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必修I)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天体系统结构层次:地月系
〃太阳系I___
银河系I---1L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
1___I
B河外星系
太阳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
星、海王星)。
可见宇宙:也称“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二、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成分、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
度范围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
1组成:由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所组成,能量主要集中在
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2;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
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
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
为11年)
(大任层)影响
夕卜日冕太阳风极光
内色冷
耀斑干扰无线
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
气候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4九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jl°J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逆时针)
另期恒星年(365日6时9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其
分10秒)
自速近日点(1月初)一最两极除外,各地相等,每小时15。
L_.快
/速远日点(7月初)一最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保
L_.慢大小相同;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计算规律: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东
加西减。
时区划分与区时计算: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
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
时。
(3)地转偏向力: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
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
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是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
46秒。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夏半年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春
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
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
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
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季节划分:北半球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
9、10、11月,冬季12、1、2月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热带有太阳直射
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无上述现象。若黄赤交角变大,
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缩
小,温带扩大。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根据自转方向:北逆南顺;根据经度,东经度数
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
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
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
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
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
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
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
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义2=(日落时间一
12)X2o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X4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
西减。Ti一丁2=砧一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1'为区时,N
为时区序号。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
不与18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
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
度)。
S范围特点
/
也莫霍面以上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陆壳厚、洋壳薄,地或
后越高,地壳越厚。
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者
明显增加)
也莫霍与古登由铁、镁的硅酸盐组成,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曼堡面间地幔顶部有软流层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
横波消失)
,I古登堡面以I组成物质是铁和镁。分内核和外核;外核呈液鼻
,I下I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一
岩石组成。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1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
积,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侵入岩:花岗
岩;喷出岩: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
(2)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
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片麻岩、大理岩、
石英岩、板岩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
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
二、地壳物质的循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
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环
沉积岩
变猫X个岩浆岩
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能量来自地球内
能。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能量来自太
阳能。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边界
地区交界处板块
类型
非洲板块内
东非大裂谷
部
生长
印度洋一非
边界红海
洲1
(板
亚欧、非洲
块张大西洋
—美洲
裂)
冰岛(属大西洋
亚欧一美洲
海岭)
消亡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一亚欧
边界阿尔卑斯山脉、
非洲一亚欧
(板地中海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块碰西太平洋海沟一太平洋一亚
论点:撞)岛弧链欧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太平洋一美
落基山脉
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洲1
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南极洲一美
安第斯山脉
布)。洲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
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
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山脉、
岛屿、海沟。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
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岩层形态未侵地形倒置现象与人类生产
皱蚀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关系
地表
形态
背岩层向上拱成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储油气构造
斜起山岭成谷地建隧道
向岩层向下弯成为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储存地下赤
斜曲谷地而成为山岭
断沿断裂面两地垒: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工程建设谴4
层侧岩块错位等;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断层须加值1
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或避开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
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
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沉积
流水峡谷(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千冲积扇,河流冲积平
作用沟万壑地表形态原、河口三角洲1
风力戈壁、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作用丹地貌等等
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天气现
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
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
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
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0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
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
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
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f大气竖直运动同一水平面高低
气压差f大气水平运动(风)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一一风(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
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
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
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
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
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
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
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五)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地区东亚(东亚季风)南亚、东南亚及我国西南
(南亚季风)
气候温带季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
类型风气候气候
主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
成因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西北季风(源地:蒙东北季风(源地:亚洲大陆)
冬季古、西伯利亚)
向东南季风(源地:太平西南季风(源地:印度洋)
夏季洋)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一冷锋和暖锋
冷锋暖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
移动
天过境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
气刖晴朗
过境阴天、雨雪、大风、降温连续性降水
时
过境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温上升,气压下
后气转好降,雨过天晴
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只出现在锋前
天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
潮,沙尘暴
(二)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
为例)
气旋反气旋
气压低气压(气压中心低,高气压(气压中心
四周高)高,四周低)
水平运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中心向四周辐散(北
动南顺)顺南逆)
垂直运上升下沉
动
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
高气爽”天气
(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
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
地下径流)等。
二、洋流
中(力度海区,副热带环流:
北卜球:顺时针旋
转<大陆东岸为暖流
南半球:逆时针旋
转大陆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大陆
东
为
寒
流
大
陆西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
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
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
比较高,降水较多。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
克海港
气候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
较低,降水较少。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
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
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
北海渔场
海洋生物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
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
1生物演化史:地球出现(46亿年前)一化学演化一生命出现(约
30亿年前)一生物演化
2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最重要的全球生物大规
模灭绝时期。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
3人类演化与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三大
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酸雨问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整体性表现:
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
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
地区的影响)。
二、土壤: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1.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2.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的物理、化学过程的
性质与强度,还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4.地形: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
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
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5.人类活动:积极影响一一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如北
方的黑坤土、南方的水稻土;消极影响一一土壤退化(水土流失、
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自然带的分布: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
大陆西岸1大陆内部大陆东岸
90°
寒带冰原带W请利用气候一植被的关系,
寒带苔原带
70。w确定左边各自然带的分布与
60°亚寒带针叶林带相应得气候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阿叶林带盼森林自然带一湿润、半湿润
4(T温带荒漠带
—■——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阿叶林帝35-草原自然带一半湿润半干旱
30°
热带荒漠带
2r2625-荒漠自然带一干旱地区
热带疏林草原带热带季雨林带
10°i(r
0°热带雨林带
o°
北半球理想大隆自然带分布
2分布规律
分异规律主要分异因地理位分布规律表现明显的地E
素置
纬度地带热量。纬度位东西延伸,南低纬度和高纬月£
分异置北更替地区
经度地带水分海陆位南北延伸,东中纬度地区
分异置西更替
垂直地带热量、水分海拔高水平延伸,垂海拔较高的山
分异度直更替。地。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活动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聚落:
1概念: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
类型。
2分布特点:
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
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分布相对分散,聚居
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布局形态走向
限制少,造
平原密度高网状
价低
线状(山区呈“之”多沿河谷延
山区密度低
字形)伸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
史时期;近现代时期
二、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的影响:
①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开
发难度。②加剧了自然灾害。③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将
有大量物种灭绝。④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
业的影响更为显着。⑤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
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
产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
源。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
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
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
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3中国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
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气候原因:多暴雨,具有季节性、频发性、高强度特点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
J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着增加。
苴他原因.〔降水系统受阻或地形抬升;
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
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
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
固大堤、退田还湖;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
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必修H)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
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
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但
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
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
然增长率。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
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
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
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
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
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
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
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
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
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3、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
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
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
数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
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
3)警戒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
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
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人口迁移:
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
象;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
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
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
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
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
等。
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
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
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
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原因:以务工
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
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
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很大。
中国文化与人口:
生育一一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职业选择一一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人口流动一一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区位条件
1.自然地理区位:
1然因素影响结果原因实例
卦平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地势平坦、土壤肥我国城市大多
✓
无Z原原地区沃,便于农耕、交在第三级阶梯
通,节省建设投资上
高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热带高原地区凉爽巴西利亚
原在高原上
山城市沿河谷地分布地表相对平坦,水汾河、渭河谷
区源丰富地
4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适度的降水、气温湿润区的城市
柩L沿海地区比例高
沂[供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长江沿岸城市
源•水用水和生产用水
运干支流汇合处、河大量人流、物流集宜宾、重庆、
输口、河运起点和终点聚、中转武汉
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
易等
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
等。
运输方式区位选择实例
南船北马南方城市沿江河分不,北方城市大多南方武汉、北
在大道汇合处方邯郸
公路、铁公路、铁路枢纽;公路、铁路沿线株洲、石家
路庄、郑州
海洋运输沿海港口秦皇岛、大
连、青岛
二、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
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
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三、城市功能分区:①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
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②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③商
业区: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其他还可以由市
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城市绿化区、特
殊功能区等。西方城市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
心模式
四、中心地理论: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教材
P34)
规律:1)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2)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
地点,应位于区域的中心,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
核心的正六边形;3)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
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数目多;4)高级中心
地包容低级中心地,同一级别则相互排斥,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
空间网络系统。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
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三大标志: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
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
理。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还影响周围地区的自
然环境
2)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
3)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环境生态;
4)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产生广泛影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产生功能分区
2)改变居民的就业方式,区域产业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传统农
业社会演化为工业社会;
3)原先的乡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
4)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
加强
5)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的渗透,强化
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地价房租昂贵,
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建立卫星城镇,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治
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3)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4)运用信息
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水平
5)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或小城镇6)大型中心城市,增强其辐
射带动功能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特
点:
(1)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与自然环境的
联系最为密切。
(2)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3)工业: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
大。
(4)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
费人群。
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①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生产协作、商贸联系、
科技、信息联系。
②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企业之间生产上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
空间上存在共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联系,信息上存在信息交流协
作上的联系。有投人一产出联系的企业或自发或通过规划集聚到
一定的区域,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高的规模效益的需要,
从而形成了工业地域。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热量、光照、地形、土地、水分。
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
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交通运输、
国家政策。
2、农业地域类型
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合农业;按投入状况分
为集约农业和粗放农业;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
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地中海式农业、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等。
②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布
水稻: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降水丰富地区。区位
因素有地形、气候、劳动力、生活习惯等。
小麦: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区位
因素有气候、市场需求、生活习惯等。
玉米: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区
位因素有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市场需求(常做饲料)、国家
政策等。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1、运输、土地、集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运输:原料指向型工业,如制糖厂、罐头厂等布局(原料不
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型工业,如啤酒厂、家具厂等布局(产品不便于长途运
输或产品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市场。
土地:土地供给状况和地价的区域差异,是仅次于运输因素
的工业区位因素。
集聚:相关产业的集聚,一方面能够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
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
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2、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自然资源:诸如矿产、土地、水、生物等资源。资源型工业
直接受制于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
自然条件:主要是指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状况,
以及有无大的自然灾害。如大型工厂不宜布局在地形起伏大、自
然灾害频繁的地区。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交
通运输条件、劳动力供给,以及投资环境与经济政策等。
生产技术因素:包括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与科技
开发水平等。如高科技产业应当布局在大城市附近或科技水平比
较高的地区。
市场因素:工业企业靠近消费地,有利于及时和准确地把握
市场动态。
环境生态因素:布局原则: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
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有
水体污染的工厂,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污染越严重,越
应远离居民区;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
信息和知识因素:对信息要求高的企业,需及时了解信息,
因此会选择科技发达、信息富集的区位。
主要的工业布局类型:原料地指向型(制糖、水产品、水果
加工等)、动力指向型(有色金属冶炼)、市场指向型(食品、
印刷、家具、瓶装饮料、石化等)、劳动力指向型(纺织、服装、
家电装配等)、技术指向型(电子、飞机制造等)。
3、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①“投人一产出”工业生产链的含义
工业生产各工业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形成
“投人一产出”工业生产链。
②工业区位条件变化对工业转移、工业集聚的影响
世界制造业重心不断产生转移:英德一德美一美日一东亚与
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与地区(我国珠江三角洲I、长江三角洲和环渤
海湾地区为重点)。
随着发达国家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传统工业区面临日
益沉重的环境压力,部分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明显
改善,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东
南亚的一些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劳
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地区。高质量的产品、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
度专业化的服务,仍由少数发达国家维持着垄断地位。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形成的关系:
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
的居民点。
二、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的关系:
聚落空间形态: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
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网密度大,聚落多沿河道、
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
三、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对城镇发展、兴衰的影响:
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
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运行,带来了扬州、济宁、
聊城等城市的兴旺发达。而当运河严重淤塞,京沪线建成,这些
城市迅速衰落。
四、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
便捷的交通运输,有利于商品的运输和销售,也有利于人流
的集散,从而有利于商业网点的形成。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
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所有
问题。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可分以下四种:
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
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
样性减少等。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
坏。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
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
境质量下降。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采猎文明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对人地
关系认识肤浅。
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和广度
增大,人地关系开始出现对抗。主要人地关系思想:古代的环境
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生产力极大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
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人地关系全面恶化。主要人地关系思想:
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
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
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追求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
念、权利的观念。
复合系统: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
续发展是目的。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发展与
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转变发展模式
①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
费水平为目的。后果:使人类陷人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②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传统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
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人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
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
压力和资源消耗。
循环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
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必修m)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
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
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
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
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
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
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
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
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高效益的综合发
发展工业化阶段
的阶段展阶段
阶段
经济
水平低,人均国内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人均国
发展
生产总值少加速推进内生产总值高
水平
第三产业发展超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
第二产业比重迅过第二产业,以
产业比重,以资源型工
速上升,第三产资金密集型和技
结构业和劳动密集型工
业加速发展术密集型工业为
业为主
主
对外低,对外贸易规模
对外开放程度逐开放程度和对外
开放小,表现出自给自
步提「高联系大幅度增强
程度足特征
交通现代化交通线路少交通运输建设显现代化交通、信
运输而稀疏着加快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发展速水平温I,区域内
化中心城市度高于区域平均部差异小
发展高水平的均衡状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增长
状态态
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
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
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
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
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
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
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南方
区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多山地丘陵,水热充足,有色
域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
特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源等相当丰富
征曷
限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
制流失严重陵区地形破碎
因
素
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
展放、改善生态环境化,治理污染
方
向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但基础设
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
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
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
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
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联系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欧盟、东盟、APEC等)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
东线中线西线
周水源长江下游扬州附汉江上的丹江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碧江
也近口水库和大渡河
用水线沿京杭大运河提开挖渠道,引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
各水北上到山东半水自流到北入黄河上游
岛和天津京、天津
用水量较大较小大
K质差较好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
海。
工程建设的意义: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
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
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三条线路:北线:山西、陕西、内蒙古的火电,黄
河上游的水电输往京津唐地区;中线:长江中上游的水电输往沪
宁杭地区;南线:广西红水河上游的水电,贵州、云南的火电输
往珠江三角洲I。
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
关产业。
3、产业转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
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
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
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按
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
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
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
剧了荒漠化趋势。
3、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
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和强度。
4、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
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
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
体之间的过渡带。
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
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
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
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
“鸟类的乐园”等美称。
3、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突出问题治理措施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
白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
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
少,功能退化
土。
K质污染问题突出?防治水污染
?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
监捕滥猎、过度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企业办公设备及用品采购框架合同
- 电视接收器电视机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教育培训合同标的为课程开设与师资派遣
- 2024年度特许经营及技术服务合同标的详细描述
- 2024年度成都二手房屋买卖合同
- 2024年度家具行业物流运输合同
- 2024年度版权转让合同著作财产权变动
- 2024年度图书租赁合同:某大学图书馆与出版社之间的图书租赁
- 跨运车市场环境与对策分析
- 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PDCA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统计学》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318)
- 农田灌溉水渠施工方案
-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教学大纲
- 新员工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培训ppt
- 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法学》马工程课件
- 热敏灸疗法-PPT课件
- 煤矿事故十大典型案例剖析(2020年)
- 运动治疗Brunnstrom技术课件
- 第二章 药厂洁净室通风、空调与空气净化
- 视听语言考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