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1页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2页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3页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4页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地方标准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项目来源

2018年7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桂质监函

〔2018〕258号文)审查批准,《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技术规范》列入

2018年第三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项目计划,项目编号为2018-0305。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提出,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

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起草广西地方标准《高速

公路机电系统技术规范》。后结合自治区内现有规范情况,避免和已

有规范重复,经征求意见初稿讨论会讨论,主要针对隧道监控、通风、

消防、供电、照明系统,建议名称调整为《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系统技

术规范》。

二、项目背景及目的意义

目前,广西高速公路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从业单位众多,在建

设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设计标准、技术方案、联网要求、设备

要求不一致等情况,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自治区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标准

化建设及信息化的发展。

目前,国家、交通运输部针对我国高速公路的特点发布了一些国

家层面的规范、要求,如:《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

规范》、《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

1

等。这些规范和要求从总体上对全国高速公路机电行业的建设和运营

起着指导作用。

同时,各省、自治区结合自身高速公路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已陆续

发布或正编制本区域的相关要求,如:《河北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技

术要求》、《贵州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技术要求》、《广东省高速公路联网

监控系统技术要求》等。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经发布地方标准《高速公路联网技术要

求》,与本规范同期进行修编,主要针对监控、通信、收费三大系统。

同时,自治区内缺乏指导隧道机电(隧道监控、通风、照明、供电、

消防)系统建设的地方性标准规范,对隧道机电各系统构成、规模、

配置要求、参数要求等缺乏统一要求。

因此,本项目编制的《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技术规范》主要针对隧

道隧道监控、通风、照明、供电、消防专业,将强有力的支撑交通部

发布的办法及细则、指导自治区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系统建设。

三、项目编制过程

(一)成立标准编制工作组

广西地方标准《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技术规范》项目任务下达后,

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

司成立了标准编制工作组,制定了标准编写方案,明确任务职责,确

定工作技术路线,开展标准研制工作。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交科公路勘

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梁远禄(项目负责人)、赖海燕、蒋新花、

李永亮、乔梅梅、袁浩庭、哈元元、王文菁、金蕊、刘奕含、韩东海、

唐宏亮、罗志伟、卢琛琛、杨友盛。

梁远禄负责整个项目的技术及组织协调工作;赖海燕、蒋新花负

责整个项目的技术指导;李永亮负责大纲编制。

本标准的具体内容由乔梅梅、袁浩庭、哈元元、王文菁负责编写,

金蕊协助,其余参与人员根据安排参与标准的编写。

(二)收集整理文献资料

本标准起草人员的前期研究工作分为资料调查与研究、总结完善

2个步骤进行。1、收集整理资料阶段,收集和查阅公路领域的机电

系统技术规范、指南、规程、科研成果、著作、期刊文献等资料;2、

必要的分析和研究;3、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为下

一步的规范编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技术支撑。

相关规范的资料主要包括《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

用规范》(JTGD80-2006)、《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2014)、

《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交通运输部2012年第3号

公告)、《高速公路联网系统技术要求》《DB45/T1491-2017》、《河北

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技术要求》、《贵州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技术要求》、

《广东省高速公路联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等相关行业和地方标准。

(三)研讨确定标准主体内容

3

标准编制工作组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之后,标准编制工

作组召开了标准编制会议,对标准的整体框架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

标准的关键性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经过研究,标准的主体内容确定

为术语和缩略语、总体要求、隧道通风设施、隧道消防设施、隧道供

配电设施、隧道照明设施、附录等内容。

(四)形成征求意见稿

为确保本标准的编写工作有序开展,编写工作组在前期大量的研

究工作的基础上,于2019年2月完成了《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技术规

范》的编制大纲和工作大纲,并经内部评审讨论后,于2019年3月

25日召开了大纲外部评审会,评审会针对大纲提出了多项宝贵建议

和意见。根据大纲评审专家的意见,以修改完善后的大纲作为项目的

工作指导,编写工作组开展了标准正式的编写工作,并于2022年6

月下旬完成了征求意见初稿。2022年9月26日,召开征求意见初稿

讨论会,对征求意见初稿进行会审,根据会审意见修改后形成征求意

见稿。

四、标准制定原则

本标准的编制遵循国家、行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有关标准的

规定。编写工作组充分调研了国内外及广西地区目前公路工程隧道机

电设施的实际案例、数据资料及研究成果,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及广

西地区公路工程隧道机电设施建设的现状,以及国内外公路工程隧道

机电设施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的应用状况。经过编写工作组成员讨

论,确定标准编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4

(1)科学性原则

本标准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公路工程隧道机电设施的建设现状和

特点,结合国内及广西地区公路工程隧道机电设施的实施现状,在此

基础上对已发布的相关标准、规范、规程进行整理、归纳和分类,建

立了科学、实用、合理的广西地区公路工程隧道机电设施技术标准。

(2)承接性原则

本标准术语、符号、条文尽量与相应国家、国际、行业和地方标

准的规定内容相一致,条文未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标准技术内容与

国家、国际、行业和地方标准兼容,未出现冲突,保证了一致性。标

准技术内容中引用其他标准时,已明确指出所引用标准的内容或名

称,增强了标准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3)可操作性原则

本标准的起草充分调研了国内外、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隧道机电

设施标准的应用现状。编写组在此基础上进过反复讨论和修改,编制

此标准。标准内容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易于推广。

五、标准主要内容及依据来源

广西地方标准《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技术规范》主要章节内容包括:

术语和定义、符号、总体要求、隧道监控设施、隧道通风设施、隧道

消防设施、隧道供配电设施、隧道照明设施。

本标准的编制遵循国家、行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有关标准的

规定。编写工作组充分调研了国内外及广西地区公路工程隧道机电设

施实际案例、数据资料及研究成果,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及广西地区

5

公路隧道机电设施标准建设的现状,以及国内外公路工程隧道机电设

施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广西地区公路工

程隧道机电设施建设工作经验,形成了广西地区隧道机电设施标准。

1、标准名称

为保证标准的全面性和针对性,申请的标准名称为《高速公路机

电系统技术规范》。

2、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适用对象为广西地区新建、改扩建和运营升级改造

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系统。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涵盖的隧道机电设施的相关术语和定义。

4、符号

本标准涵盖的隧道机电设施的相关符号。

5、总体要求

第5.2.3条,规定了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系统应充分考虑智慧隧

道发展需求,并在建设过程中预留相关接口、管线及其它条件。

第5.2.4条,规定了管理层级,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系统采用“自

治区中心—路段(区域)分中心—基层单元”的管理架构。自治区中

心负责全区机电系统(含隧道)的统一管理,路段(区域)分中心负

责所辖区域或路段的管理,基层单元包括收费站、隧道管理站等,负

责指定范围内的机电系统管理。

6、隧道监控设施

6

第6.2.3.1条,规定了隧道监控系统组成,隧道监控设施一般包

括监测设施、控制和诱导设施。检测设施一般由车辆检测设施、环境

检测设施、视频监视设施和报警设施组成;控制和诱导设施包括紧急

呼叫设施、信息发布及控制设施和本地控制设施等。

第6.4.1.1条,区域(路段)监控分中心建议采用“虚拟化”的

方式搭建,隧道管理站建议采用双机或容错服务器方式搭建。既能满

足管理需要,又能为今后扩展提供支持。

第6.2.2节,推荐了各隧道管理站应具备和可选的系统功能,建

设过程中可根据具体项目情况进行选配。

第6.3节,规定了隧道管理站系统功能。

第6.4.1.2条,规定了各级中心数据存储时间要求。

第6.4.2.4条,规定了图像存储方式、时间。所有监控图像按H.264

编码方式进行存储,宜采用IP-SUN的存储方式,高清图像(1080P)

存储,宜按25帧/秒进行存储,视频容量可按1080P每小时2.2GB计算。

一般图像存储30天,重大交通事件图像存储1年。

第6.4.6.2条,明确了本地控制系统功能。长隧道变电所宜设置

主区域控制器,配置双电源、双CPU模块及触摸显示屏,隧道内宜设

置普通区域控制器,配置双电源、单CPU模块。

第6.4.7.3条,要求火灾报警数据同时具备主、备传输链路。

7、隧道通风设施

7.1一般规定

第7.1.1条:隧道通风系统设计主要参照《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

7

则》(JTG/TD70/2-02-2014)中相关规定。

第7.1.6条:考虑大型可变情报板、隧道车道指示器等障碍物对

射流风机效率的影响,射流风机应尽量避开大型障碍物。射流风机与

其他机电设备不宜相互干扰,风机预埋件宜避开车行横通道、人行横

通道、紧急停车带等段落。

7.2系统配置要求

7.2.1纵向全射流通风方案

第7.2.1.1条:风机配置原则如下:

(3)对于长度500<L≤1000m的中隧道,应根据交通量和隧道长

度考虑是否设置机械通风;

(4)长度≥1000米的长隧道近、远期均应设置机械通风;

(6)射流风机在进行台数计算时应考虑采用同型号的风机成组

备用。计算所需风机台数为1~6组时,可备用1组;计算所需风机台

数大于6组时,可考虑所需台数15%备用;

第7.2.1.2条:射流风机布设要求如下:

(1)口径不大于1000mm的射流风机纵向布设间距宜小于120m;

(2)口径大于1000mm的射流风机纵向布置间距宜大于150m;

(4)对于长度1300m<L≤3000m的直线隧道,射流风机在隧道

洞口两端集中布置;对于长度≥3000m的全射流通风隧道,射流风机

宜在两端洞口及洞内中部等位置不少于3段分布;

(5)长度大于2000m的曲线隧道,曲线段宜布置射流风机;隧

道曲线段内射流风机纵向布置距离不宜大于100m;

8

(6)单向交通隧道采用洞外变电所对洞内射流风机集中供电时,

行车进口段第一组风机与洞口距离宜取100m;

7.2.2特长隧道纵向通风方案

第7.2.2.1条:长度3000m<L≤5000m的单向交通特长隧道可采

用全射流纵向通风方式。

第7.2.2.5条:长度≥5000m的特长隧道,不推荐采用全射流纵

向通风方式。

7.2.3特长隧道斜、竖井通风方案

第7.2.3.2条:当斜(竖)井长度≤700m时,井内设计风速宜

在(16~20)m/s范围内取值。当斜(竖)井长度>700m时,井内设

计风速宜在(13~16)m/s范围内取值。斜(竖)井两端联络风道内

的设计风速不宜大于13m/s。

第7.2.3.3条:送风口底部距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2m;当送风

口布置在绿化较好区域时,送风口距地面距离可适当降低,但不应低

于1m。通风井的送风塔送风风速不宜大于8m/s,排风塔的排风风速

不宜大于15m/s。

7.3关键技术参数要求

7.3.3基准排放量

第7.3.3.1条:汽车尾排有害气体中烟尘的基准排放量按照

qVI=2.0m2/辆·km取值,CO的基准排放量按照qCO=0.007m3/辆·km

取值,并以2000年为起点,最多计算30年,按照每年2%递减率计

算得到的排放量作为目标设计年份的基准排放量。

9

第7.3.3.2条:交通阻滞时,2000年的CO基准排放量按0.015m3/

辆·km取值,且阻滞段计算长度不宜大于1000m。

7.3.4换气次数及设计风速

第7.3.4.1条:隧道空间不间断换气频率,不宜低于每小时3次。

第7.3.4.2条:单向交通的隧道设计风速不应大于10m/s,特殊

情况下不应大于12m/s。

第7.3.4.3条:采用纵向通风的隧道,换气风速不应低于1.5m/s。

7.4关键设备及技术要求

7.4.1射流风机

第7.4.1.1条:单机功率30kW、φ1120mm的可逆型射流风机具

有推力效率高、制造技术成熟等特点,在隧道安装空间允许的情况下,

建议首选该型号的射流风机。其余情况结合风机布设方式和横断面尺

寸,也可选择单机功率37kW、φ1120mm或45kW、φ1250mm的可逆型

射流风机,逆向转动效率均不得低于正向的98%。

第7.4.1.2条:射流风机应包含风机叶轮、风机罩、配套的电动

机、消声器、安装吊架、减震设备、防护网、安全吊链及其他附件。

7.4.2轴流风机

第7.4.2.1条:轴流风机应包含风机叶轮、配套的电动机、消声

器、安装支座、软连接、扩散段、防喘振环、风阀、防护网、减震设

备、防移位处理装置、防侧翻装置、风压传感器、轴承温度传感器、

振动传感器、接线盒及相关配套设施。

第7.4.2.2条:轴流风机采用内置式电动机驱动。风机在额定风

10

量下效率大于75%。

7.5通风系统联网控制

7.5.1运营工况下通风控制

第7.5.1.1条:隧道通风系统的运行方式和风机的启动数量,可

按照正常行车、交通阻滞、防灾等工况分别列表或绘图表示;对于正

常行车和交通阻滞工况,可按照隧道环境指标(CO和烟雾浓度)进

行控制。

7.5.2火灾工况下通风控制

第7.5.2.1条:火灾工况下通风控制主要目的如下:

(1)在人员疏散阶段主要考虑有利于人员、车辆疏散、避免事

故隧道的烟气侵入人行横通道、车行横通道、安全通道、相邻隧道及

避难室等。风机开启位置不能离火源距离太近,排烟风向按实际综合

因素确定;

(2)人员疏散后进入灭火阶段主要是控制烟雾扩散为救援工作

的开展提供条件。

(3)能有效控制烟雾扩散,防止高温气体引燃火源点以外的其

他车辆和设施,造成火势的蔓延。

(4)在灭火后阶段主要是尽快排出隧道内的烟雾,为灾后检测

及尽快恢复交通提供条件。

第7.5.2.2条:火灾工况下的人员逃生与风机控制

(1)在单向交通没有阻滞工况下,沿行车方向在火源的上游纵

向风速应保持临界风速,保证烟雾不发生回流;

11

(2)单向交通阻滞工况下,保持其较低风速(0.5m/s左右),

在交通流方向减少烟雾回流到火源上游,允许其烟雾分层,稀释有毒

气体,保证人员逃生;

(3)逃生通道(专用逃生通道或横通道)需要保持对事故隧道

30-50pa的正压以及1m/s的风速(在开口处)。

8、隧道消防设施

8.1一般规定

第8.1.2条:隧道消防系统设计中,根据隧道分级不同,设置不

同规模的消防设施。隧道分级所采用的设计交通量为隧道单洞近、远

期的年平均日交通量(pcu/d)。根据隧道长度和隧道交通量两个因素,

公路隧道交通工程的分级共划分为A、B、C、D四级,详见《公路隧

道设计规范》(第二册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JTGD70/2-2014)。

第8.1.3条:长度小于500m的高速公路隧道,可不设置消火栓

系统及固定水成膜泡沫灭火系统。

8.2系统配置要求

8.2.1隧道水消防系统

第8.2.1.2条:针对等级划分近期为C级,远期为B级的隧道,

长度大于500米,宜在近期采用灭火器作为消防设施,并为水消防系

统设备预留相应洞室便于远期实施,其中消防水池宜按照一次实施考

虑;长度小于500米,近、远期均可采用灭火器作为消防设施。

第8.2.1.3条:针对等级划分近期为B级,远期为A级或B级的

隧道,长度大于500米的,近期应设置完整的水消防系统;长度小于

12

500米的,宜在近期采用灭火器作为消防设施,并为水消防系统设备

预留相应洞室便于远期实施,其中消防水池宜按照一次实施考虑。

第8.2.1.4条:针对近远期为A级的隧道近期必须设置完整的水

消防系统。

第8.2.1.5条:近、远期均为C级或D级的隧道不设置消火栓、

水成膜泡沫设备等水消防设施,仅设置灭火器。

第8.2.1.6条:消火栓、水成膜泡沫设备的布设间距应由计算确

定,单洞双车道隧道的布设间距不应大于50m;单洞三车道、四车道

隧道的布设间距不应大于40m。

第8.2.1.8条:高位水池容积应满足一次灭火的全部用水需要,

水池的补水时间不宜超过48h。

第8.2.1.15条:高位水池应设置视频监控,实时监控水位,减

小管养巡检工作量。

8.2.2干粉灭火器设施

第8.2.2.1条:消防设备洞室内的灭火器宜采用磷酸铵盐手提式

干粉灭火器(8kg),每处配置数量不少于2具;仅设置灭火器的隧道

内,每处消防设备洞室内的灭火器不少于3具。

第8.2.2.2条:单洞双车道隧道灭火器单侧布置;单洞三车道及

以上隧道灭火器宜在隧道两侧交错布置。

8.2.4消防管道

第8.2.4.1条:隧道内的消防给水管道宜采用内外涂塑复合或热

镀锌无缝钢管。

13

第8.2.4.2条:隧道内的消防给水管道宜采用沟槽式连接件(卡

箍)或法兰连接。

第8.2.4.3条:隧道内消防主干管道应连结成环状管网,左右洞

主干管道在洞口处连通。

第8.2.4.8条:DN200的消防主干管壁厚一般取6mm,DN150的

消防主干管壁厚一般取5mm,DN100和DN80的消防支管壁厚取4.5mm。

第8.2.4.21条:隧道内消防给水管道应设置水压监测装置,并

将数据上传至监控中心。

8.2.5防火门

第8.2.5.2条:人行横洞两端应分别设置横洞防火门。防火门宜

采用双扇平开钢质A类(隔热)防火门,防火门为常闭式,应能向人员

疏散方向开启,具有自动关闭功能。

第8.2.5.3条:钢质防火门采用钢质和难燃木质材料或难燃木材

制品制作门框、门扇骨架、门扇面板,门扇内若填充材料,则填充对

人体无毒无害的防火隔热材料,并配以防火五金配件所组成的具有一

定耐火性能的门。

8.2.6防火防烟封堵设施配置要求

第8.2.6.2条:人行横洞防火门与预留洞室之间的空隙应该填充

对人体无毒无害的防火隔热材料,实现整体防火防烟功能。

第8.2.6.3条:车行横洞防火卷帘门与预留洞室之间的空隙应该

填充对人体无毒无害的防火隔热材料,实现整体防火防烟功能。

8.2.7消防水源

14

第8.2.7.1条:山岭地区公路隧道消防用水取用可采用多种方

式,主要包括:取市政(房建区)用水、收集自然水源或打深井取地

下水等。

第8.2.7.3条:山岭地区公路隧道消防用水优先采用打井取水,

若打井无法取水,可考虑设计从临近服务区、站区取水,以确保消防

水源的稳定。

8.3关键技术参数要求

8.3.1消防系统设计流量

第8.3.1.1条:隧道内消火栓设计流量不小于5L/s。

第8.3.1.2条:水成膜泡沫灭火设备设计流量0.5L/s。

第8.3.1.3条:设有水消防系统的隧道,在洞口附近应设置室外

消火栓和消防水泵接合器,其数量应根据隧道消防用水量计算确定。

每个室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流量均按(10~15)L/s计算。

8.3.2消防用水量

第8.3.2.1条:隧道消防用水量根据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和一

次灭火用水量确定。除特殊情况外,用水量宜按同一时间内发生火灾

次数为一次计算。

第8.3.2.2条:对于长度小于1000m的隧道,隧道外消火栓用水

量不应小于20L/s;对于长度大于或等于1000m的隧道,隧道外消火

栓用水量不应小于30L/s。

第8.3.2.3条:隧道一次火灾用水量包括洞内消火栓用水量和洞

外消火栓用水量。

15

8.3.3消防管道压力

第8.3.3.1条:隧道内消防管网最不利供水点水压应大于等于

0.4Mpa,系统运营时管道内水压应维持在0.4~0.8Mpa的范围内,最

高不得超过1.0Mpa。

第8.3.3.2条:消火栓出口压力不应大于0.5Mpa,应采用减压

稳压消火栓并配置减压孔板。

第8.3.3.3条:在进行管网压力计算时应考虑水管流动时管道沿

程阻力对水压的衰减作用。

8.3.4防火防烟封堵设施

第8.3.4.2条:隧道长度小于3000m,防火门耐火隔热性、耐火

完整性不应小于2.0小时,隧道长度大于3000m,防火门耐火隔热性、

耐火完整性不应小于3.0小时。

第8.3.4.4条:隧道长度小于3000m,防火卷帘耐火极限不应小

于2.0小时,隧道长度大于3000m,防火卷帘耐火极限不应小于3.0

小时。

8.4关键设备及技术要求

8.4.2消防水泵

第8.4.2.2条:常高压给水系统水泵主要包括:给水水泵、消防

水池排污泵。

第8.4.2.3条:采用稳高压给水系统的隧道还应包括:消防加压

水泵、消防稳压水泵、稳压罐等。

第8.4.2.4条:各类消防水泵的设计内容一般应包括:水泵、电

16

机、水泵控制柜、水泵配电电缆、水泵控制线缆等。

8.4.4灭火器

第8.4.4.1条:消防设备洞室内的灭火器宜采用磷酸铵盐手提式

干粉灭火器(8kg),每处配置数量不少于2具;仅设置灭火器的隧道

内,每处消防设备洞室内的灭火器不少于3具。

8.4.6防火门

第8.4.6.1条:人行横通道应两侧设置防火门。

8.4.8防火卷帘

第8.4.8.1条:车行横洞建议两端设置防火卷帘门。

第8.4.8.2条:卷帘门的主要部件包括驱动装置、传动装置、帘

片、电控箱、导轨、手动释放装置、按钮盒等。

8.4.9消防设备箱

第8.4.9.1条:根据《灭火器箱》GA139—2009中相关要求,

隧道内仅设置灭火器的消防洞室内,灭火器箱宽度不小于750mm,高

度不小于830mm,深度不小于220mm;洞室尺寸应适当放大,便于设

备箱安装。

第8.4.9.2条:根据消防设备配置,近期采用水消防或远期预留

水消防设置的隧道,消防设备洞室内,消防设备箱的宽度不小于

1800mm,高度不小于1250mm,深度不小于350mm。

第8.4.9.3条:箱体、箱门均采用1.5mm厚钢板,内外刷防腐漆,

应有保证箱体刚度的加强构件,箱体制作时需自带美化边框且防锈

蚀。

17

第8.4.9.3条:镶玻璃的箱门应采用厚度不得小于4mm的有机玻

璃门。

8.5火灾情况下的消防系统联网控制

8.5.2消防系统救援设备

消防系统救援设备应包含以下内容:

(1)灭火设备:泡沫-水喷雾联用设备(供水电磁阀、泡沫液电

磁阀)、消防泵(消火栓泵、水喷雾泵、泡沫液泵)、防火卷帘门、气

体灭火装置;

(2)排烟设备:轴流风机、轴流风机风阀、射流风机等;

(3)交通监控设备:各类可变信息标志、车道控制标志、摄像

机、疏散标志、人行横洞标志等设备;

(4)广播:隧道广播、紧急电话;

(5)照明设备:应急照明灯具;

(6)应急电源:消防应急EPS电源;

(7)设备的联动控制由监控应用软件统一实现。

8.5.4消防灭火原则

第8.5.4.1条:火灾刚发生时,应立即确认火情并及时报警。

第8.5.4.2条:轻微火情,现场司乘人员可使用车辆自带灭火器

材进行灭火并同时报警;工作人员赶到后立刻组织隧道内人员疏散。

第8.5.4.3条:当消防人员到达后,应根据隧道管理站和现场指

挥人员的调遣,根据烟雾扩散方向、火势大小等从正确的路线进入隧

道灭火。

18

8.5.6火灾初期灭火和人员疏散

第8.5.6.1条:隧道使用人员发现自己车辆起火时操作流程如

下:

(1)把车辆开到或推到紧急停车带或最外侧车道并关闭发动机;

(2)通过隧道设施报警并寻求帮助;

(3)使用车辆自带的灭火器或隧道的消防设施扑灭火灾;如果

火灾不能扑灭,应尽快根据疏散标志、标志灯等引导离开火灾地点或

隧道。

(4)隧道管理站根据隧道报警、摄像机确认,根据火灾发生地

点和性质,应进入交通控制预案、照明控制预案等,并在保证人员安

全疏散的前提下,尽可能疏散车辆。

第8.5.6.2条:隧道使用人员发现其它车辆起火时操作流程如

下:

(1)打开警告灯,如可能应尽量将自己的车辆按照次序开出隧

道;

(2)将车辆开到或推到紧急停车带或最外侧车道并关闭发动机

(给消防、救援等车辆尽可能让出内侧车道);

(3)立即离开车辆;

(4)如果隧道管理人员没有采取措施,应立即通过隧道设施或

手机报警;

(5)如果需要和可能,给受伤的人予以帮助;

(6)使用车辆自带的灭火器或隧道的设施扑灭火灾;

19

(7)如果火灾不能扑灭,应尽快根据疏散标志、标志灯等引导

离开火灾地点或隧道。

第8.5.6.3条:隧道使用人员发现隧道设施起火时操作流程如

下:

(1)将车停在远离火灾点的安全地带(一般指紧急停车带内),

并通过隧道设备或手机报警;

(2)如果火灾比较小,隧道使用人员可使用自带或隧道就近消

防器材灭火;

9、隧道供配电设施

9.1.1配电设施应在满足一期设备使用的条件下,合理考虑二期

设备的引入。在变电所设计、配电柜布置以及高、低压系统配置中均

应为远期增容和系统改造适当预留安装位置。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与通

风系统、照明系统有着密切关系,通风系统和照明系统根据近远期交

通量的不同,其配置也不一样,因此,配电设施应合理考虑二期设备

的引入。

9.2.3隧道用电负荷的需要系数

高速公路隧道负荷计算的方法通常都采用需要系数法,即以设备

功率乘以需要系数和同时系数,直接求出计算负荷。隧道负荷计算是

隧道供电设计的基础,在实际设计中,不同的设计单位取值也不一样,

本技术标准主要参考《工业与民用电气设计手册》,同时根据以往设

计经验并结合相关设计单位的调研工作,对隧道各用电设备的需要系

数进行了规定。

20

9.2.4确定变电所总计算负荷时,应将各设备计算负荷之和再乘

以同时系数,有功同时系数宜取0.8,无功同时系数宜取0.93。根据

实际使用经验和相关各省调研数据可以看出,隧道变压器大多数处于

轻载状态,因此,在确定变电所总计算负荷时,应将各设备计算负荷

之和再乘以同时系数,且系数取值应适当降低;

9.4.6为了避免风机启动时对隧道照明质量和灯具寿命的影响,

照明和风机宜分设变压器。通过对全国各地高速公路隧道运营状况进

行调研,大多数隧道风机常年不开启或者较少开启,因此,规定单独

设置风机变压器,一可以降低能耗,二可以避免风机启动时对电网的

冲击,引起电压波动;

9.7.1.1柴油发电机应为隧道内一级负荷和二级负荷提供应急电

源。目前我国现行的规范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柴油发电机的供电范围,

通过对全国各设计院进行调研和日常设计工作的积累,在规定中明确

了柴油发电机的供电范围。

9.7.2.3对于长度超过3000米的隧道,获取第二路10kV电源较

为困难时,可考虑采用额定输出电压为10kV的高压柴油发电机;

在实际工程中,部分长度超过3000米的隧道,获取第二10kV电

源非常困难,有时候甚至耗资上千万,本规范针对偏远地区的隧道,

提出上述要求。

9.9.3采用双路10kV供电的隧道,隧道内风机宜全部采用埋地

式变压器供电。采用双路10KV供电的隧道,从供电成本来说,采用

埋地式变压器供电成本最低,且并不影响射流风机的供电可靠性,因

21

此,作出上述规定。隧道应急照明、监控设备、消防水泵和风机均应

采用耐火电力电缆,其它设备电力电缆宜采用阻燃电力电缆。隧道一

级负荷和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需要采用耐火电力电缆,且消防

报验也有相关要求,因此,规范提出上述规定。

9.10.2.5隧道、隧道变电所、洞外路灯、以及隧道洞外其他监

控设备(如摄像机、情报板等)的接地装置应互相连接,共用接地网。

隧道隧道、隧道变电所、洞外路灯、以及隧道洞外其他监控设备(如

摄像机、情报板等)的接地装置互相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接地体,一

可以有效降低接地电阻,二可以避免设备之间存在电位差,造成人身

安全问题。

10、隧道照明设施

10.1.5.2多雾、纵坡较大、重车较多的隧道路段,宜采用色温

较低的LED照明灯具,透光性更好,更有利于行车安全。

10.1.5.4隧道照明调光设计应采用无级调光照明系统,调光设

计应包含车流量变化以及洞外色温、亮度等参数。目前,国内大多数

隧道基本都采用无极调光照明控制系统,但实际使用中,尚缺乏车流

量变化以及洞外色温、亮度调光控制策略,因此,规范明确提出此项

规定;

10.2.4.3中间段灯具宜采用双侧交错布设方式。灯具布置应满

足闪烁频率低于2.5Hz或大于15Hz。根据对全国隧道基本段数据

调研发现,隧道基本段照明灯具采用双侧交错布置方式,基本段均匀

度更好,且不宜形成斑马线,因此,提出上述规定;

22

10.2.8.3隧道引道照明宜设置在隧道行车方向左侧。隧道引道

照明设置在隧道行车方向左侧,则隧道引道照明灯杆不容易与隧道监

控和交安设施发生冲突。

10.3.2LED整灯光效要求大于等于130Lum/lx。

10.3.7LED灯具光衰指标:50000小时不大于30%。

10.4隧道照明控制

隧道照明控制对控制原则、控制模式、控制信号传输方式、控制

器、控制软件功能需求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隧道照明控制提出了指

导性的建议;

10.4.9.1行车横洞照明控制应包括远程控制和本地手动控制两

种模式,并应与横洞门具有联动控制功能。车行横洞照明应该在卷帘

门打开时能够自动开启,在卷帘门关闭后能够自动关闭;

10.4.9.2行人横洞的照明系统宜具备感应控制功能。行人横洞

的照明系统具备感应控制功能,在逃生时,可以感应自动开启照明灯

具。

六、预期的作用和效益

1、预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通过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技术规范的编制,能够有效的统一全自治

区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系统建设的标准,避免系统过度、重复建设,能

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23

通过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技术规范的编制,能够有效吸收先进的方

案、新技术,应用于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系统建设,提高全区高速公路

隧道机电系统的标准化、智能化建设,提高高速公路行业管理水平。

(三)环境效益

通过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技术规范的编制,能够规范隧道机电系统

建设规模及主要方案,并通过对节能设备的规范和利用,达到节能环

保、实现绿色公路的目标。

2、推广应用前景分析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高速公路已成网络,部分路段运营多年,

技术、设备老化严重,无法满足现代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和机电系统智

能化、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急需系统升级换代。同时,对于在建项目

和未建项目,也需要自治区层面发布统一的技术规范,统一建设标准。

因此,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技术规范的编制,能够有效的推动全自

治区高速公路系统建设的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有着十分广阔的

应用前景。

七、国内同类标准制修订情况及与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关系

经查阅,与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系统技术标准相关的标准主要有:

《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JTG/TD70/2-02-2014)、《公路隧道

照明设计细则》(JTG/TD70/2-01-201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

二册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JTGD70/2-2014)、《高速公路交通

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JTGD80-2006)、《供配电系统设

计规范》(GB50052-2009)、《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24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2013)、《公路照明技术

条件》(GB/T24969-2010)、《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50217-2018)、《高速公路隧道消防设计技术规范》(DB45/T2120

—2020)。

标准编制组承诺:本标准的各项指标不低于国家强制性标准和国

家推荐性标准,内容与现行的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无冲突。标准

的编写符合GB/T1.1-2020的要求。

八、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本标准研制过程中无重大分歧意见。

广西地方标准《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技术规范》

标准编制组

2022年10月24日

25

广西地方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