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相关知识,总结史书体例相关知识。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3.梳理故事情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刘勰《文心雕龙》中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那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奇人物——烛之武,看看他是如何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敌军的。同时,通过本课探寻中华优秀传统之“礼”文化,感悟经典的永恒魅力。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文——《烛之武退秦师》。二、文学文化常识1.作者简介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他的《左传》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所写作品史料详实,文笔生动,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2.作品简介《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是对孔子编纂的《春秋》的诠释和注解。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事实。补充:《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史书体例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如:《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例: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左传》)“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可见,《左传》是编年体史书。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如:《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例: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史记》)通过记叙陈胜、吴广的活动,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揭开了反对秦朝残暴统治的序幕。可见,《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如:《国语》《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例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劝谏齐威王,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谏言,使得齐国国势日益强盛。例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安陵国的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激烈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安陵国原是魏国的附属国)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可见,《战国策》是纪传体通史。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讲述的史书体例。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例: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将唐太宗和臣子论述治理国家的事件集中讲述,可见《通鉴纪事本末》是纪事本末体。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编纂体例。如:《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史记》连贯地记叙了各个时代的史实,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代的漫长历史,涵盖了约三千年的人类历史。《史记》通过其跨越时空的叙事结构,展现了人类历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因此,《史记》是一部通史。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历史的编纂体例。如:《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西汉王朝二百三十年的社会面貌。小结:通史与断代史的区别: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编纂体例;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历史的编纂体例。通史:侧重研究整个历史变迁的规律,富于动态感;断代史:侧重记述一个朝代的兴衰变化,富于静态。史书体例:4.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鲁僖xī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pú之战中,郑国出兵帮助楚国,最终楚国失败。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需要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围郑。5.成语补充秦晋之好: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晋公子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从此,秦晋两国在整整六年的时间里一直友好相处,没有发生过严重的冲突。“秦晋之好”由此而来。秦晋之好:原义指春秋时秦、晋二国世代联姻,后遂以秦晋之好代指两姓联姻的关系。三、解题《烛之武退秦师》:“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之武”,即烛地,名叫武的人。退:使动用法,使......退。师:军队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撤退。烛之武一人退万师,可见是智退,而非力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四、朗读古文读准字音五、疏通文意1.译文:晋侯和秦伯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伯说:“我没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知识链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指“秦立晋君”之事。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裂痕。2.重点词:晋军函陵:驻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派遣公从之:听从,同意犹不如人:尚且;及,比得上是寡人之过也:这;过错许之:答应郑既知亡矣:已经;灭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哪里;增加共其乏困:同“供”,供给何厌之有:满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恩惠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侵损、削减将焉取之:兼词,从哪里秦伯说:同“悦”,高兴以乱易整:交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那个人;到因人之力而敝之:依靠;损害失其所与,不知:结交、同盟;同“智”,明智3.重点句(1)状语后置句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佚之狐言于郑伯【佚之狐于郑伯言】(2)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君之所知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3)省略句晋军(于)函陵敢以(之)烦执事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4)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有何厌】六、整体感知1.阅读全文,概括每段主要内容。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第三段:烛之武说退秦师第四段:晋师撤离郑国七、重点探究1.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①无礼于晋鲁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出亡至郑国,郑国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詹劝告,没有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②贰于楚鲁僖公二十八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而郑国在这场战争中出兵帮助楚国,因此与晋国结怨。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大会诸候,郑国也参加了。次年夏,晋文公派大夫狐偃(即子犯)在翟泉会盟鲁、秦、齐、陈等诸侯,重温践土之盟,但郑国这次没有前来,因此诸侯共同谋划讨伐郑国。鲁僖公三十年,晋国联合秦国对郑国形成合围,郑国危在旦夕。2.开篇交待秦晋围郑的原因及驻军地点,有何作用?原因:无礼于晋,贰于楚驻军地点: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围郑的原因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为下文烛之武劝退秦军创造了可能;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为下文情节展开埋下了伏笔。3.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烛之武的游说妙在何处?①态度谦虚【原文】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从称谓“晋侯”与“秦伯”可以看出晋强大,但是烛之武言辞中将“秦”放在前面,体现了对秦国的尊重;用“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态度谦虚有礼。②以“害”巧析形势【原文】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从地理位置上看,郑国与晋国毗邻,而与秦国相距甚远,灭掉郑国,得利的势必是晋国,跨国远征是作战大忌,烛之武一语道破,在军法理论上找到了说辩的至高点。亡郑有利于晋国,而秦国无利可图,晋国的势力雄厚而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亡郑邻厚君薄③以“利”巧攻心理【原文】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郑相当于为秦国在东边设置了一个接应点和补给站,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秦国只有好处。烛之武从秦国的利益出发,通过假设说明不攻郑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以利益来引诱秦穆公,让他动心。舍郑有益无害④以“史”巧施离间【原文】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在历史上就曾对秦国背信弃义、两面三刀,现在也是贪得无厌,亡郑并不会是它扩张的终点,迟早也要把秦国作为吞并的目标。以史实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指出晋背信弃义、两面三刀、不可共事,最终使秦穆公与郑人结盟,留兵驻守,撤军而去。助晋西封阙秦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烛之武的游说妙在何处?小结:烛之武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貌。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站在秦国的角度上分析了“亡郑”的不利和“舍郑”的有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人信服。可见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心思缜密,是一位出色的“辩士”。4.文章除了塑造了烛之武“辩士”的形象,还写出了他的哪些形象?志士“若使烛之武退秦师,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任面前,他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国。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以国为重的爱国志士。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用“缒”的方式出城,可见当时郑国情势的危急,勇入秦营,可见他是一个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5.结合文本,分析郑文公的形象。在秦、晋围攻的危急时刻,当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郑文公“从之”,表现了他善于纳谏。面对烛之武的拒绝,郑文公首先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动之以情,抚慰了烛之武;然后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终使烛之武“许之”,体现了他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精于言辞。6.结合文本,分析晋文公的形象。当秦国违背盟约与郑国联盟,子犯请求攻打秦国时,晋文公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体现了他知恩图报、以德报怨;同时,他对现实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进行冷静判断后,得出“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的结论,体现了晋文公是一位随机应变、审时度势、具有政治远见、沉着稳重、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君主。八、主旨探究本文记叙了秦、晋围郑,郑国大夫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的故事,赞扬了烛之武不避艰险、为国解难的精神和爱国情怀,表现了他深明大义的气概、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九、艺术手法①伏笔与照应。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如: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为下文的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情节波澜起伏。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③详略处理得当。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做简略交代。对其他人物的活动都只字未提,着重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思路归纳:十、拓展延伸1.找出文本中涉及到“礼”的相关句子,探究各诸侯在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