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海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械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节选自班固《苏武传》)材料二: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①不殉会稽之耻,曹沫②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注释①〔范蠡〕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曾向勾践献策,请降吴国,以存实力。后勾践带着范蠡入吴为质,在吴国为奴三年,范蠡为了勾践受尽屈辱。勾践卧薪尝胆,终使越国强盛起来,后兴兵灭吴,报了会稽之耻。②〔曹沫〕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庄公任命他为将军。曹沫领兵和齐国侵略军交战,结果三战三败,丧师失地。曹沫为此羞愧不已,主动向鲁庄公请罪。鲁庄公却以“齐鲁强弱悬殊,非战之罪”为由安慰曹沫,非但没有治他的罪,还让他继续做统兵大将。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欲如前A书之言B报恩C于国主耳D诚以虚E死不如F立节G灭名H不如报德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素,指一向、平素,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素”意思相同。B.斧钺,本指兵器,有时也被用作刑具,泛指刑罚;文中的“斧钺”即指刑罚。C.如,指赶得上、比得上,与《蜀道难》中“其险也如此”的“如”意思相同D.区区,指诚挚,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何乃太区区”的“区区”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陵认为苏武归汉的希望十分渺茫,不如投降“虚心相待”的单于,毕竟白白地在无人之地受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B.尽管李陵将苏武家人的悲惨遭遇一一相告,但苏武却感怀君恩,心甘情愿为国家牺牲一切,果断拒绝了李陵的劝降。C.高皇帝亲率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尽管军中有众多猛将谋臣,但也只能勉强胜敌,由此可知李陵与匈奴作战的艰难。D.李陵也曾想像范蠡、曹沫那样忍辱负重来报答皇帝恩德,但志向没有实现、计划尚未实行就已经招致当权者的怒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2)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14.李陵虽有“报恩国主”之言,却无“报恩国主”之行,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答案】10.BDG11.C12.C13.(1)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尽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您还为谁(守节)呢?(2)何况像我这样的人,难道容易成功吗?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随意地因为我没有殉国而埋怨我。14.①李陵劝降苏武时流露出了对大汉朝廷的不满,这与其报恩之心相悖。②李陵认为单于会“虚心”以待苏武,可见他对单于有认可之心。【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欲如前书之言”是动宾结构,表意完整,故B处应断开;“耳”作句末语气词,故D处应断开;“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结构相同,故G处应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单于听说我和您一向关系很好。/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B.正确。C.错误。赶得上、比得上;像。句意: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道路像这样艰险。D.正确。诚挚;愚拙。句意:(我这)赤诚的心意。/你怎么这样愚拙固执。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但也只能勉强胜敌”理解不当,由原文“仅乃得免”可知,高皇帝大军应是勉强脱身。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亡”,无;“夷灭”,被杀尽;“谁为”,宾语前置,应为“为谁”。(2)“岂……哉”,难道……吗;“苟”,随便;“以”,因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可知,李陵劝降苏武时流露出了对大汉朝廷不满,这与其报恩之心相悖。②由原文“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可知,李陵认为单于会“虚心”以待苏武,可见他对单于有认可之心。参考译文:材料一:当初,苏武与李陵都做皇帝的侍从。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不敢访求苏武。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李陵为苏武置办酒席,安排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和您一向关系很好,所以派我来劝说您,单于对您一心向往,想以礼相待。您终究不能回国,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有谁知道您对汉朝的信义呢?前些时候您的大哥做奉车都尉,跟随皇帝到雍城的棫阳宫去,扶着皇帝的车子下殿阶,撞在柱子上把车辕折断了,被判决为‘大不敬’,用剑自杀了,皇上赐给二百万钱安葬他。您的弟弟苏贤跟随皇帝去祭祀河东后土,一个骑马的宦官和黄门驸马抢着上船,把驸马推入河中淹死,宦官骑马逃跑了,皇帝下诏派苏贤去追捕,没有抓到,他因害怕而喝毒药自杀了。我临来时,您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您的妻子还很年轻,听说已改嫁了。只剩下两个妹妹和你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现在又过去了十多年,是生是死都不知道。人生如朝露般短暂,为什么要这样久久地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好像发狂一样,痛心自己对不起汉朝,加上老母被关押在保宫。您不肯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的我?再说皇上现在年纪老,法令没有定规,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就有几十家,(即便回国也是)安危无法预知,您还为谁守节呢?希望您听我的话,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们父子没有什么功业德行,全靠皇帝的栽培,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上的亲近之臣,常常希望以身许国。现在能有机会献出自己的生命,即使被杀,也确实心甘情愿。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孩子侍奉父亲一样,孩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怨恨的,希望您你不要再说了!”材料二:以前高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那时,军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而还是断粮七天,仅免于被歼灭。何况像我这样的人,难道容易成功吗?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随意地因为我没有殉国而埋怨我。然而我没有殉国,的确是罪过。但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人吗?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儿,反而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人?然而我没有殉国,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从前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不因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最后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为鲁国雪了耻。(我这)赤诚的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们的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却遭到刑戮?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海南省农垦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①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②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又北,入后湖,旋而东,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嘴见后湖云出水,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余四人循山以归。明日记。(节选自吴敏树③《君山月夜泛舟记》)【注】①费甥、坡孙:吴敏树的外甥名费,孙子名坡。②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开”与下文“超上人”中的“超”均是僧人之名。③吴敏树:湖南岳阳人,清道光十二年举人,中国样湖文派的创始人。文本二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1)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云起A船侧B水上C滃滃然D平视之E已做F横长G状(2)下列对文本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余平生以为胜期”中“期”的字义与《归去来兮辞》中“帝乡不可期”的“期”字义相同。B.“开上人指危崖一树”中“危”的字义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的“危”字义不同。C.“次第过之”中的“次第”,意为一个接着一个,表示迅速和众多。而《声声慢》中“这次第”是状况的意思。D.“因举诵苏赋十数句”中“因”的字义与“因笑谓迈曰”中“因”的字义相同。(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以泛舟的线路为顺序来进行记叙的,看去似乎是信笔所至,而实际上却讲究剪裁的功夫。B.文本二中的环境描写,表面看与山名由来无关,实际上是在极力渲染所见所闻的阴森可怕C.文本二写作者亲访石钟山,探究山名的由来,用自己的所见所闻,进一步推翻了李渤的观点。D.两个则文本题材颇为相近,但在风格和章法上有所不同。文本一沉郁顿挫,侧重于表达一种静穆幽深的境界与情趣。文本二选段行文稳健(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答案】(1)BDE(2)A(3)D(4)①山后没有人居住,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搭建的草棚,是岛上的人来这里躲避水患的。②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云雾从船边出现、升腾。平视这些云气。“船侧”是“起”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侧”后在断开,即在B处断开;“滃滃然”是“水上”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然”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平视之”中“之”作“平视”的宾语,省略了主语“我们”,在“之”后边断开,即在E处断开。故选BDE。【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A.“字义相同”错误。“愿望/希望,企及”;句意:我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环游君山当作美好的愿望。/修成神仙是没有希望的。B.正确。“高/端正”;句意:开上人指着高崖上一棵树对我们说,整一整衣服。/整理衣襟端坐。C.正确。“一个接着一个,表示迅速和众多/状况”;句意:一个接一个地从我们身旁经过。/这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D.正确。均为“于是”;句意:于是我们一起朗诵了苏轼《赤壁赋》里的十几个句子。/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故选A。【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D.“文本一沉郁顿挫”错误,文本一文风格是清幽明丽。故选D。【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①“坳”,低洼平整的地方;“有棚于坳者数家”,介词结构后置句,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有搭建的草棚;“者”,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搭建的草棚。②“舟”,乘船;“适”,到;“赴”,赴任。参考译文:文本一:秋天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游览;而在这样的游览中,尤以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夜游为最好。不知道古代的人曾经有没有过这个经历?我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环游君山当作美好的愿望,我曾经在诗歌中写下了这个愿望。现在是同治六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这样的机会环游君山。开船启程,从龙口出发前往香炉峰。月儿从树顶上升起,船在月水相映的湖面如同金碧山水的图画里行进。同游的人是“开上人”“达上人”两个僧人和我的客人黎君,以及我的姓费的外甥和我的孙子吴坡。南边高崖下有十几处闪烁的渔船灯火,向着西方前后相接,一个接一个地从我们身旁经过,仔细地看原来是渔民摇着小船在捕捞虾子。开上人指着高崖上一棵树对我们说:“这棵古老的樟树无疑有十几个人两臂合抱那么粗,树根被一块大石头围住,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的一个树影突现的事物就是这棵樟树。”但是现在在月光中从船中仰望它,觉得它并不是特别的高大。客人黎君说:“苏轼泛舟游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你看这月不也是在斗星和牛星之间吗?”于是我们一起朗诵了苏轼《赤壁赋》里的十几个句子。后来再从香炉峡中出来,稍微偏北行进。刚开船时,风从东南方向吹来,看到了水湾堤岸,想到这里可以暂时停泊。但是,船并未停泊,还是那么航行,经过观音泉口,应当在这个下面啊。夜色降临,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静寂无声,那情形仿佛可以访问传说中湘灵和洞庭君。后来又从北进入后湖,不久又转向东面行进,水面映照出岸上的岳州城的灯火之光。云雾从船边出现、升腾,水上弥漫着迷蒙的云气。平视这些云气,变成了横长的形状,云气逐渐上腾,消散不见了。我的孙子吴坡说:“有一天晚上,从沙嘴这个地方可以看见后湖的云气从水面升起,就是这个地方。”然而这样,那么这里往下接近山中洞穴,不是应当贮云的山洞吗?山后没有人居住,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搭建的草棚,是岛上的人来这里躲避水患的。有几只客船停泊在这里,没有喧闹的人声。再转而向南行驶,出了沙嘴,穿过柳树林,根据我们乘坐的船缓缓地行进来测度,似乎不止七里长。船只停好后,就让人拿出酒菜,用童子鸡搅和着苦瓜,这时候,月儿高挂在空中,对着明月痛饮,大家喝酒都超过了自己的酒量。超上人遵守不吃荤的戒律,才稍微喝了一点点,吃了几片梨子,返回到庙里,拿来了准备的茗茶。半夜时分,离船上岸,辞别了超上人及黎君,我们四人顺着上路回家了。第二天记下了月夜游君山的经历。文本二: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到了晚上,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吕端,字易直,其先燕人。历官四十年始大用。淳化四年参知政事,至道初拜相,太宗尝憾任用之晚。端持重识大体。同列奏对,或多异议,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经吕端裁决乃得闻奏。咸平初以疾罢,薨,年六十六。赠司空,谥正惠。尝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恐怖,端读书自若。两使绝域后有往者必问端为宰相未其为远近所慕如此。(节选自曾巩《隆平集·宰臣》)材料二:保安军奏获李继迁①母,太宗甚喜。是时寇准为枢密副使,吕端为宰相,上独召准与之谋。准退,自宰相幕次前过不入,端使人邀入幕中,曰:“向者主上召君何为?”准曰:“议边事耳。”端曰:“陛下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不然。”端曰:“若边鄙常事,枢密院之职,端不必预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以莫之知也。”准以获继迁母告,端曰:“君何以处之?”准曰:“准欲斩于保安军北门之外,以戒凶逆。”端曰:“陛下以为何如?”准曰:“陛下以为然,令准之密院行文书耳。”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者也。愿君少缓其事,文书勿亟下,端将入,覆奏之。”即召阁门吏,使奏“宰臣吕端请对”。上召入之,端见,具道准言,且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汉高祖曰:‘愿遗我一杯羹。’夫举大事者,固不顾其亲,况继迁胡夷悖逆之人哉!且陛下今日杀继迁之母,继迁可擒乎?若不然,徒树怨雠而益坚其叛心耳。”上曰:“然则奈何?”端曰:“以臣之愚,谓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徕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上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端策。其母后疾死于延州,继迁寻亦死,其子德明竟纳降请命。(节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二)【注】①李继迁:银州人,党项族。西夏建国后,追谥神武皇帝,庙号太祖。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两使A绝域B后C有往者D必问端E为宰相未F其为远近G所慕H如此。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用,指被重用,“函谷举”的“举”表示被攻下,两者用法相同。B.中书,在文中指中书省,宋代为宰相办公之所,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C.鄙,指边境,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用法相同。D.大事,指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与现在一般所说的“大事”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吕端老成持重能识大体,直到很晚才担任参知政事和宰相,太宗为此感到遗憾。他曾出使高丽,遇到风险,但镇定自若毫不畏惧。B.宋朝军队抓获李继迁之母,太宗担心走漏消息,单独召见寇准商议此事。两人议定,将李继迁之母斩首示众,警戒凶恶叛逆之人。C.吕端认为自己既然身为宰相,自然应该知晓军国大事。寇准向他如实说明情况后,吕端指出计策不当,请求入见皇帝,陈述己见。D.项羽欲烹杀刘邦之父,却吓不倒刘邦。吕端用这一历史故事劝谏太宗,不要诛杀李继迁之母,可羁押、善待她,以维系李继迁之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愿君少缓其事,文书勿亟下,端将入,覆奏之。(4分)(2)上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端策。(4分)14.从对待李继迁之母一事上看,吕端最优秀的品质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并分析。(3分)10.BDF【解析】原文标点:两使绝域,后有往者,必问端为宰相未。其为远近所慕如此。11.C【解析】“越国以鄙远”的“鄙”指把⋯⋯当作边邑,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与文中的“鄙”用法不同。12.B【解析】“太宗担心走漏消息”于文无据。13.(1)希望您稍微缓一缓办理此事,文书不要急于下发,我将入宫觐见,再次奏闻此事。(“少”“亟”各1分,句意2分)(2)太宗拍着大腿叫好,说:“如果不是您,几乎误了我的大事。”于是采用吕端的计策。(“微”“几”各1分,句意2分)14.深谋远虑。(1分)吕端反对诛杀李继迁之母,认为这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主张羁押、善待李继迁之母,以此维系李继迁之心。(2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吕端,字易直,他的祖上是燕地人。任官四十年才获重用。淳化四年担任参知政事,至道初年就任宰相,太宗曾为重用他太晚感到遗憾。吕端谨慎稳重,能识大体。同僚回答皇帝的提问,有时看法各不相同,一天宫内传出皇帝手书,告诫训谕大臣,命令自今以后中书省事务须经吕端裁判断定才能报告皇帝。成平初年因病罢任,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官司空,谥号正惠。(吕端)曾出使高丽,暴风折断了桅杆,船夫大为恐惧,吕端照常读书。两次出使塞外,后来有到塞外出使的人,(异族君主)一定会问吕端担任宰相没有。他被远方的人仰慕到了如此地步。材料二:保安军奏告朝廷,抓获了李继迁(西夏太祖)的母亲,太宗非常高兴。当时寇准担任枢密副使,吕端担任宰相,太宗单独召见寇准,与他商议此事。寇准退出后,从宰相办公处经过却不入内,吕端派人请他到幕府中,说:“刚才皇上召见您做什么?”寇准说:“商议边境上的事情而已。”吕端说:“陛下告诫您不要对我讲这件事了吗?”寇准说:“没有。”吕端说:“如果是边境上的一般事情,那是枢密院的职责,我不必参与了解;如果是军国大计,我充任宰相,不可以不知道。”寇准告诉他抓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吕端问:“您准备怎样对待她?”寇准说:“我打算在保安军北门之外将她斩首,以此警戒凶恶叛逆之人。”吕端问:“陛下认为应该怎样做呢?”寇准说:“陛下赞同我的意见,命我到枢密院发布公文。”吕端说:“一定要像这样,不是好的计策。希望您稍微缓一缓办理此事,文书不要急于下发,我将入宫觐见,再次奏闻此事。”立即召来阁门吏,派他奏告“宰臣吕端请求奏对”。太宗召见吕端,吕端见到太宗,详细陈述了寇准的话,并说:“从前项羽抓获了太公(刘邦之父),准备烹煮他,汉高祖说:‘希望分我一杯肉羹。’做大事的人,本来不会顾及自己的双亲,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异族叛逆之人呢!再说陛下今天诛杀了李继迁的母亲,李继迁就可以被活捉吗?如果不是这样,只会白白树敌而使他的叛心更加坚定而已。”太宗说:“既然如此,那么该怎么办?”吕端说:“按照我的愚见,认为应该将她安置在延州,派人好好服侍她,以此招抚李继迁,即使不能让他立刻投降,终究可以维系他的心思,(因为)他母亲的生死操纵在我方手上。”太宗拍着大腿叫好,说:“如果不是您,几乎误了我的大事。”于是采用吕端的计策。李继迁的母亲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去世,他的儿子李德明最终归顺宋朝,请求饶恕己命。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段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蛸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贳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赏筼筜谷偃竹记》)材料二:高人旷士,用以寄其闲情,学士大夫,亦时彰其绝业。凡此皆外师造化,未尝定为何法何法也!内得心源,不言得之某氏某氏也。兴至则神超理得,景物逼肖;兴尽则得意忘象,矜慎不传。亦未尝以供人耳目之玩,为己稻粱之谋也。惟品高故寄托自远,由学富故挥洒不凡,画之足贵,有由然耳。(节选自王绂《论画》)10.与可是日A与其妻B游谷中C烧笋D晚食E发函F得诗G失笑H喷饭满案。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寻,古代长度单位,通常为八尺或七尺,长度与“壁立千仞”的“仞”相当。B.萃,指聚集,与现在所说的“出类拔萃”“人才荟萃”中的“萃”词义词性都相同。C.矜,指庄重。《老子》“自矜者不长”中的“矜”则为“夸耀”之意。D.稻粱之谋,又作“稻粱谋”,指鸟觅食,文中用的是比喻义“人谋求衣食”。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到高大挺直的巨竹,都是有节有叶的。而时人所画的竹子,却是一节一节接起来,一叶一叶堆上的。B.文与可认为自己画的竹子虽不过数尺,却有万尺气势。他将自己的画作《筼筜谷偃竹》和诗作《筼筜谷》都送给了好友苏轼。C.元丰二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又见到昔日好友文与可画的墨竹图。他不禁百感交集,于是放下画卷,失声痛哭起来。D.清高脱俗之人和胸襟开阔之士,喜欢用绘画来寄托自己的闲情逸致;有学之士和为官之人,也常常用画作来彰显他们非凡的功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2)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14.对于如何才能创作出高妙画作,苏轼、王绂在文中表达了不同的见解。请分别概括。(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CEG【解析】句意: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着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游”宾语是“谷中”,所以C处应该断开;“烧笋晚食”和“发函得诗”是两个独立的句子,陈述了两件事情,所以E处应该断开;“发函得诗”是“失笑喷饭满案”原因,两句话各自独立,所以G处应该断开。故选CEG。

11.B【解析】A.正确。B.错误。“袜材当萃于子矣”和“人才荟萃”中“萃”为动词,意思是“聚集”;出类拔萃”中的“萃”为名词,意思是“聚在一起的人或物”。句意:这回袜子材料应当聚集到你那里了。/出类拔萃:比喻超过聚在一起的同类人或物,多用于形容才德超出众人之上的人。/人才荟萃:形容很多精英会集在一起。C.正确。庄重/夸耀。句意:不再注重谨严慎重。/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D.正确。故选B。1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将自己的画作《筼筜谷偃竹》和诗作《筼筜谷》都送给了好友苏轼”错,依据“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可知《筼筜谷》并非文与可所作,而是他曾经让苏轼作的。故选B。

13.(1)与可画墨竹,起初并不看重自己的画。四面八方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脚踩着脚涌进他的家门。(2)而我也记载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与可和我之间像这样亲密深厚没有隔阂的情谊。【解析】(1)“贵重”,意动用法,“觉得……贵重”,可译为“看重、重视”;“四方之人持谦素而请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四方持谦素而请之人者”,意思是“四面八方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蹑”,踩。(2)“载”,记载、记录;“畴昔”,以前;“亲厚无间如此”,像这样亲密深厚没有隔阂的情谊

14.苏轼见解:①下笔前心中要先酝酿好所画之物的完整形象。②作画时要迅速运笔,捕捉心中的事物形象。王绂见解:①作画既要能师法自然,又要能融合自己内心的感悟。②作画者品性高雅、学识丰富,才能创作出珍贵的画作。【解析】苏轼见解:依据“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可知苏轼认为下笔前心中要先酝酿好所画之物的完整形象;依据“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可知苏轼认为作画时要迅速运笔,捕捉心中的事物形象。王绂见解:依据“凡此皆外师造化,未尝定为何法何法也!内得心源,不言得之某氏某氏也”,可知王绂认为作画既要能师法自然,又要能融合自己内心的感悟;依据“惟品高故寄托自远,由学富故挥洒不凡,画之足贵,有由然耳”,可知王绂认为作画者品性高雅、学识丰富,才能创作出珍贵的画作。参考译文:材料一: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刚蹿起来,鹘就猛扑下去,稍有一点放松就错过去了。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与可画墨竹,起初并不看重自己的画。天下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脚踩着脚涌进他的家门。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聚集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于是证实,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拿它买田还乡养老了。”随之就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着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晒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像这样的亲密深厚、没有隔阂的情谊。材料二:高人旷士,用绘画来寄托自己的闲情逸致;读书人和当官的,也常常用画作来彰显他们非凡的功业。所有这些都是在外师法自然,不曾确定是什么模式什么流派!画作者在内获得感悟,不说来自某人某人。兴致到来,作画者的精神就超脱于沉浊之外,理趣便随之而得,风景和物体就会逼真形象了;兴致消逝,就注重它的精神而忽略它的形象,不再注重谨严慎重。也不曾用它来供人视听赏玩,作为自己谋得衣食住行的生计。只有品性高雅所以寄托的情趣自然留传更远,因为学识丰富所以挥洒自然,气度非凡,画作珍贵,是有原委的啊。海南省海口市海南观澜湖双优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顷之,征著作郎,不就。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节选自《晋书•陶潜传》)文本二: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节选自《归去来兮辞序》)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不私A事上官B郡C遣督邮D至县E吏F白G应束H带见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径,西汉末的蒋栩隐居后在院子里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成为隐士住处的代称。B.征辟,古代一种自下而上选任官吏的制度,在汉代地位仅次于察举制。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有时也称为特诏或特征。C.委,在文中指交托,与《琵琶行》中“委身为贾人妇”中“委”字词义相同。D.仲秋,农历八月,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按孟仲季之序称为仲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因为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不久就解职回家了,后来他又历任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B.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一开始命令公田全部种秫谷,后来在妻儿的请求下才决定一半种秫谷一半种粳。C.陶渊明好酒,每当朋友带着酒肉到他家里去,他都会喝醉,感觉非常舒适快意,总是吟咏不停。D.陶渊明请求到彭泽县去做官,是考虑到当时社会动荡,彭泽县离家较近,且公田之利足够酿酒。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2)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14.结合两则材料概括陶渊明辞去彭泽令的原因。(5分)10.【参考答案】BEG 11.B12.C 13.【参考答案】(1)(王弘)就派他的老朋友庞通之等人带着酒,先到半路上等着邀请他。(2)地方大吏把爱惜人才当做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采分点见试卷分析14.【参考答案】​​​​​​​①不想为了微薄的俸禄丧失尊严。②本性任其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③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很急迫。(答对任意两点即可,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5分)10~14.1.

【试题分析】句意: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不私事上官”中“上官”作“事”的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