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_第1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_第2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_第3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_第4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的历程。下表反映的选官制度是()时期概况汉武帝时期无论大小、人口多寡,郡、国各举一人汉和帝时期一般州郡,每20万口各举一人;边境州郡,每10万口各举一人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A.摒弃了乡闾品评传统 B.沦为世家大族的工具C.开始注重德行的考察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秦汉至明清的地方监察官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在地方行政官府内置监察官,二是在地方行政官府以外另设较大的监察区和专职监察官。下列属于后者的是()A.御史大夫 B.通判 C.郡监御史 D.刺史4.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发生变化,皇权进一步集中。这里的“变化”指的()A.采用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B.出现中朝与外朝的划分C.颁布“推恩令” D.地方监察制度形成5.杜佑《通典》卷三十三《职官》云:“汉制,(郡守)岁尽,遣上计掾、史各一人,条上郡内众事,谓之计偕簿。”职官主要负责()A.官吏选拔 B.官吏考核 C.民族事务 D.户籍管理6.唐宪宗把女儿嫁给了恩荫出身的官员,宰相权德舆则把女儿嫁给进士,唐宪宗感慨:“我女婿不如德舆女婿。”儒士杜羔屡试不第,思乡欲归家,其妻写诗道:“如今妾面羞君面,郎若回时近夜来!”杜羔颇受刺激,继续留京苦读。这些现象折射出科举考试()A.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 B.增添了政治活力C.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 D.消除了门第观念7.唐朝时期,定期对官员实行考核,评定出等级,并当众宣读。然后给所考之官发考牒,作为其官职迁降的依据之一。此制度具有覆盖广泛、标准明确、制度严密等特点。这种制度()A.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B.能够强化政府的效能C.旨在防范地方叛乱 D.弥补了科举制的弊端8.唐代明确规定考核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指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针对各个职位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具体要求,偏重于对官员才能的考察。考核结果可以以“善”代“最”,并以“一最四善”为最上等。据此可知,唐代官员的考核()A.标准严格,注重民意 B.德才兼备,以德为先C.奖廉惩贪,赏罚分明 D.任人唯贤,隆礼重法9.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10.考核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历代十分重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明代的考核制度主要实行()A.上计考核 B.台谏合一 C.考满和考察 D.京察和大计11.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定期考核,称为“考课”。《汉书·严助传》记载“旧法,专使丞奉计岁”,这些审计人员还可以由郡国长官推荐;《唐六典》则规定,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设的考功司专门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官府行政效率的提高C.官员管理的制度化 D.官员考核程序的规范12.明代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为“三法司”,如果在办案的过程中,刑部或大理寺错误严重,都察院有权对其进行弹劾,都御史还有“提督各道、考察百官、朝会纠仪”的权力。由此可知,明代都察院()A.削弱相权并监督百官 B.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C.具有三权制衡的特点 D.保障了国家机器运转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未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贵,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材料二: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宫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1)指出材料一实行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其选拔标准。(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传统监察体系中一般存在御史监察和谏官言谏两个系统,两者皆出于权力制约的目的而产生。相较而言,前者是君主的耳目,重在制约臣下,地位更为重要;后者主要是对君主提出意见和建议,多是制约君主,地位低一些。这二者在先秦时期就已并存。秦汉时期重御史监察而轻谏官言议,谏官的设置具有任意性且很不固定。汉代谏官的职位及数量仍不固定,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等多兼职行使谏议职权。东汉时期,谏官相对固定下来,归属侍中寺。魏晋时期侍中寺改为门下省,掌管封驳、奏事和谏诤。——摘编自赵晓耕、刘盈辛《中国传统御史监察制度的反思》材料二明代在前代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严密的监察体系。在中央以都察院为核心机构,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监各道",十三道监察御史“出则退视方岳,入则弹压百僚”。以都察院为核心的监察机构,自设立之初,就明确定为天子“耳目之司”,专司风宪,负责侦缉臣下奸邪,“宣上德,达下情”,以广天子聪明之德。明代中叶之后,监察体系弊端丛生,握有监察大权的御史不断卷入政治争斗之中,甚至沦为党争的工具,背离了选用御史的初衷,极大损害了监察系统的权威,也使明代官僚体系逐渐失去了有效监督、自我净化的能力,最终滑向衰亡腐朽的深渊。——摘编自刘祥学《从御史选用制度的演化看明代政治走向》(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至魏晋时期谏官言谏的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表格中“郡、国各举一人”说明,不是世袭官制,A错误;西汉汉武帝时期,推行了察举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B正确;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C错误;科举制确立于隋朝,D错误。故选:B。2.答案:D解析:根据“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得出九品中正制之下,选官权由地方收到中央,由中央委派的中正官进行选官,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故选D项。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地方行政官府以外另设较大的监察区和专职监察官”可知在中国古代符合这一标准的监察制度是刺史,D项正确;御史大夫是秦汉中央监察官职,排除A项;通判、郡监御史是在地方行政官府内置监察官,排除BC项。故选D项。4.答案:B解析: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原来的三公九卿称为外朝,B项正确;汉初采用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用“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属于地方治理范畴,不属于中央宫制的变化,排除C项;地方监察制度不符合“中央官制,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B解析:据材料“上计”、“条上郡内众事,谓之计偕簿”及所学知识可知,职官主要负责对官员的考核,B项正确;上计制是将地方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有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是负责官员考核,并非主要负责管理选拔、民族事务和户籍管理,排除ACD项。故选:B.6.答案:A解析:选择A:根据材料“唐宪宗把女儿嫁给了恩荫出身的官员,宰相权德舆则把女儿嫁给进士”“我女婿不如德舆女婿”“如今妾面羞君面,郎若回时近夜来”“杜羔颇受刺激,继续留京苦读”可知,唐朝时期,无论官场还是民间,对于科举中第都十分推崇,这反映出科举考试深刻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排除B: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增添了政治活力的内容,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杜羔妻子的诗不能说明女性家庭地位得到提高。排除D:当时门第观念并未消除。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定期对官员实行考核,评定出等级,并当众宣读”“覆盖广泛、标准明确、制度严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对官员的定期考核,有利于规范官员的执政行为,能够强化政府的效能,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对官员的考核,没有涉及削弱相权,A项错误;材料涉及定期考核的官员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官员,与防范地方叛乱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主要弊端是考试科目主要限定在儒家经典,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材料所述对官员的考核制度不能弥补科举制的弊端,D项错误。8.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唐代明确规定考核标准是品德和才能,“四善”即为德,“德意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而“二十七最”是偏重对官员才能的考察”,考核结果可以以“善”代“最”,这体现了唐朝对官员的考核具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特点,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未涉及“注重民意”,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考核标准”,未涉及赏罚奖惩,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未涉及隆礼重法,任人唯贤,而是强调考核标准,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9.答案:D解析:题干显示明代浙江桐乡县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官员敬重有加,而对于出身举人(科考等级不如进士)的官员则非常轻视,这说明科考功名的高低影响到了官员在地方上的威望,故选D项。题干仅提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说到官员与士绅之间的关系是否紧张,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地方上的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提到他们是否左右地方政事,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当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有差别,但并不能说明官员出身不同行政能力也不同,且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0.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考满和京察是明朝时期考核官员的方式,C项正确;秦汉时期官员的考核办法是上计,排除A项;台谏合一是宋朝时期考核官员的方式,排除B项;大计是清朝时期考核官员的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朝负责考核的官员可以由地方郡国推荐,而唐代则由中央的吏部专门负责,对官员的考核权向中央集中,这表明唐代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故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考核,而不是行政,故B错误;“制度化”的说法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故排除C;D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故选:A。12.答案:D解析:设都察院的目的是促使各部门工作有效进行,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D正确;都察院不会削弱相权,A错误;“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都察院不具有三权分立并制衡的作用,C错误。13.答案:(1)名称: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2)原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积极影响: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到才能;方式由推荐、评品到考试,程序日趋严密;逐渐公平、公正化。解析:(1)名称:根据材料一中“上品”“中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可知是九品中正制;标准:根据“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可知标准是门第。(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门阀士族的限制”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暴露;根据“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可知,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根据“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可知,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三中“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可知,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根据“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可知,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根据“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可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根据“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可知,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趋势: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由家世、门第到才能;选官方式从推荐、评品到考试,选官程序日趋严密;逐渐公平、公正化。14.答案:(1)由不受重视到相对重视;职位数量由不固定到相对固定;由兼职行使职权到专职行使职权;由行事相对独立到受到管辖节制。(2)特点:沿袭前代,体系严密;权责明确,服务皇权;深受政局影响;难以发挥长久的效能;影响:利:有利于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改善官场风气,维护统治秩序:弊:加剧了明朝中叶以来政治动荡的局面:加快了明朝中叶以来官僚体系的崩溃:加速了明朝灭亡的历史进程。解析:(1)根据材料“秦汉时期重御史监察而轻谏官言议,谏官的设置具有任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