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浙江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浙江省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寄黄几复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①三折肱②。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注]①蕲(qí):祈求。②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化用《左传》中的楚子问齐桓公“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之语,强调诗人与黄几复相隔之远,相思之深。B.“寄雁传书谢不能”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把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寄托给大雁却被大雁拒绝,将思念写得别有情趣。C.“治病”如治国,颈联称黄几复“治病”并不需要“三折肱”,意谓他已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为什么还不重用呢?D.尾联以“想见”领起,与首句相照应,诗人想起自己读书多年,现在已经白发苍苍;如今仍然身处猿声悲切、瘴气弥漫的地方,又心生悲愁。16.宋人张耒评价“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用语普通,却为“真奇语”,请联系诗句说说“奇”在何处。【答案】15.D16.(1)意境奇。诗人写当时与友人之间相聚之乐,无一“乐”字,借用“桃李”“春风”之意象:写相隔之悲,无一“悲”字,借用“江湖”“夜雨”之意象,而意境全出。(2)结构奇。全用意象连缀成句,无一动词,快乐与悲哀之情却蕴藏其中,让人回味。(3)手法奇。两句诗短短几个字,却包含着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如快乐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4)语言奇。名词和数量词的使用非常寻常,却展现了不寻常的人事经历和感受,产生了不寻常的艺术魅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尾联“想见”不是想起自己,而是想起友人。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1)意境奇。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上句用“桃李”“春风”的意象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下句诗人选了“江湖”“夜雨”作了动人的抒写,写相隔之悲,意境全出。(2)结构奇。“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都是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其中的每一个词或词组,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3)手法奇。运用对比手法,把“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杯酒”与“十年灯”进行对照,将相聚之乐与别后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4)语言奇。“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名词和数量词的使用非常寻常,创造了相聚之乐与别后相思之苦的独特意境,产生了不寻常的艺术魅力。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消暑白居易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问题开篇,点明季节和环境,“端居”二字则为下文的观察和思考蓄势。

B.颔联提醒我们夏日里要勤劳,清除生活中多余之物,从而享受窗下徐来的清风。

C.后两联诗人以议论的方式,总结消暑感悟,既贴合生活实际,又蕴含人生哲理。

D.全诗语言不事雕琢,通俗易懂,亲和自然,这符合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16.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指出“讽谕诗,兼济之志也”“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有人认为《消暑》就是一首“闲适诗”,你认同?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三)【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明确自己的观点,再结合题干中“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的意思,分条阐明理由。【解答】(1)B.“提醒我们夏日里要勤劳,清除生活中多余之物”错误。本联是说眼前没有多余的东西,窗子自有清风吹来,分别从视觉和触觉角度,描写在院中的所见所感,享受大自然的清净,没有表现“勤劳”。

故选B。

(2)结合“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可知,如何消除烦人的暑热,只要你在院子里静静的坐着,院子空旷,窗户吹进缕缕清风,不想别的事静下心来,感受清风自来,闲逸悠然;

结合“无长物”“室空”,可知,居住简易,室内凉气生成,在炎热的夏日里,不要烦躁,内心平静,清凉自来,表明诗人淡泊的心境,不受外物羁绊的洒脱;

结合“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可知,写端坐心静消暑的效果,怡然自得,可以自保,让自己变得与别人不一样,可以达到一种万物空灵的澄明世界,独善其身,自得自适,展示了人生的智慧和哲理。

答案:

(1)B

(2)认同。①端居院中,闲居空旷之处,感受清风自来,闲逸悠然;②无长物”“室空”表明诗人不被外物羁绊,淡泊平和;③心态乐观,自言不与追求名利者相同,独善其身,自得自适。【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水调歌头·淮楚襟带地①张孝祥汪德邵作无尽藏楼于栖霞之间,取玉局老仙②遗意,张安国过之,为赋此词。淮楚襟带地,云梦泽南州。沧江翠壁佳处,突兀起红楼。凭仗使君胸次,为问老仙何在,长啸俯清秋。试遣吹箫看,骑鹤恐来游。欲乘风,凌万顷,泛扁舟。山高月小,霜露既降,凛凛不能留。一吊周郎羽扇,尚想曹公横槊,兴废两悠悠。此意无尽藏,分付水东流。注释:①乾道二年(1166)秋,张孝祥自桂林罢归,取道洞庭入江东(今湖北黄冈县),为州守汪德邵所建无尽藏楼作此词。②玉局老仙,指苏东坡。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前四句交代了无尽藏楼的地理位置,“突兀”写出其高耸的样子。B.作者仰慕苏东坡,请汪德邵派人吹箫,苏东坡应邀乘鹤来到无尽藏楼。C.作者向往苏轼泛舟赤壁时的自在和悠闲,但时已深秋,霜露寒冷难耐。D.词人途经黄冈,眼见无尽藏楼,想起了苏轼及其作品并将它化用入词。16.下片画线句化用了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5.B16.①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运用周瑜的典故,借周瑜的青春豪气,年少有为反衬自己功业无成的惆怅;在《赤壁赋》中运用曹操的典故,表达了世事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②张孝祥化用苏东坡的词句,表达自己对英雄的追慕,表达自己功业未成的感伤,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叹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B.“苏东坡应邀乘鹤来到无尽藏楼”错误,根据词中“凭仗使君胸次,为问老仙何在,长啸俯清秋。试遣吹箫看,骑鹤恐来游”可知,这是作者因仰慕苏东坡的想象之景,为虚写,并不是苏东坡真的到来了。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1)本词“一吊周郎羽扇,尚想曹公横槊”化用了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和《赤壁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词句,苏东坡词中借周瑜的青春豪气,年少有为反衬自己功业无成的惆怅,借运用曹操的典故,表达了世事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2)根据注解①“乾道二年(1166)秋,张孝祥自桂林罢归”可知,本词作者也是功业未成,作者也是借这两个历史人物感伤自己功业未成,结合“兴废两悠悠”可知,作者同时也借此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①[宋]苏轼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闱②,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③,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注】①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兄弟面临第一次离别,苏轼被任命为凤翔签判,苏辙由汴京送行至郑州,然后返回汴京侍奉其父。②庭闱:父母的居处。此处代指苏洵。③畴昔:往昔。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交代诗人与弟弟苏辙两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马上赋诗”足见兄弟情深。B.“胡为”即“为何”,未饮酒却似醉,开篇就点出因离别而恍惚的精神状态。C.诗人叙写离别场景,又想象别后弟弟在苦寒中独自骑行,虚实相生,意蕴悠长。D.诗中描写路人、居人、僮仆的快乐场景,以旁人的愉悦之情来反衬诗人的凄恻。16.本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需要对诗歌内容有整体的把握,也需要对诗歌局部内容有针对性的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对诗歌情感有整体的把握,也需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解答】(1)ABC.正确。

D.“诗中描写路人、居人、僮仆的快乐场景”有误,根据“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可知,诗人写路上有的人边走边歌挺欢乐,自己却苦凄凄地连童仆也怪,故诗人描写的是路人、居人的快乐场景,其中没有僮仆,故“诗中描写路人、居人、僮仆的快乐场景”有误。

故选:D。

(2)根据诗歌题目《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及注释①可知,此诗是在苏轼兄弟面临第一次离别的背景下创作的,与弟弟苏辙分别之际,全诗弥漫着苏轼对与弟弟苏辙离别的不舍之情,故可概括:全诗都表达了离别的不舍和伤感。根据“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可知,此四句抒发别后思念弟弟之情。登高翘望,因坡垅阻隔,行者乌帽时隐时现,又担心弟弟天寒衣薄,独骑夜行,由眼前实景,到心中思绪,据此可概括:“登高”四句表现了对弟弟的关切和担忧。根据“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可知,诗人唯恐时光流逝得太快,据此可概括:“但恐”一句写出了岁月易逝的感慨。根据“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可知,“寒灯”“夜雨”,是回忆往日“夜雨对床”之言,“寒灯”句是对“畴昔”(往昔)兄弟相聚的回忆,“夜语”句是对未来相聚的盼望,据此可概括:“寒灯”数句写出对早日相聚的期盼。根据“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可知,诗人希望弟弟不要忘记这早退闲居之意,不要贪恋官场,据此可概括:诗人劝告弟弟不要贪图名利。

答案:

(1)D

(2)①全诗都表达了离别的不舍和伤感。②“登高”四句表现了对弟弟的关切和担忧。③“但恐”一句写出了岁月易逝的感慨。④“寒灯”数句写出对早日相聚的期盼。⑤“慎勿苦爱高官职”劝告弟弟不要贪图名利。

译文:

不曾饮酒,为什么会突然觉得头脑昏沉、神思恍惚?我的心已随着你渐远渐逝的身影一同离去。寂寞的归途,你尚且可以系念、陪伴家中的老父,而我行走在异乡的旷野,用什么来安慰心中的孤独呢?站在高处眺望你返回京师的身影,只能看见你的乌帽忽隐忽现。担心你的衣裳太薄,独自骑着瘦马归去,在寒冷的残月下是多么的孤单。路上有的人边走边歌挺欢乐,我却苦凄凄地连童仆也怪。我知道人生常有分别,只是唯恐时光流逝得太快。今夜寒灯相对,你可会想起怀远驿中我们曾经相约的誓言?何时才能一同听夜雨萧瑟连绵啊?希望你不要忘记这早退闲居之意,不要贪恋官场。

赏析:

此诗首四句以突兀笔触人题,直抒离别情深。未曾饮酒为何昏沉似醉,原来诗人心已追随其弟归鞍驰往汴京去了,一下子就烘托出因离别而精神恍惚的神态。心逐归鞍,见恋亲情重,“归人”比较“今我”,又加一层。弟弟(“归人”)即将见到亲人都还思念不已,他从此远离庭帏,更难以承受思念亲人之苦。这种对比手法,进一步突出了离亲之苦。“登高”四句抒发别后思念弟弟之情。登高翘望,因坡垅阻隔,行者乌帽时隐时现,又担心弟弟天寒衣薄,独骑夜行,由眼前实景,到心中思绪。这两句惜别不仅感情真挚,且给读者展现了苏轼回望弟弟的神情。后两句,诗人对弟弟更是体贴入微,“苦寒”句,怕他归途受凉;“独骑”句,担心他途中孤独;而裘薄、马瘦,月残,更烘托出别后的凄冷寂寞气氛。“苦寒念尔”句,承“但见乌帽”发挥。“但见乌帽”,则人与马都看不见,但由于“心逐归鞍”,看不见的都想得出:严冬苦寒,又是凌晨,霜风刺骨,而弟弟却“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怎能不令人心酸!先“见”后“念”,虚实相生,妙在不自己说心情“凄恻”。“路人”四句写自己悲苦的原因。以“路人行歌居人乐”作强烈的反衬,然后由“僮仆”开口,“怪我苦凄恻”。路上的其他行人欢歌笑语,路旁的居人更全家团聚,享天伦之乐。以此反衬自己,行文顿起波澜。身边的“僮仆”随自己去上任,心情很愉快,满以为即将到任做官的主人更心花怒放;可是看主人的神情却那么“凄恻”,就感到“怪”,行文更起波澜。“用他人反衬,接以自我开脱和担忧。“亦知”宕开一笔,但诗人想到岁月飘忽,盛时难再,又感到“凄恻”,“但恐”又扣合主线,行文就曲折而不直泻。末四句为缓解岁月飘忽,而设想未来,期盼早日团聚。“寒灯”“夜雨”,是回忆往日“夜雨对床”之言,“君知”“慎勿”,是强调早退,以便共践前约。“寒灯”句是对“畴昔”(往昔)兄弟相聚的回忆;“夜语”句是对未来相聚的盼望;“君知”两句则是相约之语:勿恋高官,以免妨碍弟兄欢聚。所谓“尝有‘夜雨对床’之言”,是指嘉祐六年(1061年)秋他们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寓居怀远驿时,一夜风雨并作,读韦应物诗,有感于即将远离,于是相约早退。苏轼这篇七古,在用韵上如王鸣盛所说,不是很严格,全诗十六句除第三、第十五句未用韵外,共“用十四韵而跨其五部(指月、药、陌、职、屑五个韵部)”(见《蛾术编》卷七十八《东坡用韵》)。但这并未妨碍它为历代读者所激赏。其原因不仅在于它是苏轼写兄弟之情的第一篇,在于感情真挚,摹写入微,行文跌宕,收转自如,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更在于这是“夜雨对床”之典在诗中的第一次出现。从此之后,“夜雨”成了触发手足之情的媒介,“夜雨对床”频繁地出现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成了他一生的企望和未了的心愿。【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断虹霁雨①黄庭坚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②?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③,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④声喷霜竹。【注】①此词写于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作者谪居西南之时。②:酒名。③金荷:金质莲花酒杯。④坐来:马上。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在写赏月时,连带以三个问句发问,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B.词中嫦娥是作者精神的投映,她从清冷的月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