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课件讲解_第1页
漆器课件讲解_第2页
漆器课件讲解_第3页
漆器课件讲解_第4页
漆器课件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五章中国器物文化第一节青铜器第二节陶器目录第三节瓷器第四节玉器第五节漆器第一节青铜器青铜器是一种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具,在中国的历史相当悠久。在历史长河中,青铜器被赋予了独特的社会地位,是森严等级制度的产物。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这一时期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2000年,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达至鼎盛的辉煌期。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第一节青铜器一、青铜器的发展(一)萌生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代晚期,中国进入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数量和种类较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这一时期青铜容器、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长,青铜器的造型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的形制规范。第一节青铜器一、青铜器的发展(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型在此期已基本齐全,造型成熟,以大器、方器多见,且多运用动物形象作为纹饰。(四)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在初期,青铜工艺开始由鼎盛期的豪华精丽向端庄厚重转变,后期青铜工艺相对停滞,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多是前一阶段的延续。(五)更新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221年)春秋中期以后,诸侯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青铜铸造业的振兴,青铜艺术的更新面貌逐渐显露,青铜器器形的设计注重实用,式样更富于变化。第一节青铜器二、青铜器的分类(一)食器食器,即古人盛黍、稷、稻、粱等熟食的工具,主要有鼎、簋、簠、敦、豆等。鼎从商代早期沿用至秦汉时期,是用以烹煮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也是宗庙、祭祀场合的重要礼器。作为礼器,鼎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象征。簋是盛黍、稷等食物的容器,商代晚期、西周、春秋时期较为流行(见图5-3)。图5-2后母戊大方鼎图5-3西周青铜夔龙纹簋第一节青铜器二、青铜器的分类(一)食器簠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敦是盛放饭食的器具,出现于春秋中期。敦在春秋时代为圆体加盖,到战国时代演变成盖器同形,全体呈卵圆形,俗称“西瓜鼎”(见图5-5)。豆为盛食器,用于盛放腌菜、肉酱或调料,作为礼器时常以偶数出现,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一般器浅如盘,下有把,圈足,大多数有盖。

图5-4青铜蟠虺纹双耳簠图5-5兽纹敦图5-6战国青铜蟠螭纹豆第一节青铜器二、青铜器的分类(二)酒器酒器包括尊、壶、爵、角、觚等。尊是古代的一种大型盛酒器,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其基本造型为敞口、高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流行于商代至汉代,其形制多为长颈、鼓腹,壶口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平底或圈足。图5-7四羊方尊图5-8陶索龙纹壶第一节青铜器二、青铜器的分类(二)酒器爵是古代一种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热酒的青铜器具,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在商代和西周非常常见。爵常与觚配套使用。角用于盛酒、温酒和饮酒,同时又是一种量器,盛行于商代。角的样子似爵,但前后均有尾,无柱,有的角还有盖(见图5-10)。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其形制一般为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见图5-11)。图5-9青铜爵杯图5-10青铜角图5-11青铜觚第一节青铜器二、青铜器的分类(三)水器水器即为贮水器具。商周时期贵族在祭神拜祖、宴前饭后进行严格的洗盥之礼时,会使用浇注和盛水的青铜水器,因此青铜水器可归于礼器。水器最常见的是盘和匜。盘是一种盛水器,用于承接弃水。形制多为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匜是一种注水器,用于浇水,常与盘组合使用,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早期。其形制多为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图5-12春秋时期的青铜盘图5-13春秋时期的青铜匜第一节青铜器二、青铜器的分类(四)乐器青铜乐器在夏商周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主要有铙、钹、甬钟、镈等。铙是一种打击乐器,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乐。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称“镲”,是一种打击乐器,常和铙配合演奏。广泛用于民间歌舞、戏曲、吹打乐、锣鼓乐中。

图5-14商代青铜铙图5-15钹图图5-16东汉铜钹第一节青铜器二、青铜器的分类(四)乐器铙被倒置过来,悬挂起来演奏,这就是钟。钟和鼎一样,是统治阶级王权的象征。“钟鸣鼎食”就是权势雄位的标志。常见的钟为甬钟,它是一种青铜打击乐器。镈是中国古代大型单个打击乐器,盛行于东周时代。其形近似于钟,器身为合瓦形,横截面为椭圆形,但为平口(见图5-18),常用于贵族宴飨或祭祀场合,与编钟、编磬配合使用。图5-17春秋早期的铜甬钟

图5-18春秋时期的青铜镈第一节青铜器二、青铜器的分类(五)兵器青铜兵器是从狩猎工具发展而来的,其种类较多,主要有钺、戈、矛、戟、剑等,功能和形状也较为原始。钺是一种用于斩杀的刑具,后演化成为权力的象征。戈是中国青铜时代最主要的常用格斗兵器,横刃,青铜制成,装有长柄,是车兵作战用的格斗兵器,在古代战争中能够大范围内挥击,能勾能啄、可推可掠,具有极强的杀伤力。

图5-19商代青铜钺图5-20青铜戈第一节青铜器二、青铜器的分类(五)兵器矛是用于冲刺的兵器,长柄,有刃,用以刺敌(见图5-21)。把矛头装在戈柄的上端,形成既可刺又可勾杀的双重性能兵器,称之为戟(见图5-22)。

图5-21青铜矛图5-22青铜戟除了上述几类青铜器之外,还有一些青铜所制的普通生活用具和部分宗教礼仪性质的用品,如灯、炉、熏炉、杖首、梳、笄、线盒、带钩、金铫、熏器、滤斗、建筑饰件、人像、神树等。第二节陶器(一)从地域文化来看1.磁山·裴李岗文化磁山·裴李岗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距今约8000年,是1973年河北武安发现的磁山文化和1977年在河南新郑发现的裴李岗文化的合称。该文化遗址中已知的最早的陶器,主要有罐、盘、豆、三足钵、三足壶等,以泥质红陶数量最多,少有纹饰,部分夹砂陶器有花纹。2.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

图5-23裴李岗文化红陶钵图5-24仰韶文化彩陶一、陶器的发展第二节陶器(一)从地域文化来看3.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继承仰韶文化发展起来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分布于今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晚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占有一定比例,种类主要有杯、盘、碗、盆、罐、鼎、器盖等,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等。4.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距今约5000年,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特别发达,器物上的纹饰粗细匀净,具有柔和均匀的风格,曲线和波纹应用颇多,图案流利生动、富有动感。5.齐家文化齐家文化是继马家窑文化发展起来的,距今约4000年,齐家文化的陶器主要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器表常有绳纹。图5-25龙山文化薄胎黑陶一、陶器的发展第二节陶器一、陶器的发展(一)从地域文化来看6.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500~6500年,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陶、黑陶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彩陶较少。7.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距今约4700~5300年,主要分布于今长江中游的江汉地区。早期以黑陶为主,晚期以灰陶为主,有少量红陶和黄陶。8.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少量夹砂、泥质灰陶,均为手制,器型有釜、罐、杯、盘、钵、盆、缸、盂、灶、器盖、支座等。图5-26大汶口白陶壶图5-27屈家岭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图5-28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第二节陶器一、陶器的发展(二)从朝代来看1.夏代夏代陶器主要是指河南省洛阳二里头文化早期的陶器。此时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夹砂陶较多。2.商代商代陶器以灰陶为主,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泥质夹砂灰陶的作坊。晚期,白陶(见图5-30)得到了很大发展,其形制和纹饰均仿制当时的青铜礼器,装饰华丽,弥足珍贵。商代以后,瓷器出现,白陶便迅速衰落了。

图5-29夏代陶罐图5-30商代白陶第二节陶器一、陶器的发展(二)从朝代来看3.西周西周陶器仍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后期已不见泥质黑陶和白陶。这一时期的陶器主要有鬲、甑、豆、簋、罐瓮、盆、盂等。陶器以袋状足、圈足、平底为主要特征。4.秦代秦代陶器以关中秦故地的陶器为代表,陶器质地细腻,颜色多为浅灰色,原料经过良好加工。典型器物有茧形壶、盆、鬲、釜、盂、豆、罐、瓮、仓等。图5-31秦代兵马俑第二节陶器一、陶器的发展(二)从朝代来看5.汉代汉代的陶器种类丰富,造型浑厚而饱满,多模仿铜器造型,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艺术水平超过以往,是中国陶器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图5-32西汉彩色指挥俑图5-33东汉说唱俑第二节陶器一、陶器的发展(二)从朝代来看5.汉代汉代人重视墓葬,对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明器大量摹拟生活场景,加以缩微,如陶制的楼阁、仓房、灶台、兽圈、车马、井台、奴仆等(见图5-34),在汉代陶器当中,瓦当(见图5-35)的艺术成就也非常突出。

图5-34汉代明器图5-35汉代瓦当第二节陶器一、陶器的发展(二)从朝代来看6.唐代唐三彩是唐代陶器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初唐时期的唐三彩施釉比较粗,釉层偏厚,有流釉或烛泪状,釉层没有完全烧开,色泽暗淡。盛唐时期的唐三彩的制造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制品造型优美,釉色莹润,色彩有黄、绿、蓝、白、黑等;除了各种器皿以外,还出现了大量生动的唐三彩人俑(见图5-36),人俑形体富态饱满,造型生动。图5-36唐三彩人物俑第二节陶器一、陶器的发展(二)从朝代来看7.宋辽金元时期宋辽金元时期,陶器的使用逐渐减少,但仍有其自身的时代特色。此时期的陶俑造型取材比以前更加生活化和多样化,在形象面貌和肌肤的刻画上,力求反映现实人物的风貌。图5-38宋代跪拜陶俑

图5-39宋代胡人踏鼓蹴鞠红陶第二节陶器二、陶器的分类(一)颜色陶颜色陶是指采用不同方法烧制的器表呈现不同颜色的陶器,主要分为红陶、黑陶、灰陶和白陶。1.红陶。红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器表呈红色的陶器。其烧制原理为:陶坯入窑焙烧后,充分供应空气,使陶坯与氧气充分接触,烧成后器表便呈红色。2.黑陶。黑陶诞生于新石器时代,器表呈黑色。其烧制原理为:陶坯入窑烧造后,于烧制晚期,从窑顶徐徐加水,将窑密封,水将木炭熄灭并产生大量浓烟,浓烟中含有颗粒直径极小的炭粒渗入陶器中,使得其呈现黑色且在结构上较一般陶器更为致密。3.灰陶。灰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其烧制原理为:坯体入窑以后,有意减少入窑的空气,使氧气供应不足,烧成后陶器便呈灰色。根据胎质的粗细及含砂与否,灰陶可分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4.白陶。白陶的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这类陶器与上述红陶、黑陶、灰陶不同,它的原料并非陶土,而是高岭土,烧成后质地洁白细腻,是一种极珍贵的工艺品。第二节陶器二、陶器的分类(二)彩陶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描绘图案后入窑烧制,烧制后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陶器,彩陶的纹样主要有动植物图案、几何图案和人面形图案,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具有很好的装饰美化效果,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公认的彩陶艺术精品。(三)彩绘陶彩绘陶又称烧后彩绘陶,是指将陶坯烧成之后在其表面进行彩绘的陶器,彩绘陶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常用的色彩有红、黑、黄、白、赭等,色彩绚丽,因绘制后不再烧彩,所以彩绘受潮或经水后极易磨损脱落。图5-44唐代彩绘持镜女立第二节陶器二、陶器的分类(四)印纹陶印纹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的模印纹饰陶器(见图5-45)。其特点是在做好的陶坯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再进行烧制。(五)釉陶釉陶是指表面有釉的陶器。釉一方面能够起到装饰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增加防渗透能力。釉陶以高岭土为原料,胎质较坚硬,烧成后不易吸水,接近瓷器,因此被称为原始瓷器。釉陶出现于汉代(见图5-46),始为单色,后发展为三色。

图5-45西周印纹陶罐图5-46汉代绿釉陶壶第三节瓷器一、瓷器的发展(一)东汉时期东汉以来至魏晋时期制作的瓷器多为青瓷。这些青瓷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这种瓷器无论在外貌上,还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瓷器的标准了。(二)隋唐五代时期瓷器发展到隋唐时期,进入一个繁荣成长的阶段。隋代的政权统一促进了瓷业的交流,北方瓷器进一步发展,众多窑系林立,南方窑场进一步向北方渗透,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隋代瓷器精品以白釉双龙柄联体瓶(见图5-47)和白瓷龙柄鸡首壶(见图5-48)为代表。唐代,各制瓷中心地区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地区特征和固定的窑名,如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图5-47白釉双龙柄联体瓶图5-48白瓷龙柄鸡首壶图5-49青釉凤首龙柄壶第三节瓷器一、瓷器的发展(三)宋元时期宋代瓷业突破了“南青北白”的局面,瓷器品类繁多,器型多样,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瓷器的精细程度让人叹为观止。元代制瓷工艺有所创新,出现了成熟的青花瓷(见图5-50),创烧了釉里红瓷(见图5-51),在陶瓷装饰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图5-50元代鬼谷下山图青花瓷罐图5-51元代釉里红凤纹瓜棱双耳罐第三节瓷器一、瓷器的发展(四)明清时期明代之前陶瓷釉色以青为主,明代以后则以白瓷为大宗,为瓷器的装饰创造了条件。明代瓷器以青花瓷为主,造型极为丰富。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清初制瓷技巧更是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从整个社会来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造瓷技术也有了更大的进步,凡是明代已有的工艺和品种,大都有所提高或创新。图5-52明代斗彩婴戏图盘口图5-53明代凤穿牡丹纹五彩罐图5-54清代粉彩瓷图5-55清代珐琅彩瓷二、瓷器的分类中国瓷器按产地主要可分为以下11种。(一)越窑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是对杭州湾南岸古越地青瓷窑场的总称,也称“秘色窑”。窑址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其形成于汉代,至晚唐五代达到全盛期,至北宋中叶衰落。越窑青瓷以胎质细腻、造型典雅、青釉莹莹、质如碧玉而著称于世(见图5-60),深受诗人的赞赏和喜爱,不少诗人都描述和歌咏过越窑青瓷的美,如唐代陆龟蒙在《咏秘色瓷器》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评价。图5-60唐代越窑青瓷莲花盖罐第三节瓷器二、瓷器的分类(二)邢窑邢窑是中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窑址位于河北邢台市所辖的内丘、临城一带。该窑始于隋代,盛于唐代,主产白瓷,质地细腻,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器内施满釉,均少带纹饰,以突显釉质之美,风格朴素淡雅(见图5-61),一时与越窑青瓷齐名,世称“南青北白”。图5-61唐代邢窑白釉罐第三节瓷器二、瓷器的分类(三)汝窑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尚不明,在今河南省宝丰清凉寺一带发现汝官瓷标本及窑具,因在北宋时属汝州而得名。汝窑瓷器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有“汝窑为魁”之称。(四)钧窑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禹县,因在唐宋时为钧州所辖而得名。钧窑始于唐代,盛于北宋,至元代衰落。钧窑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蚯蚓走泥纹是其特征之一(见图5-63),此外还有蛙卵纹、牛血纹等纹饰特征。图5-62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图5-63宋代钧窑玫瑰紫出戟尊第三节瓷器二、瓷器的分类(五)定窑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保定曲阳县润磁、燕山村一带,因唐宋时属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烧制白瓷,五代有较大发展,白瓷胎质薄而轻,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诸种,风格典雅(见图5-64)。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窑白瓷孩儿枕(见图5-65)是定窑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图5-64宋代定窑刻花花卉纹葫芦瓶图5-65北宋定窑白瓷孩儿枕第三节瓷器二、瓷器的分类(六)南宋官窑官窑是宋室南迁后设立的专烧宫用瓷的窑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两窑烧制的器物胎、釉特征非常一致,难分彼此,均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釉面开片,纹理规则有致(见图5-66),造型庄重大方,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铁足”之称(见图5-67)。

图5-66宋代官窑撇口赏瓶

图5-67宋代官窑瓷器“紫口铁足”第三节瓷器二、瓷器的分类(七)哥窑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至今遗址尚未找到。传世的哥窑瓷器,胎有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以灰青色为主,也有米黄、乳白等色,乳浊感较强。(八)建窑建窑以产黑瓷而著称,窑址在今福建建阳,始于唐代,早期烧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产兔毫纹黑釉茶盏而闻名(见图5-69)。宋代盛斗茶之风,视建窑所产茶碗为最佳之器。少数窑变花釉,在油滴结晶周围出现蓝色光泽。这种茶盏传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称之(见图5-70),非常珍贵。

图5-69宋代建窑兔毫盏图5-70宋代建窑天目茶碗图5-68宋代哥窑米黄釉贯耳尊第三节瓷器(九)景德镇窑景德镇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因北宋景德年间烧制的精美瓷器而著称。其所产青瓷色发灰,白瓷色纯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之誉。元代时,景德镇窑为宫烧制青白瓷,还成功地烧制出了青花、釉里红、红釉等品种。至明代,成为全国瓷器烧制中心,设立了专为宫茶礼烧制茶具的工场,还烧造了多种名贵蓝釉(见图5-71)、红釉(见图5-72)、甜白釉瓷器(见图5-73)。

图5-71明代蓝釉三足尊图5-72明代红釉大碗图5-73明永乐甜白釉罐二、瓷器的分类第三节瓷器二、瓷器的分类(十)宜兴窑宜兴窑在今江苏宜兴丁蜀镇一带,从汉代始烧红陶、灰陶、原始青瓷等,产品造型的纹饰均受越窑影响,胎质较疏松,釉色青中泛黄,常见剥釉现象。(十一)德化窑德化窑位于今福建德化,以白瓷塑佛像闻名,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德化白瓷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胎、釉浑然一体,光润如白玉,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中国白”等,是当时中国白瓷的代表。图5-74明代宜兴窑紫砂壶图5-75清代德化白瓷观音像第三节瓷器第四节玉器(一)新石器时代中国早期的玉器来自于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玉器主要以北方的红山文化玉器和南方的良渚文化玉器为代表。红山文化分布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距今五六千年。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工艺水平较高,均为磨制加工而成,玉器表现手法中的圆雕、浮雕、透雕、两面雕、线刻等已日臻成熟。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晚期文化,距今四五千年。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造型、装饰技艺都有一定的创新,制玉工艺已与石器工艺分离。一、玉器的发展图5-76红山文化C形玉雕龙

图5-77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第四节玉器(二)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一个崇尚玉文明的国度,玉器种类主要有玉斧、玉铲等。其礼仪玉器中,兵器形玉器占了重要地位,二里头文化玉器就是夏代玉器的代表性形态。商代宗法礼制十分完备,玉器已成为帝王垄断的珍宝,除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器物外,也有工具、生活用品、佩饰及陈设用玉器。动物(见图5-79)、人物(见图5-80)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且具有写实的艺术特点。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制作技艺的同时,独创了琢玉技术,这一技艺在鸟纹玉刀(见图5-81)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见图5-82)。一、玉器的发展图5-78夏代玉钺图5-79商代虎形玉佩图5-80商代羽冠人形玉饰图5-81西周鸟纹玉刀图5-82西周兽面纹玉饰第四节玉器(三)秦汉与魏晋南北朝秦代出土的玉器寥寥可数,秦玉艺术面貌还有赖于地下考古的新发现。汉代玉器可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的,是葬玉和陈设玉。较著名的葬玉主要有玉衣(见图5-83)、玉握、玉枕、镶玉棺等。陈设玉有玉奔马(见图5-84)、玉熊、玉鹰及玉辟邪等,多为圆雕或高浮雕作品,凝聚着汉代浑厚豪放的艺术风格。此外,汉代玉器品种有所创新,主要有玉鸡心佩(见图5-85)、玉透雕龙凤佩(见图5-86)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玉文化与高度发达的汉玉雕相比,可谓低迷。一、玉器的发展图5-83西汉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图5-84西汉圆雕玉仙人奔马图5-85汉代龙凤纹鸡心佩图5-86西汉玉透雕龙凤佩第四节玉器(四)隋唐五代时期隋唐国家强盛,经济发达,玉器加工技艺已趋成熟,玉器制品突出形象的精神和气韵,颇有浪漫主义色彩。受波斯文化的影响,隋唐玉器普遍采用产自西域的和田玉,玉器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和图案,如佛教题材玉器有飞天,肖生玉有立人、双鹿、寿带、凤等。一、玉器的发展图5-87金扣白玉盏

图5-88兽首形玛瑙杯第四节玉器(五)宋辽金元时期宋、辽、金时期的实用装饰玉占重要地位,“礼”性大减,“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现实生活。北宋的花形镂雕玉佩,南宋的玉荷叶杯(见图5-89),女真、契丹的“春水玉”(见图5-90)、“秋山玉”,是代表这一时期琢玉水平的佳作。元代玉器承袭宋、辽、金时期的艺术风格,采取起突手法,其典型器物是渎山大玉海(见图5-91),此器随形施艺,海神兽畅游于惊涛骇浪之中,颇具元人雄健豪迈之气魄。一、玉器的发展图5-89南宋白玉荷叶杯

图5-90春水玉饰图

图5-91元代渎山大玉海第四节玉器(六)明清时代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型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玉器渐趋脱离五代、两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明清皇室均爱玉成风,明代玉玺,清代的菊瓣形玉盘、桐荫仕女图玉雕(见图5-92),都是皇室用玉。同时,民间玉器工坊也十分兴隆,苏州专诸巷是明代的琢玉中心,有诗云:“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一、玉器的发展图5-92桐荫仕女图玉雕第四节玉器(一)按质地1.硬玉硬玉是由一种钠和铝的硅酸盐矿物组成的致密块状物,硬度较高,纯净者无色或白色。翡翠就是硬玉的一种(见图5-93),是中国传统玉石中的后起之秀。2.软玉软玉是中国矿物学家对英文“Nephrite”的译名。软玉在中国主要是指新疆的和田玉,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等品种。软玉常见颜色有白、灰白、绿、暗绿、黄、黑等色。上等白玉纯洁无瑕,称为羊脂玉(见图5-94)。二、玉器的分类图5-93清代翡翠翎管

图5-94汉代新疆和田白玉羊第四节玉器(二)按产地二、玉器的分类1.岫岩玉。岫岩玉简称“岫玉”,因产于辽宁省岫岩县而得名。岫岩玉山生水藏,质地坚韧,细腻温润,光泽明亮,色彩丰富,具有块度大、色度美、明度高、净度纯、密度好、硬度足六大特点,自古以来就是理想的玉雕材料。2.南阳玉。南阳玉因产于河南省南阳而得名,又因矿区在南阳的独山,故又称“独山玉”。南阳玉质地坚韧微密,细腻柔润,色泽斑驳陆离、温润,有绿、蓝、黄、紫、红、白等颜色,是工艺美术雕件的重要玉石原料,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图5-95清代岫岩玉法轮佩图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