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教学道德建设探究文献综述8800字】_第1页
【中学教师教学道德建设探究文献综述8800字】_第2页
【中学教师教学道德建设探究文献综述8800字】_第3页
【中学教师教学道德建设探究文献综述8800字】_第4页
【中学教师教学道德建设探究文献综述88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6176中学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4572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18394(1)关于教学道德的研究 129179(2)关于教师教学道德的研究 311831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611479(1)关于教学道德的研究 611630(2)关于教师教学道德的研究 8130423.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0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对“教师教学道德”的研究是建立在认可教学的道德价值是由教师的教学实践来实现这一前提假设之上的。因此,在对教师教学道德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之前有必要先对“教学道德”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1)关于教学道德的研究在世界教育研究中,人们意识到研究教学道德的重要意义,苏格拉底和赫尔巴都研究过教育教学的道德问题。在18世纪,卢梭在教学道德失范的背景下,提出了尊重儿童的理念。之后,他研究了教育的“民主”、“平等”和“自由”问题,明确了教育教学的道德问题。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思想也指向教学道德问题,“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的中心思想是尊重儿童自由的本质,人文主义和存在主义认为,要使学生获得课堂的自由,就必须消除课堂上的知识类型论和教育专制。20世纪50年代,分析哲学对包括教育学在内的许多学科和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英美国家形成了强大的分析教育哲学思想。他们对“教育”及其相近概念进行了逻辑分析、比较和推理,发现“教育”一词本身具有道德价值。国外学者对教学道德的研究首先是教育中的基本道德价值问题。20世纪60年代,彼得斯在其著作《道德学与教育》(1966)一书中提出了两种教育标准。一是教有价值的东西,二是以符合道德的方式去做。只有达到这两个标准,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Peters.R.S.Ethicsandeducation[M].London:GeorgeAllen&Unwin,1966:153-162.。他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有“平等”、“尊重”、“民主”、“自由”和“利益”等道德基础。这是对道德教学的正式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到70年代,研究人员在专业技术人员的领导下,基于对教育的关注和反思,提出了“教学的道德性”的命题。麦克莱伦在《教育哲学》(1976)中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指出了教育的道德性,认为教学方法必须满足概念和理解的需要,他不能尊重与学生的理性自由和道德相匹配的智力活动。麦克莱伦.教育哲学[M].宋少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232-237.阿兰·汤姆(Tom,A.)在《教学作为一门道德技艺》专门研究教育的道德问题,并做出教育应该是道德的价值判断。Alan.R.Tom.TeachingasaMoralCraft[M].NewYork:LongmanInc.1984.与此同时,斯特赖克(Strike,K.)和索尔蒂斯(Soltis,J.)在合著《教学道德》中通过案例分析从教学“公正”“理智”“自由”“平等对待学生”等方面专门探讨了教学的道德规范,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肩负起引导学生走向道德生活的责任。肯尼斯A·斯特莱克,乔纳斯F·索尔蒂斯.教学道德[M].洪成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22.以上研究,学者们将焦点主要集中对于教学活动道德性的揭示。到了20世纪末,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与改革引领者古德莱德(John.I.Goodlad)关注到学校教育的道德问题,并联合众多学者开展了对美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状况及其在教育中遇到的道德问题的研究,编纂出版了《教学的道德尺度》。肯尼斯·斯罗特里克在书中提出学校教学应具备五个道德根源,即进行探究,掌握知识,具备能力,给与关怀,以及自由、安康与社会公平性。这也正是学校教学所应具备的道德尺度。[美]约翰.I.古德莱德,等.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教学的道德尺度[M].汪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251-258.该书被誉为教学道德研究转折的标志性著作,掀起了西方国家对教学道德研究的热潮。进入21世纪以来,部分学者任然热衷于对教学道德属性的论证。如:加里·芬斯特马赫Peters.R.S.Ethicsandeducation[M].London:GeorgeAllen&Unwin,1966:153-162.麦克莱伦.教育哲学[M].宋少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232-237.Alan.R.Tom.TeachingasaMoralCraft[M].NewYork:LongmanInc.1984.肯尼斯A·斯特莱克,乔纳斯F·索尔蒂斯.教学道德[M].洪成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22.[美]约翰.I.古德莱德,等.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教学的道德尺度[M].汪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251-258.[美]约翰.I.古德莱德,等.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教学的道德尺度[M].汪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112-113.Sockett.H.KnowledgeandVirtueinTeachingandlearning[M].NewYork:Routledge.2012.Hansen,D.T.TeachingasaMoralActivity.InRichardson,V.(ed.)HandbookofResearchonTeaching,4thed.Washington,DC: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Association,2001:826.总之,以上学者对教学中基本道德问题的研究与道德属性的论证开辟了教学理论研究新的领域,研究者立足于教学实践的道德维度来研究教学活动,使得长期遭到遗忘且被教学有效性研究所遮蔽的道德维度重新得以彰显,并逐步成为教学研究者以及实践者们的共识和追求。同时,以上学者对教学道德的论述也为我们指明了教学道德的几个重要维度,即:教学方式合规律、教学内容有价值、教学过程合道德。(2)关于教师教学道德的研究对教师教学道德的研究源自于学者们意识到教学道德价值的彰显和实现依托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这一前提假设激活了学者从作为教的主体--教师这一层面出发,展开对教学道德深入研究的兴趣。例如,桑格就主张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主动构建属于他自己的理论体系。Sanger,M.G.TalkingtoteachersandlookingatpracticeinunderstandingthemoraldimensionsofSanger,M.G.Talkingtoteachersandlookingatpracticeinunderstandingthemoraldimensionsofteaching[J].JournalofCurriculumStudies,2001,33(06):683-704.第一、研究教师教学道德的条目。以坎普贝尔(Campbell)、弗罗纳(Fallona)、索克特(Sockett)、范梅南(H.vanmanen)等学者为代表的研究者主要对教师教学所需的道德品质进行了考察。坎普贝尔明确提出:“教学道德并不是由一系列道德规范或是道德气质的条例来规定的,也不是由普遍的道德实践原则所反映的。相反,它是被教师个体或团体在日常工作中所践行的,体现为对善的实现与恶的抑制。”同时,她概括出教师在专业角色中应具备公正、谨慎、可信、负责、诚实和勇敢等道德品质。Campbell.E.TheEthicalTeacher[M].Maidenhead:OpenUniversityPress.2003.9.Campbell.E.TheEthicalTeacher[M].Maidenhead:OpenUniversityPress.2003.9.Fallona.C.Mannerinteaching:Astudyinobserbingandinterpretingteaches’moralvirtues[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0.16(07):681-695.Sockett.H.TheMoralBaseforTeacherprofessionalism[M].NewYork:TeachersCollegePress.1993:90.[加].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21-22,88-92,99,164.第二,研究教师教学风格与教学道德的联系。另有部分学者关注到教师风格的道德意义。怀特海(Whitehead)曾把风格视为“心智道德”Whitehead.A.N.TheaimofeducationandotheressaysWhitehead.A.N.Theaimofeducationandotheressays[M].NewYork:TheFreePress.1929.他们认为,教师的个人风格是持久的,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道德影响。例如,杰克逊(Jackson)、布斯乔姆(Boostrom)和汉森(Hansen)表示,教师无法回避自己的风格,也无法控制它所传达的道德信息,但许多现任教师认为,他们普遍意识不到自己教育风格的道德力量。JacksonJackson.P.W.,Boostrom.R.E.,D.T.Hansen.TheMoralLifeofSchools[M].SanFrancisco:Jossey-BassPublishers,1993:13-17.第三,研究教师教学方式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研究者从对道德教学内容的关注转向了教师的道德教学行为,即从“教以道德”到“道德地教”。为了探究教师教学方式所呈现的特殊道德品质,密歇根大学于1997年至2000年所承担的教学中的道德方式项目(TheMannerinTeachingproject),该项目运用了案例研究法开展了对教学中的道德方式的实证研究,通过分析课堂上具体可观测到的内容以及行为者对其进行的意义解释,并结合访谈、卡片选择及录像等手段,来了解教师的道德教学方式,其研究结果也明确了教师体现道德德性和培养学生德性行为的途径。Richardson.V.,Fenstermacher.G.D.Mannerinteaching:Thestudyinfourparts[J].JournalofCurriculumStudies.2001.33(06):631-637.罗伯森格采用微观人种志的研究方法,通过进入教学现场进行观察和对合作者的深入访谈,从而了解合作者是如何进行识别和解决道德维度问题。该实证研究主要考察了学校教师如何致力于课堂教学的道德维度,并归纳总结出“道德地教”的具体做法:在个人和专业行动的实践中表达价值观、创建班级共同体、与每个学生建立良好关系。RosenbergGillianR..PortraitofaMoralAgentTeacher:TeachingMorallyandTeachingMorality[M].TaylorandFrancis:2015.6.Richardson.V.,Fenstermacher.G.D.Mannerinteaching:Thestudyinfourparts[J].JournalofCurriculumStudies.2001.33(06):631-637.RosenbergGillianR..PortraitofaMoralAgentTeacher:TeachingMorallyandTeachingMorality[M].TaylorandFrancis:2015.6.Green,T.F.TheActivitiesofTeaching[M].NewYork:Mc-Graw-HillBookCompany,1971:26.Gary.D.Fenstermacher.Ontheconceptofmanneranditsvisibilityinteachingpractice[J].JournalofCurriculumStudies,2001,33(06):639-653.Sanger.M.N.,Osguthorpe.R.D.Makingsenseofapproachestomoraleducation[J].JournalofMoralEducation.2005,34(01):57-71.第四,研究教师教学道德的现实困境。随着越来越多研究结果证实了教师教学道德价值意义,部分学者逐渐转向对学校教学中,教师是否存在教学道德意识的反思。代表学者主要有坎普贝尔(Campbell)和奥斯古索尔普(Osguthorpe)。奥斯古索尔普在其研究中指出,学科知识及教法与道德品性及教学道德方式之间的人为分离是教师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问题。Osguthorpe.R.D.Atendingtoethicalandmoraldispositionsinteachereducation[J].IssuesinTeacherEducation.2013.22(0Osguthorpe.R.D.Atendingtoethicalandmoraldispositionsinteachereducation[J].IssuesinTeacherEducation.2013.22(01):17-28.Campbell.E.Cultivatingmoralandethicalprofessionalpractice:Interdisciplinarylessonsandteachereducation[M].NewYork:TeachersCollegePress.2013:29-43.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近代我国学者关于教学道德的研究主要源自教师专业化的变革与发展,教师道德逐渐完成从“职业道德”到“专业道德”的转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专业”角度重新审视教学活动,“教学道德”“教学道德”等概念也逐渐被学者们提出。随着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教学道德建设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台湾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等学校设有专门从事教育教学道德研究的机构,在一些大中小学,遵守教学道德已经被明确规定为教师职业规范的重要内容。国内学者关于“教师教学道德”的研究同样源于对“教学道德”的研究,可以说是对教学道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也被视为是对教学道德的主体化研究。因此,同样有必要先对“教学道德”研究成果进行综述。(1)关于教学道德的研究基于国内学者对教学道德研究的重点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大致将国内学者关于教学道德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以下几类。第一,从教学活动本身出发揭示教学道德的内涵及道德价值;第二,从课堂教学过程出发研究教学中具体的道德问题;第三,从学科特点出发探讨学科内容中所包含的道德要求。第一,研究道德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中追求道德,在道德教学中转向自我反思和自律,是在教学中揭示道德的前提。因此,揭示道德价值教学和理解道德含义是中国科学家寻求道德教学的出发点。从事此类研究的科学家往往根据教育活动的结构和内容揭示教学中的道德价值。例如,周建平在其著作《追寻教学道德—当代中国教学道德价值问题研究》中系统地研究了道德教学的内涵、逻辑发展和当代框架。舒心等学者基于对教学的视觉理解,创立了努美农的道德教育观。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当代中国教学道德价值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15.曹树真认为道德教学是一种教育活动形式的存在,包括教学、教学和交流。教学过程涉及内部道德教学活动的三个方面。曹树真,娄慧慧,靖增峰.教学道德的本体论诠释基于理解教学的视角[J].理论月刊.2018(08):74-79.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当代中国教学道德价值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15.曹树真,娄慧慧,靖增峰.教学道德的本体论诠释基于理解教学的视角[J].理论月刊.2018(08):74-79.薛晓阳.“学会教学”还是“学会教育”——从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化看基础教育的道德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89-93.以上研究都从教学活动本身所具备的特殊性出发论证了教学的道德性。他们一致认为,教学道德是内在于教学活动本身的,并且这种内在的道德是教学道德研究不可忽视的特性,想要真正把握教学道德,应该从教学内在价值属性去理解。第二,研究教学中的具体道德问题。随着对教学道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部分学者考察了教学道德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陈君和李森从教师教学道德决策的角度审视了教学的道德问题,并指出课堂教学中的道德决策应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核心”。李森,陈君.教师教学道德决策的意蕴、特征及实践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4):25-31.王晓丽和卢乃桂从教学中的道德冲突入手,发现教师倾向于采取“规避”而非“商谈”的方式。王晓莉,卢乃桂.教师应对教学道德冲突的策略及其实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09):84-89.付光槐从现代知识观的视角探讨了教学道德的缺失问题,指出现代知识观中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在人们认识中合法地位的确立,使得教学呈现出知识至上、计划至上、效率至上等特点,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张扬,人类教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付光槐.现代知识观下教学道德性的缺失与诉求[J].现代教育论坛.2012(03):54-57.李森,陈君.教师教学道德决策的意蕴、特征及实践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4):25-31.王晓莉,卢乃桂.教师应对教学道德冲突的策略及其实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09):84-89.付光槐.现代知识观下教学道德性的缺失与诉求[J].现代教育论坛.2012(03):54-57.张翠,郅庭瑾.论教学道德中的公平问题及其实施策略[J].中国德育.2008(12):29-30.傅淳华,杜时忠.教师教学行动的公正性反思:“道德应得”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08):30-33.第三,我们学习道德价值观的教学内容。一些研究者从学科教育的内容价值出发,考虑教育内容的道德意义和道德要求。例如,在语文教育方面,刘群应从隐性课程的建设和渗透入手,在传统美德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应摒弃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而且,儒家传统道德渗透并加强了学习过程中隐性课程的开发。此外,刘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儒家道德道德教学的隐性课程建设[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3):177+185.卞良君提出并探讨了语文教育中肯定人的地位和价值,尊重和捍卫人的人文意义。卞良君.重视人伦的主题及其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小学语文人文内涵探究之一[J].衡水师专学报(综合版),2004(04):85-87.鲁晓燕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很容易学习,但是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必须能够理解数学教育的文化知识。刘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儒家道德道德教学的隐性课程建设[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3):177+185.卞良君.重视人伦的主题及其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小学语文人文内涵探究之一[J].衡水师专学报(综合版),2004(04):85-87.鲁晓燕.追求道德性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3):95.张浩.对小学生体育教学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11):39.(2)关于教师教学道德的研究与国外学者不同,国内针对教师教学道德的研究主要源于对“教学道德失范”现象的反思。笔者以“教师教学道德”为主题词和关键词,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几大主要学术平台上进行了检索,发现国内对教师教学道德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其中主要涉及到考察不同层次教师教学道德的现状、分析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以及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的可能路径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教师教学道德的现状。张香兰和曹文考察了山东省地方高校的教师教学道德现状。通过对山东省地方高校434名教师和3451名学生的实证研究考察显示:教师对自我教学道德满意度较高,但对本校教师教学道德满意度偏低,学生对本校教师教学道德持比较满意态度。张香兰,曹文.地方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现状的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的调查[J].当代教育科学.2018(06):50-55.胡珊通过对高校教师道德失范问题的研究总结出目前教师存在敷衍教学工作、与学生关系疏离、教学价值取向存在偏失、缺乏教学道德修养等教学道德失范现象。胡珊.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失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张献伟通过对课堂上教师践行教学道德的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不能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学民主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自由与责任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张献伟.中小学教师教学道德的课堂考察[D].河南大学.2013.王豫宁通过对新手教师教学道德发展进行质性研究发现新手教师对教学道德存在认知偏差。王豫宁张香兰,曹文.地方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现状的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的调查[J].当代教育科学.2018(06):50-55.胡珊.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失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张献伟.中小学教师教学道德的课堂考察[D].河南大学.2013.王豫宁.新手教师教学道德发展的质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李森,高静.论教师的教学理性与教学道德[J].教育实验与研究.2019(03):1-7.田苗苗.中小学教师教学道德责任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9.杨曼,吕立杰.教学活动中教师道德敏感性及其生成路径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09):6-10.第二,研究教师教学道德行为。国内外一些研究者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道德性,并开始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会进行道德教学。本研究从道德学的角度审视了教师的行为,并分析了违反教学道德学的教育行为。一些学者将实际的教育案例作为一种职业,分析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各种不道德或对侧偏差的行为,发现存在着各种道德问题:权威教育、对学生缺乏尊重、教学层次缺乏尊重、缺乏教学公正;王玲,庄绪静.道德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偏差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8(08):22-24.王玲,庄绪静.道德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偏差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8(08):22-24.孙海利.拖堂是不道德的吗?——论教学拖堂行为的道德质疑与应对[J].基础教育论坛,2019(03):19-22.第三,研究教师教学道德建设路径。针对现实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师教学道德失落的现状,部分研究者将研究重点落在了提出教师教学道德提升的策略。何跃萍从教学道德观出发,提出从提升教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掌握教学道德知识、反思教学道德意识几个方面来重建教师教学道德。何跃萍.论教师的教学道德观[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06):76-77.杨炎轩从教育教学活动出发,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研方式、管理方式为教师教学道德生长指明了路径。杨炎轩.基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道德成长[J].中国教育学刊,2013(03):51-54.另有学者认为树立起教师对课堂道德意蕴的正确认识是实现课堂教学道德意蕴的前提,同时还要培养教师对课堂教学道德意蕴的情感认同,在课堂冲突中要坚持课堂道德信念,通过构建课堂道德价值共同体以推动课堂教学道德意蕴的真正实现。何跃萍.论教师的教学道德观[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06):76-77.杨炎轩.基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道德成长[J].中国教育学刊,2013(03):51-54.付有能,易连云.教师课堂教学的道德意蕴及其实现[J].江苏高教,2017(11):56-60.3.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都为笔者继续对教师教学道德进行研究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提供了方法借鉴。国内外关于教学道德的研究,既具有颇为一致的理论关注与研究焦点,却又展现出不尽相同的理论旨趣与研究进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第一,从研究方法上分析。目前国外学者普遍倾向于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来论证教学的道德价值以及对外界产生作用的方式。具体通过不同的研究目的构建指导研究的实践性框架,并综合借助观察、访谈、卡片选择、个案分析等具体研究手段对教师教学道德开展实证调查。国内相关代表学者仍然执着于从理论层面对教学的道德价值进行探讨,仅有少部分学者借助问卷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