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1平面工作基点控制网施测 25.2竖向工作基点控制网施测 35.3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65.3.1平面控制网精度要求 65.3.2水准控制网精度要求 65.4墙顶水平位移监测 75.4.1布设原则 75.4.2施工方法 75.4.3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85.5墙顶竖向位移监测 105.5.1布设原则 105.5.2施工方法 105.5.3竖向位移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105.6深成土体位移监测 115.6.1布设原则 115.6.2施工方法 115.6.3数据处理 125.7支撑轴力监测 135.7.1监测目的 135.7.2布设原则 135.7.3施工方法 135.7.4作业方法及数据处理 155.8地下水位监测 155.8.1布设原则 155.8.2施工方法 155.8.3作业方法 165.9地表沉降监测 175.9.1目的 175.9.2施工方法 175.10立柱结构垂直沉降及水平位移、格构结构沉降及变形 185.10.1目的 185.10.2布设原则 185.10.3施工方法及数据处理 185.11建(构)筑物竖向位移及变形 195.11.1目的 195.11.2测点布置原则 195.11.3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195.11.4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205.11.5数据处理及分析 225.12现场巡视 235.1平面工作基点控制网施测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工程施工,本标段监测工作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即首先布设统一的监测控制网,再在此基础上布设监测点。监测控制网主要用于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基坑周边建(构)筑物沉降、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地下水位、深层土体测斜等方面的监测。监测控制网分两部分:(1)平面控制网:用于各水平位移监测项目平面控制基准平面控制点测量采用尼康全站仪,其标称精度为:测距2+2ppm,测角1˝。平面控制点按实际情况布设,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网形为闭合导线网。点位设在稳定、安全的地方,有条件可采用固定观测墩;通常在地面埋设钢钉点,顶上刻划“+”字。1、监测点布设方法地表控制点(基准点或工作基点)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埋设步骤如下:(1)土质地表使用洛阳铲,硬质地表使用Φ80mm工程钻具,开挖直径约80mm,深度不小于3000mm孔洞;(2)夯实孔洞底部;(3)清除渣土,向孔洞内部注入适量清水养护;(4)灌注不低于C20的混凝土,使用震动机具使之灌注密实,混凝土顶面距地表距离保持在50mm左右;(5)在孔中心置入长度不小于800mm的钢筋标志,露出混凝土面约10~20mm;(6)养护15天以上。2、监测点的保护(1)地表沉降监测点必须按照要求安装保护盖。(2)测斜管、水位孔顶部加盖保护盖。(3)轴力计电缆固定在基坑护栏上,禁止置于地面。(4)所有的监测点都必须使用监测点标识牌进行标识,标识牌要定期清理检查更换。(5)做好巡视检查工作,如遇监测点破坏要及时进行补点,并通知监理、第三方及业主单位。5.2竖向工作基点控制网施测1)竖向工作基点布设本工程各项目沉降监测控制网(点),以施工高程控制系统为基准建立,起始点附合于施工控制网精密水准点上。控制点由基准点和加密的工作基点组成,根据本工程位置及周边建筑物等监测对象分布情况,控制网布设成独立网,基准点及加密的工作基点同观测点一起布设成闭合环网。根据各施工现场情况,选取3个水准点为基准点,另外在场地附近建筑物周围稳定区域外布设3个工作基点,具体见图5.2.1-1。根据具体选用的高程基准点同监测点一起布设成本工程独立的闭合环、或形成由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图5.2.1-1本工程工作基点高程控制网示意图2)工作基点埋设及技术要求测点形式按要求埋设,选埋在施工影响范围外的稳定区内,点位必须埋设稳固。在现有高程控制网点密度不满足监测要求时,需要进行基准点埋设,高程控制点形式按要求埋设,或选择沉降已稳定的建筑物埋设墙上基准点。高程基准点选埋在施工影响范围外的稳定区内,点位必须埋设稳固。图5.2.2-1墙上水准基准点标石基准点采用钻具成孔方式进行埋设,埋设步骤如下:(1)使用电动钻具在选定建筑物部位钻直径50mm,深度约200mm孔洞;(2)清除孔洞内渣质,注入适量清水养护;(3)向孔洞内注入适量搅拌均匀的锚固剂;(4)放入观测点标志;(5)使用锚固剂回填标志与孔洞之间的空隙;(6)养护15天以上。3)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对高程控制网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TrimbleDINI03电子水准仪观测,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记录外业观测数据文件。高程基准点选择完成后,需至少经过3次复测,确认高程基准点处于稳定状态时,方可使用。基准网复测时,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应在±0.3mm(n为测站数)以内,每站高差中误差在0.15mm,具体观测要求见《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该规范表10.3.3。高程控制网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见该规范表10.3.3。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时可以只观测单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形式必须进行往返观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观测顺序:往测:后、前、前、后,返测:前、后、后、前。观测注意事项如下:=1\*GB3①对使用仪器必需定期进行检验。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2\*GB3②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3\*GB3③观测时,必需保证良好的观测环境及成像条件;=4\*GB3④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中各项控制限差参数,观测完成需现场检核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⑤观测时应满足水准观测各项相关技术要求。4)数据处理(1)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观测完成后形成原始电子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检查合格后使用专用水准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高程值。平差计算要求如下:=1\*GB3①应使用稳定的基准点为起算,并检核独立闭合差及与2个以上的基准点相互附合差;=2\*GB3②使用专业平差软件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3\*GB3③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1mm。通过工作基点各期高程值看出工作基准点是否有变动,如变动较大,则说明工作基点遭到破坏,确定工作基点已稳定的情况下则需要重新取高程值。如工作基点仍有变动则需重新布设工作基点。(2)变形数据分析工作基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1\*GB3①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精密水准点进行;=2\*GB3②相邻两期工作基点的变动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高程值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工作基点在该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3\*GB3③对相对于初始值变动较大的工作基点,应进行重新取值或作废重新布设。(3)基准网复测以精密水准点为基准,定期对工作基点进行复测,复测间隔为1个月。对于布设在自重湿陷性场地的基准点应适当加密检测频率,由处于稳定场地的基准点进行复核,确保基准点的稳定性。5.3控制测量精度要求5.3.1平面控制网精度要求平面控制网精度要求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其各项技术指标如下: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全长相对闭合差全站仪标称精度水平角观测测回数距离观测测回数往测返测II±8350±2.5″≤1/350002(±(2mm+2××D)633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的布设应附和下列要求:(1)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可采用导线网、三角网、边角网、基准线和卫星定位等形式或方法,当采用基准线控制时,基准线上必须设立检核点;(2)基准点应埋设在变形区域外,按变形监测精度要求可建造具有强制对中标志的观测墩,也可采用对中误差小于0.5mm的光学对中装置。水位位移监测控制网的基准点不应少于3个。5.3.2水准控制网精度要求水准控制网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各项技术指标如下:水准测量技术要求等级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mm)环线或附合水准路线最大长度(km)水准仪等级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偶然中误差M全中误差Mw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二等±2±440DS1因瓦尺或条码尺往返测各一次往返测各一次±8水准测量观测的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m)等级视线长度水准仪类型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计差视线高度仪器等级视距二等DS1≤60电子水准仪≤2.0≤6.0≥0.55且≤2.8水准测量测站观测限差(mm)等级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基、辅分划读数之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二等3.00.50.72.05.4墙顶水平位移监测5.4.1布设原则(1)测点按监测设计图纸布点位置在基坑四周地连墙顶上设置,布置的测点应尽量布设在基坑冠梁和地连墙的顶部等较为固定的地方,同时不易损坏,且能真实反映基坑围护结构顶部的侧向变形为原则。(2)根据图纸沿基坑长边20m设置1个测点。(3)基坑短边中点处设置1个测点。(4)测点设置强制对中标志或采用对中误差小于0.5mm的光学对中装置。(5)地连墙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应与墙顶垂直位移监测点同位置或同点。(6)对于水平位移变化剧烈的区域,宜适当加密测点。(7)根据规范及设计图纸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设置布点。5.4.2施工方法(1)根据要求在适当的时机将监测点安设于地连墙顶部。(2)用冲击钻“12”型钻头在安设位置钻深约10cm左右的孔。(3)将固定杆打入孔内,并检查固定杆的牢固性。(4)将微棱镜焊在固定杆上,必须保证棱镜朝向测站方向,可在测站点架设仪器指导安设。(5)安设完成后必须检查固定杆及微棱镜的稳定性,如有松动或者不符合监测要求必须重新安设。水平位移监测点5.4.3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根据基坑施工现场实际条件,水平位移监测采用极坐标法,基坑开挖前一周建立各监测点的初始坐标(不少于3次,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坐标),基坑开挖后每次测量值与初始值对比得到该点的位移量,并根据该点在基坑的方位角,确定位移量在垂直于地墙方向的分量。通过极坐标法测量获得的是位移点在地铁施工测量坐标系下的坐标值,水平位移量是指位移点沿垂直于基坑边线方向的偏移值。如图6.5所示,xoy为施工测量坐标系,x'oy'为与xoy共原点的HYPERLINK"参考坐标系。P(x,y)和P(x',y')为位移点P分别在施工测量坐标系和参考坐标系中的坐标。α为位移点P沿基坑边垂线(且指向基坑内)在施工测量坐标系中的坐标方位角,参考坐标系x'轴系施工测量坐标系x轴旋转α角且与P点基坑边的垂线平行。由坐标系旋转变换原理可得:(6-1)水平位移量计算示意图即以施工测量坐标系中按极坐标法施测的位移点坐标P(x,y)、位移点基坑边的垂线坐标方位角,可由方程(4-3)求得位移点在参考坐标系中的坐标值。设本次监测为第(i+1)次,前次监测为第i次(i≥1),则位移量计算可表达为:(6-2)通过全站仪测量角度、距离计算监测点在施工坐标系统下的坐标值,数据处理的模型为:(6-3)式中:所测的平距;为待测点的坐标;为工作基点坐标;为起始边AB的坐标方位角;为所测方向与起始方向间的左角值。全站仪测量坐标值示意图结合以上各式解算的△Xi+1即为P点在基坑边的垂线方向的位移量,位移往基坑内数值为正,往基坑外数值为负,在初次监测时,解求每个位移点基坑边垂线(指向基坑内)的坐标方位角。根据现场情况,选择视准线法或小角度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5.5墙顶竖向位移监测5.5.1布设原则地连墙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原则与地连墙顶部水平位移相同,且竖向位移监测点与水平位移监测点同点。5.5.2施工方法地连墙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点施工方法与地连墙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施工方法相同,但不需要布设棱镜和强制对中等设施。5.5.3竖向位移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水准测量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配合精密铟钢水准尺。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以保证监测精度。观测前对所用仪器按规定进行校验,同一监测项目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定期进行基准点校核,确保量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沉降值计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水准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然后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Hn-H0即为沉降值。5.6深成土体位移监测因现场围护墙体水平位移测斜管深度未达到规范要求,现将深成土体水平位移监测项目调整为因测向。5.6.1布设原则(1)按照监测设计要求,沿主体基坑长边和短边围护结构外主体3.5m布设1个,间距20-30m;(2)测斜管底部与钢筋笼底部持平或略低于钢筋笼底部,顶部达到地面;(3)测斜管转孔埋设;(4)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5)安装测斜管时应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槽垂直于测量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6)清理底部和顶部,保持测斜管的干净、通畅和平直;(7)埋设明显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8)根据规范及设计图纸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设置布点数量。5.6.2施工方法(1)测管连接:将4m(或2m)一节的测斜管用束节逐节连接在一起,接管时除外槽口对齐外,还要检查内槽口是否对齐。管与管连接时先在测斜管外侧涂上PVC胶水,然后将测斜管插入束节,在束节四个方向用自攻螺丝或铝铆钉紧固束节与测斜管。(2)接头防水:在每个束节接头两端用防水胶布包扎,防止泥浆从接头中渗入测斜管内;(3)内槽检验:在测斜管接长过程中,不断将测斜管穿入转筒内制作好的地下连续墙钢筋笼内,待接管结束,测斜管就位放置后,必须检查测斜管一对内槽是否垂直于围护墙体结构,测斜管上下槽口是否扭转;(4)测管固定:把测斜管穿入转孔中并固定;(5)端口保护:在测斜管上端口,外套钢管或硬质PVC管;(6)最后检验:在固定测斜管前,应对测斜管作一次检验,检验测斜管是否有滑槽和堵管现象,管长是否满足要求。如有堵管现象要做好记录,待固定好后及时进行疏通。如有滑槽现象,要判断是否在最后一次接管位置。如果是,要在固定前及时进行整改。5.6.3数据处理测斜仪水平位移计算公式如下:(6-4)式中:ΔXi——为i深度的累计位移(计算结果精确至0.01mm)Xi——为i深度的本次位移(mm)Xi0——为i深度的初始位移(mm)Aj——为仪器在0°方向的读数Bj——为仪器在180°方向的读数C——为探头的标定系数,1.0m点距情况下C=0.02L——为探头的长度(mm)αj——为倾角倾斜曲线示意图外业按照规范采集数据之后,必须通过严格的内业资料整理,得出相应的成果。内业数据整理步骤如下:(1)初始值标定:基坑开挖前完成测斜数据初始值测定。在多次重复观测的数据中,选取收敛最小的一次观测数据作为该孔的初始值;(2)符号规定:规定测斜管向基坑方向偏移为正值,反之为负值;(3)偏移量:本次各点测试值与同点号上次测试值之差为本次偏移量;本次各点测试值与同点号的初始测试值之差为累计偏移量;(4)绘制累计偏移量~深度曲线图。5.7支撑轴力监测5.7.1监测目的基坑围护支撑体系处于动态平衡之中,随着基坑施工工况的变化建立新的平衡。通过支撑轴力监测,可及时了解支撑受力变化情况,准确判断基坑围护支撑体系稳定情况和安全性,以指导基坑施工程序、方法,确保基坑施工安全。5.7.2布设原则1、每层支撑的测点不少于3处且不少于支撑数量的10%宜均匀布置,各层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在竖向宜保持一致;且与围护结构变形监测处于同一断面。2、钢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在支撑端头,或两支间1/3部位,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断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并避开节点位置。5.7.3施工方法混凝土支撑钢筋计安装步骤:本项目钢筋计采用搭接焊接,将钢筋计连接连接杆,搭接长度要大于10倍的钢筋直径,同样,为了避免焊接时温升过高而损伤仪器,焊接时,仪器要包上湿棉沙并不断浇上冷水,焊接过程中仪器测出的温度应低于60℃。为防止仪器温度过高,可以用停停焊焊的办法,焊接处不得洒水冷却,以免焊层变脆。(2)钢支撑轴力计安装步骤:拼装钢支撑时预留20cm长度焊接反力计支架,在钢支撑装接前,将反力计支架焊接在固定端,放入反力计,拧紧螺丝,拉出导线到集线箱。注意事项:(1)在安装传感器前,应测试一下所安装的传感器的初始频率,看是否与出厂频率一致,如有出入,选用测试频率。(2)在安装传感器时,焊接过程中还应不断测试传感器,看看传感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如发现传感器失效,应立即更换传感器,重新安装;(3)做好轴力计的编号工作;(4)在钢支撑施加预应力同时测试轴力计,看其是否正常工作。待钢支撑预应力施加结束后,测试轴力计的轴力,检验轴力计所测轴力与施加在钢支撑上的预顶力是否一致。图4.1.4.1轴力计布置断面示意图图4.1.4.1支撑轴力埋设实景图图4.2.4.2轴力计图4.2.4.3钢筋计埋设实景图5.7.4作业方法及数据处理1、作业方法用频率接收仪测试各个观测轴力监测点的频率。计算其支撑轴力的本次变化、累计变化量。2、数据处理钢支撑内力计算公式:(6-5)式中:—钢支撑轴力(kN);—轴力计标定系数(kN/Hz2);—轴力计监测频率(Hz);—轴力计安装后的初始频率(Hz)。5.8地下水位监测5.8.1布设原则根据规范及设计图纸要求沿基坑长边50m设置1个测点,地质条件较好时,一个水位孔能代表基坑影响范围内水位的变化,故只保留中间位置水位孔,当地质条件不好时在两端及中部布设观测点。5.8.2施工方法依据《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CJJ13)的有关规定,水位观测孔的施工主要包括测量放线、成孔、井管加工、井管下放及井管外围填砾料等工序,水位观测孔施工流程图所示。水位观测孔施工流程图(1)成孔:水位观测孔采用清水钻进,钻头的直径为Φ130,沿铅直方向钻进。在钻进过程中,应及时、准确地记录地层岩性及变层深度、钻进时间及初见水位等相关数据;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停钻,及时将钻孔清洗干净,检查钻孔的通畅情况,并做好清洗记录。(2)井管加工:管井采用水泥砾石滤水管,底部2米采用石英砂或砾石填塞,井管与孔壁之间采用3~7mm滤料填塞,水泥砾石滤水管外侧包裹40目尼龙网,如图所示。水位观测孔管结构图(3)井管放置:成孔后,经校验孔深无误后吊放经加工且检验合格的井管;水位观测孔应高出地面0.5m,在孔口设置固定测点标志,并用保护套保护;(4)回填砾料:在地下水位观测孔井管吊入孔后,应立即在井管的外围填粒径不大于5mm的砂砾料;(5)洗井:在下管、回填砾料结束后,应及时采用清水进行洗井。洗井的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CJJ13)的有关规定。并做好洗井记录。5.8.3作业方法地下水位观测设备采用电测水位计,观测精度0.5%F·S。当测头接触到地下水时,报警器发出信号,此时读取与测头连接的标尺刻度,此读数为水位与固定测点的垂直距离,在通过固定测点的标高换算出实际水位标高,并实时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向业主、监理及相关单位提交报告。在成果报告中要求提供观测点的位置、编号、观测时间及绘制水位与时程的关系曲线。水位监测材料及测试设备5.9地表沉降监测5.9.1目的了解在基坑开挖、结构施工中周边道路地表的沉降及水平位移变化,来评估工程开挖所带来的影响,便于采取相应的措施。5.9.2施工方法根据规范及设计的要求,在坑外对应地连墙身测斜位置处布设一组地表点,每组布设5个测点,测点间距2、3、4、5米。埋设方法采用钻孔埋设,打破混凝土路面,将钢筋插入原状土30cm以下。加工至硬化路面下,并加盖保护。实际测点数根据现场条件以及其他因素可进行适当调整。沉降观测基准点、工作点及观测点的点位的制作及安装沉降监测点点位的制作除了要满足精度的要求之外,还要做到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不影响车辆或行人的交通。沉降监测各类测点埋设时应注意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电器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测点埋设完毕后,在其端头的立尺部位涂上防腐剂。5.10立柱结构垂直沉降及水平位移、格构结构沉降及变形5.10.1目的了解在基坑开挖、结构施工中立柱及格构结构沉降及水平位移变化,来评估工程开挖所带来的影响,便于采取相应的措施。5.10.2布设原则根据设计要求每根立柱均布均布设测点,每根格构柱均布设测点。5.10.3施工方法及数据处理(1)立柱结构垂直沉降及水平位移、格构结构沉降监测点施工方法与地连墙顶部垂直沉降、水平位移监测点施工方法相同。(2)格构柱倾斜监测根据现场条件和要求,选用全站仪投点法。测站点选择在与格构柱倾斜方向成正交的方向线上,测站点距离照准目标不宜小于1.5倍的目标高。底部观测点安装水平读数尺,全站仪应瞄准上部观测点标志,将上部观测点投影到底部,通过水平读数尺直接读取偏移量,正。倒镜各观测一次取平均值,并根据上下观测点高度计算倾斜度。因格构柱的材质特点,不便安装埋设标志,故选用粘贴反射片标志。5.11建(构)筑物竖向位移及变形5.11.1目的了解在基坑开挖、结构施工中对周边建(构)筑物沉降及结构变形,来评估工程开挖所带来的影响,便于采取相应的措施。5.11.2测点布置原则在建(构)筑物四角,高低悬殊、新旧连接、伸缩缝、沉降缝和不同埋深基础两侧,按15~30m间距布点。5.11.3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建(构)筑物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埋设(图6.2.1.2),应符合下列规定:=1\*GB3①建(构)筑物竖向位移监测点埋设宜采用“L”型螺纹钢,钢筋直径宜为18mm~22mm,外露端顶部宜加工成球形;②标志宜采用钻孔埋入的方式,周边空隙用锚固剂回填密实,标志点的高度宜位于地面以上300mm;③螺纹钢外露端顶部与建(构)筑物外表面的距离宜为30mm~40mm,螺纹钢埋入结构长度宜为桩体厚度的1/3~1/2。图6.2.1.2建(构)筑物竖向位移监测点1—砖桩或钢筋混凝土结构;2—监测点;3—地面;K1—监测点与建(构)筑物外表面距离;K2—监测点埋入结构深度测点埋设时应注意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电器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视立尺需要离开桩(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一般应高于地坪0.2m~0.5m。测点埋设完毕后,在其端头的立尺部位涂上防腐剂。若产权单位不允许在建(构)筑物上钻孔,则在建(构)筑物上贴条形码。5.11.4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1)观测方法及仪器水准网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TrimbleDINI03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记录外业观测数据文件,指标见表6.2.1.3-1。表6.2.1.3-1水准网观测仪器及主要技术指标序号仪器名称及型号仪器照片主要技术指标1TrimbleDINI03配套LD12铟钢尺每公里往返测高程中误差≤0.3mm图6.2.1.3现场观测实景图2)数据观测技术要求基准网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6.2.1.3-2。表6.2.1.3-2垂直位移基准网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限差1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0.5毫米2每站高差中误差0.15毫米3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0.3毫米(n为测站数)4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4毫米(n为测站数)5视线长度30米6前后视的距离较差0.5米7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1.5米8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0.5米监测点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见表6.2.1.3-3。表6.2.1.3-3监测点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限差1监测点与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1.0毫米2每站高差中误差0.30毫米3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0.6毫米(n为测站数)4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8毫米(n为测站数)5视线长度50米6前后视的距离较差2.0米7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3米8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0.3米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时可以只观测单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形式必须进行往返观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观测顺序:往测:后、前、前、后,返测:前、后、后、前。根据使用仪器TrimbleDINI03的精度是每公里偶然中误差为0.3mm,同时考虑本工程监测点是按照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精度进行观测,其视线长度≤50m,一般附合路线线路长约1km左右,则在该路线上的测站数为:站各测站高程中误差为:mm在本线路中最弱点将是第5站,即n=5,其单向观测最高程中误差为:mm当采用往返观测时,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为:mm可以看出,采用该仪器按本观测方案可以达到垂直变形监测要求。观测注意事项如下:=1\*GB3①对使用的电子水准仪、条码水准尺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2\*GB3②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3\*GB3③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的存贮位置、方式,对电子水准仪的各项控制限差参数进行检查设定,确保附合观测要求;=4\*GB3④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5\*GB3⑤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6\*GB3⑥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对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生产厂家规定的范围内工作,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震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7\*GB3⑦每测段往测和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8\*GB3⑧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9\*GB3⑨完成闭合或附合路线时,应注意电子记录的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否则应查找原因直至返工重测合格。5.11.5数据处理及分析(1)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观测记录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进行,观测完成后形成原始电子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检查合格后使用专用水准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高程值。平差计算要求如下:=1\*GB3①应使用稳定的基准点为起算,并检核独立闭合差及与2个以上的基准点相互附合差满足精度要求条件,确保起算数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用手持式电动搅拌机市场洞察报告
- 医用支架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乡下孩子课件
- 园艺手套市场洞察报告
- 曲棍球鞋市场洞察报告
- 汽水制造机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瞬时水加热器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含药物的干洗式洗发剂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专题08 文学文本阅读(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含答案解析)
- 游泳池娱乐用品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隧道专项施工人员培训方案
- 第11课《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医院员工价值取向培训
- 2024全新煤矿电工培训
- 患者健康教育制度课件
- 交通安全法培训
- 2024年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第三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7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实验动物学完整版本
- 哈工大课件教学课件
- 中国华电在线测评真题
- 中国移动-5G轻量化技术(RedCap)行业解决方案白皮书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