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个人事迹简介(8篇)_第1页
郭永怀个人事迹简介(8篇)_第2页
郭永怀个人事迹简介(8篇)_第3页
郭永怀个人事迹简介(8篇)_第4页
郭永怀个人事迹简介(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郭永怀个人事迹简介(8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材料,确定对各类事迹材料都很熟识吧,既然这样,那么郭永怀个人事迹简介有哪些?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郭永怀个人事迹简介,供大家参考!

郭永怀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1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闻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先驱,“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35年毕业于北京高校物理系,1940年留学加拿大,1941年获加拿大多伦多高校硕士学位,1945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46年起受聘于美国康奈尔高校航空工程讨论生院任教。1956年回国后,参与规划我国力学进展蓝图,在空气动力学等力学学科建设及培育力学人才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先后领导、参加“两弹一星”研制和试验工作,解决了核弹研制和试验中力学方面的很多重大难题,且在推动核弹武器化方面有着突出贡献,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在核弹、导弹、地球卫星三个领域都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郭永怀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2

1960年,中央打算自行研制核武器后,105位科学家组成了一支特别的科研群体。郭永怀担当了九院的副院长,主管力学部分,并负责武器化的设计指导。1963年,他与科研队伍迁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恶劣自然条件下常常风餐露宿,解决了很多重要的动力难题,被戏称为核讨论领域的“三尊大菩萨”之一(另两尊是理论、试验部门的负责人)。

1964年10月和翌年5月,我国第一、其次枚原子弹先后爆炸试验胜利,周恩来、邓小平特地为郭永怀等科学家摆了庆功宴。1965年以后,郭永怀在参加氢弹研制的同时,又参与了人造卫星的设计。与此同时,为了完成援外任务,他还担当研制一种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的总设计师,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奇迹般地制成了这种超低空的地空导弹。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飞机降落时发生坠毁事故,他不幸遇难,时年59岁。同年12月25日,国家内务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郭永怀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3

Seminar是西方各高校、学术机关开展的在导师指导下就某问题进行研讨的一种常用方式。Seminar的基本精神是学问互补,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群体效应,在今日大科学时代更是需要推广的。郭永怀在加拿大、美国学习讨论16年之久,当然熟识Seminar的妙用。回国后,他仍坚持在可能的状况下尽量运用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郭永怀像园丁一样辛勤培育电磁流体力学这株新苗。他的方法就是指定参考书大家分头研读,等有初步了解之后,他便组织学术争论会,自己也以公平身份参与争论,让大家轮番报告学习所得,基本上是每星期一次,会上争辩热闹各有收获。“这种争论会对大家关心很大。他们一方面从郭永怀的发言中,领悟到讨论工作的方法,一方面又从别人的讨论中吸取阅历教训。同时每个人通过争论还可以检验自己把握基本概念和讨论方法的状况。

和大家一样,郭永怀也多次谈到,这种争论会也使他学到了不少东西。”当年的电磁流体力学讨论组经过困难曲折进展为讨论室、讨论所,不仅出了一批论文、专著等成果,更重要的是培育出一批该领域的骨干力气,其中有的成为国际知名专家,他们认为:“郭永怀先生不愧是电磁流体力学的奠基者,力学、物理学领域的一代宗师。”

郭永怀不仅是大科学家,而且是科技战略家、组织家,他擅长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组织在一起共同攻关,以便参加者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了解把握新东西,达到新的高度。这也是大科学的特征之一。所以郭永怀反对过分强调“专业对口”,而提倡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共同攻关。由于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激发、争辩是科学进展的内在动力。这类事例在科学史上是常见的。

郭永怀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4

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郭永怀时,问他有什么要求,他着急地说:“我想尽快投入工作……”

之后,郭永怀便全力投入到组织、领导国内的力学讨论与国防科研上,并担当了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副所长等职务。

谈及自己的归国初衷,郭永怀说:“作为新中国的一个一般科技工,特殊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盼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久不再受人欺辱。”

凭借着精深的理论学问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决心,郭永怀在我国卫星、导弹和原子弹技术方面均作出重大贡献:在卫星技术方面,他做了许多关于回收技术的前期开创性工作,对我国卫星、飞船平安再入大气层顺当回收作出贡献;在导弹方面,他作为超小型地空导弹技术负责人,讨论了导弹飞行过程中空气离解、气动加热及导弹头烧蚀等物理现象;在原子弹方面,他负责我国原子弹工程的总体设计、引爆方式和核航弹的轻型化工作,为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谈及郭永怀的一腔报国赤诚,物理学家郑哲敏院士极为动容:“郭先生把自己当作铺路石子,把培育下一代作为自己的使命。国家的前途就是他自己的前途,别无他求。”

郭永怀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5

1960年,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刚刚起步,苏联的赫鲁晓夫便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中共中央打算自力更生,从头摸索,任命105名专家学者组成了一支特别的队伍,钱学森再一次向党中央推举了郭永怀。同年,郭永怀正式受命担当九院副院长,负责核武器的力学部分和武器化。

他组织大家对核武器的结构力学、结构强度、压力分布等进行详细的讨论和计算;并指导大家进行核装置的静态力学讨论和静态力学试验。郭永怀与试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形成了我国核武器讨论最初的三大支柱。郭永怀的生活进入了半地下状态,甚至连妻子李佩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上午他隐秘进入九院进行核武器研发,下午,则以力学所副所长的身份进行力学讨论,为了保证机密,郭永怀的司机从来没有换过。

郭永怀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6

1949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究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有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在很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是由于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两项重大成就,郭永怀由此驰名世界。

1953年8月,中美继签定朝鲜停战协定后在日内瓦进行大使级会谈。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美国政府不久被迫把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取消,但以“维护-”为由设置种种障碍。

在面对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与祖国需要何去何从的时候,郭永怀毅然决然拒绝了美国同事请他参与的机密讨论项目,放弃了美国康乃尔高校教授的优厚待遇,携妻挈女义无反顾路上归途。

为了避开美国政府制造麻烦,他毅然将自己没有公开发表过的全部书稿统统付之一炬:在和同学们聚会的篝火旁,他掏出十几年来写成的没有公开发表的书稿,一叠一叠地丢进火里,烧成灰烬,这令在场的同学惊呆了,夫人李佩教授当时也感到惋惜。

当时已任中国力学讨论所所长的钱学森于1956年6月致信郭永怀,盼他回国。1956年国庆节的前一天,郭永怀动身返家!

郭永怀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7

1955年,钱学森发来两封书信,邀请郭永怀回国。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越条件与待遇,与夫人李佩于1956年11月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作为新中国的一个一般科技工,我只是盼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久不再受人欺侮。”郭永怀说。

1960年7月,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打算撤走在华的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随后又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中国打算自行研制核武器,郭永怀担当九院的副院长。当时九院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状况下,快速把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原子弹的理论探究和研制工作。

1963年,他与科研队伍迁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郭永怀的倡议和指导下,我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规划快速制定出台,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同时,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讨论工作。在对核装置引爆方式的采纳上,他提出了“争取高的,预备低的,以先进的内爆法为主攻讨论方向”。为确立核武器装置的结构设计,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进,最终择优”的方法,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最佳方案,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起了打算性的作用。这一方案不仅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投爆所采纳,而且为整个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投爆始终沿用。

郭永怀每天一大早便赶到现场,了解装配工作进展和系统联试结果,一旦发觉问题便准时讨论处理。在将要进入正式试验阶段的那些日子里,郭永怀每天都要忙十几个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吃饭也是席地而坐边讨论边吃。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胜利,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胜利,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胜利。当闪光火球和蘑菇状烟云冉冉升起时,全体测试人员一片沸腾,郭永怀却瘫软在试验现场,身边工作人员把他架到临时帐篷里的铁皮床上,郭永怀太累了。

郭永怀个人事迹简介精选篇8

郭永怀携全家回国后,受到了党和政府及科技界的热闹欢迎。中国科学院支配他和钱学森一起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刚组建的力学讨论所副所长。

1959年6月,苏联方面突然致函中共中央,拒绝向中国供应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随后撤走在华的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以及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郭永怀临危受命,他与王淦昌、彭桓武形成了中国核武器讨论最初的“三大支柱”。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状况下,郭永怀快速把握了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原子弹的理论探究和研制工作。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又一次来到试验基地,完成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放射的预备工作。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待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觉了一个重要线索。他匆忙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仔细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状况汇报。

当夜幕降落的时候,郭永怀拖着疲乏的身体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机。5日凌晨,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