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地球数以百万计的生物种类中,大熊猫无疑是外形最引人注目的物种之一:圆脸,黑白分明的体色,大大的黑眼圈,头上还竖着一对黑耳朵,再加上毛茸茸、圆滚滚的身躯,在给人憨态可掬印象的同时又充满了呆萌可爱的孩子气。大熊猫的圆脸是因为颧弓向两侧膨大突出、吻鼻部显得相对缩短的缘故。其黑白分明的体色也是可爱的标志之一。这种体色在山地森林环境中有利于保暖,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隐蔽作用。大熊猫的这些特征都是进化的产物。与较为发达的嗅觉和听觉能力相比,大熊猫的视觉能力不强,大概相当于人的800度近视眼。不过,在茂密的竹林环境里,大熊猫似乎没有必要进化出敏锐的视觉。大熊猫在行走时前后肢都是内八字,一摇三晃的样子滑稽可爱。一方面,大熊猫常常给人慢节奏的感觉,这种慢吞吞的活动方式也的确有利于节省能量;另一方面,大熊猫能涉水,可爬树,嗅觉和听觉能力发达,全身关节十分灵活,能更好地适应山地环境而生存。大熊猫还能做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动作,比如“萌兰”在树杈上绷“一字马”的动作就火遍互联网。大熊猫在分类上属于食肉目动物,至今仍保留着典型肉食动物消化系统的特征,但这个物种在食性上却进化为以竹为生,并由此导致其在形态、行为、生理、遗传等方面的一系列适应性转变,以适应环境。因此,大熊猫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理想模型物种。围绕大熊猫食性转换及对其竹子的适应,科学家从形态、行为、生理、遗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进化生物学研究;在保护生物学方面,有关大熊猫濒危机制、进化潜力、保护管理及其成效评估等研究也层出不穷。据研究,可能在距今约200万年前,小种大熊猫就已在食性上进化为以竹为生。由于纤维含量高,竹子对大熊猫而言无疑是一种低营养的食物。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大熊猫前肢桡侧籽骨膨大形成了“伪拇指”,便于在采食时抓握竹枝;膨大的颧弓上附着有发达的咀嚼肌肉,以适应咬切、咀嚼加工食物。由于对竹子的消化利用率很低,为了满足日常生活中对物质和能量的需要,大熊猫发展出大量采食并让食物快速通过消化肠道的觅食对策。成年大熊猫在摄食竹叶的季节,每天可摄入竹叶10公斤,约为体重的10%;在摄食竹笋的季节,每天摄食最高可达38公斤,约为体重的40%。由此观之,大熊猫可媲美甚至超越我们人类的“吃货”,人类曾因饥饿而在遇到食物时努力进食。为适应大量摄食,野生大熊猫一天中50%以上的时间都在采食竹子,昼夜不停,基本上处在“吃了睡、睡了吃”的状态。卧龙自然保护区里的大熊猫每天移动的直线距离不长,多在500米之内,常年生活在4-6平方千米的区域中。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熊猫一些高耗能的器官(如大脑、肝脏和肾脏等)显著缩小,肠道内微生物可辅助消化部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是对以竹为生的生活方式的适应。野生动物种群普遍都发展出了避免近亲繁殖的机制,以确保物种的长期生存与进化潜力。然而,与大多数兽类“偏雄扩散”不同的是,野生大熊猫种群表现出“偏雌扩散”模式,即雌性亚成体从种群中扩散出去,这一现象有点像人类社会的“嫁女”,这也是野生大熊猫种群为了生存而进化的结果。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大熊猫成员——始熊猫化石出土于我国云南禄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自此之后,始熊猫先后经历了小种大熊猫、大熊猫武陵山种、大熊猫巴氏亚种,进而发展为现代大熊猫。因此,大熊猫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珍稀物种。巧合的是,中国大地上最早的熊猫和元谋人几乎诞生在同一个地方。摸清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是科学保护大熊猫的基础和前提。然而,野生大熊猫分布于人迹罕至的高山密林之中,而且生性机警,难以在野外直接计数。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大熊猫粪便中常伴有咬切竹茎后形成的“咬节”,于是根据咬节长短、切缘整齐程度及发现粪便的距离、地形等信息,发明了进行大熊猫个体区分与种群数量调查的“咬节-距离法”。有趣的是,新鲜的大熊猫粪便常伴有竹子的清香味,粪便表面的黏膜中常有肠道壁的脱落细胞。科学家在提取脱落细胞内DNA的基础上,又发明了大熊猫个体识别与数量调查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年来,通过红外相机监测调查大熊猫数量的方法也开始出现,并正尝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猫脸识别”以区分不同个体。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其红皮书中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由“濒危”降为了“易危”,反映了我国在大熊猫保护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彰显了我国在自然保护领域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瞩目未来,保护好我们的“国宝”,推动大熊猫保护研究事业高质量发展,必将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做出新的贡献!(摘编自张泽钧《大熊猫:可爱背后的生物学密码》)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熊猫行走时一摇三晃的样子滑稽可爱,大熊猫常常给人慢节奏的感觉;其实大熊猫能涉水,可爬树,全身关节十分灵活。B.大熊猫原本是食肉动物,却进化为以竹为生的物种,与此相适应,其前肢桡侧籽骨膨大形成了“伪拇指”,以便在采食时抓握竹枝。C.大熊猫堪称“吃货”,每天摄食量大约38公斤,约为体重的40%,这是因为竹子是低营养食物,大熊猫对竹子的消化利用率很低。D.大熊猫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珍稀物种,我国对其保护成效显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将大熊猫受威胁的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熊猫具有圆脸、黑白分明的体色以及大大的黑眼圈等人见人爱的特征,这些特征都是进化的产物。B.大熊猫的视觉能力不强可能与生活在茂密的竹林里有关,大熊猫无需进化出敏锐的视觉能力也能生存下去。C.大熊猫种群的“偏雌扩散”模式与大多数兽类不同,却与人类社会的“嫁女”有点相似,这是进化的结果。D.经过不懈努力,可爱而令人喜欢的大熊猫不再“濒危”了,今后我们对大熊猫的保护也将相应地“降级”。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大熊猫嗅觉和听觉能力发达”的一项是()A.长大后一直被小伙伴欺负的大熊猫“萌兰”,在2021年某日中午成功翻越了围栏,演出了一幕“越狱”活剧。B.长得慢,吃饭慢,走路慢,爬树慢,慢吞吞的早产儿“花花”甚至在地震来临时,都比其他大熊猫慢一拍。C.在伦敦动物园里,来自中国四川的游客用四川话与旅英大熊猫“甜甜”交流时,大熊猫“甜甜”竟然愣住了。D.雌性大熊猫在树上留下“信息”,周围的雄性大熊猫通过气味来“寻缘”,雌性大熊猫竖起耳朵,关注着动静。4.王科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参加学习实践活动,他将跟随科研人员在某核心区域调查大熊猫种群数量,下列做法不能区分大熊猫个体并有效统计大熊猫种群数量的一项是()A.调查大熊猫粪便中咬节长短、切缘整齐程度,并统计分析发现粪便的距离、地形等信息。B.研究大熊猫的进化过程:小种大熊猫、大熊猫武陵山种、大熊猫巴氏亚种、现代大熊猫。C.提取粪便表面黏膜中的肠道壁的脱落细胞的DNA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D.通过红外相机监测调查大熊猫的数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猫脸识别”来进行区分。5.野生大熊猫种群是如何通过进化来适应环境而生存的?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C2.D3.D4.B5.①大熊猫黑白分明的体色,在山地环境中有利于保暖。②大熊猫慢吞吞的活动方式有利于节省能量。③能涉水,可爬树,全身关节十分灵活,嗅觉和听觉能力发达,能更好地适应山地环境而生存。④在食性上进化为以竹为生,以适应环境。⑤为了避免近亲繁殖而发展出“偏雌扩散”模式,以适应生存。【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每天摄食量大约38公斤”不合文意,原文是“成年大熊猫在摄食竹叶的季节,每天可摄入竹叶10公斤,约为体重的10%;在摄食竹笋的季节,每天摄食最高可达38公斤,约为体重的40%”。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今后我们对大熊猫的保护也将相应地‘降级’”于文无据,原文是“瞩目未来,保护好我们的‘国宝’,推动大熊猫保护研究事业高质量发展,必将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做出新的贡献”,这表明要继续做好大熊猫保护研究事业。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A.证明的是大熊猫四肢发达。B.描述的是早产大熊猫的特点。C.证明的是大熊猫具有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D.“周围的雄性大熊猫通过气味来‘寻缘’,雌性大熊猫竖起耳朵,关注着动静”,最能体现“大熊猫嗅觉和听觉能力发达”。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B.“研究大熊猫的进化过程”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和认识大熊猫,但不能帮助我们区分大熊猫个体并有效统计大熊猫种群数量。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其黑白分明的体色也是可爱的标志之一。这种体色在山地森林环境中有利于保暖,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隐蔽作用。大熊猫的这些特征都是进化的产物”可归纳出:大熊猫黑白分明的体色,在山地环境中有利于保暖。根据原文“一方面,大熊猫常常给人慢节奏的感觉,这种慢吞吞的活动方式也的确有利于节省能量”可归纳出:大熊猫慢吞吞的活动方式有利于节省能量。根据原文“另一方面,大熊猫能涉水,可爬树,嗅觉和听觉能力发达,全身关节十分灵活,能更好地适应山地环境而生存”可直接归纳出:能涉水,可爬树,全身关节十分灵活,嗅觉和听觉能力发达,能更好地适应山地环境而生存。根据“大熊猫在分类上属于食肉目动物,至今仍保留着典型肉食动物消化系统特征,但这个物种在食性上却进化为以竹为生,并由此导致其在形态、行为、生理、遗传等方面的一系列适应性转变,以适应环境”可归纳出:在食性上进化为以竹为生,以适应环境。根据原文“然而,与大多数兽类‘偏雄扩散’不同的是,野生大熊猫种群表现出‘偏雌扩散’模式……这也是野生大熊猫种群为了生存而进化的结果”可归纳出:为了避免近亲繁殖而发展出“偏雌扩散”模式,以适应生存。广西贵港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江南”的字面意思是长江以南,今天通称的“江南”,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江东”或“江左”。作为地理概念的“江南”,则逐渐固定为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和湖州等地。也正是在人文交流和积淀的历史演变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跑赢了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把诗情画意的江南定格在了中华文明史上。其实,在先秦时期的中原人士眼中,江南是“文身断发”的蛮夷之地,其人尚勇好斗,和今天人们熟悉的“江南范儿”大相径庭。秦代到汉初,江南大部分地区还处于“火耕而水耨”的原始农业时代,这片土地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可爱。然而,汉朝以后,全球气温降低,江南一带的气候变得适宜耕种和居住,迎来了改命更生的天赐良机。如果说土地开垦和经济发展为江南的繁盛奠定了物质基础,那么,深刻而广泛的人文交流,则不断为“江南范儿”的形成注入了活力。历史地看,秦汉之际、两汉之际、东汉末年至三国期间,特别是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以后,以人口大规模南迁为载体的文化传播和融合,顺应了自然环境变化的大趋势,一次又一次刷新着江南的面貌,促使“江南”进入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时间。史学家钱穆认为:“东晋南渡,长江流域遂正式代表着传统的中国。”永嘉之后,大批中原世家南渡避难,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造诣,雅致的士族文化给彼时的江南注入了诗性内涵,有力推动了“吴越之风”向“江南文化”的转变。这一时期,许多重要文化成果都出自北方移民或其后裔之手。钟嵘的《诗品》、周兴嗣的《千字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皆为例证。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有学者统计,从整个唐朝的诗人人数来看,北方远远超过南方,但安史之乱之后,南方诗人人数大幅提高,与北方不相上下。靖康之变,宋室南渡,江南在文化发展之路上进一步发力。据研究,这次人口大迁移从1126年(靖康元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279年,总人口达500万人之多,让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旷日持久的移民波及整个长江流域乃至今天的海南岛,而移民分布最多的则是南宋政权中心所在的江南地区。一方面,“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诸多学者大儒在此会聚,李清照、辛弃疾等文人雅士在此居停,大大推动了文化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大批职业艺人集聚促进了市民文化的繁荣,《武林旧事》记载,南宋的杭城内外共有娱乐场所“瓦子”二十多处,观众多时达到千余人。当历史行进到明清时期,江南文化以成熟绚丽的姿态呈现于世人面前。明代状元,四分之一来自江南地区;清代状元,江南地区占半数以上。科举场上的得意,集中反映了江南文化实力的整体提升。作为这一时期文化标志的《红楼梦》、“三言二拍”等名篇佳作大都打上了江南的印迹,也正是这些文化经典最直接地塑造了流传至今的江南形象。可见,“江南范儿”是历史的产物,正所谓“东南财赋地,江左文人薮”,历代文化人对江南山水风物的描摹、对江南文化精神的阐发,则是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关键所在。(摘编自胡一峰《何谓“江南”——谈谈文化概念中的江南》)材料二:作为中国东南核心的“江南”,是历代文人学者不断构想的、时空界限难以固定的历史文化区域,所以称“文化江南”。“文化”是历史的投影,“文化江南”的地缘结构及其历史变迁,决定了“江南文化”内涵与外延的发展变化,其实质是江南地缘结构演变之一体多相。首先,“江南文化”是古代吴文化、楚文化和越文化的重叠与融合。地缘文化学首先探讨区域文化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江南区域地缘文化包含着古代吴、楚、越三大分支文化内涵。三楚、三吴与百越文化彼此重叠,在三江江南融合成一体,形成“楚辞”“越韵”唱“吴歌”的历史旋律。其次,文化地理学从地理角度研究区域文化,着重研究文化传统是怎样影响人们生活空间的演化的。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感受与理解不同,加上环境、物质要素、生产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区域差异,文化要素必然会表现出种种不同阶层、不同区域的类型和个性。这就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特征。表现在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方面,出现江南大区域内不同区间文化彼此竞争与融合,流派纷呈。所以文化江南的时空界限,往往不限于近代江南的地理范围,而早已成为风景秀美、气候温暖、安定富庶、文教兴盛的地域代号。再次,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吴方言是江南文化的核心标志,以此划定标准和方法来确定文化江南的地理范围,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学术认同。(摘编自余同元《“文化江南”投影了什么样的“江南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通称的“江南”的范围与作为地理概念的“江南”的范围并不相同,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且后者区域比较固定。B.汉初之前,江南大多数地区属于原始农业时代,是蛮夷之地,再加上这里的人尚勇好斗,因此中原人士并不看好它。C.经过南北方的相互融合,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诗人人数与北方诗人人数大致相同,但两区域内诗人的诗歌成就难以并论。D.从地理角度的研究来看,江南文化属于区域文化,这个区域的文化要素在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之内会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和个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江南文化”,但前者侧重于对“江南文化”形成的阐释,后者侧重于“文化江南”对“江南文化”作用的分析。B.材料一大量引用了史料和名人名言,这是文化学术论文的特质,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可信度和权威性,强化了论证力度。C.“江南范儿”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十分熟悉,一提起它,江南山水风物、江南文化精神就萦绕脑中,其形成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D.江南的文化传统之所以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源在于不同区域的环境、物质要素、生产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区域差异。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第三段中的观点的一项是()A.永嘉之后,人们南渡避难,北方士族文化给彼时的江南注入了诗性内涵,推动了“吴越之风”向“江南文化”的转变。B.人口大迁移让南方的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诸多学者大儒和大批职业艺人集聚江南,江南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C.汉朝以后,全球气温降低,江南一带的气候适宜耕种和居住,土地开垦和经济发展为江南文化的繁盛奠定了物质基础。D.在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之中,明代状元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来自江南地区;而清代状元中,江南地区的人数占半数以上。4.下列选项,不属于“江南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的发展变化的一项是()A.江南处于“火耕而水耨”,是“文身断发”的蛮夷之地,其人尚勇好斗。B.江南区域地缘文化包含着古代吴、楚、越三大分支文化内涵,且彼此重叠。C.江南区域文化发展呈现多样性与统一性特征,彼此竞争与融合,流派纷呈。D.吴方言成为江南文化的核心标志,可以此来确定文化江南的地理范围。5.“地缘上江南”和“文化概念中的江南”有什么不同?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C2.D3.C4.A5.①“地缘上的江南”是指长江以南;作为地理概念的“江南”,则逐渐固定为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和湖州等地。②“文化概念中的江南”是历代文人学者不断构想的、时空界限难以固定的历史文化区域。③文化江南的时空界限,往往不限于近代江南的地理范围,它比地缘上的江南范围要大得多,成为风景秀美、气候温暖、安定富庶、文教兴盛的地域代号。【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但两区域内诗人的诗歌成就难以并论”错,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中“但安史之乱之后,南方诗人人数大幅提高,与北方不相上下”的信息可知,材料一只提到了两地的诗人人数,并没有提到两区域内诗人的诗歌成就的情况。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D.“江南的文化传统之所以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与“不同区域的环境、物质要素、生产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区域差异”因果关系不当。根据材料二中“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感受与理解不同,加上环境、物质要素、生产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区域差异,文化要素必然会表现出种种不同阶层、不同区域的类型和个性”的信息可知,“不同区域的环境、物质要素、生产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区域差异”只会影响文化要素的不同呈现,跟文化传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没有形成逻辑上的因果关联。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以人口大规模南迁为载体的文化传播和融合,顺应了自然环境变化的大趋势……促使‘江南’进入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时间”。C.该项表明的是江南一带的土地开垦和经济发展为江南文化的繁盛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不能支撑材料一第三段中的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讲的是江南的地理位置和江南人的性格特点,不属于“江南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的发展变化。根据材料二第二、三、四段相关内容可看出,BCD三项都属于“江南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的发展变化,只有A项与此无关。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根据材料一中“‘江南’的字面意思是长江以南,今天通称的‘江南’”可知,“地缘上的江南”是指长江以南;根据“作为地理概念的‘江南’,则逐渐固定为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和湖州等地”可知,作为地理概念的“江南”,则逐渐固定为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和湖州等地。(2)根据材料二中“作为中国东南核心的‘江南’,是历代文人学者不断构想的、时空界限难以固定的历史文化区域,所以称‘文化江南’”可知,“文化概念中的江南”是历代文人学者不断构想的、时空界限难以固定的历史文化区域。(3)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中“文化江南的时空界限,往往不限于近代江南的地理范围,而早已成为风景秀美、气候温暖、安定富庶、文教兴盛的地域代号”可知,文化江南的时空界限,往往不限于近代江南的地理范围,它比地缘上的江南范围要大得多,成为风景秀美、气候温暖、安定富庶、文教兴盛的地域代号。广西北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古代文学史上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郭、茅、巴、老、曹”等,他们所以赢得后人的尊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蓄内敛,坚强乐观,渊源有自,历久弥新。在安史之乱中,杜甫与家人离散,在与妻子儿女分别三个年头后,杜甫终于可以去探望妻小,到家里写下著名的《羌村三首》。第一首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战争年代,死,也许是一种常态,而活着,哪怕苟且偷安,也不容易,反成偶然。夜深人静,这对饱受磨难的老夫老妻,执手相看泪眼,依然感觉像是梦一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简单的十个字,蕴藏着多么深厚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我们的故事传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即使是死的主题,也要处理成爱和生命的胜利。一如梁山伯和祝英台故事中化作双飞蝶,将悲剧的题材处理成爱与生命的胜利。有情人不能成眷属,但是在理想的天国里,他们还是不放弃自己刻骨铭心的追求。窦娥含冤,死后也要化作冤魂昭示天下,六月飞雪,三年大旱,冤情最终得以昭雪。我们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些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充分展现中国人的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力量,并由此得到升华。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在朴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实干,勇敢顽强,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用孔子的话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坚强乐观,充满理想。从中国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文化重视个人修养,强调责任意识,倡导奉献精神,坚持合作理念。这种精神特质,与西方文化以利益为核心价值,强调天赋人权,崇尚个人主义,信奉丛林法则有着本质区别。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解决这些时代难题,中华文明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摘编自刘跃进《文学视野中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材料二: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构建和彰显中国形象的精神特质。中国精神是中国文艺的灵魂,弘扬中国精神,是新时代文艺的主题。新时代文艺体现中国精神,应当紧扣时代脉搏,努力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所谓“新史诗”,就是对新的伟大时代、新的治国理政实践、新的奔梦圆梦历程的史诗性书写,是对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审美化表达。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恰好是这种“史诗性”书写的关键节点,由阿耐的长篇网络小说《大江东去》改编的电视剧《大江大河》,就是生动反映改革开放前20年艰难历程的成功之作,该片以小见大,讲述了“小人物的大时代”,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收获了良好口碑,让主旋律真正成为“主流”。新时代文艺体现中国精神,应当聚焦形象塑造,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风貌的英雄书写。2017年创造了国产票房新纪录的影片《战狼Ⅱ》以及2018年春节档热映、赢得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影片《红海行动》就是这方面的生动范例。前者塑造了“独狼式”的孤胆英雄冷锋,后者则塑造了特战分队的英雄群像,都探索了新时代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报国情怀如何通过逼真而生动的影像叙事来打动观众的艺术规律。影片的高票房和好口碑,对观众极大地发挥了影响和激励作用,提振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新时代文艺体现中国精神,应当放眼全球视域,立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来塑造具有大国担当的中国形象。近期赢得广泛热议和良好口碑的影片《流浪地球》就是值得重视的成功案例。该片改编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是第一部鲜明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电影,并且在科幻与灾难的类型电影中改变了以往习见的“逃离地球”模式,创造了举各国之力拯救地球,带着地球脱离险境的“拯救家园”模式。影片突出了应对地球灾难时中国的引领作用和大国担当,表现了危难之际中国人的坚忍不拔和自我牺牲精神,是以科幻电影来弘扬中国精神、启迪和激励观众的成功尝试,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摘编自中国作家网《论新时代文艺如何体现中国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家在创作时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融入作品中,就能让自己的作品成为传世佳作。B.影片《战狼Ⅱ》展现了新时代的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塑造极具爱国报国情怀的英雄群像,让观众提升了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C.弘扬中国精神,是新时代文艺的主题,新时代文艺创作应当从当代的、世界的维度来把握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努力彰显中国形象。D.《流浪地球》这部电影赢得一致好评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第一部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创“拯救家园”模式的科幻电影。2.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引用杜甫《羌村三首》中的诗句,列举梁祝、窦娥冤的结局是为了说明我们的文学艺术会在这些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充分展现中华儿女坚强乐观、充满理想的精神品质。B.面对当今世界的时代难题,中华文明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与中华文化重责任、尚奉献、求大同等精神特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C.《孔雀东南飞并序》的结局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用鸳鸯相向而鸣象征焦刘两人爱情的忠贞不渝,将悲剧的题材处理成爱与生命的力量终将得到胜利,这是坚强乐观民族精神的体现。D.电影《流浪地球》中,地球发生灾难时一群中国人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们坚忍不拔、不惧牺牲、甘于奉献,生动地诠释着鲁迅笔下的“中国脊梁”式精神。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大山的女儿》,通过讲述黄文秀主动请缨回到百坭村任职第一书记的故事,让观众看到了新时代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历史意义。B.《山海情》以马得福、马得宝等人的成长经历为切入点,呈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横跨30年的扶贫历史,对我国扶贫事业的伟大征程进行了全景式展示。C.《长津湖》通过讲述新兵伍万里从渔村小子蜕变成一位优秀的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的过程,书写了一段气壮山河、富有民族精神的战争史诗。D.《运河边的人们》通过河畔人家悲欢离合的叙事,对当代中国大运河的发展现状及运河人民的生活变迁做了生动的表现。4.材料二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有人质疑孙犁小说《荷花淀》描写伏击战结束后水生与水生嫂相见的场景过于平淡,只是简单地提及水生嫂给水生送衣裳,水生说她们是“落后分子”并将打捞起来的饼干盒扔到船上后便再无更多的互动,应写得更为轰轰烈烈,才能体现出两人的感情深厚。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材料一阐述你的理由。【答案】1.C2.A3.D4.①论证思路清晰。本文为总分结构,先表明中心论点,再从“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形象塑造”“放眼全球视域”三个角度进行详细论述。②论证方法多样。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两种论证方法,论证有力。5.不同意这种说法。①这对夫妻因战争要分离,简单的对话蕴藏着极为丰富深厚的思念与牵挂。②这段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充分展示出中国人所特有的美好心灵和崇高情感,是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底蕴的真实体现。③这正是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是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人和谐共生科学的“真”,人伦的“善”和艺术的“美”的完整统一。【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A.“就能让自己的作品成为传世佳作”错误,表述绝对。由“他们所以赢得后人的尊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可知,原文是分析屈原、鲁迅等人赢得后人尊重的根本原因,但并未说是充分条件。B.“通过塑造极具爱国报国情怀的英雄群像,让观众提升了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错误,强加因果。由“影片的高票房和好口碑,……提振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知,是影片的高票房和好口碑,让观众提升了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并非是“通过塑造极具爱国报国情怀的英雄群像”。D.“赢得一致好评的根本原因在于……”错误,由“是第一部鲜明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电影,并且在科幻与灾难的类型电影中改变了……”等可知,原文并未说“是第一部鲜明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电影”是根本原因,且《流浪地球》获得好评原因很多。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A.“是为了说明我们的文学艺术……充分展现中华儿女坚强乐观、充满理想的精神品质”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第四段可知,是为了说明“我们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些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充分展现中国人的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力量,并由此得到升华”。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新时代文艺体现中国精神,应当紧扣时代脉搏,努力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A.“脱贫攻坚战略”紧扣时代脉搏,能体现中国精神。B.“对我国扶贫事业的伟大征程进行了全景式展示”紧扣时代脉搏,能体现中国精神。C.“抗美援朝”“富有民族精神的战争史诗”能体现中国精神。D.只讲述了河畔人家悲欢离合的故事,介绍了当代中国大运河的发展现状及运河人民的生活变迁,没有体现中国精神。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特点的能力。论证方面特点可以从论证语言、论证结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点提出的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思路: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弘扬中国精神,是新时代文艺的主题。第二、三、四段分别从“应当紧扣时代脉搏,努力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应当聚焦形象塑造,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风貌的英雄书写”“应当放眼全球视域,立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来塑造具有大国担当的中国形象”三个角度进行论证。论证思路清晰。论证方法:材料二列举了《大江大河》论证了第二段的分论点,列举《红海行动》论证了材料二的第二个分论点;并且“中华民族新史诗”“小人物的大时代”“拯救家园”等多处引用有力地论证了论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题干的关键是“场景平淡”“无更多的互动”,因而不够轰轰烈烈,不能体现两人的感情深厚。这就需要结合文本中的观点“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含蓄内敛”“没有豪言壮语”等关键词进行分析。《荷花淀》描写伏击战结束后,描写水生嫂与水生相见的场景:水生嫂送衣裳,水生骂水生嫂是“落后分子”,以及扔饼干盒等动作和语言,在这简单的对话和动作描写中,却蕴藏着极为丰富深厚的思念与牵挂。由原文“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蓄内敛,坚强乐观”“就是在这些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充分展现中国人的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可知,水生嫂给水生送衣裳体现水生嫂对水生的关心体贴;水生骂水生嫂是“落后分子”其实含着水生对水生嫂的肯定;扔饼干包含着水生对水生嫂的关心。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美好心灵和崇高情感,体现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底蕴。由“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在朴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实干,勇敢顽强,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可知,水生嫂和水生简单内敛的对话、简单的动作描写却是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是中华人文精神强调的“真”“善”“美”的统一。这种描写虽然平淡,但也表达了浓烈的情感,所以不同意题干中的观点。广西钦州市浦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江和黄河虽然同为中华文化的母亲河,都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果,但从夏商周到西晋末,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长江流域。然而,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历次兵燹带来大规模北人南迁,而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优越的自然条件日益凸显。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皆具水热条件,故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而长江流域拥有更丰沛的水热资源。但在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这一文明初始阶段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先民所能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更适合开发北方黄河流域。在全新世中期,全球气候变暖,长江、黄河流域较之现在更加温暖湿润。黄河流域森林密布,受低温和干旱的威胁较轻;而气候炎热潮湿的长江流域则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当时的原始农业以木石农具为主,黄河中上游的粟作农业依托肥沃疏松的黄土和黄河及其大小支流的灌溉,通过精耕细作实现了蓬勃发展,各早期文明也借此绵延不绝并逐渐融合;而长江流域则因其红壤的土质较为紧密,水稻种植所需平整土地及引水灌溉的劳动量大、技术要求高,而当时人员、技术所能达到的稻作生产方式又较为粗放,且常受洪水威胁,故其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域。这种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在进入青铜时代后仍长期延续,直至铁质农具产生及其后一系列灌溉排水工具的出现、防洪手段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长江流域的水热优势才逐渐彰显。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农业生产重心的转变过程中,近5000年来的中国气候总体向干冷演变,这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趋向脆弱,而长江流域则变得更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开发。另外,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水土流失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总体而言,在当时及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长江流域铁农具的推广和兴修水利工程的力度仍不及黄河流域,“火耕水耨”仍是南方水稻耕作的主要方式。直到东汉时期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才摆脱“火耕”,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并且部分地区还开始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灌溉农业模式也日臻成熟,这些都为日后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腾飞打下基础。六朝时,长江流域的灌溉与防洪事业进一步发展。如东晋时期的荆江筑堤,南朝的鄱阳湖筑堤建闸等,长江流域的丰富水热资源得到较大程度开发,形成足以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此外,造船业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长江流域开始展开大规模航运。史载南朝宋孝武帝西巡“龙舟翔凤以下,三千四十五艘。舟航之盛,三代二京无比”。为方便水路交通,各处运河开始修筑。比如孙吴开凿破冈渎以汇通秦淮与江南运河,使建邺(今南京)成为联络长江与吴会水运的中心城市,商贸迅速兴起。东晋南朝时期,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天文历法学取得重大突破,东晋虞喜发现岁差现象,稍后,祖冲之将虞喜的岁差学说引入历法(大明历),隋唐因之,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帮助甚大。唐朝政府极重农田水利工程,将兴修水利提高到了法律层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管理机构,长江流域也随之开辟出了大量良田。尤其是安史之乱过后,长江中下游的淮南道和江南道成为长安朝廷的财赋供应基地,其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随之日盛。中唐时期权德舆指出:“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唐代后期,江东人民还从长期水田耕作的实践出发,改进笨重的直辕犁为曲辕犁,明显降低了犁的受力点,既减轻了扶犁农户的体力消耗,又充分有效地利用了畜力,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中国旧式步犁至此发展成熟,完全定型化”。曲辕犁沿用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除此之外,唐朝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之法,这不仅令长江流域丰富的水热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而且还有利于保持生态的平衡,江南水稻区的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宋朝时,江南的水田耕作工具已较为配套,起秧、碎土、稻谷扬净等都有专门工具,复种(双季稻和稻麦两熟)技术也较为成熟,加之当时圩田盛行于江南,“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唐末引自越南的较为耐旱的占城稻此时也在江南普遍种植,江南水稻产量得到了极大提高,故南宋中期以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为流传。综上所述,春秋以迄宋代,随着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更为优厚的长江流域在农业生产方面逐步赶超了黄河流域,成为中国的粮食财富供应基地。(摘编自冯天瑜、马志亮、丁援《长江文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外因与内因》,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青铜时代后,长江流域水热资源优势逐渐彰显,很快形成了能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B.各路运河的修筑带动了六朝造船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大规模航运的开展,推动了商贸的迅速兴起,C.在天文历法方面,引入祖冲之、虞喜岁差学说的大明历,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帮助很大。D.引入外来的占城稻,极大促进了江南水稻产量的提高,使江南成为南宋中期以来的粮食基地。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是因为受到了气候逐渐干冷、干旱的影响。B.从六朝和唐代的历史来看,长江流域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层面的组织建设。C.安史之乱后淮南道和江南道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与法律保障下水利管理机构的建立不无关系。D.唐朝江南地区的一系列耕作方法给了我们启示:人类可以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为农业生产服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经济文化重心逐渐由黄河流域移至长江流域原因的一项是()A.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南方相对安定。B.长江流域的红壤土质紧密,而黄河流域的黄土土质疏松。C.随着生产力发展,长江流域更丰富的水热资源优势得以发挥。D.长江流域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超越了黄河流域。4.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下面表格空缺处内容填充不正确的一项是()表格名称:①时间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青铜时代后期至东汉前期唐代后期宋朝工具/特点木石农具②曲辕犁④领先地域黄河流域③长江流域长江流域A①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生产工具发展情况对照表B.②青铜农具C.③黄河流域D.④水田耕作工具种类多样且较为配套5.请梳理长江流域水稻耕作、种植方式的发展脉络。【答案】1.D2.A3.B4.B5.①东汉以前,“火耕水耨”为其主要耕作方式;②东汉时期,开始精耕细作,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种植;③唐朝,改进后的曲辕犁用于耕作能够节省人力,有效利用畜力,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法;④宋代,复种技术较为成熟,圩田盛行于江南,占城稻此时在江南普遍种植。【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曲解文意(混淆时态),“形成了能与黄河流域相抗衡重要农业生产区”错,根据原文“如东晋时期的荆江筑堤,南朝的鄱阳湖筑堤建闸等,长江流域的丰富水热资源得到较大程度开发,形成足以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可知,青铜时代后,长江流域还没有形成足以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形成时期在东晋时期。B.因果倒置,“各路运河的修筑带动六朝造船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大规模航运的开展”错,应是“六朝造船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大规模航运的开展带动了各路运河的修筑”。C.张冠李戴,根据原文“东晋虞喜发现岁差现象,稍后,祖冲之将虞喜的岁差学说引入历法(大明历)”可知,岁差说是虞喜的,不是祖冲之的,应该是“祖冲之将虞喜的岁差学说引入历法(大明历)”。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因为受到了气候逐渐干冷、干旱的影响”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另外,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水土流失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是因为过度开发,而气候干冷导致的是生态系统趋向脆弱。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B.根据原文“当时的原始农业以木石农具为主,黄河中上游的粟作农业依托肥沃疏松的黄土和黄河及、其大小支流的灌溉,通过精耕细作实现了蓬勃发展,各早期文明也借此绵延不绝并逐渐融合;而长江流域则因其红壤的土质较为紧密,水稻种植所需平整土地及引水灌溉的劳动量大、技术要求高,而当时人员、技术所能达到的稻作生产方式又较为粗放,且常受洪水威胁,故其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域”,材料谈及了“长江流域土质紧密的红壤”与“黄河流域疏松的黄土”,但并没有把二者进行比较,且此处主要论述“长江流域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域”。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根据题干提示,首先从原文中按照时间顺序逐一提取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农具,比较判断其所属地域及是否处于领先地位。通过表格横线和纵向的信息比对,推断具体空缺处的内容,②处应填“铁制农具”。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从第四段““火耕水耨’仍是南方水稻耕作的主要方式。直到东汉时期,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才摆脱‘火耕’,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并且部分地区还开始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灌溉农业模式也日臻成熟,这些都为日后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腾飞打下基础”可以梳理出①②两条;从第六段“唐代后期,江东人民……改进笨重的曲辕犁……唐朝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之法”,可以梳理出第③条;从第七段“宋朝时……复种(双季稻和稻麦两熟)技术也较为成熟,加之当时圩田盛行于江南”,可以梳理出第④条。据此归纳整合即可。广西示范性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过去几十年里,科学家们有了令人惊奇的新发现:骨骼参与了与其他身体部位沟通的复杂的化学“对话”。骨骼是一种独特的机体组织,它不仅包含可构建坚硬基质使骨骼具有强度的细胞,同时还包含分解基质的细胞,使骨骼在人体生长期可重塑自我,并在一生中拥有自我修复的能力。构建骨骼的细胞被称为“成骨细胞”,而分解骨骼的细胞则被称为“破骨细胞”。如果两种细胞数量失衡,就会导致骨质太多或太少。如骨质疏松症是新骨质合成的速度跟不上老骨质降解的速度导致的。此外,骨骼还含有一种“骨细胞”,占所有骨骼细胞的90%以上。对骨细胞的研究,始于大约20年前一位名为琳达·伯恩瓦尔德的细胞生物学家。当时,有同事劝告琳达不要将时间浪费在骨细胞上。因为人们普遍认为,骨细胞的作用很小,只是用来感知机械力,调节骨骼重塑而已。但琳达并没有放弃。最近,她在《生理学年度评论》发表文章,详细阐述了骨细胞对肾脏,胰腺和肌肉的重要性。琳达关于骨细胞与其他器官交流的最早的一个发现是,骨细胞会产生一种名为“FGF23”的生长因子,它通过血流抵达肾脏。如果身体里FGF23过多(如软骨症患者),那么肾脏就会向尿液中释放更多的磷,身体里的磷会越来越少,由此产生骨骼软化,肌无力或僵硬等问题。同一时期,生理学家杰拉德·卡尔桑蒂也开始了对骨骼重塑和能量代谢之间潜在关系的研究。他发现,脂肪细胞会产生一种叫作“瘦素”的激素,瘦素会在骨骼重塑和能量代谢的生物过程中起作用。老鼠动物实验证明,瘦素可抑制骨骼重塑。食物匮乏时,瘦素可抑制早期骨骼生长和食欲,为维持日常功能节省身体能量。杰拉德与研究小组成员合力研究。他们对由于基因突变而缺乏脂肪细胞和瘦素的几名儿童的手骨和腕骨进行X光检查后发现,这些儿童的骨骼都比他们的实际年龄大几个月甚至几年。显然,没有瘦素的抑制作用,骨骼会加速生长。这是骨骼会“倾听”其他人体器官“信息”的一个例子。研究小组还进一步提出,骨骼对于身体的能量使用也会产生影响。他们发现,缺乏骨钙素的老鼠在调节血糖水平方面存在困难,骨钙素是由成骨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骨钙素与身体沟通之后发挥的多种作用,如通过影响性激素的产生来促进男性的生育能力,通过改变大脑中神经递质水平来改善学习和记忆能力,在运动中增强肌肉功能,以及参与骨骼与身体的其他“对话”活动。杰拉德认为,骨骼与身体其他部位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这可能与早期脊椎动物为生存而进化出的应激反应有关。骨钙素使得早期的脊椎动物,都能通过睾酮和肌肉的作用来提高能量水平,在发现天敌时及时作出反应,如逃跑,或产生规避危险和威胁的记忆等。可见,骨骼可定义为在生理上能感知危险的一种身体器官。目前,骨钙素对危险反应的假说仍存在一些争议。但无论是否真如杰拉德提出的“骨钙素在脊椎动物进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发现都使科学家对骨骼与人体其他部位的沟通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人体运动中,骨骼和肌肉通常协同工作。当肌肉“拉动”骨骼,肌肉力量变强时,骨骼也会对这种增加的物理拉力作出反应,变得更强。在骨骼与肌肉协同工作的过程中,一场化学“对话”也正在进行。例如,骨骼肌细胞会产生一种叫作“肌肉生长抑制素”的蛋白质,以防止骨骼肌细胞过量增长。通过老鼠动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PDCA工作法高清版本
- 2024年就业安置合同
- 2024年质押担保借款合同标准样本
- 2024年合同终止协议范本
- 2024年吉林考客运资格证实操考的是什么内容的题
- 2024年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样本
- 2024年德阳客运上岗证模拟考试题
- 2024年石家庄客运安全员考试题库
- 2024年江苏客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试题答案
- 2019年江苏宿迁中考满分作文《我给青春留下的》
- 从美国投顾业务及头部公司特点看国内基金投顾业务发展
- 湘少版五年级上册英语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 01511现代管理实务 自考重点
- DB22∕T 2646.1-2017 吉林省水利工程定额 第1部分: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
- 【人才评估】如何绘制人才画像
- 山东省安氏宗亲分布村落
- yesterday-once-more-歌曲赏析
- 林业局低效林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影视剧本创作》教学大纲
- 公司危机事件处理规定
- (完整版)小学生健康档案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