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二中高三下第一次测试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二中高三下第一次测试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二中高三下第一次测试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二中高三下第一次测试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二中高三下第一次测试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二中高三下第一次测试新高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不仅懂得当时现行的礼,他还注重礼的沿革和本源。“礼”最重大的是祭,推究祭的心理根据,是人类的孝悌之心,推广孝悌之心就是“仁”。由此可推知,孔子主张A.统治者应发扬祖先崇拜以维护统治B.百姓应接受现实维护政治秩序C.把“仁”的精神注入“礼”的躯壳D.把诸子百家学说融进儒家思想2.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下列有关罗马法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罗马法成为近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础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体系的起源C.罗马法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D.罗马法体现了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3.二战结束后,毛泽东提出了“两个阵营”“一个中间地带”理论,认为美苏之间或早或迟会达成某种妥协,但“中间地带”国家并不需要因此放弃自己的斗争而随之实行妥协。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A.正确估计了敌我斗争形势 B.已有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C.认识到第三世界的重要性 D.与苏联结盟出于迫不得已4.下图是根据我国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外政策部分中“革命”“和平”“斗争”三个词汇出现的频率而制作。对图中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被动 B.国内外形势影响外交战略C.外交领域的意识形态增强 D.我国在国际事务中贡献大5.夏商周时代青铜器制作精美,代表着中国5000年的声誉和艺术价值。如图两件著名青铜器物A.是拥有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B.分别是商、周两朝青铜器代表C.是当时手工业者的审美反映 D.青铜器己是当时日常生活用具6.有学者认为,牛耕出现在商代而非春秋时期。依据有:殷墟妇好墓一件玉雕卧牛的两个鼻孔间有小孔相通,与穿系牛绳有关;动物考古学研究表明,殷墟遗址出土黄牛掌骨和趾骨上有因劳役而造成的病变现象;殷墟甲骨文中“物”字应释为“犁”,为牛耕之会意等。该结论A.表明考古发现最具说服力 B.缺乏可靠的证据不足为信C.违背商代生产力发展水平 D.大胆创新但尚需小心求证7.美国作家斯托夫人于1852年发表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塑造了慈爱善良的黑人保姆、黑小孩、顺从、坚忍并忠心于白人主人的汤姆叔叔。当年在美国本土便销售出了三十万册,林肯接见斯托夫人人时,说道:“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据此可知这一小说()A.成为美国内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B.是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C.得到美国总统林肯的高度赞扬 D.唤起美国社会对黑人奴隶的关注8.1780年,英国学者们“不再回避肮脏和臭气冲天的作坊,也不再为工人的头脑简单而鄙视他们……是去访问他们的作坊,与他们讨论如何改进和采用何种方法改进他们的工作”。这反映了A.科学家具有吃苦耐劳精神 B.科学技术逐步与工业相结合C.工业化带来生态环境恶化 D.工人运动推动工作条件改善9.清代长期以来禁八旗宗室子弟娶汉女,以“保种族纯洁”。1902年,清廷“开除此禁,所有满汉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这说明()A.突发性是习俗变革的主要特征 B.政治形势影响清廷社会政策C.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渐占上风 D.满汉之间实现社会地位平等10.下表“史实”与“推论”适切度更高的应该是史实推论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大型宫殿A.二里头遗址与文献记载的夏在地域上最为吻合,证明夏朝的存在B.二里头遗址的地层年代与传说的夏代在时间上相当,证明夏朝的存在C.二里头出土文物可以证明夏禹治水的传说D.大型宫殿建筑说明社会分化和强大权力机构已经存在A.A B.B C.C D.D1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种“插队”的做法带来的客观效果是A.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C.促进了不同族群的融合 D.激化了不同邦国的矛盾12.下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请回答: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A.柏林 B.伦敦C.旧金山 D.彼得堡13.二战结束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迅猛发展,到1990年,随着纳米比亚的独立,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然而,截至2019年,在全世界47个最不发达国家中非洲就有33个。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二战后非洲国家未开展经济合作B.长期殖民统治导致经济基础薄弱C.非洲国家独立后不重视经济发展D.经济全球化继续拉开了贫富差距14.1963年,国家科学编制委员会制订了《1963年一1972年十年科学技术规划》,该文件由重点项目、农业、工业等六大部分组成,确定了三百七十四项重点研究实验项目和三千一百多个中心问题,并提出了十二条具体措施和管理办法。这一做法A.反映出“左”倾冒进思想仍十分严重B.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C.严重地分散了我国的科技研究力量D.推动国防科技向民用科技转变15.“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其获人大通过正式成为国家法律制度是在A.1980年,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B.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C.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D.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16.商鞅变法时期推行家庭分异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汉代提倡家庭和睦,出现一些父子兄弟同产共居的大家庭。自两汉以后,更是形成一些累世同居的义门大族,家庭人数达数百人。这一变化反映出A.儒学教化功能增强 B.门阀士族力量壮大C.田庄经济得到发展 D.小自耕农逐渐衰退17.如图为敦煌第61窟的唐代壁画《耕获图》,壁画题记的大意是:只要人们信仰佛教,不须勤苦耕种,就能过上幸福生活。结合图片和题记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A.佛教已经成为麻痹民众工具 B.唐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只有勤劳耕作才会有好收成 D.当时生产工具较为先进18.《共产党宣言》指出:“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里迅速发展的革命因素是指A.农民阶级力量壮大 B.资产阶级力量壮大C.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有历史学家概叹:“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这说明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C.发展资本主义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D.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20.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明成祖认为国体纲常重于经济利益B.明成祖认为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的利益C.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D.明成祖想借外商引导百姓投身海外贸易21.1990年1月,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期间,特别提出:“请上海的同志思考一下,能采取什么大的动作,在国际上树立我们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随后,上海A.开发开放了浦东地区 B.确立了“上海五国机制”C.建立了首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D.成为长三角经济开放区的中心城市22.下表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概况。表中年平均生产增长率的变化促使各国时期美国英国法国1963年~1973年1.9%3.8%4.6%1974年~1979年-0.1%0.8%2.7%A.加大力度干预经济 B.扩大工业生产以减少失业C.极力稳定商品价格 D.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23.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工作会议,强调在解放战争第三年,必须注意从国民党统治区的城市人和知识分子中吸取干部,后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又重申了这一主张。其主要目的是A.使全党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B.提高执政能力应对工作任务的转变C.争取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D.为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做准备24.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表明美国()A.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B.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分权制衡原则发生巨大变化D.国家政策受到冷战格局影响25.“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临时约法》这一规定的其实质意义在于A.实现国民一律平等 B.否定君主专制C.确立民主共和国体制 D.结束封建统治秩序26.16世纪末,每年约有25~30艘来自澳门、福建、宁波的华商船将丝料、瓷器、茶叶和其他货物运至被西班牙人控制的马尼拉,西班牙船队横越太平洋运抵墨西哥西海岸的卡普罗港,将其中一部分货物换取当地的黄金、白银,其余货物再连同黄金、白银一起运往欧洲。据此可知,当时A.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全球各地建立起直接的商贸关系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交往D.三角贸易的路线与内容发生了变化27.“它的经济力渗透深广,它的军事武力征服各地;世界的绝大部分,都屈服在它的脚下。它的人口不断增加,增至全人类的三分之一。它的主要国家,更成为世界政治体系的舞台所在。”“它”具体是指何时的欧洲A.15—16世纪 B.18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28.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曾说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他所强调的是:A.法国曾帮助美国打败英国殖民者 B.美国革命受法国革命的影响C.法国启蒙思想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D.美国和法国有着共同的利益29.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促成这一格局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是A.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 B.南迁北民对面食需求的推动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30.对下图间的联系解释合理的是A.洋务运动为辛亥革命莫定了经济基础B.辛亥革命主要发生在洋务企业集中地C.洋务运动培育了辛亥革命的武装力量D.早期近代化为民主革命创造有利条件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南昌汉代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是近几年我国考古领域的重大发现。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不仅有200万枚(约10余吨)五铢钱、478件(重达115公斤)马蹄金,还有编钟、琴、瑟等礼乐用器,以及各式棋盘、砚台和一件画有孔子像的屏风,此外还有大量记载着儒家经典著作的简牍。据《汉书》,刘贺为汉武帝之孙,袭昌邑王。公元前74年,汉昭帝崩,无子。刘贺为大司马霍光所诏,嗣为昭帝之后。然即位二十七日即被霍光废归昌邑。公元前63年,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后因扬州刺史奏言,刘贺被削去三千户。公元前59年薨于豫章(今南昌)。后又因豫章太守奏言,以为不宜立嗣,国除。(1)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2)海昏侯墓发掘后,刘贺的历史形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有人认为应该依据出土的文物,推翻众多史书对刘贺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的记载,为其“正名”;也有人认为应当依据《汉书》等正史的记载,继续维持对刘贺的评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欧洲主观统一的轨迹,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从以战争和暴力为手段的统一走向建立在和平和自觉基础上的真正统一;二是欧洲主观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欧洲统一观念从思想家向政治家延伸的过程。──李济时《欧洲统一从客观到主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材料二1950年春,让·莫内(因最早提出把法德两国的煤和铁合并设想,并得到法国外长舒曼支持,被誉为“欧洲之父”)在阿尔卑斯山区步行,集中静思欧洲的前途:1949年以来冷战的升级;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莫内迅速返回巴黎,与助手立即起草了一个方案,要旨是将法、德煤炭和钢铁资源共同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监督管理下,同时邀请其他欧洲国家自愿参加。1951年,法、德等六国正式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协议。尽管协议与莫内的草案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路及其亚洲启示》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以来,试图以战争与暴力手段实现欧洲统一的史实两例。(2)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突破“坚冰”、走向联合的因素有哪些?“坚冰”突破后,欧洲的合作是怎样—步步得以实现的?(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至今欧洲一体化进程有何显著特点?欧洲一体化趋势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转型期,英国的家庭结构以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主,子女的“立身期”在亲子关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时间比例。据本阿莫斯研究,中下层家庭子女在外当仆佣学徒的“立身期”年龄大约在15〜24岁之间;又据斯通估计,他们离家时的年龄一般在10〜17岁之间。因此,尽管个人情况互有差异,但从整体上看,当时英国青少年中的大多数在核心家庭结构中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一旦成婚,子女多另择新居,与父母的关系已超出核心家庭范围。——摘编自陈勇《近代早期英国家庭关系研究的新取向》材料二……随之而来的,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的法律支持也崩溃了。旧的司法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以血缘为主的社会结构,它承认家长的特殊地位;男女不平等……它认同儒家教诲,认为父子应互相庇护,逃脱司法审判。这些反映封建社会关系的准则,显然与快速变化的时代是不协调的。在晚清和早期民国时代的新法典中,已承认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等,家族社会的古老的司法基础瓦解了。——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家庭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家庭关系的不同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家庭关系存在差异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孔子认为礼是最大的祭,认为祭的心理根据是人的孝悌之心,而孝悌之心与仁相关,由此可知,孔子将仁的精神注入礼的躯壳,C正确;A脱离题干主旨,排除;题干体现了孔子将礼和仁结合,未对百姓提出要求,排除B;诸子百家局面是战国时期,排除D。2、C【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近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础,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罗马法体系的起源,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并未揭露和批判私有制的罪恶,故C错误,符合题意;罗马法的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理念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价值,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罗马法相关知识,学生应该从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内容特点、性质作用、历史影响出发,即可得出正确选项,再以逆向思维排除。3、B【解析】

毛泽东主张“中间地带”国家不需要放弃自己的斗争而跟随美苏实行妥协。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主张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故B正确;材料和敌我斗争形势无关,故A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第三世界的重要性,故C错误;材料没有与苏联结盟的信息,故D错误。4、B【解析】

据图表信息可知,“斗争”、“革命”一词在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出现频率很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走低,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为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文革时期把阶级斗争作为主要矛盾来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故此时“和平”一词出现频率走高,B符合题意;A片面;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的外交应该是重国家利益的外交,而不是强调意识形态,C违背史实;D与题意无关。【点睛】新中国的外交由重意识形态的革命性外交到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外交。5、A【解析】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均为礼器,代表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故A选项正确;二者均是商代青铜器代表,故B选项错误;二者体现的是贵族统治者的权力和地位,而不是手工业者的审美,故C选项错误;二者均是礼器,与祭祀有关,而不是日常生活用具,故D选项错误。6、D【解析】

学者用妇好墓玉雕和动物考古学研究结果等论证“牛耕出现在商代而非春秋时期”,甲骨文中“”物”应改为“犁”等,这一结论与公认的观点不同,是历史学研究中的大胆创新,但仍需小心求证,D项正确;学者用考古研究质疑原有的史学结论,不是在论证“考古发现最具说服力”,A项错误;学者用玉雕和动物考古研究论证其观点,不能说其缺乏证据,B项错误;商代已经将牛作为农用动力的结论,并没有违背商代生产力发展水平,C项错误。7、D【解析】

材料中《汤姆叔叔的小屋》对黑人形象的塑造,有利于通过文学传播的方式唤起美国社会对黑人奴隶的关注,因此林肯说“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D正确;美国内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南北双方经济形态的冲突,A排除;《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最优秀的说法错误,B排除;林肯总统的赞扬属于表象,C排除。故选D。8、B【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了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学者改变态度,深入工场作坊,解决工人工作面临的技术问题,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科学技术逐步与工业生产相结合,故选B;材料反映了学者对工人态度的变化,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生态环境恶化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材料未体现工人运动,排除D。9、B【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02年的清政府深陷统治危机,此时放开满汉不可通婚的禁令明显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说明政治形势影响清廷社会政策,故选B项;习俗变革主要是具有渐进性,而不是突发性,排除A项;从该禁令的废除无法看出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占据上风,更不能证明满汉之间实现了社会地位平等,排除CD项。故选B。10、D【解析】

“大型宫殿”在古代一般是权力机构的表现,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国家政权,故D项正确;二里头遗址中的宫殿遗址与文献记载的夏在地域的吻合,不能证明夏朝的存在,缺乏充分的证据,排除A;二里头遗址的地层年代与传说的夏代在时间上相当,不能证明夏朝的存在,排除B;二里头出土文物不能证明夏禹治水的传说,排除C。故选D。11、C【解析】

据材料“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最,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等信息可知,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西周的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其结果是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拓展了周王城的疆域,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族群的融合,C正确;据材料可知,是在“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不能体现“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A错误;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内的诸侯都有相对大的独立性,故“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表述不准确,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西周的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材料没有涉及“激化了不同邦国的矛盾”,D错误。12、B【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时间,18世纪60年代,可知,此时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渐落后于美国等国,故B项符合题意。13、B【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非洲独立后的经济发展依然落后,这主要和西方人的殖民统治有关,B选项符合题意;A、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非洲经济发展落后不是经济全球化导致的,D排除。14、B【解析】

材料中是1963年一1972年我国的科技规划,从数量上来看也比较适中,还有具体的措施和管理办法,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1960年起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开始着手调整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经济建设领域的“左”倾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显示国防科技向民用科技转变的相关信息,另根据所学可知,80年代以前,由于特殊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更重视国防科技,排除D项。15、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故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16、A【解析】

从秦到汉再到两汉以后,血缘、亲情在维系家庭、家族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儒家思想的道德伦理观便是以血缘感情为心理基础,以宗法人伦为主要内容。自汉代儒学独尊以来,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故答案选A;题中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儒学教化功能的增强,没有体现门阀士族力量的壮大,排除B;田庄经济发展和小自耕农的衰退均无法体现,排除CD。故选A。17、C【解析】

图片反映了当时的农民从犁地、收割到打场,直至颗粒归仓的农耕状况,每个过程都有劳动人民的参与,表明只有勤劳耕作才会有好收成。C正确;题记内容明显与现实相违背,其做法只是为了宣传佛教思想,不能反映佛教对人民的麻痹,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勤劳耕作的结果,重视精耕细作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中只涉及中国人民,没有对比其他地区,不能得出工具较为先进的结论,D错误。故选C。18、B【解析】材料说明殖民贸易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导致封建势力逐渐走向崩溃,B正确;此时主要是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农民和无产阶级不是主要力量,A和C错误;D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D【解析】

试题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然后向外传播,很快传到北美地区,并快速发展,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此时已通过独立战争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所以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故选D。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说明当时明成祖在乎自己国家的体面而不是得利多少。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一种很特殊、很特别的国际贸易形式,它的主要目的是炫耀国威,显摆自己的富有,绝对不计较是赔钱还是赚钱,所以,材料表明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A项的表达不如C项。BD项不符合历史史实。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朝贡贸易【名师点晴】名言名句体现教材原理的题目是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知识后再去分析题项,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道理与其相符合。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亏辱大体多矣”明确表达的是国家的体面损失较多,而不是利益损失较多。21、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开发开放浦东地区,A项符合题意;确立“上海五国机制”是在1996年,B项错误;建立首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是1980年代初的大连,C项错误;上海一直是长江流域改革开放的中心城市,D项错误。22、D【解析】

相比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变得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促使各国采取减少干预、重视市场调节的政策,D项正确;197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的滞胀表明,扩大工业生产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AB两项错误;单纯稳定商品价格并不能解决滞胀问题,C项错误。23、B【解析】

1948年9月解放战争态势已经较为明了,七届二中全会时期国民党已经大势已去,此时强调从国民党统治区的城市人和知识分子中吸取干部,意在为即将建立的全国政权吸收行政管理人才,提高执政能力应对工作任务的转变,B正确;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解放战争已经接近尾声,故此举目的不在于认识革命的艰巨性,排除A;吸收的人才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干部,这类人军事方面的能力有限,更多的是执政能力和管理能力,故其目的不是争取解放战争迅速胜利,C排除;“一五计划”是在建立全国政权之后并经济得到恢复后实施的,此时尚未建立政权,D排除。24、D【解析】

据材料关于福利国家的立法方案被否决,加强国防的方案获得支持可知,美国的政策受到与苏联争霸(冷战格局)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美国注重国防并不能说明其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排除A;依据所学,20世纪60年代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材料提出的方案需受到国会的制约,说明分权制衡原则没有发生巨大变化,排除C。故选D。25、B【解析】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强调主权在民,实质上反对君主专制,B正确;A中强调平等理念;C是南京临时政府性质。D中封建统治结束不符合事实。26、C【解析】

据材料中“16世纪末”和西班牙船队将来自中国的商品运抵墨西哥,在墨西哥交易后再连同黄金、白银一起运往欧洲等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故选C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故排除A项;“全球各地建立起直接贸易”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相符,故排除B项;材料现象反映的不是三角贸易,故排除D项。27、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列强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而此时的欧洲处于世界的中心地位,C正确;A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排除;18世纪中叶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B排除;20世纪中叶,是美苏两极对峙时期,D与材料不符。28、C【解析】

杰斐逊的观点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对美国国家建立的重大影响,选项C正确;法国帮助美国打败英国殖民者,但这并不构成美国人视法国为祖国的原因,排除A;美国革命在前,因此选项B排除;共同利益是国家之间的关系,但是不能作为美国人将法国作为祖国的原因,排除D。29、B【解析】

“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反映出了北民南迁,导致小麦价格上涨,因为北方人主要是吃面食,所以带动南方的小麦种植,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曲辕犁,排除A项;南宋初年,经济重心并没有完成南移,排除C项;“趋于一致”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30、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反映的信息是,辛亥革命起义的主要地点大部分是洋务创办企业的地点,说明早期近代化为民主革命创造有利条件,D选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A选项排除。辛亥革命主要发生在洋务企业集中地属于表面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B选项排除。洋务运动主要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C选项说法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示例一:信息:海昏侯墓出土大量五铢钱、马蹄金。历史现象:汉代统治阶级集中了大量的财富,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示例二:信息:海昏侯墓出土了孔子屏风和大量的儒家经典简书。历史现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社会上尊孔崇儒之风盛行。示例三:信息:权臣霍光扶植刘贺从昌邑王到帝王,即位二十七日被即被废黜。历史现象:权臣霍光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外戚干政),说明皇权受到威胁。示例四:信息:扬州刺史监督海昏侯刘贺的言行。历史现象:汉武帝时在地方上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郡国。(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答出汉代手工业发达、侯国受属地太守管辖等答案亦可得分)(2)【答案一】观点:应该依据墓葬出土的文物史料重新评价刘贺。理由:出土文物是实物史料,从出土的文物可推断,刘贺生前重视礼乐、尊孔崇儒,刘贺的形象是他在权力斗争失败后、权臣霍光刻意诋毁的结果。【答案二】观点:应该依据众多文献资料的记载,维持对刘贺的评价。理由:中国古代史书编纂历来有秉笔直书的传统;众多史料都记载了刘贺的行为;刘贺的墓葬中不可能陪葬有自我诋毁之物,很多物件可能出于附庸风雅的目的;出土文物无法改变对他的评价。【答案三】观点:应该综合运用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的相互验证,谨慎进行评价。理由:中国古代,正史多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往往代表着政治斗争中获胜一方的立场;出土文物虽是实物史料,但不能简单用来直接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应该将两者进行结合,并搜集更多史料进行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结论。【解析】

(1)本题首先根据材料,来提取其中一个信息,然后指出反映的历史现象即可。如:根据材料“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不仅有200万枚(约10余吨)五铢钱、478件(重达115公斤)马蹄金”,可以提取信息:海昏侯墓出土大量五铢钱、马蹄金;历史现象:可以从统治者的奢侈享乐来概括。如:根据材料“以及各式棋盘、砚台和一件画有孔子像的屏风,此外还有大量记载着儒家经典著作的简牍”、“刘贺为大司马霍光所诏,嗣为昭帝之后。然即位二十七日即被霍光废归昌邑”、“公元前63年,汉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