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文书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文书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文书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文书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文书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1.1项目区位图1-1项目地理位置图1.2工程规模本项目起点与黄金五支路(现状)平交,终点与狮子山路(在建)平交。道路长度为391.225m,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车速20km/h,标准路幅宽度为12米;道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本次设计道路南侧为二号安置小区,建成时间较长,现状内部道路均为混凝土路面,为方便居民出行,提高驾驶舒适度,改善居民生活。对小区道路进行“白改黑”改造。“白改黑”面积约6644m2。同时为保证起点处K0+000~K0+060段车辆右转视距,本次设计对起点山丘进行平场设计。本项目拟定于2023年中旬开工,计划工期为6个月。图1-2项目范围示意图1.3工程设计范围本项目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范围内的道路、排水、照明、海绵城市设计以及二号安置小区内部道路“白改黑”工程等。1.4设计依据①与业主签订的合同;②《黄金坡片区路网控规》;③《荣昌区黄金坡新区文书路建设工程方案设计》;④《荣昌区黄金坡新区文书路建设工程初步设计》;⑤《荣昌区黄金坡新区文书路地质勘察报告》;⑥业主提供的现状地形图;⑦业主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1.5采用的主要设计标准、规范1)《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CJJ37-2012);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5)《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6)《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7)《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8)《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9)《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1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1)《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12)《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13)《城市道路维护工程设计规范》(DB50/T305-2008);14)《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16);15)《城市道路橡胶沥青路面技术规程》(DBJ50/T-237-2016);1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1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1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19)《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20)《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G5142—2019);2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2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1.7初设专家审查意见(道路)的执行情况1、道路平面图中北面的临时路口可不设。回复:根据专家意见复核,已取消该临时路口。2、特殊路基处理:路基注浆加固段,该段回填土时间大于3年。该道路为城市支路,为了控制工程造价,路基注浆加固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回复:根据专家意见复核,根据地勘资料及现场踏勘,该段路基在建设安置房时期已进行处理,本次设计仅对路床范围进行翻挖换填处理。3、路面结构设计图和人行道设计图中路缘石与路面的高度不一致,一个是200,一个是150。回复:根据专家意见复核,本项目路缘石外露高度为150,图中已修改。4、本项目初设基本满足要求。回复:根据专家意见复核,本项目根据初设编制文件编制。5、没有提供地勘资料。回复:根据专家意见复核,已补充地勘资料。6、提供投资概算金额是否包含原安置房小区道路“白改黑”及平场土石方项目。回复:根据专家意见复核,该项目概算金额中已包含原安置房小区道路“白改黑”及平场土石方项目费用。7、复核该项目与已建成道路各管网的连接位置及标高和保护。回复:根据专家意见复核,新建雨水管埋深1.1m,下游已建管网根据现场实测埋深约1.5m。施工前应复核标高及位置。污水接入下游新建管网,雨污水下游现状及新建管网满足本次设计管网接入要求。8、进一步考虑该道路(K0+030~K0+300)区域内路基的处理方法。回复:根据专家意见复核,根据地勘资料及现场踏勘,该段路基在建设安置房时期已进行处理,本次设计仅对路床范围进行翻挖换填处理。9、本项目没有设置行道树,是否需要请说明。回复:根据专家意见复核,本项目人行道宽度为2m,为保证人行道步行宽度,同时结合荣昌区规划,本项目不设置行道树。1.8对规范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本项目施工图设计无违反强条的情况。二、建设条件(摘录至地勘)2.1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2.1.1气象荣昌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受东亚环流控制,为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8℃,年总积温6482℃,无霜期327天,历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为26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282h。平均年降水量1099mm,暴雨主要集中在6~8月,降雨趋势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受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气候的相互影响,气候温和。具有夏热冬暖,光热同季,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润多阴等特点。2021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1天,达标率79.7%。2.1.2水文条件工程区位于位于荣昌区新城区,场地内及周边无其他地表水体、水系分布,勘察区地表水对工程影响小。2.1.3地形地貌勘察区属造剥蚀浅丘地貌。场地位于重荣昌区黄金坡片区荣昌中学(黄金校区)东侧。起点与黄金五支路(现状)平交,终点与狮子山路(在建)平交。拟建道路位于城区内,场地周边为施工区或已建筑道路、房屋及少部分原始地形,场地地势总体呈西北侧较高,东南侧较低斜坡地形,道区内地形最高点位于场地中部(K0+040左侧)斜坡顶部地段,标高约343.5m左右,最低点位于道路终点附近(K0+320左侧)一带,标高约326.5m左右,场地总体高差约15m,地形坡角一般0~10°,道路两端局部边坡地段坡角35~50°,区内地形地貌总体为简单。2.2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通过对该区地质调查,并查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拟建工程区在构造上位于石盘辅向斜北西翼(见图2),岩层呈单斜产出,倾角平缓,近水平状,经现场实测得岩层产状:倾向155°∠2~3°,层面较平直光滑、略有起伏,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根据岩体露头测量统计,场区内主要发育有两组构造裂隙发育:裂隙L1:产状82°∠66°,张开1~3mm,裂面平直、光滑,泥夹岩屑充填,延伸长一般1.00~2.00m,裂隙间距2~3m,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结合很差。裂隙L2:产状160°∠74°,张开1~3mm,裂面略有起伏,泥夹岩屑充填,延伸长一般1.00~1.50m,裂隙间距1.00~4.50m,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结合很差。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现场调查,场区内及附近未发现活动性断裂从拟建场地通过迹象,场地稳定,场区岩体总体上较完整,场地地质构造简单。图2-1勘察区构造纲要图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15)、《中国地震反映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15),该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综上,区内地质构造条件简单。2.3地质岩性据本次调查和勘察钻探揭露,本次勘察区内主要出露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砂岩互层。地层简述如下:(1)第四第土层1)人工填土(Q4ml):素填土,杂色,结构松散,根据调查,主要由砂、泥岩碎石组成,含量约30-40%,粒径约10-80cm,其余为粉质粘土,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稍密,局部地段为松散,稍湿,回填时间约5~8年。该层分布于整个勘察场地,本次钻孔揭露厚度0.90(ZK1)~12.70m(ZK17)。2)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红褐、褐黄色,可塑,稍湿,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切面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含2~5%砾石。本次仅在钻孔ZK2中有揭露厚度5.30m,其它有少量钻孔分布较薄,一般0.50~1.00m。~~~~~~~~~角度不整合~~~~~~~~~(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场地主要出露为泥岩、砂岩互层。泥岩(J1z-Ms):褐红色,泥质结构,薄层-中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局部含砂质团块及条带,分布于整个场地,部分以透镜体出现,大部分未钻穿。砂岩(J1z-Ss):褐黄、褐灰色,中厚层状构造,中粒结构,钙质胶结,主要为长石、石英及云母等矿物组成,偶夹灰绿色泥质团块,该层以夹层分布。(3)基岩风化带1)强风化带基岩岩芯破碎,多呈块状、短柱状,强度较低,本次勘探揭露厚度0.90(ZK10)~1.90m(ZK6)。2)中等风化带基岩岩芯较完整,多呈短柱状、柱状,强度较高,本次勘探揭露厚度2.80(ZK2~10.30m(ZK3)。2.4分段地质评价经调查,据区域地质资料和本次勘察表明:拟建场地及附近无滑坡、断层、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未见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地内按设计地坪标高整平后,对开挖(回填)形成的边坡进行有效支护后稳定。钻探揭露岩石层位连续稳定,无软弱夹层,力学强度较高。故拟建场区整体稳定,适宜拟建工程的建设。(1)K0+000~K0+025段原始地貌为已有城市道路(黄金大道五支路),地形坡角一般0~5°,上覆土层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土层厚度1.00~7.20m,下伏基岩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组成,岩层连续稳定。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按设计,道路顺接现有黄金大道五支路,为一般路基地段,形成挖填方边坡最大高度小于2.0m。该路段现状稳定,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场地稳定,道路挖填方边坡高度较小,合理设计治理后,适宜拟建公路工程建设。(2)K0+025~K0+060段原始地貌为斜坡及施工边坡区,地形坡角一般5~20°,边坡坡角约50°,上覆土层有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土,土层厚度0.50~1.00m,下伏基岩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组成,岩层连续稳定。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按设计,道路为挖方路基地段,道路为挖方路堑段,形成的挖方边坡最大高度约7.2m,为岩质边坡,位于道路K0+035左侧,设计采用1:0.75放坡处理。该路段场地现状稳定,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场地稳定,道路挖形成的挖填方边坡按设计放坡或支挡处理后总体稳定,适宜拟建公路工程建设。(3)K0+060~K0+280段原始地貌为施工平场区,现已经人工回填平场处理,地形坡角一般0~5°,上覆土层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土层厚度1.20~7.50m,下伏基岩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组成,岩层连续稳定。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按设计,道路为一般路基地段,形成挖填方边坡最大高度小于2.0m。该路段现状稳定,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场地稳定,道路挖填方边坡高度较小,合理设计治理后,适宜拟建公路工程建设。(4)K0+280~K0+340段原始地貌为斜坡及施工区,地形坡角一般5~10°,边坡坡角约35°,上覆土层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土层厚度1.30~5.20m,下伏基岩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组成,岩层连续稳定。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按设计,道路为填方路基地段,形成填方边坡最大高度约5.20m,位于道路K0+320左侧。该路段场地现状稳定,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场地稳定,道路挖形成的填方边坡按设计放坡后总体稳定,合理设计治理后,适宜拟建公路工程建设。(5)K0+340~K0+391.225段原始地貌为施工平场区,地形坡角一般0~5°,上覆土层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土层厚度5.50~12.70m,下伏基岩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组成,岩层连续稳定。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按设计,道路为一般路基地段,形成挖填方边坡最大高度小于2.0m。该路段现状稳定,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场地稳定,道路挖填方边坡高度较小,合理设计治理后,适宜拟建公路工程建设。2.5路堑段工程地质评价拟建公路按设计路面高程开挖后,将在公路的两侧形成多处人工边坡,边坡高度差异较大,其最大边坡垂直开挖高度约7.2m(设计放坡后)。根据设计,开挖边坡坡率按1:0.75分阶放坡(存在外倾结构面坡地段沿外倾结构面进行放坡),对坡面进行防护,台阶高度小于10.0m,中间设置2m宽护坡道,并设置浆砌条石护面墙。本次着重对公路开挖边坡垂直高度大于3.0m的边坡进行分段工程地质评价,对公路开挖边坡垂直高度低于3.0m的地段,因其地质条件较简单,边坡稳定性较好,不做单独的分段评价,其放坡坡率按设计坡率实施。详细勘察区开挖边坡段多为岩质边坡,其穿越地带地层连续稳定,无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现象,岩体较完整,开挖边坡段按设计坡率放坡后,稳定性较好,开挖后的边坡稳定性主要受结构面控制。公路沿线主要将形成2段较明显的挖方路堑边坡段(见下表4.1-1),边坡高度差异较大,其最大边坡垂直开挖高度约7.2m(设计放坡后)。公路边坡经设计放坡、支挡后边坡稳定,适宜拟建公路建设。公路沿线挖方路堑段表序号类别起止桩号长度平场填挖深度范围(m)(m)1挖方路段K0+025~K0+060左侧352.0-7.22挖方路段K0+025~K0+050右侧252.0-3.0(1)挖方路堑边坡评价:①K0+025~K0+060(左侧挖方路堑)边坡该原始为斜边坡地段,上部土层厚度较薄,一般0.0~0.50m,形成挖方路堑边坡为岩质边坡:参照剖面1-1'剖面,边坡长35m,边坡高2.0~7.2m,坡向180°,挖方岩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三级、工程安全系数Fst取1.25,为Ⅲ类边坡,主要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表层分布薄层第四系人工填土,岩层产状155°∠2~3°,与边坡大角度相交,为切向坡、层面对边坡稳定性无不利影响;岩体中砂岩裂隙相对较发育,主要发育2组裂隙:裂隙L1:产状82°∠66°,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性无不利影响;裂隙L2:产状160°∠74°,与边坡小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大,岩质边坡稳定性受裂隙L2控制,直立开挖易沿裂隙L2产生滑塌掉块。根据设计,挖方岩质边坡按1:0.75放坡处理,按设计放坡后,结合赤平投影分析图4.4-1可知,开挖边坡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岩体发育裂隙倾角较陡,不利结构面已清除,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边坡总体稳定,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8°。建议对边坡按设计坡率放坡后,对坡面进行护坡处理,加以排水措施。图2-2K0+025~K0+060(左侧挖方路堑)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图②K0+25~K0+050(右侧挖方路堑)边坡K0+025~K0+050段上部土层厚度较薄,一般0.0~0.50m,形成挖方路堑边坡为岩质边坡:参照剖面1-1'剖面,边坡长25m,边坡高2.0~3.0m,坡向0°,挖方岩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三级、工程安全系数Fst取1.25,为Ⅲ类边坡,主要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表层分布薄层第四系人工填土,岩层产状155°∠2~3°,与边坡反向相交,为反向坡、层面对边坡稳定性无不利影响。岩体中砂岩裂隙相对较发育,主要发育2组裂隙:裂隙L1:产状82°∠66°,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性无不利影响;裂隙L2:产状160°∠74°,与边坡反向相交,对边坡稳定性无不利影响;边坡稳定性受岩体强度控制。根据设计,挖方岩质边坡按1:0.75分阶放坡处理,按设计放坡后,结合赤平投影分析图4.4-2可知,开挖边坡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岩体发育裂隙倾角较陡,未形成不利结构面,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边坡总体稳定,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8°,建议对边坡按设计坡率放坡后,对坡面进行护坡处理,加以排水措施。图2-3K0+25~K0+050(右侧挖方路堑)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图2.6路堤段工程地质评价拟建公路按设计路面高程平场后,在地势平坦及低洼地段为填方路堤段,沿线共分布有1段(见下表4.5-1),填方路堤段路堤高一般2.0~5.50m。根据设计,开挖边坡坡率按1:1.50放坡,并设置浆砌条石护面墙以及采用护肩挡墙或衡重式挡墙支挡处理。沿线路堤边坡表序号类别起止桩号长度平场填挖深度(m)(m)1填方路段K0+280~K0+340两侧602.0~5.50原始地貌为低丘地貌,主要以平地地形为主,地形平缓,上覆土层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少量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粉质粘土,土层厚度1.30~5.2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砂岩、少量粉砂岩组成。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平场主要为填方段,路基主要为人工填土。按设计标高施工时应做好回填土的压实处理,并对浅部的软土进行清除。平场后路基为人工素填土,人工素填土段需进行夯实处理,压实系数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要求,并对公路两侧填方边坡进行放坡+支挡处理。该路段地形平坦,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场地稳定,适宜拟建公路工程建设。填方路堤边坡分析:①K0+280~K0+320两侧填方路堤边坡参照剖面7-7'剖面,边坡长60m,填方边坡高2.0~5.5m,人工填方边坡,主要为未来人工填土,回填区原始地形平坦,地形坡角0~5°,上部分布薄层第四人工填土,厚1.30~5.20m,底部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岩、泥岩,岩层产状155°∠2~3°,回填边坡岩土界面倾角平缓,边坡主要破坏模式为沿土体内部发生圆弧滑移破坏,开挖边坡设计按1:1.50放坡,放坡后,边坡总体稳定,建议对边坡按设计坡率放坡后,对坡面进行护坡处理,加以排水措施。2.7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拟建场地位于城区及原始斜坡地形,区内未形成统一地表水系,也无冲沟及农田等。(2)地下水勘察区属构造剥蚀中山地貌类型,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及水力特征,勘察区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地表堆积层中,该类地下水具有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且受季节影响显著,属季节性潜水。区内松散堆积层主要为粉质粘土和人工填土,土层高程相对较高,位于斜坡地段,高于地下水位以上,场地及周边无河流、农田等地表水系,地下水总体贫乏。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岩石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中以及层间裂隙中。场区内下伏基岩为主要泥岩、砂岩及页岩层,泥岩及页裂隙不发育,是相对隔水层。场地位于斜坡地段,目前多为荒坡,地形坡角较陡,利于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其场地地下水位埋深较大,地下水总体较贫乏。通过对所有钻孔孔内循环积水提干48小时后量测,勘察期间钻孔未见稳定地下水位,地下水恢复缓慢,场地总体地下水较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2.8软弱土及过湿土评价拟建道路沿线穿过为城,区内为施工平场区及少量原始斜坡,区内未见统一地表水系,也无农田、渔塘及溪沟等地表水体分布,场地分布地势相对较高,无过湿土分布。2.9建设场地地物条件(1)周边道路情况本项目周边的现状道路主要有:黄金大道:城市主干路,标准路幅宽度44m,双向六车道。黄金五支路:城市次干路,标准路幅宽度26m,双向四车道。狮子山路:城市次干路,标准路幅宽度22m,双向四车道。玉带路:城市主干路,标准路幅宽度32m,双向四车道。图2-2周边道路建设情况图图2-3项目起终点(2)拟建区域建设条件本项目拟建区域内,K0+060~K0+260段南侧为现状安置小区,北侧为现状厂房。K0+260~K0+370段路线两侧为原始地貌。图2-4项目拟建范围现状照片2.10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拟建道路位于荣昌城区,道路沿线为施工平场区及少量原始斜坡,道路起点接现有黄金五支路,道路K0+060~K0+160左侧为施工区,分布有施工临时建筑物,建筑区距离约5.0~80.0m,道路工程建设时在该段有少量挖填边坡形成人,将对拟建道路周边的建筑造成不利影响,边坡开挖时应及时作好支挡,以免造成安全隐患。同时施工前应探明沿线管线、管网分布埋藏性况,以免施工对管线、管网造成破坏。因此在工程建设应作好生产所产生的对相应的环保措施,加强地表水排放和处理,作好周边环境监测。2.11道路排水系统概况本工程起点与黄金五支路相交,终点与狮子山路(在建)相交。狮子山路正处于施工阶段,设计有市政排水管网,起点处黄金五支路已施工完成,道路范围内有现状市政排水管网。2.12地基均匀性评价拟建场地按道路设计地坪标高整平后,场地主要分布为:人工填土,土层厚度1.10~12.70m,布于整个沿线道路地段,分布不连续,不均匀;粉质粘土分布不连续,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0.00~5.20m,为不均匀地基;强风化基岩分布不连续,厚度较小,为不均匀地基;下伏中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强度较高,为均匀地基。2.13拟建场地特殊土评价拟建场地特殊土体为人工填土。场地平场后在场地东侧入场公路地段进行回填,回填深度一般0.00~12.7m,未来回填土变异性较高,土体均匀性较差,未完成固结,其力学性质差,变化较大,易发生不均匀沉降,不能直接作为基础持力层,若选用该层作为持力层应作压实处理,压实系数不小于0.97,其具体承载力应根据现场荷载试验确定。粉质粘土:平场后,在场地内零星分布,分布厚度一般0.00~5.20m,分布不连续,厚度变化较大,为不均匀地基,一般不宜作建筑物基础持力层。强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厚度为0.90~1.90m,分布不均匀,岩体破碎,力学性质差,同时因风化差异,其力学性质差异也较大,该层不宜作建筑物持力层。2.14工程风险分析勘察区属构造剥蚀中山地貌。场地位于重庆市荣昌区黄金坡片区荣昌中学东侧,起点位于与黄金五支路(现状)平交处,终点位于与狮子山路(在建)平交处,道路总长度为391.225m。场地周边为施工区或已建筑道路及少部分原始地形,场地地势总体呈中部较高,周边较低斜坡地形,区内地形最高点位于场地中部(K0+040左侧)斜坡顶部地段,标高约343.5m左右,最低点位于道路终点附近(K0+320左侧)一带,标高约326.5m左右,场地总体高差约15m,地形坡角一般0~10°,道路两端局部边坡地段坡角35~50°,区内地形地貌总体为简单。据本次勘察表明,场区内出露地层为:区内主要出露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砂岩组成,岩层连续稳定。拟建场区地形平坦,整体稳定,场区及附近无滑坡、断层、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也无地下硐室。根据设计方案,拟建按设计高程平场后,道路两侧将会形成高度2.0~7.20m的边坡。工程建设主要地质环境风险问题为:道路平场形成的填方边坡、挖边坡开挖后的稳定性问题。场地形成的边坡高度较大,边坡稳定性较差,可能造成的边坡失稳风险较大,对边坡应进行合理的支挡,对北西侧开挖的岩土质边坡,应进行先支挡后开挖,确保工程施工安全。在工程建设时应作好生产过程中的排放水处理,作出相应的环保措施,加强地表水排放和处理,作好周边环境监测,以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综上,拟建工程地段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较简单,平场后形成的挖填方边坡高度较大,造成的工程风险较大。工程建设中应加强对造成的工程风险较大地段进行工程防治和施工安全防护,严格控制施工方法和施工序顺,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安全。2.15岩土工程结论及评价(1)通过本次勘察,查明了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勘察工作质量达到了勘察技术委托书和有关规范的要求,提交的勘察报告及有关设计参数准确可靠,可提供设计使用。(2)场地内无滑坡、断层、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未见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地整体稳定;场地下伏基岩产出连续稳定,力学强度较高,场地内按设计地坪标高整平后形成的边坡经过合理、有效的设计治理后,场地整体稳定,适宜拟建工程的建设。(3)场地地下水总体贫乏,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小,水、土对混凝土、钢筋为微腐蚀性。(4)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Ⅶ(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对岩土体影响小,地震作用下岩土稳定。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乙类)。(5)道路按设计高程开挖后,多处将形成高切坡,在无外倾结构面的情况下原则上按设计坡率放坡,在有外倾结构面的情况下则建议按外倾结构面的产状进行放坡,同时由于线路较长,岩层产状变化大,各段节理裂隙变化亦较大,建议在实际开挖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6)在基础开挖后应加强岩土力学测试和原位试验工作,进一步确定岩体力学性质;施工中应加强编录和验槽工作,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勘察、设计监理方,并及时处理。(7)场相关岩土参数取值建议见表3.5-1。(8)拟建场地在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地下水贫乏,但是遇雨季施工时应注意采取适当的防水、排水措施,以防止基坑受雨水浸泡。(9)本次岩土工程试验为以点代面,工程建设时应加强基底持力层的力学性质试验。(10)回填区易产生不均匀沉降,拟建公路多处地段填方较厚,建议对人工素填土进行夯实处理,压实系数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要求,以免产生沉降。(11)完善场区地表水的排放措施。(12)由于部分切坡段的长度较长,建议开挖时实行跳槽分段施工,并边开挖边支护,以防发生垮塌等灾害。。(13)施工中加强验槽工作,发现异常,及时处理。(14)拟建公路沿线周边分布为居民区,局部地段与公路相隔较近,工程建设时应注意对相邻建(构)物的保护,尤其是在周边进行开挖时,应先对建筑物基础形式进行查明,对开挖边坡进行及时并加强支护。三、主要技术指标文书路采用城市支路标准,设计速度20km/h,路基宽度采用12米,标准段采用双向两车道,路面为沥青混凝土。根据片区路网研究成果及交通量预测,参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和《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确定技术标准如下:序号项目名称单位规范标准设计取值1道路等级

城市支路城市支路2设计速度km/h20203最小平曲线半径m20(设超高)70(不设超高)2555最大纵坡%8.03.06最小纵坡%0.30.87最小竖曲线凸曲线m100(极限值)15008凹曲线m100(极限值)/9设计荷载

城-B级城-B级10路面结构层设计年限年101011路面设计轴载

BZZ-100BZZ-10013最小净高m≥4.5≥4.514路拱横坡

横坡1.5%横坡1.5%15地震基本烈度

7度按7度构造设防以上道路设计的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四、道路工程设计4.1设计控制因素①规划道路红线;②相交道路高程:项目起点K0+000与现状黄金五支路平交,现状高程332.124m。项目终点与在建狮子山路平交,施工图高程331.699m;③沿线构筑物:①路线K0+060~K0+295段右侧为现状安置房小区,临街人行道已建成;④道路K0+295~K0+380段两侧为狮子山公园,道路与公园设计需紧密衔接。4.2道路平面设计本次道路平面设计与上阶段一致,道路呈东西走向,设计起点K0+000(坐标:X-3257295.231、Y-560220.788)位于荣昌中学东侧,与现状黄金五支路相交,向东延伸,设计终点K0+391.225(坐标:X-3257276.584、Y-560610.177)与在建狮子山路平交,路线全长391.225m,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车速20km/h,标准路幅宽度为12m。图5-1道路平面图4.3道路纵断面设计本次道路纵断面设计与上阶段一致,道路在纵断面设计中除满足规范要求外,将与各道路沿线安置小区现状标高以及道路起终点交叉口标高作为控制因素。设计起点与现状黄金五支路相交,标高为332.124mm,先以3%的上坡将道路标高抬至与现状安置房标高一致,上坡段长度71.161m,再以0.8%的下坡至终点,下坡段长度320.064m,终点交叉标高为331.699m。全线共一个竖曲线,半径为1500m。本次设计道路最大纵坡3%,最小纵坡0.8%,最小坡长71.161m。图5-2道路纵断面图纵断面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相关规范规定。4.4横断面路幅设计本次道路横断面设计与上阶段一致,道路标准路幅宽度为12m(标横一)。道路横坡:车行道向外1.5%,人行道向内2.0%。本项目K0+060~K0+300段道路南侧为现状小区,小区现状人行道临近本次设计文书路人行道边线,该段路幅宽度为13.8m(标横二),现状人行道宽度1.8m。具体路幅分配形式如下:12m=2m(人行道)+0.25(路缘带)+7m(车行道)+0.25m(路缘带)+2m(人行道)。13.8m=2m(人行道)+0.25(路缘带)+7m(车行道)+0.25m(路缘带)+2m(人行道)+1.8m(小区现状人行道)。图5-3道路标准横断面图4.5土石方情况本项目土方主要包含平场土方以及道路土方,其中平场挖方26992m3,填方431m3,弃方26561m3;道路挖方5214m3,填方2593m3,清表2099m3,弃方4720m3;现状人行道砖拆除260m3;累计挖方32206m3,填方3024m3,清表2099m3,弃方31541m3。(注:弃土运距暂估10km。)4.6平交口设计本次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原则:首先是根据各相交道路等级,划分不同类别交叉口;再根据不同类别的路口进行交叉口车道、展宽、渐变段设置等设计;最后根据路网结构分析,对其它交叉口进行详细设计。结合用地及路网结构、路段交通量的分析,对交叉口按照功能分级,对每级交叉口的形式及交通组织提出要求,结合交叉口流向流量预测的结果,指导下一步的交通设计。本次设计道路为城市支路,起点与现状黄金五支路(次干路)相交,为T型路口(右进右出)。终点与在建狮子山路(次干路)相交,为十字路口(右进右出)。交叉口均未考虑渠展宽。本项目终点与狮子山路相交,狮子山路K0+580东侧是按原规划预留交叉口,本次设计时规划已进行调整,结合现有规划,本次设计将该交叉口往北移动12.6m,与现有规划一致。图5-4交叉口位置调整示意图4.7超高加宽设计本次设计车速20Km/h,对圆曲线半径小于70m的平曲线上需设置超高。本项目最小半径为255米,故无需设置超高。根据规范,当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需在圆曲线内侧进行加宽。本项目最小半径为255米,故无需进行加宽设计。4.8路基设计4.8.1填方路基1)地表处理①地面横坡缓于1:5时,应清除草皮、耕植土及松软浮土等;地面横坡陡于1: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不小于2.0米,当覆盖土层较薄时,应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②当地下水影响路堤的稳定性时,采用拦截引排地下水或在路堤低部填筑渗水性好的材料。③地基表层应碾压密实,碾压后的压实度应满足相应路基高度的压实度要求。④道路经过水(鱼)塘地段的路堤,应采取排水、清淤换填、重压片石挤淤等方式进行处理。2)边坡坡率全线路堤利用路基挖方中的符合填料要求的土石填筑,填方边坡上部8m为第一级,坡比1:1.5,8m~16m为第二级,坡比1:1.75,16m以下每8m为一级边坡,坡比1:2,两级边坡间留2.0m护坡道。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置临时排水沟。4.8.2挖方路基本次设计考虑基岩按照1:1放坡,遇土层按照1:1.50放坡。挖方边坡第一级坡高8m,8m以上每8m为一级,各级边坡间留2m宽碎落台,碎落台设2%~4%的外倾斜坡。挖方边坡坡顶外有雨水向路基范围汇集时,在坡顶外4m占地红线内,靠占地线一侧设置截水沟,顺地势通过跌水或急流槽接入涵洞,排出路基范围。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排水防渗工作。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碎石或砂卵石。4.8.3特殊路基处理(1)零填零挖及土质挖方路基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面和路床总厚度时(h≤150cm),应将该深度范围内的地基表层土进行超挖并分层回填压实,填料应采用透水性材料。一般土质挖方路段路床顶面的压实度和土基回弹模量E0(≥40MPa)必须达到设计的要求,否则需进行超挖回填碾压,或采取其他工程措施处理,使之达到设计的要求;地下水较丰富,路基强度不高且土基EO值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必须作超挖换填处理,换填厚度为≥80cm砂砾或碎石等透水性材料。(2)翻挖换填处理因本项目挖石方量巨大,为避免建设浪费,本次翻挖路基全部利用挖方中较好土石方回填,提高路基稳定性。基坑翻挖换填按照设计1:1的临时坡率放坡,翻挖换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采用采用土边沟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路床开挖时应对房屋基础稳定性实时进行监测,避免对现状房屋造成影响。K0+060~K0+300段路基:素填土覆盖层深度约在5~6m,该段路基在建设安置房时期已进行处理,因处理时间较长,为保证路床承载力,本次对路床范围进行翻挖换填处理。路床以下0-0.8m换填挖方砂砾土。4.9车行道路面设计本次设计道路车行道路面结构首先需要保证道路的使用性能,同时兼顾为消防车辆临时停放及进出提供必须的路面强度,结构设计中以“强基薄面”的设计理论为基础,并借鉴周边道路的成功经验。路面设计以后轴载重100KN为标准轴载,用双圆荷载下的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进行分析计算,以容许弯沉、容许弯拉应力和容许剪应力作为设计和验算指标,采用相关路面设计软件进行计算确定路面厚度。结合重庆地区石材较丰富等特点,本次设计道路均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标准轴载为100KN,采用容许弯沉、容许拉应力双重指标进行控制。本次设计道路为城市支路。文书路具体路面结构层设计如下:4cm厚沥青玛脂碎石混合料(SMA-13);粘层油0.4-0.6kg/m2;6cm厚密级配沥青砼(AC-20C);0.6cm厚稀浆封层;透层油0.7-1.5kg/m2;20cm厚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0cm厚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碾压密实路基4.10人行道及附属设施4.10.1人行道铺装结构设计仿石材灰色生态透水砖60×30×6cm;透水M10干硬性水泥砂浆找平层2cm;C20无砂大孔混凝土基层15cm;级配碎石垫层15cm;粘土封层10cm。本项目道路K0+060~K0+300段南侧紧邻小区现状人行道,现状人行道为透水铺装,结构层良好,除部分人行道砖破损严重外无其余病害现象。现状人行道砖尺寸24×12×6cm,与本次设计尺寸有较大差别,为提升道路景观,本次考虑将该段现状人行道砖更换为本次设计人行道砖。4.10.2路缘石、路边石路缘石采用花岗岩路缘石,规格为15×40×99cm;路边石采用花岗岩路边石,规格为12×22×99cm。路缘石及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本项目人行道宽度为2m,为保证人行道步行宽度,同时结合荣昌区规划,本项目不设置行道树。4.11无障碍设计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进行无障碍设计。在道路路段人行道、沿线单位出入口、道路交叉口、人行过街设施、桥梁、公交车站等设施处满足视力残疾者与肢体残疾者以及体弱老人、儿童等利用道路交通设施出行的需要。(1)盲道本项目无障碍设施,在道路路段上铺设视力残疾者行进盲道,以引导视力残疾者利用脚底的触感行走。行进盲道在路段上连续铺设,无障碍盲道铺设位置一般距绿化带或行道树穴0.25~0.3m,行进盲道宽度0.6m。行进盲道转折处设提示盲道。对于确实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者的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圈围,以提醒视残者绕开。同时,路段人行道上不得有突然的高差与横坎,以方便肢残者利用轮椅行进。如有高差或横坎,以斜坡过渡,斜坡坡度应满足1:20的要求。(2)残疾人通道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对应人行横道线的缘石部位设置缘石坡道,三面坡缘石坡道坡度1:12。坡道下口与车行道得地面标高一致。交叉口人行横道线贯通道路两侧,经过道路分隔带处压低高度,满足轮椅车通行。在交叉口处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与人行道得行进盲道连接。同时还设置音响设施,以使视残者确认通过交叉口。沿线单位出入口车辆进出少,出入口宽度小的,设置压低侧石的三面坡形式出入口,顺人行道前进方向坡度为1:20,行进盲道连续通过。沿线单位出入口车辆进出多,出入口宽度大的,设置交叉口缘石式的出入口,人行道在缘石处设置单面坡缘石坡道,坡度1:20,并在坡道上口设置提示盲道。人行道对应公交车站处设置提示盲道与轮椅坡道,方便视残者与肢残者候车、上下车。人行道上提示盲道与行进盲道连接,提示盲道设置在行进盲道转折处,在候车站牌一侧设长度4m的提示盲道。图5-5交叉口无障碍设施(3)视距三角形视距三角形是指驾驶员接近交叉口前,对横向道路两侧的通视范围。图中是相交道路上同时到达交叉口的车辆在冲突点前能避让冲突及时制动所需的停车视距。交叉口设计中在视距三角形内不得有任何高于1.2m妨碍视线的物体。因此,需要对交叉口视距范围内的植栽高度、高架路、人行天桥的桥墩及台阶高度进行控制,尽可能使视线通透。图5-6视距三角形示意图4.12道路安全防护措施4.12.1人行道栏杆人行道栏杆:为保障人行安全,本次设计在填方边坡(永久边坡)大于2m的路段均设有人行道栏杆。具体设置段落如下:设置段落长度(m)文书路K0+270~K0+350左侧80文书路K0+300~K0+350右侧50合计130人行道栏杆采用加强型护栏:栏横管由3根不锈钢管组成,竖杆由10根镀锌钢杆组成,防撞性能强于一般矩形护栏。涂装主体颜色采用中国建筑色卡国家标准(GB/T18922)中1341号乳白色与1212号蓝色进行蓝白颜色组合。本项目人行道栏杆各材质壁厚均应符合:主承力构件壁厚,α≥3.0mm;一般杆件壁厚:α≥2.0mm.所有护栏水平方向,最薄弱处均能承受不小于1.50KN/m水平推力;安全防护栏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30年;安全防护栏杆安全等级为二级。4.12.2车行道栏杆车行道栏杆:本次设计在填方边坡(永久边坡)2m的车行道边缘设置了车行道栏杆,确保行车安全。具体设置段落如下:设置段落长度(m)文书路K0+270~K0+350左侧80文书路K0+300~K0+350右侧50合计130车行道防撞护栏采用B级组合式护栏:目前主城区城市道路中广泛采用组合式护栏作为道路中央隔离栏或防撞护栏,下部为水泥混凝土,上部为金属圆管。护栏材质必须采用符合相应防撞等级的镀锌钢管。涂装颜色采用中国建筑色卡国家标准(GB/T18922)中1341号乳白色不1212号蓝色进行蓝白颜色组合。注:本次设计文书路K0+270~K0+380段两侧为狮子山公园,若狮子山公园与道路同步建设,道路两侧不存在高填方区域,人行道栏杆和车行道栏杆可取消。五、平场设计5.1场地简述本项目起点处现状为一小山坡,该山丘影响车辆右转视距,为保证行车安全,以及方便后期地块开发,本次考虑结合荣昌区黄金坡片区对该山坡进行平场设计。本次平场区域位于文书路起点北侧,面积为13.63亩(约为9084平方米)。场地平整范围内规划有五条道路。区内工程原始地形最低标高约为332.5m,在文书路起点处,最高标高约为339m,在地块北侧。地形地貌:浅丘,区内目前未发现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5.2平场设计指导思想与思路本次平场设计结合道路标高以及现状道路标高作为平场标高控制,设置合理的坡度坡向,保证施工期间地块排水顺畅。5.3平场设计成果工程内容土方量(立方米)挖填备注平场地块26992431注:未考虑挖方松土系数及填方压实系数。5.4地块排水设计地块整体平场标高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施工期间应做好临时排水措施,可通过在施工进场道路时设置临时排水管道排入文书路和黄金五支路雨污水管网中。5.5土石方调配本项目整体外弃土石方量为26561立方米,由业主指定弃土场,弃土运距约10Km。5.6施工注意事项1、先铲除填土区各种植物的根茎,挖除种植土。如发现填土区内有地下障碍物如建筑遗址、大石块等,应及时清除移走。2、回填区应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回填土的施工质量必须分层进行,且应在每层的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后铺上层土。非道路路基范围的回填区分层回填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粒径不大于50cm,场地压实度不小于90%。回填土的施工质量必须分层检验,且应在每层的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后铺上层土。3、在施工中,通过试验求出达到设计要求压实系数的合理的碾压遍数,然后以碾压遍数来控制压实情况,指导施工。4、回填土不得使用淤泥和耕填土,以及有机含量大于8%的土。5、作好施工期间的临时排水措施,合理安排场地内的排水线路,并避免场地外的水进入场地内。六、二号安置小区内部道路“白改黑”设计本次设计道路南侧为现状安置小区,小区内部道路为混凝土路面,为提升小区形象,方便居民出行,提高驾驶舒适度,改善居民生活。本次设计对小区道路进行“白改黑”改造。本次改造仅在现状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结构层,不对道路平纵横进行调整。6.1总体原则为确保更快、更好的完成本项目设计,兼顾投资造价、环境交通影响、可实施性等制定本模型总体设计设计原则如下:(1)本次加铺维持现状道路平纵线型、横坡、路幅宽度及横坡不变。(2)加铺沥青时以现状道路中线标高为控制标高,道路加铺沥青面层之后,整体道路标高提升约10cm。(2)在考虑结构层的加铺时,充分利用现有路面的潜在功能,降低工程造价。(3)依据规划和规范,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为目标,提升城市整体形象。6.2现状分析根据调查,安置点内部路况良好,现状为混凝土路面,双向两车道,道路宽度7m,(小区东西两侧为单向车道,车道宽4m),因建设年限较短,无重车通行,现状道路路面情况良好,无裂缝、断板沉陷等病害情况。道路现状情况如下图所示:图5-1车行道现状图5-2小区内部路网6.3路面技术状况评定路面结构:现状道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材料为C30水泥砼(20cm),路面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0cm),现状道路路基路面情况较好,无病害情况,通过对现状道路的调查检测,按对相应的技术状况评价如下:项目规范要求(支路)评价结果路面行驶质量RQIA〔3.4,4.98〕B〔2.8,3.4〕C〔2.2,2.8〕D〔0,2.2〕4.8(A)路面状况指数PCIA〔80,100〕B〔65,80〕C〔60,65〕D〔0,60〕98(A)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对策PCI评价等级ABCDRQI评价等级ABCD养护对策保养小修保养小修或中修中修或局部大修大修或改扩建工程综合评价可知,本项目现状水泥混凝土路面无裂缝、断板沉陷等病害情况,路面平整度较高,可直接对现状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拉毛后铺设沥青路面结构层。6.4路面设施改造方案“白改黑”路面结构层设计如下:4cm厚沥青玛脂碎石混合料(SMA-13);粘层油0.4-0.6kg/m2;6cm厚密级配沥青砼(AC-20C);粘层油0.4-0.6kg/m2;50cm宽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贴缝;处治合格的路基由于道路加铺沥青面层之后,整体道路标高提升约10cm,现状道路上的检查井和雨水口也一并做提升处理,并按照《重庆市城市道路品质提升技术指南》要求更换。车行道整体加铺提升后,项目范围内的井盖、雨水箅子需整体提高,井盖更换为圆形自调节式防沉降球磨铸铁井盖,按其承载能力,车行道上最低选用D400类型。雨水口雨水口采用花岗岩外圈+球墨铸铁雨水篦的组合。检查井示意图雨水口示意图七、危大工程注意事项本次设计道路填挖方深度较小,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393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令第37号)和《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质〔2018〕31号)的规定,本项目道路部分不涉及危大工程。八、施工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8.1路基施工要求8.1.1质量标准土质路基填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其轮迹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压实度要求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最小强度(CBR)(%)压实度(%)城市支路填方路基上路床0~306≥94下路床30~804≥94上路堤80~1503≥92下路堤150以下2≥91零填及挖方路基0~306≥9430-804-路床平整度:土方路基15mm,石方路基20mm;纵断高程允许偏差:土方路基+10~-15mm,石方路基+10~-20mm;中线偏位:50mm;横坡:±0.3%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填挖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潮湿、中湿路基≥35MPa≤281.5干燥、石质路基≥40MPa≤232.98.1.2挖方路基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可作为路基填料的土方,应分类开挖分类使用。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开挖至零填、路堑路床部分后,应尽快进行路床施工;如不能及时进行,宜在设计路床顶标高以上预留至少30cm厚的保护层。挖方路基路床顶面终止标高,应考虑因压实而产生的下沉量,其值通过试验确定。8.1.3填方路基1)填料要求土质路基路基填土不得使用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质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以及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料土等,含草皮、生活垃圾、树根、腐殖质的土严禁作为路基填料。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路床填料最大料径应小于100mm),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填石路基(粒径大于40mm,含量超过70%的石料填筑的路堤)硬质岩石、中硬岩石可用作路床、路堤填料,软质岩石可用作路堤填料,不得用于路床填料;膨胀岩石、易溶性岩石、强风化石料、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等不得直接用于路堤填筑。填料粒径应不大于500mm,并不超过层厚的2/3。不均匀系数宜为15~20,路床底面以下400mm范围内,填料粒径应小于150mm,路床范围内粒径应小于100mm。土石路基(石料含量占总质量30%~70%的土石混合材料修筑的路堤)膨胀岩石、易溶性岩石等不宜直接用于路堤填筑,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等不得直接用于路堤填筑。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基底处理路堤修筑内,原地面坑、洞、穴等,应在清除沉积物后,用合格填料分层回填分层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其压实度(重型)不应小于85%(次干路、支路),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面和路床总厚度时,压实度不得小于零填及挖方路基的要求。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横坡陡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2~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可予保留。3)填筑土质路基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500mm。填筑路床顶最后一层时,压实后的厚度应不小于100mm。对潮湿或冻融敏感性小的填料应填筑在路基上层。强度较小的填料应填筑在下层。在透水性不好的压实层上填筑透水性较好的填料前,应在其表面设2~4%的双向横坡,并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不得在由透水性较好的填料所填筑的路堤边坡上覆盖透水性不好的填料。土石路基(石料含量占总质量30%~70%的土石混合材料修筑的路堤)土石路堤不得倾填,应分层填筑压实。碾压前应使大粒径石料均匀分散在填料中,石料间孔隙应填充小粒径石料、土和石渣。压实后透水性差异大的土石混合材料,应分层或分段填筑,不宜纵向分幅填筑;如确需纵向分幅填筑,应将压实后渗水良好的土石混合材料填筑于路堤两侧。土石混合材料来自不同料场,其岩性或土石比例相差较大时,宜分层或分段填筑。填料由土石混合材料变化为其它填料时,土石混合材料最后一层的压实厚度应小于300mm,该层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压实后,该层表面应无孔洞。中硬、硬质石料的土石路堤,应进行边坡码砌,边坡码砌应采用强度大于30MPa的不易风化的石料,码砌石块最小尺寸不应小于300mm,石块应规则。压实机械宜选用自重不小于18吨的振动压路机。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材料及压实要求详水施。8.1.4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中。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8.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水泥掺量4%)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底基层施工,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1)质量标准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97%平整度:不大于12mm中线高程:不大于+5mm,-15mm横坡度:±20mm且不大于0.3%厚度容许偏差:-10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在排冰冻区25℃以下湿养6d、浸水1d):≥2.5MPa,且≤3MPa弯沉值:≤80(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水泥材料要求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应选用初凝时间3h以上和中凝时间在6h以上的水泥,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40mm,级配组成如下表: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矿料级配范围方筛孔尺寸37.531.519.09.54.752.360.60.075通过质量百分率(%)10090~10067~9045~6829~5018~388~22(3)施工要求①级配碎石应采用集中厂拌法拌制混合料,并用摊铺机摊铺混合料。②级配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③碾压用12t以上的三轮压路机碾压,本次设计底基层应分两层进行碾压,每层厚度为15cm。8.3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水泥掺量5.5%)(1)质量标准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98%;平整度:不大于10mm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10mm中线高程:不大于+5mm,-10mm横坡度:±20mm且不大于0.3%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抗压强度:≥4MPa,且≤5MPa弯沉值:≤34(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水泥掺量为6%,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0mm,级配组成如下表: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矿料级配范围方筛孔尺寸31.5199.54.752.360.60.075通过质量百分率(%)10072~8947~6729~4917~358~220-7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8.4稀浆封层8.4.1质量标准稀浆封层铺筑机工作进应匀速前进,铺筑厚度应均匀,表面平整,无拖痕,无显著离析、接缝顺畅。稀浆封层施工质量检验标准及允许偏差序号项目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检验频率范围点/次1油化比(%)±0.3每日1次总量评定2厚度(%)±10每公里5个断面4矿料级配0.075mm(%)±2每日1次取2个试样筛分的平均值0.15mm(%)±30.3mm(%)±40.6、1.18、2.36、4.75、9.5(mm)(%)±55湿轮磨耗试验(浸水1h)<800g/m2每周1次8.4.2材料要求稀浆封层混合料可拌和时间应>120s,稠度2~3cm。稀浆封层应选择坚硬、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采用级配如下表所示。稀浆封层的矿料级配要求方筛孔尺寸9.54.752.361.180.60.30.150.075通过质量百分率(%)10070~9045~7028~5019~3412~257~185~158.4.3施工技术要求1)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2)稀浆封层施工前应先彻底清除原路面上的泥土、杂物,修补坑槽、凹隐,较宽的裂缝宜清理灌缝。3)稀浆封层的最低施工温度不得低于10℃,严禁在雨天施工,摊铺后尚未成型混合料遇雨时应予铲除。4)稀浆封层两幅纵缝搭接的宽度不宜超过80cm,横向接缝宜做成对接缝。5)稀浆封层铺筑后的表面不得有超粒径料拖拉的严重划痕,横向接缝和纵向接缝处不得出现余料堆积和缺料现象,用3m直尺测量接缝处的不平整度不得大于6mm。6)稀浆封层施工严格执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相关规定。8.5透层、粘层、防水粘结层1)透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须喷洒透层油,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继续稀浆封层的施工,气温低于10℃或大风天气,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透层油的用量通过试洒确定,用量为0.7~1.5L/m2。透层油采用改性乳化沥青,喷洒后通过钻孔或挖掘确认透层油渗透入基层的深度宜不小于5mm,并能与基层联结成为一体。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透层油必须洒面均匀,有花白遗漏应人工补洒,喷洒过量的立即撒布石屑或砂吸油,必要时作适当碾压。透层油洒布后不得在表面形成能被运料车和摊铺机粘起的油皮,透层油达不到渗透深度要求时,应更换透层油稠度或品种。透层油洒布后的养生时间随透层油的品种和气候条件由试验确定,确保液体沥青中的稀释剂全部挥发,乳化沥青渗透且水分蒸发,然后尽早铺筑沥青面层,防止工程车辆损坏透层。2)粘层各层沥青混凝土应连续施工,并在层间洒粘层沥青。粘层油选用快凝喷洒型道路用改性乳化沥青,沥青层间粘层用量为0.3~0.6L/m2,粘层油宜采用沥青洒面车喷洒,并选择适宜的喷嘴,洒布速度和喷洒量保持稳定。气温低于10℃时不得喷洒粘层油,寒冷季节施工不得不喷洒时可以分成两次喷洒。路面潮湿时不得喷洒粘层油,用水洗刷后需待表面干燥后喷洒。喷洒的粘层油必须成均匀雾状,在路面全宽度内均匀分布成一薄层,不得有洒花漏空或成条状,也不得有堆积。喷洒不足的要补洒,喷洒过量处应予刮除,喷洒粘层油后,严禁运料车以外的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过。粘层油宜在当天洒布,待乳化沥青破乳、水分蒸发完成,或稀释沥青中的稀释剂基本挥发完成后,紧跟着铺筑沥青层,确保粘层不受污染。透层、粘层用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7.1-2中所提技术要求。3)防水粘结层为使沥青面层与水泥砼面之间粘结良好,本次设计考虑在层间设置溶剂型沥青防水粘结层,厚1.5mm±0.2mm。防水粘结涂料应符合《路桥用溶剂性沥青基防水粘结涂料》(JT∕T983-2015)表1中所提技术指标。应用性能满足下表要求:铺装沥青混凝土后涂料性能序号项目技术指标123℃粘结强度Mpa≥1.0223℃剪切强度Mpa≥1.2340℃粘结强度Mpa≥0.15440℃剪切强度Mpa≥0.308.6沥青混凝土面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验收合格后方可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沥青面层施工前1~2d内,应清理基层顶面,彻底清除基层顶面养生期间的覆盖物,并采用人工清扫、小型清扫车、空压机以及洒水冲刷等方式将基层表面的浮浆清理干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层表面达到无浮尘、无松动状态。2)清理出小坑槽时,不得用原有基层材料找补。3)清理出较大范围松散时,应重新评定基层质量,必要时宜返工处理。路面面层分为上、下两层,上面层采用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厚4cm;下面采用沥青混凝土AC-20C(掺抗车辙剂),厚6cm。沥青路面技术指标项目目标值测试方法抗滑性能横向力系数SFC60不小于54、构造深度TD不小于0.55mmT0965、T0961、T0963高温稳定性改性SMA-13动稳定度≥3000次/mmT0719AC-20C动稳定度≥1000次/mm水稳性改性SMA-13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80%T0709、T0729冻融劈裂试验劈裂强度比≥80%于AC-20C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80%冻融劈裂试验劈裂强度比≥75%于抗裂性能改性SMA-13极限破坏应变≥2500T0715AC-20C极限破坏应变≥20008.6.1质量标准压实度:≥95%;平整度:标准差σ(mm):≤2.0最大间隙Δh(mm):≤5厚度(mm):+10,-5中线高程(mm):±20中线偏位(mm):≤20mm横坡:±0.5%且不反坡井框与路面高差(mm):≤5弯沉值:不大于设计要求值(设计要求详“路面结构图”)8.6.2材料要求1)道路石油沥青采用A级70号沥青,其质量应符合《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表6.3.1-1规定的技术要求。2)沥青层用粗集料粗必须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次干路序号项目技术指标1石料压碎值

,不大于(%)302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53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454吸水率,不大于(%)3.05坚固性,不大于(%)-6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20--7水洗法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8软石含量

,不大于(%)59磨光值PSV,不小于(%)-10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级)43)沥青路面的细集料包括天然砂、机制砂、石屑。细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采砂场生产。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要求次干路序号项目技术指标1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452坚固性(>0.3mm部分),不大于(%)-3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54砂当量,不小于(%)505亚甲蓝值,不大于(g/kg)-6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4)改性剂采用高分子聚合物中的第I类SBS类改性剂,或第III类改性剂如高效温拌沥青改性剂STK。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如下表。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指标SBS类(I类)EVA、PE类(III类)试验方法I-CI-DIII-CIII-D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30~6040~6030~40T0604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40-0.6-0.4T0604延度5℃,5cm/min,

不小于(cm)3020—T0605软化点TR&B,不小于(℃)55605660T0606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T0625,T0619闪点℃,不小于(℃)23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弹性恢复25℃,不小于(%)6575—T0662粘韧性,不小于(N·m)——T0624韧性,不小于(N·m)——T0624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T0661TFOF(或RTFOT)后残留物质量变化,不大于(%)±1.0T0610或T0609针入度比25℃,不小于(%)60655860T0604延度5℃,不小于

(cm)2015—T06055)填料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次干路序号项目技术指标1表观密度,不小于(t/m3)2.452含水量,不大于(%)13粒度范围,<0.6mm(%)<0.15mm(%)<0.075mm(%)10090-10070-1004外观无团粒结块5亲水系数<16塑性指数<47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6)纤维稳定剂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裂性能及使用寿命,在SMA沥青混合料上面层中加入纤维稳定剂材料,可选用木质素纤维、矿物纤维等。采用木质素纤维,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掺加比例不宜低于0.3%(沥青混合料总量的质量百分率)。木质素纤维技术要求序号项目指标试验方法1纤维长度,不大于(t/m3)6水溶液用显微镜观测2灰分含量(%)18±5高温590℃~600℃燃烧后测定残留物3pH值7.5±1.0水溶液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4吸油率,不小于纤维质量的5倍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量5含水率(以质量度),不大于(%)5105℃烘箱烘2h后冷却衡量矿物纤维宜采用玄武岩等矿石制造,不宜使用石棉纤维。7)抗车辙剂为了提高沥青混凝土的抗车辙性能,在AC-20C改性沥青混凝土面层中添加抗车辙剂。抗车辙剂的掺量约为沥青混凝土重量的0.4%,即每吨混合料掺加4Kg,抗车辙剂应符合下表要求。抗车辙剂性能指标要求检测项目单位指标密度g/cm30.9~1.1熔体质量流动速率(190℃,2.16kg)g/10min≥0.3吸水率%≤0.58.6.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上、下面层的沥青混合料选择以下矿料级配:SMA-13、AC-20C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应符合下表的级配范围。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比(%)31.526.519.016.013.29.54.75AC-20C-10090~10078~9262~8050~7226~56SMA-13---10090~10050~7520~34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比(%)2.361.180.60.30.150.075AC-20C16~4412~338~245~174~133~7SMA-1315~2614~2412~2010~169~158~12经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确定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应符合下表技术标准。热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要求其他道路序号试验指标技术要求1击实次数(双面)次502空隙率(%)3~63稳定度,不小于(KN)54流值(mm)2~4.55动稳定度普通沥青1000改性沥青28006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不小于(%)普通沥青80改性沥青857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普通沥青75改性沥青808沥青饱和度VFA(%)70~85SMA混合料应符合下表技术标准。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质量技术要求序号试验指标技术指标1马歇尔试件尺寸(mm)Φ101.6mm×63.5mm2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两面击实50次3空隙率(%)3~44矿料间隙率,不小于(%)17.05粗集料骨架间隙率,不大于VCADRC6沥青饱和度VFA(%)75~857稳定度,不小于(KN)6.08谢伦堡沥青析漏实施的结合料损失,不大于(%)0.19肯塔堡飞散试验或浸水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不大于(%)15沥青混合料需在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各种使用性能检验。不符合要求的沥青混合料,必须更换材料或重新进行配合比试验。1)必须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车辙试验。2)必须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检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达不到要求时须采取抗剥落措施,调整最佳沥青用量后再次试验。3)宜对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在温度-10℃、加载速率50mm/min的条件下进行弯曲试验,测定破坏强度、破坏应变、破坏劲度模量,并根据应力应变曲线的形状,综合评价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4)宜利用轮碾机成型的车辙试验试件,脱模架起进行渗水试验。5)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未尽事宜请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8.6.4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及压实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沥青摊铺机摊铺,在喷洒有粘层油的路面上铺筑改性沥青混合料或SMA时,宜使用履带式摊铺机。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的离析。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层最大厚度不宜大于100mm。沥青路面的施工必须接缝紧密,连接平顺,不得产生明显的接缝离析。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150mm(热接缝)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