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幻灯片_第1页
病毒性肝炎幻灯片_第2页
病毒性肝炎幻灯片_第3页
病毒性肝炎幻灯片_第4页
病毒性肝炎幻灯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春秀第十一篇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第二章病毒感染性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第1节病毒性肝炎

(viralhepatitis)病毒性肝炎1课堂目标1、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分型特点。

2、熟悉五种肝炎病毒的病原学特点。

3、熟悉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4、熟悉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特点。

5、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6、熟悉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特点,重点乙型肝炎病毒的病毒标志物检测。

7、熟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8、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常用护理诊断和主要护理措施。9、熟悉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指导。病毒性肝炎1[概述]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病毒性肝炎1甲型肝炎其他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肝炎的种类病毒性肝炎1高流行性;复杂的临床表现;严重病例病死率高;目前暂无特异性治疗;乙、丙型许多病例可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可用疫苗预防仅甲、乙型。[概述]病毒性肝炎1病原学及其主要特点(一)甲型肝炎病毒(HAV)⒈病毒分类微小RNA病毒,27nm⒉自愈性疾病4~8周⒊重型肝炎发生率<1%4.1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一般持续8-13周IgG:过去感染的标志,可长期存在

5.甲型肝炎病毒(HAV)肝内复制,粪便排出。消毒紫外线1分钟,3%甲醛5分钟可将其灭活。病毒性肝炎1病毒性肝炎1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1.病毒分类DNA病毒2.85%肝炎相关的慢性肝病与乙肝有关3.不同年龄感染后转归不同宫内或儿童转慢性率:90%成人期感染后:10%4.形态和结构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病毒性肝炎1乙型肝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清中有3种颗粒:小球形颗粒:直径15~25nm管形颗粒:直径22nm、长50~230nm大球形颗粒:直径42nm,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HBV)颗粒,又称Dane颗粒。

大球形颗粒管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图HBV三种颗粒,电镜,负染×120000

病毒性肝炎1Dane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

⑴胞膜:HBsAg组成,肝细胞内合成,释放到血液中,本身无传染性,但有抗原性。

⑵核心:HBVDNA、DNA聚合酶、核心抗

原、E抗原,是病毒复制的主体,具有传染性。

病毒性肝炎1(二)乙型肝炎病毒(HBV)5.消毒HBV抵抗力很强,但煮沸10分钟或高压蒸汽消毒可使之灭活;对0.2%苯扎溴铵及0.5%过氧乙酸敏感。病毒性肝炎16.常用的抗原抗体系统及标记物(1)HBVDNA:出现在血液中,称游离型。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和灵敏的指标,反映HBV感染及病毒复制。(2)乙肝两对半:

HBsAg抗-HBsHBeAg抗-HBe

抗-HBc(二)乙型肝炎病毒(HBV)病毒性肝炎1(二)乙型肝炎病毒(HBV)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的临床意义1)HBsAg与抗-HBs:

HBsAg:阳性见于HBV感染者。HBV感染后3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还可在血清、唾液、乳汁、精液检出。

HBsAg持续时间:急性感染1~6周;慢性病人或无症状携带者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以往感染过HBV或接种乙肝疫苗可产生抗-HBs病毒性肝炎12)HBeAg与抗-HBe:

HBeAg:阳性提示有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抗-HBe:在急性肝炎时,在HBeAg转阴 后,抗-HBe出现,表示HBV复制减少或停止。3)HBcAg与抗-HBc:

HBcAg阳性为HBV复制的标记。抗-HBc:高滴度表示现行感染,常与HBsAg并存。低滴度表示既往感染,常与抗-HBs并存。(二)乙型肝炎病毒(HBV)病毒性肝炎1(三)丙型肝炎病毒(HCV)⒈归类RNA病毒⒉变异性多变异病毒

3.急性期多无明显症状

4.易转为慢性

5.丙型肝炎标记物

(1)血清免疫学标记:抗-HCV:感染的标记,无保护性抗体(2)分子生物学标记:

HCVRNA感染早期出现,治愈后消失6.消毒煮沸5分钟、10%氯仿、甲醛(1:1000)6小时、高压蒸汽和紫外线等均可灭活。病毒性肝炎1(四)丁型肝炎病毒(HDV)⒈病毒性质缺陷RNA病毒⒉结构在血液中由HBsAg包被,内含单股环状闭合RNA组成。⒊抗原抗体系统及标志物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HDVAg时间短、抗HDV-IgM早期诊断、HDVRNA病毒复制⒋与乙型肝炎共存才能复制重叠或合并感染病毒性肝炎1(五)戊型肝炎病毒(HEV)1.结构无包膜球形RNA病毒2.暴发型水源流行(粪便排出)3.发病人群成人较多4.孕妇感染死亡率高,20%5.戊型肝炎标记物抗HEV-IgM可作为HEV急性感染的诊断指标。

HEVRNA感染早期,存在时间短,较少用。6.消毒碱性环境下较稳定,对高热、氯仿敏感。病毒性肝炎1

HAVHBVHCVHDVHEV发现73年Feiston70年Dane89年Chroo77年Rizzeetto89年Reyes归属嗜肝RNA病毒科嗜肝DNA病毒科黄病毒科卫星病毒科杯状病毒结构无包膜球形核衣壳(27~32nm)包膜:HbsAg核心:HBcAg、HBeAg、DNA、DNA-P(Dane颗粒42/27nm)包膜核心(55nm)缺陷病毒(依赖HBsAg复制)(36nm)(同HAV)(32~34nm)基因组(Kb)RNA(7.5)单股线状正链DNA(3.2)双股环状有缺口负链上四个ORF10个亚型RNA(9.4)单股线状正链UTR-编码区(S/NS)-UTR6个基因型,准种RNA(1.7)单股环状负链RNA(7.5)(同HAV)编码区三个ORF抗原/抗体13111五种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1其他肝炎病毒HGV又称GBV-C,是1995年在国际上新发现的病毒,也是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的第二个病毒。HGV在人群中感染率较高,但迄今对其病毒学特性了解不多,特别是它与肝脏疾病的关系仍不明确,存在较大争议。HGV为有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属黄病毒科,直径小于100nm。病毒性肝炎1l997年Nishizawa从一个输血后肝炎患者(TT)的血清中克隆出一个500bp的片段,并把该基因片段代表的病毒以患者名字命名为输血传播病毒(TTV)。1997年0Kamoto等公布了第一个TTV的全基因序列。TTV是否为嗜肝病毒、是否有致病性等,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其他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1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急性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是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急、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是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病毒性肝炎1流行病学二、传播途径

1.胃肠道传播(粪-口):甲型和戊型⒉非胃肠道传播⑴血液、体液传播:乙型、丙型、丁型。⑵母婴传播:乙型和丙型三、易感者未感染者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型有免疫力,各型间无交叉免疫。病毒性肝炎1流行病学甲型和戊型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比较持久,少见二次感染。乙型可通过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获得抗HBV的能力。丙型无保护性抗体,感染后仍易感。丁型HBsAg阳性的人群普遍易感。病毒性肝炎1流行病学四、流行特点1.流行方式(1)散发性发病: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主要途径。(2)暴发流行:水和食物的污染2.季节、地理分布甲型:秋、冬季明显;戊型:雨季或洪水后明显;主要流行于亚洲和非洲乙、丙和丁型:季节分布不明显。我国乙肝高发。病毒性肝炎1

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传染源急性病人隐性感染者急性病人慢性病人慢性病毒携带者(同乙型)(同乙型)(同甲型)传播途径粪-口体液(水平):输血/血制品注射器/针制品/手术皮肤黏膜损伤性接触母婴(垂直)!(同乙型)(尤输血/血制品)(同乙型)

(同甲型)易感性与免疫力终身免疫较持久(产生抗-HBs者)未明未明持久流行特征可暴发秋冬(散发)全球不均衡散发/家庭集聚不明显全球不均衡散发/输血流行不明显全球不均衡散发不明显全球不均衡可暴发秋冬(散发)全球不均衡病毒性肝炎1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病毒直接损害:丙型、丁型诱发免疫反应:甲型、乙型、戊型主要病理改变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再生,炎性细胞浸润。急性重症肝炎以肝脏缩小,胆汁淤积为特征。慢性肝炎主要为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为弥漫性,但严重程度可不同病毒性肝炎1图1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向肝实质溢出。无界面炎症。图2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均匀分布。血窦细胞反应活跃。肝细胞、库普弗细胞胆色素沉积,毛细胆管淤胆。图3腺泡带显著炎症坏死,腺泡内炎症活跃。图4终末肝小静脉周围炎症坏死,网状纤维支架塌陷。急性肝炎病毒性肝炎1临床表现潜伏期:长短不一HAV为2-7周,HBV为7-23周,HCV为2-8周,HEV为2-8周。症状多样,以肝损害为主根据黄疸的有无、病情的轻重和病程的长短,临床上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和於胆型肝炎。病毒性肝炎1临床类型(一)急性肝炎⑴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2~3个月,以甲型肝炎多见。典型者临床表现的阶段性较为明显,可分为3期:黄疸前期(平均5~7d):发热、疲乏、食欲下降、恶心、厌油、尿色加深,转氨酶水平升高黄疸期(2~6周):皮肤巩膜黄染,肝脏肿大伴有压痛,浓茶样尿,转氨酶升高及血清胆红素升高恢复期(1~2月):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复常病毒性肝炎1临床表现⑵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可发生于5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任何一种。临床表现特点:①大多缓慢起病,症状轻。②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等消化道症状。③多数有肝大并有压痛、扣击痛等④肝功能损害较黄疸型轻⑤无明显症状。病程长短不一,大多于3-6个月内恢复。部分转为慢性,见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1临床表现

(二)慢性肝炎:仅见于乙型、丙型、丁型3型肝炎。1.病程超过半年2.症状常无明显症状急性发作时:急性肝炎样症状3.慢性肝病体征面色灰暗、蜘蛛痣、肝掌4.血浆蛋白改变清蛋白下降5.病理改变肝细胞坏死,肝小叶纤维组织增生病毒性肝炎1临床表现轻度慢性肝炎病情轻,可有疲乏、纳差、厌油、肝区不适、肝肿大、压痛、轻度脾肿大。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中度慢性肝炎: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慢性肝炎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具有早期肝硬化的肝活检病理改变与临床上代偿期肝硬化的表现。病毒性肝炎1临床表现(三)重型肝炎最为严重的临床类型,病死率可达50%-80%。诱因:1.病后未适当休息2.并发各种感染,常见胆系感染等3.长期酗酒或病后酗酒4.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等5.合并妊娠1.急性重型肝炎:亦称爆发型肝炎急性肝炎起病后10天内迅速恶化,出现①黄疸迅速加深。②明显出血倾向。③肝脏迅速缩小,可有肝臭。④肝性脑病⑤肝-肾综合症⑥酶-胆分离现象⑦常因合并消化道出血、脑水肿等而死亡。病毒性肝炎1图瘀斑(手)图瘀点(腹部)病毒性肝炎1临床表现2.亚急性重型肝炎亦称亚急性肝坏死特点:⑴临床症状与急性重症肝炎相似,但在起病10天以后出现⑵主要症状有黄疸进行性加深、出血倾向、腹水、乏力、恶心、呕吐等。后期出现肝性脑病。⑶可因发生肝昏迷、肝肾综合症而死亡,或发展成肝坏死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1病毒性肝炎1图肝移植术所摘除的病肝病毒性肝炎1图肝移植术所移植的供体肝病毒性肝炎1临床表现3.慢性重型肝炎亦称慢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亚急性肝坏死,出现肝衰竭综合征,表现同亚急性重症肝炎。病毒性肝炎1临床表现(四)淤胆型肝炎以肝内梗阻性黄疸为主要表现,如皮肤瘙痒、粪便呈灰白色、肝大等。消化道症状较轻。肝功能示直接胆红素、AKP、胆固醇增高,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接近正常。黄疸可持续数月至1年以上,大多数病人可恢复,仅少数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病毒性肝炎1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检查有助于并发症诊断,如有无脾亢、贫血、溶血、感染等。重症肝炎病人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病毒性肝炎1实验室检查(二)肝功能检查⑴血清酶测定: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又称谷丙转氨酶GPT)②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GOT)③碱性磷酸酶(ALP或AKP)④胆固醇、胆固醇脂、胆碱酯酶

病毒性肝炎1实验室检查⑵血清蛋白质测定:包括血清清蛋白、总蛋白、球蛋白的测定。⑶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肝病时凝血酶原时间长短与肝损害程度成正比。⑷胆红素检测:黄疸型肝炎时血清胆红素升高,肝损害程度与胆红素含量呈正相关。病毒性肝炎1实验室检查(三)各类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甲型肝炎:抗-HAVIgM、IgG乙型肝炎:1HBsAg、2抗-HBs;

3HBeAg、4抗-Hbe;

HBcAg、5抗-HBc;

HBV-DNA(定性、定量)丙型:HCV-RNA抗-HCVIgM、IgG丁型:HDAg抗-HDVIgM、IgG戊型:HEV-RNA抗-HEVIgM、IgG病毒性肝炎1实验室检查(四)肝活体组织检查

肝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作为慢性肝炎病人的病变阶段及预后判断的依据。病毒性肝炎1诊断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资料2.临床表现、体征3.实验室生化与病原学检测病毒性肝炎1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疗法为主但在不同的肝炎阶段,治疗措施有不同的侧重病毒性肝炎1治疗治疗原则:1.适当休息

2.合理营养

3.适当用药

4.避免饮酒、过劳

5.避免损害肝脏的药物病毒性肝炎1治疗(一)急性肝炎休息及清淡食物进食少可输液清热、利湿、退黄中草药急性丙型肝炎主张早期抗病毒治疗病毒性肝炎1治疗(二)慢性肝炎适当休息、合理营养对症治疗改善和恢复肝功能:药物辅助治疗。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毒性肝炎1治疗

抗病毒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干扰素乙肝3~5MUimqod6~12个月丙肝3MUimqod12个月拉米呋啶(Lamivudine,贺普丁)

抑制HBVDNA复制

100mgqd,疗程1年或更长病毒性肝炎1治疗(三)重型肝炎治疗1.加强支持疗法2.抑制炎症、肝细胞坏死及再生3.改善肝脏微循环,减低内毒素水平4.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5.肝移植终未期肝病病毒性肝炎1预防控制传染源⑴病人的隔离:急性肝炎病人的隔离期按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期而定。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病人应分别按病毒携带者管理。⑵携带者的管理:无症状HBV和HCV携带者应进一步检测各项指标。病毒性肝炎1预防切断传播途径⑴甲型和戊型肝炎:重点在于加强饮食、饮水环境卫生管理和加强个人卫生、粪便管理等。⑵乙型、丙型、丁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病毒性肝炎1预防保护易感人群⑴主动免疫:甲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⑵被动免疫:人血丙种球蛋白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病毒性肝炎1护理要点休息:在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的情况下,休息是治疗急性肝炎的主要措施。急性早期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并发感染等,待症状好转后可增加活量,以不感疲劳为度。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可恢复日常活动及工作。避免过度及重体力劳动。饮食护理:根据饮食原则,结合病情,指导合理饮食。①重症肝炎急性期②慢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1护理要点心理护理:急、慢性肝炎病人均易产生紧张、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使大脑皮层高度紧张,进一步加重乏力等不适,对肝脏恢复极为不利。故应多与病人沟通,指导病人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生活护理:做好个人卫生,注重皮肤护理,预防感染,防治压疮形成。病毒性肝炎1护理要点并发症的护理⑴肝性脑病的护理:1避免各种诱发肝性脑病的诱因:如使用大剂量利尿剂、高蛋白饮食、使用镇静和安眠药物、大量放腹水、消化道出血、并发感染、过劳等。2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肝昏迷早期表现:病人若有严重的肝功能障碍,出现情绪异常、性格改变、烦躁或淡漠、思维混乱、语言失去逻辑性、行为反常、定向力障碍、计算力或记忆力减退、睡眠规律倒错等,应及时报告医生。3做好安全防范工作。防止病人出走、自伤、坠床,必要时加床栏、使用约束带。4配合医生抢救肝性脑病的病人。

病毒性肝炎1护理要点⑵出血的护理1观察出血的表现,如局部穿刺后出血难止,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便血等;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注意出血程度,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处理。2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血型、血红蛋白、必要时配血备用。3嘱病人注意避免碰撞、损伤,不要用手挖鼻、用牙签剔牙,不要用硬毛牙刷刷牙,以免诱发出血。病毒性肝炎1护理要点⑶肝肾综合征的护理1重症肝炎、肝衰竭病人应严格记录24小时尿量,监测尿常规、尿比重及尿钠、血尿素氮、肌酐及血清钾、钠等,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2避免各种诱因,如消化道大出血、大量利尿、大量及多次放腹水等,注意防止合并感染,禁止使用肾毒性药物。3遵医嘱使用扩张血容量、扩张肾血管等药物,以防止急性肾功能不全,注意观察药物疗效。病毒性肝炎1健康指导

1.向病人及家属宣传病毒性肝炎的家庭护理和自我保健知识。强调急性肝炎彻底治愈的重要性,实施恰当的治疗计划,促进疾病早日康复。2.避免过度劳累、暴饮暴食、酗酒、不合理用药、感染、不良情绪等。3.凡接受输血、大手术应用血制品的病人,出院后应定期检测肝功能及肝炎病毒标记物,以便早期发现。病毒性肝炎14.康复指导慢性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应做到:(1)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3)加强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戒烟酒(4)不滥用药物,以免加重肝损害(5)实施适当的家庭隔离(6)定期复查:慢性肝炎病人出院后遵医嘱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的血清学指标、肝脏B超和与肝纤维化有关的指标,以指导调整治疗方案。健康指导病毒性肝炎1

常用护理诊断/问题及护理措施1.活动无耐力与肝功能受损、能量代谢障碍有关。(1)休息与活动肝炎活动期应卧床休息病情好转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疲劳为度肝功能正常3个月后可恢复日常活动及工作,但仍应避免过度劳累和重体力劳动。(2)生活护理病情严重者需协助病人做好进餐、沐浴、入厕等生活护理。病毒性肝炎1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呕吐、腹泻、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有关。(1)向病人及家属解释说明合理饮食的意义(2)胃肠道症状的观察观察消化道症状:胃纳情况,恶心、呕吐、返酸等症状如肝衰竭表现:胃肠道症状加重,伴黄疸的加深,或中毒性肠麻痹所致的腹胀

常用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病毒性肝炎1(3)饮食原则1)急性肝炎: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性食物;进食量太少,可遵医嘱静脉补充葡萄糖和维生素;食欲好转后,可逐渐增加饮食,少食多餐;病毒性肝炎12)慢性期病人饮食原则如下:能量摄入:卧床或休息者:84~105kJ/(kg.d)中度活动者(上班):126~147kJ/(kg.d);蛋白质:以优质蛋白为主1.5~2.0g/(kg.d);碳水化合物300~400g/d;脂肪以耐受为限,多选用植物油,约50~60g/d;多食水果、蔬菜等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病毒性肝炎13)肝炎后肝硬化、重型肝炎:按肝硬化、肝性脑病的饮食原则处理。4)各型肝炎病人的饮食禁忌:不宜长期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诱发糖尿病和脂肪肝;腹胀者可减少产气食品(牛奶、豆制品)的摄入;各型肝炎病人均应戒烟和禁饮酒。病毒性肝炎1(4)评估病人营养情况:每周测量体重,最好维持体重在病前水平或略有增加;评估每天进食量;监测有关指标,如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水平等。病毒性肝炎1

常用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3.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1)观察感染的征象:有肝胆系,肺感染、原发性腹膜炎等表现;观察体温、血象;及时发现真菌感染的症状体征。病毒性肝炎1(2)预防感染发生:保持病室环境清洁:空气流通,减少探视,病房消毒;防止口腔与肺部感染:做好口腔护理,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肠道感染:饮食卫生及餐具的清洁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无菌操作;避免菌群失调:合理使用抗生素。(3)及时控制感染做好医院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时及时作相应处理。病毒性肝炎1“谈肝色变”

1988年上海甲肝爆发事件

1988年1月19日,甲肝病人骤增;1988年3月18日,急性病人达292301例,罹患率40.82%,为常年发病的12倍,死亡11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此次甲肝爆发是由于食用被污染的毛蚶所致。病毒性肝炎11987年底至1988年3月间,上海市31万人患上甲肝,死亡47人,这一医学史上最大一次甲肝爆发同样是由于食物不洁造成的。调查发现,曾经运送污物和垃圾的船,未经彻底消毒又运送毛蚶,致使毛蚶受到甲肝病毒的污染,而当地人有吃毛蚶的习惯,绝大多数发病者在发病前均进食过这批毛蚶。病毒性肝炎1习题-单选1.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

A.经唾液传播B.经蚊虫叮咬传播

C.经粪一口途径传播D.经呼吸道传播

2.

下列哪项检查结果阳性,表明乙型肝炎病人有较强的传染性

A.抗HBeB.抗HBCC.HBeAgD.抗HBs3.下列哪一项不是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A.消化道传播B.输血或血制品C.注射途径D.母婴传播病毒性肝炎1习题-单选4.哪项在急性肝炎病人中不应见到:

A.肝病面容B.肝区压痛

C.食欲减退D.厌油腻5.除哪项外均为重症肝炎的临床表现:A.有明显出血倾向B.肝功能严重损害C.肝肾综合征D.肝、脾的肿大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