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 ()A.严刑酷法B.以德治国C.黄老无为 D.礼乐教化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破坏,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故选C项。答案:C2.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心集权B.巩固分封制度C.减弱丞相权力D.解决边患危机解析:“推恩令”的推行使诸侯国的土地面积和力气越来越小,没有实力对抗中心,从而加强了中心集权,因此A项正确;巩固分封制度和题意相反,可以解除B项;C、D两项和题干没有关系。答案:A3.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对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主见()A.“百家争鸣” B.减轻赋税C.颁布“推恩令”D.尊崇儒术解析:材料中董仲舒认为诸子百家不同的观点不利于思想的统一。因此,他主见“尊崇儒术”,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可解除。答案:D4.东汉初年,阴皇后家族擅权。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理由是“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而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下。此举旨在()A.节约开支 B.整顿吏治C.威慑外戚 D.遏制诸侯解析:依据题干材料“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下”可知东汉初年外戚危害到政权,光武帝因此下令将高皇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其目的是威慑外戚,故C项正确。答案:C5.下图为敦煌壁画,反映了一支从长安动身的和平使团,打通了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一事务是()A.鉴真东渡日本B.玄奘西行取经C.张骞出访西域D.郑和下西洋解析:由“敦煌”“长安动身”“打通了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和“凿空之旅”可知,这一事务指的是西汉张骞出访西域,故选C项;鉴真东渡是去往日本,与题干中所涉及的“敦煌”“东方通往西方”“凿空之旅”等信息均不符合,解除A项;玄奘西行取经符合题干中的空间表达,但是并没有“打通了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因而不属于“凿空之旅”,解除B项;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从长安动身,也不属于“凿空之旅”,解除D项。答案:C课堂建构课时评价作业(四)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对应课时评价作业第9页)(一)基础巩固1.(2024·广东高考真题)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养精蓄锐的政治须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供应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解析:依据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养精蓄锐的政治须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解除B项;尊崇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解除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心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解除D项。答案:A2.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 ()A.意在复原西周的分封制B.使中心与地方冲突激化C.进一步加强了中心集权D.增加了地方封国的实力解析:材料中实行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不是复原西周的分封制,故A项错误;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心集权,不是导致中心和地方冲突激化,故B项错误;推恩令减弱地方封国的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故C项正确;推恩令的实行减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故D项错误。答案:C3.(2024·广东湛江一模)《汉书》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主见凡是违反了“三纲五常”准则的,一律要依据《春秋》经义予以严惩。汉宣帝时期,桓宽在《盐铁论》中说:“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春秋决狱” ()A.渗透了外儒内法的理念B.造成了法律与伦理的冲突C.呈现出法律儒家化特征D.蕴含着肯定的理性化色调解析:题干所示为汉武帝以来,用儒家经典说明法律相关问题;材料中“违反了‘三纲五常’准则的,一律要依据《春秋》经义予以严惩”“《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等信息,都反映出当时法律呈现出儒家化特征。A、B、D三项和材料主旨无关,故解除。答案:C4.东汉时,豪门大族不但经济实力强大,而且往往通过“举孝廉”等方式举荐亲属做官。这说明东汉时期 ()A.小农经济起先解体B.九品中正制度确立C.豪强地主享有特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解析:“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豪门大族通过“举孝廉”等方式举荐亲属做官,说明豪强地主享有特权,故C项正确;小农经济在鸦片斗争后起先解体,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九品中正制,故B项错误;外戚是皇太后的亲戚,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C5.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当时的社会统治特别黑暗B.起义前都进行了细心的打算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D.都动摇了当时的统治基础解析: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突发性的起义,事先并没有进行细心的打算,因此B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是两次起义的相同之处,因此解除。答案:B6.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历经195年,与西汉合称汉朝。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争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削减贫民卖身为奴婢,常常发放救济粮,减轻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他统治期间国力昌隆,号称“建武盛世”。——摘编自杜政宁《牛背明君光武大帝》材料二东汉和帝及其后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皇帝和帝殇帝顺帝冲帝质帝灵帝献帝年龄/岁1011128129材料三父子低首,奴事富人。——《通典》(富人)积财亿万,不愿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罪不容赦)也。——《太平经》(1)材料一中介绍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3)材料三说明白什么问题?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的实力。第(1)问可以从材料一中提取有效信息,从释放奴婢、发展生产、精简官员等方面回答。第(2)问由材料可知皇帝继位时年龄较小,据此并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通过材料可知东汉后期,农夫世代受到残酷剥削,统治者不顾民众死活。答案:(1)①释放奴婢;②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③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等。(2)问题:皇帝继位时年龄较小。后果: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3)①说明东汉后期,农夫世代受到残酷剥削;②统治者不顾民众死活。(二)拓展提高7.西汉初年,实行封国与郡县交织并存的政区体制,但分封诸侯时规定王国中“总纲纪、统众官”的相由中心任命。由此可知,当时()A.中心试图防范封国力力膨胀B.威逼中心集权的因素消退C.统治者试图复原西周分封制D.县官的级别比诸侯高解析:据材料“分封诸侯时规定王国中‘总纲纪、统众官’的相由中心任命”可知汉初在郡国并行制下,中心在王国内设置相,加强对王国的限制,从而加强中心集权,故A项正确;据所学学问可知,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了七国之乱,严峻威逼中心集权,故B项错误;汉初郡国并行制主要是维护皇权统治,并非复原西周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心对地方的限制,而不是强调郡县与王国的地位凹凸,故D项错误。答案:A8.汉武帝之后的宣帝朝先后共有六位丞相:蔡义、韦贤、魏相、丙吉、黄霸、于定国。蔡义,治《韩诗》出身,汉昭帝的老师;韦贤,号称邹鲁大儒;魏相,少学《易》,举贤良为官;丙吉、黄霸、于定国都是少学律令,后来也改学儒学经典。这表明 ()A.官僚政治不断完善B.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增加C.儒法学说走向融合D.皇帝文化水平渐渐提高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汉武帝之后的宣帝朝的六位丞相接受了儒学影响,有的甚至是儒学大师,说明汉武帝时期儒学对国家政治治理的影响渐渐加深,故选B项;官僚政治的不断完善主要体现在国家机构体系和官员选拔任免制度不断完善,材料并未明显体现,解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六位丞相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与法家思想无关,解除C项;汉武帝之后,西汉王朝渐渐走向衰落,皇帝年幼继位,在位时间短,并非文化水平渐渐提高,解除D项。答案:B9.《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爱护小农经济解析:材料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特地的户籍,且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从爱护小农经济正常发展的角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选D项。答案:D10.下表是吕思勉《秦汉史》的部分书目,从中可以看出东汉后期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第六章汉末事迹第十章后汉衰乱第一节元帝宽弛第一节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上)其次节成帝荒淫第五节灵帝荒淫第三节哀帝纵恣第六节后汉中叶后外患第七章新室始末第十一章后汉乱亡第四节新莽事四夷其次节董卓之乱第五节新莽败亡第四节诸侯相攻A.朋党之争与皇权减弱B.土地兼并与藩镇割据C.皇帝无能与戚宦专权D.党锢之祸与农夫起义解析:由“后汉外戚宦官之祸”可得出戚宦专权,由“灵帝荒淫”“后汉中叶后外患”可得出皇帝无能,故选C项;朋党之争是唐代的现象,解除A项;藩镇割据是唐代的现象,解除B项;虽然党锢之祸发生在东汉后期,但是农夫起义在书目中反映不出来,解除D项。答案:C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摘编自《汉书》材料二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摘编自《汉书·刘辅传》材料三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1)依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减弱相权所实行的举措。(2)依据材料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