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中考真题完全解读(福建卷)2024年福建中考的语文试题立足2022年版课标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试题的价值引领,凸显文化自信。试卷精选典范作品和语言材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融入试卷,坚持素养立意。如在古诗文默写中题目选取的诗文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品,如《论语》《三峡》《黄鹤楼》和《赤壁》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命题者希望通过这样的题目,鼓励考生加强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和熟悉;如现代文阅读《松花江上》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强烈的时代感。作者通过对松花江这一特定地点的描绘和人物生活的观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复杂、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自由与爱的渴望和追求,这种选材方式不仅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使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试题严格依照课标进行命题,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题型灵活,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上进行全方位的考查,着力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任务中学活用活语文知识。如古诗文默写中的《赤壁》一题,题目要求考生借史事写自身,发议论,抒感慨,这实际上是在鼓励考生对诗文进行批判性阅读和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如名著阅读,题目提到的“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这一目标,反映了现代社会对阅读能力的全面要求。学生不仅需要能够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还需要能够阅读和理解各种纪实性、科普性等实用文本,以拓宽知识面和增强综合素质。试题注重情境创设,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迁移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促进真实学习。如在基础知识运用中,题目内容紧贴实际生活和社会现象,如“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以及这种融合对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等。这种命题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语文学习的实用性。试题秉持教学评一致的理念,与教材深度关联。如卷中的字音、字形、词语、古诗默写、课内文言文均出自教材;名著阅读的相关题型,直接关联课本相关内容;两篇现代文阅读考查之内容理解、句子赏析、线索技巧、情感把握、信息比对、写作思路等方面,都与教材中有显性或隐性的关联。这对一线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1.名句名篇默写部分选材的变化,从2023年到2024年,确实展现了一种趋势:从多样性向经典性的回归。2023年的考题选取了五首不同的古诗文,涵盖了先秦诗歌、唐代诗歌、宋代散文和词作等,这种选材方式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广泛了解和掌握程度。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引导考生在日常学习中广泛涉猎古代文学作品,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学积累。而到了2024年,考题所选的四篇作品全部为古代经典文献和诗歌,这体现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视和回归。经典文学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检验,其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因此,通过默写这些经典作品的名句名篇,不仅可以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引导考生深入理解和领悟经典文学作品的精髓。这种变化体现了对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一种导向: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学习和理解。通过默写经典文学作品的名句名篇,可以让考生更好地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推动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这种变化也提醒了考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注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视和学习,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2.基础综合运用部分中的病句题由2023年的选择题改变为主观题,特别是针对“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这一类型,这种题型的变化要求考生具备更加敏锐的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考生需要能够准确识别动词和宾语之间的不当搭配,并理解这种不当搭配如何影响句子的整体意义。这种题型的变化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和提升学习者的语言水平。3.题目总个数从21题减少到20题,但总的题量并没有变化,同时记叙文阅读部分从2023年的5道题减少到2024年的4道题,但其中一个题包含2个小题时,当一个题目包含多个小题时,通常意味着这个题目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这样的设计可以考查考生对同一材料或同一主题的多个方面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全面地评估考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4.议论文部分的变化,从2023年以勤俭节约为主题的材料型议论文阅读更换为2024年以劳动为主题的单篇文章阅读。议论文的阅读材料通常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进行更新。从勤俭节约到劳动的转换,反映了当前社会对劳动价值的重视和对劳动教育的强调。这种更新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理解时代精神,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以劳动为主题的议论文阅读,可能会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劳动的意义、价值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的阅读材料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题号分数题型考查内容考查点18填空题古诗文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29汉字书写题1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1道。基础综合运用对字形、词语、病句等基础知识的掌握。36简答题1道。名著阅读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特点,选择并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快速阅读、思维导图法等4-57简答题2道。诗歌阅读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和理解,包括对诗歌基本信息、情感、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把握和分析9-1216选择题1道,填空题1道,简答题2道。文言文阅读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对文言断句的考查;对于文言句子翻译;对比阅读分析。10-1320选择题1道,简答题3道。记叙文阅读(散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对间接抒情方式的分析;对文章中特定句子或描写的分析和理解;对文章结尾的分析和理解14-1612选择题1道,简答题2道。议论文阅读(主题为劳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对文章观点与材料关系的判断;结合文章内容,撰写一篇符合主题的发言稿开头17-1912选择题1道,简答题2道。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题为木刻)联想与想象能力;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和分析;对版画摹刻工序的理解2060写作题1道作文(探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如可以从中国的探月成就出发,探讨科技进步与国家实力的关系;也可以从月亮的文化意义出发,探讨人类情感与宇宙探索的关联;还可以结合两者,探讨科技与文化在探索未知过程中的相互作用。1.回归课本。纵观本试卷,所考查之知识点的难度一般,绝大数的知识点在课本上都是有迹可循的,而且在课本反复出现。不管是基础知识考查的字形、词语、病句等知识,还是阅读考查的词语理解、句子赏析、情感把握,又或者是文言文考查的词语解释与对比阅读分析等,都是如此。故当坚守课本,不忘其“本”。2.守护常规。从题型而言,本卷题型还是非常常规的。这包括基础知识考查方面,也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方面、非连续文本阅读及文言文阅读。其实,题型是考查知识,也是考查思维形式。这意味着在平时训练的时候,要注意深入研究基本题型,明确其背后是对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思维能力的考查,重知识,更要重思维。3.注意应变。本省语文,一向重传承,但也不是因循守旧的。本卷在立足课本与守护常规的同时,还是有着些许之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缺乏原创性的,只是更多衔接高考,估计是为了便于学生以后可以更好适应中考语文考查。如“文言断句”“材料作文”等。故当认识变化,与时俱进。4.关注自我。对于作文,不管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又或者是其它什么类型的作文,侧重于训练审题、立意的基本能力,关注真实生活,尤其是需要孩子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去倾听自己本然的触动,进而在矛盾中、痛苦中、挣扎中、纠结中,去理解世界,成长自我,让孩子自己的人格不断走向独立于成熟,完成人的建构,而不是高谈阔论,骗人自欺。福建省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与运用(23分)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8分)(1)《〈论语〉十二章》中“,”,大意是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2)郦道元《三峡》中描写山势起伏、绵延不断的两句是:“,。”(3)崔颢《黄鹤楼》中“?”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4)杜牧《赤壁》中“,”两句借史事写自身,发议论,抒感慨。【答案】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本题易错字有:逝、阙、暮、郎、乔。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9分)科技创新是生产力,文化创意也是生产力。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复杂多元。而文化创意几乎可以改变一切,可以(
),“文化+”也就(
)了。当然,文化是需要用创意的方式①(zuò)加法的,与科技创新有着不尽相同的规律和要求。更重要的是,今天的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有着无法割裂、(
)的关系,一旦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将会爆发出巨大的威力,②(shèn)至成为颠覆性的创新力量,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要成为发展新动能的双引③(qíng),科技和文化要真正融合发展,最大的挑战和最关键的瓶颈还是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全社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加强科学普及、文化普及和艺术普及的工作力度,还需要提高全社会尊重科技创新、热爱文化创意的意识。这样双管齐下,才是养护人才和市场的两全之策。(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3分)(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无所不知
水到渠成
相辅相成 B.无所不在
水落石出
相反相成C.无所不在
水到渠成
相辅相成 D.无所不知
水落石出
相反相成(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某个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请写出这个动词并修改,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3分)【答案】(1)①做
②甚
③擎(2)C(3)“养护”改为“培育”。【详解】(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要求以正楷字或行楷字进行书写。①zuò——做: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②(shèn)至——甚至:表示特别强调、突出的意思。③引(qíng)——引擎:比喻推动工作前进和发展的力量。(2)本题考查成语正确运用的能力。第一个空:“无所不知”的意思是什么事情都知道,没有不懂得的。“无所不在”的意思是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依据“而文化创意几乎可以改变一切”这有语境可知,这里指在进入信息时代之后,文化创意到处存在。据此,应该使用“无所不在”。第二个空个:“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依据“‘文化+’也就”和语境可知,这里指既然文化创意可以在许多地方存在了,所以,形成“文化+”的条件也就自然而然具备了。据此,应该使用“水到渠成”。第三个空:“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相反相成”意思是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依据“今天的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有着无法割裂”“一旦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将会爆发出巨大的威力”可知,这是阐述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互相融合,共同发展的关系。据此,应该使用“相辅相成”。故选C。(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依据“这样双管齐下,才是养护人才和市场的两全之策”句意可知,句中的主语是“这样双管齐下”,谓语是“才是”,宾语是“养护人才和市场的两全之策”。其中,谓语的中心语是“是”,宾语的中心语是“两全之策”。依据题干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某个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这一提示可知,经仔细辨析,应是宾语中的动词“养护”和“人才”不搭配,应该将“养护”改为“培育”。3.名著阅读交流。(6分)圈点批注法用于阅读传统文学名著很有效,但名著还有纪实类、科普类等其他多种类型,只会这一种方法,不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很难实现“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的学习目标。你是否赞同这个看法?为什么?请写一段话,分享你的阅读经验,体现你的思考和认识。【答案】赞同。手写批注《西游记》,能集中我注意力,催动我思考,记录我体悟和成长,我仿佛也有了火眼金睛和降妖伏魔的信念。用这种方法读《昆虫记》相对低效,于是我还通过浏览、查找工具书快速理解蝉的生活习性,拓展科学认知。【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语言表达。名著种类繁多,除了文学名著,还有纪实类、科普类等其他多种类型,圈点批注法用于阅读传统文学名著很有效,但用在其他类型则未必合适,因此不能只会这一种方法。所以应赞同该说法,结合两部以上具体名著,谈原因即可。如我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用圈点批注法很快把握了故事情节和保尔等人物的性格特征。但在读《红星照耀中国》时就不灵了,因为他不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样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和贯穿始终的人物形象,于是,我采用思维导图法,很快把握了主要内容,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二、阅读(67分)(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7分)文本解读《发渝州却寄韦判官》是唐代诗人司空曙的一首七言绝句,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与友人在渝州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首句“红烛津亭夜见君”,诗人用“红烛”和“津亭”两个意象,勾画出一幅夜晚在渡口边的驿亭中与友人相见的温馨画面。红烛的温暖光芒照亮了夜晚,也照亮了诗人的心情,与友人相见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夜见君”也暗示了这次相见的短暂与珍贵。次句“繁弦急管两纷纷”,诗人通过“繁弦急管”的热闹声音,描绘了次日清晨分别时宴会的热闹场景。然而,“两纷纷”一词不仅形容了乐声的杂乱繁多,更暗示了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的伤感与不舍。第三句“平明分手空江转”,诗人直接点明了分别的时刻已经到来。“平明”即天刚亮的时候,诗人与友人在此时分手,船只开始在江水中行驶,渐行渐远。这里的“空江转”不仅描绘了江水的滔滔流动,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空荡与寂寥。最后一句“惟有猿声满水云”,诗人以猿声和水云作为背景,描绘出离别后的寂寥与惆怅。猿声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哀愁;水云则象征着江河与天空,也象征着诗人与友人之间的距离。此时,诗人心中的思念与不舍如同这猿声一般,充满了整个水域和天空。整首诗通过描绘与友人分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诗中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清雅脱俗的诗风。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人生离合的无常和离别的痛苦与无奈,使读者在感受诗人情感的同时,也能对人生有所感悟。发渝州却寄韦判官
司空曙红烛津亭夜见君,繁弦急管两纷纷。平明分手空江转,惟有猿声满水云。4.这是一首赠别诗,请写出分别的时间、地点和赠别的对象。(3分)5.分别前后诗人的情感有明显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答案】4.分别的时间:平明。分别的地点:渝州津亭。赠别的对象:韦判官。5.分别前:畅快。分别后:惆怅。【解析】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平明分手空江转”意思是:天亮时我们分别,只见空荡曲折的江流漂向远方。“平明”表时间,指天刚亮时。可知,分别的时间是:平明。“红烛津亭夜见君”意思是:夜晚红烛高照,在津亭见到了你。结合题目“发渝州却寄韦判官”中的“发渝州”,可知,分别的地点是:渝州津亭。根据题目“发渝州却寄韦判官”中的“寄韦判官”可知,赠别的对象是:韦判官。5.本题考查思想感情。根据前两句“红烛津亭夜见君,繁弦急管两纷纷”写诗人在红烛高烧的津亭与友人临别相会,繁音促节的管弦之声,纷然交响,为两人助兴,可知,情感是畅快;根据后两句“平明分手空江转,惟有猿声满水云”写诗人天亮与韦判官分别,空荡曲折的江流漂向远方,巴山蜀水,江空人孤,只有那回荡在云天水际的凄哀的猿声。那时刻,一如渔歌所唱出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留给诗人的将是满怀的凄凉和哀伤。可知,感情是惆怅。(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6分)文本解读这两篇文言文分别描述了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文人雅士的孤独与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审美趣味和哲学态度。材料一解读:这则故事来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讲述了慎东美(字伯筠)在钱塘江沙上等待涨潮时独自饮酒的情景。慎东美在秋夜中,坐在沙上,对着月亮,设置了大酒樽和一杯酒,独自饮酒,吟咏诗歌,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傲世独立的气质。这时,顾子敦偶然遇见他,也带着一杯酒,就着慎东美的酒樽对饮。两人虽然在一起饮酒,但都没有交谈,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酒尽后,两人各自散去,互不干扰,互不挽留,体现了文人之间的一种默契和尊重。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哲学态度,即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不受外界干扰,享受孤独中的乐趣。同时,也体现了文人之间的一种高雅的交往方式,即不求言语,但求心灵的相通。材料二解读:这则故事来自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描述了作者在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后的西湖湖心亭看雪时,偶遇两位金陵人(今南京人)的情景。作者在大雪后独自乘船前往湖心亭,路上“人鸟声俱绝”,可见环境的寂静和寒冷。到了湖心亭,发现有两人已经在那里铺毡对坐,旁边还有童子在烧酒炉。两人见到作者后,非常高兴,邀请他一起饮酒。作者虽然不善于饮酒,但还是喝了三大杯才离开。离开时,作者询问了两人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这个故事同样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哲学态度,即追求自然和宁静,享受孤独中的美好。同时,也体现了文人之间的一种真挚的友情和尊重。在寒冷的冬夜,两位金陵人能够在湖心亭相遇,一起饮酒赏雪,这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和幸福。而作者虽然与他们素不相识,但也被他们的热情和真诚所感动,与他们共享了这一美好时光。这两篇文言文虽然时代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但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审美趣味和哲学态度,即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享受孤独中的美好,以及尊重自然、尊重友情、尊重他人。这种态度和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材料一: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意象傲逸,吟啸自若。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节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材料二: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6.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B.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C.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D.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7.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词。(3分)加点字词方法提示释义吟啸自若联系成语解释词义。神色自若(1)自若:顾子敦适遇之查阅词典选择义项。适:①适合;②满足;③正好。(《汉语大词典》)(2)适:亦怀一杯根据形旁推断字义。从心,褱声。(《说文解字》)(3)怀: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酒尽,各散去。(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9.两则材料在内容上多有相同之处,请列举。(4分)【答案】6.B7.自然,不变常态正好怀藏8.(1)酒喝完了,各自散开。(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9.示例:①奇遇之乐②闲情逸致③钟情山水④崇尚和合【解析】6.本题考查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慎东美字伯筠”是对慎东美的介绍,介绍到此结束了,因此要在其后面断开。“于钱塘江”在此处做状语,用来说明“待潮”的位置,是状语后置,“沙上”是下一句的主语,因此应在“沙上”前断开。“设大酒樽及一杯”省略了“主语”他,因此应在前面断开。由此可知,这个句子正确的断句为: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①根据提示,此处需联系成语解释词义。“神色自若”的意思是:神色表情和平时一样。形容人遇事镇定,态度从容自然。据此可知,“自若”的意思为:自然,不变常态。②句意:顾子敦正好遇到他。适:正好。因此应选③。③句意:也怀藏一个酒杯。怀:怀藏。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1)重点词语:尽,完。去:离开。(2)重点词语:焉得,哪里。更:还。9.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结合材料一“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可知,顾子敦正好遇到独自喝酒的伯筠,于是两人对酌,体现了奇遇之乐。结合材料二“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知“我”在亭上遇到两个金陵人,于是大家痛快喝酒,体现了奇遇之乐;结合材料一“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可知伯筠独自一人在秋夜坐在钱塘江边对月喝酒,体现了他的闲情逸致,钟情山水;结合材料二“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我”在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鸟声都消失的情况下在晚上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体现了“我”的闲情逸致和钟情山水;结合材料一“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可知筠和顾子敦十分有默契,一个不问,一个不说,只是对酌,喝完酒就各自散去,十分和睦融合,体现了他们崇尚和睦融合;结合材料二“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知,亭上两人和“我”素味平生,见到“我”就高兴地拉着“我”喝酒,而“我”也痛快地喝了三大杯然后告别,十分和睦融合,体现了他们崇尚和睦融合。【点睛】参考译文:材料一:慎东美,字伯筠,秋天的一个夜晚,在钱塘江等待钱塘江大潮。他坐在沙滩上,放置了一个大酒樽和一个酒杯,对着月亮独自饮酒,神情态度闲逸,十分自然地高声吟唱。顾子敦正好遇到他,也怀藏一个酒杯,于是靠近他的酒樽和他对饮。伯筠不问,顾子敦也不和他说话。酒喝完了,各自散开。材料二: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分)文本解读整体解读《松花江上》是一篇充满深沉情感的散文,作者王统照通过对松花江畔景色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北国特有的自然风光,更在字里行间渗透了对历史、文化、以及国际局势的深刻反思。全文以松花江为背景,融合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展现了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文章开篇,作者即表达了对风景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指出风景的幽清往往是战血洗涤成的,暗示了自然美与历史变迁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作者通过对松花江畔景色的具体描写,展示了北国春天的生机与繁华,同时也通过对周边人物的描绘,揭示了这一地区的国际氛围和复杂的社会现实。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作者通过对松花江铁桥及其周边景色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地区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特征。同时,作者也通过对自然风物与现代都市文化的对比,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矛盾的关注。在文章的最后几段,作者通过对松花江上筏子的轻盈和雄壮的描绘,以及对流亡者内心世界的刻画,将个人的情感与宏大的历史背景相结合,表达了对过去与未来的深刻思考。整篇文章以松花江为纽带,将个人的情感、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冲突以及国际的局势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广阔的情感世界。段落解读第一段:作者通过对松花江和鸭绿江的历史背景的介绍,引出了对风景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同时,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对历史、文化以及国际局势的深刻反思。第二段至第四段:作者通过对松花江畔景色的具体描写,展示了北国春天的生机与繁华。同时,通过对周边人物的描绘,揭示了这一地区的国际氛围和复杂的社会现实。第五段至第八段:作者通过对松花江铁桥及其周边景色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地区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特征。同时,也通过对自然风物与现代都市文化的对比,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矛盾的关注。第九段至第十二段:作者通过对松花江上筏子的轻盈和雄壮的描绘,以及对流亡者内心世界的刻画,将个人的情感与宏大的历史背景相结合,表达了对过去与未来的深刻思考。同时,也通过“铁的力量的链索”这一象征性的表达,揭示了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坚韧。松花江上
王统照①①两条名字异常美丽,且富有诗意的江水,偏在东北。我们想起鸭绿就会联想到日人的耀武,想起松花就有俄人的暗影。风景的幽清,自来是战血洗涤成的。人类原不容易有真正的爱美的思想,那只是超乎是非利害无关心的一时的兴趣的冲发,及至将他们的兽性尽情发散的时候,哪里还管什么风景、文化?人类的全历史呢,物与物相竞,说是利用弱肉强食的公例,人并不能比物类超出多少,人们在不自知中用此公例彼此相斫,所以到处是血洗的山河!②偶然来到这北方之上海东方之莫斯科的滨江;偶然在这四月中的晴和天气在松花江畔流连,看着那一江粼粼的春水与横亘江面的三千二百尺的铁桥,水上拍浮着的小木筏子,以及江岸上的烟突人语。我同王张两君立在几个洗衣妇女的旁边,岸上的短衣沾土的中国苦力,破褴,无聊,仿佛到处寻觅什么似的白俄,与偶尔经过的日本人,掺杂的言语与奇异的行动,点缀着这江面的繁华。我们几次想乘小火轮到江对面的太阳岛去看看那边的海水浴场,与俄人的生活,江流迅急,当中有一段漩流,虽然坐了小木筏也一样过得去。大家却都不肯冒险。问了几次小火轮又没有过江去的。末后我们只好雇了一只木筏放乎中流。究竟没有渡过江去。在江边停着许多中国的小轮都是往松江下游各县去的,正如长江边的扬州班、芜湖班一样。其实松花江的水比著名的扬子清丽得多,或者两岸小沙土的缘故,也许是船行较少不挟着很多的泥沙。当此初春,四望微见嫩黄的柳枝与淡碧的小草,在这“北国”中点缀出不少的生趣。③这条铁桥虽没有黄河铁桥长,然而背景太好,不是茫茫的土岸、童山,这里是繁盛街市之一角的突影。由许多雄伟建筑物迤逦②着下拢来的清江,像一段碧玉横卧在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中,古雅中不失其鲜艳。而且因为地带上富有国际趣味的关系,容易使人联想到旧的残灭与新的发展。从这边溯上或沿流而下可以浏览这“北国”最美丽的沿岸的风物。④以这里特有的气候与特有的自然风物,以及近代的都市文化之发展,与俄罗斯的气氛之浓重,形成一种异常的氛围。我在江中的筏子上感到轻盈也感到雄壮,比起在柔丽的西子湖边荡舟的心情来迥然不同。人所可贵的是联想,而联想乃由环境的不同刺激而成,为各别的异样。是在“北国”的松花江上,这里没有黄河两岸的风沙、童山、土室,也不像扬子江两岸的碧草杂树与菜圃、农家。然而近代生活的显映在岸上的建筑物与人民的服装中可以看得出。再往远处去,塞外的居民,雄奇的山岭,浩荡与奇突雄壮的景象,是有它自己的面目的。⑤初暖的春阳,微吻着北国的晴波,⑥黧面筏手高唱着北满的歌相和。⑦远来,远来,浮动着现代都市的噪音,⑧飘过,在活舞着双臂的劳人心中起落。⑨包头跣足彳亍③着过去异国的流亡者,⑩他是愤怒,惭悔,希冀对望着旧的山河!⑪诗的趣味,画的搜求,在这里一切付于寥廓,⑫沉着——烘露出,吟啸出这铁的力量的链索。(有删改)[注]①王统照(1897—1957),山东诸城人,作家、诗人。作品主要表现“美”与“爱”的理想。本文创作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兴起。②迤逦:曲折连绵。③彳亍:小步走,走走停停的样子。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二段描绘了松花江岸上中国苦力形象,短衣破烂,贫穷无依。B.文中将松花江与黄河、扬子江进行类比,赞美东北的自然风光。C.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联想丰富,写法自由,读来能增广见闻。D.文章匠心独运,风物与人物、现实与历史交织,富有哲思与诗意。11.文章第一段多处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感情渗透在议论中,耐人寻味。请举一例简要分析。(3分)12.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8分)(1)当此初春,四望微见嫩黄的柳枝与淡碧的小草,在这“北国”中点缀出不少的生趣。(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2)由许多雄伟建筑物迤逦着下拢来的清江,像一段碧玉横卧在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中,古雅中不失其鲜艳。(句中喻体“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生动新颖。请写出其本体,并分析两者的相似性。)(4分)13.文章以新诗作结,形式独特,意蕴丰厚。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0.B11.示例:“风景的幽清,自来是战血洗涤成的”,在议论中饱含对侵略战争的愤怒与谴责,对美景所在地不能免于战祸的痛心与无奈。12.(1)点染出松花江畔初春的美丽和生机;暗示主题:沦陷区还有收复的希望。(2)本体是江边老建筑物倒影,喻体是指有历史感的华贵的丝织物,两者都有古雅之美。13.①关于“形式独特”:自创新诗作结,遥接开头“诗意”,由文入诗,把情感推向高潮,新颖别致。②关于“意蕴丰厚”:前四句表达了对沦陷区人民的挚爱与赞美;后四句抒发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对有心无力的自责,以及对收复东北的寄望与信念。【解析】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④段“人所可贵的是联想,而联想乃由环境的不同刺激而成,为各别的异样。是在‘北国’的松花江上,这里没有黄河两岸的风沙、童山、土室,也不像扬子江两岸的碧草杂树与菜圃、农家。然而近代生活的显映在岸上的建筑物与人民的服装中可以看得出。”可知,文中将松花江与黄河、扬子江进行类比,目的是表现“联想乃由环境的不同刺激而成,为各别的异样”,而非“赞美东北的自然风光”。故选B。11.本题考查间接抒情的作用。从第一段中选取一处间接抒情的句子,分析出把感情渗透在议论中即可。示例:“人类原不容易有真正的爱美的思想,那只是超乎是非利害无关心的一时的兴趣的冲发,及至将他们的兽性尽情发散的时候,哪里还管什么风景、文化?”此句表达的是对人类爱美思想的看法,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属于间接抒情。在议论中包含着对侵略者的憎恨,对战争摧毁风景和文化的强烈谴责。12.(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②段画线句“当此初春,四望微见嫩黄的柳枝与淡碧的小草,在这‘北国’中点缀出不少的生趣”写的是松花江初春草木萌生的景象,结合结尾的诗句“他是愤怒,惭悔,希冀对望着旧的山河”“沉着——烘露出,吟啸出这铁的力量的链索”表达的是作者对东北沦陷区收复的坚定信念,突出了主题,可知,这里的“在这‘北国’中点缀出不少的生趣”蕴含着沦陷区还有收复的希望,暗示了主题。(2)本题考查比喻分析。③段画线句“由许多雄伟建筑物迤逦着下拢来的清江,像一段碧玉横卧在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中,古雅中不失其鲜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由许多雄伟建筑物迤逦着下拢来的清江”是含蓄的说法,写的是雄伟建筑物在江中的倒影,是本体;喻词是“像”,喻体是“绮罗”,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江具有古典气息;两者的相似点是“古雅中不失其鲜艳”。13.本题考查写作方式理解。(或句段作用)内容上,根据⑤段“初暖的春阳,微吻着北国的晴波”至⑧段“飘过,在活舞着双臂的劳人心中起落”可知,描写了初春北国的美景和人们顽强生活的情景,蕴含着对沦陷区人民的挚爱与赞美;⑨段“包头跣足彳亍着过去异国的流亡者”至⑫段“沉着——烘露出,吟啸出这铁的力量的链索”写出了流亡者对侵略者的愤怒、无力抗争的惭悔和对收复东北的希冀与坚定信念,突出了主题。形式上,根据⑤段“初暖的春阳,微吻着北国的晴波”至⑫段“沉着——烘露出,吟啸出这铁的力量的链索”可知,形式上是现代新诗,结合①段“两条名字异常美丽,且富有诗意的江水,偏在东北”可知,与首段中的“诗意”呼应;结合①段至④段是散文可知,由文入诗,把情感推向高潮,新颖别致。(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文本解读这篇议论文《五月,为劳动者喝彩》通过引用名言、历史传说、文学作品和现实案例,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劳动的重要性、价值和意义。文章首先引用高尔基的名言,提出劳动是欢乐和美好的源泉,并强调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伟大贡献。接着,文章从历史、文化、现实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劳动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个人幸福的重要作用。最后,文章以五月为劳动者喝彩的主题,向所有劳动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美好的祝愿。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生动,情感真挚。作者通过引用和例证,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文章也体现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关怀和尊重,弘扬了劳动精神和劳动文化。段落解读第一段:作者开篇引用高尔基的名言,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劳动是一切欢乐和美好的源泉。随后,通过描述劳动者辛勤劳动的场景,强调了劳动者的伟大和可敬。第二段:作者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通过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和唐诗《悯农》的内容,进一步阐述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这些故事和诗歌不仅展现了劳动者的辛勤和坚韧,也体现了劳动对于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第三段:作者从现实生活的角度,通过列举塞罕坝人植树造林和中国空间站建设的例子,展示了劳动对于创造奇迹、实现梦想的巨大作用。这些例子不仅具有代表性,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第四段:作者从时代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劳动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新的劳动形态不断出现,但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作者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都不会改变。第五段:作者以五月为劳动者喝彩的主题,总结了全文。通过赞美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伟大贡献,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鼓励读者向劳动者学习,以劳动创造美好的未来。五月,为劳动者喝彩
侯为标①高尔基说:劳动是一切欢乐和美好的源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每天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辛勤的劳动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份平凡的工作背后,都是一种责任与坚守,每一个汗水中的微笑,都令人心生敬意。②人类通过劳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劳动的传说与美丽的赞歌。远古“愚公移山”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劳动能够创造奇迹,告诉后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没有什么不能实现。在社会生活中劳动与文学也密不可分,诞生了很多以劳动为主题的杰出作品,如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沉浸式写法,把劳动者的形象、劳作的场景、劳动的艰苦浓缩在诗歌中,告诫人们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③劳动是获取幸福的唯一密码。所有美好的梦想,只有通过艰辛的劳动才能实现。三代塞罕坝人在1500米的高原上,历经55年的艰苦劳动,让“一棵松”成长为112万亩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靠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然生态,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科学家通过辛勤的劳动刻苦钻研,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中国空间站“太空之家”遨游苍穹,探索浩瀚的宇宙,寄托了中国人对辽阔太空的无限遐想。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是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代劳动者胼手胝足、晨炊星饭的结果,凸显着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通过劳动不断追赶超越,如涓涓细流汇成奔涌大河,展现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中国,铺展出伟大时代的精彩画卷。④劳动改变着人类社会,创造着人类文明。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倡导和传承。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数智时代的高速发展,新的劳动形态不断出现,劳动内容、劳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论是有形劳动还是无形劳动,都为社会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天道酬勤,美好的生活皆靠劳动创造。⑤五月,春光明媚,百花盛开,正是耕耘的大好时节。岁月因劳动而意义不凡,劳动因岁月而果实累累。劳动者的每一滴汗水都折射着太阳的光芒,每一份付出都擦亮着梦想的天空。当黄昏来临,喧闹的一天即将落下帷幕,让我们放慢匆忙的脚步,向那些平凡的劳动者回眸致意,为每一位用双手创造生活、缔造美好明天的劳动者送上深深的祝福。(有删改)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劳动创造美,需要聪明智慧,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B.劳动形态、劳动内容、劳动环境的发展变化,加速数智时代早日来临。C.篇末“致意”和“祝福”呼应标题中的“喝彩”,文章中心更加明确。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15.下面的材料是否可以支撑文章第二段中的观点“劳动与文学密不可分”?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材料: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解诂》)16.班级举办“劳动的价值”主题班会,课前要准备发言稿。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好发言稿的开头。(要求: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引发积极的思考。)(5分)【答案】14.B15.第一问:可以支撑。第二问:材料中的“事”是劳动者的经历与经验,也是歌唱的内容,这句话明确指出劳动者是文学的创作者,劳动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16.同学们,AI时代已经到来,智能装卸、机器人扫地等纷纷涌现,人类的部分劳动逐渐被取代。今天,传统的劳动还有价值吗?【解析】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④段“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数智时代的高速发展,新的劳动形态不断出现,劳动内容、劳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可知,因为数智时代的高速发展,从而导致新的劳动形态不断出现,劳动内容、劳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而非“劳动形态、劳动内容、劳动环境的发展变化,加速数智时代早日来临”,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故选B。15.本题考查论据补充。材料“劳者歌其事”意思是:劳力的人干着重活歌唱。说明了诗歌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感情的流露,诗歌起源于劳动。或说明了劳动者是文学的创作者,劳动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结合②段分论点“人类通过劳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劳动的传说与美丽的赞歌”可知,能够证明这一观点。16.本题考查拟写发言稿开头(或语言表达)。围绕“劳动的价值”,用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的方式来写,能引发积极的思考即可。示例:同学们,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人的体力得到了解放。新的时代如何彰显劳动的价值呢?(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2分)文本解读整体解读这篇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围绕“木刻”这一主题展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介绍和分析。首先,材料一详细介绍了木刻的基本定义、所需材料、主要工具以及制作过程,并强调了木刻的经济价值和艺术特色。接着,材料二从教育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木刻版画创作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最后,材料三通过展示具体的木刻作品《回忆延安》,展示了木刻艺术的魅力和价值。整体而言,这篇文本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木刻的基础知识和艺术价值,还从教育和文化两个层面展示了木刻的多元价值。通过三个材料的结合,读者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木刻这一艺术形式。段落解读材料一:第①段:定义了木刻,即木板画或板画,也称为刻画。第②段:介绍了木刻所需的材料,特别指出梨、枣、白杨等木材因其细密的质地而适宜制作木刻。第③段:详细说明了木刻的主要工具——刻刀,包括偏刀和角刀,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第④段:讲述了木刻制作过程中木板的选择(横断面或纵剖面),并解释了为何选择这两种不同的木板。第⑤段:描述了木刻制作的准备步骤,包括磨光木板、涂墨和打稿。第⑥段:讨论了木刻的经济价值和艺术特色,反驳了木刻是浪费的观点。材料二:该材料从教育的角度分析了木刻版画创作过程对学生的益处,包括空间思维能力、艺术表达能力和开放性选择能力的培养。材料三:通过介绍《回忆延安》这一具体的木刻作品,展示了木刻艺术的魅力和价值,以及它在表现历史和文化方面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古元同志对延安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表达。材料一:①木刻属于木板画,也称作板画或刻画,普通就称作木刻。②木刻的材料当然是木材。木材以梨、枣、白杨最为合适。这几种木材的质地都比较细密。③木刻最主要的工具当然是刻刀。刻刀大致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偏刀,一种是角刀。偏刀用来刻凸起的线条,把大片的木质铲去,剩下凸起的线条。角刀是三角形的,为了使用的方便,又有大小宽狭各种形式,都用来刻凹陷的线条。④有了木板和刀,就可以动手刻了。木板有时候该用横断面的,有时候该用纵剖面的,大凡刻精细的画,就得用横断面的。因为横断面的木纹比较细。普通木刻就用纵剖面的。前者称为木口木刻,后者称为木面木刻。⑤木板先要磨光,涂上一层墨,又用铅笔在上面把画稿打好,然后动刀。⑥把图画直接画在纸上,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经过刻木的手续?这不是浪费吗?不,木刻非但不浪费,还具备着更经济的条件。普通一张图画,常常为一个人独占,供少数人欣赏。木刻画却可以拓成许多许多张,供许多许多人欣赏。另一方面,木刻画具有明快、朴素、有力的特色,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价值。(摘编自叶圣陶《木刻》)材料二:学生在创作一幅完整木刻版画之前,首先要绘制作品的初稿,通过“镜像”的形式把初稿画到木刻板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绘制结束以后,需要刻制图形,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刀具,刻制不同的图案和形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刻制结束后,需要把图形印制到纸张上,同样的图形,不同的压力,可以呈现出的形象、纹理和细节效果完全不同,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选择能力。(摘编自罗公染《刀笔刻绘新时代》)材料三:《回忆延安》是古元(1919—1996)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原拓木刻套色纸本版画,长方形,宽60厘米,长80厘米,画面主题色调为黄色、蓝色和绿色,生动精细地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般画卷。(陕西省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美术老师要求摹刻古元版画《回忆延安》。请你完成以下相关的语文任务。任务一:把握内容17.根据下面三个关键词,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这幅版画的情境。(6分)关键词:宝塔山
延河
抗战军民任务二:说明意义18.在你看来,摹刻这幅版画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3分)任务三:明确工序19.下列有关版画《回忆延安》摹刻工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根据版画的线条特点选用适当的刀具。 B.动刀前把临摹的画稿打在磨光的木板上。C.选择木面木刻技法在木板纵剖面刻制。 D.把图形拓印到纸上要选好颜色,控制好压力。【答案】17.示例:清澈的延河水倒映着雄伟的宝塔山,在革命圣地延安城下缓缓淌过。意气风发的骑兵连出城巡逻,运粮队满载而归,抗战军民欢快的歌声响彻云天。远处,我仿佛看到一队燃烧着希望的青年,正走向这城门。18.①进一步体认木刻之美;②提高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③亲敬革命圣地延安,感受并传承革命精神。19.C【解析】17.本题考查画面描绘。根据古元版画《回忆延安》展现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用上“塔山、延河、抗战军民”三个关键词,描绘出你体会到的这幅版画的情境即可。示例:远处高高的宝塔山庄严肃穆,近处清澈的延河水静静地流淌,抗日军民热情高涨,有的在运送粮食,有的在河边洗衣,有的在骑马巡逻,一派繁忙景象。18.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材料一⑥段“木刻画却可以拓成许多许多张,供许多许多人欣赏。另一方面,木刻画具有明快、朴素、有力的特色,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价值”可知,进一步体认木刻之美;根据材料二“首先要绘制作品的初稿……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绘制结束以后,……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刻制结束后,……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选择能力”可知,提高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根据材料三“《回忆延安》……生动精细地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般画卷”③亲敬革命圣地延安,感受并传承革命精神。19.本题考查拓展运用。C.说法不正确。根据材料三“原拓木刻套色纸本版画,长方形,宽60厘米,长80厘米,画面主题色调为黄色、蓝色和绿色,生动精细地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般画卷”可知,《回忆延安》内容丰富,雕刻细腻,结合材料一④段“木板有时候该用横断面的,有时候该用纵剖面的,大凡刻精细的画,就得用横断面的。因为横断面的木纹比较细。普通木刻就用纵剖面的”可知,应使用横断面的木刻技法,而非“木板纵剖面刻制”。故选C。三、写作(6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电力工程项目居间代理佣金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电子商业买卖合同模板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工地钢管外架施工环保设施设计与安装承包合同3篇
- 白叶2025版离婚协议中共同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费用支付合同二零二五年度3篇
- 二零二五版30天退换租免佣租赁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神东派遣工权益同工同酬合同3篇
- 2025年度彩钢围挡施工及租赁一体化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钢筋产品研发与技术转移合同3篇
- 2025年河南鹤壁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招聘12345市长热线人员1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施工监理情况报告
- 春节期间安全施工措施
- 2025年大唐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建筑工地春节期间安全保障措施
- 2025山东水发集团限公司招聘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30年中国建筑玻璃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竞争格局与投资价值预测研究报告
- 泌尿:膀胱肿瘤病人的护理查房王雪-课件
- 企业短期中期长期规划
- 路面弯沉温度修正系数
- 药店员工教育培训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