业现代化(1)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2)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3)养殖种类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1.粮食储备技术的发展时间表现原始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古代社会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2.食物储存技术的发展(1)冷冻食品加工的发展: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2)冷冻食品储存: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起来。(3)中国冷链物流产业: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粮食安全(1)产生原因①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②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③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2)解决措施世界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中国1996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2.食品安全(1)产生原因①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③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化学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2)解决措施①世界:各国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②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中国政府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农业工具的变化1.耕作工具(1)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磨制。(2)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出现小件青铜器,但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3)公元前15~前14世纪,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后传入两河流域等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中国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2.耕作方式(1)经历了从刀耕、锄耕到犁耕三个阶段。(2)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逐渐推广。3.灌溉工具(1)原始社会末期,制作陶器,汲水灌溉。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2)中国东汉末期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革新;唐代出现筒车,借助水力汲水灌溉。4.畜牧业工具:用圈厩饲养禽畜,用马槽喂马。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1.纺织工具古代中国约3万年前骨针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纺轮汉朝纺车、提花机元朝以后纺织机古代西方纺车2.陶瓷工具:坯车(新石器时代晚期)、匣钵(南朝)、支钉(唐宋时期)。3.冶炼工具:锻打工具(锤、锉等)、铸造工具(坩埚、范)。东汉杜诗发明水排,以水力为动力。三、劳作方式的发展1.农业(1)家庭式劳作: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很普遍。①中国战国时期,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②古希腊罗马在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逐渐普及。(2)庄园式劳作①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役。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2.手工业(1)劳作方式:手工业家庭和民营、官营作坊。(2)特点:世代传承;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1.机器大生产(1)条件: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的专业化。(2)表现: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变革,工厂出现。2.工厂制度(1)出现: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2)特点:封闭式厂房集中生产;分工明确;严格的规章制度管理,实行倒班制;流水线生产,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3)作用: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3.工厂制度引入中国(1)产生: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2)初步发展: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1.城市化(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2)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人们的居住环境改善。2.交通运输:形成水陆运输网,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3.乡村改变: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大量人口从乡村走出,开阔了眼界。4.时间观念增强: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5.提升文化素质(1)西方:英国等西方国家通过立法、经费支持等措施促进初等教育的发展。(2)中国: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开始出现。6.消极影响(1)问题: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2)应对: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1)1946年,美国军方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问世。(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后来演化为互联网。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实现商业化。(3)人工智能技术:20世纪50年代后,人工智能已涵盖机器人制造、语言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2.空间技术: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3.海洋技术(1)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首次潜入马里亚纳海沟。(2)1997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成功潜入水下6000米处进行科学实验。(3)2020年,中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4.新材料技术: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1.生产方式: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2.生活方式: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模式,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3.开阔视野: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2.特点: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4.影响:在较长时间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由于小农经济长期牢固地存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且长期存在。【高考真题】1.(2020·全国Ⅰ卷)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水稻种植北扩,大、小麦种植在南方推广,这样可以使水稻与小麦等作物轮种,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故B项错误。仅凭材料中水稻与大、小麦的种植情况,无法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故C项错误。水稻与大、小麦的种植推广能改善民众饮食结构,但不可能根本改变民众的饮食结构,故D项错误。2.(2021·浙江1月选考)18世纪后半期,韦奇伍德的陶瓷不仅迅速占据了英国市场,而且不到20年就将中国瓷器逐渐挤出欧洲,其出口率达到总销量的80%。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C.制陶业工厂制的建立D.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解析:C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韦奇伍德的陶瓷厂建立了工厂制,提高了产量和质量,故选C项;瓷器不需要进行组装,因此和通用部件标准化无关,排除A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排除B项;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不是韦奇伍德的陶瓷占据市场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3.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提示:特点:我国人民较早培育;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大豆是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是重要的备荒物资4.材料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世情、国情、农情、粮情出发,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国务院《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示:评价:继承发展传统文化;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彰显了党的执政能力;推动了中国粮食生产,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有利于国家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5.材料探究分别说出图1、图2、图3、图4中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说明引起生产变化的根本原因。提示:图1:奴隶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采用奴隶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图2:封建社会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图3: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手工工场出现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手工生产过程中以分工协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图4:工业革命后,伴随机器的广泛应用,以纪律严格、分工明确、昼夜运作为特征的现代机器大工厂制形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而兴起。2.发展(1)古代中国的国内贸易时期表现商朝出现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官府和贵族掌握商业春秋战国“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秦汉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促进全国商品流通隋唐到两宋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元、明、清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商帮兴盛(2)世界的商业活动国家或地区表现古埃及商业历史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古希腊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古罗马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阿拉伯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3.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1)贸易通道: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兴盛。(2)商贸特点: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清时期,严格规定朝贡贸易。(3)对外贸易管理:唐宋时期,官府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十三行”。4.影响: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1.货币(1)概况:中国商朝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古埃及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2)意义: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成为财富的象征;促使商业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2.信贷(1)古代世界①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②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受法律保护。③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出现专业的货币经营行业,出现汇票的雏形。(2)古代中国①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比较普遍,并出现货币信贷。②唐代: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飞钱”。③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汇兑业务。④明朝中期: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⑤清朝: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出现了庄票。3.商业契约(1)世界①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埃及广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护。②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2)中国①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②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都要订立契约。③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一、世界市场的形成1.初步形成——17~18世纪(1)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2)表现: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进一步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1)工厂制的推动: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与原料产地。(2)交通运输改善: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3)殖民扩张:资产阶级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掠夺原材料、倾销工业产品,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3.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1)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表现: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1.贸易中心转移(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2)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在亚洲也建立新的贸易中心。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等地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2.商业经营方式变化(1)近代世界①表现:商品交易所、银行、证券交易所、百货公司、股份制贸易公司。②代表:股份制贸易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等,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2)近代中国:近代银行、股份制企业、证券机构、大型百货公司出现。①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②19世纪70年代,股票开始走向市场。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③1900年之后,香港、广州、上海等地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3.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规模扩大(1)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东方香料也大量涌入且变为大众化商品。(2)奴隶成为商品,欧洲殖民者开始罪恶的奴隶贸易。(3)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4.国际贸易格局变化(1)17世纪,英国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一、世界经济的发展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社会主义①1922年苏联成立后,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②斯大林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2)资本主义①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了危机。②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资本主义阵营①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②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没有解决,经济危机时有发生。(2)社会主义阵营①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改革陷入困境,最终导致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②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改革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发展中国家①独立后,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加速工业化进程。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经济实现高速发展。②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和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1.主要问题(1)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增速放缓。(2)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2.解决——新贸易体系的建立(1)1947年,23个国家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2)1995年,成立世界贸易组织。(3)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影响(1)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2)服务贸易增长迅速,便利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3)贸易形式发生变化,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4)贸易手段发生改变,电子商务逐渐兴起,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1.国际金融货币体系(1)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2)金融组织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②世界银行: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2.国际金融的新发展(1)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2)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3)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4)具有一定的风险,一旦失控,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知识拓展】1、古代社会商贸活动的特征商业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后期,伴随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出现,东西方社会几乎同时产生,分布广泛,遍及各大陆地区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古代中外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各地港口城市的兴盛政府色彩浓厚早期商业行为,深受政府影响,古代中国工商业被政府控制,称为“工商食官”。古埃及的对外贸易也控制在国家手中中介作用突出阿拉伯商人在欧、亚、非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双向影响显著中国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琉璃和玻璃等;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2、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高考真题】1、(2022·海南高考)下图中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五大贡献国,1980~2019年(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计算)A.体制机制创新B.生产要素增加C.产业结构优化 D.信息技术推动答案A【解析】本题以数据图示形式呈现了1980~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通过分析图表的变化,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世界历史的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巨大成果,也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与进步的集中体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之际,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继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才能继续推动甚至引领世界历史的发展。在世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中国的政策变化要放眼全球,抓住历史大机遇,坚定信念,沉着冷静,科学判断,勇往直前,按照立足长远、统筹全局的国家战略和方针稳步前进。2、(2021·浙江1月选考)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解析:A材料“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说明北宋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故选A项;“脱离了”说法错误,宋代商业活动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且材料不涉及,排除B项;“草市”指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及汴京相国寺的庙会盛况,不涉及商人地位如何,排除D项。3、(2021·天津高考)凯撒执政时期,罗马发行的一些货币上,一面是凯撒的侧面头像,另一面记载着他的功绩,且内容时有变化,可见罗马货币()A.兼具了经济政治功能B.彰显了皇权至高无上C.显示了铸造工艺高超D.体现了帝国实力强盛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在罗马货币上刻印凯撒的侧面头像和他的功绩,能起到政治宣传的作用,A项正确;在罗马货币上刻印凯撒的侧面头像和他的功绩,无法体现“皇权至高无上”,排除B项;“铸造工艺高超”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仅凭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帝国实力强盛”的结论,排除D项。4、(2018·海南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自由贸易的发展演变时间事件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建立战后世界和平的纲领,其中包括取消一切贸易壁垒、国际贸易计划均等续表时间事件1941年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宣布所有国家都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贸易。后该原则被26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确认1946~1948年美国向联合国提议,成立一个以自由贸易为原则的国际贸易组织。23个国家参加的关贸总协定生效,重要目标是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等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其宗旨和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一致——据金卫星《从“门户开放”到世界贸易组织》(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提议创建国际贸易组织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贸易在20世纪的发展趋势和作用。试答(1)目的:避免重蹈经济危机的覆辙,促进本(美)国经济的发展;确立美国贸易主导权。(2)趋势:从少数国家提倡到大多数国家接受;从原则理念发展到制度体系(或者制度化或者法制化或者规范化或者体系化)。作用:消除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促进各国经济增长。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1.村落: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2.集镇: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后来经济职能增强。3.城市的产生(1)世界: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西方古代城市的典型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2)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4.世界各地的民居(1)两河流域:由前庭、前室和主室构成。(2)古埃及: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3)中国: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4)古希腊、古罗马: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核心。古罗马出现了复合式公寓,是集体公寓式楼房的原始形态。(5)印第安人:圆锥形帐篷和圆形公共居所。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的演进(1)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速度加快。(2)中国:鸦片战争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居住条件的改善(1)原因: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2)表现①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生活服务设施更加便捷、丰富。②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③城市中社区蓬勃发展,为市民生活提供极大便利。3.基础设施的发展:自来水、电力、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生活。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环境问题恶化、贫富矛盾突出、交通拥堵、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突出。【知识拓展】一、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因素1.促进因素(1)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小农经济的破产,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城市化的发展。(2)鸦片战争后,外资和外资企业进入,客观上促进了通商口岸和沿海沿江地区的城市化。(3)近代企业的创办。洋务派创办的洋务企业,带动了企业所在地的城市化;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并借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南京临时政府重视实业和一战契机,获得短暂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城市化。2.阻碍因素(1)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的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排挤民族资本主义,掠夺城乡资源,使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影响了城市化进程。(2)近代中国遭受列强多次侵略,政局长期动荡不安。(3)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工农业生产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不高。(4)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比如农民安土重迁的思想。二、中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与规划思想1.特点(1)中国古代城市:都城多呈方正规则形状,中轴线对称,宫殿居中,道路系统呈规整的方格网状,府、州、县城一般也按此规则布局;城市主要作为各级政权的统治据点而存在,是层层政权控制下的政治中心,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2)西方古代城市:一般以教堂和具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意义的教堂广场为中心,城市轮廓比较自由;城市往往是经济中心,以商人为主的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封建政治的力量比较薄弱。2.规划思想(1)中国古代城市:体现“天人合一”“天圆地方”、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和严格的等级观念。(2)西方古代城市:古希腊城邦规划体现城邦利益至上;中古时期城市规划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中古末期的城市规划则体现了对商业发展、人的价值和作用的重视。主题2现代文明的反思——工业社会城市化和城市问题【高考真题】1、(2019·江苏高考)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市镇经济的发展状况,题干材料出自王旭《宋代县下基层区划的“双轨体制”研究——以太湖流域的乡、镇为中心》。宋以前,地方经济中心多为行政治所,地方经济市场基本围绕政治中心运作,城乡关系一元化,政治中心的“内聚化”特性对经济活动有较多限制。镇的性质转变及其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层层相属的行政体系以及一元化的城乡关系,原本泾渭分明的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工商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在此交融。这种自下而上的变革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飞跃。2、(2022·海南高考)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A.人们的审美观念B.经济发展水平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解析:B据材料“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可知船型屋的建造反映了当时黎族先民经济发展水平,筑房材料大多就地取材,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故选B项;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当时人们的具体劳作方式和房屋建造过程,无法体现集体劳作的形式,排除C项;传统文化习俗的形成往往深受当地生产力水平和自然环境的限制,排除D项。3、(海南高考)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解析:A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故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故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开始于二战后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故D项错误。4、(2018·全国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试答(1)因素: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2)条件: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3)问题: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5、材料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吴越春秋》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管子》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王城方九里,长五百四十雉,公城方七里,长四百三十雉,侯伯方五里,长三百雉,子男城方三里,长一百八十雉。——《左传》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周朝时期在城市规划布局上的重要特征,这种特征与地理环境、社会政治、文化习俗有着怎样关系?提示:特征:周朝时期城市规整,对城市大小等有严格规定;功能分区有明显界限。关系:周朝的城市规划体现等级规范和礼制;多分布在平原地区;重视祖庙祭祀,是礼制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6、材料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的部分立法情况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1855年,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1868年,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1875年、1882年、1885年,相继颁布三部《工人阶级住房法》;1890年、1894年、1900年,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据胡常萍《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等探究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加以评析。提示:现象: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加强立法,改善工人住房条件和城市环境问题。评析: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住房条件恶劣,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身权利展开斗争,造成阶级矛盾尖锐,但同时英国代议制民主不断完善。这些措施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推动了城市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带来政府观念与职能的转变,对20世纪后的干预政策产生深远影响。7、材料如图是中国城镇化进程。——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探究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提示:示例:一、初步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资源极度短缺、外部封锁扼制新中国发展的内外双重压力下,中国通过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方式,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城镇化初步发展;1956~1960年由于“大跃进”思想的冲击,城镇化表现出快速冒进的发展趋势。二、缓慢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文化大革命”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城镇化进程缓慢。三、恢复并较快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限制的逐步放宽,推动着以外出农民工为代表的劳动力的快速流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生产效率的改进,乡镇企业的崛起,极大地吸引了农村地区过剩的劳动力,使得地区人口展现出“农村—乡镇—城市”流动的态势;受益于对外开放和以经济特区为引领的区域增长及孕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1978~1992年中国城镇化呈现恢复并较快发展的趋势。四、加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契机,以浦东新区为代表的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实施为城镇化的快速扩张提供了保障;经济的腾飞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交通与社会变迁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1.天然的道路与河流(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2)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2.古代著名人工道路(1)罗马: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2)秦朝: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3)汉代: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4)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5)元朝: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3.运河(1)中国:春秋时期已有运河;秦朝灵渠;隋朝大运河;元朝的京杭大运河。(2)国外:法国米迪运河;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运河系统。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1.中国: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东非沿岸。2.世界:新航路的开辟3.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通(1)苏伊士运河①背景: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的水道,原先需要绕道非洲的好望角。②概况: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2)巴拿马运河①背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路,最初要通过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②概况: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1.世界:发明了汽船、蒸汽机车、汽车。2.中国(1)1881年中国自己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通车。(2)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3)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第一艘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建成并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3.交通与社会变迁(1)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一、表现:汽车的发展、高速公路、高铁、航运、航空的发展。二、影响:缩短人流和物流的时间,推动城市交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知识拓展】一、影响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二、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1.从时间上看,鸦片战争后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进程,起步晚,进程艰难。2.从发展水平看,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操纵,同时由于顽固势力阻挠、政治腐败、政局动荡、经济落后,总体发展缓慢,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3.从地域看,地域之间交通发展不平衡,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高考真题】1.(2022·海南高考)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解析:D据材料“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可知汉代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设置了一系列的驿站和类似的管理机构,以确保国家政令在基层的畅通,故选D项;亭传邮驿是古代的文书传递系统,排除A项;丝绸之路是当时民间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排除B项;边疆稳定是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治理的结果,基层治理主要针对的是地方乡里组织,排除C项。2、材料唐代在安史之乱以前及宪宗时代,运河都能够把南方的物资大量输送到北方,以支持中央政权,满足国防的需要。因此,唐在安史之乱前武功显赫,国势强盛。此后到了北宋时代,运河大体上也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唐末及北宋末年,当运河因被切断而不能把南方物资大量运往北方的时候,唐宋帝国便要随着经济基础的动摇而力量削弱,甚至于灭亡了。——摘编自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探究评析材料中大运河与唐宋国运关系的观点。提示:观点:运河通则国运兴,运河塞则国运衰(运河通塞影响唐宋国运兴衰)。评析:这一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不全面。运河通塞与唐宋的国运兴衰有因果关系。一方面,运河的畅通,促进了粮食等物资北运和南北交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繁荣。另一方面,唐末藩镇割据和北宋末年金兵入侵的破坏,影响了运河的畅通,阻碍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严重危及了唐宋政权的稳定。唐宋国运兴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运河的通塞只是其中之一。由于统治者励精图治,积极改革,经济政策宽松,对外开放,开发南方,经济重心南移等,唐宋时期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全面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的兴盛局面。唐宋政权衰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阶级矛盾的尖锐,民族冲突的加剧,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严重等,都是重要的因素。我们应该运用唯物史观,全面、辩证地认识运河通塞与唐宋国运兴衰的关系。3、材料世界上第一条行驶蒸汽机车的铁路,于1825年在英国的斯托克顿—达灵顿正式通车,这标志着近代铁路运输业揭开了序幕。在此之后,铁路运输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等优点,深受人们重视,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并出现了一些横跨大陆的国际铁路干线。伴随着殖民扩张,19世纪中期以后,亚非地区也兴建了铁路,初步形成了环绕世界的铁路网,至1890年,全世界铁路总里程达到61.7万千米,欧洲和美洲占总长的近90%,亚洲3.4万千米,非洲仅0.9万千米。——摘编自吴于廑主编《世界史》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世界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得到发展的原因。提示:特点:从欧美扩展到世界,从国内线路发展到国际干线再到环绕世界的铁路网,世界各地发展不平衡。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科技和交通工具的革新;殖民扩张的需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铁路运输自身的优势。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1.历史上的疫病(1)疫病:天花和鼠疫。(2)影响:疫病威胁人类健康,导致政治、经济变动。(3)防治①公共卫生措施:古罗马和中国注重改善公共卫生条件;中国古代官府在大灾后,及时掩埋尸体,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②医疗: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人痘接种防治天花,牛痘接种法;巴氏消毒法;发明青霉素。(4)救治机构①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②古罗马时期的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2.中医药的成就(1)古代①治疗学:战国时期的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东汉华佗创制“麻沸散”和“五禽戏”;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提出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的针灸,适应症广泛,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②药物学:东汉《神农百草经》、唐朝的《唐本草》、明朝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2)现代:中西医结合。3.西医在中国的传播(1)西医成就①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②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③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创立了实验药理学。(2)传播过程①鸦片战争后,分科完备、技术先进的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随后,西医院校也建立起来。②公共卫生:中国大城市公共卫生事业逐渐发展起来,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1、基本医疗卫生制度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立: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②公共疾病防控:有效控制了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中国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③公共卫生监督:国家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2、医疗服务制度①世界: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②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3)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高考真题】1、(2021·辽宁高考)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尔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系()A.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C.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D.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国际卫生防疫体系的形成,题干材料出自张勇安《从以邻为壑到跨国行动:国际组织与全球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以1851年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的召开为开端,国际社会通过颁行一系列国际卫生公约、协定或条例,创设防疫机制和平台,研发防治药物和疫苗,形成了现行的以跨国行动、全球治理为核心的疫情防控体系。当前,世卫组织领导下的全球卫生防疫合作正在进入“跨国主义”模式。世界卫生组织既需要借助全球卫生实践活动重塑其治理结构,积极推动全球卫生治理的多元共治新模式,更需要各国政府赋权赋能积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