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共46张)_第1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共46张)_第2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共46张)_第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共46张)_第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共46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东海岸附近发生里氏8.9级地震,东京有强烈震感,地震引发海啸。震源深度为10公里。日本气象厅已经发布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海啸警报。据仙台市消防局称,受地震影响该市发生大量燃气泄漏。日本福岛小名滨港有大量汽车和房屋被海啸卷走日本强震引发海啸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大地震发生。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一、我国的地震灾害地震灾害严重我国20世纪初到80年代中期的地震记录:5级以上的地震约1200多次,平均每年14次7级以上的地震80多次,平均每年1次8级以上的地震9次,平均每10年1次岩石圈内力作用超过岩石承受限度破裂内能释放地震波地面振动(地震)有关地震的概念资料一: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800多年,记录史上的9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18次,最大震级为8.5次,共有3次,即:1668年山东吕县剡城地震、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1950年西藏察隅地震。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2级强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分布范围广2004-2005年中国部分破坏性地震2005年04月08日西藏仲巴县6.5级地震2005年04月06日新疆乌什县5.1级地震2005年03月06日台湾宜兰沿岸东海中5.6级地震2005年02月15日新疆乌什6.2级地震2005年02月01日台湾宜兰6.3级地震2005年02月19日台湾台东与花莲间发生5.0级地震2004年10月19日云南保山发生5.0级地震2004年10月15日台湾以东海中6.2级地震2004年08月10日云南鲁甸昭通5.6级地震2004年07月12日西藏仲巴县与隆格尔县间6.7级地震2004年07月03日西藏班戈5.2级地震2004年06月29日青海治多5.3级地震2004年05月23日西藏班戈、青海海西间5.3级地震2004年05月19日台湾以东沿海6.7级地震2004年05月01日中国台湾莲花5.2级地震资料二:频率高,强度大从我国地震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分布特点看,我国的深源地震仅出现于吉林的安图、珲春和黑龙江的穆棱、东宁、牡丹江一带,深度一般为400-600千米。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深震群的一部分,震级为5-7.5级,因震源过深,一般无破坏作用。我国中源地震主要有三处:一是台湾省东部的沿海,如基隆东北、花莲以东海域以及东南海域,深度为100-270千米;二是西藏南部江孜、达旺附近,深度为140-180千米;三是新疆西部的塔什库尔干、麻扎一带,深达100-160千米,是兴都库什中源地震群的一部分。我国的浅源地震分布最广泛,在深度上东西两部稍有差别,东部大都在30千米范围之内,西部稍深,有的可达40-50千米,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一带有的深达60-70千米。总之,我国的深、中源地震仅分布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它们都处于不同板块相互交接部位,现代构造运动强烈,能影响到上地幔之中,而分布最广、为数最多的浅源地震大都在50千米以内(地壳范围之内),它们与地址构造尤其同活动断裂构造有着更密切的联系。我国近年来所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其震源深度都是不超过30千米的浅源地震。资料三:震源浅,危害大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据统计,在唐山地震中死亡的人员共有24.24万人,重伤16.46万人;造成截瘫患者3817人,失去父母的孤儿4204人,轻伤仍需治疗者达36万之多。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它代表的能量是3.2×1016焦耳,这相当于一个12.5万千瓦发电机组连续运转8年的总发电量,相当于1945年美国投向日本广岛的400颗原子弹同时爆炸!

1.我国为什么多发生地震?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1).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会处(2).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因而地震多发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原动力地震規模8.0震源深度約12公里汶川地震示意图3、我国地震的分布:世界地震点分布西部主要地震带天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喜马拉雅山地震带阿尔泰山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红河地震带东部主要地震带台湾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郯城庐江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燕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我国地震带的分布及特点:特点:西多东少;西强东弱;西轻东重。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都说中国发生地震多,可是我们为什么没有觉察呢?”我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邓乃恭研究员提出了这个问题。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汶川大地震以前,我国近年的大地震是哪次?”“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级。”我仔细想了想才回答。“不对,其实在2001年就有一场8.1级的地震——东昆仑地震。因为发生在荒无人烟的青藏高原,所以并不被大众所知了,中国西部的很多地震都是这样。”邓乃恭的手指在《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上自北向南沿贺兰山、六盘山、秦岭、大凉山一线划过:“这是南北地震带,它把我国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西部地区的地震在频度和烈度上都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地震‘偏爱’西部,往往西部发生5.6场地震,东部才发生1场地震。原因就是我国的‘邻居’印度板块太‘热情’,不断北移,把西部地区挤得太厉害了。”1、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2.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问题探究?

地震灾害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大的损失,那么我们在地震防御方面应做些什么工作呢?参考答案:1、加强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预警系统;2、加强管理,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3.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等

二、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一)泥石流1.定义:

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2.类型:暴雨泥石流:冰川泥石流: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102°E以西的高原3.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探究活动:山区发生泥石流、在地形、岩石、植被、气候方面的条件是什么?地形:岩石:植被:气候:坡陡谷深的山区(便于集水集物)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决定性因素)人为原因:滥砍滥伐,不当的开挖和堆积。4.泥石流分布地区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以西:以东:呈带状或片状呈零星分布中国泥石流灾害逐月分布图中国的泥石流灾害多发生在哪些月份?为什么?(二)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1.定义:2.我国滑坡形成的原因内在因素:外部因素:地下水活动、暴雨、地震、人类活动岩体或土体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外表形态东部:西部:稀疏密集时间分布:6-8月3.我国滑坡的分布空间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稀疏,西部---密集;而秦岭—川西—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我国各省中四川省滑坡灾害频率最高。时间分布:6-8月下列原因容易诱发滑坡,请你说出这是为什么?

①在山区修建公路、铁路

②依山建房

③岩石上部透水,下部不透水

④土石体中存在断层⑤长时间暴雨P55P55①②增加了产生滑坡的斜坡,并使局部地区坡度增大,可能引起地基的松动等④使岩体或土体内存在滑动面③⑤使地下含水量大,均具备了形成滑坡的条件,使滑坡加剧。我国西南地区多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