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志学概论第七章
清代方志【教学目标】一、知识:掌握下列基本概念:[顺治]《河南通志》、考据派、文献派、戴震、章学诚、《湖北通志检存稿》、[乾隆]《永清县志》、[嘉庆]《广西通志》、[乾隆]《汾州府志》、[嘉庆]《泾县志》;清代方志发展的特点。二、理解:准确理解清代修志两大流派——考据派与文献派的异同。【教学重点】清代修志的两大流派。【教学方式】讲授6课时【教学工具】课件【教学环节】一、清代方志编修概况二、清代方志流派分析三、清代方志述评一、清代方志编修概况清代方志发展的特点
清代,进入方志发展的第四个高潮。①最高统治者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大力提倡修志,编修方志在全国蔚然成风,特别是乾嘉时期,甚至形成了举国上下编修方志的高潮。清康熙、乾隆、嘉庆三次编纂一统志,并以贾汉复所修之顺治十八年(1661年)《河南通志》“颁诸天下以为式”。②加强了对修志的控制,清朝统治者对修志工作从不放任自流,而是严加控制,层层把关。统观清代方志,通志总是以总督、巡抚领衔,府、州、县志,则由知府、知州、知县领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直言不讳地提出:“通志皆以总督、巡抚董其事。然非所纂录,与总裁官之领修者有别。故今不题某撰,而题某监修,从其实也。监修每阅数官,惟题经进一人,唐宋以来之旧例也。”
③清代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屡兴“文字狱”,一般学者们既不能私家修史,又不能记述现实,于是许多人就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于方志编修方面,尤其是乾嘉时期,许多著名学者参与地方志的编纂或主编,大大推动了修志事业的繁荣和志书质量的提高。④从地域上看,清代北方许多省份如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省,方志的编修远远超过以往修志发达的江苏、浙江等省,从而打破了自宋以来方志编修独以江、浙等省为盛的局面。《顺治河南通志•凡例》(1)通志与一统志不同。一统志别有会典,故职官、选举、户口之数不载焉。古今之文,皆艺文也,故艺文不载焉。通志系一方典制,概不得遗,因分类三十。(2)通志与诸史不同。史垂法戒,善恶并书;志以扶奖为主,故纪善不纪恶;要其指一也。(3)旧志圣迹一条,载孔子及诸贤列传。夫先圣先贤,非尽产中州也,何必饰以为重,故删之。(4)图考皆重核订正,至星野、河渠与旧图迥别,务期详确,不敢因循。(5)建置沿革,表、注相符,以便稽考。惟南北朝最繁,尚有未备,俟好古者增辑焉。(6)山川古迹,旧志遗缺颇多,今择其必宜录者,确订增入。(7)古迹见存者书,废置者亦书,既兴怀古之思,亦商存羊之意。(8)卫所业经奉裁,兹附载兵御一条,仍存前制,以备稽考。(9)户口、田赋,悉依顺治十二年刊定《赋役全书》及十五、十六年自首劝垦地亩粮数,细为开载,仍列历朝旧额于后,恐有损益,便于考镜也。(10)职官止载前朝,选举止于科目,皆失之简。今将历代荐辟甲科,广搜补入,并录举贡,以成伟观。其隆(庆)万(历)以后,河决会城,各署题名碑,灭没靡存,间或有遗,非敢疏忽。(11)汉唐名臣,旧志多遗,一时促未及补传,止附见于职官之前。(12)通志最慎重者,尤在人物。中州名贤代出,自上古迄明初,旧志已有定论。其后续入,非勋绩品望卓然表著者,不取滥及也。无孝义节烈风化攸关,必确采舆情,用昭公道。(13)寇躏多年,屠戮甚惨。凡被难者,尽云忠义可乎?今概从实录,罔有所饰。(14)州邑志中,有以人物称乡贤者,似不若人物为当。至孝义、隐逸暨列女、仙释、方伎,则宜尽归人物。今别列之,从旧志也。(15)艺文,各州县所载,近篇不啻充栋,今登选颇严。至前代诗文,旧志逸者,搜补十之三四,盖以古人旧作,流传已久,不可或略也。(16)旧志诗文具载各条之下,惟赠言怀人诸作,则另载耳。今悉汇为一编,以便观览,仍各分体裁,复序世次,庶便展卷了然。(17)奏议移文独详本朝者,皆系地方利害,尽为载入,不厌其芜。(18)小序止言大略,意有未尽,复于题辞总论见之。(19)旧志成于明嘉靖三十五年,距今百余岁矣。况兵燹之后,文献无征,兼以克期告竣,考订虽费苦心,采辑犹虞疏漏,观者谅之。(20)是书观成虽速,然采辑之后,复加增订;仇校既详,剞劂亦善;方诸旧乘,或免鲁鱼帝虎之诮云。《顺治河南通志·凡例》《嘉庆重修一统志》附表:《大清一统志》、钦定省志程式与方志类目比照表《大清一统志》(顺治)《河南通志》(康熙)《江西通志》(乾隆)《沧州志》图表图考图考分野星野(祥异附)星野(祥异附)星野建置沿革建置沿革建置沿革沿革形势疆域(形胜附)疆域(形势、封爵附)疆域(形胜、山川、村庄)山川山川(关梁、桥梁附)山川风俗风俗风俗(物产附)礼制(风俗附)土产物产物产城池城池公署城池公署(学校、贡院、书院附)建置(城池、公署、驿递、铺舍、坊表、道路、坊集、津梁)学校学校选举(武勋附)学校选举学校选举职官职官封建职官职官户口田赋户口田赋户口(田赋、蠲恤附)赋役盐政古迹古迹(寺观附)古迹(寺观附)古迹(冢墓附)关隘津梁兵御(驿盐、漕运、关税附)津梁兵防堤堰河防水利陵墓陵墓寺观祠祀祠祀(丘墓附)祠祀(坛墶、祠庙、寺观附)名宦名宦名宦人物(名宦、宦绩、武功、忠义、儒林、文学、孝友、义行、隐逸、寓贤、方技、仙释、后妃、列女、节孝、贤淑)人物人物人物流寓流寓流寓列女列女列女仙释帝王(后妃附)孝友孝义隐逸隐逸方技方技艺文艺文(御制、表、笺、疏、赋、诗、序、记、碑记等)艺文(诰敕、奏疏、表、碑文、序、传、记、杂著、赋、诗等)杂辨(备遗附)记事遗闻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载,现存清代方志五千七百零一种,约占现存全国地方志总数八千二百余种的百分之七十。其中康熙、乾隆时期分别编纂过一千三百九十七种和一千一百五十四种,成为清王朝修志最旺盛时期。其中通志有八十六种,府州志有九百零一种,县志四千七百一十四种,仅县志一项,就占清代地方总数五千七百零一种的百分之八十二。全国除新疆、西藏及西南个别省份外,几乎所有县一级基层行政单位都修了志书。除省、府、县志外,还有州志、厅志、道志、关志、卫志、所志、乡镇志和乡土志等。特别是南方数省,由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许多乡镇发展很快,多修有志书。据统计,江苏一省今存清修乡镇志七十七种,明代五种,浙江省今存清修乡镇志也有四十多种,明代六种,两者相比,增加速度之快可以想见。
有清一代志书不能评价过高,诚如梁启超曰:“方志中什之八九,皆由地方官奉行故事,开局众修,位置冗员,钞撮陈案,殊不足以语于著作之林”。但毕竟也涌现了不少名志、佳志:如周永年、李文藻合撰的《乾隆历城县志》,万经、全祖望参与编修的《乾隆宁波府志》,邵晋涵等纂修的《乾隆杭州府志》,闻性道纂修的《康熙鄞县志》,钱大昕等纂修的《乾隆鄞县志》,董沛、张恕、徐时栋等纂修的《同治鄞县志》,戴震编纂的《乾隆汾州府志》、《汾阳县志》,孙星衍主修的《乾隆松江府志》、《三水县志》等,谢启昆为广西巡抚时,主持编纂的《嘉庆广西通志》,阮元编纂的《广东通志》,章学诚编纂的《永清县志》、《和州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二、清代方志流派分析清代修志的流派
第一、考据派,亦称厚古派、地理派或旧派。这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戴震、洪亮吉、孙星衍、李兆洛等,其中尤以戴震影响最大。第二,文献派,也称详今派、历史派或新派。代表人物有章学诚、谢启昆、阮元、缪荃孙等,其中尤以章学诚影响最大。第三,也有的著作还提到“官绅派”或“功令派”。指的是旧志有很大一部分是地方官吏应命而修,他们旨在完成任务,临时召集一批地方士绅,草率从事,既无文笔,又无史法,更不知方志是何种著作,故而谈不上发凡起例,一般都是依样葫芦,有的甚至将旧志重抄上报,在凡例中则公开规定:“乃依旧志”,“凡旧志所载诸事,不敢妄减一字,惟补其阙”(康熙四十三年《重修蓟州志》),故称其为“官绅派”或“功令派”。但一般不称其为派。考据派
戴震(1723——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出身贫苦,当过商贩,后又以教书谋生。乾隆二十七年(1762)近四十岁时才中举人,后屡考进士不中,乾隆三十八年(1773),受诏入《四库全书》馆,参加《四库全书》经部的修纂,赐同进士出身,任翰林院庶吉士。他是乾嘉时期的第一流学者、考据学大师,考据学皖派的开创者,在学术上造诣很深,于经学、天文、地理、数学、历法、音韵、训诂、方志皆卓有成就。乾隆三十四年(1769),戴震主讲山西寿阳书院时,汾州太守孙和相聘其纂《汾州府志》三十四卷。乾隆三十六年(1771),应汾阳县令之邀请编修《汾阳县志》。
戴震秉承方志乃地理书的传统观点,重地理,力主把研究古地理学的方法付诸修志实践,对地理沿革尤为重视,他说:“古今沿革,作志首以为重”,“志之首沿革也,有今必先有古”,“沿革定而上考往古,乃无惑”,“而沿革不明,不可以道古”,“甚矣,沿革之不易言也”,在修志实践中往往对一地的建置变迁沿革作出详尽考证。对此,不少学者都作了充分肯定,朱士嘉引评说:“王葆心持论公正,认为‘此乃戴氏一家之学说,存其义,深有益于方志’”,这也是戴震被后世视为地理学派的主要原因。其修志思想的缺陷是:受当时社会风气所制约,厚古薄今,谓修志但当详地理沿革,不当侈言文献,不重视当代文献,一意抄摘旧的典籍,反映了考据学派在修志中的重古轻今、详古略今、对志书的现实实用价值重视不够的倾向。
但是,戴震并非“唯地理沿革论”。戴震重地理沿革,但并不主张方志中全然不载非地理方面的内容。如《汾州府志》目录:卷首、沿革、星野、疆域、山川、城池、官署、仓廒、学校、坛庙、关隘、营汛、驿铺、户口、田赋、监税、职官、宦绩、食封、流寓、人物、义行、科目、仕实、列女、古迹、塚墓、祠庙、事考、杂识、艺文。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戴氏绝非“悉心地理沿革,则志事已竟”,而是“于沿革之外”多有“别裁卓见者”,如基本否定“星野”说;记叙山川,各归条贯;绘制地图必须精确;反对陋习套语;主张“生不立传”,“详善而略恶”,“名宦必其德泽于民,操持可法,流寓非名贤不录”,“人物必大节卓然,义行必为善足风,或一事之有益于人亦附焉”,逸事异闻“涉鄙俚荒谬亦不录”,风俗物产“无取乎泛常琐滥”等等。《戴震全集》《论戴震与章学诚》
这一派代表人物,还有洪亮吉,江苏阳湖(今武进)人,编纂过《固始县志》、《长武县志》、《怀庆县志》、《泾县志》、《宁国府志》、《延安府志》等10多种志书;孙星衍,江苏阳湖(今武进)人,编纂过《长安县志》、《咸宁县志》、《醴泉县志》、《直隶邠州志》、《三水县志》、《偃师县志》、《庐州志》、《松江府志》等;李兆洛,江苏阳湖(今武进)人,编纂过《凤台县志》、《东流县志》、《怀远县志》、《道光江阴县志》等。总的来说,旧派势力大,这是因为考据已成为当时的时代精神,它得到官府的支持和提倡,他们的体例不仅能在全国范围得到广泛推行,而且其影响也十分深远,直到清朝末年,如《光绪吉林通志》序曰:“方志之书,首重沿革”,并且反复说明“沿革之难志”。文献派
文献派的主要代表是章学诚,他认为:首先,肯定方志如同古代诸候国史,本非地理专门,而地理沿革仅是方志内容的一个部分,不能以此来概括全书,况且“考沿革者,取资载籍,载籍具在,人人得而考之。虽我今日有失,后人犹得而更正也。”方志既是一方之史,而不是简单的资料汇抄,就要靠搜罗大量地方文献加以编纂,“若失一方文献,及时不与搜罗,编次不得其法,去取或失其宜,则他日将有放失难稽,湮没无闻者也”,所以,“如余所见,考古固宜详慎,不得已而势不两全,无宁重文献而轻沿革耳。”
其次,“修志者,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在材料的取舍、古今的详略、内容的比例等方面应以实用为原则。内容不能专记古代,必须详近略远,材料不能专抄古籍,必须依靠当代文献,这样所编志书,才能具有实用价值“史部之书,详近略远,诸家类然,不独在方志也。太史公书,详于汉制,其述虞、夏、商、周,显与《六艺》背者,亦颇有之。然《六艺》具在,人可凭而证史迁之失,则迁书虽误,犹无伤也。秦楚之际,下逮天汉,百余年间,人将一惟迁书是凭。迁于此而不详,后世何由考其事邪。”
再次,“方志之修,远者不过百年,近者不过三数十年”,因此不必如时人盛行的那样,每部方志都要统贯古今,“方志统合古今,乃为完书”。“如前志无憾,则但当续其所有;前志有阙,但当补其所无”。这些观点,显然也与考据派相对立。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还有谢启昆,江西南康人,官至广西巡抚,主修《嘉庆广西通志》;阮元,江苏仪征人,继谢启昆任浙江巡抚,历任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主修《道光广东通志》;缪荃孙,江苏江阴人,清末著名学者,总纂《光绪顺天府志》、《湖北通志》、《江苏通志》、《江阴县志》等。他们在推行新派修志主张,发展新派修志理论上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从乾嘉时代看,旧派占绝对优势,但从发展的眼光看,新派无疑更具旺盛的生命力。即使在当时,采用章学诚的主张编修方志的也不乏其人,如张维祺所修的《乾隆大名县志》便是采用章氏之说。此外,用章氏之说来编修方志的还有蒋湘南的《同州府志》、董祐诚的《咸宁县志》、姚文田的《扬州府志》、赵希璜的《安阳县志》、汪士铎的《江宁府志》、周棨的《获鹿县志》、谢启昆的《嘉庆广西通志》、阮元的《道光广东通志》、陶澍的《安徽通志》、陈寿祺的《福建通志》等。三、清代方志述评1、乾隆《湖北通志》
作者章学诚,在湖广总督毕沅任上,章学诚曾编过一部乾隆《湖北通志》,但后因毕沅离任,志稿未付刊印,现在我们看到的乾隆《湖北通志》是另一部,不是由章学诚纂修。章学诚后来将他保存的《湖北通志》原稿手稿本,汇订为《湖北通志检存稿》二十四卷,又得《湖北通志未成稿》一卷,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章学诚遗书》全文付印,可供参考。
章学诚方志理论的核心是“方志分立三书”,《湖北通志》正是全面体现这一思想的唯一一部著作,该志在结构上除主体志外,尚有《湖北掌故》、《湖北文征》、《湖北丛谈》,《湖北掌故》即仿政府六部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凡66篇;《湖北文征》分为甲、乙、丙、丁4集,分别裒录正史列传、经济策画(即臣工奏议、策论)、辞章诗赋、近人诗文;每集又分上、下编,上编载他处之人为湖北而撰者,下编为湖北人所自撰。三书分立,条理井然,相得益彰三书之外,又编考据、轶事、琐语、异闻,别为《丛谈》4卷,但属可有可无,故不被视为通志的一种体例,按章学诚的话说“三书皆关经要,《丛谈》非其类也”。
主体“志”,仿纪传正史体而作,《湖北通志》最为完备,分纪、图、表、考、政略、传六体。纪指按编年写的大事记,《湖北通志》有纪二,皇言纪、皇朝编年纪(附前代),也是章学诚所纂各志中唯一一部有大事记的志书。
《湖北通志》有图三,方舆、沿革、水道;表五,职官、封建、选举、望族、人物;考六,府县(建置)、舆地、食货、水利、艺文、金石。政略乃章学诚首创,即他志之名宦传,分经济、循良、捍御、师儒四门,止载官员宦该地时政绩,而不象人物列传那样,须盖棺论定。人物列传,《湖北通志》有传五十三,既有独传、合传,亦有《理学》、《文苑》、《列女》等类传,更兼以事命篇,如《开禧守襄阳传》、《明季寇难传》、《平夏逆传》等,还新创了《前志传》,有别于近世志人物者每好合并成类传的做法。
《湖北通志》也存在着严重不足,包含着有待抛弃的封建糟粕:首先,作为封建时代的方志学家,章学诚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忠君思想和封建正统观念根深蒂固。其次,章学诚所修的方志是为世家大族服务的,小民难以有入志的机会。《湖北通志未成稿》所立《义仆传》,旨在表彰忠心耿耿为统治者效劳的人,并不是真正为劳动群众写史。
复次,章学诚在志书中特别重视《列女传》的撰述,大力宣扬节孝贞烈等封建伦理纲常。为编好《列女传》,他多次不辞辛苦,访问现存的节妇烈女,或安车迎至馆中,或走访其地,搜寻妇女“贞节”的材料,甚至不惜违背生人不立传的原则,反映其浓厚的封建卫道思想。再次,章学诚所修的志书仍不可避免地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如对星土之说存其大概,而不能象民国方志学家那样根本杜绝之。最后,尽管章学诚一再表示修志应褒贬并用,但所编《湖北通志》仍然是有褒无贬,反不如康海之《武功县志》。2、乾隆《永清县志》
作者章学诚,乾隆四十二年(1777),永清知县周震荣延请章学诚主修《永清县志》,至四十四年(1779)七月书成,凡6体,共25篇,另有《文征》5卷。
《永清县志》也是章学诚编纂的唯一刊刻、现存完好的一部志书。
现抄《永清县志》目录如下:纪二:皇言、恩泽;表三:职官、选举、士族;图三:舆地、建置、水道;书六:吏、户、礼、兵、刑、工;政略一;列传十:龙敏、史天倪、史天安史天祥、史天泽、杜时升张思忠郝彬、诸贾二张刘梁、义门、列女、阙访、前志;另附有文征五:奏议、征实(家传二、行状一、碑刻十七)、论说、诗赋、金石。
《永清县志》体现了章学诚“方志分立三书”的编纂思想,正志之外,尚有文征;笔法上反映了章氏史志义旨:为“前志”、“阙访”立传;首创“政略”篇目;剔除“八景图”,详绘“河防图”;“碑刻之文,有时不入金石者,录其全文,其重在征事得实”;“士族表”收载了城内北街贾氏、柴氏、朱氏,南街刘氏,东乡大站赵氏等家谱22种。寓褒贬于志书的编纂之中,对“选举表”、“职官表”、“列女”、“政略”有关人物的记述,进行了独到的处理,“选举有表,而列传无名;与职官有表,而政略无志,观者依检先后,责实循名,语无褒贬,而意具抑扬,岂不可为后起者劝耶?”
该志也存在着一些封建糟粕:志首首列“皇言”、“恩泽”两纪,却没有大事记;苦心经营“列女传”,甚至不惜违背生人不立传的原则,大力宣扬节孝贞烈等封建伦理纲常,打上了深深的封建时代的烙印。3、嘉庆《广西通志》
作者谢启昆(1737——1803)字蕴山,江西南康人,著名学者和修志家。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中进士,朝考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供取史馆,后历任镇江知府、扬州知府、浙江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浙江布政使、广西巡抚等职。谢少以文学著名,博闻强识,“而生平好治经义,枕藉诸史,务为有用之学”,著作甚丰,有《树经堂集》、《小学考》、《西魏书》、《山谷外集•别集补》等,并修有乾隆《南昌府志》、嘉庆《广西通志》。
嘉庆《广西通志》始纂于嘉庆五年(1801年),次年完成,嘉庆七年(1803年)二月开刻,九月竣工,颁行天下。全志280卷,门类齐全,涉及方面相当完备,体例也仿《史记》、《通志》之体,稍加变通,创典(即训典,按年次记载诏谕、敕令和恩泽)、表、图、略(即书、志)、录(处训典、列传间,犹如世家,包括宦绩和谪宦)、传之体,是清代最负盛名的一部通志,素被推崇。近人梁启超在《论方志》中云:“嘉庆《广西通志》其价值与章氏鄂志埒,且未经点污,较鄂志更完好也。……故后之作者,皆奉为模楷焉”,阮元修嘉庆《浙江通志》、道光《广东通志》、《云南通志》,“体例全师蕴山”。
嘉庆《广西通志》的编纂特色包括:①取材广泛,资料丰富,且都注明出处,以明资料来源,述而不作,全书讹误之处甚少,体现了乾嘉学派的治学风格。②反映地方特色。广西自古是多民族地区,该志特设土司、诸蛮等目,详记广西土司制度和人物,以及瑶、壮、侗、苗等少数民族的历史、风俗。
③对地方文献的著录编排方式也较旧志不同。我国书目著录有四部和七部分类法两种,谢启昆则分艺文略为上下部,上部以经、史、子、集分类,“专载粤西人作述,以正著录之体”;下部则为事记、传记、地记、杂记、志乘、杂部等,“乃游宦粤西者,据所见闻,专为纪载”。艺文略也一改过去有些旧志全录著作全文的传统,仅著录文章著作的篇目和序跋,不录正文,犹如广西经籍志。诗文不入艺文,而入有关事条下,悉用小字双行书之,使有关文献系于各事记载之下,便于稽考。
④该志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第一,大事记一般置于首卷,然本志前事略却置卷中,起不到了解一地概貌作用,亦不合志体。第二,有些记载过于简略。第三,某些记载在时间上未做到统合古今。凡涉及禁忌史事和可能犯禁之事,均不敢收录。封建表、仙释传、前事略、谪宦录仅载至明代;金石略更甚,仅及元末。此外,统合古今的上限也参差不齐,有的始于秦,有的起于唐。4、乾隆《汾州府志》
作者戴震。乾隆三十四年(1769),戴震主讲山西寿阳书院时,汾州太守孙和相聘其纂《汾州府志》三十四卷。该志是戴震方志学理论付诸实践的典型志书,在方志史上多有好评,甚至有的奉为“修志楷模”。戴震曾谓自己纂志“绝不异人”,是针对章学诚的某些创例而言,戴震看不惯章氏喜欢变换名称和强应旧史的做法,故说“修志不贵古雅”,而他的做法“绝不异人”,实际上,戴震纂修的志书,“于沿革之外”多有“别裁卓见者”。
现抄《汾州府志》目录如下:卷首、沿革、星野、疆域、山川、城池、官署、仓廒、学校、坛庙、关隘、营汛、驿铺、户口、田赋、监税、职官、宦绩、食封、流寓、人物、义行、科目、仕实、列女、古迹、塚墓、祠庙、事考、杂识、艺文。
《汾州府志》的编纂特色包括:①体例严谨得当,考核精善,纠正了不少旧志、正史中的错误,辨析地理沿革、条理山川脉络,均超乎前人。《汾州府志•例言》曰:“沿革不明,则志中述古未有能免于谬悠者,故考沿革为撰志首事。”②该志艺文系于志末,收录与一地相关的诗词、奏疏、论文等,与前者起相互参政作用,便于读者检阅,若置于文征之中,不便起到参证的作用。又收录孙和相、曹学闽、诸世器、丁宗懋、朱濬等当世多人的作品,如孙和相的《治汾说》、曹学闽的《西河考》等,显与章学诚不同,这与戴氏撰志以民事为急务的宗旨相吻合。
③戴震以名僧必居古寺,故在《汾州府志》中仙释附于寺观中,意在“明非正也”,打上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深深的时代烙印。④新创“仕实”一门,《汾州府志·例言》曰:“志之人物,以人品学问德业,而忠孝固德之大端也。有德有文者与人物见之,专以文著者于科目、仕实中散见之,无庸复列。”戴氏之法,以德才兼备能为人之楷模者入于人物,此为旧史之例,仕实仅录事之可传者,即对事而不对人,此旧史所不取,而戴氏本着“善善从长”之意而入之,亦出自劝善惩恶之微旨。5、嘉庆《泾县志》
作者洪亮吉(1746——1810),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方志学家。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相继任国史馆纂修、贵州学政。嘉庆时,因批评朝政而遣戍伊犁,不久赦还,遂改号更生居士。著有《春秋左氏诂》、《三国疆域志》、《东晋疆域志》、《十六国疆域志》、《乾隆府厅州县图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协议:猕猴桃销售法律咨询服务
- 2024年安全施工装修合同规范
- 2024年产品研发与许可合同
- 2024年北美地区特色食品独家销售合同
- 2024年家教与学生合作协议
- 2024年国有企业总经理岗位合同
- 2024年公共场所卫生清洁承包合同
- 2024年个人借款协议标准文本
- 2024年专业钢构工程设计与安装协议
- 2024年二人店铺运营协议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保洁服务技能比武方案
- T∕CGMA 033001-2018 压缩空气站能效分级指南
- 佳能EOS5D基本操作说明
- 《击剑》专项课教学大纲
- 小学体育课集体备课
- 开放式创新模式
- 航空公司大系统B系统操作指南及其特点
- 《葡萄球菌肺炎》课件.ppt
- 燃料电池及其发展PPT精选文档
-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结构化单元教学策略的思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