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艺术特点分析研究 音乐学专业_第1页
论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艺术特点分析研究 音乐学专业_第2页
论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艺术特点分析研究 音乐学专业_第3页
论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艺术特点分析研究 音乐学专业_第4页
论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艺术特点分析研究 音乐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艺术特点内容摘要:琵琶曲《火把节之夜》是吴俊生先生所创作的一首较为经典的曲目。是现代琵琶民族乐曲作品中代表西南民族音乐风情的一首作品。使用琵琶将乐曲生动的演奏出来,更好的体现出彝族人民丰富多彩又神秘的日常生活。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琵琶曲《火把节之夜》背景、创作灵感以及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表达对琵琶民族乐曲的观点,对乐曲的写作手法特征分析、归纳、总结。旨在为琵琶教学提供参考。要想真正的将乐曲的感情和内容表达出来,就应准确的掌握并应用其演奏技巧。关键词:琵琶曲、火把节、民族乐曲、艺术特点、音乐情怀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吴俊生先生创作了琵琶曲《火把节之夜》,其也是一首较为经典的曲目。琵琶曲《火把节之夜》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最早使用民族风格进行创作乐曲中的一个作品。火把节是彝族重要的节日之一。吴俊生先生到彝族进行采风并参与了火把节,被节日氛围所感染而作。在一段简短的引子后,用摇指指法弹出带有浓郁彝族风情的慢板歌唱性主题。在轮指和摇指的过程中,左手运用打音、带音等指法加以修饰,使乐曲更为柔美舒展,旋律色彩更加丰富。用琵琶各种丰富的演奏技巧表现出彝族人民幸福、火热的生活场景。作品以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为基础点,又把时间注重到夜晚的节点之上,是一首把自然与视角巧妙相连接的作品。一、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创作背景琵琶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趋于统一,变成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表现力更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为丰富的乐器。乃弹拨乐之首,是可以独奏、伴奏、重奏、合奏各种演奏形式的重要的民族乐器。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多个民族的融合,长久以来的创新与创作,作品多种多样,包括容纳了多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与特色。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火把节中融入了少数民族文化,其也被叫做“东方的狂欢节”。各民族会选择不同的时间来举行火把节,但他们举行火把节的时间大约都是在阴历的六月二十四左右,彝族和白族非常重视火打劫,也是各民族中有代表性的。彝族在举办火把节的时候,山寨里的人都会竖立一个最高的大火把,将每家每户的小火把放到大火把的旁边,来表示整个民族的团结。人们会穿上特定的节日服装,围在火把的周围来唱歌跳舞。斗羊、斗鸡、赛马、选美、摔跤等活动都是火把节举办的活动。随着新时期的到来,火把节也拥有了一些新的功能,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云南关于火把节的说法有很多,其中的内容都有不同的特点。彝族有关火把节的内容是起源于在由游牧为主向农耕为主转移之后,新文化形态对先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个传闻与火把节的发展最为接近,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与火把节的由来相关连。即使有关火把节由来的传说有很多种,但是其中的内容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各民族对火把节不同的看法都是由于其民族都火的信奉不同,都和各民族的民俗心理和各民族人的信仰有关。一直以来彝族都有一个美称叫做“火之故乡”,彝族人民有较强的唱歌跳舞的能力,传承着祖先遗传下来的跳舞唱歌的传统,在彝族有大量的火把歌调内容,种类丰富。从史以来火把节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彝族将其制定了整套的节俗歌调。利用火把节当作创作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民族乐曲。我国的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吴俊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创作了琵琶独奏曲《火把节之夜》,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纳入第三期的《音乐研究》。在这首乐曲中吴俊生第一次使用琵琶四度定弦法,也就是EADG(1=D首调)。随着定弦法的不断发展变化,乐曲的风格越来越丰富,具有很强的色彩感,也推动了音阶和指法的变化,促进了演奏技巧的发展。《火把节之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演奏的过程中使用了连续四度定弦的方法。此曲最大的特色是改变了琵琶的常规定弦,采取了连续四度定弦法。我国古代隋唐燕乐将定弦法叫做“般涉调定弦法”,也叫作波斯乐器,其也是当前最先的来源,“乌德”定弦法中的主要内容。随着定弦法的不断发展,使得乐曲的风格越来越独特。此曲节奏节拍丰富动感,弹奏技法多变,旋律美妙。生动描绘了迷人的夜色以及传统节日中彝族人民尽情歌舞庆祝的场面,映现了动人的民族风情。琵琶独奏曲《火把节之夜》也可以用柳琴、阮等乐器来进行独奏,得到了更多音乐者的支持,其也是弹拨乐作品中优秀的作品之一。二、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艺术特征1.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创作特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传承,但几乎各个民族都能歌善舞。琵琶在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的融合后,各种民族乐曲丰富多样。这些民族乐曲大多是以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和各种各样的民间传说为素材来源所创作。琵琶曲《火把节之夜》也不例外,围绕彝族重要节日”火把节“所创作的民族经典曲目。少数民族乐曲个性鲜明,民族特点明显。例如琵琶独奏曲目维吾尔族乐曲《天山之春》、《送我一支玫瑰花》、彝族乐曲《彝族舞曲》等,都是以少数民族音乐特点为素材,融入独特的民族音乐元素。使听众品味到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乐曲的结构和布局少数民族乐曲大多是洒脱欢快的旋律,如《彝族舞曲》这首乐曲节奏欢快,大量段落描述彝族风俗活动场面。《火把节之夜》与其相似,也都是三段式乐曲。一慢板,舒展而优美地。这一段自由的,舒缓而美好,具有较强的歌唱性以及彝族风情。二快板,热烈,欢快且跳跃。在这一段中最突出的就是重音,增强了曲子的跳跃性,使得曲子更加的欢快,使曲子不断地接近高潮,表达了彝族人民高潮的唱歌技巧和跳舞技巧,之后乐曲慢慢的接近尾声。三尾声,慢板,朦胧地。旋律相同,主题再现,具有较强的歌唱性以及彝族风情。优美宁静,富有韵味,委婉动听,慢慢远去,都以双泛音结束。虽然两首乐曲的年代和创作背景不同,但都具有彝族民间音乐所特有的调式,节拍节奏和对民族风俗场面的描画等。运用羽调式是彝族民族音乐最大的特色。吴俊生先生充分的发挥了其特点,《火把节之夜》中1——30小节为B羽,31——115小节为E羽,尾声部分158——211小节为B羽。整首乐曲一共211小节,以羽调式为中心的旋律一共占了168小节。与《彝族舞曲》都运用了羽调式,节拍节奏自由多变,多使用了延音记号。这两首作品使用了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创作手法和变奏手法,丰富了彝族民间音乐的素材。琵琶曲《火把节之夜》音乐素材的运用琵琶独奏曲《火把节之夜》与其他琵琶民族乐曲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对彝族音乐素材的间接运用,吴俊生先生在节奏节拍与调式上参考彝族民族音乐的特征,而在旋律和素材上并没有参考彝族音乐的特征。民族音乐创作的素材不同,使得其中的乐曲风格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例如琵琶曲《火把节之夜》以彝族重要节日火把节为创作背景,而《送我一支玫瑰花》则以维吾尔族民歌为素材所创作。每个民族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形成的民族文化也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音乐的特有元素,少数民族的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形成了一种别致的艺术形式。新的元素以及新的创作理念,使得琵琶的表现形式更具张力,乐曲更加饱满丰富。少数民族音乐在统一体系的基础上,又有着具有各民族独特的音乐风格,使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同时也使得琵琶乐曲的创作拥有更有的参考素材。4.琵琶传统定弦的改变一般来讲,琵琶定弦的排序为“子、中、老、缠”,其对应的顺序为“A—D—E—A”,最常见的定弦法是“四、二度”。定弦法是近代以及传统的文武套曲中的准则。但是在吴俊生先生所创作的《火把节之夜》用第一次使用琵琶四度定弦的方法,把其中A、D、E、A改为E、A、D、G(1=D调)。定弦向音响色彩进行转变,使得琵琶的音域范围逐渐的扩大,丰富了和弦奏法的内容,使得音阶和指法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使其更加具有民族性,更加形象地描绘了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与特色。《火把节之夜》全曲多运用了“滑音”、“打音”、“带音”,更显优美动听,将少数民族彝族的音乐特征更好的表现出来,曲调优美。依据乐曲的需求来进行演奏,将其中的内容更好的呈现出来,使得在乐曲中更好的将少数民族的风格特色表达出来。5.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音乐情怀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又互相发展着,琵琶艺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也在其他文化的推动下发展着。在文化不断发展,时代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琵琶乐曲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琵琶艺术的发展以传统文化为基础,适应了我国时代的发展潮流,例如琵琶音乐中使用西洋音乐的相关内容,使得琵琶音乐的内容更加的丰富。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地方特色不同,使得少数民族的音乐的内容非常丰富,这也使得作曲家有丰富的题材可以参考,减少创作重复现象的发生。少数民族音乐的节奏特别的欢快,旋律优美,从中能够体会到少数民族人民心情的喜悦以及对党和国家忠诚,符合时代的需求。其中就包括琵琶乐曲《火把节之夜》这部音乐作品。目前,琵琶艺术主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先进文化优秀的方面并结果多民族的音乐文化因素来进行发展。虽然当前我国的大部分琵琶作品都使用西洋技法,但仍呈现着较强的民族特征。三、结语综上所述,琵琶曲《火把节之夜》以独特的定弦,和具有特色布局的调性,简练的音乐结构刻画了彝族神秘而奇异的生活场景,以其特有的艺术视野描绘出彝族人名幸福的生活景象,使得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琵琶在与民族音乐奇美而真实的融合中,散发出一种真挚而崭新的人文情怀,贴近了大众审美的需要,为大众的审美精神注入了唯美、生动的体验。要想学习好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第一应对其中的曲意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情感进行深刻的了解,之后在将自己所体会的感情融入到其中进行弹奏乐曲。在准确的掌握其中的演奏技巧,掌握乐器所表达的感情和寓意之后才能弹奏出乐曲想要表达的真正的情感。参考文献;[1]徐雪岚.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艺术探析[J].艺术教育,2016(01):115.[2]杜陈.浅析琵琶曲《火把节之夜》演奏技巧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4(06):93.[3]许嵩.彝族音乐素材在琵琶乐曲中的运用探析(上)——以《彝族舞曲》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4,35(03):74-79.[4]许嵩.彝族音乐素材在琵琶乐曲中的运用探析(下)——以《火把节之夜》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4,35(04):40-44.[5]陈海.彝族火把节的民俗意义及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10):100-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