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唐山市十一中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体现了16世纪法国学者布埃勒对“真正的人”的理解,从中可见人生存的四种层次分别是懒惰、贪婪、奢侈和美德,与石头、植物、有感性的马和理性的人相对应。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新教思想广泛传播 B.人文主义得到发展C.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D.个人私欲日益膨胀2.西周时期,国君即位要朝于庙,卿大夫就任新的官职也要“告庙”,诸侯觐见天子等重要活动都必须在祖庙举行重大典礼。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安抚子弟功臣,扩大统治范围 B.防范诸侯兼并,加强中央集权C.严格等级秩序,维护世官制度 D.巩固宗族关系,增强统治力量3.唐代贡士如果通过科举考试,仅取得进士及第或者明经及第出身,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再通过吏部铨试,才能释褐除官。出现了“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的现象。据此可知唐代科举A.选拔标准客观公正B.促进社会阶层流动C.世族权门仍占优势D.摒除门第间的差距4.中国共产党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5.1961年,东德政府修建柏林墙,阻隔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其“反法西斯”的含义应指A.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 B.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C.防止法西斯残余势力的进攻 D.反对美苏冷战对峙6.下图是1787年伦敦废奴协会设计的黑人像,后被加上了一句告白:“难道我不是一个人、一个兄弟吗?”这句告白表达了①对欧洲人从事奴隶贸易的谴责②对少数非洲人出卖同胞的控诉③对新航路开辟积极意义的否定④对自由平等博爱虚伪性的批判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7.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在其大门匾额上写有“中外提福”(中外安福、平安之意)四个大字。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朝后期A.汉族官僚势力上升 B.天下大同观念产生C.中外和好局面形成 D.外交观念发生转变8.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其中创设了以下情景:在中国维新50周年的祝典日上,英、日、俄等各国元首及夫人来南京参加“万国太平会议”,在上海开设的大博览会上“处处有演说坛,日日开讲论会”。梁启超主要目的是A.提倡平等的外交方式 B.肯定改良的重要作用C.旨在激发民众爱国精神 D.致力于挽救民族的危亡9.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领导这场革命的是A.布尔什维克党 B.公社委员会 C.人民委员会 D.工兵代表苏维埃10.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对此信件的分析,错误的是A.它写于1943年4月29日B.它反映出国共两党既合作又相互斗争C.它说明国共两党正处于敌对时期D.对陕甘宁边区的态度说明了蒋介石的阶级属性11.如图为毕加索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幅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该作品A.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于装饰韵味B.通过变形图案组合,尝试新表现形式C.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D.以反传统、反理性的形式来控诉战争12.马克思曾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应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对马克思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殖民活动在历史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作用主要是建设性的B.工业革命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C.煤和铁是一个国家获得独立的根本条件D.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13.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期,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A.西周中央集权削弱 B.宗法分封制完全崩溃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中原文化逐渐扩展14.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成了一些书籍报刊学术研讨的主题,并进入大学的课堂。一些著名学者称其是“不可超越的哲学”、“要探索人类发展前景就势必要求教于马克思主义”。据此可知A.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领域的主题 B.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新的高潮C.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受到较多关注 D.苏联模式得到知识界的普遍认可15.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①虎门销烟②签订《南京条约》③签订《马关条约》④香港回归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16.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里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该地区一些城镇拜财神的习俗也逐渐流行。这说明当时的江南地区A.社会风气日渐堕落B.城乡差距日益扩大C.已经成为经济重心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17.1936年7月,美国记者斯诺访问了延安后,把共产党人描述成俭朴的爱国者,而国民党人则是腐败的不可信教者。他的妻子在比较国共两党时则更为坦率。她曾于1937年访问了延安,并把这次旅行说成是“一次发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和一群新的人类的旅行,这些人正在地球上最古老、变化最小的文明之心脏地带创建一个新世界”。斯诺夫妇这一认识A.促进了美国对国共态度的根本性转变B.颠覆了美国对中共政治形象固化认知C.验证了延安时期中共建设的蓬勃生机D.切断了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政治支持18.《唐律》把“父母在,别籍异财”规定为“十恶”重罪中的“不孝”罪状之一,予以严惩。宋朝法律虽继承了《唐律》这一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凡民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始娶,便析产异籍”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一变化表明A.唐代“三教合一”冲击 B.对国家基本伦理形成严重挑战C.宋代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唐宋主流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19.13世纪中后期,英国封建制度最重要的特征体现在:A.采邑制的创立 B.城市的大规模复兴C.教会绝对专权 D.等级君主制的建立20.南宋时,一定数量的由士大夫、富户组成的富裕阶层因居于乡村看病吃药不大方便,生活饮食难以满足需要,“自村瞳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那者亦多矣”。材料所述“地主城居”这一现象A.导致了乡间土地的荒废B.推动了坊市界限的瓦解C.促进了市镇经济的繁荣D.密切了城乡经济的联系21.1895年4月中旬到5月初,清廷各级大小官员500余人次,就“割台”问题上折、上书共100余件次,为清朝前所未有。他们有的还提出了如迁都再战、凭险据守等对策。据此可知A.清政府对《马关条约》持否定态度B.《马关条约》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C.反割台斗争激发了民族的初步觉醒D.割让台湾引发了清政府内部的纷争22.日本明治维新通常被视为一场改革,但也有人说它是一次革命。说它是革命的主要依据是A.爆发了武装倒幕运动,事实上出现了统治权力的转移B.日本经济发展,成为亚洲首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C.推动了社会进步,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发展工商业,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体制23.“西周以前所传的,只有后世认为共主之国一个国家的历史……东周以后则不然,斯时所传者,以各强国和文化较发达的地方的事迹为多,所谓天子之国,转若在无足重轻之列。”这一变化反映了A.分封宗法制趋向衰落 B.周王室力量弱化C.诸侯国力量强大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4.针对近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有人提出要建立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什么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呢?以下正确的是A.美苏两强称霸世界的体系 B.美、欧、日三足鼎立的体系C.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D.人类社会中的“丛林法则”25.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此合理解释是A.封建经济持续衰落B.自然灾害的频发C.封建赋税盘剥沉重D.人口爆炸式增长26.“一战”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以及华盛顿会议中签署了许多条约,其中涉及中国主权问题的有①《凡尔赛和约》②《四国条约》③《五国海军协定》④《九国公约》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④27.美国历史上曾有两人进行总统竞选,他们根据时局分别创作了竞选歌曲《兄弟,你能拿出一毛钱吗》和《快乐的日子又回来了》。与该情景发生的世界背景相同的历史事件是A.法国大革命爆发 B.日本明治维新开始C.巴黎和会召开 D.德国纳粹体制确立28.历史上某一时代农民的处境为:“必须负担力役和实物租税,不能任意迁徙或从事其他行业。耕种时由地主提供农具、种子、牲畜,农民无法自行决定作物种类,也不得任意在地主的池塘中捕鱼,森林中打猎。”这里的农民是生活在A.二世纪初的雅典 B.十一世纪的法国C.十六世纪的中国 D.十八世纪的英国29.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这一方法A.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B.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C.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D.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30.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开物》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这反映了明清之际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窠臼 B.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C.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 D.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东渐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食品安全治理理念起源早.《礼记》规定,“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随着商业发展,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地突显出来。到了汉代,政府作为食品安全治理的主要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汉律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与盗同法”。唐代是食品安全管理关键期:与食品安全法规建设的同时,唐朝在宫廷中设置尚食局和太官署,专门负责掌管膳食安全,同时在民间设立行会进行管理,行会的管理纳入到官员考核范畴。在此期间药食同源理念得到较大发展,并涌现出一批药学著作。例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宋对食品安全的治理达到了历史新高度,对违法乱纪者实行“重刑”。清朝法律在食品安全监管上从对人的处罚转移到问题食品上,并执行严格的食品安全抽检制度。——摘编自赵向豪等《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理念的历史追溯与反思》材料二19世纪前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食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19世纪中期,《柳叶刀》杂志对食品质量卫生调查报告,引起英国舆论界的空前支持和响应。在此情况下,英国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掺假问题,并在1860年通过了《食品掺假法》,授权地方当局成立“公共分析师”.但是“没有建立中央机关,确保食品安全的责任完全是地方性和可选性的”。1875年英国最终通过《食品与药品销售法》,扩大了地方委员会权力,增加分析师人数,最重要是扩大中央控制权力。此后经过一系列改革,地方政府委员会终于成为主管英国食品安全的重要机构。在该机构的努力下,到20世纪初英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初步完善。——摘编自魏秀丽《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历史考查》(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在食品安全治理上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60年英国《食品掺假法》的背景。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外国食品安全的启示。32.材料盐引是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为增加财政收入,宰相蔡京改专卖制度为通商制,建立了从源头控制税收的“引法”。其做法是,政府对生产盐的盐户严加控制,使他们的全部产品都必须卖给官府设立的榷场(署)。商人贩盐必须先向官府缴纳所贩运盐的全部价款和税款后,由官府发给完税购货凭证“引”,商人凭“引”到规定地点领取盐进行贩卖。沿途及到达目的地后,都要接受“商税务”(商税务,即宋代征收商税的官署,设置在全国的各个州县及部分关镇)的检查。每引一个编号,前后两券,商人和官府各持一券。商人持引在规定的范围内贩运商品,可畅通无阻,沿途商税务只是验引登记,不收税。如无引贩运,一经查获,视为走私贩私,要受到严厉的处罚。这种管理方法减少了偷漏税,收效十分明显。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盐税收入达4000余万贯,比宋初增长了4倍多,创下了最高纪录。——摘编自周宇华《盐引制度简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盐引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盐引制度的影响。33.工业革命与启蒙思想吕一民先生在《法国通史》中感慨到:“若就经济的维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工业革命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想文化维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则又无疑是法国之欧洲。……毋庸置疑,法国人有足够的理由为法兰西文化当年的辉煌感到自豪。”问题:(1)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原型的因素有那些?(2)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布埃勒认为真正的人是具有理性和美德的,这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B正确;16世纪宗教改革刚刚兴起,尚未达到广泛传播程度,而且理性本身与新教思想相对,排除A;布埃勒对人的描述并不是按照生物进化过程描述的,排除C;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当时社会风气中是否个人私欲泛滥,排除D。2、D【解析】

材料中的国君即位、卿大夫和诸侯任职或者参加活动的时候需要去祖庙举行重大典礼,突出的是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即利用宗族血缘关系来巩固统治,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宗法血缘关系,与扩大统治范围无关,A排除;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排除;C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材料强调的是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来加强统治,C排除。故选D。3、C【解析】

根据材料“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豪门世族把持科举考试,说明世族权门仍占优势,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出现的世族权门持科举考试的现象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级流动,而是强调世故权门在唐代科举中仍占优势,故B项排除;材料“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说明没有摒除门第间的差距,排除D。【点睛】“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是关键信息。4、C【解析】

材料反映了为了建立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对根据地政策进行了调整,而且改编了军队。C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处于合作的关系,而且没有苏维埃、红军,A错误;材料表明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力量,改变了根据地建设的政策,B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助于抗日战争的结束,解放战争还未开始,D错误。故选C。5、B【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柏林墙是冷战的象征,“反法西斯”反映的是抵制西方的渗透,B正确。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图片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从图片和“难道我不是一个人、一个兄弟吗”可以看出①②④,而③在材料中却没有体现出来。所以答案选A。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7、D【解析】

据材料“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在其大门匾额上写有‘中外提福’(中外安福、平安之意)四个大字。”并结合所学可知,总理衙门是为适应列强需要而设,其作为晚晴重要权力机构之一,其匾额上不宣示四海臣服,而是祈求中外平安无事,可以推知清朝后期外交观念发生转变,D正确;总理衙门的最高领导人是奕䜣,A说法错误;天下大同观念是中国传统观念,B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违背史实。8、B【解析】

材料信息主要表达中国维新50周年的成就。由此可知,梁启超此作品的主要目的是肯定改良的重要作用,故B正确;提倡平等的外交方式不是主要目的,故A错误;激发民众爱国精神、挽救民族的危亡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D错误。9、A【解析】

结合所学,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布尔什维克党,故A符合题意;公社委员会是1871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革命中建立的巴黎公社的领导机构,故B不符合题意;人民委员会是十月革命建立的工农苏维埃政府,后来成为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执行机关,故C不符合题意;工兵代表苏维埃是二月革命后成立的直接依靠武装的工人和士兵组成的监督性的机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民国三十二年,即1943年,此时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干要求,故答案为C项;ABD项表述符合史实,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11、B【解析】

《亚威农少女》开创了立体主义画派,通过变形图案组合,尝试新表现形式,B正确;A是浪漫主义画作风格,排除;C是古代主义画作特征,排除;D是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画作背景与战争无关,排除。12、D【解析】本题考查了殖民扩张的客观影响——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注意充分获取题干材料中的信息,“把机器应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说明英国对外殖民活动;“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说明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A、C与题意无关;B表述错误,殖民扩张对殖民地的主要影响是破坏性的。D正确。故本题选D。13、D【解析】

根据“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可知,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相对中原落后;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可知,楚、吴、越等国认同中原文化,说明中原文化圈逐渐向外扩展,故选D;西周实行分封制,不属于集权统治,排除A;宗法分封制完全崩溃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在秦朝,排除C。14、C【解析】

根据材料“马克思主义成了一些书籍报刊学术研讨的主题,并进入大学的课堂”“不可超越的哲学”等信息可知,马克思主义成了一些书籍报刊研讨的主题,并且还进入大学课堂,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受到较多关注,C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对思想领域中的主要思想进行对比,无法得出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领域主题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关注,没有体现国际社会主义运动,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受到较多的关注,没有涉及苏联模式,D项错误。15、A【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粤海销烟……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分别是指虎门销烟,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和香港回归,③《马关条约》与香港问题无关,所以正确答案选①②④,选A项。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点评: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是高考中的常考点,但难度较小,考查角度多涉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但近年来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或从新史观的角度看待传统重大历史事件的情形以越来越明显,希引起注意。【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6、D【解析】

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里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拜财神的习俗流行,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抑商观念,故D正确;拜财神的习俗流行,不是社会风气堕落,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农村经济状况,无法体现城乡差距日益扩大,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排除C。17、C【解析】

根据“一次发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和一群新的人类的旅行,这些人正在地球上最古老、变化最小的文明之心脏地带创建一个新世界”可知,斯诺夫妇认为延安具有进取精神,展现出蓬勃生机,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斯诺夫妇的认识,无法体现美国对国共的态度,排除AB;D不符合史实,排除。18、B【解析】

宋朝法律虽继承了《唐律》“父母在,别籍异财”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析产异籍”的情况却十分普遍。这说明宋代对“孝”的基本伦理出现了严重挑战,故B正确;材料和“三教合一”无关,故A错误;“析产异籍”不是宋代理学的思想主张,故C错误;唐宋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故D错误。19、D【解析】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故D正确;采邑制的创立于公元前5世纪,排除A;城市的大规模复兴是11世纪,排除B;教会绝对专权说法绝对,排除C。故选D。20、D【解析】从题干中可知,地主城居的原因是因为追求生活便利,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抛弃了在农村的土地,从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来看,地主在农村掌握了大量土地,因此,A选项“荒废”是错误的;“坊市界限的瓦解”也是对题干的曲解。,“坊市界限”是指城市里居民区和市场界限的消失,而且进入北宋以来,这一现象即已出现,与题干“南宋”时间不符合,故B项错误;市镇经济的繁荣是明朝的典型现象,在南宋时期,市镇经济还未到繁荣阶段,故C项错误;地主虽然进入城镇居住,促进了古代中国城市化的进城(尽管这一进程十分缓慢),而其土地又在乡间,地主生活的基本物资来源于乡村的供应,因此,“地主城居”密切了城乡经济联系,这是符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的,故D项正确。21、D【解析】

“就‘割台’问题上折、上书共100余件次,提出了如迁都再战、凭险据守等对策”可见对割台事件,内部分争很大,故选D项;根据所学,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中把台湾割给日本,排除A项;根据所学,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排除B项;“清廷各级大小官员”没有涉及到民众,排除C项。22、A【解析】

说明治维新是一次革命的原因是1688年倒幕派爆发了武装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使统治权力转移到天皇手中,通过明治维新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故答案为A;BCD都是明治维新即改革的影响,不能说明治维新是革命的主要依据,排除。23、A【解析】

据材料可知,由西周时期的“天下共主”的历史,转为东周以后的“天子之国无足重轻”,这体现了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国强大,反映了分封宗法制趋向衰落,A正确;据材料“……东周以后则不然,斯时所传者,以各强国和文化较发达的地方的事迹为多,所谓天子之国,转若在无足重轻之列。”可知,材料不仅反映了周王室力量弱化,还体现了东周时期诸侯国强大及文化的发达,B、C不是材料主旨;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是在西周时期分封制就已确立,D错误。24、C【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美苏两强称霸的世界体系是雅尔塔体系,故排除A项;美、欧、日三足鼎立的体系是两极格局下多极化的体现,故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指的是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故选C项;“丛林法则”是弱肉强食的无序格局,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D项。25、D【解析】

在康雍乾时期,国家政局稳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更名田”“摊丁入亩”等政策的颁行,清代人口从五千万左右爆增至四个亿,人口爆增的同时生产力并未有大的提升,人均GDP下降,故D项正确。封建经济并未衰落,甚至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错误。自然灾害在古代发生频率是比较平衡,对历朝历代的影响差不多,不能作为清代人均GDP下降的原因,故B项错误。人均GDP未涉及赋税,故C项错误。所以选D。26、D【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包含中国主权问题的条约是①《凡尔赛和约》④《九国公约》,故D正确。27、D【解析】

根据《兄弟,你能拿出一毛钱吗》可得知当时美国民众缺钱。《快乐的日子又回来了》说明当时美国人民并不快乐。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时间处于20世纪30年代,而德国纳粹体制确立正是在这一时期,故D项正确;法国大革命爆发是在18世纪,日本明治维新是在19世纪,巴黎和会召开是在1919年,都与材料判断的时间不符合,故排除ABC项。28、B【解析】

十一世纪的法国处于封建制庄园制下,农民比奴隶自由,但是依然受到一些政治经济限制。故B正确;二世纪初的雅典处于奴隶制时代,收获的劳动果实完全归主人所有,不存在须负担力役和实物租税,排除A;十六世纪的中国农民享有比这多的自由,农具、种子、牲畜一般是自己的,农民能自行决定作物种类,排除C;十八世纪的英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农民具有自由,排除D。故选B。29、D【解析】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来源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凝聚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故选D;材料只能反映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但并未体现中外对比,故A错误;商周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来源于工匠的生产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指导的产物,故B错误;青铜器在当时主要作为礼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工具,C排除。30、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明清之际中外科技的交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书籍的传入得益于当时的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学是否突破传统,故A错误;B项错在“全面融合”;C项错在“普遍认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相同:充分发挥政府主体作用;重视法律治理;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设置机构,重视食品的抽检管理。不同:中国强调重刑,英国重视舆论监督。中国由中央政权主导食品安全治理,英国地方政权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2)背景:工业革命后,食品安全问题突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安全重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影响;民主政治发展,政府治理能力提高。启示:重视多元监督;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强化食品安全检查等【解析】

(1)相同:根据“政府作为食品安全治理的主要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汉律规定”、“英国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掺假问题,并在1860年通过了《食品掺假法》,授权地方当局成立‘公共分析师’”等信息可知充分发挥政府主体作用;重视法律治理;根据“同时在民间设立行会进行管理”、“执行严格的食品安全抽检制度”、“地方政府委员会终于成为主管英国食品安全的重要机构。在该机构的努力下,到20世纪初英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初步完善”等信息可知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设置机构,重视食品的抽检管理。不同: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在食品安全治理上的不同主要是在监督手段和主导者的差异上。(2)根据“19世纪前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食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柳叶刀》杂志对食品质量卫生调查报告,引起英国舆论界的空前支持和响应”可知1860年英国《食品掺假法》的背景主要是工业革命后,食品安全问题突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安全重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影响;民主政治发展,政府治理能力提高。综合材料二内容可知,在食品安全上应该重视多元监督,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强化食品安全检查等。32、(1)特点:专卖制度有所松动;政府通过经济手段间接控制;对贩运过程严格监管;成效显著。(2)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