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神话学对于人文学各门学科的学习而言乃是一个恰当的先导。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童话故事中讲述的神话是我们与想象世界的第一次邂逅。大多数“儿童”文学,比如《哈利·波特》作品系列以及《指环王》三部曲都包含神话特征。神话(有时又称寓言)不只是为了娱乐和消遣的简单故事,它们还是世界各地的人最基本的艺术表达方式。神话包含民间智慧以及人类所领悟到的真理,它们揭示着人类的希望和恐惧。假如人类极其珍贵的艺术及哲学财富突然一并消失而只留下神话,未来的人类在探寻先祖足迹的过程中又发现到我们的神话,他们就可以从中找到线索,对我们的形象构筑出相当精准的描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神话,这也许是因为随着我们的成长和成熟,随着我们的老去,我们从来都不曾丢掉自己的那颗赤子童心。当一个神秘的声音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时,我们需要一束夜光的抚慰,需要身边爱人的温暖。我们是否成熟得不再需要被人拥抱、被人爱护?许多神话故事都是关于爱的找寻,因为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神话是从人们心底里、从人的灵魂中自然地涌流出来的故事和诗,它从我们的孩提时代开始就一直陪伴着我们,并会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发展。神话里常常充满暴力,有时还会讲到使生存变得痛苦的激烈冲突:光荣的战争、争权夺势的斗争和权力导致的腐败。它们表现的是弱者在极为不利的情势下取得的胜利。查尔斯·狄更斯笔下的奥利佛·特维斯特和大卫·科波菲尔都是弱者的神话英雄,而洛基·巴博则是这种英雄的成人代表。甚至连哈利·波特,这个最初被冷漠的婶婶和叔叔关在地下室的孤儿,都会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魔法师。诗人、讲故事的人、艺术家、作曲家和剧作家——所有那些在他们的成熟期为我们提供优美的语言、形象和声音的人,在他们内心中的某个地方都会潜藏那颗赤子童心,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文学、视觉艺术、音乐和戏剧作品或以神话为素材,或包含神话成分:反复在神话中出现人类持续关注的主题、象征和人物。这些成分有时是刻意的,有时不是;有时它们会从潜意识中找到自己的出路,进入到一部小说或戏剧作品的情节之中,进入到一幅绘画作品的主题之中,甚或是进入到作曲家储存起来、但从来都不曾真正遗忘的那些旋律之中,那些表达爱、平安或寂寞或愤怒的旋律之中。我们要澄清一些常见的对于神话的误解。正如人们通常用“悲剧性”一词误指任何不幸的故事,人们常将神话定义为任何不真实的故事。可是,神话并非谎言。事实上,它可以是一个深刻的心理——即便不是历史的——真理。它可以不必拘限于过去,尽管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把一些神话的历史上溯了到尼安德特人时代(至少5万年以前)。新神话总在不断出现:有时在文学中,有时则在电影或电视中。神话同样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把光荣赠给某些我们愿意予以认同的人:一个变成了公主的“灰姑娘”,一个创下本垒打记录的棒球运动员,一个舍身于危难之中、成功营救被保护人的保镖。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神话,并对我们产生影响。各种文化背景下的神话间有惊人的相似处,虽然它们之间即便有联系,但也不大可能有太多关联。希腊神话强烈地影响了西方人的心灵。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赛》中的英雄、神以及半神半人正如在《布尔芬奇神话》一书中所讲述的那样,对希腊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又继而影响了他们对勇敢、爱、善恶之争、管理社会的方式、人的傲慢所带来的致命后果等问题的看法。所有的文化都有自己的英雄和寓言故事,它们体现的是人们对生活应该是什么样,以及为什么生活总是不能如人们所愿等问题的理解。很多这样的故事都包含了对于特定文化的繁荣而言至关重要的道德教导。在中东地区,有我们所熟知的《一千零一夜》,这是一部围绕魔法符咒而展开的寓言故事集,它里面的一系列妖法魔术呼应着我们对于超现实的渴求,把我们带出由工作和最后期限所组成的日常世界。非洲为世界贡献的是一个在当地流传得最为广泛的神话:毒蛇和处女的故事。它表现的是为了一项更高尚的事业,通常是为了整个群体的生存,有时候有必要让无辜的人做出牺牲。如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彩票》,这部现代作品运用牺牲的神话探讨了群体的整合方式,有时这种整合是以丧失个人生命为代价的。即便一则神话在科学上不可证实,但如同一首诗一样它也具有诗的真实。虽然科学事实受到普遍尊重,但是极少有科学事实会影响我们每天的感觉、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然而,科学神话确实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尽管我们可能会偶尔不安地想一想全球变暖,以及许多科学家都预测到的可能发生的气候灾难,但是我们同样也会心怀慰藉地相信科学总会设法找到避免灾难发生的办法,而为了做到这一点,科学必须进行研究、提出理论、做实验,从事那些我们大部分人都力所不及的活动。如果没有科学神话,我们就会绝望得不知所措。神话就像呼吸和饮食一样,是生存的必需品。除了对人文学的影响,我们还将看到神话对心理学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如此,神话还影响了全世界人的行为。(摘编自舒予、吴珊译《神话与人文学的起源》)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话可供娱乐和消遣,它是我们与想象世界的邂逅,很多“儿童”文学都有神话特征。
B.人类可以发现神话并从中找到线索,从而使构筑我们的形象和探寻先祖足迹更精准。
C.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成长、成熟和逐渐老去,所以我们会永葆赤子童心,拥有自己的神话。
D.神话并非谎言,它可以是一个深刻的真理,将神话定义为不真实的故事是人们的误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和诗的特点使神话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发展,并且从孩提时代就陪伴着我们。
B.神话有其文化背景,每种文化都有影响我们的神话,它们之间有惊人的相似处。
C.很多英雄和寓言故事都包含了道德教导,这对于特定文化的繁荣而言至关重要。
D.科学必须进行研究、提出理论、做实验,它不像科学神话那样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
3.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神话表现弱者在不利的情势下取得胜利”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女娲补天B.大闹天宫C.愚公移山D.夸父逐日
4.请结合材料,谈谈《红楼梦》中“木石前盟”的“爱的找寻”。(4分)
5.约瑟夫·坎贝尔说:“神话是发现人类生活所具有的精神潜力的线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D2.A3.C4.①“木石前盟”指的是神瑛侍者(贾宝玉前身)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林黛玉前身)、绛珠仙草以眼泪报恩的神话故事,预示了两人今世的情感纠葛。②林黛玉的早逝象征着理想爱情的破碎与现实的残酷,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反映了作者对人性、命运及社会环境的深刻洞察,同时也表达了对纯洁爱情的向往与怀念,这体现了“爱的找寻”。5.①约瑟夫坎贝尔的观点强调了神话在揭示人类精神层面的重要作用,神话是人类文化与心理的深层反映。②神话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所包含的道德教导引导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③神话是生存的必需品,它影响了心理学及全世界人的行为,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它是我们与想象世界的邂逅”以偏概全,原文有“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童话故事中讲述的神话是我们与想象世界的第一次邂逅”,选项删除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扩大了范围;B.“从而使……探寻先祖足迹更精准”属无中生有,原文是“对我们的形象构筑出相当精准的描述”,没有“探寻先祖足迹”的内容;C.“所以我们会永葆赤子童心”属强加因果,原文是“这也许是因为随着我们的成长和成熟,随着我们的老去,我们从来都不曾丢掉自己的那颗赤子童心”。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故事和诗的特点使神话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发展”无中生有,原文是“神话是从人们心底里、从人的灵魂中自然地涌流出来的故事和诗,它从我们的孩提时代开始就一直陪伴着我们,并会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发展”,没有选项说的因果关系。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历尽艰难险阻,终于把天空的窟窿补好的故事。但女娲不是弱者,不符合观点;B.孙悟空习得一身本领后,向东海龙王借得定海之宝——如意金箍棒,却被龙王告状,骗到天庭当弼马温。悟空知道被骗后,反下天去,复招安为齐天大圣,看管蟠桃园,却又生气无人请他赴蟠桃宴,大闹后逃下界,十万天兵捉拿他。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甚至置丹炉锻炼四十九日,依然毫发无损,还在天宫大打出手。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故事中孙悟空并未取得胜利,不能证明观点。C.传说北山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路,他下决心要把山平掉,带领子孙不停挖山,最终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天,天帝派人把两座大山挪走了。符合“弱者在不利的情势下取得胜利”这一观点。D.夸父想要把炙烤大地的太阳捉住,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太阳身边,他太渴了,喝光了黄河和渭河的水,想要到大泽去,走到半路就渴死了。夸父最终没有取得胜利,不能证明观点。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许多神话故事都是关于爱的找寻,因为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在“木石前盟”中,“爱”指的是“爱情”。“木石前盟”中“木”指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为报灌溉之德,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神瑛侍者带着顽石下凡,绛珠仙子成为林黛玉,神瑛侍者化为贾宝玉,顽石化为贾宝玉口中的美玉。神话中两人的前世姻缘预示了两人今世的情感纠葛。材料中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神话,这也许是因为随着我们的成长和成熟,随着我们的老去,我们从来都不曾丢掉自己的那颗赤子童心。当一个神秘的声音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时,我们需要一束夜光的抚慰,需要身边爱人的温暖”,在“木石前盟”中,作者借助神话故事“找寻”的正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穿越世俗的灵魂之爱,是对纯洁爱情的向往与怀念;但是“木石前盟”中,“爱”最终以悲剧结局,林黛玉在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的那刻,泪尽而死,魂归太虚。林黛玉的早逝象征着理想爱情的破碎与现实的残酷,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反映了作者对人性、命运及社会环境的深刻洞察,这体现了“爱的找寻”。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约瑟夫坎贝尔的观点强调了神话在揭示人类精神层面的重要作用,正如材料所说“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神话,并对我们产生影响”“我们还将看到神话对心理学所产生的影响”,神话是人类文化与心理的深层反映。②根据“神话同样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有的文化都有自己的英雄和寓言故事,它们体现的是人们对生活应该是什么样,以及为什么生活总是不能如人们所愿等问题的理解。很多这样的故事都包含了对于特定文化的繁荣而言至关重要的道德教导”“科学神话确实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可知,神话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所包含的道德教导引导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③根据“神话就像呼吸和饮食一样,是生存的必需品。除了对人文学的影响,我们还将看到神话对心理学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如此,神话还影响了全世界人的行为”可知,神话是生存的必需品,它影响了心理学及全世界人的行为,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如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彼地之间隔着一个长度,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燮)。在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这样,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EdwardBullough)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之时,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正如王国维所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于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材料二: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地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能太过,可能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富于艺术性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摘编自朱光潜《谈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心理距离”要靠自己的心理调整来实现,这种距离不是时空相隔的长度,与现实的“距离”不同,它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B.竹子在古代诗人笔下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是因为诗人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而获得了美的意味。C.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存在“内在矛盾”,“不即不离”的境界能够解决这种“矛盾”,相较于艺术欣赏,它对艺术创造更为重要。D.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旁观者“看”比当局者“尝”滋味要好,全是观点与态度的差别。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艺术作品是否有感染力,与作品中的生活情景与个人经历吻合度相关,因此吻合度越高越让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B.艺术作品能让体验者获得美的享受,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作者运用特殊技巧,如诗化、陌生化、变形、程式化等原则。C.一般人虽然有丰富的现实经历和深刻的情感,但因为没有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所以终究不能创造艺术。D.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他们在写切身情感时,都是作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客观化。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最能支持“审美要有‘适当的距离’”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一位英国老太太看《哈姆莱特》中王子与恶人决斗时,情不自禁地叫道:那剑是有毒的!B.徐志摩重游母校剑桥大学,感受颇深,在回国的轮船上写下了著名的诗歌《再别康桥》。C.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曾述,某商人女儿“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瘵疾”。D.自《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作品展出以来,无数人提出各种奇思妙想,欲为其续上断臂。4.试简要分析材料二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分)5.请结合文中观点,谈谈你对下面材料的理解。(6分)湘西凤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在外漂泊时,他多次提及故乡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人们真诚友爱。1930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发现故乡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故乡了,社会黑暗,现代文明的精神污染,使湘西人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裂变,让他不寒而栗。他深刻地感悟到:唤醒一个民族重新做人的意识,实现人与人关系的重造是必需的。1934年,寄托其“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追求的作品——《边城》由此诞生。【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材料,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材料,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第一个分句,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第一句“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没有问题,第二个分句“相较于艺术欣赏,它对艺术创造更为重要”错误,材料一第四段引证“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可见它对二者都重要,原文没有比较。
故选C。
(2)A.“吻合度越高越让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可见,欣赏时的距离感很重要。
故选A。
(3)“适当的距离”是说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
A、C、D三项都是距离消失或过近,不能体现“审美要有‘适当的距离’”这一观点。
B.徐志摩重游母校剑桥大学,这是“入乎其内”,在回国的轮船上写下《再别康桥》,这是“出乎其外”的艺术创作,符合“审美要有‘适当的距离’”这一观点。
故选B。
(4)①对比论证,增强论证效果。第一段中“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地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用“东方人”和“西方人”、“本地人”和“外地人”进行对比,有力地论证了“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的观点。②举例论证,增强说服力。第三段“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列举蔡琰、杜甫的写作例证,有力地论证了创作过程中需要“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的观点。
(5)①结合“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在外漂泊时,他多次提及故乡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人们真诚友爱”可知,《边城》的创作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艺术家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②结合“湘西凤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可知,“不离”是指《边城》来源于生活,湘西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他对故乡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会,因而能引发人们的感动与其鸣。③结合“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可知,“不即”是指沈从文后来离开故乡,小说中的故事与故乡的实际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作者能够换一种眼光去观照和品味,从而获得美学理想追求。
答案:
(1)C
(2)A
(3)B
(4)①对比论证,增强论证效果。第一段中用“东方人”和“西方人”、“本地人”和“外地人”进行对比,有力地论证了“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的观点。②举例论证,增强说服力。第三段列举蔡琰、杜甫的写作例证,有力地论证了创作过程中需要“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的观点。
(5)①《边城》的创作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艺术家使其艺术品获得了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②“不离”是指《边城》来源于生活,沈从文对故乡湘西凤凰独特而深刻的体会,引发人们的感动与共鸣。③“不即”是指沈从文后来离开故乡,小说中的故事与故乡的实际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作者能够换一种眼光去观照和品味,从而获得美学理想追求。【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湖南省长沙市平高教育集团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说到抑郁症,社会上对这一疾病还存在不少误解和轻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矫情”“软弱”“想太多”。实际上,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世界卫生组织披露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患抑郁症人数为9500万。在当前情况下,出于对疾病的耻感,抑郁症患者自身存在讳疾忌医的情况。减少抑郁症带来的伤害,更重要的是让抑郁症消失在萌芽阶段。抑郁症有两个关键的判断症状: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如果患者或身边的人提前通过各类科普宣传了解到相关知识,那么无论是表面和平的“微笑抑郁”还是更加典型的抑郁症状,都可能更快被发现。在抑郁症面前,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将是患者保护自己、公众保护他人的一道护城河。此外,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畅通抑郁症的求助与治疗通道同样重要。目前各类心理咨询热线、网站泥沙俱下,有的信息平台更新不及时,有些咨询平台甚至无人应答。预防抑郁症发生,需要畅通咨询、治疗两级渠道,建立权威平台,及时更新信息,将各个正规资源节点汇成线、连成网,惠及每个需要的人。守望相助,一缕阳光也将照亮心扉。预防抑郁症发生,不仅有关个人,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小到家庭、学校,大到社区、城市,每个人都应该对抑郁症患者给予关心、鼓励和支持。流动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点点善意,将涓滴成河,涌动着支持的温暖,浇灌着生活的希望。(摘编自魏晓敏、汤剑蕾《凝聚社会力量,关爱抑郁患者》)材料二:2023年10月10日,《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在“联合起来,消除病耻”2023世界精神卫生日绿丝带系列活动——“无需抱歉”抑郁青少年艺术作品展上启动,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与渡过抑郁患者社区共同发起。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异质性精神障碍疾病。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并开展主题宣教活动,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活动。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教授带领团队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调报告》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青少年阶段处于抑郁障碍的高发期,当我们无法科学识别的时候,常会将抑郁症状误认为是压力大、不够坚强等生活问题来看待,从而延误了诊疗,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期。”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钢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孩子们的快乐成长和美好未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要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育,帮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拥有并保持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经过规范的治疗,抑郁症患者可以恢复情感功能、工作、学习及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功能恢复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家庭职能的恢复,社交技能以及职业技能的恢复等。”《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陈祉妍教授指出,“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需要社会各方给予相应的支持,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支持患病的青少年康复回归。这也是本次我们启动《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项目的初衷,我们希望通过对青少年抑郁症预防、治疗和康复现状的调研,了解当下青少年抑郁防治面临的痛点、难点和需求,为进一步构建良好支持环境提出有效建议。”(摘编自姚倩《<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项目启动》)材料三:近年来,因生活环境改变,生活压力增加,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发病人数逐年增多。有研究发现,部分抑郁症患者常伴有明显的运动型激越及焦虑症状,发作时可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疾病症状,影响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较男性略高。受怀孕、更年期等生理变化影响,女性患者体内内分泌等系统调整变化幅度大,会造成心理情绪的变化,使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年龄大的患者其本身机体状态较差。生活压力增加,适应能力下降,部分患者还可能受疾病的影响,其心理应激的程度较年轻人更突出,更易发生心理问题。中青年人群在家庭角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家庭经济来源的主体人群,其收入对家庭生活条件影响较大,甚至影响家庭生活和谐状态,其中收入低下的中青年人群更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非在职人员一般较在职人员社交少,与他人沟通不足,缺乏社会支持,与高龄患者相似,非在职人员的心理应激承受能力较差,从而更易受心理刺激因素影响睡眠质量。家族精神病史中,焦虑障碍、抑郁障碍这类心理疾病也可能存在遗传因素,且后天环境及教育对患者的影响更明显,后天模仿和学习是导致心理疾病发病更多的因素。(摘编自陈丽芳、蔡幼红《新昌县中青年人群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等披露相关数据表示,近十年来全球尤其是中国抑郁症患者增速较快。B.材料二中王钢副主任强调,青少年常将抑郁症状误认为是生活问题,从而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期。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要关爱抑郁症患者,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D.材料三认为生理变化、年龄偏大、收入低下、非在职人员、有家族精神病史等都是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的因素。2.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上对这抑郁症一疾病还存在不少误解和轻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矫情”“软弱”“想太多”。实际上,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B.及早发现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这两个关键的判断症状,有可能帮助我们让抑郁症消失在萌芽阶段。C.受心理情绪、生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女性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要远远高于男性。D.一个人受制于遗传因素就增加了得抑郁症的可能性,但是否发病与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着眼于关爱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从预防抑郁症发生的必要性、可行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B.材料三第1段,主要分析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以及女性抑郁症发生率较高的原因。C.材料一使用具体数字更有说服力,运用“护城河”“泥沙俱下”等比喻使说理形象化。D.材料三第2段采用对比、类比等多种论证方法,分析抑郁、焦虑症状的不同成因。4.《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启动的目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5.抑郁症的存在伴随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史。美国在1840年心理疾病普查时,首次将抑郁症列为七大心理疾病之一。那么,如何减少抑郁症带来的伤害?请依据材料一、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C3.A4.①了解当下青少年抑郁防治面临的痛点、难点和需求,为进一步构建良好支持环境提出有效建议。②引起人们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育﹐帮助他们拥有并保持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③希望社会各方给予相应的支持,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支持患病的青少年康复回归。5.①抑郁症患者不要讳疾忌医,要及早治疗,让抑郁症消失在萌芽阶段。②在抑郁症面前,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以自保或保护他人。③社会需要理解和重视抑郁症,抛弃误解和轻视,对抑郁症患者给予关心、鼓励和支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筛选、辨析信息的能力。A.“近十年来全球尤其中国抑郁症患者增速较快”错误,原文只是提到了“我国患抑郁症人数为9500万”,并未提到中国增速较快。B.“青少年常将抑郁症状误认为是生活问题”错误,原文是“当我们无法科学识别的时候,常会将抑郁症状误认为是压力大、不够坚强等生活问题来看待”,此处的“我们”指的是社会大众。C.“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误,材料一“惠及每个需要的人”,是从关爱社会上所有的抑郁症患者出发的;材料二“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活动”,是从关爱青少年的角度出发的,两则材料的出发点和针对性不同。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能力。C.“远远高于”说法错误,原文是“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较男性略高”,是“略高”。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材料一着眼于关爱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错,材料一先说全球及我国抑郁症患者增多,然后分析如何让抑郁症消失在萌芽阶段,接着指出要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畅通抑郁症的求助与治疗通道,最后说明预防抑郁症发生意义重大,每个人都应该关爱、帮助抑郁症患者。可见材料一针对的是“抑郁症患者”,并没有特别提到关爱“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这也是本次我们启动《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项目的初衷,我们希望通过对青少年抑郁症预防、治疗和康复现状的调研,了解当下青少年抑郁防治面临的痛点、难点和需求,为进一步构建良好支持环境提出有效建议”可知,启动这个项目是为了了解当下青少年抑郁症防治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需要以便更好地提出有效建议。根据“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钢强调,‘我们要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育,帮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拥有并保持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可知,作为项目发起单位之一,王钢副主任的话体现出项目启动的目的:引起人们对学生心理健康培育的关注,帮助他们拥有并保持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心态。根据“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需要社会各方给予相应的支持,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支持患病的青少年康复回归。这也是本次我们启动《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项目的初衷”可知,这个项目启动的初衷是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帮助患病青少年康复回归。【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出于对疾病的耻感,抑郁症患者自身也存在讳疾忌医的情况。减少抑郁症带来的伤害,更重要的是让抑郁症消失在萌芽阶段”可知,要减少抑郁症带来的伤害就要抛弃对抑郁症的耻感,及早就医,在萌芽阶段就让抑郁症消失。根据“在抑郁症面前,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将是患者保护自己、公众保护他人的一道护城河”可知,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能保护自己或他人,减少抑郁症带来的伤害。根据“说到抑郁症,社会上对这一疾病还存在不少误解和轻视”“我们无法科学识别的时候,常会将抑郁症状误认为是压力大、不够坚强等生活问题来看待”以及“每个人都应该对抑郁症患者给予关心、鼓励和支持”“需要社会各方给予相应的支持,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支持患病的青少年康复回归”可知,要减少抑郁症带来的伤害,首先要正确认识这一疾病,抛弃误解和轻视,并且给予抑郁症患者支持、帮助和鼓励。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两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说到抑郁症,社会上对这一疾病还存在不少误解和轻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矫情”“软弱”“想太多”。实际上,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世界卫生组织披露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患抑郁症人数为9500万。在当前情况下,出于对疾病的耻感,抑郁症患者自身存在讳疾忌医的情况。减少抑郁症带来的伤害,更重要的是让抑郁症消失在萌芽阶段。抑郁症有两个关键的判断症状: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如果患者或身边的人提前通过各类科普宣传了解到相关知识,那么无论是表面和平的“微笑抑郁”还是更加典型的抑郁症状,都可能更快被发现。在抑郁症面前,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将是患者保护自己、公众保护他人的一道护城河。此外,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畅通抑郁症的求助与治疗通道同样重要。目前各类心理咨询热线、网站泥沙俱下,有的信息平台更新不及时,有些咨询平台甚至无人应答。预防抑郁症发生,需要畅通咨询、治疗两级渠道,建立权威平台,及时更新信息,将各个正规资源节点汇成线、连成网,惠及每个需要的人。守望相助,一缕阳光也将照亮心扉。预防抑郁症发生,不仅有关个人,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小到家庭、学校,大到社区、城市,每个人都应该对抑郁症患者给予关心、鼓励和支持。流动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点点善意,将涓滴成河,涌动着支持的温暖,浇灌着生活的希望。(摘编自魏晓敏、汤剑蕾《凝聚社会力量,关爱抑郁患者》)材料二:2023年10月10日,《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在“联合起来,消除病耻”2023世界精神卫生日绿丝带系列活动——“无需抱歉”抑郁青少年艺术作品展上启动,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与渡过抑郁患者社区共同发起。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异质性精神障碍疾病。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并开展主题宣教活动,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活动。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教授带领团队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调报告》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青少年阶段处于抑郁障碍的高发期,当我们无法科学识别的时候,常会将抑郁症状误认为是压力大、不够坚强等生活问题来看待,从而延误了诊疗,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期。”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钢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孩子们的快乐成长和美好未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要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育,帮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拥有并保持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经过规范的治疗,抑郁症患者可以恢复情感功能、工作、学习及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功能恢复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家庭职能的恢复,社交技能以及职业技能的恢复等。”《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陈祉妍教授指出,“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需要社会各方给予相应的支持,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支持患病的青少年康复回归。这也是本次我们启动《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项目的初衷,我们希望通过对青少年抑郁症预防、治疗和康复现状的调研,了解当下青少年抑郁防治面临的痛点、难点和需求,为进一步构建良好支持环境提出有效建议。”(摘编自姚倩《<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项目启动》)材料三:近年来,因生活环境改变,生活压力增加,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发病人数逐年增多。有研究发现,部分抑郁症患者常伴有明显的运动型激越及焦虑症状,发作时可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疾病症状,影响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较男性略高。受怀孕、更年期等生理变化影响,女性患者体内内分泌等系统调整变化幅度大,会造成心理情绪的变化,使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年龄大的患者其本身机体状态较差。生活压力增加,适应能力下降,部分患者还可能受疾病的影响,其心理应激的程度较年轻人更突出,更易发生心理问题。中青年人群在家庭角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家庭经济来源的主体人群,其收入对家庭生活条件影响较大,甚至影响家庭生活和谐状态,其中收入低下的中青年人群更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非在职人员一般较在职人员社交少,与他人沟通不足,缺乏社会支持,与高龄患者相似,非在职人员的心理应激承受能力较差,从而更易受心理刺激因素影响睡眠质量。家族精神病史中,焦虑障碍、抑郁障碍这类心理疾病也可能存在遗传因素,且后天环境及教育对患者的影响更明显,后天模仿和学习是导致心理疾病发病更多的因素。(摘编自陈丽芳、蔡幼红《新昌县中青年人群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等披露的相关数据表示,近十年来全球尤其是中国抑郁症患者增速较快。B.材料二中王钢副主任强调,青少年常将抑郁症状误认为是生活问题,从而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期。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要关爱抑郁症患者,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D.材料三认为生理变化、年龄偏大、收入低下、非在职人员、有家族精神病史等都是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的因素。2.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上对这抑郁症一疾病还存在不少误解和轻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矫情”“软弱”“想太多”。实际上,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B.及早发现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这两个关键的判断症状,有可能帮助我们让抑郁症消失在萌芽阶段。C.受心理情绪、生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女性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要远远高于男性。D.一个人受制于遗传因素就增加了得抑郁症的可能性,但是否发病与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着眼于关爱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从预防抑郁症发生的必要性、可行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B.材料三第1段,主要分析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以及女性抑郁症发生率较高的原因。C.材料一使用具体数字更有说服力,运用“护城河”“泥沙俱下”等比喻使说理形象化。D.材料三第2段采用对比、类比等多种论证方法,分析抑郁、焦虑症状的不同成因。4.《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启动的目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5.抑郁症的存在伴随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史。美国在1840年心理疾病普查时,首次将抑郁症列为七大心理疾病之一。那么,如何减少抑郁症带来的伤害?请依据材料一、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C3.A4.①了解当下青少年抑郁防治面临的痛点、难点和需求,为进一步构建良好支持环境提出有效建议。②引起人们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育﹐帮助他们拥有并保持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③希望社会各方给予相应的支持,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支持患病的青少年康复回归。5.①抑郁症患者不要讳疾忌医,要及早治疗,让抑郁症消失在萌芽阶段。②在抑郁症面前,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以自保或保护他人。③社会需要理解和重视抑郁症,抛弃误解和轻视,对抑郁症患者给予关心、鼓励和支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筛选、辨析信息的能力。A.“近十年来全球尤其是中国抑郁症患者增速较快”错误,原文只是提到了“我国患抑郁症人数为9500万”,并未提到中国增速较快。B.“青少年常将抑郁症状误认为是生活问题”错误,原文是“当我们无法科学识别的时候,常会将抑郁症状误认为是压力大、不够坚强等生活问题来看待”,此处的“我们”指的是社会大众。C.“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误,材料一“惠及每个需要的人”,是从关爱社会上所有的抑郁症患者出发的;材料二“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活动”,是从关爱青少年的角度出发的,两则材料的出发点和针对性不同。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远远高于”说法错误,原文“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较男性略高”,是“略高”。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材料一着眼于关爱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错,材料一先说全球及我国抑郁症患者增多,然后分析如何让抑郁症消失在萌芽阶段,接着指出要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畅通抑郁症的求助与治疗通道,最后说明预防抑郁症发生意义重大,每个人都应该关爱、帮助抑郁症患者。可见材料一针对的是“抑郁症患者”,并没有特别提到关爱“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这也是本次我们启动《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项目的初衷,我们希望通过对青少年抑郁症预防、治疗和康复现状的调研,了解当下青少年抑郁防治面临的痛点、难点和需求,为进一步构建良好支持环境提出有效建议”可知,启动这个项目是为了了解当下青少年抑郁症防治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需要以便更好地提出有效建议。根据“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钢强调,‘我们要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育,帮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拥有并保持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可知,作为项目发起单位之一,王钢副主任的话体现出项目启动的目的:引起人们对学生心理健康培育的关注,帮助他们拥有并保持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心态。根据“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需要社会各方给予相应的支持,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支持患病的青少年康复回归。这也是本次我们启动《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项目的初衷”可知,这个项目启动的初衷是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帮助患病青少年康复回归。【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出于对疾病的耻感,抑郁症患者自身也存在讳疾忌医的情况。减少抑郁症带来的伤害,更重要的是让抑郁症消失在萌芽阶段”可知,要减少抑郁症带来的伤害就要抛弃对抑郁症的耻感,及早就医,在萌芽阶段就让抑郁症消失。根据“在抑郁症面前,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将是患者保护自己、公众保护他人的一道护城河”可知,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能保护自己或他人,减少抑郁症带来的伤害。根据“说到抑郁症,社会上对这一疾病还存在不少误解和轻视”“我们无法科学识别的时候,常会将抑郁症状误认为是压力大、不够坚强等生活问题来看待”以及“每个人都应该对抑郁症患者给予关心、鼓励和支持”“需要社会各方给予相应的支持,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支持患病的青少年康复回归”可知,要减少抑郁症带来的伤害,首先要正确认识这一疾病,抛弃误解和轻视,并且给予抑郁症患者支持、帮助和鼓励。湖南省永州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说到抑郁症,社会上对这一疾病还存在不少误解和轻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矫情”“软弱”“想太多”。实际上,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世界卫生组织披露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患抑郁症人数为9500万。在当前情况下,出于对疾病的耻感,抑郁症患者自身存在讳疾忌医的情况。减少抑郁症带来的伤害,更重要的是让抑郁症消失在萌芽阶段。抑郁症有两个关键的判断症状: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如果患者或身边的人提前通过各类科普宣传了解到相关知识,那么无论是表面和平的“微笑抑郁”还是更加典型的抑郁症状,都可能更快被发现。在抑郁症面前,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将是患者保护自己、公众保护他人的一道护城河。此外,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畅通抑郁症的求助与治疗通道同样重要。目前各类心理咨询热线、网站泥沙俱下,有的信息平台更新不及时,有些咨询平台甚至无人应答。预防抑郁症发生,需要畅通咨询、治疗两级渠道,建立权威平台,及时更新信息,将各个正规资源节点汇成线、连成网,惠及每个需要的人。守望相助,一缕阳光也将照亮心扉。预防抑郁症发生,不仅有关个人,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小到家庭、学校,大到社区、城市,每个人都应该对抑郁症患者给予关心、鼓励和支持。流动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点点善意,将涓滴成河,涌动着支持的温暖,浇灌着生活的希望。(摘编自魏晓敏、汤剑蕾《凝聚社会力量,关爱抑郁患者》)材料二:2023年10月10日,《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在“联合起来,消除病耻”2023世界精神卫生日绿丝带系列活动——“无需抱歉”抑郁青少年艺术作品展上启动,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与渡过抑郁患者社区共同发起。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异质性精神障碍疾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数字/模拟矩阵切换系统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竹炭沐浴包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矿产地质堪查服务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2023年微生物学诊断产品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2024年净水絮凝剂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2024年烟气自动采样器及测定仪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板
- 2024年离子风棒项目提案报告模板
- 2024年建筑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示范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安徽省合肥一中八中、六中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消防安全工作台账
- 拒绝垃圾食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宣传课件
- 2024统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2024年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外包合同
- 天一大联考2025届物理高一上期中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全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 2024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英语试题卷(标准含答案)
- 朝鲜族介绍课件
- 用户运营指南
- 投币启动设备用机械装置市场环境与对策分析
- 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策划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