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西昌市川兴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四川省西昌市川兴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四川省西昌市川兴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四川省西昌市川兴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四川省西昌市川兴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西昌市川兴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历史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法国总理达拉第在签订《慕尼黑协定》后,心中已经准备好回国时面对国人的嘘声,没想到迎接他的巴黎民众不但没有嘘声,反而一片兴奋,欢迎“伟大”的总理归来。材料主要说明了A.法国民众存在背离现实的和平主义情绪B.国际联盟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软弱无力C.法国与德国法西斯势力利益逐步趋同D.法国统治者竭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2.伏尔泰的《风俗论》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世界史",开卷以东方文明为首,“第一次,欧洲的标准是由非基督文明的业绩来度量的,欧洲必须学会从外部来审视自身”。可见,《风俗论》的创作A.改变了欧洲人原有的世界观 B.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历史观C.加快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 D.表现出对东方文明的反思3.美国某幽默小品写道:“在旅馆你必须排队才能挤到窗口跳出去”。“旅店的招待员总要先问旅客:‘您是要一个房间睡觉,还是跳楼?’”下列对这则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小品出现在1825年经济危机时期B.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上述现象发生C.当时事件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上述事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状态4.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发明”是指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C.活字印刷D.装订书籍5.王夫之对形形色色的“命定论”历史观展开范围宽广的大扫除,并力图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运动中去揭示历史过程中的某种客观辩证法,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动力。这说明王夫之A.提倡进步的历史观 B.否定传统儒家思想C.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D.具有唯心主义思想6.徐继畬在1844年《瀛环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429字,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中国A.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B.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C.鄙视西方的心理转向崇洋D.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7.鸦片战争后,以魏源为代表的敏锐的思想家们一面批判为“天朝”依旧作论证的宋学和对国计民生无用的汉学,一面揭起了新学风的旗帜,他们用新奇的目光审视外域世界,写成了一部部介绍外域史地、风土人情的著作,如萧令裕的《记英吉利》、林则徐的《四洲志》等。这种现象()A.反映国人学习西方的迫切要求 B.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C.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D.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8.学者们评论某一时期的欧洲,使用了“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标题。据此判断,欧洲的这一时期开始于A.20世纪30年代中期 B.20世纪40年代中期C.20世纪70年代中期 D.20世纪80年代中期9.有航海家写道:“从西班牙向西航行,横渡大洋,可到达印度……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海地……的小西班牙……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的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A.这位航海家是哥伦布B.1492年航行得到西班牙王室支持C.市场扩大刺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D.新航路开辟带有殖民扩张色彩10.东汉后期以来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德才,尤其重德。然而世道颓废,名士们都“刻情修容,依倚道艺,以就其身价"。这反映了东汉末期A.人才名与实相背离问题突出 B.道家思想受到大族重视C.儒家思想影响地方官员选拔 D.贵族阶层普遍崇尚技艺11.全国各大影院都在放映的《孔子》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胡枚导演正是想通过拍摄《孔子》,“来提升大众对于孔子和孔子文化的关注”。你认为在现代与传统的张力下,孔子的现代价值在于他强调的思想观点是①仁者爱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言必信,行必果”④有教无类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12.如图是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它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A.中央集权的弱化B.中央机构的精简C.行政效率的提高D.君主专制的强化13.《宋史·吕蒙正传》记载了一段对话,上(宋太祖)曰:“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贶(赐),至此繁盛。”蒙正避席曰:“乘舆(皇帝)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宋太祖从统治者角度发表的言论,不能反映历史真相B.教科书呈现了宋代的繁荣景象,故宋太祖的表述较为可信C.无论宋太祖还是吕蒙正,他们的观点必须有考古支撑才能成立D.君臣的说法存在差异,历史解释应关注他们的不同立场与观察视角14.夏商西周时,营建王城先置宗庙、立社坛,宫城中东西并列有宗庙与宫殿,国之大事均在宗庙和社坛中进行。东周时,诸侯国营建都城则将宫殿置于宫城中央,宗庙迁出宫城。这一变化反映出A.国家由分裂到统一 B.各诸侯国尊奉王室C.集权体制逐步确立 D.礼乐制度更为成熟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各种组织形式,把生产分布在全球各地,在国外设立研究基地并雇佣当地科技人才,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深化世界经济生产要素的流动。材料主要表明A.南南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 B.二战后世界资本交流的加强C.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 D.世界经济已出现区域集团化16.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市场上,棉纺织品始终是进口商品中的重要项目。1874年至1894年20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以上现象表明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被彻底破坏B.外国棉纺织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C.洋布倾销遭到传统手工业的抵制D.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取得较快发展17.唐宋至明清,受对外贸易的推动,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后期更是达到空前水平。据估计,17世纪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26.5万公斤。导致17世纪白银大幅流入国内的原因是A.海禁政策已经废除 B.农产品商品化刺激C.世界市场已现雏形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18.抗日战争时期,一部分历史学家将研究重点集中到宋金、宋元之际、明清之交、晚清等异族入侵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树立民族自信心 B.吸取历史教训C.探寻抗战的方法 D.抨击日本侵略19.公元659年武后颁布《姓氏录》,完全以官员品级和声望为基础。武后去世后,无论是官方还是私家的族谱编写活动都被重申以大族声望而不以唐朝官阶为基础。这说明当时A.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B.宗法制度根深蒂固C.武后政治改革失败 D.门阀政治影响深远20.在王莽篡汉之前,一般采用五行相克说。五行交替顺序为:黄帝(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汉(土)。王莽篡汉后,采用了刘向父子的五行相生说,并修改汉朝以前诸朝代的德性,交替顺序变为:黄帝(土)→夏(金)>商(水)>周(木)>汉(火)。王莽采用五行相生说A.主要受到天人感应学说影响 B.为宣扬儒家以德治国的理念C.出于证明政权合法性的需要 D.有利于儒家学说深入民间21.中世纪法国多数基督教神学家认为游戏是“魔鬼的礼物”,除个别技巧类游戏外,原则上反对游戏。但从15世纪开始,儿童玩具或游戏场面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宗教肖像画之中,游戏也成为纯真乃至圣洁的象征。这一变化A.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B.得益于宗教改革的推动C.是西欧中世纪儿童教育转型的缩影 D.表明俗世与宗教的分离22.梁启超对谭嗣同的精神阐释着重于两方面:早期的《谭嗣同传》若力阐发其舍生收义、拯救中众生的献身精神、博大胸怀及烈士形象;1920年的《清代学术概论》则主要弘扬谭氏“冲决网罗”、批判纲常名教、排斥尊古观念的“思想彗星"形象。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洗礼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D.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23.1831年,法国文学家雨果发表小说《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迫害吉卜赛女郎埃斯梅拉达,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该作品A.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风格 B.讽刺了拜金主义风气C.揭露了专制制度的腐朽 D.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24.战国时期,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会造成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意在A.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B.修正功过相抵所带来的系列弊端C.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D.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25.罗马共和国时期,大法官被授予自行决定诉讼程式的权力,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公平”“正义”对《十二铜表法》及其他法律进行解释、补充和纠正。这一现象表明A.法律的创制具有随意性 B.贵族仍享有较大的政治特权C.平民与法官矛盾尖锐化 D.罗马法形成过程具有开放性26.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形成这一认识的关键因素是()A.国际局势剧烈的变化动荡 B.民主与科学成为主流思想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27.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A.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B.推动了戊戌变法的进程C.敲响了清朝灭亡的丧钟 D.点燃了北伐战争的烽火28.1987年美苏两国领导人在华盛顿签署《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条约满足了美苏两国各自的利益需求,但苏联在谈判中显得更加积极主动,条约规定要销毁的中导数量,苏联也比美国高出一倍。苏联如此妥协的主要原因是A.迫于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威胁B.控制军备以缓和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C.力图为国内的改革争取和平环境D.多极化的趋势下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29.从1870年到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增长4.6倍,英国仅1.3倍,法国为1.6倍。1870~1913年,各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比重,英国从30%下降到14%,法国从10%下降为6%,德国则从13%上升到16%。形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因素是A.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 B.电气革命开展的先后C.先进科技的利用程度 D.工业发展速度的快慢30.据美国原子弹研制和生产的组织者之一格罗夫斯回忆:按计划,美国准备投掷3枚原子弹,小仓是第二目标。因天气原因都投到了长崎,一颗没有爆炸,后神秘失踪。若从史学角度看,该材料()A.揭露了原子弹投放的历史真相 B.孤证不立,还需其它史料互证C.是亲历者回忆,材料真实可信 D.说明了历史阐释常受制于政治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作为中国维新派的著名领袖,康有为亲自编撰了《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彼得变政记》、《法国革命记》等书,并在1898年陆续送呈光绪御览。材料二康有为写道:“臣读各国史,只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翁,暴骨如莽,奔走流离,散逃异国。城市为墟,而革变频仍,迄无安息,遂入洄渊,不知所极。”后来又在《法国革命史论》中写道:“吾国久废封建,自由平等已两千年,与法国十万贵族压制平民,事既不类,倡革命而言压制者已类于无病学呻矣。”——《中国近代史料选辑》(1)康有为编撰《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彼得变政记》等书并送呈光绪帝的意图是什么?与其在材料二中阐发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2)康有为在材料二中引述的历史史实是否完全准确?请做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32.中国边疆政策与民族政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抚驭远人,全在恩威并用,令其感而知畏,方为良法。若如明季汉官,当外藩恭顺,则藐忽而虐侮之,或且勒索滋弊,及其有事,则又畏惧而调停之,往往激变,率由于此。……历观往代,中国筹边所以酿衅,未有不由边吏凌傲姑息,绥驭失宜者,此实绥靖边隅、抚驭外人之要务。——《清高宗实录》(1)阅读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边疆民族上层人士所采取的政策及其理由。结合所学,从“大一统”的角度,分析清朝边疆政策的积极意义。材料二1850年,林则徐因病回到福建原籍。他根据自己在新疆的亲身经历,结合当时沙俄多次胁迫清廷开放伊犁、塔城的现实,发出了“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的预言。——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晚清时期能佐证林则徐“预言”的主要史实,并简述晚清政府为加强控制新疆地区而采取的措施。材料三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在多民族互动交融中凝聚的。试以布达拉宫为例,从历史与建筑风格两个角度,指出它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瑰宝的理由。②“多元”与“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多元”是个性,“一体”是共性。试从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总结从孙中山到中国共产党人,处理“多元”与“一体”关系的思考与实践。3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伦敦人口增长了4倍多,从1550年的7.5万增长到1650年的40万,伦敦一举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16、17世纪前后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伦敦先后爆发了十多次大的瘟疫,对当时的社会危害极大,不仅造成人口大量的丧失,并且造成了经济萧条、社会不安。——摘编自塞常磊《16—17世纪伦敦的瘟疫与社会》材料二伦敦发生鼠疫后,基督教会束手无策,民众对救会的权威性与神圣性产生怀疑,进一步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在医学界的要求和建议下,政府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一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禁止集会、严禁人员和牲畜流动等,传统宗教疗法几乎被完全抛……因加强对防疫工作的组织管理,既是稳定统治秩序的根本需要,同时又是压制地方势力,拓展王权权威的现实要求。1578年后,王室政府高度重视防疫工作,专门在牛津大学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指导中心,为国家防疫减灾提供医学咨询。伊丽莎白女王时期,政府先后出台《政令大全》等法令政策,进一步加强隔离和对贫民救助力度。在借鉴吸收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英国初步形成了符合本国特色的防疫制度和体系,这显然加快了鼠疫在英国的消退。——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可能造成1617世纪伦敦瘟疫频发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应对瘟疫措施的特点及其背景。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慕尼黑协定》签订之后,法国人民一片兴奋,这实质上反映出法国民众对以牺牲弱小国家换取和平的这种和平主义思想的错误认识,这是背离现实的和平主义,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是说国际联盟的作用,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法国与德国法西斯势力利益逐步趋同,故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国人民态度,不是强调统治者,故D错误。2、B【解析】

依据材料“由非基督文明的业绩来度量,必须学会外部来审视自身”来看,伏尔泰将视野扩展到《圣经》所记载的欧洲以外的世界,并且“审视自身”,故其《风俗论》的创作体现了伏尔泰对神学历史观的破除和对理性主义历史观的弘扬。B正确;材料不能证明其改变欧洲人的世界观,说法过于绝对,A排除;材料说明由非基督文明衡量,不代表结合了东方,C排除;《风俗论》的创作表现出伏尔泰对西方文明的反思,D排除。故选B。3、C【解析】从漫画中的“交易所”“股东”“跳楼”可知与1929年经济大危机有关。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首先在股市发生危机,材料反映了股市危机的概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罗斯福新政改变自由主义政策,采取国家加强干预的方式,故C项正确;A、B两项时间上不符,可排除;D项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状态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4、C【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反映出书籍的价格下降,与价格下降有关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而15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对其造成的影响是最大的,故C项正确,排除B项;造纸术于8世纪时传到欧洲,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5、A【解析】

王夫之力图揭示历史过程中的某种客观辩证法,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动力,说明王夫之提倡进步的历史观,反对当时的“命定论”,故选A;“命定论”不等同于儒家思想,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王夫之力图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运动中去揭示历史过程中的某种客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力图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运动中去揭示历史过程中的某种客观辩证法,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动力”,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6、A【解析】

材料“手稿中……使用了21个‘夷’字……辑著成的书稿中……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说明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华夷观念开始受到了近代观念的冲击,故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并不是由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故B项错误。“没有使用一个‘夷’字”,不等同于崇洋,故C错误。材料所处时期确实开始向西方学习,但尚未成为时代的潮流,故D项错误。7、C【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解西方,通过著书立作介绍西方,开辟了“睁眼看世界”的新天地,这种开天辟地的思想正是近代开放意识的觉醒,对传统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不能反映国人学习西方的迫切要求;B选项中“直接”的表述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B【解析】

“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都体现的是二战对欧洲的影响,结合所学,这一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故B正确。9、C【解析】

材料信息未涉及西欧资本主义发展,C叙述符合题意,故选C;通过“从西班牙向西航行,横渡大洋”“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海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这是指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发现美洲,故AB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不符合题意,排除;通过“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带有殖民色彩,故D叙述正确解读,不符合题意,排除。10、A【解析】

本题以古代选官制度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东汉后期以来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德才,但“重德”竟最终演绎成重视虚伪与无用的道德行为,这说明汉末名士们名与实相悖问题突出,A项正确;“道艺”并非是指道家思想,B项错误;材料中的选才并非限于地方官员的选拔,且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影响,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且说法过于绝对。11、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涵盖一切美德,基本出发点是“爱人”,“爱人”必须遵守“忠恕”之道,使人的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孔子心目中的标准),有助于调节人际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倡导的“恕”道,讲究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推己及人,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观点,主张无差别的教育,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体现了教育以人本为。“言必信,行必果”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有利于当代诚信建设。故①②③④皆能体现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故A项正确。12、D【解析】

由材料“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可知反映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的特点,故D项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与图中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无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从图中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看不出机构精简,故B项不符合题意;行政效率的提高只是官制改革的作用之一,并非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的根本性问题,不能说明历史趋势的发展,故C项不符合题意。13、D【解析】

宋太祖和吕蒙正所闻所见和对国情的分析存在差异,说明历史解释应关注事件观察者的不同立场与观察视角,D项正确;“从统治者角度发表的言论不能反映历史真相”的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教科书不是分析历史事物的唯一依据,B项错误;宋太祖和吕蒙正是当时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们的见闻是一手史料,不用考古支撑也可以成立,C项错误。14、C【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东周时期都城营建突出了国君宫殿的地位,彰显了国君的权威,反映出集权体制的逐步确立,因此C选项正确;这一变化不能反映统一的趋势,A选项错误;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选项错误;东周是礼乐制度的崩溃时期,D选项错误。故选C。15、C【解析】

材料说明二战后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投资和各种组织形式,使世界经济的各生产要素不断流动,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涉及南南合作、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内容,排除A、D两项:世界资本的交流只是生产合作的一个方面,B项表述不完整,排除。16、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从“1874年至1894年20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的统计中,显示出洋纱的进口远远超过了洋布,可知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洋布倾销遭到中国传统手工业的抵制,C项正确;当时中国的自然经济远未被“彻底”破坏,外国的棉纺织品还不能“完全”占据中国市场,只有进口统计,不能得出“中国”棉纺织业有较快发展,ABD三项错误。17、C【解析】

依据材料“17世纪”“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后期更是达到空前水平”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各国的联系逐渐加强,而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中国处于入超地位。C正确;17世纪前期海禁政策未被废除,A排除;材料指的是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B排除;材料指的是对外贸易,明清时期进行对外贸易的主要是政府领导的,与重农抑商无关,D排除。故选C。18、A【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历史学家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异族入侵的特殊历史时期来展现中华民族反抗异族侵略的不屈意志,使国人对抗日战争胜利充满必胜信心,因此A选项正确;其他选项均非主要目的,排除。故选A。19、D【解析】

根据题干“完全以官员品级和声望为基础”“都被重申以大族声望而不以唐朝官阶为基础”可知,武后时期的《姓氏录》威胁了世家大族的地位,武后去世后的族谱编写活动再次以大族声望为基础,说明当时门阀政治影响深远,故选D;题干没有涉及社会阶层的固化,A错误;此项不符合题干主旨,B错误;题干不能说明武后政治改革失败,C错误。20、C【解析】

王莽不是通过暴力手段推翻了汉朝,而是通过篡夺的方式夺取政权,因此他改五行相克为五行相生是为了给自己的政权提供合法性依据,故选C;五行相生没有体现天人感应,排除A;王莽是为了寻找政权合理性依据,而不是宣扬以德治国,排除B;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21、A【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影响下认为游戏是“魔鬼的礼物”而加以制止,15世纪游戏出现在宗教肖像画中反映在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人文主义影响下,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权威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排除B项;题干与儿童教育转型无关,排除C项;游戏出于于宗教肖像画中说明世俗与宗教并未分离,排除D项。故选A。22、B【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梁启超对谭嗣同精神阐释分别在不同时期侧重于具有献身精神的烈士形象及反抗封建的精神,结合材料关键信息“1920年”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主要和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有关,B正确;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强调的是暴力革命,A排除;一战于1918年11月就已经结束,C排除;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23、C【解析】

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出发,揭露封建王朝上层社会人士丑恶的同时,还用浪漫主义手法虚构了一个流浪汉聚居的乞丐王国,描绘和赞扬了下层平民的高尚品德,故选C;作品表现的是浪漫主义创作的风格,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拜金主义,排除B;当时的法国处于封建制时代,故D项中的“资本主义政治”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巴黎圣母院》”,联系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分析解答。24、C【解析】

由材料“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可见商鞅执法严格,无论何种情况,均不能减刑,这是对贵族特权的否定和贵族横行的打击,故排除B,C符合题意;在阶级社会,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而且商鞅的法治本质上也是人治,做不到真正的公正性,故A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打击贵族特权而非控制人民,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5、D【解析】

由材料可知,大法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罗马法,这表明罗马法形成过程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故D项符合题意;法律的创制是根据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不是随意的,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看不出贵族享有特权以及平民与法官矛盾尖锐,B、C两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26、C【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此时的陈独秀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已经表现出怀疑态度。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此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能挽救内忧外患的中国,并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作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是陈独秀形成这一认识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关键因素;B选项错误,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它与材料中陈独秀批判资产阶级政治共和制度不符;D选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是让中国的知识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缺陷,并未使其形成建立劳动阶级专政的国家思想,不是形成这一认识的关键因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7、C【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所以说武昌起义敲响了清朝灭亡的丧钟,故选C项;宣告洋务运动破产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排除A项;戊戌变法在1898年就已经失败,排除B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D项。故选C。28、C【解析】

“条约满足了美苏两国各自的利益需求,但苏联在谈判中显得更加积极主动,条约规定要销毁的中导数量,苏联也比美国高出一倍”表明苏联如此妥协的主要原因是力图为国内的改革争取和平环境,故C正确;迫于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威胁不是材料中的主要原因,A错误;控制军备以缓和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B错误;多极化的趋势下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不符合材料的现象主要原因,D错误。29、C【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的工业增长速度和工业生产总额已经远远高于英、法等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三国对先进科技的利用程度不同带来的结果,故C项正确;德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如英法,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展开,故B项错误;D项是材料信息的表述,不是原因,故错误。30、B【解析】材料只是格罗夫斯一个人的回忆,属于孤证,还需其它史料互证,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该材料并未揭露了原子弹投放的历史真相,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孤证,不一定真实可信,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出受制于政治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阐述变法的重要性,推动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实行君主立宪。(2分)不矛盾(1分)。在他看来,法国革命造成长期流血斗争;而且中国不存在贵族压迫平民的社会现象,实行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是唯一正确的选择。(2分)(2)不准确。(1分)因为法国“革变频仍,迄无安息”之说明显夸大;(2分)而中国虽废除封建(分封制),但仍长期存在贵族压迫平民的现象(君主专制统治强化)(2分)。两说均不符合法国和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亲自编撰了《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彼得变政记》等书为了阐述变法的重要性。材料“只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认为法国大革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希望利用变法实现社会的平稳过渡。(2)根据材料“而革变频仍,迄无安息,遂入洄渊,不知所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法错误,过分的夸大法国大革命;材料“吾国久废封建,自由平等已两千年”说法错误,中国虽废除封建,但仍长期存在贵族压迫平民的现象,两说均不符合法国和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32、(1)政策:恩威并用。理由:中国自古以来边疆危机都是由管理边疆的官吏欺压边地少数民族而引发的。积极意义:较好地处理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2)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百五十万平方公里;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入侵新疆,得到了俄国的支持;1871年,俄国直接出兵强占了中国的伊犁地区。措施: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最终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3)选择讨论①。历史: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而修建了红山宫,是布达拉宫的前身;清朝康熙皇帝特派114名汉、满工匠进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