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兰州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兰州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兰州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兰州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兰州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兰州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世纪60年代,美国漫威公司创造了绿巨人浩克这一漫画人物形象,情节是苏联间谍在实验中搞破坏,主人公由于受到伽马射线的辐射而变成了绿巨人。这一艺术创作反映出A.美国民众对于苏联崛起的恐惧B.漫画人物形象塑造受到时代影响C.美苏两极对抗扩展到文化领域D.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文化事业发展2.“如果说1971年中国加人联合国,从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A.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B.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C.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3.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①虎门销烟②签订《南京条约》③签订《马关条约》④香港回归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4.以下地区文明的最早奠基者是A.苏美尔人 B.阿卡德人 C.古埃及人 D.雅利安人5.明清之际的学者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这说明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在民间已走向破产B.进步知识分子大力提倡工商皆本C.传统儒学提倡的义利观遭到摒弃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价值观6.1987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要求凡是没有进入普通高中、普通大学和职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经过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然后就业。这一决定A.完善了国民教育体系 B.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兴起C.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 D.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7.从1935年开始的第二期“罗斯福新政”,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巩固新政成果,同时推动工会建设。其价值在于A.确定法治为社会发展的基石B.使自己的政策通过立法得以长期推行C.稳定资本主义,遏制社会主义D.为保障国民生存权转变政府职能8.在北京奥运会上的盛大开幕式上,展示了数千年文明古国的风采,其中有一部分题材来自远古时期丰富多彩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对神话的认识最符合历史学要求的是A.历史久远基本没有历史价值 B.是古代先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C.对了解先民活动,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D.是口耳相传的第一手资料9.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所言“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分别指的是()A.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B.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C.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D.前人笔记与碑刻史料10.下图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对图表中数据变化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B.二战后各国间的关税贸易壁垒彻底消除C.“新经济”的出现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 D.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11.“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A.《中国同盟会成立宣言》 B.《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2.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了停止使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地之政策,而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方针。这一方针A.成为中共全国性的土地纲领 B.壮大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力量C.形成了全面抗战路线的核心 D.有利于开创敌后抗战新局面1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和英法美俄四国代表就《天津条约》的条款进行了谈判。四国代表认为容易达成一致的“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条款遭到清政府的极力反对,而四国代表认为可能需要进行艰苦谈判的“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条款清政府很快就同意了。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A.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仍有“天朝上国”思想B.四国代表和清政府在谈判中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致C.清政府认为“华夷有别”,拒决外国公使进驻“天子脚下”D.清政府认清了列强侵略本质,防范可能发生的侵略行为14.“一五”计划实施期间,工人阶级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在“一五”计划建设中也大显身手,农民也关心工业建设,他们努力用增加生产、积极交纳农业税和交售粮棉的实际行动支援工业建设。这反映了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贡献力量B.工业化得到了工人阶级的积极响应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15.20世纪初,随着梁启超《中国史叙论》、《新史学》的发表,实现了中国史学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史学研究的目的、内容变化 B.史学研究的服务对象变化C.中国社会的变革转型 D.史学家的职业道德意识增强16.1933年3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利用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新闻媒介,发表了首次“炉边谈话”。他以亲切诚挚的声音,阐释了自己的施政主张,极大地鼓舞了美国人民。这种新闻媒介应该是A.报刊 B.电报 C.广播 D.电话17.地图改变世界。15世纪末,哥伦布远航时相信的世界地图最有可能是A. B.C. D.18.研究18世纪中国物价、人口膨胀这些重大经济问题,难以避免会碰到一个十分荒谬的现象:一方面长期温和的通货膨胀的积累效应严重地削弱了国家的财力,使国计民生和吏治遭遇空前困扰;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症结所在,却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这种现象反映了A.通货膨胀导致了王朝衰落 B.人口膨胀导致社会物价飞涨C.统治阶级拒绝经济改革 D.统治者重视统治稳定19.史诗是人类文明初启阶段的文学形式之一。下列古代作品中不属于史诗的是:A.《汉穆拉比法典》 B.《摩诃婆罗多》 C.《罗摩衍那》 D.《荷马史诗》20.20世纪20年代吕思勉撰成《白话本国史》。据此推测,其写作可能受下列事件影响的是A.新文化运动 B.护国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五四运动21.老子认为,民众的贫穷、难治,社会秩序混乱,均是君主有为的结果。无论是刑罚,还是君主的令、言,均不符合无为政治理想,不符合道不干涉、不强制万物自然发展的态度。这反映出A.君主集权已经确立 B.道家思想始终无法被统治者接受C.儒道思想相互融合 D.老子对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批判22.明清之际,在经济发生转向的江南地区,当时的许多历史文献中“绅商”一词使用的频率已经很高,一些地区出现了“儒商”,这表明A.商人将儒家思想运用于商业经营中 B.传统的社会结构呈现转型的迹象C.传统的价值观念在发生根本的变化 D.新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23.据记载,王祯的《农书》(1313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28年)鄂尔泰等编的《授时通考》(1742年)等三部农书,后两部书中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是前一本书的重复。这段材料反映的最主要问题是A.从宋朝到清朝农具的品种没有增加B.从明朝到清朝农书编写水平停滞不前C.从元朝到清朝农具的性能没有变化D.从元到清农业生产技术几乎停滞不前24.1916年初,陈独秀撰文说:“吾国年来政象,唯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希望中国的青年人能够像法兰西革命那样,成为“强有力之国民,使吾国党派运动进而为国民运动”。陈独秀旨在A.唤醒青年的公民自觉 B.批判封建伦理道德C.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D.创立无产阶级政党25.下面是1950—1962年苏联与西方主要国家经济增长指标比较表。这说明当时A.苏联经济效益与西方主要国家差距较大B.苏联的工业化水平低于西方主要国家C.冷战的消耗使苏联经济增长的势头减缓D.苏联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重严重失调26.《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A.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 B.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C.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 D.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27.明代中后期,民众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生活方式,旅游普及到普通百姓。每逢佳节众人成群结队,就近选择风景美妙之处尽情游览。这反映出,明代中后期A.政府户籍管理宽松 B.民众个体意识增强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8.“叙史见人”,如果要检索汉高祖刘邦的生平事迹,最省时的史籍是A.《史记》 B.《资治通鉴》 C.《史通》 D.《文史通义》29.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在当时最有可能A.受到资本家真诚欢迎 B.得到工人的普遍认可C.获得国会的大多支持 D.遭到少数农民的反对30.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两汉时期农业就达到精耕细作水平,在此起关键作用的是农业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这些“发明和改进”包括①出现曲柄锄和耧车②发明了铁铲和铁锄③从耦犁到一牛挽犁④从直辕犁到曲辕犁A.①②③B.①③C.③④D.①②④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有论者指出:“宋代商税和田税截然分离,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地方政府定期公布商税则例及其变动情况,各地州、县、墟镇广置税务机构,这些情况表明商税征收到宋代首次进入了自身的制度化时期,”这标志着“原来超经济强制性质的抑商政策开始向经济性强制的征商政策转化”。北宋初年,全国各地曾努力革除五代十国时期苛刻的征商制度,并严格约束各级理财机构和征商机构,防止其过度苛征暴敛,使商品生产者的交易费用降低,商税征收制度化,说明“当私人收益的潜在增长超过交易费用时,便会为建立这种所有权进行种种尝试,政府承担对所有权的保护,因为政府为此付出的成本低于私人自愿团体所付的成本。宋代允许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度,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了也达到了政府“商旅晚安,课利自厚”的目的。——摘编自王棣《宋代赋税的制度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特点及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原因及作用。32.材料:在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的过程中,为确保地方稳定,鄂尔泰提出:“若不视有无过犯一概勒令改流,不论不足以服人,兼恐既无以善后。”对改土归流之土司,“虑其住居本地,有党羽相助为非,故远徒以杜其后患”。在改流之地行政设置与内地划一的同时,其他的管理体制也仿内地一并推行。在改流的同时必定会兼顾尚未改流地区的治理,保留土司的地区采取流土并治的措施。改土归流之后,都会辅之以“减免赋役,选用循良,善加抚恤,疏浚江河,挑筑沟坝,垦辟荒芜”等善后措施。清政府重视善后,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土司地区的控制,从而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一体化。——摘编自李世愉《改土归流与国家治理》(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朝改土归流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雍正朝改土归流措施的意义。3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新中国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之初80年代以来面临的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国际局势缓和,中国“改革开放”启动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外交政策与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外交政策(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内涵;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确立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目标”确立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这一时期的主要外交成就。(2)上表中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认识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材料表明,美国影视形象的塑造刻意地针对苏联,这反映了在时代大背景下美国影视公司的冷战思维,故选B;材料无法反映民众的情绪,排除A;材料仅反映了美国一方,无法体现美苏双方,排除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故选B。2、C【解析】由题中时间1971年30年后为2001年,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时间为1992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朝核六方会谈始于2003年,与题中时间不符,且朝核问题属政治方面,故A、D项错误。B项,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但其范围有限,并不代表世界经济,故B项错误。C项,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之一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舞台的标志,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3、A【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粤海销烟……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分别是指虎门销烟,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和香港回归,③《马关条约》与香港问题无关,所以正确答案选①②④,选A项。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点评: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是高考中的常考点,但难度较小,考查角度多涉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但近年来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或从新史观的角度看待传统重大历史事件的情形以越来越明显,希引起注意。【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4、A【解析】

材料中的地区是两河流域。最早奠定两河流域文明的是苏美尔人,故A正确;阿卡德人也生活在两河流域,但是晚于苏美尔人,排除B;材料地区位于西亚,不是非洲,排除C;雅利安人是印度文明的始祖,排除D。故选A。5、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士大夫阶层从“羞与富商为伍”到主动结交富商,甚至与富商通婚,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6、A【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1987年中央做出完善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国民教育体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职业教育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兴起;C选项错误,高等教育质量与职业教育的普及没有必然的联系;D选项错误,职业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7、D【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信息中罗斯福政府的做法体现了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其价值在于转变了政府的职能,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故D项正确;B项中的“长期推行”不符合史实,排除;确定法治为社会发展的基石是1787年宪法,故A项错误;C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影响8、C【解析】

“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属于神话故事,通过了解先民活动,有一定的历史价值,C正确;历史价值不在于存在远近,A错误;神话并不是先民真实写照,B错误。口传史料是二手史料,D错误。9、C【解析】试题分析:“纸上之材料”即是文献资料;地下资料是考古资料,就他那个时期而言,是甲骨文的出现。王国维时期,甲骨文被发现并开始被译读,其他各项均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考点:历史研究·史学研究·史料10、A【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此时期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不断上升,世界贸易快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44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它的建立暂时结束了二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二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中“彻底消除”的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C选项错误,“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中“广泛”一词表述错误,在此时期还有许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1、D【解析】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和代表工农群众的共产党开始合作,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国民革命。D正确;ABC三项文件发表时国民党尚未成立,排除。故选D。12、D【解析】

据材料1937年8月可知,全民族抗战已经开始,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地之政策转变为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方针”,这有利于开创敌后抗战新局面,D正确;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而不是“中共全国性的土地纲领”,A说法有误;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而国民政府奉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故B与题意无关;全面抗战路线的核心是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C说法错误。【点睛】1937年8月的陕北洛川会议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的方针。13、A【解析】

在清王朝看来,华夷有别,自己是“天朝上国”,夷人怎么能随便到“天子脚下”来,反映了清王朝依然是抱着旧有的“天下观”不放,至于其他的则无关大局,对世界之变一无所知,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两者思考角度的不同,故B项排除;C项包含在A项之中;D项说法错误,清政府没有认清列强侵略的本质,排除。14、A【解析】

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无论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还是农民都在为“一五”计划贡献自己的力量,A正确;B片面;材料没有涉及粮食减产问题,C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农民也关心工业建设,他们努力用增加生产、积极交纳农业税和交售粮棉的实际行动支援工业建设”,没有涉及农业集体化,D错误。【点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原因:工人阶级的努力;各行各业的支持;苏联的援助;国家政策的支持。15、C【解析】

传统史学注重政治史,被近代称为帝王将相家谱,新史学关注社会、民众,从这种变化来看,史学的社会功能强化,政治功能减弱,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随着近代化推动,史学研究必然发生转向,C正确;A、B是新史学变化内容,而非原因,排除;史学家职业道德意识增强是主观因素,受到社会转型影响,不能作为主要原因,排除D。16、C【解析】

“炉边谈话”是由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所开创的广播发言形式,故C正确;报刊、电报与题干中的“声音”不符,AB排除;“电话”不属于“新闻媒介”,故D排除。故选C。17、B【解析】

哥伦布之所以向西航行是因为他相信地球是圆的,认为向西航行也可以到达印度。而那时人们知道只有亚洲、非洲、欧洲,还不知道有美洲,故哥伦布一直认为其到达的美洲就是印度,B正确;A是平面图,图中已经有美洲,说明其是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故A排除;C、D俩图明确的标出了南北美洲,因此其应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故排除。18、D【解析】

由“一方面长期温和的通货膨胀的积累效应严重地削弱了国家的财力,使国计民生和吏治遭遇空前困扰;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症结所在……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可知,统治者为了稳定统治,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故D正确;A、B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症结所在……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19、A【解析】

《汉穆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A符合题意,答案为A;BCD是亚洲和欧洲的著名史诗,不符合题意,排除。20、A【解析】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运动,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故20世纪20年代吕思勉撰成《白话本国史》就是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答案为A;B是反对袁世凯复辟,与白话文无关,排除;C是1935年发生的,不是20世纪20年代之前,排除;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与白话文的使用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21、D【解析】

本题考查先秦诸子百家中老子的思想。由材料可知,老子主张君主无为而治,认为现实中“民众的贫穷、难治,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皆因君主有为导致,体现了对君主现实统治的不满与批判,故D项正确;春秋时期尚未确立君主集权,故A项错误;西汉初期曾将道家“黄老之学”奉为治国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儒道两家思想的融合,故C项错误。22、B【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明清之际江南地区“绅商”、“儒商”等的出现说明一些士绅和读书人也开始参与经商,传统的“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呈现转型的迹象,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儒家思想在商业经营中的运用,A选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内容,D选项错误。故选B。23、D【解析】

“从宋朝到清朝农具的品种没有增加”,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本身就是错误的,该项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题目材料主要反映了从元到清农业生产技术几乎停滞不前,并没有材料印证“从明朝到清朝农书编写水平停滞不前”,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题目材料主要反映了从元到清农业生产技术几乎停滞不前,没有提及“从元朝到清朝农具的性能没有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根据材料“王祯的《农书》……后两部书中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是前一本书的重复”,说明这段材料反映了从元到清农业生产技术几乎停滞不前,该选项符合题意,故D正确。【点睛】中国科技16C以后滞后的原因:①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限制

②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③文化上:科举制度、思想专制

④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

⑤科技缺陷: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未能向近代理论科学转变24、A【解析】

根据材料,陈独秀在1916年初(即新文化运动前期)指出,当时中国政治“唯有党派运动,未有国民运动”,希望中国能像法国一样“有强有力的国民”,参与社会改造,推动“国民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这样说的目的在于唤醒青年的公民自觉,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揭露封建纲常伦理的危害,B选项错误;1916年,陈独秀强调“国民的强有力”、参与社会运动,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对社会、国家改造的意义,创立无产阶级政党无关,D选项错误。25、A【解析】

根据图表内容可以看出苏联固定资本年平均投入远远高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却没有优势,说明投入多,产出少,即产出与投入的比与西方国家相比比值最小,表明苏联经济效益与西方主要国家差距较大,答案为A;材料不能显示苏联的工业化水平低于西方主要国家,B错误;CD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排除。26、A【解析】

材料“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体现的是周王控制着诸侯国部分大臣的任免权力,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选项排除;西周时期对权力和财产继承上十分重视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事实证明分封制下诸侯最终成为对抗中央的重要力量,D选项排除。27、B【解析】

材料“民众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生活方式”表明民众个体意识逐渐增强。B正确;依据所学可知,明朝未放松对人民的控制,A错误;材料未体现出雇佣关系,C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才逐步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故选B。28、A【解析】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故A符合题意;《资治通鉴》是一部记录从战国至五代期间的编年体史书,不是以人物为中心,所以检索汉高祖刘邦的生平事迹不太方便,故B不符合题意;《史通》是唐代刘知几创作的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专著,《文史通义》是清代学者章学诚创作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9、B【解析】

根据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内容可知,新政以暂时牺牲资本家的一些利益保障工人利益,包括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对当时生活贫困的工人来讲,必然受到欢迎,但引起了资本家的不满,故选B,排除A;国会的代表主要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排除C;新政在农业上的措施主要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为主,稳定农产品价格,因此农民应该支持,排除D。30、B【解析】发明了铁铲和铁锄是春秋时期出现,排除②;曲辕犁是隋唐时期出现,排除④,选择B正确。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变迁特点:商税征收制度化(或出现了完整的商税制度)。表现:定期公布商税及变动情况;广泛设置税务机构;加强对商品产权的保护等。(2)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战争的影响。作用:促进了宋代商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

(1)变迁特点:根据材料“宋代商税和田税截然分离,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可知,宋代赋税制度变迁呈现出商税征收制度化特征(或出现了完整的商税制度)。表现:根据材料“地方政府定期公布商税则例及其变动情况”可知,商税制度化的表现之一是定期公布商税及变动情况;根据材料“各地州、县、墟镇广置税务机构”可知,商税制度化表现之一是广泛设置税务机构;根据材料“当私人收益的潜在增长超过交易费用时,便会为建立这种所有权进行种种尝试,政府承担对所有权的保护”可知,加强对商品产权的保护等。(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进宋代赋税制度变化的根源是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战争频繁,影响其税收政策变化。作用:根据材料“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了也达到了政府‘商旅晚安,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