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综合检测(A卷)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综合检测(A卷)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综合检测(A卷)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综合检测(A卷)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新教材高中历史综合检测(A卷)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检测(A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食物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过程的决定性因素是()A.人工取火的发明B.建筑技术的发展C.生产工具的进步D.畜牧水平的提升答案C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始人类居住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本质上源于生产工具的进步,故选C项;人工取火的发明、建筑技术的发展、畜牧水平的提升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B、D三项。2.《吕氏春秋》中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甽(沟)。”即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就叫作“上田弃亩”。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甽”。这种耕种方法反映出()A.古代人民土地耕作的智慧B.古代人民缺乏应对旱涝的经验C.古代中央政府积极指导农业生产D.当时铁犁牛耕技术已经普遍应用答案A解析古代人民针对高田与低田的不同,分别实行“上田弃亩”“下田弃甽”的耕作方法,可见古代人民具有丰富的土地耕作智慧,故选A项;高田易旱,因此古人将作物种在沟里,下田易涝,因此古人将作物种在垄上,这体现了古代人民应对旱涝的经验,排除B项;《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并不代表中央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并未普遍应用,排除D项。3.下面是外来物种传入中国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物种传入中国情况玉米16世纪传入中国,清朝向全国推广花生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烟草(烟)明末传入中国甘薯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A.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B.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C.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明清政府厉行海禁,限制中外交往,所以外来物种传入中国不是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故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20世纪初,故排除D项;玉米、花生、烟草和甘薯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向外传播,所以这些物种传入中国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故选C项。4.在宁夏的戈壁滩上建有这样的生态循环养鸡场:整个园区通过建立饲料加工、蛋鸡养殖、鸡肉加工、鸡粪生物有机肥加工、有机种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物菌剂应用等环节的产业链条,实现了蛋鸡养殖产业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这主要说明()A.养殖业的机械化B.养殖业的现代化C.农业生产的自动化D.养殖业的大型化答案B5.每到猕猴桃集中采摘时期,如何做好猕猴桃的保鲜工作,是一个难题。自建冷库成本太高,随意储藏又影响口感。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是()A.采摘的机械化B.冷链物流的发展C.使用家用冷冻设备D.添加食品添加剂答案B解析冷链物流的发展有利于生鲜农产品的保存、输送和销售,故选B项。6.19世纪,英国工厂制度盛行。工人进厂、出厂、饮食都有具体的规定;聊天、吹口哨、唱歌也是禁止的。工人必须紧跟机器的运转速度进行操作,脑、眼、手、脚都要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不可有片刻松懈。工厂的制度规定()A.体现了人力与科技的密切结合B.有利于提高社会就业水平C.符合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要求D.加快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答案C解析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厂对工人的要求日益严苛,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有利于工厂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故选C项;题干材料体现了工厂制度对工人的严苛要求,没有体现人力与科技的密切结合,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就业水平,排除B项;城市化规模的扩大与工厂数量增加相关,与工厂制度无关,排除D项。7.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1848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1956年颁布《大气清洁法》,1963年颁布《水资源法》,1974年颁布《污染控制法》。上述材料主要表明英国()A.环境治理与工业革命并行B.经济发展改善了环境C.环境治理依靠法治力量D.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英国议会通过颁布《河道法令》《公共卫生法》《大气清洁法》《水资源法》《污染控制法》等法律治理环境,这主要表明英国通过法治力量治理环境,故C项正确。8.据史料记载,北宋的假赁业务十分发达,当时“凡民间吉凶筵会,椅桌陈设,器皿合盘,酒檐动使之类,自有茶酒司管赁。……主人只出钱而已,不用费力”。据此可知 ()A.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B.社会上奢侈攀比之风日益严重C.新兴行业中滋生出新的生产关系D.纸币的出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北宋的假赁业务十分发达”“主人只出钱而已,不用费力”,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假赁业务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选A项;“假赁业务十分发达”不能说明社会上奢侈攀比之风日益严重,排除B项;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纸币的信息,排除D项。9.8世纪下半期,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扬州等城市,因与番舶互动频繁,逐渐兴盛起来,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由此可知当时()A.经济交流主导中外关系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合时宜C.城市发展依赖对外贸易的繁荣D.政府的外贸政策较为开明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与番舶互动频繁,逐渐兴盛起来”,可知当时中外贸易繁荣,政府并未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政策较为开明,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0.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述了荷兰东印度公司面向所有市民发行股票,仅阿姆斯特丹股票的认购者就多达1143人,持股者有商人、水手、技工,还有市长的女仆,应运而生的股票交易所和银行,给荷兰人带来了爆炸式的财富增长。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东印度公司是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B.材料反映的现象引发了欧洲商业革命C.爆炸式的财富增长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D.东印度公司拥有国家给予的特权,参与殖民扩张,垄断殖民地贸易答案D解析东印度公司是荷兰政府对外殖民扩张过程中成立的垄断性贸易公司,该公司具有殖民扩张与垄断贸易等职能,故D项正确;东印度公司属于殖民扩张时期的垄断性贸易公司,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A项错误;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B项错误;爆炸式的财富增长是早期殖民扩张的结果,C项错误。11.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逐渐兴起,它突破了时空限制,极大地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电子商务兴起的前提条件是()A.国际投资的发展B.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C.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D.便利的交通答案B解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故选B项。12.有学者指出:“中国早期北方建筑常采用穴居和半穴居的方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穴居、半穴居逐渐被地面上的土木建筑所取代。”该学者认为影响北方居住形式变迁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环境B.经济发展 C.建筑材料D.安全保障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可知该学者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了北方居住形式的变迁,故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3.据史料记载和《清明上河图》所绘,北宋东京城十分繁华,《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A.对外贸易高度繁荣B.民众税收负担沉重C.城市经济职能凸显D.实行不抑兼并政策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当时的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体现出北宋城市设税务所负责征税管理,这说明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税收政策的变化,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宋朝实行不抑兼并政策,排除D项。14.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使得城内原有河道与水环境迅速退化乃至消失。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国城市的变化反映了()A.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B.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C.工业文明影响了城市发展D.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出现给排水管网、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近代工业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速度,故D项错误。15.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乌鲁克文化泥版上的象形文字——车,距今约有5500年的历史。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描绘在彩陶钵上的双轮车图案及黏土制车模型,距今5000年左右。这些发现()A.说明中国的牛车是从两河流域传来的B.有力地证明了两河流域居民发明了轮车C.说明车是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和军事装备D.证明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答案B解析乌鲁克文化泥版和描绘在彩陶钵上的双轮车图案及黏土制车模型属于考古资料,也属于第一手史料,这些发现证明两河流域居民发明了轮车,B项正确。16.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A.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B.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C.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D.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平等化的危险”“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的先进科技对社会关系产生了极大冲击,故选A项。17.防治疫病增强了人们的卫生意识,大街上随地吐痰的人少了,人们自觉地将垃圾倒入垃圾桶中。这说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A.有助于民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C.防止了疫病的发生D.强化了全民的免疫力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说明人们在防治疫病的过程中生活方式趋向文明化,更加注重公共卫生,由此可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民众形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8.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暴发了疫病,《大公报》给予了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还有一则来函写道:“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这表明()A.大众传媒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B.近代科学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C.细胞学说开始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D.疫病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微生物’等词”“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可知《大公报》介绍了近代西方的卫生科学知识,大力宣传科学健康的卫生观,故选B项;“根本上改变”说法绝对,排除A项;1838年,德意志植物学家施莱登总结了细胞研究的成果,排除C项;“彻底改变”说法绝对,排除D项。19.下表反映了我国各个时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这说明中国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时期发展情况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改革开放以来各层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明确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A.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做法B.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C.促进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D.有效防止了传染病蔓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患者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可知中国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故选B项。20.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A.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C.享受社会福利群体扩大D.全面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答案B解析从1982年宪法作出规定到2004年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B项正确;题干材料并不是强调法治建设,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未提及享受社会福利的群体扩大,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2分,共4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为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三种作物的基本情况。学名别名(部分)原产地传入途径玉米番麦、御麦美洲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甘薯番薯、金薯美洲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马铃薯洋番薯、荷兰薯、土豆美洲由荷兰殖民者带进中国台湾,再从台湾传入大陆——摘编自全汉昇《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材料二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朝廷又下诏推广种植,因为番薯“既可充食,兼能耐旱”,要求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三下表为乾隆年间人口统计情况(部分)。年份人口数/人乾隆十年(1745年)169922127乾隆二十年(1755年)185612881乾隆三十年(1765年)206993224乾隆四十年(1775年)264561355乾隆五十年(1785年)288863974——据《清高宗实录》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7世纪三种作物传入中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它们传入中国的国际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番薯“广为栽种”对当时社会的影响。(4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影响物种传播的要素。(4分)参考答案(1)特点:传入的物种原产于美洲;名称中大多带“番”字;主要是从海路传入中国。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2)影响:缓解了因人口增长而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粮食结构和人们的饮食习惯。(3)要素:区域之间的交流;政府的推广;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科技的进步。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像汴京“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当时汴京城里有不少大型定期交易场所,而临安城中的行业组织就有414个,这些行业或相对集中在一定区域,或分散在各个街市。宋朝以前,太湖流域的县城大多只是小规模的政治据点,至宋朝,它们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和社会中心,宋朝因工商业发展而出现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更是遍及全国,如京兆(今西安)、西京(今洛阳)、福州、广州等。宋朝城市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经济职能增强,城市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材料二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出现主要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城市最早的手工业是为满足城镇及周围乡村居民的日常需要的,并且日益呈现专业化趋势。例如,铁器制作、皮革鞣制和皮具制作是其基本行业,城市是农产品与城镇手工业产品相交换的场所,乡村的部分农产品也通过城市运往外地市场,农村居民所需的外地商品,也主要从城市市场上取得。例如,瑞士莱因菲尔登城的外来商品中,有来自阿尔萨斯的葡萄酒,来自萨尔茨堡和洛林的盐。在城市工商业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以极强的渗透力,对农村经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瓦解,引起了农奴制和庄园制的解体和崩溃。同时,还从法律道德、社会意识、大众心态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对乡村施加着深刻影响。——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城市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在推动西欧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8分)参考答案(1)特点:是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行业集中,交易量大;形成区域中心,具有开放性(由封闭转向开放);设施完备,服务性强;打破坊市界限。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人口迁移;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政策的影响(政府监管放松);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城市经济功能增强。(2)特点:经济作用突出;专业化趋势明显;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影响深远。积极作用:冲击了农村封建生产关系;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生产结构;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城镇化发展;加速了社会转型。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在先秦前我国奴隶制社会就有了社会保障思想。商朝建立初期,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