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其次章其次节第1课时【A基础培优练】时间:20分钟总分:42分学问点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学问点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学问点3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学问点1]读部分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2题。1.在地壳运动影响下,与①所处板块位置类似地区的地表形态多为()A.山地 B.平原C.裂谷 D.盆地2.关于②③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②地位于非洲板块 B.③地位于印度洋板块C.②③两地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 D.②③两地靠近海沟、裂谷,地壳不稳【答案】1.A2.C[解析]第1题,①为两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多形成褶皱山。第2题,②为美洲板块,③为非洲板块,②③之间为生长边界,两地之间距离会不断扩大;②③两地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学问点2](2024年山东济宁期末)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3.图中地质剖面所示的构造地貌是()A.背斜山 B.背斜谷C.向斜山 D.向斜谷4.图中()A.岩浆岩形成年头早于石灰岩B.石灰岩形成年头晚于砂岩C.断层形成年头早于煤层D.岩浆岩形成年头晚于断层【答案】3.B4.D[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图中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地势两侧高、中间低,是谷地。故图示构造地貌是背斜谷,B项正确。第4题,由图可知,岩浆侵入石灰岩形成岩浆岩(岩浆岩破坏了石灰岩的完整性),说明岩浆岩形成年头晚于石灰岩,A项错误;沉积岩的形成依次是下老上新,石灰岩位于砂岩下方,形成年头早于砂岩,B项错误;由图可知,断层把煤层断开,说明断层形成年头晚于煤层,C项错误;断层没有断开岩浆岩,说明岩浆岩形成年头晚于断层,D项正确。[学问点2](2024年浙江浙南名校联考)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图,该地岩石以沉积岩为主。据此完成第5~6题。5.M、N两处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分别是()A.M处为向斜成山 B.M处为背斜成山C.N处为向斜成谷 D.N处为背斜成谷6.该地发生的地质作用依次是()A.水平挤压—侵蚀作用—沉积作用B.侵蚀作用—水平挤压—沉积作用C.沉积作用—水平挤压—侵蚀作用D.水平挤压—沉积作用—侵蚀作用【答案】5.A6.C[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该地为南北纵列的地形区,河流所在地区为谷地,M为分水岭,应为山地;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M处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A项正确;N处一侧老、一侧新,无法推断是背斜还是向斜,从地形上来看,N处为山坡。第6题,该地岩石以沉积岩为主,因此首先发生的地质作用为沉积作用,背斜、向斜的形成是水平挤压,背斜谷是背斜顶部受张力后遭遇侵蚀,而向斜山是向斜底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故先后依次是:沉积作用—水平挤压—侵蚀作用,C项正确。[学问点3]7.下列关于火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下地幔中的软流层B.夏威夷群岛是因海底火山多次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岛C.日本的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D.我国长白山天池是古火山口集水形成的湖泊【答案】A[解析]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学问点3]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完成第8题。8.平顶海山()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答案】D[解析]由图中“岩浆”得出平顶海山由火山喷发而成;由箭头可知板块移动导致平顶海山没入水下。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阶段Ⅰ,海山是由岩浆喷发冷却凝聚形成,因此该山是由岩浆岩构成的火山,A、B项错误;阶段Ⅰ至阶段Ⅱ火山顶部露出海面的部分经外力侵蚀而消逝,C项错误;图中显示岩石圈移动过程中该山不断下沉,最终被海洋沉没,形成平顶海山,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18分)[学问点1、2]9.(2024年湖南常德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材料图甲为某地区地质构造图,图乙为某区域图。甲乙(1)图甲所示地区的主要地形是________。F1、F2、F3、F4形成之前,该地区是一个完整________(地质构造)。从地质构造条件考虑,图中地区是良好的______构造。(6分)(2)推断图甲中F3、F4的地质构造,并说明理由。(4分)(3)读图乙,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推断依据。(4分)(4)读图乙,说出图中A城镇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4分)【答案】(1)山谷向斜储水(2)断层。理由:F3、F4两侧的同一岩层发生断裂位移。(3)背斜。推断依据:岩层中间老、两翼新。(4)盆地。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裂开,易受风化侵蚀,形成低地。【B拓展提升练】时间:20分钟总分:47分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区域认知](2024年广东肇庆期末)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爱护地体系建设。四姑娘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主峰海拔6250米,是横断山脉东部邛崃山脉的最高峰,2005年被确定为国家地质公园。下图为四姑娘山景观图。据此完成第1~2题。1.景观图中四姑娘山的构造地貌为()A.背斜山 B.向斜山C.断块山 D.地堑2.图示地貌形成过程中涉及的板块运动为()A.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挤压B.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C.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D.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分别【答案】1.B2.C[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岩层中间向下弯曲,两翼向上弯曲,为向斜构造形成的向斜山,B项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四姑娘山是横断山脉东部邛崃山脉的最高峰。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横断山脉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处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边界。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岩层受挤压发生褶皱,形成山脉,C项正确。[综合思维](2024年浙江长兴中学模拟)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图,图中岩层O、D、C、P由老到新。据此完成第3~4题。3.图中地质构造的形成主要受到()A.东北—西南方向的挤压B.东南—西北方向的挤压C.东北—西南方向的拉伸D.东南—西北方向的拉伸4.图中断层发生在()①花岗岩之前②D岩层之前③O岩层之前④P岩层之后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3.B4.D[解析]第3题,依据图中岩层的分布可知,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背斜轴呈东北—西南走向,所以受到东南—西北方向上的挤压力,故B项正确。第4题,图中O、D、C、P均被断层切断,断层应当发生在O、D、C、P岩层之后,花岗岩没有被断层切断,所以应当发生在断层之后,故①④正确,②③错误。[区域认知]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它科学地说明了地震、火山喷发等地理现象的原理。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7题。5.图示板块边界是()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6.下列地貌单元的成因与图示原理相关的是()A.东非大裂谷 B.日本旁边岛屿C.阿尔卑斯山脉 D.落基山脉7.图示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典型地理事象是()A.地震和褶皱 B.断裂和褶皱C.褶皱和海沟 D.火山和海沟【答案】5.C6.B7.D[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第6题,日本旁边岛屿位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地带。第7题,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区多形成火山和海沟。[综合思维](2024年河北唐山期末)太行山中南段广泛发育红色石英砂岩地貌,多由绵延数千米、垂直高差达数十米甚至数百米的岩墙峭壁构成(下图),被称为嶂石岩地貌。据此完成第8~9题。8.形成嶂石岩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及塑造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沉积岩,风力侵蚀B.沉积岩,流水侵蚀C.变质岩,流水侵蚀D.岩浆岩,风力侵蚀9.导致嶂石岩地貌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干脆的内力作用形式是()A.岩浆喷发 B.水平挤压C.垂直抬升 D.水平拉张【答案】8.B9.C[解析]第8题,砂岩、页岩属于沉积岩。由材料“太行山中南段广泛发育红色石英砂岩地貌”可知,嶂石岩地貌的岩石类型属于沉积岩。此处位于太行山中南段,降水较多,主要是流水侵蚀,风力侵蚀较弱,B项正确。第9题,由材料可知,嶂石岩地貌多由绵延数千米、垂直高差达数十米甚至数百米的岩墙峭壁构成,受地球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壳间歇性垂直抬升,渐渐形成该地貌,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20分)[综合思维]10.(2024年安徽滁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材料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岩层构造和地貌的形成与演化影响巨大,不同时期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强度差异显著。下图为世界某山地局部地区相关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该山地地势坎坷,相对高度大。(1)推想图中湖泊的形成缘由。(6分)(2)简要说明图中西部花岗岩山地的形成过程。(6分)(3)列举图示地区可能出现的变质岩种类,并简析图示区域变质岩层形态弯曲及保存完好的主要缘由。(8分)【答案】(1)地壳运动(板块挤压)导致地表断裂下陷,形成海拔相对较低的凹地;山地降水和冰川融水通过地表径流汇合到凹地;断裂带旁边地下水出露,日积月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