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四)_第1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四)_第2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四)_第3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四)_第4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四)

3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

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最基础的知识之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

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进一步学

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

数1000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理解计数单位个、十、百、千

之间的进率关系,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1千”这个数的建构:

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从而建立

一个知识模型。新课程强调要让孩子们经历、感受、体验数学概念的

形成过程。为此,我为学生提供了有一百个方块的方块计数卡。让学

生充分利用这张计数卡,将1个1个地数,10个1是10,10个10

个地数,10个10是一个百的旧知识呈现在千这个数之前,来唤起学

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然后同桌合作,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就

是一千,从而引出新的知识,建立千这个计数单位。在这一个过程中,

也使学生感悟到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然后老师邀请

学生一百一百地数,将一百块小方块通过一百块一百块地贴,方块逐

步地由平面向立体转变。这个从100到1000的过程正是孩子们对1000

这个数实际意义的建立的过程。电脑演示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10个

1是10,10个10是100,10个100是1000的各数之间的十进关系,

这样设计把一个个旧的知识点串成了一个片,再由一个个片连成了一

个网。

一、数数

数数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接近整百,接近

整十的数时最难数。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依照100以内的数数

方法,空对空的数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问题的。难的是将数法的数

与数的实际意义结合起来。于是,我使用了最原始的方法,那就是用

上计数器。利用计数器一方面给了学生数数的拐棍,另一方面给了学

生直观地解释。如何让学生在数中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即个位满

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等道理是解决连续进位这个

难点的切入点。我通过生自拨自数,师点拨,生数等辅放结合的方式,

在数的过程中结合对应操作来解释为什么199后边是200,209后边

是210,使中下学生们也能理解掌握接近整百数的数法。当然这儿的

数只是一个引子,只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在其他课当中还要继续加

强。

三、数的组成,写法读法

数的组成写法,读法,是老师拿一个计数器,然后在上边拨珠子,

问学生,会写吗?怎么写,它里边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这

个数的组成的一个内化的过程,不用老师费多少口舌学生就明了这个

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同时一,写数时的末尾0、中

间0的写法这一难点也是借用计数器上拨珠等操作来突破的。如何让

他们直观地感受到这个数就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是要解

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觉得培养学生的数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需

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校内延伸到实际生活。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

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

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3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是学

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伸和扩展。同时一,它又有着一个非常重要

的地位,就是要为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做好铺垫。因为1000或10000

都是比较大的数,在学生的认识还很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能尽

快地建立起大数的概念和意识,在这里显得格外重要。在本课设计中,

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本课要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设计教学,

努力促进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学过程要重视以学生

的生活为背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安排学生认、读、写生活中经

常看到、听到的1000以内的数新课标指出在教学数的认识时一,小学

生能说出各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位数字的意义;结合显示素材

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数的意义,

能认、读、写数。

虽然很多小朋友都会1000以内的数,但是他们还不明白计数单

位十、百、千这样抽象的概念。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在教

学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千时,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数数,认识计数单

位“千”,感知更大的数的组成,发现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都

是十进的关系。教学时可利用“小精灵明明”引出问题“怎样数更大

的数”,引导学生动手试一试。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一个一个地数,

10个小正方体是“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

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从而认识计数单位“千”,进而发现

“十”“百”“千”等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在教学数数方法时,可放手由学生自主地数小正方体。为了让学

生感悟到数数的方法很多,可以一个一个数、一十一十数、一百一百

数,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情境,感悟到数较大的数也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的意识,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探究发

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数数的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

总的来说,我觉得培养学生的数感非常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校内延伸到实际生活。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3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

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

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的情境,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

到数学的魅力。

根据课标提出的要求,在教学《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这节课时,

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获得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注意为

学生提供“学数学,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

学和经历数学。

例如,我先通过课件演示创设“张爷爷在商场购买了彩电和冰

箱,给出数据,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数据,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

决问题,这样的情境引入例9。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创设的具

体情景中明确到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

知识的使用价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该怎么样帮助张爷爷解决这

个问题?让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算法,老师帮助学生归纳几种不同

的算法,让学生去比较方法的优劣,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口算。

我个人认为,在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表现了各自积极的

一面。

教学《整百、整千数学加减法》这节课时,我把获得新知的过程

交给学生自己,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线的思

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

数学和经历数学。

例如,我先通过自学找到解决方法,再让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

算法,归纳几种不能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

的方法来进行口算。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

识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例10时,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数

据,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部分的内容,我放手让学

生自己去完成,引导学生采用类比和推理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在解

决问题的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自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并切

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开放性的教学

活动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新

精神,创设出了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以上是自我感觉好的一方面,还有很多方面掌握得不够好,例

如:为了追求轻松、愉悦的课堂,课堂上形式多种,学生是动起来了,

课堂也活起来了,可是教学的实施性却忽略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

果。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是非常值得深思的。此外,在教学中使我感

受颇深的是教学并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需要执教者的创造

加工。

每一次上课都有每一次的思考,而每一次的思考我都有了新的收

获。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取长补短,不断努力探索,让自己的理

论和实践水平更上一层楼。

34、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过“整十数加减整

十数”“整十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学

生已经懂得了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的道理,可以说这部分内容不是很

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整百、整千数学加减法》这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

式,把获得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自

主探索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例如,我先通过课件演示创设“老师家新添了彩电和冰箱,请你

们帮老师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这样的情境引入例9。然后让学

生互相讨论一下,该怎么样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再让学生交流、

介绍自己的算法,归纳几种不能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

选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口算。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一,按照学生的年

龄特点,认识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鼓励每个学生动手、

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例10时,通过老师

给母亲买了一件衬衣,一条裤子,一件上衣的情境,给出数据,让学

生根据所提供的数据,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部分的

内容,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引导学生采用类比和推理的方式自

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自解决问题的过程和

方法的探索,并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

这一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

了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创设出了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1、课前设计猜价钱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有趣,好奇,神秘,紧

张的猜价中走进教学,不仅复习了万以内的数,而且采用了逼近的区

间套的思想。

2、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学习加减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内在联系,研究与

分析问题的表象,选择解决问题的决策与方法,能运用知识与技能分

析去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提倡学生在知识的分解过程中

的迁移。而这种迁移和推理体现在许多知识点上。在计算教学中,我

们会发现有些计算法则也有着十分相似或十分密切的联系。有的还可

以统一起来。在教学新的计算法则时就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类推

出新的知识方法。本课中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把新知转

化为旧知,然后类比推出其他相同的计算方法。当学生探讨出

1000+2000=3000时,及时引导学生想1+2=3和想1个千加2个千之

间的联系,都是想1+2=3这种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在学

生汇报完算法后,师提问“他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在你以前的计

算中用到过这种方法吗?能举例说说吗?”让学生找到了新知与旧

知的联系,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再用次方法类比推出加法进位与减法

退位的计算方法。

这样不仅使他们明白遇到问题应该怎样去思考,而且通过自己总

结出来的方法比较容易记忆。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使学生

真正成为学习主人。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又让学生学会倾听其他同

学发言,或表示同意表示反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

精神,学生赏识和学习同伴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见解。

3、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的活动过

程,注意问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

现,去探索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展现学生的思维方法。在

课堂教学中活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5、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

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

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

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

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

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

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

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

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

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

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整堂

课我以“感受生活化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从

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多看一

看、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与动机,增加学生对“克与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

克与千克的观念,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本节课里,我致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通

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

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如:片段一、认识“克”,感受1克。

1、师: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最想知道些什么?生:1克有多重?

1千克有多重?

师出示:1克有重呢?瞧!这是什么?生齐声说:一角的硬币。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请你们先用手掂一掂1角硬币,感觉

怎样?生:很轻,几乎感觉不到它的重量。

师:让天平告诉我们1枚1角硬币的重量吧!

(简单介绍天平的各部分。)我们把它放在天平的左盘,移动游

标,使天平左右两端保持平衡,结果怎么样?1枚2分硬币大约有多

重?(1克)1克的重量很轻很轻。师:想一想,我们的身边还有哪

些物品也大约重1克?在你们带来的物品中能找到吗?(生找:回形

针、两粒豆、乒乓球)师:10枚1角硬币有多重?几克?(10克)

100枚有多重?、1000枚呢?

片段二、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认识1千克:师:你们真棒!那么谁来估量一下这包盐的重量?

师:谁估计得最准?一起看标注!(500克)师:一袋盐500克,两

袋呢?(1000克)板书:500克+500克=1000克师:我们用秤来称称

看。这是什么秤?(盘秤)知道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

单位,这一大格就是1千克)老师示范: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

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师:同

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千克作

单位的秤称时是I千克,你们发现了1000克和1千克之间有什么关

系?

整个教学活动突出学生了的亲手实践。从I克到1000克的逐一

认识,都是有学生实实在在的经历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称

一称,这样的教学,学生最后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干巴巴的数学知识,

而是我们为学生提供得一片天地,能让孩子的心灵在指尖舞动,让他

们尽显思维,对这些数学知识有最深刻的了解。

36、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

元的教学内容。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

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分别认识千克和

克的,但作为教者,我认为把克和千克一起讲授比较有针对性和对比

性,所以我大胆的改变教材编排,设计了这个课时。由于这一节是学

习重量单位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

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以《课标》精神作指导,紧靠《课

标》做好衔接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

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

《克和千克》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

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

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

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

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

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

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

体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动机

教材所呈现的学习知识是静态的,它所创设的情景不一定就是最

适合本地的学生。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原

有水平,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问题情景,找准“学生的最近发

展区和知识生长点”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教学设计落点是“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目标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

认识克和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

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但单凭他们课前

的认识,是远不能成功的建立实际的质量观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

我要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

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

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

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显然,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

和感知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正如俗语所说“我听到过,过

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过,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

肌狭髓”。因此,最终把可以说,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

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

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一一再

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

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但什么

是体验?究竟怎样体验?学生是否体验到了?体验到了什么?值得

我们深思与探讨。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一一因势利导,

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而且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

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不准确。

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我们要

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

想法。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发现、去辩论、学生就会成为

知识再现的创造者、发现者,他们的学习活动就会快乐而不枯燥,他

们的发现就会深刻而不空洞,他们的思维就会灵活而不拘泥。

37、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克与千克对于

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

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

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

活经验。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

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

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

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米和重约

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

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

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机会,让学

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物材料,让

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从

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

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1千克苹果、大约

有几个,500克盐有多重,1个文具盒、1个小朋友,1个西瓜,1个

乒乓球,1支粉笔等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感知,迁移到对1克、1千

克重量的感受。知道1千克=1000克,让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千克有点

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

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一定

的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

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

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

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

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

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

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根据学生经验,活用教材。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

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

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

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

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

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

约1克的米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

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

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

物品,让学生进行估计重量,当学生的估计相差甚远时,另外的学生

会用类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驳,如:一生说1个鸡蛋重约50千克,则

有学生会反驳说鸡蛋比1个苹果都小,哪来50千克?事实胜于雄辩。

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其快乐体验。

让每一位学生带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

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

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

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学生

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

称、辩、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

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简单明了的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

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

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

生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克与千克的概

念经验更加清晰。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

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水到渠成,培养了学生

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三、教师要注意提高提自身素质。

一节课下来,时间较紧,归根到底,教师语言不够精炼,要不断

学习、

提图。

3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万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

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十加、减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

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

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第一节课下来,我就有点不

知所措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

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

率很差。

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

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

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

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

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

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

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

再加上配套的作业本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

天作业本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

充一些练习。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

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

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

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开学,我就非常注

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

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

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

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

比如把570写成750等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

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

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

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

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

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

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

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

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

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

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39、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单元教学反思

本应该在期中考试之前完成第四单元的教学任务,但由于种种原

因,致使教学进度没有完全赶上教学计划。现在就把第四单元进行以

下总结。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

(1)100以内数的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两位数减两位

数口算。

(2)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和估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

算,普通三位数加减笔算,加减法的估算。

(3)万以内笔算中的不连续进位加法和不连续退位减法。三位

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法,三位数减三位数不连续退减法。

(4)加减法的验算。笔算加法的验算方法,笔算减法的验算方

法。

在教学内容(1)的学习中,我发现学生的计算速度较慢,正确

率倒很好,分析原因,学生在进退位浪费的时间较多,口算方法虽然

学生会说,但在实际计算时,学生却抛弃了计算方法,想当然的用起

了自己的“原创”,致使时间浪费了很多。

关于估算加减法,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通过分析出错学生的习

题,我发现出错原因有:1、求数的近似数出现问题。2、运算符号看

错,明明是减法,有学生却算成加法。

关于笔算加减法,有以前100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基础,通过知识

迁移,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学习掌握的较好。但在练习时;学生也出

现了较多问题。经过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

“粗心”。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比如:题目是

356却写成365,减号抄成加号,上下两行题串在一起等。还有在退

位减法中忘了退1,本来做减法题,做到百位时却按加法计算;加法

忘了进1或进了1却忘了加;数位不对齐等等。

在教学中我从几方面入手:1、要求学生先观察、看准题,再动

手计算。2、要求学生书写要工整,不管是作业还是练习都要认认真

真的去对待,就是在草稿纸上列竖式算草书写也要整齐清晰。3、培

养学生自觉检查的习惯,无论是板演还是课堂练习,都不厌其烦地去

强调检查、检查、再检查。4、经常联系学生家长进行家访,努力做

到家校齐抓共管。

本单元的单元测试,成绩在我看来比较理想,90分以上的能占

大约85%,出错原因主要有:估算时出错(相当部分学生看错运算符

号),比多比少的问题,究其原因,学生不会分析,在以后的教学中,

对“比多比少的问题”要多给学生分析,借助线段图帮助他们分析。

40、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