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设施工程术语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1页
气象设施工程术语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2页
气象设施工程术语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3页
气象设施工程术语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4页
气象设施工程术语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象设施工程术语标准条文说明3综合气象观测工程3.1天基气象观测工程3.1.2气象卫星MeteorologicalSatellite气象卫星具有除一般卫星的基本结构和部件外,还携带各类遥感仪器,包括电视摄像机、红外探测仪、射电探测仪、多谱段探测仪、气象雷达光学成像仪器、微波探测仪器、高光谱观测仪器、辐射观测仪器、空间天气以及数据传输设备。气象卫星的轨道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太阳同步轨道,它的轨道高度较低,能够实现全球覆盖,用于观测天气变化的细节;一种是静止轨道,它能够观测地球表面40%固定区域天气大系统的变化。这两种卫星获得的云图共同使用,可完成天气的近期和远期预报。气象卫星主要观测内容包括:①卫星云图的拍摄。②云顶温度、云顶状况、云量和云内凝结物相位的观测。③陆地表面状况的观测,如冰雪和风沙,以及海洋表面状况的观测,如海洋表面温度、海冰和洋流等。④大气中水汽总量、湿度分布、降水区和降水量的分布。⑤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及其分布。⑥太阳的入射辐射、地气体系对太阳辐射的总反射率以及地气体系向太空的红外辐射。⑦空间环境状况的监测,如太阳发射的质子、α粒子和电子的通量密度。这些观测内容有助于我们监测天气系统的移动和演变;为研究气候变迁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为空间飞行提供了大量的环境监测结果。中国气象卫星包括两大主要家族,分别为捕风家族和风云家族。其中,风云系列卫星更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是东半球气象预报的主力。3.3地基气象观测3.3.1地面气象观测工程地面气象观测工程surface-based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project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各省(区、市)气象局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建设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布设安装仪器,同时能满足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需要,本着适度超前,整体规划,互不影响,布局合理的原则实施相关建设。(1)场地与布局:地面气象观测场应为东西、南北向,大小应为25m×25m,有辐射观测的应为35m(南北向)×25m(东西向)。受条件限制的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观测场大小以满足仪器设备的安装为原则。(2)总体布局:以25m×25m大小观测场为例,场内仪器设施参照附图1。台站没有的观测项目,可将其布设位置预留,以便今后业务发展需要,但不得随意增加仪器设备。不安装备份百叶箱时,人工观测温湿自记安装在备份百叶箱处,人工观测温湿表百叶箱布设在温湿传感器和人工观测温湿度自记百叶箱的中间。辐射观测仪器设置在观测场南扩10m(南北向)×25m(东西向)地段内,位于观测场南北中心轴线上,距地温场南边缘垂距约8m处,避开支架和仪器阴影对地温观测的直接影响。能见度仪、闪电定位仪可安置在观测场内,需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的要求。GPS/MET仪器基座不得安装在观测场。(3)围栏:观测场四周应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应坚固、美观、耐用,白色,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栅条宽度应小于8cm,栅条的间距应大于10cm。围栏四周高度应一致,且水平。一般只在围栏立柱处建设基座,基座要保证围栏安装的牢固。为了对观测场地的标识,可在观测场四周建设完整的基座,其宽度、高度均以15cm-20cm为宜。(4)地沟与小路:观测场内小路宽30cm-50cm,小路下面根据电缆铺设需要挖掘地沟。盖板以可活动的水泥预制板或石材铺设,以结实、美观、耐用为宜。地沟深30cm-50cm(根据降水情况而定)、宽30cm,在地沟1/2深度处横向架设钢筋,每隔1.5m-2.0m架设一根,地沟拐角和交叉处适当增加架设密度;地沟靠仪器安装位置一侧沟壁上应留有直径5cm-10cm的洞口;地沟底部和沟壁用砖砌实,以防地下水渗入,沟沿与观测场地面平齐或不高出3cm,防止雨水从观测场流入,地沟要留有排水涵洞,以防雨后积水。地沟盖板可高出观测场地面约5cm。应在横向钢筋上铺设镀锌线槽,用于铺设仪器信号线和电源线。信号线和电源线尽量不在同一线槽内,各种接头或引出线端应使用专用接头和堵头,以保证线槽完全密封。受条件限制的,可以使用PVC管代替线槽。地沟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铺设和维护。(5)测站标志:在观测场外的进门处设置测站标牌,标牌使用亚光不锈钢或其他材料制作,大小为40cm(长)×65cm(高),安装高度不高于1.2m。标牌的内容包括观测站类别、建站时间。其中,观测站类别格式为XXXX国家基准气候站(或国家基本气象站或国家一般气象站,如密云国家基准气候站),建站时间格式为XXXX年XX月。在观测场几何中心位置设中心地理标志,用水泥混凝土或其它石材制作,大小为30cm×30cm,与地面齐平或不高出3cm,中心位置标识出南北、东西向的十字线,在北、东的方位分别标注N、E,并雕刻经、纬度(精确到分,格式为度分)和拔海高度(精确到0.1m)。(6)仪器南北标志:在风传感器、日照计的正南方分别设置南北标志。南北标志位于观测场南边围栏内侧的地面上,用水泥混凝土或其它石材制作,大小为10cm×10cm,与地面齐平或不高出3cm,地桩应平整,安装应牢固,中心分别与风传感器、日照计相对应。(7)地温场地(地面和浅层):地面和浅层地温场四周应保持自然状态,不应有各种建筑和装置。可在地温场四角用砖块设置标识,不得将地温场边缘砌实。标识与地面齐平,不得外贴瓷砖条或设置小栅栏。3.3.3特种天气要素观测大气成分观测站AtmosphericCompositionObservationStation开展大气成分观测业务的台站,其代表范围一般为以台站为中心,以几千米至几十千米为半径的区域。通常根据国家气象行业的业务、服务和科研等需求而设立。GAW全球本底站GAWglobalstation开展全球大气本底观测业务的台站。其代表范围一般为以台站为中心,以几百千米至上千千米为半径的区域。GAW全球本底站GAWglobalstation开展区域大气本底观测业务的台站。其代表范围一般为以台站为中心,以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为半径的区域。6环境气象站environmentalmeteorologyobservationstation开展环境气象观测的台站。其代表范围一般为以台站为中心,以几千米为半径的区域。通常根据地方气象业务、服务或科研等需求而设立。9太阳能资源观测一类站配置观测仪器包括:总辐射表、直接辐射表、光合有效辐射表、太阳光谱总辐射表、太阳光谱直接辐射表、紫外辐射表、长波辐射表、太阳光度计。0太阳能资源观测二类站配置观测仪器包括:总辐射表、直接辐射表。1太阳能资源观测三类站配置观测仪器包括:总辐射表、直接辐射表。2风电场地面气象观测场Windfarmground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field一般规定观测场地范围为25m

(东西向)╳25m(南北向),确因场地客观条件限制,可以适当缩小,但最小范围不小于16m(东西向)╳16m(南北向)。3核电厂地面气象观测场surfacemeteorologicalsiteofnuclearpowerplant一般规定观测场地范围为25m

(东西向)╳25m(南北向),确因场地客观条件限制,可以适当缩小,但最小范围不小于16m(东西向)╳16m(南北向)。4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工程4.1气象信息网络工程4.3.1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工程核心功能区CoreFunctionArea核心功能区基本设备见表4.3-1。表4.3-1核心功能区基本设备配置表4.3-1核心功能区基本设备配置(续)4.3.2气象信息传播工程影视后期制作区使拍摄完的影片形成完整的影片,包括加特效,加文字,并且为影片制作声音等。影视演播业务系统该系统有效提高了演播室等机房的使用和管理工作效率,数据采集清晰、准确、客观,可用于演播室使用情况和管理决策。6人工影响天气工程6.0.1人工影响天气weathermodification人工影响天气的活动包括:人工增雨(雪)、人工消(减)雨、人工防雹、人工防霜、人工消云、人工消雾等。6.0.10增雨防雹高炮作业系统类别主要有37mm增雨防雹高炮系统和57mm增雨防雹高炮系统两类。6.0.16射击平台射击平台与建筑物爆出足够距离,地面平整夯实硬化,高炮设计平台泡脚接触地面处不硬化;设置方向标识,根据安全射界图设置醒目的禁射标识。《气象设施工程术语标准》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为落实工程建设标准改革的总体要求,推进工程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按照工程建设规范体系和术语标准体系总体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9年1月18日印发的《关于2019年工程建设规范和标准编制及相关工作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9﹞8号)文件,下达了《工程建设基本术语标准》及47项工程分类术语标准,其中,《气象设施工程术语标准》(以下简称:《术语标准》)位列其中。2019年的3月1日,第一起草单位广东省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订《术语标准》的“工程建设标准定额项目合同”,项目编号2019-2-46,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并归口,合同规定报批时限为2021年6月前完成《术语标准》报批稿。2.主编部门中国气象局。3.主编单位广东省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4.参编单位上海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广东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5.主要工作过程(1)成立编制组及专家咨询组主编单位研究《术语标准》编制需要情况,为落实标准编制相关工作计划的要求,稳步推进《术语标准》编制项目建设,确保编制工作按时保质完成,成立标准编制组及专家咨询组。2019年6月14日,主编单位印发了《关于成立<术语标准>项目编制组及专家咨询组的函》,成员组成如下:项目编制组:广东省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蔡占文、曹雪芬、殷启元;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程向阳、朱浩、陶寅;中国气象局卫星中心:程朝晖;中国气象局探测中心:郭建侠、吴蕾、郭启云、李雯雯、陈玉宝、庞文静、陶法、靳军莉、涂满红。专家咨询组:广东省气象局:曾琮、彭黎明;中国气象局法规司:胡鹏、刘可东、丁海芳;中国气象局观测司:姬翔;中国气象局计财司:彭勇刚。(2)前期准备工作①2019年3月,编制组开展前期文献收集及资料查阅初步调研;②2019年4月,工作组在广东清远召开标准编制专家咨询会,初步确立标准编写框架和思路。③2019年5月,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召开气象设施工程术语标准研讨会,学习工程建设标准改革总体要求、工程建设术语标准体系总体规划和工程建设术语标准编制要求;研讨气象设施工程的范围及基本内容。④2019年7月2日,为保证《术语标准》编写工作有序开展,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印发《关于印发气象设施工程术语标准编写工作方案的通知》(气法函〔2019〕40号),确定了工作组成员,工作组职责分工及编制工作进度安排。其中,工作组成员:组长:曾琮(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副组长:周韶雄(法规司副司长)成员:彭黎明(广东省气象局政策法规处处长)蔡占文(广东省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主任/高工)曹雪芬(广东省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工程师)殷启元(广东省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高工)程向阳(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正研级高工)朱浩(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高工)陶寅(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高工)王凯(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高工)陈冬冬(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研发室高工)方双喜(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大气成分室副主任)靳军莉(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大气成分室副主任)丁海芳(法规司社会管理与执法监督处处长)刘可东(法规司社会管理与执法监督处副处长)姬翔(观测司标准质量处副调研员)彭勇刚(计财司项目管理处副调研员)工作组职责:广东省气象局负责标准编写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标准的编制、意见征求等工作。广东、安徽省气象局作为标准的主编单位,梳理好国内外现有气象设施工程术语情况,做好术语标准的体系建设,根据术语标准体系,完成术语定义的编写。探测中心作为标准的参编单位,提出本领域的术语标准建设意见与草案。法规司代表中国气象局作为标准的主编部门,负责标准报批及与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对接工作,观测司、计财司负责组织协调分管领域术语编写的有关工作。⑤2019年7月,广东省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蔡占文主任一行3人赴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交流学习术语标准制定经验。⑥2019年8月8日,工作组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审定工作大纲,确定了标准编制重点和关键问题,明确了标准编写的技术路线。按照《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623号)、《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14号令)相关条款对“气象设施”、“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的定义,做到紧扣气象,不脱离气象谈术语。在“通用、综合气象观测设施、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雷电防御”五个方面大分类的基础上,梳理各个类别的术语,对术语的内涵进行定义;再根据术语的具体情况再进行细致的条目分类。通过这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交替工作,不断地修改完善。同时,按照《法规司关于印发气象设施工程术语标准编写工作方案的通知》(气法函〔2019〕40号)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计划,具体的分工为:上海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负责通用部分术语,广东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负责综合气象观测设施、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部分术语,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负责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雷电防御部分术语。(3)编制标准草案①2019年8月-9月,按照工作方案的任务分工及编制组第一次工作会议的要求,编制组完成了术语标准的草拟工作。并于9月27日,广东省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汇总了各单位编写的内容。②2019年10月18日,广东省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组织召开了标准年度验收专家评审会,对《术语标准》进行了年度验收,内容基本达到征求意见稿的要求。③2019年10月18日,广东省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报送了《术语标准》年度验收材料,包括《术语标准》年度验收稿及专家审核意见书。④2019年11月-2020年3月,编制组按照年度验收专家咨询会上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继续修改、深化完善,形成《术语标准》行业内征求意见稿。(4)行业内征求意见①2020年4月-5月,在全国征求气象系统及非气象系统内,征求了共76位气象专家的意见建议,其中,工作组成员16名,非工作组成员60名,其中,系统内在职人员48人,退休及系统外人员12人。共收到20位专家的反馈意见,其中,系统内专家气象系统内14位,非系统内专家6位,共193条修改意见与建议。②2020年6月-8月,编制组先后召开三次讨论会,对反馈意见进行归纳整理,逐条给出处理意见,其中,收集的193条意见中,已处理177条,其中,采纳165条,未采纳12条。尚有三类(共16条)典型问题尚待解决,包括:a)牵涉国家对于气象行业的工作的理解和定位,也是体现气象行业的定位和角度。例如:数值天气预报工程、资料同化工程、动力框架模式工程、物理模式工程、集合预报工程,是否针对住建部门的术语也在这里体现?b)术语和定义的协调问题例如:标准测风塔standardanemometertower承载风传感器的10米高度铁塔,包括风塔组装、吊装、承载风塔的水泥基座等。按照定义的内容,似乎称作“标准风塔建设”更确切。类似的还有、~8、~5确切等的解释。c)站名命名规则不符合现行文件:《气象观测站分类及命名规则》(气发〔2018〕35号)条目中有很多观测站的名称与现行的文件不一致,鉴于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比现行的18类观测站更加丰富,建议将这些条目分为设备、站点两个类别:对于站点建设的情况,与现有的观测站分类命名方法相一致。对于观测设备建设的情况,可根据情况将“站”字修改为“系统”、“设备”、“仪”等。例如:5闪电探测站lightningdetectionstation开展闪电本地长期、定点、联网探测站点的工程建设,包括承载雷电观测仪的建(构)筑物平面或基座、供电、通信线路、通信接口模块等和必要的探测空间等。③2020年9月7日,针对难以修改的反馈意见,召开一次专题咨询会,并根据专家意见继续修改完善,形成《术语标准》征求意见稿。(5)继续完善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①2020年9月7日,广东省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组织召开了标准征求意见稿专家咨询会,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标准结构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并对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进行了讨论和进一步的修改。②2020年9月10日,广东省气象局组织召开了标准编制组第二次工作会议,各参会编制组成员就标准征求意见稿及条文说明的内容进行了充分讨论完善,并对下一步标准编制工作进行了部署。③2020年10月27日,广东省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报送了《术语标准》征求意见稿,包括《术语标准》征求意见稿、条文说明及编制说明。6.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为:周韶雄、彭黎明、蔡占文、程向阳、曹雪芬、殷启元、朱浩、丁海芳、陈华晖、陶寅、王凯、敖振浪、雷卫延、孙周军、陈冬冬、方双喜、靳军莉、刘可东、姬翔、彭勇刚。其中,广东省气象局负责标准编写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标准的编制、意见征求等工作。广东、安徽省气象局作为标准的主编单位,梳理好国内外现有气象设施工程术语情况,做好术语标准的体系建设,根据术语标准体系,完成术语定义的编写。中国气象局探测中心、上海市气象局及广东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作为标准的参编单位,提出本领域的术语标准建设意见与草案。法规司代表中国气象局作为标准的主编部门,负责标准报批及与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对接工作,观测司、计财司负责组织协调分管领域术语编写的有关工作。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1.标准编制原则(1)规范性原则本标准依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20001-2001《术语》、GB/T10112-1999《术语工作原则和方法》、GB/T19100-2003《术语工作概念体系的建立》、GB/T16785-2012《术语工作概念和术语的协调》给出的规则起草,并结合气象行业的工程建设特点来编制。(2)气象专业与工程建设相融合原则本标准充分借鉴参考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其他行业工程建设术语标准,结合气象行业的工程特点,对相关的术语内容进行了充分的协调和统一,强调了气象专业与工程建设相融合的原则。(3)通用性与专用性术语相补充原则本标准气象专业与工程建设相融合中的通用常用术语作为本标准的通用术语,与气象专业专用术语相互补充。(4)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本标准按照《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623号),对于气象设施的基本定义,即气象探测设施、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和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等,并结合气象行业发展趋势,对气象设施的范围进行了扩充,如:人工影响天气工程、雷电防护系统工程、气象科技支撑基础设施工程等,确保制订的标准适用于气象领域工程建设全过程。(5)对标国际标准对比国际标准,保持国际一致性。2.标准的主要内容及确定论据(1)主要内容标准的主要内容为:总则、通用术语、综合气象观测工程、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工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工程、气象防灾减灾工程、人工影响天气过程、雷电防护系统工程、气象科技支撑基础设施工程等,共9章组成。其中,在章节编排时,综合气象观测工程根据观测平台的空间位置分为天基气象观测工程、空基气象观测工程和地基气象观测工程。地基气象观测工程根据所处地理位置以及功能的不同,又分为地面气象观测工程、海洋气象观测工程、海岛气象观测工程、地基遥感观测工程、特种气象要素观测工程、专业气象观测工程以及国际合作工程等。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工程根据气象观测数据信息流转的特点,又分为气象信息网络工程、气象大数据工程、气象信息发布于传播工程等。气象专用技术装备工程又分为气象设备研发制造工程、观测设备保障设施工程、网络设施运维保障工程等。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及雷电防护系统工程,考虑到二者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特殊性,单独成章,以突出其重要性。最后,补充了气象科技支撑基础设施工程,主要包括气象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工程、气象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工程以及气象宣教工程。其中,气象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工程又细分为气象重点实验室工程、气象研究院所设施工程及气象科学试验基地工程。(2)确定论据在标准编制过程中,借鉴《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23号)中,对气象设施的定义,也即气象探测设施、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和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等,参照《中国气象百科全书》的体系对气象知识门类的分类,也即《气象观测与信息网络卷》、《气象预报预测卷》、《气象服务卷》的相关内容,对气象设施的范围进行了扩充,如:人工影响天气工程、雷电防护系统工程、气象科技支撑基础设施工程等,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标准的整体框架。具体术语的定义参考了大量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规则指南,具体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23号主席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23号);《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8号);《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中国气象百科全书》世界气象组织技术规则第一卷-通用气象标准和建议规范;世界气象组织技术规则第二卷-国际空中航行气象服务;世界气象组织技术规则第三卷-水文学;世界气象组织技术指南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世界气象组织技术指南全球资料加工系统(GDPS)指南;世界气象组织技术指南全球资料加工预报系统手册;世界气象组织技术指南全球观测系统指南;世界气象组织技术指南全球电信系统手册;世界气象组织技术指南气象和水文教育培训标准实施手册;世界气象组织技术指南海洋气象服务手册;QX/T31-2018气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范;QX/T83-2007移动气象台建设规范;QX/T275-2015气象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范;QX/T276-2015气象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范;QX/T277-2015气象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范;GB/T19117-2003酸雨观测规范;GB/T20479-2006沙尘暴天气检测规范;GB/T31221-2014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气象观测站;GB/T31222-2014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高空气象观测站;GB/T31223-2014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天气雷达站;GB/T31224-2014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大气本底站;GB/T33678-2017VLF-LF三维闪电定位技术规范;GB/T35220-2017地面基准辐射站建设指南;QX/T8-2002气象仪器术语;QX/T83-2007移动气象台站建设规范;QX/T100-2009新一代天气雷达选址规范;QX/T125-2011温室气体本地观测术语;QX/T194-2013系留气艇气象观测系统;QX/T2212013气象计量实验室建设技术要求二等标准实验室;QX/T2892015国家基准气候站选址技术要求;QX/T2972015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管理要求;QX/T3372016高清晰度电视气象节目演播室录制技术规范;QX/T3482016X波段数字化天气雷达;QX/T4552018便携式自动气象站;QX/T4622018C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QX/T4632018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QX/T4662018微型固定翼无人机机载气象探测系统技术要求;QX/T4612018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QX/T4642018S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QX/T4652018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技术规范;GB/T342832017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管理平台与终端管理平台接口规范;QX/T17200337mm高炮防雹增雨作业安全技术规范;QX/T1472011基于手机客户端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播发规范QX/T171-2012短消息LED屏气象信息显示规范;QX/T313-2016气象信息服务基础术语;GB/T279612011气象服务分类术语;QX/T4332018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应急广播信息交互要求;DB441796.1-2016-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规范-第1部分平台构建;DB441796.2-2016-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规范-第2部分岗位设置与业务运行;DB441796.3-2016-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规范-第3部分信息发布与传播;QX/T274-2015大型活动气象服务指南工作流程;QX/T200-2013生态气象术语;QX/T1752012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S-VISSR数据接收系统;QX/T2052013中国气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