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蜀相》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蜀相》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蜀相》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蜀相》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你知道这两幅对联写的分别是谁吗?《蜀相》杜甫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级中学校

王雪平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2.通过分析景物学习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古抒怀的写作特点。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知人论世——介绍杜甫

杜甫(712一770),字子美,自号

,世称

,唐代

诗人。

他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曾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

”之称。现实主义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1400多首。他的诗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

作品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情感:悲慨、深厚,表现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的主题。语言声调(韵律变化):停顿、转折,有轻重、徐急之美。结构:起承转合,或起或伏,富有变化。古体诗也称今体诗,是初唐之后形成的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近体诗绝句:四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第1、2、4句要求押韵。律诗:八句,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第2、4、6、8句要求押韵。唐以前的诗歌,每句字数不拘,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也比较自由。《诗经》《楚辞》《乐府诗》晓常识:古体诗与近体诗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律诗常识起、承、转、合首联起始或景起或事起,紧扣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的作用。颔联承笔衔接承接上文加以申述。结构上承上启下;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颈联转折结构上的转折,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变。尾联合成呼应开头,完善结构;总结前文,收束全篇;揭示中心。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此时的杜甫,刚刚来到成都不久,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逃脱后做过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之类的小官,之后又弃官而去。这五年里,他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生灵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糊涂,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而杜甫本人亦因上书救宰相房琯而遭疏远、贬斥,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写作背景国乱、君昏、民困、己穷解题

相交代写作对象: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点明题材:咏史怀古诗结构:标志:常见的意象:方法:咏史怀古诗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前代的都城:金陵;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马嵬;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乌江亭;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其余:石头城、台城、淮水。媒介—古迹、古事、古人连接点—古事、古人和今事、今人的共通之处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内容①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②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③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④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情感初读诗歌,读懂诗意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树木茂盛的样子成都遮蔽徒然,白白地拜访频繁开创扶助品读诗歌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设问崇敬有目的,突出强烈的景仰之情。

①写实:柏树的高大而茂密,展现武侯祠周围的环境。②渲染氛围: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渲染庄严肃穆的气氛。③

象征含义:柏树象征坚贞、挺拔、坚韧,以它的高大茂密的来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思考: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炼字方法:释字义绘景象点手法析作用(特点+悟情感)③作者寓情于景、以乐衬哀,表达了诗人对英雄长逝、遗迹荒落的叹惋。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①“自”“空”二字

。“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②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却无人欣赏;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要求: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分析妙处景情关系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以乐衬哀以哀写乐以乐写乐以哀写哀①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点明景情关系)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却无人欣赏;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②表达了诗人对英雄长逝、遗迹荒落的叹惋。(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本联历数了诸葛亮生平的哪些事迹?并概括形象?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通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鼎足三分,联吴抗曹,也称“隆中对策”。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尽忠蜀国,不遗余力的一片忠心。

对偶,高度概括和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表现他雄才大略、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为伐魏,六次北伐中原。后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深远。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影响产生共鸣?诸葛亮杜甫时代才情理想付出结果战争频繁,动荡不安战争不断,安史之乱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匡扶汉室,一统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统一大业未成,壮志未酬诗圣致君尧舜上,再使丰俗淳颠沛流离,矢志不移壮志未酬身已老共同点: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但壮志未酬。杜甫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唱出了普天之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千百年来未达到理想而含恨死去的仁人志士。“英雄”具体指什么人?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英雄诸葛亮诗人自己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泪满襟战争平定无期,百姓受苦受难的忧虑自己济世的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临古地合:悼念丞相,抒情。小结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起:紧扣诗题(寻访祠堂)承:承接上文,写祠堂内景物。转:由景及事,写丰功伟绩对比鉴赏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李白和杜甫由于生活的时期的不同,生活经历的各异,两人的诗歌在艺术特色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请结合本课两首诗,试比较两者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1)诗歌风格的不同。李白的诗歌风格主要是飘逸俊美,李白善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水石相击、山谷轰鸣的场景,具有非凡阔大的气势;而杜甫的诗歌风格主要是沉郁顿挫,反映了诗人的悲痛之感。(2)诗歌思想的不同。李白的诗《蜀道难》,既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局面的不满和担忧,还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杜甫的诗歌则多表现忧国伤时的悲痛之情,寄寓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3)诗歌意境不同。李白的诗歌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其诗歌展开丰富的想象,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