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铁岭市开原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
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发达之前
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
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
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
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
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
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
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
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
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
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
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
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
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
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
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
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
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
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
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
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
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
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
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
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
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
受到理智的驱遣。
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
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
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
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
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B.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
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C.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
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
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参考答案:
1.D(“都从”错误,应是大半从格律入手。)
2.A(“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错误,应该是“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3.D(“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
界”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略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九公
凡夫
你要是到村子里去打听九公,无论大人小孩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九公是全村年龄最
长、辈分最高的老人,是远近有名的有趣人,他的趣事就如同他的胡须,多得数也数不
清。
九公九岁的时候,被送去读私塾。九公对那些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十分反感。先
生也不喜欢这个调皮的学生,时不时出一些难题难为他。一天在讲曹植七步成诗时,九公
却和周公秘密会谈去了。先生十分生气,就让九公当场作诗一首,不然就挨板子。九公望
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歪着头,略作思索,遂以“雨”成诗:
盆泼也/瓢倒也/一滴雨/一个大豆也
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先生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九公的学业也就到此结束了。
“扫盲”的那几年,九公也和大伙一起去村小学学习。那节语文课,老师教学“人”
字,九公再次拜会周公,呼呼大睡。老师辈分低,既要严肃课堂纪律,又要给爷爷辈的九
公脸面,便耐心地开导他。
“其实汉字很容易学,一人为‘人',二人为'从',是说两人在一起,三人为
'众',是说很多人的意思一一多形象!多生动!”九公走上讲台,边说边在黑板上写。
“如果人上边有人,人下边也有人,人左边也有人,人右边也有人,人加人,人叠
人,人连人,念什么字?”九公在黑板上写了密密麻麻、歪歪扭扭七八个“人”字。
老师有点生气。这不是字!
“不是字?”九公面向大伙,手一挥,如同一位镇定自若的将军。“这个字念------
堆人!”
从去年入冬以来,天气持续干旱,许多地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干旱袭击,大片大片的
庄稼开始枯黄。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大伙开始忙着抗旱保收。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匮乏,加
之抗旱又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所以效果不明显。人人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时,九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天,九公带领四个六七十岁的老伙计来到河边求雨。九公说,河中心有个千年鳖
精,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他年轻时曾见过有人在这里求雨,当天就电闪雷鸣,大雨倾
盆。方圆几里、四面八方的人都赶来看热闹。
九公在河边支起一个供案,上面摆着供品,然后点燃三炷香,双手捧着擎过头顶,对
着上天三叩九拜,口中还念念有词,不知说些什么。
之后,真正的求雨过程开始了。
九公身背一个簸箕一一此时他就是千年鳖精的化身。四个帮手分列东南西北,围成一
个圈,每人手中还提着一壶水。
九公就在中间爬来爬去。爬到东面,就抬头问:“东海龙王下不下雨?”帮手忙说:
“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浇一阵。爬到西面,九公又问:“西海龙王下不下雨?”西
面的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又浇了一阵子。“南海龙王”“北海龙王”
也都声称:有雨!九公就这样爬来爬去,衣服渐潮湿透了。
说来也怪,天真是渐渐地阴沉下来,起风了。甚至还滴下几滴雨来。
轰隆隆,轰隆隆!
一阵响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的巨响在天空回荡。
“打雷了!要下雨了!老天爷显灵啦!”九公激动得老泪纵横。“都别傻站了,快跪
下来求老天爷吧!”九公向周围的人群喊去。有两个老太太当即就跪下了。
就在众人不知所措的时候,村支书刘义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别瞎闹啦!部队趁着今
天的有利天气正在人工降雨呢。炮弹已经打过了,马上就要下雨。谁要是不想饿肚子,就
赶快去地里挖沟引水,我只通知这一次啊!”刘义说完又转头跑掉了。
人群一哄而散。九公慌忙喊:“哎!别走!哎!”九公的四个帮手最后也随着人流不
见了。
九公一下子瘫坐地上。
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
从此,九公就常常坐在村头的那棵大柳树下,对着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不厌
其烦地说:“娃呀,好好读书。将来有知识才能长本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九公不识字,从小对“之乎者也”之类的私塾教育就非常反感,这说明九公的性
格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和反封建性。
B.参加扫盲学习时,九公不但再次拜会“周公”,而且还倚仗辈分当堂捣乱,这样
描写既照应了上文,也突出了九公不尊重知识的思想根深蒂固。
C.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语言生动诙谐,洋溢
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D.九公求雨之后,天色的确变得阴沉,继而雷声轰隆,说明九公求雨还是有一定效
果的,但最后一天一夜的透雨靠的还是部队利用天气条件进行的人工降雨技术。
E.接到村支书通知后,人们一哄而散纷纷回地里挖沟引水,连九公的四个帮手也随
着人流不见了,小说这样描写隐含着对人们势利自私的委婉批评。
(2)小说中的九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详细描写了九公“求雨”的过程,请分析其作用。(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有人却认为此结尾画龙点睛,你怎么看
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A项说九公的性格
具有“反封建性”拔得过高;D项“说明九公求雨还是有一定效果”错;E项对小说这样
描写的意图理解错误。)
(2).①不爱读书,不尊重知识;
②愚昧迷信,顽固自大;
③天真率直,知错能改;
④热心公益。(6分,答出一点给2分)
(3).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九公煞有介事地求雨充分表现了他的愚昧迷
信、荒唐可笑,含有讽刺效果。
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思想转变更合理可信。
③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使九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突出了
小说批判迷信、倡导科学知识的主题。(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我认为是画蛇添足。
理由:①该结尾使人物形象前后反差太大,不够真实。九公是一个思想顽固、没有知
识的老人,即使因为求雨事件思想有所转变,也很难做出这样的行动,说出这样的话。
②使主题显得过于直白,没有韵味。如果去掉这一段,以“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
美丽的彩虹”这一句环境描写结尾,反而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人们深思的艺术效
果。
③从情节上来说,写到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已经足以说明科学知识战胜愚昧迷
信这一主题,故事在这里结束,戛然而止,结构完整;添上这一段反给人画蛇添足、节外
生枝之感。
观点二:我认为是画龙点睛。
理由:①该结尾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九公的思想经历了从顽固不化到悔悟改过的巨
大转变,前后的思想行为形成鲜明对照,结尾使九公的形象变得可亲可爱、立体饱满。
②使主题思想更加鲜明突出。愚昧顽固的九公最终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并教导孩
子从小就要好好读书,结尾突出了知识的强大作用,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③使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小说围绕九公这一人物展开,情节始于九公自己从小不肯读
书,终于他热心督促小学生读书。这样写小说的情节结构比较完整,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和
主题。
(8分,有明确的观点给2分,理由答出一个给2分,意思对即可。)
(1).A项说九公的性格具有“反封建性”拔得过高;D项“说明九公求雨还是
有一定效果”错:E项对小说这样描写的意图理解错误。
(2).两次求学经历,都可以看出九公不爱读书,不尊重知识的特点;求雨过程可
以看出九公愚昧迷信,也看出他热心公益事业的一面;最后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九公醒
悟,知错能改。
(3).“求雨”是文中核心的故事情节,其目的一是突出九公迷信愚昧的性格特
征;二是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的求雨失败和人工降雨成功:三是彰显主题,求雨失
败,人工降雨成功,表达了批判迷信、倡导科学的主题思想。
(4).两种观点选其一即可,表述时要有充足理由。如认为画蛇添足,主要从小说
的含蓄性和人物前后反差极大等角度进行表述;如认为画龙点睛,主要从彰显主题和故事
情节完整性上作答。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禅房的树
指尖
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红尘拥挤,一些细碎的磕碰和不悦暗自滋生。树不说,它被泥灰和石头框裹、挤压
时,身上的生疼和心下的酸楚。树总是比人活得更坚强,更有尊严,更沉默,所以也更长
久。
人是向往活成树的境界的,也炼丹熬药,求仙问道,却到底抗不过时间的摧枯折腐,
连百年也难熬,便自行消亡。
树活了百年千年的,活过一辈一辈的人,像找到了逃脱的诀窍,被时间忽略了。所
以,越是隐蔽的村庄,古树的数量越多,越健康。
一个叫禅房的村庄,隐在蜿蜒的道路和重峦叠嶂中央。途中有核桃林、尘沙飞扬的矶
石场、杨槐紫和白的花、斑鸠和啄木鸟的声音,我沿新修水泥路去寻找一棵树的根部,竟
走完了一整条街。街,于初夏呈现出干热的饥渴。像旺火,要烧灼和烘烤了人间通衢。街
两旁是新建的宅子,高墙深院,不见其里。没有水.村庄里的水在很久前就消失了,久到
连老辈人都忘了河流和泉。五行里说,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树
在,就证明水在过,村庄的清幽和湿润在过。单“禅房”这村名,如果不是赴踏在这火一
般的街道,我定会想象它是树木蕨蕤,流水遍野之所,禅房花木生,浓荫深处,水气颔
瀛,一盏茶,一张琴,一人,一几,悠然,清远,若颂歌里的传奇,好景好态好湖山,人
间因之多了留恋意,多了可爱心。
远山近坡,连绵一色的黄,土叠着土,石堆着石。“禅房”,在这里,不过美丽装
饰,既欺骗想象,又瞒哄天下,它是习俗和模仿,是远离事物本宗的附属,不具任何形容
和表达意味。
逼仄的旧街景,堆积的红砖,青石,废气的朽木,柴薪,挖掘机的轰鸣,所有人间繁
琐忙乱之后,才是古树的样子。无委屈,无埋怨,长在逼仄街巷的墙里,新砖砌的墙,墙
墙相围,是不该长的地方。不知是树挡了人间出路,还是墙挡了树的地盘。这样的纠纷是
村庄里的风景。人多喜热闹,亦少分辨,谁对谁错,树和墙不说,人也不讲究。只可惜了
树的笔直貌态,穿了整面墙的不屈服,不对抗,长得自觉,不闻不问。
倒似禅房花木深处的僧,诗歌里的大美,不争不强,端正安详地活,地老天荒地活,
日夜无休地活。活到无动于衷,熬罢四时,坐断红尘。村里人说它老。但到底多老,又说
不上个所以然,他们看我端着相机,以为寻宝,某说家里有老货,某某说家里有元宝,一
时好不热闹。笑而不语,古树揣了千古秘密,连鸟雀虫蚁都不相告。假如某和某某的祖辈
地下有知,会为后代生出的贪婪感到惭愧吗?或某和某某不过藏了假货,想得几许钱财?如
此更令老辈蒙羞了。树总是比人强了千百倍的,它懂得善良,懂得道,懂得顺应,皆因它
懂得,所以生命久长。
树的老枝长得密密的,伸得长长的,墙内人家半边院子的阴凉。树是不计较人的好歹
的。他们把它砌在墙里,若人在夏天穿了冬衣,自由套了刑枷,失了自在,但树照常努力
地庇护凡人。
树好几百年了,人嫌它碍事,又不敢砍伐。倒不是对它多恭敬,而是俗世的繁文缗节
令人头疼。获赦的树恭敬天地,也恭敬生命。天地给养人间万物,人也知道,所以建了新
庙,庙里供着泥胎新神。人跪下去,身体匍匐,头额顶地。树在远处看着。一辈一辈的人
跪下去,一辈一辈的人跋涉在寻觅水源的途中,一辈一辈人从遥远的地方挑水,扁担担折
7,人死了。只有树活着.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
也活着。
有一天,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
19.文章结尾说“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结合全文来看,“树的好”体
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在表现古树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例子分析其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分析下列句子的含意。(4分)
①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现了哪些情感?请具体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①树活得坚强,有尊严,不计较生活的地方;②树宽容大度,无委屈,无埋怨,
不计较人的好歹;③对人不屈服,不对抗;④懂得善良,懂得道,懂得顺应;⑤努力地庇
护凡人。
20.用人对树的态度和树对人的态度相对比,人忽略树、摧残树、局囿树,树却努力
地庇护凡人,通过对比突出了“树的好”,树的大度善良。
21.①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古树被人砌在墙里的框裹、挤压,表明作者
对古树的同情,对人这一做法的不满。②这句话强调了树的重要性,说明树是生命活着的
标志,真正对人活着产生重要影响的其实是树而不是神。
22.①对古树的崇敬之情,文中多处赞美了古树的品质;②对以“禅房”为代表的
人工打造景致的厌弃,认为其“不过美丽装饰,既欺骗想象,又瞒哄天下”;③对人的混
沌浑噩的不满,认为人没有善待树,而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上。
19.
试题分析:要分析“树的好”体现在哪些方面,需要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归纳
概括即可。如“树总是比人活得更坚强,更尊严,更沉默,所以也更长久。”、“无委
屈,无埋怨,长在逼仄街巷的墙里,新砖砌的墙,墙墙相围,是不该长的地方。”、“只
可惜了树的笔直貌态,穿了整面墙的不屈服,不对抗,长得自觉,不闻不问。”、“树总
是比人强了千百倍的,它懂得善良,懂得道,懂得顺应,皆因它懂得,所以生命久长。”
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文中“树是不计较人的好歹的。"、“人混沌,所以无觉知”、
“人在夜里做梦,只有树在夜里醒着。树在尘寰,人在树下走,树远远地听人的念叨,神
回应了什么,人不知道,树知道。”、“人是向往活成树的境界的,也炼丹熬药,求仙问
道,却到底抗不过时间的摧枯折腐,连百年也难熬,便自行消亡。树活了百年千年的,活
过一辈一辈的人,像找到了逃脱的诀窍,被时间忽略了。”等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两句话前句是比喻,后句中“村庄就活着”是拟人,前句说明树的生存状态,后句说明
树的重要。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线为量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全文写树,写树和人的生存状态和态度,从而抒发自己的赞扬之情和对人类状态的担忧。
要分析本文的感情,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至内祇括即可。从文中不难看出又牯树的崇敬之情,而
对人的混沌浑*的不满,认为人没有善待树,而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上。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文言文阅读I,完成后面练习。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
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髻龊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
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
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迁膘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
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
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
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
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
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
号日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
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
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
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
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颍、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
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日
襄。
(《隋书循吏》)
①髯批(tifiochdn),儿童时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被:遭受
B.邺都俗薄,号曰难化化:造化
C.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拜:授予官职
D.高颗、杨素亦礼遇之礼:用礼节
来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
是()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
②③⑥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
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
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百姓称
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
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o
参考答案:
8.B
9.D
10.C
试题分析:B.“邺都俗薄,号日难化”的大意理解是“如〈北齐的都城)都民风不淳,号称是最本教
8.化的”,可见“化”的!解是“教化,通过教盲使之改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①是外表②是作战勇敢④说明其巧思,并不等同于政绩出色。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0.
试题分析:C项“百姓称赞”并不是因为“营建宫殿”的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文言翻译】樊叔略是陈留人。父亲樊欢,出仕东魏做南兖州刺史、东阳侯。适逢高
氏专权,樊欢密谋振兴恢复朝廷纲常,被高氏杀害。樊叔略当时还是个孩子,就遭受了腐
刑,发派到宫殿衙门做仆役。叔略身高九尺,精神气度不同一般,很是被高氏疑忌。樊叔
略内心惶恐不安,于是就逃到关西(北周)。
周太祖一见就认为他有才干,招用他在身边办事。不久之后,就授予他都督的官职,
让他袭父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时,招用他为中尉。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熟悉当时的
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几次升迁至骤骑大
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护被诛杀后,齐王宇文宪用他做园苑监。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
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建德五
年,跟随周武帝讨伐北齐,叔略率领精锐部队,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因为战功被赐加上
开府,进而封为清乡县公,食邑一千四百户。朝廷任命他为汴州刺史,为政号称清明果
决。周宣帝时,在洛阳营建东京,因为叔略有巧思,被授予营构监,宫室规划,都是他确
定的。工程还未完成而宣帝就驾崩了。
尉迥叛乱时,高祖命令叔略镇守大梁。尉迥的部将宇文威来进犯,樊叔略击退了他。
因功被授予大将军,不久又做汴州刺史。高祖接受禅让称帝,叔略位次升迁为上大将军,
提升爵位为安定郡公。在汴州多早,为官很有声誉。邺(北齐的都城)都民风不淳,号称
是最难教化的,朝廷因为经叔略所治理的地方都很出名,调任他为相州刺史,他的政绩是
当时的第一。皇帝颁下诏书嘉奖他,赐给他绸缎三百匹,粟米五百石,并且告示天下。百
姓因此称赞说:“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樊叔略被征召做司农卿,官员们
没有不流泪的,一起立碑颂扬他的德政。从开始做司农,举凡农业耕作,叔略另外进行整
治规划,都出人意料。朝廷中有犹豫拖延、公卿不能决断的事务,叔略总是为他们评议处
理。叔略虽然没有学问,说话做事能有所依照,但是他深思后的独列见解,暗里与事理吻
合。樊叔略很被皇帝亲信,高颍、杨素也以礼相待。叔略个性很喜欢铺排奢华,每次施斋
供养,一定开方丈,准备水陆法会。本试开皇十四年,跟随皇帝到泰山祭祀,走到洛阳,
皇帝命令他审查记录罪犯的罪状。他写好奏章要上奏,早上起来,行到狱门口,在马上突
然去世,时年五十九岁。皇帝哀痛惋惜了很长时间,追赠他为亳州刺史,谥号为襄。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
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
中曾误遗火廷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日:“无它财,
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
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
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履,,
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
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
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缰,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
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
曜,名孟光。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
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有顷,又去适吴,
依大家皋伯通,居虎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
异之,日:“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
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
子归扶风。
(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
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
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
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
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11.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乐夫天命复奚疑B.而莫之天阕者
C.童子何知,躬逢胜饯D.今而见择,敢不请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鸿年幼丧父,且又遭逢乱世。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
那,年幼的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后到太学就读。
B.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孟氏则先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再
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
C.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他对妻子非常满意,给她取了字和名,在妻子对他隐居有
所质疑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
D.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不在梁鸿面前仰视,而把盛食物的托
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而伯通这才感到他不是一般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D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2)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参考答案:
10.B11.D12.B
13.(1)邻居家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备那家主人,而称赞梁鸿是道德
高尚的人。
(2)有势力的人家羡慕梁鸿的高尚节操,有很多人家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谢绝不
娶。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做此题若会翻译相关句子则问题不大,如果遇到生僻词太多导
致翻译不通时就需要一些方法技巧,所以考生在平时复习中应该广泛储备断句技巧,文言
文断句的常用方法有:(1)找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
方。(2)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
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日",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
话双方,来断句。(3)辨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
断句,另外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4)据修辞,顶真、排比、
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以上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
手”。
做本题时首先尝试译句:家境贫寒却崇尚独特的节操,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著
述。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放猪。曾经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受灾
的人家,问他损失了多少,把猪全部拿来做赔偿。据翻译可以确定答案为B。
也可以使用排除法,首先仔细辨析四个选项之间的异同,快速找出明显错误处,以便排
除。
本题“博览无不通”和“不为章句”之间是很明显的对比关系,用表转折的“而”连
接,可见“而”前需要断开。可排除AD。
“乃牧豕于上林苑中”,这是介词结构或叫状语后置句,“于……中”是固定结构,可
见,应该在"中"字后断开,据此排除C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做这类题考生应该熟悉常见的特殊句式,比如:省略
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
句、为动句等等。本题
A项,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复疑奚”;
B项,而莫之天阕者,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莫天阕之”;
C项,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童子知何”;
D项,今而见择,敢不请罪,大意是“现在我被您舍弃,哪敢不向您请罪”,可见“见”表
被动,这是被动句;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客观选择题,常见问题有重点词语
翻译不准、时间混淆、发生事件杂糅、承接递进关系颠倒,强加因果等等。做这类题态度
一定要认真,耐心细致,逐字逐句检查,常常是一字之差。
B项,“孟氏则先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再请求制作粗布衣服……”顺
序有误,原文是“女求作布衣、麻履,,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可见
孟氏先请求制作粗布衣服等,等到出嫁时,才梳妆打扮,盛装入门。
故选B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
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誉写时保证赋分点的落
实。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句的理解:(D耆老,老人们:恒人,平常人;乃,就;责让,
责备,同义复合词;长者,道德品质高尚的人。(2)势家,有权势的人家;高节,高尚节
操;女,名词作动词,把女儿嫁给……。
【点睛】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
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
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
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
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
(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
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
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
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参考译文
梁鸿的字叫伯鸾,是扶风平陵县人。父亲让,王莽时候做城门校尉,寓居在北地,死
在那里。梁鸿那时年纪还小,因为遇上乱世,就用席子卷着把父亲埋了。后来在太学读
书,家境贫寒却崇尚独特的节操,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著述。完成了学业,就
在上林苑放猪。曾经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受灾的人家,问他损失了
多少,把猪全部拿来做赔偿。那家主人还认为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愿意用
自己的身体做工来抵。”那家主人答应了,梁鸿就给他们做杂务,早早晚晚从不懈怠。那
家邻居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怪那家主人,并称赞梁鸿忠厚老实。从此那
主人才敬佩梁鸿,觉得他很特别,把猪全部还给梁鸿。梁鸿不接受,离开返回自己家乡。
有势力的人家羡慕梁鸿的高尚节操,有很多人家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谢绝不娶。
同县姓孟人家有个女儿,形状肥胖丑陋黝黑,力气很大,能举起石臼,不想匹配婚嫁,年
龄都到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什么原因,那女子说:“要得到梁伯鸾那样贤能的。”梁鸿听
了就下礼聘了她。女子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等到出
嫁,才梳妆打扮进了门。过门七天梁鸿都不答理她,妻子就跪在床下请求说:“我私下听
说您有高尚的节义,挑选斥退了几个女子,我选择夫婿,也高傲地对待过几个男子。现在
我被您舍弃,哪敢不向您请罪。”梁鸿说:''我要的是穿粗布衣服,可以同我一起到深山
隐居的人罢了。你现在居然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的意愿呢?"妻
子说:“只是看看你的志向罢了。我自有隐居的服装。”就重新把头发梳成椎形的髻,穿
上粗布衣服,做着女人的活计到梁鸿的面前来。梁鸿非常高兴,说:“这真是我梁鸿的妻
子啊,能够服侍我喽!”于是给她起了个字叫德曜,取了个名叫孟光。
生活了一段时期,妻子说:“常听先生想隐居避患,为何现在还不行动?难道如此苟且
偷生?”梁鸿说“对。”于是共同到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来到吴,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米。每当打工回来,妻子
就准备好食物,从不敢在梁鸿面前直接仰视,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伯通看
到了感到很奇怪,说:“那个打工人能让他的妻子如此敬畏他,不是平常人。”就让他在
家里住。不干那些杂事。梁鸿闭门著书十余篇。等到梁鸿死后,伯通要了一块地将他葬在
吴要离墓旁。众人都说:“吴要离是壮烈之人,梁鸿品性清高,可以让他靠近要离。”葬
完,妻子回到扶风老家。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7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
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
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
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和,跟
C.洎牧以谗诛等到
B.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D.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6.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至丹以荆卿为计
A.作《师说》以贻之
C.斧斤以时入山林
B.以乱易整,不武
D.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第一段中,作者认为,燕赵两国“始有远略”,但后来燕“以荆卿为计”,赵杀李
牧,都是其行为导致了灭国。
B.第二段假设论证,指出六国如能封谋臣、礼奇才、并力西向,则可能不至于“为秦
人积威之所劫哉”。
C.第三段点明题旨,将北宋形势和六国形势作比较,借古讽今,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
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D.“呜呼”“悲夫”等叹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感慨的语气与说服的力量,表达了作
者对时局的深切忧虑。
参考答案:
5、A.(与:结交,亲附)
6、B.(B和例句都是“用”A.连词,表目的,来C.介词,按照D.介词,因为)
7、A.(不是自身导致了灭亡,而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
亡,诚不得已”“不赂者以赂者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情景补充人物的对话,要求简洁得体。(6分)
主持人:您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画吗?
嘉宾:①o(2
分)
主持人:老人为什么喃喃自语这句话?
嘉宾:②。(2
分)
主持人:您觉得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嘉宾:③,(2
分)
参考答案:
①一个老人对着镜子说:孩子们都忙……
②孩子不在身边,老人非常孤独。
③老人缺少精神上的赡养。
④您觉得孩子们能做些什么?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得体。材料由一幅漫画和主持人与嘉宾的问答组成。漫画表现的
是空巢老人的现状,是当今社会的一大亟须解决的问题。读懂了漫画内容,根据问答提
示,横线处不难作答。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玉树藏族自治州,,,,,
,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葵之乡”和“虫草之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体育场馆设计与建造合同3篇
- 2024年定制电路升级改造协议版
- 2024加盟商物流配送协议
- 2024年协议延期条款专业样本一
- 2024年专项多孔砖订货协议版B版
- 2024年度停车场绿化维护合同3篇
- 2024定制版:医疗设备融资租赁与购买选择权协议
- 2024年小型餐饮店员工协议模板精简版版B版
- 2024年国际海上物流合同:合同类型及其应用场景剖析版B版
- 2024年山东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答题技巧与方法
- 【初中数学】第4章基本平面图形单元达标测试题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2024《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全文课件
- 中国法律史-第三次平时作业-国开-参考资料
- 202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必背1000题题库【含答案】
- 2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10000道)(A4直接打印-每页100题)
- 【市级公开课】高考英语读后续写教学设计(表格式)
- 新桥中心小学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实施目标达成评估表
- 印尼公司法中文版
- 浅谈汽车碰撞安全研究(页)
- 枝晶间距综述
- 肿瘤科专业组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GCP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