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发展方案范文_第1页
装备制造业发展方案范文_第2页
装备制造业发展方案范文_第3页
装备制造业发展方案范文_第4页
装备制造业发展方案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装备制造业发展方案范文第1篇装备制造业发展方案范文第1篇关键词:机械工业、制造、高效生产

机械工业目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机械工业已经具备相应的发展规模,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发展。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对机械工业生产产生了相应的影响,许多不同的理念相互碰撞。机械工业的制造和生产中,高效已经成了主要的发展理念。机械工业隶属于传统工业内,是发展最早的工业行业。机械制造以及机械生产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建筑行业施工中需要机械产生产品,高质量的机械产品是安全施工的重要条件。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机械制造提出了高效率、高质量的要求,在机械工业制造中要加入高效生产的理念,满足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求。

一、机械工业制造和生产的内在关系

从内在关系的角度出发,机械工业中机械制造属于机械设计的深入发展。在保证机械工业设计完成的背景下,要对机械产品的构架和功能、外观形状以及设计的过程实现可视化生产,这就是机械的制造。机械工业生产属于流水线的方式,是对机械产品进行批量生产。在机械生产的过程中会更重视产品的流水线以及质量。生产是在商品投入市场之前的时期,只有保证产品的质量水准,这是进行批量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生产和制造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制造是产品已经达到了相关规范之后进行生产,然而机械生产是属于在制造方面符合相关规范然后进行批量生产的产品。由此可见,两者的关系相互联系和独立。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机械产品的制造和生产都要有期限和质量的相关要求。目前机械工业制造中如何实现高效生产已经是主要的研究内容。要想保证机械工业制造能够符合高效生产的需求,首先要确定机械工业中制造和生产是区别很大的理念。以这一基本角度出发,要想保证高效性,要注重制造和生产的联系。在当下社会发展中,高效生产是保证机械工业进步的重要动力。

二、机械工业制造的高效分析

1.机械产品设计理念要符合高效机械产品制造的第一步就是进行产品设计,产品的设计中会涉及到产品的市场分析和定位分析。机械产品进行市场调查相对来说很容易,完整的市场调查对于机械制造的高效生产是首要条件。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进行产品设计之前,要保证机械产品能够具优势实际应用性能,这是所有产品在设计之前要保证的条件。在明确产品的市场定位之后,开展产品生产的相关设计工作。机械产品的设计通常强狂下都是应用CAD制图,这是属于产品的最初设计。机械产品具有较高的材料要求,并且要求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注重对细节的管理。要想能够保证机械工业制造设计工作实现高效性,就要实现设计过程的高效精准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中深入的理解产品的定位和理念,确保设计工作能够准确进行,防止由于设计过程不够仔细而出现的质量等问题。2.机械产品制造过程要符合高效理念在进行机械产品设计之后,开展的则是产品的制造过程。这一制造过程是指机械产品从理论设计到实际生产的制造过程。在机械产品制造过程中,要确保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按照相关的要求和理念进行,保证制造过程每一步骤的精准,在保证效率的同时要注重质量,不要因为节省时间而忽略质量。机械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可以被叫做样品,这种样品在完成之后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同时也要进行质量把关等等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样品的制造过程要和成品质量的要求一致,然后才能够进行测试和检验。由此可见,保证机械产品制造过程的严格生产,是实现机械工业制造高效生产的重要途径。3.机械产品的制造检验要符合高效理念样品在制造成功之后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测和质量检验,机械产品的质量检测会涉及到众多方面,具有复杂性的特点,通常情况来讲都要进行实际的质量检验。在机械产品进行测试的过程中,要确保关于产品的受力、耐磨以及硬度指数等有一个完整的方案,这是在测试之前要做的充分准备。产品在完成之后,可以直接的运用设计方案进行质量检验,产品通过质量检验过后就可以投入生产过程,相反如果产品出现相关质量问题,要根据发现的问题尽心质量检查,对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进行重新检验和工作。

三、机械工业制造高效生产方式

首先机械生产前期准备过程中,首要条件就是达到质量要求,以确保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可以进行批量生产,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一些产品生产过程中要保证具有严谨的流水线计划,并且相关细节的生产也要保证符合规定以及要求。在前期准备工作中,要确保生产车间、生产流程等。机械产品属于大型产品,一般都要进行组装工作,要确保每一个工作流程能够保证质量。其次机械生产之后的检查工作也是实现高效生产的重要方式,产品在进行批量生产和市场投放之前,要经过完整的检查和测验。机械工业生产的高效不仅仅是指时间,是在保证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在适合的时间完成生产,以此来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总而言之,机械工业制造的高效发展是当前社会进步的在需求,机械生产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机械生产产品的需求量增加,这时就要保证机械工业制造的高效性。在生产中,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以此来保证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沈进.机械工业制造与生产的高效分析[J].煤炭技术,2013,10:20-21.

[2]李舟.机械加工中的振动消除与利用[J].建材发展导向,,:.

[3]单忠德,战丽.机械工业节能减排工艺技术及创新联盟构想[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8,04:67-70.

装备制造业发展方案范文第2篇一、关于《指南》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迈进人才强国行列,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支撑了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一是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2015年,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工科类专业点数约万个,工科类专业本科在校生525万人、研究生在校生69万人;高等职业学校制造大类专业点数约6000个,在校生13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点数约万个,在校生186万人。二是制造业人力资源结构逐步优化。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总量8589万人,专业技术人员809万人。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近1794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人才总量近736万人,具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分别占人才总量的29%和2%。三是制造业人才聚集高地初步形成。以院士、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代表的制造业高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的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在科技创新、重大目攻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逐渐改善。重在行业和社会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初步建立,有利于制造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正在形成。但是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企业在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尽快加以解决。

2015年5月19日,_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国制造2025》确定了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等“五大方针”,强调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_、_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指出,要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总理强调,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对于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至关重要。_副总理批示,要将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为之培养合格人才。_副总理明确要求,实现《中国制造2025》三十年目标,“人才为本”,应该总体部署,有远近结合的专项规划,并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要求,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2015年7月,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成立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指南》编制工作。《指南》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31个单位开展了21项专题研究,先后赴多个省份进行调研,实地考察了部分先进制造业企业,充分听取了行业企业和学校代表的意见。《指南》文本形成后,先后充分征求了有关专家、行业企业、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相关部门的意见,通过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的评估论证,2016年6月3日,经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2016年12月经_同意,《指南》正式印发各地区各部门实施。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首个产业人才发展专项规划,《指南》围绕建设制造强国对人才的总体要求,对“十三五”期间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人才工程、保障措施提出明确意见和安排,是今后五年制造业人才发展工作的总纲领和总遵循。

二、关于《指南》编制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可以把《指南》编制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概括为“一二四四”。“一”,即实现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为制造强国战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作为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历史性跨越的基础性保障,在人才规划上就要咬定一个目标不松口、不泄劲,一步一个脚印伴随“三步走”战略,完成持续跨越的历史进程。在“十三五”期间,这个目标就是:形成与制造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建设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基本确立建设制造强国的人才优势,为实现中国制造“三步走”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即坚持二个导向。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就是要紧紧围绕建设制造强国战略需要来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需要把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特别是要着力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需要全面提高从业者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快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发展新型生产方式;强化工业基础能力,需要加快培养掌握共性技术的专业人才,扭转我国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基础能力薄弱的局面;加强质量品牌建设,需要努力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和素养,打造“中国品牌”、“中国质量”;全面推行绿色制造,需要加快普及绿色技能和绿色文化,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业,需要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新业态、新领域的需求。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紧紧抓住制造业人才建设关键问题,集中发力,逐个攻关。针对制造业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短缺问题,要加快推进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大力培育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针对制造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问题,要深化产教融合,突出实践训练,加强应用能力培养;针对企业在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要进一步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通过多种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并成为重要主体;针对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不高的问题,要积极改善政策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社会氛围。

“四四”,即秉持四个理念、突出四个重点。四个理念是:创新、融合、协调、精准;四个重点是:抓改革、强基础、补短板、优环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秉持创新理念就是要把改革创新摆在人才建设的核心地位,解决好人才发展的动力问题;融合是推动发展的必由之路,秉持融合理念就是要把产教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协调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秉持协调理念就是要把整体协调作为人才发展的主要目标,加快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发展体系;精准是实现发展的重要保障,秉持精准理念就是要把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要作为人才工作的核心原则,增强人才发展的效率。抓改革是人才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抓改革的核心就是改革体制机制,激发制造业人才发展活力;强基础是人才发展工作的基本前提,突出强基础的核心就是夯实专业技术、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3支人才队伍基础;补短板是人才发展工作的当务之急,突出补短板的核心就是加快培育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高技能紧缺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优环境是人才发展工作的重要保障,突出优环境的核心就是不断完善人才使用、流动、评价、激励机制和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关于“十三五”时期制造业人才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南》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围绕如何支撑《中国制造2025》“三步走”战略展开的。作为“十三五”时期的目标,它既要注意呈现阶段性的明确要求,也要注意与未来发展的紧密衔接,所以,《指南》提出,到2020年,形成与制造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建设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基本确立建设制造强国的人才优势,为实现中国制造“三步走”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形成格局、造就队伍、确立优势、奠定基础”这样16个字。

具体而言,这一目标包括了五个主要方面:一是人才资源基本满足产业需要;二是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更加吻合;三是重点领域人才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四是人才资源聚集能力和效应显著增强;五是人才发展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资源基本满足产业需要”是总量的概念,强调人才资源在总量上要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更加吻合”是增量的概念,强调在人才的培养输送上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要更加适应制造业发展的需求;“重点领域人才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是重点的概念,强调在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要特别加强人才的培养;“人才资源聚集能力和效应显著增强”是优势的概念,强调围绕制造业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人才高地、创造竞争优势;“人才发展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是环境的概念,强调的是创新制度安排、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指南》明确了一定的量化发展指标,包括:到2020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6%以上。

四、关于到2020年制造业人才发展的重点工作与核心任务

《指南》确定了“十三五”时期制造业人才发展的7项重点工作,分别是: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优化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核心任务就是,打造好三支队伍,加快培育两类人才。

“三支队伍”是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技能人才队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他们构成了制造业人才大军的主体力量。从实际情况看,这三支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发展要求都有很大差距。《指南》明确,要通过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建立继续教育基地、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等措施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通过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发展现代学徒制、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开展职工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支持基础制造技术领域技能人才培养等措施,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通过到大企业研修、组织出国(境)培训、重大项目岗位提升等方式,建设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在三支队伍建设中,最紧迫是要加快培育两类人才:一类是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另一类是高技能人才。前者引领制造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后者决定着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水平,这两类人才是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中最为紧缺也最为关键的人才。《指南》提出,要在工学博士和工程博士培养中推行“项目制”,促进在重大工程、项目实践中培养博士生;通过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联盟等新机制,重点培养制造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开发、重大工程管理等方面的领军人才;发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相关重点实验室等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各类科技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大校企联合培养博士后工作力度,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制造业领域重大科研团队中的比例;重点引进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科学家等。《指南》提出,要深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鼓励企业与有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合作,面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加强电子元器件、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叶片、轴承、齿轮、液压件、气动元件、密封件、链传动、传动件、紧固件、弹簧、粉末冶金件、模具等基础零部件加工制造人才培养,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制造水平和产品性能。

五、《指南》提出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改革要求

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就是“人才培养端”的改革,人才培养主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完成。因此人才供给结构的改革重点就是教育体系的改革。一是要建立系统的培养体系。《指南》提出,支持高水平大学与制造业重点企业共同打造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孕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和专业向应用型转变,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研究生教育衔接与贯通的制造业人才系统培养机制。二是要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培养。《指南》提出,扩大制造业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重点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高校新增招生计划主要向本科子信息类、机械类、材料类、海洋工程类、生物工程类、航空航天类和高职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等制造业相关专业倾斜。三是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与布局。《指南》提出,建立与制造业产业发展相同步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主动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需求,注重专业设置前瞻性,加快发展前沿学科和专业,根据制造流程变革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在制造产业重点分布区域集中建设一批校企深度合作、发挥支撑作用的专业集群。四是加强企业职工培训。《指南》要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与培训,制造业企业职工参加继续教育的比例达到50%以上;在制造业领域探索建立学习账号和学分积累制度,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开展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试点等。

六、《指南》提出加快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这项改革的意义和重点内容是什么

推进产教融合是加快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口和核心环节,所以,要把它放在人才工作的首要位置,贯穿队伍建设的始终。深化产教融合的重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激励。《指南》提出,要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研究出台《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制造业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施等。二是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指南》提出,对举办职业学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鼓励制造业企业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共建共管制造类专业二级学院(系);多种形式支持制造业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等。三是推进集团化办学。《指南》提出,鼓励制造业相关行业组织、具备能力和条件的重点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组建一批深度融合、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提高制造业相关学校、专业集团化办学覆盖率。四是建设产学研联盟。《指南》提出,依托制造业重大工程项目,推进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作用,采用多方共建方式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打造一批工程创新实践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职工培训中心。

七、《指南》提出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它的含义是什么

所谓的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一般是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和素质之外的基础能力和素质,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专门把制造业人才的关键能力和素质提出来,意在强调人才队伍建设要尤其关注基本素养的提高。它有两个指向,一是全员性,就是无论是何种专业、哪个领域的人才都要提升能力和素质;二是关键性,我们要提升的是“关键”的能力和素质,是最基础的、决定人才持续发展的那些能力和素质。《指南》提出要提升五个方面的关键能力和素质:一是工匠精神。企业要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职工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要使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全社会要树立追求卓越、崇尚质量的价值导向。二是创新能力。企业要通过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设立职工创新专项资金,鼓励制造业从业人员立足岗位创新,重点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创新设计和改造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精密测量计量能力、标准研制能力;院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高校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三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企业要强化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在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维护等核心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生产一线职工对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的操作使用能力和系统维护能力;院校要加强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在相关专业教学中强化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内容。四是绿色制造技术技能。行业企业要大力开展绿色制造教育培训,引导制造业人才树立绿色观念,增强绿色制造技术技能,养成绿色生产方式和行为规范;院校要根据绿色制造发展需要积极开设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相关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联合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开发课程教材,积极参与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积极参与绿色产品研发和相关标准制修订等。五是质量素质。制造业企业要加大质量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院校要加强质量学科专业建设,在相关专业教学中增加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和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内容;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文化。

八、《指南》对优化制造I人才发展环境做出全面部署,它的主要思路和任务是什么

人才发展环境主要包括人才使用、人才流动、人才评价三个方面,使用好,才能发挥效益;流动好,才能产生活力;评价好,才能正确导向。所以,《指南》重点围绕这三个方面提出要求。在人才管理和使用上,要完善人才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人事制度;落实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用人自,优化学校选人、用人管理与服务;建立并推行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学校专业课教师相互兼职制度;推动各地依法依规核定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等。在人才流动配置上,要建设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制造业人才资源市场;建立制造业人才市场供求信息监测平台;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和预警机制;制定并完善更加灵活多样的制造业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一线、科研基层有序流动。在人才评价与激励上。要坚持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准确客观评价制造业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符合制造业特点的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先进制造业相关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体系。完善劳动、知识、技术、技能、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鼓励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九、《指南》提出若干重点人才工程,这些工程的特点和目标是什么

《指南》提出了5大重点人才工程,要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确保制造业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能够落到实处,做到有重心、有载体、有抓手。每项工程都由若干子项目组成,并充分依托已有政策工具来实施。制造业与教育融合发展工程,主要依托的政策工具是:服务现代产业的新兴学科专业集群建设计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建设目标是:通过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主要依托的政策工具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等,工程建设目标是: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主要依托的政策工具是: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学徒制试点等,工程建设目标是: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制造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着力培养制造业技术技能紧缺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工程,主要依托的政策工具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等,工程建设目标是:打造一批优秀企业家,加快提升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化水平。全员质量素质提升工程,主要依托的政策工具是:实施质量素质提升行动,工程建设目标是:全面提升公众质量意识和素质。

装备制造业发展方案范文第3篇我国机械行业门类齐全,规模大,2011年整体销售收入接近15万亿元,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占到全球机械销售额的15%左右;出口额达到3,425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工业增加值超过4万亿元,约占我国GDP的8%;机械行业是对全国工业发展贡献最大的行业,经济总量占整个装备制造业2/3以上。因此机械行业是装备制造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堪称中国工业的“脊梁”。

机械制造业作为一个传统的领域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积累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经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个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越加强烈。作为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并已成为基础工业的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先进制造技术这个概念的提出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虽然这个名词没有确定的定义,但目前公认的认识是: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使技术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社会的需要。2.从强调专业化分工向模糊分工、一专多能转变,使劳动者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发挥。3.从金字塔的多层管理结构向扁平的网络化结构转变,减少层次和中间环节。4.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质量。5.从按照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组织形式向动态的自主管理的小组工作方式转变。6.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1)机械制造自动化。(2)精密工程。(3)传统加工方法的改进与非传统加工方法的发展。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始终是机械制造中最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制造企业提高生产率和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自本世纪20年代出现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刚性自动化、柔性自动化和综合自动化。综合自动化常常与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

集成制造等概念相联系,它是制造技术、控制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旨在全面提高制造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对市场的响应速度。

“虚拟制造”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虚拟制造以系统建模和计算机仿真技术为基础,集现代制造工艺、计算机图形学、信息技术、并行工程、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一体,是一项由多学科知识形成的综合系统技术。虚拟制造利用信息技术、仿真计算机技术对现实制造活动中的人、物、信息及制造过程进行全面的仿真,以发现制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产品实际生产前就采取预防的措施,从而达到产品一次性制造成功,来达到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增强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清洁生产的两个基本目标是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要求渗透到从原材料投入到产出成品的全过程,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替代有毒的原材料和短缺资源,二次能源和再生资源的利用,改进工艺及设备,并将一切排放物的数量与毒性削减在离开生产过程之前。对于产品而言,清洁生产覆盖构成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即从原材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理,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运输、流通、销售及报废等,合理利用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将传统的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计算机技术是企业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有关的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有机集成和优化运行,在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化达到产品上市快、服务好、质量优成本低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健壮性和敏捷性,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由于国家继续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和农产品收购的顺价政策实行,预计大型农机产品生产降幅将明显降低,农业运输机械将保持适度增长,一些小型、专用农机具市场需求将保持平稳。但受农民收入增长减慢和收入分流等因素的影响,预计农机生产低速增长的状态不可能扭转。

预计随着国家对铁道、公路、机场、码头和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等项目投资力度的加强,国内市场对工程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会有所改善。虽然今年企业生产涨幅会比去年有所降低,但全年工程机械行业仍将保持适度增长。

从目前主要仪表产品的发展前景看,预计投资类仪表的市场需求会有所好转,受住房制度改革的推动,预计各种水表、电表需求将逐渐趋稳,光学仪器和消费类仪表将能够继续保持目前的增长态势,全年生产增长将在5%左右。

由于石油化工通用设备行业的产品多系量大面广的辅机制造,尽管今年以来这个行业生产增幅逐月回落,但与其它机械制造行业比仍是基本适度的。从主要产品情况看,受海上石油发展的影响,石油钻采、炼油化工设备保持一定增长;气体压缩机、高中压阀门生产与化肥行业生产不景气有关,降幅都较大。从目前相关行业发展前景看,今后石化通用行业情况会有转机,生产增长会有所恢复,尤其是国家加大对年产30万吨及以上合成氨、48万吨及以上尿素、30万吨及以上乙烯成套设备等的技术改造会促进需求的平稳增长。

装备制造业发展方案范文第4篇摘要:《中国制造2025》强调,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重点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西安工业经济近年发展迅速,但工业运行过程中也存在增加值率下滑等诸多新难题,坚持创新发展、两化融合、结构优化、绿色可持续,才能进一步提升西安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工业;制造;效益

近年,西安工业经济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创新实力增强、劳动生产效率提升、治污减排成绩显著,但工业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增加值率下滑、研发投入强度回落、高端制造业和生产业发展滞后、工业节能空间压缩等诸多新难题。《中国制造2025》规划出台,提出“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总体要求,对西安工业向提质增效集约式发展转变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西安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情况

(一)总量增长,规模扩张

西安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张,2015年工业增加值1亿元,比2010年亿元增长,比2005年420亿元增长倍,比2000年亿元增长倍。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倍,西安工业增加值的增幅显著高于全国水平。

(二)比例调整,结构优化

西安工业化进程加速,工业结构重化特征日益明显,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轻重工业产值比例由2000年∶演变为2015年20%∶80%。西安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装备制造业基础支撑作用显著,高新技术制造业活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西安规上装备制造业2015年增加值亿元,比2000年增长8倍,在全市工业增加值中占比;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亿元,比2010年增长,年均增长,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较上年增长,在全市工业增加值中占比39%。

(三)投入增加,创新增强

西安工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技术创新实力增强,规上工业企业2015年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亿元,比2000年增长倍;开展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由2011年166家增至316家,增长。伴随投入不断增加,研发成果显著,西安规上工业企业2015年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由2011年的2774项、1095项和1547项,大幅提升至4292项、1732项和4877项。

(四)利润增长,效率提升

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动下,西安工业科技水平与产品附加值水平提升,企业利润持续增长。2015年,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亿元、利润亿元、利税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倍、倍、倍。规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向好,2000-2015年企业资产负债率由65%降至,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由每年1次加快至每年次,成本费用利润率由提高至,全员劳动生产率由年人均万元增至每人万元。

二、西安工业经济运行存在的质量与效益问题

(一)研发强度起伏明显,创新活跃度不足

近年来,西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额虽持续增长,但经费投入强度起伏波动明显,研发覆盖率总体水平还偏低。2011-2015年,西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虽高于《中国制造2025》规划目标,但还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2015年,西安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与沿海发达地区30%-40%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二)产品档次不高,工业增加值率下滑

2015年,西安规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仅227家,仅占规上工业企业的,大中型企业和行业领军型企业发展不足,导致工业知名品牌数量与东部发达城市差距较大。工业产品市场定价能力较弱,2000-2015年间,西安原材料、燃料购进价格涨幅显著高于产品出厂价格涨幅,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低于成本增幅,致使工业增加值率基本呈下降走势,由降至。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值率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日本超过45%,《中国制造2025》指出未来十年我国重化工业和加工贸易比重降低,制造业将逐步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增加值率规划2020年比2015年提高2个百分点,2025年比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按照这一目标西安还需尽快扭转工业增加值率下滑态势。

(三)能耗总量偏大,工业节能空间压缩

西安工业节能减排近年逐步取得成效,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结构导致资源能源消耗量依然巨大,工业能耗仍居各行业之首,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三成以上。2015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量中占比,每万元增加值能耗量吨标准煤,是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水平的倍。由于技术节能潜力不断挖掘,主要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基本完成,工业存量节能管理空间已十分有限,而《中国制造2025》提出2025年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十二五”末比,2020年和2025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降低18%和34%、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2%和40%、用水量分别降低23%和41%,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到73%和79%。

(四)结构不合理,高端制造业和生产业发展滞后

西安工业国有经济一直占据主导,非公经济虽稳步发展,但总量和比重依然偏低。2010年以来,西安规上工业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经济效益指标均呈持续下滑走势。西安重工业、机械制造业等传统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近年发展较快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规模相对偏小、集中度也不高,此外,生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停留在批发零售、运输仓储等低端服务领域,阻碍工业经济向服务化方向转变。

三、进一步提升西安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思考

《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业综合集成水平,为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也为进一步提升西安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与效益指明了方向。

(一)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提升工业经济质量与效益的核心位置

西安工业化已步入中后期阶段,以资源投入和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发展难以为继,进一步提升西安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与效益,必须坚持走创新驱动之路。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西安工业发展在向创新驱动转变过程中要突出两方面重点工作:一是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创新网络,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通过体系建设推动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解决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回落和创新活跃度不足的问题,尽快将西安的工业创新水平推升至新层次。二是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健全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在具有优势的国防军工科研领域大力推进民技术应用,在大中型工业企业间推进联合科技开发和成果共享机制,解决西安工业科研成果转化利用率水平不高的问题。

(二)两化融合,以推进智能化作为提升工业经济质量与效益的主要抓手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是打造工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条件,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已开始步入制造业与信息技术全面综合集成,以数字化、网络化应用为特点的新阶段。西安大部分工业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仍处于初级或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不同行业及不同规模企业间的信息化水平差距明显。按照《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2020和2025年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72%和8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50%和64%的要求,西安应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把工业领域的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工业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培育新型的工业生产方式。以工业智能化为抓手,全面提升工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将显著增加工业经济运行的附加值,扭转西安工业增加值率下滑的势头,改善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与效益。

(三)优化结构,以优势产业突破发展作为提升工业经济质量与效益的工作重点

调结构、促升级始终是西安工业发展的中心任务,也是提升西安工业经济质量与效益的工作重点。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西安应加快工业领域国企改革步伐,积极优化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激发工业经济发展活力和创造力;要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传统工业企业的经营效率;要进一步提高工业集聚的层次和质量,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工业制造企业集群;要大力发展生产业,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工业互动发展,推动工业经济向服务化方向转变。《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在十大重点制造领域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其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装备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力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方面,西安具有一定的研发或生产优势,西安应集中力量在此类优势产业领域寻求突破,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解决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a业化瓶颈问题,抢占工业竞争的制高点,进而增强工业产业的发展素质。

装备制造业发展方案范文第5篇进入21世纪,保护地球环境、构建循环经济、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目前大力提倡的循环经济模式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一种先进经济模式。

再制造工程以节约资源、节省能源、保护环境为特色,以综合利用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为核心,充分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特点。再制造可使废旧资源中蕴含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缓解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矛盾,减少大量的失效、报废产品对环境的危害,是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最佳形式和首选途径,是节约资源的重要手段。再制造工程高度契合了国家构建循环经济的战略需求,并为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大力开展绿色再制造工程是实现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中国特色的再制造工程可以简单概括为:再制造是废旧产品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中国特色的再制造工程是在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基于复合表面工程技术、纳米表面技术和自动化表面技术,这些先进的表面技术是国外再制造时所不曾采用的。其重要特征是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成本只有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与制造新品相比显著降低。先进表面工程技术在再制造中的应用,可将旧件再制造率提高到90%,使零件的尺寸精度和质量性能标准不低于原型新品水平,而且在耐磨、耐蚀、抗疲劳等性能方面达到原型新品水平,并最终确保再制造装备零部件的性能质量达到甚至超过原型新品,受到国际同行广泛认同与关注。

工业发达国家提前应对废旧产品造成的危害

20世纪30至40年代,为了走出经济萧条的困境,最早的再制造产业雏形在美国汽车维修行业中出现。至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正式提出“再制造”。此后,其它工业发达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目前再制造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形成了重要产业。2005年全球再制造产业产值已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的再制造产业规模最大,达到750亿美元。近年来日本加强了对工程机械的再制造。至2008年再制造的工程机械中,58%由日本国内用户使用,34%出口到国外,其余的8%拆解后作为配件出售。

欧美国家在再制造设计方面,主要结合具体产品,针对再制造过程中的重要设计要素如拆卸性能、零件的材料种类、设计结构与紧固方式等进行研究;在再制造加工方面,对于电子产品,再制造的内涵就是对仍具有使用价值的零部件予以直接的再利用。如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对平板显示器的再制造就是先将液晶显示器LCD、印刷线路板PCB、冷阴极荧光灯CCFL等关键零部件进行拆解,经检测合格后进行再利用。德国ReMobile公司对移动电话的再制造也是先拆解、再检测最后再利用。

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

已10年有余

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既循环又经济的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再制造模式。中国特色再制造模式注重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结合,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再制造关键技术,构建了废旧产品的再制造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了再制造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注重企业需求与学科建设融合,提升企业与实验室核心竞争力;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促进国家循环经济建设。

由于再制造使用的是经过长期服役而报废的各种成型零件,其损伤失效形式复杂多样,残余应力、内部裂纹和疲劳层的存在导致寿命评估与服役周期复杂难测,再制造还要在保持废旧零(部)件材质和形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采用高技术恢复原产品的尺寸标准、达到或超过原产品的性能指标、实现原产品的功能升级。同时也采用正规化、规模化的加工手段,因此加工工艺更为复杂。

再制造寿命检测的核心是疲劳寿命,再制造质量控制的关键是裂纹控制,再制造的主要损伤形式是表面磨损。根据再制造产品失效特征和质量性能不能低于新品的标准要求,我国通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和不断自主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再制造技术。比如,自动化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技术;自动化高速电弧喷涂技术;自动化微束等离子熔覆技术;再制造无损检测评估技术及其仪器设备,等等。对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展望

其一,中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从国内外制造及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历程看,“技术产业化”是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我国的再制造产业在这一环节上采取的企业试点模式,其总体上是分散化运作,产业集群能力明显不足。鉴于再制造产业有其独特的技术和相应的政策法规环境,因此建设再制造产业基地或园区就成了再制造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这一模式总体遵从“技术产业化、产业集聚化、集聚规模化、规模园区化、园区科学化”的建设理念,既可以有效地弥补当前再制造产业企业试点模式的不足,也可以带动多支点产业的发展。通过再制造产业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速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实现制造和再制造产业的协调发展。

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部署,优先推进重点领域的再制造。大力发展工程机械、机床、电机等再制造。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投资装备再制造,发展机床、工程机械、工业机电设备、铁路机车装备再制造。大力发展电子及办公信息设备再制造,突破各种制约瓶颈,扩大产业化规模,加强科技创新。

全面建设再制造配套服务体系,为再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在再制造产业基地建立良好的再制造经营环境;依托产业优势,完善再制造产业链;把再制造产业所需装备作为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发挥机械装备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再制造装备研发和生产,逐步形成再制造关键设备生产研发体系;发挥区位以及物流优势,与国内外原厂生产商合作发展逆向物流,建立再制造产业发展所需的工程机械、机床、废旧汽车零部件等逆向回收物流体系,形成适应再制造产业发展所需的旧件收集能力;在企业现有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适应再制造的管理体系要求;强化安全、环保和职业健康工作,建立严格的再制造环保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领导,完善配套政策保障体系。同时,尽快制定和落实涉及再制造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装备制造业发展方案范文第6篇关键词:机械制造业;质量管理;解决策略;问题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特别是对于机械制造业,质量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性能和安全使用,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经济全球化不仅面临着国内机械制造业的竞争,也面临着来自世界的竞争,如果你想在激烈的全球竞争和发展中生存,必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在世界观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将在整个产品的整个过程中实现一流的质量管理,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然而,从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质量管理,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机械制造业质量管理目前现状

机械制造业的支柱产业技术和设备是国民经济建设,中国机械制造行业已经快速发展近年来世界制造业大国排名第四,但质量管理水平有很大差距,仍然有很多问题和弱点。

(一)普遍缺乏现代质量管理理念

现代质量管理是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以客户,客户满意为目标,各部门和员工紧密围绕企I核心产品质量,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学统计构建科学严谨的质量保证体系。基本的出发点是客户的需求和期望,以便为客户满意生产产品。但由于传统质量管理理论的影响,许多机械制造企业在中国的质量管理,客户满意度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基本的起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质量管理工作,放更多的关注对生产和质量管理目标,我们进行质量检验和评价,质量管理控制指标等缺点,影响企业管理水平的质量。

(二)质量管理体系执行力度不够

在80年代,日本研究机械制造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在90年代实施ISO9000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中国大受欢迎,以进一步提高ISO9001:2008版本,但从实际情况,许多企业也同样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允许进入国际市场,但真正实现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和实现的过程中,不执行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企业职工根据坏的方式操作,管理人员根据现代管理的传统管理制度,质量管理体系无用,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机械制造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转变质量管理观念

传统的企业质量管理是一种成本管理理念,往往是管理的。新的管理理念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现代质量管理是一种综合素质,并充分参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是以客户为导向的管理理念的需求和期望,目的是实现长期客户满意,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重客户”可以说是机械制造业的基本生存,公司必须以客户趋势为重点,以质量管理客户的需求和期望为起点点,与客户的需求和期望,促进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所谓的客户,当然不仅是企业的产品,而且包括企业之间的过程,客户关系的过程,每个岗位,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客户对象。

(二)加强质量管理人才建设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是解决机械制造质量管理人员缺乏问题的最佳方式。事实上,企业的最终生产,而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的素质。质量管理是全职员工的质量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支柱。人才素质的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直接影响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有必要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人员,引进人才培养与发展,包括内外人才。质量管理不仅需要熟悉质量管理政策,质量管理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全面生产综合管理能力和业务活动,管理质量高品质的高层领导人才,企业质量管理是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2010年上半年我国机床工具产品进出口稳步回升[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10(05).

[2]韩向宏.加快我国数控机床产业的高端化发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0(10).

[3]余捷,刘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010中国・沈阳国际机床产业峰会纪事[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0(10).

[4]刘秀玲,谭会萍.从进出口状况看我国机床行业竞争力[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8).

[5]李焱,高柏宏,徐吉存.打破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发展桎梏[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14).

[6]2009年中国机床市场需求分析(二)[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10(03).

[7]徐正平.从CCMT2010看当今机床的市场需求[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0(06).

[8]2009年中国机床市场需求分析[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10(02).

[9]王立平.关于国产数控机床发展的几点思考[J].航空制造技术,2010(04).

装备制造业发展方案范文第7篇研究电子制造业质量控制方法,为有效提升产品质量与企业竞争力打下基础,也为我国电子制造产品走向国际做好铺垫。

【关键词】

电子制造企业;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电子制造产业因其自身产出率高、技术密集度强、能耗与污染小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与消费者认可。电子制造业需要在生产与技术方面得到强化,尤其需要注重对质量的控制与管理,使得产品竞争力得到持续提升。

一、电子制造业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