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课程)模拟试卷1(共214题)_第1页
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课程)模拟试卷1(共214题)_第2页
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课程)模拟试卷1(共214题)_第3页
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课程)模拟试卷1(共214题)_第4页
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课程)模拟试卷1(共214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课程)模拟试卷1(共8套)(共214题)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课程)模拟试卷第1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题1.0分,共16分。)1、“敢当大木柱长天”,这是某校的校训。该校从新生入学就通过校训对学生进行理想志向教育,这体现了()的作用。A、学科课程B、隐性课程C、综合课程D、活动课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①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②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同环境等。③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力’式、班级运行方式等。④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如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力式等。题干所述体现了观念性隐性课程的作用。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或两们门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2、最早提出活动课程思想的是()。A、杜威B、培根C、赫尔巴特D、卢梭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最早提出活动课程思想的是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他从自然教育理论出发,反对学生学习教师所传授的书本知识,主张儿童在大自然中,通过身体锻炼、劳动和观察事物来学习。3、“教学是教儿童,不是单纯教教材,要展开真正的学习,儿童必须参与教学过程。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在教材同学生自身的目的发生关系,由学生去认知时,才能产生。”持这一主张的是()。A、建构主义课程理论B、人本主义课程理论C、改造主义课程理论D、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其主要观点:①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人”;③主张平行与并行课程;④组织意义学习。题干中这句话是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主张。建构主义课程理论的观点:①学习者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构建关于课程世界的知识;②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主动建构活动,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③学习是在具体社会情境中进行的;④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⑤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理解的标准。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又称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应该把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与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①课程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②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③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4、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是()。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学科课程D、分科课程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按照学科固有的属性来划分,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经验课程又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课程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课程。题干所述课程是活动课程。5、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并针对学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的课程是()。A、正式课程B、综合课程C、校本课程D、地方课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6、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A、《课程》B、《课程编制》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怎样编制课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专家泰勒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和“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他于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A项,《课程》一书是由博比特于1918年出版的,它的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7、教科书是对某学科现有知识和成果的综合归纳和系统阐述,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提供基本材料。在编写教科书时,应遵循的原则是()。A、科学性、操作性、基础性、适用性B、普遍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C、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D、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适用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在编写教科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③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的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④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⑤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8、编写教科书最根本的依据是()。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学生需要D、社会需要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课程标准即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现的课程理念是()。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B、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题干中这句话的意思是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不如以它为乐”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情感体验,故该句体现的课程理念是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10、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要求学生记忆数学法则或公式属于认知领域中的()的要求。A、知识目标B、领会目标C、分析目标D、应用目标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要求学生记忆数学法则或公式属于认知领域中的知识目标的要求。1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需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12、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所具有的特征是()。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征。13、在探讨课程的词源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强调“课程”是由“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由此我们可以判断斯宾塞更倾向于认为(),A、课程是认知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D、课程是过程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了了三Cu1u出)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了了e了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故斯宾塞吏倾向于认为课程是过程。14、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试金石,其作者的课程编制模式被称为目标模式。这位作者是()。A、博比特B、施瓦布C、泰勒D、布莱梅尔德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泰勒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他所著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著名的泰勒原理,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15、关于教材,下列表达最恰当的选项是()。A、学校教学的唯一依据B、教师的教学用书C、学生的学习用书D、落实课程标准的媒介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媒介。课程计划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因此A项说法错误。B、C两项的表述把教材作为一般的学习用书,没有突出教材的重要地位,因此不恰当。16、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是()。A、学校B、教务处主任C、教师D、学生和家长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校本课程指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其开发主体与核心是教师。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17、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校本课程不能等同于学校课程(即学校内所实施的一切课程),它更强调行动与过程,不要求自编教材,可以是活动方案或活页资料。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而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展。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鼓励因校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18、下列观点中,属于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有()。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强调社会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该以建设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社会群体应参与到课程设计中。19、隐性课程主要包括()。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中的建筑物、设备、景观和空间的布置等。②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组织制度、知识的选择、管理评价、利益分配制度等。③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20、综合课程包括()。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及其发展轨迹,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①相关课程,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独立性的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②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③广域课程,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④核心课程,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像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三、判断题(本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分。)21、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22、课程设计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而制定出的指导教学的各种规定。()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课程文件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而制定出的指导教学的各种规定。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的系列化活动。23、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自习课、选修课均属于课外教育。()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课堂教学包括课程计划中计入总课时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因此,自习课、选修课不属于课外教育。24、文化馆、校外图书馆、博物馆、民风民俗等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文化馆、校外图书馆、博物馆、民风民俗都属于校外课程资源。25、课程是自上而下由国家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教学形式。()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国家课程是由国家设计开发的,但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计开发的主体是地方和学校。26、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于一级课程。()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四、简答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7、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及优缺点。标准答案:活动课程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2)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3)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及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活动课程的优点如下。(1)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要求学生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活动课程的缺点如下。过分夸大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什么是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包括哪几方面?标准答案:隐性课程也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是指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即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与非学术的)。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①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②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③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等。④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课程)模拟试卷第2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综合课程论把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称为()。A、融合课程B、广域课程C、核心课程D、合并课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综合课程可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四种形态。其中,广域课程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的综合课程。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是指将相关的学科合并成一个新的学科,与相关课程不同的是,合并后原来的科目不再单独存在。核心课程也称问题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个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相关课程也称联络课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但又维持各学科原来的独立状态的课程。2、美国课程理论家泰勒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系统地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阶段,其中最为关键且指导课程设计展开的阶段是()。A、选择课程内容B、组织课程内容C、监测课程实施D、确定课程目标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确定课程目标就是确定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学目标。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其他所有步骤都是围绕目标而展开的。这也是人们把泰勒提倡的课程开发模式称为目标模式的原因。3、下列表述与现代意义的“课程”含义最不接近的是()。A、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B、宽着期限,紧着课程C、一切的课程内容应当从学术(学问)中引申出来D、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现代意义的“课程”含义最不接近。4、学生中心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布鲁纳B、杜威C、布拉梅尔德D、凯洛夫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学生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学科中心(知识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社会中心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5、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的课程理论是()。A、活动课程论B、结构主义课程论C、实用主义课程论D、综合课程论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代表。结构主义课程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教材必须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以便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精华。6、评价教学、考核学生、编写教材的根本依据是()。A、课程标准B、教学大纲C、教学目标D、课程设计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故评价教学、考核学生、编写教材的根本依据足课程标准。7、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A、学科课程B、分科课程C、活动课程D、综合课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一逻辑而编排的课程,主张学生动手“做”,手脑并用,脱离书本而亲身体验现实生活,以获得直接经验,具有生活性、实用性、丌放性等特点。8、学科结构运动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伴随其产生的课程形态是()。A、学术中心课程B、实践性课程C、活动课程D、隐性课程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学术中心课程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学科结构运动,倡导通过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和研究方法,发展受教育者的能力。9、地方课程属于()。A、一级课程B、二级课程C、三级课程D、四级课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地方课程属于二级课程。10、中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可以看作是最早的()。A、国家课程B、核心课程C、地方课程D、学科课程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中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是摄早形态的学科课程。11、学科课程的缺点不包括()。A、从社会发展角度讲,不利于文化遗产的系统传承B、从学生发展角度讲,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C、从教师教学角度讲,不利于学生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D、从课程本身角度讲,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内容的凝固化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学科课程的优点:①从社会发展角度讲,有助于文化遗产的系统传承;②从学生角度讲,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状况;③从教学角度讲,容易组织、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④从国家角度讲,有利于培养尖端人才,促进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学科课程的缺点:①从学生发展角度讲,过于考虑知识的逻辑体系,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②从教师教学角度讲,容易导致偏重知识授受的倾向,不利于学生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③从课程本身角度讲,与现实生活存在较远距离,缺乏活力,容易造成学习内容的凝固化。12、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泰勒最早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13、认为“教师的角色就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A、忠实取B、相互适应取向C、主体取D、课程创生取向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根据多位美国课程学者的归纳,课程实施主要有三个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其中,课程创生取向认为,教师的角色就是课程开发者。14、课程有不同分类标准,根据任务可以分为()。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B、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C、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D、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根据课程的任务标准,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15、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A、程序性课程B、联系性课程C、地方性课程D、实践性课程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分。)16、从课程的开发主体来看,课程开发可以分为()。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按照课程的开发主体,课程开发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开发、地方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开发。17、在中学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不属于()。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在中学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18、课程计划一般包括()。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课程计划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年与学周安排。19、下列关于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根据课程任务不同,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刊课程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个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种课程在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成为一个整体。20、课程的构成通常包括()。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课程的构成通常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等。三、判断题(本题共7题,每题1.0分,共7分。)21、教师、学生、学校、家庭、社区等都属于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和进程的安排。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可能涉及家庭和社区。22、活动课程论的倡导者是奥苏伯尔。()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活动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具有实用性、综合性等特点。活动课程论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23、三维课程目标在落实的过程中,应以“过程、方法”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充分体现“知识、技能”目标。()专题三课程设计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24、认为课程实施是一个“做”的过程,是课程方案制定者和传递者之间互动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与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等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或者说,“课程实施是一个‘做’的过程,是课程方案制定者和传递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25、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合理安排教室座位、布置优美的教室环境属于隐性课程。()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同环境等。26、课程改革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因此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课程标准由国家教委和各地教委编制,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27、教辅书籍属于校外课程资源。()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教辅书籍属于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四、简答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8、简述教科书的作用。标准答案:教科书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完成教学环节提供了基本材料。(3)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活动并做出统筹安排。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课程)模拟试卷第3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题1.0分,共16分。)1、小学开设的科学课程,其课程类型属于()。A、分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经验课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课程可分为()。A、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B、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D、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根据()的不同而划分的。A、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B、学生的学习要素C、课程的呈现方式D、课程的任务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课程可以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4、同一个班级,有的学生非常喜欢生物,有的学生可能因为个人兴趣的不同而不太喜欢生物。学校除了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生物课之外,还增设其他一些生物课程,如趣味生物实验、动物世界等。这些课程属于()。A、校本课程B、学科课程C、国家课程D、综合课程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上实施的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题干中,学校增设的趣味生物实验、动物世界等课程,属于校本课程。5、目前在我国高中及部分小学、初中所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选修课程D、研究课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性质上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6、我国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属于()。A、综合课程B、显性课程C、活动课程D、学科课程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千百年来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文化遗产。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课程都属于学科课程。7、在专家指导下,地处贵州东南的侗寨中学组织有关教师对面临传承危机的侗族织锦T艺进行课程开发,开设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侗族织锦”课程。该课程属于()。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社会课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其中,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学校可根据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和所在地区的教育环境优势,结合本校的传统和资源,兼顾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在专家指导下,组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士共同参与,进行校本课程的管理、开发、设计和实施工作。题干中,该中学在专家指导下,结合本校所处地区的传统和资源,组织教师进行课程开发,该课程属于校本课程。8、美术课上,郭老师在讲解《创意空间》这一节课时,没有直接介绍创意空间的概念及要求,而是让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利用手中的画笔、卡纸和模具来完成创意制作。这种课程目标取向属于()。A、普遍性目标取向B、行为性目标取向C、生成性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将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分为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题干中的郭老师让学生自由进行创意制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属于表现性目标取向。9、《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种教育宗旨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普遍性目标取向B、生成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它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大学》中的教育宗旨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普遍性目标取向。10、学生在小学教学课程中通过测量或拼图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在中学教学课程中通过证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A、直线式B、螺旋式C、纵向式D、横向式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可分为直线式和螺旋式、纵向式和横向式等。其中,螺旋式是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层层递进。题干中,三角形内角和这一知识点在小学和中学两个阶段重复出现,且知识的层次性有所加深和拓展,故该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为螺旋式。11、课程文本一般表现为()。A、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C、课程主题、课程实施、课程评价D、课程任务、课程主题、课程标准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课程文本一般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12、课程计划的核心内容是()。A、课程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学科(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13、规定了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教育目的和任务、内容范围和进程安排以及教学时数与作业布置、考试要求和教法建议的文件是()。A、课程标准B、教学计划C、课程D、教材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教育目的和任务、内容范围和进程安排以及教学时数与作业布置、考试要求和教法建议等。14、美国教育学家泰勒设计的课程开发模式属于()。A、过程模式B、目标模式C、情境模式D、评价模式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根据著名课程理论家拉尔夫-泰勒的观点,课程开发的四个环节包括()。A、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教育经验—完善实施方案B、确定课程目标—组织教育经验—实施教育活动—完善实施方案C、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教育经验—评价实施效果D、确定课程目标—组织教育经验—实施教育活动—评价实施效果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课程开发的四个环节,即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教育经验—评价实施效果,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16、“课程之父”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主要强调的是()。A、目标对课程的主导B、学生对课程的评价C、教师对课程的执行D、专家对课程的设计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课程之父”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主要强调的是目标对课程的主导。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泰勒将目标模式发展并构建成为目标模式的经典理论。教学的目标模式认为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编制的起点,也是课程编制过程中最核心的工作。教育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价教育结果的标准,它使教学活动始终向既定目标行进。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17、根据课程设计的主体不同,课程可分为()。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1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级课程体系是()。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级课程体系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9、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组成。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主要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组成。20、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书、讲授提纲(活动指导书)等。三、判断题(本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分。)21、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综合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22、某中学开设了线条画、小主持人等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这属于地方性课程。()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学校开设的线条画、小主持人等供学生自愿选择的课程,属于校本课程。23、基础型课程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即读、写、画。()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读、写、算是作为公民所必需的“三基”。24、社会中心课程论重视儿童对系统知识的学习。()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学科中心课程理论重视儿童对系统知识的学习。25、相对于螺旋式教材排列方式,直线式教材排列方式的优点之一是能够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的逻辑结构相统一。()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的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的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提出来。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课程)模拟试卷第4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工作对象——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这就要求教师的工作具有()。A、创造性B、专业性C、重复性D、长期性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儿童经常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的工作具有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育情况,机智灵活地运用教育规律,以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因材施教,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教育机智。2、孔子在面对不同学生提出的相同问题时总会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回答。如某生生性犹豫,孔子鼓励他立刻行动;某生生性鲁莽,孔子让他三思而后行。这说明教师职业具有()的特点。A、专业性B、多角色性C、复杂性D、创造性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教师职业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各个不同的学生。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孔子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创造性。3、韩愈在《师说》中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体现了教师的角色是()。A、传道者B、授业解惑者C、榜样D、教学研究者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韩愈提倡的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者”。题干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意思是道理或真理在谁那里,谁就是老师,体现了教师传道者的角色。4、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现代师生关系模式是()。A、合作模式B、平等模式C、管理模式D、授受模式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新课程改革提倡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现代师生关系模式是一种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合作模式。5、学生主要的权利是()。A、人身自由权B、人格尊严权C、受教育权D、隐私权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学生权利是指学生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而拥有的一切正当权利。它既包括学生作为公民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公民权利,也包括作为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受教育权利。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的权利。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6、从系统管理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体现为伦理关系、管理关系、法律关系与人际关系等。处于最高层次的是()。A、伦理关系B、管理关系C、法律关系D、人际关系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师生关系包含师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伦理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关系、管理关系等。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7、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A、周期性B、示范性C、重复性D、单一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等特点。8、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提道:“我们见了她(蔡老师)不由得就围了上去。即使在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这一叙述体现了学生的()特点。A、可塑性B、向师性C、复杂性D、创造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学生的向师性是指学生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9、当代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是()。A、现代化B、科学化C、国际化D、专业化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当代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是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就像医生、律师等职业一样,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专业性职业,对教师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等方而素质的要求。10、李老师能力强,威信高,善于与学生交流,经常倾听学生对于开展教学的意见。班上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兴趣广泛,和老师配合默契。这种师生关系属于()。A、专制型B、放任型C、民主型D、权威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理解和尊重教师。师生之间交往较多,互相支持、配合,关系融洽、密切。题干中描述的属于民主型的师生关系。11、班主任赵老师下课后回到办公室才刚坐下,就有学生来报告班上有两位同学发生口角,甚至打起架来,班上同学拉都拉不住。面对如此突然的情况,赵老师不应该采取的措施是()。A、及时平息这场争吵B、防止事态扩大C、协调善后事宜D、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班主任在处理班级内发生的紧急情况时,应分清事情性质,掌握好处理问题的尺度,以平和的方式来“冷处理”学生问的冲突。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的做法违背了上述的处理原则,是不应该采取的措施。12、“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饮水。”这句西方谚语说明,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A、发展性原则B、学生主体性原则C、整体性发展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教育教学活动是由教师与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来完成的,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或等待领取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自身积极地全面开展内部心理认识活动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应把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使其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应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重视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渗透方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13、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是()。A、教师的素养B、学校的管理C、国家的政策D、学生的认识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教师方面的因素、学生方面的因素和教育环境方面的因素。其中,教师的素养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索。14、孙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除掌握渊博的数学知识之外,还广泛涉猎天体物理学、哲学和其他相关人文科学的知识。可以看出,()。A、孙老师自身的业务精深,可以广泛涉猎科学文化知识B、孙老师具备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有利于数学领域的教学C、孙老师学习到了丰富的条件性知识,有助于补充本体性知识D、孙老师的做法对教学能力的提升没有实质意义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孙老师广泛涉猎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C项中的条件性知识一般指的是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15、下列选项不属于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是()。A、感性取向B、理性取向C、实践—反思取向D、生态取向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教师专业发展取向包括理性取向、实践一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16、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包括师范教育(职前教育)、新教师入职指导(入职培训)、在职培训(在职教育)、自我教育等。A、B、C、D四项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7、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性主要表现为()。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教师不能决定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有决定作用。三、判断题(本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分。)18、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并且教育影响具有迟效性,对学生施加的教育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见效果。()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并日教育影响具有迟效性,对学生施加的教育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见效果。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是教师劳动最为突出、最为明显的性质。19、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因此,从本质上讲,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20、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21、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日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22、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师生关系是学校活动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3、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从专业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个体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四、案例分析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4、小李同学因为学习不太好,对老师的提问常常不能回答。在课堂上他不敢举手,但又怕同学们说他笨,于是不懂也举手,但举了手又回答不了问题,经常招致同学们的哄笑。他为此感到压抑和自卑。张老师了解了他的心情后,和他秘密约定:“以后回答问题,要是你不能回答就举右手,能回答上来就高高地举起你的左手。”小李信心大增,慢慢地举起左手的时候越来越多,学习也赶了上来。问题:请从不同角度评述张老师的“约定”。标准答案:材料中张老师与小李同学达成的巧妙“约定”,极好地发展了师生关系,同时增强了小李的学习信心,促进了其学习的进步,体现了教师的作用以及张老师所具备的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首先,从教师的作用来看,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张老师与小李同学的“约定”,不仅促进了小李学习成绩的进步,慢慢使其消除了自卑情绪,更激发了他的潜能,促进其成长。其次,从教师的职业角色来看,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者,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的朋友、研究者与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张老师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积极研究学生学习中的各种情况,寻找解决办法,与小李同学达成“约定”,亦师亦友,极大地促进了小李学习的进步,充分地扮演了教师的多种职业角色。最后,从教师的职业素养来看,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学科专业素养、综合能力素养与职业道德素养。张老师对于小李同学多次举手却不能同答问题的情况,非但不急躁,反而认真热情而友善地与小李达成师生之间的小约定。其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情而具有责任心的品质由此“约定”可见一斑。张老师的这些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秀于内、展于外,影响着学生进而使小李同学不断进步,迎头赶上。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课程)模拟试卷第5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题1.0分,共16分。)1、按照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的分类,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属于()A、理想的课程B、正式的课程C、领悟的课程D、运行的课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以下五个层次:①理想的课程,即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②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③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④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在实施中,教师常常会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⑤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即课程经验。2、注重加强学生文学、艺术鉴赏方面能力的课程属于()。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活动型课程D、研究型课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拓展型课程是指拓展知识、拓展能力、拓展视野的课程。题目中注重学生文学、艺术鉴赏方面的培养,注重拓展学生的能力,所以这种课程属于拓展型课程。3、把课程编制分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进行课程评价四大步骤,主张以教育目标为中心来编制学校课程的学者是()。A、施瓦布B、布鲁纳C、博比特D、泰勒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泰勒撰写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于1949年出版,这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课程论方面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把课程编制分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进行课程评价四大步骤。4、开设人口教育课、环境教育课、闲暇与生活方式课等新课程时要融合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物理、卫生等学科知识。这是()。A、综合课程B、活动课程C、学科课程D、分科课程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于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成的课程形态。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荷塘月色》的意境”,按照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这一目标属于()。A、普遍性目标取向B、行为性目标取向C、生成性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行为性目标是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以在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所发生的行为变化模式为指向,具有目标精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等特点。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题干所述目标是以在教学过程结束后所发生的行为变化模式为指向,且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属于行为性目标取向。6、在制订课程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学校、学生等条件的复杂性,给课程计划的执行者留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保证他们能够主动、灵活地落实课程计划。这体现了课程计划设计原则的()。A、基本性B、基础性C、开放性D、整体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是指制订课程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学校、学生等条件的复杂性,给课程计划的执行者留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保证他们能够开放地、灵活地落实课程计划。其具体表现为在课时上,特别留出一些机动课时,让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自主安排;在课程结构上,适当设置一些选修课;此外,在其他方面,比如学习顺序、学期学年和假期等方面给予地方、学校一些自主权,以便照顾地区和学校的差异,灵活处置。7、课程文本一般表现为()。A、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C、课程主题、课程实施、课程评价D、课程任务、课程主题、课程标准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是课程文本的三种表现形式。8、综合实践活动是()。A、经验课程B、核心课程C、学科课程D、分科课程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经验课程又叫作活动课程,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一种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生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属于经验课程。9、下列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特点的是()。A、实践性B、开放性C、生成性D、独立性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性。10、依据一种理论建立起来的课程是不适宜的,是站不住脚的,应该通过平衡和协调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四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对所有的理论进行“择宜”或折中,使其成为确定课程的理论依据。这是施瓦布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中的()。A、目标模式B、过程模式C、探究模式D、情景模式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题于所述为施瓦布提出的课程探究模式。11、课程实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课程实施的过程不包括()。A、分析教学任务B、编制课程结构C、安排课程表D、组织教学活动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般要考虑七个问题:①安排课程表;②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③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④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⑤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及结构进行规划;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12、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是()。A、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本C、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的方式D、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学习活动的方式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是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13、关于课程标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课程标准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B、教师必须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C、课程标准有一定的弹性,老师不必严格执行D、课程标准可作为教师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故教师需严格执行。14、()能够给学生广泛的学习宅问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但是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且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潜在课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它打破学了科逻辑组织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活动课程能够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但是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15、“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而是儿童的社会活动。”这一观点反映了哪一种课程理论?()A、结构主义课程理论B、活动课程理论C、学科课程理论D、潜在课程理论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活动课程理论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为代表人物。他主张教育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要求以儿童为中心组织课程,使课程满足儿童当前的需要和兴趣。于是,他提倡活动课程,反对传统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的做法。16、课程的基本要素是()。A、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形式B、课程要求、课程评价、课程内容C、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D、课程方法、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课程通常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和课程评价四个要素组成。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分。)17、下列属于综合课程的是()。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综合课程的基本形式包括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相关课程也称联络课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维持各学科原来的独立状态。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是指将有关的学科合并成一个新的学科,与相关课程不同,合并后原来的科目不再单独仔在。广域课程是指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在范围上比融合课程要大。核心课程又称“问题中心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的课程。18、现代课程开发理论中的经典泰勒原理所回应的问题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4个基本问题: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实现?19、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可以把课程分为()。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根据课程的实施要求,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20、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方面。标准答案:A,C知识点解析:文化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对学校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丰富和课程结构的更新方面。2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主要表现有()。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相互关系表现为转换关系、递进关系和互补关系。三、判断题(本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分。)22、中小学课程设置应以分科课程为主。()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新课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23、基础教育的各科课程标准都由国家统一制定。()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内容的框架和要点,既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24、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选修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j技术教育”。25、师生关系是隐性课程。()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其中校风、班风、师生关系、教室的座位编排等均属于隐性课程。26、按照课程资源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按照课程资源分布的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27、地理、历史、思想品德都属于自然科学。()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历史和思想品德不属于自然科学。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课程)模拟试卷第6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7题,每题1.0分,共17分。)1、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体现了()的理念。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显性课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依据是()。A、课程任务B、课程制定者C、课程设置的要求D、课程管理层次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3、从课程的任务角度,课程可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A、分科课程B、综合课程C、体验课程D、研究型课程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根据课程的任务角度,课程可以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4、根据课程管理主体的不同,课程可分为()。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B、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C、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实践性课程D、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根据课程的管理主体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5、注重加强学生文学艺术鉴赏方面的教育,注重拓展学生文化素质的文化素养课程和艺术团队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课程属于()。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学牛中心课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可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其中,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题干所述属于拓展型课程。6、某学校改善教学设施,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学习到了非预期的知识、价值观、规范和态度。这类课程类型是()。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隐性课程D、显性课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即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的教育经验。题干中,学校改善教学设施,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属于隐性课程。7、以学生的经验和主体性活动为中心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要素主义课程论B、结构主义课程论C、儿童中心课程论D、社会中心课程论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儿童中心课程论又叫活动课程论或经验课程论,是指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理论。8、丁老师将口语交际“说说广告”一课的部分教学目标定为说说自已喜欢和不喜欢的广告,注意说得有条理,把理由说充分。此教学目标属于()。A、普遍性目标B、行为性目标C、生成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在教学目标制定时要强调用精确、具体、可操作的形式来表达教学目标,以及反映教学活动实施的预期结果和学生身心方面的行为变化。这属于()。A、普遍性目标取向B、生成性目标取向C、行为性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行为性目标取向强调用精确、具体、可操作的形式来表达教学目标,反映教学活动实施的预期结果和学生身心方面的行为变化。10、“在一个星期内读完《红楼梦》,讨论时列出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三件事情。”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A、普遍性目标取向B、行为目标取向C、生成性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把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取向归结为四种:普遍性目标是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行为目标取向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表现性目标指在教育情景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题下所述教学目标并未规定活动结束后学生能干什么,属于表现性目标。11、黎老师在学期课程设计时将相关的课程内容,按照其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则他采用的是()的课程内容组织计划。A、横向组织B、纵向组织C、直线式D、螺旋式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等先后顺序来组织编排课程内容,它是教育心理学家们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提出的一种组织形式。根据题干所述黎老师采用的是纵向组织的课程内容组织计划。12、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学科设置与安排”体现为()。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学内容D、教材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T作的指导性文件。13、对学科的教学任务、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基本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并作为编写教材直接依据的是()。A、课程标准B、课程目标C、课程计划D、课程内容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14、以纲要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课程教案D、课本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15、美国教育学家泰勒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A、目标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CIPP评价模式D、差距评价模式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第一步是()。A、选择教育经验B、评价教育计划C、组织教育经验D、确定教育目标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泰勒指出,开发任何课程的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以下四个基本问题: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课程内容)、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评价结果)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17、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泰勒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A、目标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CIPP评价模式D、差距评价模式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泰勒提出了目标评价模式,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评价就是要衡量学生行为实际发生变化的程度。斯克里文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CIPP评价模式是指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差距评价模式是由普罗弗斯提出来的,他认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