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读通读活-阅读教学“六字诀”_第1页
读懂读通读活-阅读教学“六字诀”_第2页
读懂读通读活-阅读教学“六字诀”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叶圣陶先生说,课本必须善读,因善读课本而自能读书,语文教学才达到目的,才算成功。20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切体会到: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本”,思维是阅读教学的“魂”。学生解读课文,不能仅仅停留在读通、读懂的层面上,而应当读活课文。如何读活课文?笔者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情,创设情境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本魅力,实现情感升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一文,同学们通过预习、初读、精读、背诵、复述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但对伯牙为什么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并未深究,也无感悟。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故事情境:汉江边,风雨中,伯牙和钟子期不期而遇。以屏幕为背景,教师说:“同学们,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就是钟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______;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______;知我者,子期也。此刻,我再次抚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______;志在明月,钟子期曰______。”屏幕背景转换:汉江边,艳阳下,伯牙不见钟子期,郁郁寡欢,痛失知音,从此绝弦,终身不复鼓。从这两个故事情境中,同学们可以感受到伯牙巧遇知音的喜悦、痛失知音的绝望。二、变,变式训练就文本中动人之处变式训练,让学生深切感受字里行间的人性光彩。四年级上册《猫》一文中的猫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动物了,课文似乎也很容易读懂,因而容易产生思维惰性。教学时,笔者先出示猫让人讨厌的信息,难怪老舍先生疑似厌恶地说他家的猫“性格古怪”,请大家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来反驳。大家细读课文,感悟到了作者喜爱猫,先不说“实在可爱”,而说“实在有些古怪”;文中“蹭”字表现猫对主人的深情,“印”字表现主人对猫的宠爱;叫声“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写出主人对猫的欣赏;花草“枝折花落”,主人反感觉到“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足见对满月小猫的偏爱。在变式训练中,同学们悟到了课文语言的精妙。再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也想养只小猫,而它讨厌之处与文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你打算引用课文哪些语句来说服家人,说说看。三、续,无缝对接课文中作者常有意或无意地让思路断层,留下遐想的空间。利用这个空间,让学生发挥想象补叙、续写,训练有创意阅读。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指导阅读时,为了深刻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情怀,笔者设计了补叙练习:在依依惜别之时,分别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口吻,仿照课文表达方式,叙述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例,穿插到课文相关段落中无缝对接,连为一体,然后小组评赏,全班交流。四、比,加深理解文艺作品修改之处就是作者匠心所在。小学语文课文有的多次修改,前后比较可以创意阅读。六年级上册《詹天佑》第二自然段结束句是“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其中一位。”而原版课文是“帝国主义者的想法完全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他就是詹天佑。”两者比较,不难看出修改后的课文为中国工程师群体点赞,凸显詹天佑是杰出的代表。全文结束句是“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而原版课文是“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两者比较不难看出修改后课文用词的准确。五、疑,超越文本“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通过质疑以多元的视野来阅读,提出自己独创、科学、合理的见解与判断,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文中最初向导和游客的看法格格不入,后来向导又极不情愿地抱起小龟朝大海走去,其结果是灾难性的。向导的用意是让大家明白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阅读课文后,有同学提出:假如向导一直冷淡下去,不救侦察龟,后果又会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即使向导不去救,不知底细的游客也会去救,其后果也是灾难性的;有的说,向导不救侦察龟,换来其余幼龟全部存活,可是招来的是游客的误解;有的说,作者就是有意这样安排文章情节,用血淋淋的教训换来游客大彻大悟。这样的质疑释疑过程,就是求异思维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雏型。六、联,整合信息现代量子力学表明,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由能量组成的,而能量就是一种振动频率。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会互相吸引而引起共鸣。而脑电波是有频率的,大脑就是一块活着的磁铁,把跟你思维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吸引过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横向联系、纵向联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识迁移、整合信息提供了操作思路。从四年级上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想到《赠汪伦》,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联想到李白的咏月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中体会内容与写法的异同点,必然会开拓学生视野,收到多重效果。综上所述,“有智慧的阅读”,就是我们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笔者从实践中摸索出来“六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