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点,包括实词,虚词的用法,句法知识,古文化常识等,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体会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分析人物说理的思路和技巧。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点,包括实词,虚词的用法,句法知识,古文化常识等,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体会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分析人物说理的思路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战争的最高境界: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在波诡云谲的春秋时期,烛之武就是运用谋略,成功运用了离间计,瓦解秦晋联盟,保全了国家。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的缤纷世界。

二必备知识链接

1.关于《左传》

(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

2.拓知识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通史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的《春秋》、“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③《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伴读]③就是我们常说的《左传》,也叫《左氏春秋》。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3.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二)整体感知

方法:让学生听教师范读,使学生注意并归纳重点字的读音。

示例:汜(fàn)南_佚(yì)之狐_夜缒(zhui)而出

亡郑以陪(p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que)秦

秦伯说(yuè)_逢(páng)孙

(三)理清思路

方法:恰当运用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小结:

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

明确: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第二段: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明确:郑伯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第三段:说退秦师

三文本探究

(一)交流讨论

背景介绍: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在公元前632年晋国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

1.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明确:晋秦联军兵临城下,形势严峻,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但两军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下文的成功分化埋下伏笔。

1.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

以其无礼于晋(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郑贰于楚(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2.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于郑伯之时先辞后应,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很重要的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近况,他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从侧面交代了郑伯的人物特点,作为国君,他虽不善用人,但在关键时刻,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体现了他政治上的精明;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难为重。这一部分内容用粗线条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他奔赴秦军营地的义勇行为做了必要的铺垫。

3、探究------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明确: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小结: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4分析人物形象

(1)请结合文本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明确:①是一个志士。“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任面前,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②是一个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③是一个辩士。烛之武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华解除了国家的危机。他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君,是个非常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

(2)课文中提到了三个国君——郑伯、秦伯、晋侯,虽然着墨不多,却也是形象鲜明生动丰富,请分析这三个国君的形象。

明确:①郑伯是一位即将亡国的君主,在文中的表现主要是“一从"一曰”。在秦、晋围攻的危急时刻,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而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放弃,而是首先自责,动之以情,很好地抚慰了烛之武;然后又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终使烛之武“许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展现了一位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精于言辞的君主形象。

②秦伯。他在这场危机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作者用了“说(悦)"盟”“使"还”四个动词来写秦伯,写出了秦伯决策之过程。他先与晋围郑,后与郑结盟,这完全是站在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的。与晋围郑,是为了向外扩张的需要,当他认识到这样做只会增强晋国的实力,而秦国不会获取什么好处时,立即决定与郑结盟。最后“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使晋侯不敢击郑,“乃还”。秦伯是一个善于决策、善谋利益的君主形象。

③晋侯。晋侯以“不仁"不知”“不武"三个理由明智地拒绝了进击秦军,避免了晋国遭受更大的失败。既表现了一个君主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又显示了成霸业者应有的隐忍不发的胸怀和随机应变的谋略。

5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矛盾,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明确:这段125字的说辞委婉曲折,开阖跌宕,表达了五层意思。

第一层:投之以诚,坦言“知亡”,示弱臣服,以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为说服提供契机。

第二层:说之以理,亡郑对晋国有利,而对秦国无利,告之“邻之厚,君之薄也”,不智。

第三层:诱之以利,从正面来说若“舍郑”,郑国则愿作为秦国“行李之往来"的东道主,对秦“亦无所害”,存郑对秦国无害而有益。

第四层:附之以据,晋不可信,历史上晋就有背叛前科,秦晋联盟不可靠。“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抓住秦、晋之间的历史矛盾,挑拨其盟,拉拢秦君。

第五层:申之以患,“夫晋,何厌之有?”未来晋国还将威胁秦国安危,影响秦的称霸。推测未来,极言晋贪得无厌,毁其盟约;充分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