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考试复习题_第1页
教育社会学考试复习题_第2页
教育社会学考试复习题_第3页
教育社会学考试复习题_第4页
教育社会学考试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社会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

1.作为教育社会学母学科的社会学,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组织和个体、—、主要社会设

置、社会环境和—。其中,社会不平等主要研究——、社会阶级与—、年龄与健康问题、

性别;社会变迁主要研究城市变迁、城市化和—o

2.教育社会学的制度化历程始自于1907年,因为在这一年,—在美国—首开教育社会学

讲座。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讲座。

3.社会差异是—的主要根源,其可以分为—、_、—等。

4.根据组织为其成员服从并参与组织而采取的手段的区别,社会组织可以分为强制性组

织、—与_。对于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的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一兼而有之

的组织。

5.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有_、个案法、—和问卷法。各种方法经常是互相交叉

使用。

6.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o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

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书。

7.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

8.就所属社会群体而言,学生主要生活在由—、—及—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

9.1982年2月,—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揭开了我国重建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的序幕;

1989年4月,我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在杭州成立。

10.教师权威的源泉:教师的法定权威、—、知识权威、人格权威分别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法

定性影响、—、知识性影响及—的主要载体。

11.社会变迁分为—和_、社会混变;其中社会渐变可分为系统和因素水平的渐变;社会

剧变可分为—和振荡式剧变;社会混变可分为体制混变和—o

12.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二次大调整中,第一次是由验证的研究取向取代了

—的垄断地位,第二次是—打破了宏观的研究取向的垄断地位。

13.在西方国家,通常以声望、—及—作为评价与分析教师地位的三条主要标准。

14.同辈群体的功能主要是—和“发展功能”。学生同辈群体的发展与形成主要受制于学生

的年龄阶段、—、—及学校内部教育结构等多种因素。

15.班级是作为一种学生组织,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两个重要特性:—和—。

16.学生同辈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和—o

17.教育的社会背景极为复杂,其复杂性至少可概括为三点。第一,它包罗万象;第二,它

因受教育者而异;第三,它不断变化。而这三点分别主要地体现于教育的三种社会背景之中,

即社会结构、—、—。

答案

1.社会不平等;社会变迁;社会分层;贫困问题;社区变迁

2.苏扎罗;哥伦比亚大学

3.教育机会不均;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

4.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规范性和功利性;规范性与强制性

5.观察法;访谈法

6.涂尔干;《教育社会学概论》

7.教科书选用权;评价手段使用权

8.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9.南京师范大学;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10.传统权威;传统性影响;人格性影响

11.社会渐变;社会剧变;观念混变

12.规范的研究取向;微观的研究取向

13.财富;权威

14.“保护功能”;家庭背景;社会地位

15.自功能性;半自治性

16.玩乐型文化;学术型文化;违规型文化

17.社会差异;社会变迁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社会学

2.文化

3.教育机会均等

4.验证性研究

5.角色

6.社会化

7.文化传统

8.教育失范行为

9.同辈群体

10.社会分层

11.学校组织文化

12.学生的重要他人

13.社会角色的扮演

14.社会变迁

15.教育分层

16.教师权威

17.社会剧变

18.规范行为

19.教育平等

20.人口的社会变动

21.学习化社会

22.社会角色扮演

23.职业社会化

答案:

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

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之总和。中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

富之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成的一套文化心理系

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而价值观念的系统是其

核心。

3.教育机会均等:有多种解释:一是起点均等(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二是过

程均等(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关系互动的均等),三是结果均等(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所获

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

4.验证性研究:所谓证验性研究,是实证主义社会学者提倡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目

的中在社会学理论的建立。对教育的证验性研究通常由社会学家所从事,被视为证验性的教

育社会学,或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并被视为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等。

5.角色:“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学

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

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

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6.社会化: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

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地个性的过程。

7.文化传统:是一定区域、一定社会生活共同体中人们在历史过程中生成、积累、稳定了的

心理、艺术、道德、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因素与特征的组合体,具有超稳定性和多层次性。

8.教育失范行为:指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甚至是冲突的行为,是以规范行为的对立

而存在,是对规范行为的背离或否定,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9.同辈群体:亦称同龄群体,是指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大体相同的人,为了满足情感需要

而自发形成的伙伴群体。同龄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1、具有身份认同作用;2、具

有平等信息交流作用;3、具有情感替代作用;4、具有学习人际交往作用。同龄群体中的对

照群体:1、同龄伙伴中的自然领袖人物;2、英雄人物和杰出人才;3、青春偶像人物。

10.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来区分人们在整个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中的位置状况。社

会分层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与阶级、阶层的分化而必然出现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既

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与社会机构正常运转的动力,又是导致社会产生不公平与形成各种社会

冲突的根源。

11.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文化主要反映的是学校组织整体的存在形式;它既包括构成学

校组织文化的各种物质性的存在,如校园环境、建筑风格等。也包含了学校组织的规章制度

以及教师、学生的价值观念等因素。学校组织文化的基本结构:(1)学校组织的物质文化(2)

学校组织的制度性文化(3)学校组织的观念性文化。

12.学生的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大致可

分为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

同的重要他人。学生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出现往往受学生年龄阶段的影响,还因学生的社会属

性而异。“偶像性重要他人”是指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

的具体人物。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两者都对学生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13.社会角色的扮演:只要是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

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

的扮演。

14.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涉

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所有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包括‘物质’范畴的与

‘精神’范畴的,总体范围的与局部范围的,质态意义的与数量意义的,长久的与暂时的,

有计划的与无计划的,进步的与倒退的”。

15.教育分层:教育分层又叫教育层化,是指将社会职业、财富、权力、文化和地位等按照

社会成员具有的不同教育程度进行重新分配,使原来的阶级或阶层得到补充和延续,同时也

形成新的阶级或阶层的过程。它包括:⑴教育结果(不同的专业、学历等)对社会分层的作

用和影响;⑵教育活动本身内在的分层作用,即教育活动本身(如课程内容、选拔人才的方

式及淘汰机制等)对人的分化和选择是导致人们获得不同教育结果(取得不同教育文凭),

进而在社会结构中获得不同地位的主要因素。

16.教师权威:教师的权威主要受来自于社会规范和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它表现为对班级、

学生和课堂等教育资源的控制权;教师权威不仅包含了以上教师职业所赋予的权力,还涉及

到教师自身的个性、品质等内在因素。教育制度层面划分为法定的权威和传统的权威;个人

因素层面划分为感召的权威和专业的权威。

17.社会剧变: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变迁。社会剧变的整个过程中,

如果发起变革的主导方“势力”强劲,能够摧毁一切阻碍变革的羁绊,始终保持了一致的

“主题”或“重心”,可称为“直前式社会剧变”。相反,如果阻碍变革的势力过于强大,

变革性力量难以控制变迁的过程,或者,发起变革的社会主体由于领导变迁的经验不足,缺

乏完整的策略、方法与规范,致使“变革主题”不能有效贯彻,重心时有移转,过程来回反

复的,则可称为“振荡式社会剧变”。

18.规范行为:是指人在社会中顺利生活,被大家所接纳,是以正统的普遍认可的和遵守的

社会规范。

19.教育平等:在时间维度上,教育平等包括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受教育过程的平等和受教

育结果的平等;在空间维度上,它们都涉及享有平等的主体范围、与教育有关的社会资源及

其种类和数量。

20.人口的社会变动:指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动,即人口在社会机体中的组合状况及类型的变

动。

21.学习化社会:是一个新型的社会发展模式概念,学习化社会也是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

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

22.社会角色扮演:只要是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

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

演。

23.职业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某种方式内化社会成员的职业价值,获取职业手段,认同职

业规范以及形成职业性格的过程。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答: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

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其具体研究范围包括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研究教育与社会变

迁的关系;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的关系;研究教育体系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等。

2.简述后喻型文化的涵义、特点以及后喻型文化时代教育的价值取向。

答:“后喻型文化”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她用此概念来指称

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那些文化的类型。

后喻型文化的特点是对变化缺乏认识,对现存生活方式所有方面的普遍正确性予以持久

的、无可置疑的认同。

后喻型文化强调稳定、贬抑变化,忽视反思、批判与创新,在这种特征的影响下,后喻

型文化时代教育取向表现出明显的封闭性,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后喻型文化结构的特征,

在其影响下,中国传统教育形成了一套师授学承的模式。在这套模式中,师生关系实际上是

被类同于君臣关系、亲子关系。教师被视为当然的知识权威和绝对的道德权威,学生只有恪

守师道,严承师说,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多“积累型”少“发现型”,多“继承型”少

“创造型”。总体来讲,后喻型文化时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上较少关注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与张

扬,其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受教育者有无将使自己的未来重演教育者的过去的决心

及其相应能力。

3.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职能有哪些?

答: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职能,不仅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以

班级建设为途径,达到对学生实施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同,是学生开始自我教

育的起点,也是学生成为自主的人,能动的人的必经之路。具体讲来,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

职能主要包括:

(一)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管理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三)倡导教师和学生学会交往与互动

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都是班集体不可或缺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他们的

主要任务是负责班级成员的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学习,同时负责班级教学管理等工

作。

⑴管理:除了管理课堂纪律关外,教师对所任教班级有关的事务要积极参与指导和落实。

如: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学生行为规范的纠正等。

(2)激励引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习,这样不仅能优化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教学成

绩,而且能够“润物细无声”般的推动班级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3)组织共建: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类相关的学科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参与到班级建设

中。这些做法是构建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班集体的重要推手。

(4)熏陶感染作用:一名合格的教师要给学生正面的影响和熏陶,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

长,以利于建设稳定和谐的班级。

4.简述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的特点。

答:农业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是科技含量极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变化十分缓慢。

农业社会中教育的职能是社会防范或控制职能。此时教育主要承担的就是现存的不平等

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职能。在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背景下,培养精英

也好,庶民也好,都是为了防范或控制。前者旨在防止统治阶层后代无力维持其将承继的的

经济与政治统治地位,后者旨在预防其他阶层尤其是下等阶层对现行社会秩序进行挑战。

5.简述校园文化的积极功能。

答:(1)社会化功能: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优化校园的精神环境和青年学生的心理

环境,创造出具有凝聚力的区域性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意识,形成适应社会文化

发展要求的文化形态。

(2)发展青年学生个性的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

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锻造下,青年学生的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能得

到提高和发展。

(3)青年学生适度的自我表现和合理的心理宣泄的功能: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学生畅通思

想和心理宣泄的最佳渠道。

6.教师地位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教师地位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地位的主体即教师自身,地位的背景即外部

社会,地位的客体即学生。

教师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是其地位树立程度的重要影响维度。

外部社会状况的改变对教师地位的影响也是广泛的。从法定层面看,在极端的情况下,

外部社会状况的改变甚至可以使教师的法定地位荡然无存。从传统层面看,在以拜金主义思

潮的冲击为特征的社会剧变时期,教师地位多半名存实亡。从专业层面看,在信息化社会中,

以大众传媒为主干的社会因素的教育功能打破了教师的垄断地位,教师的专业地位有所下

降。

学生差异对教师个人地位影响较大。比如学生对“最有成绩的教师”类型的选择因其年

龄阶段而异,随着从小学到高中年龄阶段的递进,学生对教师的专业地位的成分逐渐增加。

总体来讲,教师地位包含教师的制度地位和教师的实际地位。前者源于社会认定,后者

基础是学生认可。在同一社会状况下,教师的制度地位不因人而异,也不因时而异,但教师

的实际地位是不确定的,因情而异的。

7.简述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的特点。

答:工业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是:科技含量日益增多,由劳动密集到资本密集、

技术密集;开放式的不平等结构;多变、流动的经济结构。

工业社会的教育职能是社会成层(或社会筛选),基本职能是培养劳动者;所承担的

主要是社会调适职能。

8.简述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

答:社会变迁主要包括社会渐变(社会较长时期内逐渐出现的量变);社会剧变(社

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有根本意义的变化);社会混变(社会子系统之间关系的紊乱状态)。

社会渐变主要作用便于在促使教育系统进行某种微调,即以不改变整体特质为前提的

适当调整。社会剧变容易导致教育重构,即教育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成的结构上的异质更

迭,彻底否定前结构。社会混乱容易导致教育失范,即教育系统在解决特定问题时,陷入无

章可循,有章难依,随意择章的困境,导致行为失范。

9.班级的社会功能指标有哪些?

答:对于班级组织的水平存在着两种区分标准。一种是单纯以班级组织的结构化程度(或

曰集体性)来区分的标准,另一种是结构化程度与班级组织的社会价值两者来区分的标准。

前者可谓“单一标准",或曰“中性标准”,是脱意识形态的;后者则可谓“双重标准”,或

曰"掺价值标准”,带有意识形态色彩。

10.简述教师角色行为的特点。

答:教师在学校中扮演两种角色,“社会代表者”与“同事”,对学生而言是代表者,对

其他教师而言是同事。

社会代表者这一角色的基本特征是“社会规范性”,它迫使教师不仅必须向学生明示

何谓符合社会要求的文化,而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须成为这些特定文化的范型,以保证对学生

进行有效的文化引导与文化熏陶。

同事这一角色的基本特征是“个人独立性”,它要求教师以同行的身份、同伴的姿态

及朋友的口气与其他教师交往。

教师每天在双重角色中转换,常常使教师陷入角色冲突状态。

11.简述班级组织的功能。

答: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班级组织的生存目标具有内指向性,班级组织所产生的首先是

与其成员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因此,班级首先是一种“自功能性组织”,更重要的

是满足其成员即学生自身的奠基性学习的需要。同时,其又是半自治性的,是一种非成人组

织,并非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管理自身,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借助于外部力量。学生的自主

意识水平、组织调控技能、管理运行均限于半自治。

12.简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性。

答:教育社会学是以示明教育中的社会事实为己任的一门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社会学是典型的事实性学科。作为社会学的子

学科,教育社会学也必须是以研究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以事实判断为其基本研究原则与方法。

13.当代教师角色扮演有哪些冲突和变化?

答:以往社会学对教师的角色扮演的冲突的描述主要有三种:

一是教师自身的不同角色意识之间的冲突。

二是教师自身的角色规定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

三是教师的不同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

但是这种描述忽略了教师也是其自身群体的成员,所以我们将教师的角色冲突界定为主要是

社会代表者与同事这两种社会学特征几乎完全向悖的角色频繁转换与冲突。

14.试述教育社会学不同于教育学科群中其他学科的特征。

答:教育社会学不同于教育学科群中其他学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及方法论,这也是任何一门学科作为独立学科必须具备的独特性。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特殊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即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现象或教育

问题。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事实性,客观性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奉行事实判断的方法论的学科。

15.当代学生角色扮演有哪些冲突和变化?

答:学生是介于幼儿于成人之间的半社会成员。学生在社会中扮演着三重角色,即作为

家庭成员,学校学生与作为同辈群体。因为学生总在不断的从一个环境中移入到另一个环境

中,所以学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总在发生社会位移。任何两种角色都存在冲突,但根据冲突

的程度学生在多重世界中可以有不同的越界行为:有顺畅的越界,可设法实现的越界,碰运

气的越界,无望实现的越界。

16.简要解释并举两个实例说明教育的负向功能。

答: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这一系统和文化活动在作用于社会和人(环境)时,在其对

人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即产生正功能时,它对社会和人(环境)产生的消极作阿用。所

谓消极作用是指,教育在作用于社会和人时,所产生的与主观期望结果不一致,非参与者

所明确知晓的后果。

比如欧洲中世纪的教育,一切思想文化活动都围绕着上帝进行,教育以进行宗教观念灌输

为主旨,结果使教育沦为宗教的附属品,教育变为极大地束缚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工具。

比如: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普及教育,其本意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而结

果却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外流,使落后地区经济更趋落后,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还在有

限的财力状况下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高等教育,结果在落后国家出现了非常奇怪的现象,

一方面极需人才,一方面又出现了教育过度和大量的教育浪费,这一由教育引起的负向效

应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17.为什么说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环境是学校?

答:(1)学校中的社会化在社会角色的学习方面更多的是面向社会。

(2)学校中的社会化强调专门的学习。

(3)学校中的社会化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规范性研究;

验证性研究;

调查研究;

19.教育社会学的调查研究中,搜集资料的方法有哪些?

答:普查法;抽样法;个案法;典型法;观察法;访问法;问卷法;二次分析(历史

法或文献法);实验法;区位分析法;社会测量法;功能研究法;系统工程法;数学法

四、论述题

1.试论教师权威的制约因素。

答:教师权威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权威的主体即教师自身,权威的背景即外部

社会,权威的客体即学生。

教师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是其权威树立程度的重要影响维度。

外部社会状况的改变对教师权威的影响也是广泛的。从法定层面看,在极端的情况下,

外部社会状况的改变甚至可以使教师的法定权威荡然无存。从传统层面看,在以拜金主义思

潮的冲击为特征的社会剧变时期,教师权威多半名存实亡。从专业层面看,在信息化社会中,

以大众传媒为主干的社会因素的教育功能打破了教师的垄断地位,教师的专业权威有所下

降。

学生差异对教师个人权威影响较大。比如学生对“最有成绩的教师”类型的选择因其年

龄阶段而异,随着从小学到高中年龄阶段的递进,学生对教师的专业权威的成分逐渐增加。

总体来讲,教师权威包含教师的制度权威和教师的实际权威。前者源于社会认定,后者

基础是学生认可。在同一社会状况下,教师的制度权威不因人而异,也不因时而异,但教师

的实际权威是不确定的,因情而异的。

2.结合实际谈谈文化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答:在起点均等的意义上,关于文化差异对教育机会影响的研究,集中于非义务教育阶

段,这些研究几无例外地表明,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文化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非同小可。

总体趋向是,家长的文化阶层越高,子女享受教育机会尤其是高等教育机会的可能性越大。

首先,高文化阶层子女在争取教育机会方面似乎比低文化阶层子女表现出更大的积极

性。其次,高文化阶层子女比低文化阶层子女更容易实际获得教育机会。文化差异对教育机

会的影响往往比较顽固,不太容易受家庭其他背景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大幅度波动。而且在相

当程度上,文化差异的影响可能会冲淡经济阶层和职业阶层的影响。

3.试论非学校中心时代的传递结构与教育权威的关系。

答:这两个时代的两个最显著变化:一是家庭传递能力上升,不少家长的教育能力比教

师更高,对学校教育的感情发生变化(由顶礼膜拜到参与、评价、批评、替代);二是电视

网络传递给学校带来真正的挑战。

大众传媒对教育的挑战,并使之发生动摇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发生于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信息传递上的优势,学校教育

的中心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学校中传递的信息其领域往往是狭窄的(语言的),主题往往是恒常的(教科书),形式

往往是单调的,传递者往往是固定的,其权限几无选择余地;而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往往是

感受的,宽泛的,多变的,兼容的,现实的,大众传媒凭借自身的魅力走进了学生的世界。

总体来讲,在传递能力方面,学校已受到其他传递主体日益强劲的挑战,教育权威也受

到了一定的威胁。

4.结合实际谈谈家庭的教育功能。

答:(1)体现家庭群体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价值和作用

(2)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的重要作用

(3)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的重要作用

(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5)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方面的作用

5.试论文化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答:在起点均等的意义上,关于文化差异对教育机会影响的研究,集中于非义务教育阶

段,这些研究几无例外地表明,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文化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非同小可。

总体趋向是,家长的文化阶层越高,子女享受教育机会尤其是高等教育机会的可能性越大。

首先,高文化阶层子女在争取教育机会方面似乎比低文化阶层子女表现出更大的积极

性。其次,高文化阶层子女比低文化阶层子女更容易实际获得教育机会。文化差异对教育机

会的影响往往比较顽固,不太容易受家庭其他背景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大幅度波动。而且在相

当程度上,文化差异的影响可能会冲淡经济阶层和职业阶层的影响。

6.试论教学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答:(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7.试论城乡差异导致的教育机会失衡的主要表现。

答:(1)在学校儿童入学率方面,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城镇都比农村高出许多,而在

辍学率方面,农村学生均明显高于城镇。

(2)在儿童入学后所能享受的教育资源方面,很多农村学生不仅不能像大多数城市学

生那样享有较充分的教育资源,甚至还不得不每天在“危险的”空间接受学校教育。

总体来讲,与城镇儿童相比,我国农村儿童所享有的就学机会是不充分的,就学后所享

有的教育资源是匮乏的。

8.联系实际论述同辈群体社会化和学校社会化的主要特点。

答:(1)同辈群体社会化的主要特点:

a.同辈群体中的关系是平等关系,是在自愿基础上结合的

b.同辈群体提供了个体间交流社会信息的机会

c.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

(2)学校社会化的主要特点

a.学校按照事先确定的目标计划和社会要求塑造年轻一代

b.学校有专门训练的教师

c.学校有专门的影响媒介

d.学校教育根据文化遗产要素选择教育内容

e.学校教育根据个体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

f.学校使来自不同背景的年青一代集合在一起,增加了同龄儿童的交往机会

9.以下案例材料为一学生调查。试以教育社会学理论评价其研究立场、研究方法、研究结

论。

……目前已有的研究都集中在对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的调查研究上,而对城市的研

究很少涉及。本文试图通过对武汉市两所不同性质的优质小学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的基础

上,探讨“一费制”在城市优质学校内的实施状况及其对城市优质学校教育的影响。

思考与讨论

(一)两位校长都认为“一费制”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因为两所学校都属于优质学校,

都有优质的教学设备、一流的师资力量,因而教学的成本相对较高。两所学校的学生的家庭

经济状况都比较殷实,大部分家长不会太在意几十元钱,所以应该对优质学校的学生收取较

高的费用,即“优质优价”,这符合“能力支付原则”和“利益获得原则”。

(二)两位校长都认为“一费制”对学校的最大影响就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影响。由于

“一费制”明确规定了课本的费用,但新课程改革之后,允许多套教材在学校使用,由于学

校选择使用的教材的版本不同,因而需要采取不同的邮购方式对教材及配套的练习进行购

买,加上现在的教材均为彩印版,其印刷的成本较高,这些都导致了教材成本的提高。“一

费制”规定的费用则不足以支付教材的费用,更别说其它的学习资料了。对于这个困难,A

校只有以减少课堂练习,减少考试的方式来解决,B校则向学生家长发一封“告家长书”,

明确告诉家长学校在费用上存在的问题,并向家长提出收取一些费用来购置学生学习资料的

要求,家长在此基础上考虑是否要交这些费用。即便如此,学生的学习资料还是减少了,教

学的质量还是受到了影响。

(三)A校校长反映学校的经费严重不足,一学期亏了8万元,教师的待遇下降,课外

活动受限,素质课程停开。而B校校长则认为“一费制”对学校经费、教师待遇、课程设置

以及实践活动都没有影响。笔者认为,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1)学校的性质不同。A校属于省级优质学校,是相对独立的事业单位,学校的一切

费用都“自负盈亏”,而B校则依附于高校,它的发展受到了高校的许多扶持。例如,在水

电费方面,A校必须按原价交于社区供电局,而B校则象征性地交纳少部分甚至不交水电费,

这就减轻了B校的负担。

(2)校长所采取的方式不同。A校学生家长大多为高干子弟,因而校长只有严格地按

上级的规定办事,不敢擅自收费。而B校则不同,它可以在学生自愿的原则下收取的一些费

用,这些费用相对而言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经费的一些不足。

答:从研究方法上看,材料用的是访谈调查的方法。这一方法的选择是与教育社会学

研究的实证性相一致的,只要这样的研究才能立足事实,有理有据的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秘

LXjO

从研究结论的推理上看,这一结论的得出,似乎更多的是对现象的一种推测,一种解

释说明,而少有严格推理演绎的得出结论,这一点很显然是与教育社会学的实证性不符的,

教育社会学注重演绎的得出结论,反对解释性的得出结论。

从研究结论来看,作者没有明确给出对“一费制”探求的最后结果,而以“校长认

为”代言之,一方面保证了研究的科学严谨性,另一方面也得出了一个“不是结论的结论”,

在教育社会学研究看来,这种结论本身是不成功的,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10.试以教育社会学理论论述你未来打算怎样扮演教师角色(或至少是孩子的父母角色)。

答:首先,我觉得教师应该有平等互尊的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开放式的

不平等已经越来越成为每个社会个体所具备的基本素养。这是一种绝对的不平等向相对的不

平等的转变。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并教导学生具备互相尊重的品质。尊

重不是代表不严格要求,所以我首先必须做一格尊重学生但严格的教师。尊重学生个性特征

是希望任何一个学生都得到一种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其次,我会是一个很爱护学生的人,我觉得一个老师,哪怕仅仅是作为一个人,都必须

具备一种人文关怀的品质。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在我们以仁爱为传统的文化氛围里,必定

会在社会交往中受挫。

前两种观点是属于我作为社会代表者的角色扮演,作为同事角色,我觉得至少要具备

作为人的三个基本素质,即诚实,宽容与物质上的大方。

11.试以教育社会学理论论述你自身成长史。

答:我自身的成长从表象上来看符合绝大部分人所认为的顺利的成长道路。在社会价值

取向中我始终是扮演正面与优秀角色的。在这个承认并倡导知识与能力的社会里,我是顺从

者与有成效者。从小学习成绩优异,进省级重点高中,顺利进入重点大学,获得来自学校,

教师,家庭及其他社会关系人的肯定与赞扬。

但我从来没有快乐的做过自己。我对这个社会的消极体验主要来自于童年。家庭中,

母亲是一个优秀而有远见的女人,八十年代社会的不发达决定了她必须也只能在让孩子接受

好的教育与过优越的生活中选择其一。她选择前者。童年的我物质上的满足度非常低。在同

学面前我是属于低社会阶层的。

另一方面,我的学业成绩高高在上,在同伴群体中得到的更多是否认与排挤,我为了

拥有朋友而大方与假装宽容,但我依然得到的更多的是人格上的伤害,所以我想做个尊重学

生人格的老师,因为自己清楚从小被伤害所建立起来的会持续一生的痛苦(习得性无助感)。

另一个痛苦得经历即因容貌而受到的同辈群体的伤害(或者只是自己内心的障碍)。

童年的记忆造就了我的气质与性格。即强烈的缺乏社会安全感与警惕心,自闭与自我

伤害一直持续到高中结束。但高中是我人生的转折,高中和谐的同辈群体关系使我建立起一

些社会认同感。大学则是转折后角色扮演的开始。大学从他人对我的态度转变中我开始审视

自己的角色扮演与自身可以扮演角色间的差异并逐步建立起外显行为上的优越感(角色扮

演)。为了报复这个社会带给我的痛苦,我选择过一种让曾经很多嫉妒与伤害我的人更加嫉

妒的生活。

12.美国经济学家桑德伯格(L.G.sandberg)曾经对经济增长与教育的关系进行跨国的动

态比较。他以欧洲各国1850年的成人识字率表示人力资本存量,然后动态比较1913年和

1970年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化。其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1)根据表中数据说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特点。

(2)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产生这种教育影响及其特点的原因。

«I欧洲国京蝮字率与收入水平

人均PI民生产总值

1850年

国家(I960年价格.美元)

识字率收入位次1913年1970年

瑞典很低6903411

丹麦低8622716

低7493495

瑞士A9642661

出过70%

*■中等7432873

芳格竺A9652284

芬兰很低5202797

荷竺A7543334

英格兰和喂尔士很高96522M

比利时A8942654

均50%

法国中等6893029

奥地利中等4982168

续表

人均调艮生产总值

1850年

国*(I960年价格.美元)

识字率收入位次1913年1970年

西班牙中等偏下3671179

意大利低4411694

伸牙利低4981851

罗马尼亚低于50%很低2921247

管出牙低3361360

很低2631755

俄力斯很低3261887

注:改蛆自《nir与收入分胜普.Jt京”燕大学出版社.20011•零

【答案要点】

(1)表中数据所显示的教育影响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成人识字率越高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越

快;成人识字率越低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越慢。可见,欧洲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在很大

程度上是人力资本差异所导致的结果。

1850年,有些成人识字率超过70%的国家(如瑞典、芬兰)收入位次很低,有些识字率约50%

的国家(如英格兰和威尔士、比利时)收入位次颇高,甚至有些识字率低于50%的国家(如西班

牙)的收入位次不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人识字率高的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逐渐超过

识字率偏低的国家。这表明,教育对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其经济功能具有滞后性。

(2)教育之所以具有上述经济发展功能,是因为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总体素质,具体表现为:

提高劳动的自觉性,缩短掌握新技术和转换工种的必要时间,形成解决复杂生产技术问题的能

力,增强创造发明、参与生产管理、革新技术的意愿和能力。

教育的经济功能之所以具有上述滞后性特点,是因为:第一,一代人的教育水平影响下一代人

的素质,从而间接地影响经济的发展;第二,教育水平起点高的国家,在国际劳动分工中占据

更有利的地位,时间越久远这种由教育带来的经济优势就越明显;第三,随着经济发展对科学

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教育发展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强,教育水平起点越高的国家,其经

济发展的速度就越快。

13.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答: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

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

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

教育质量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

规律;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促进了教育数

量的发展。(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

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

用:(1)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因为它是有组织、

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

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

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2)教育推

进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的体制化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

是建在大学里的。(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

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教育向科学提出将

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教育社会学》期末考试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共30空,每空0.5分)

1.社会不平等;社会变迁

2.涂尔干;《教育社会学概论》

3.教育机会不均;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

4.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规范性和功利性;规范性与强制性

5.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6.传统权威;传统性影响;人格性影响

7.规范的研究取向;微观的研究取向

8.财富;权威

9.“保护功能”;家庭背景;社会地位

10.玩乐型文化;学术型文化;违规型文化

11.社会差异;社会变迁

二、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5分)

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

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之总和。中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

富之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成的一套文化心理系

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而价值观念的系统是其

核心。

3.教育机会均等:有多种解释:一是起点均等(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二是过

程均等(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关系互动的均等),三是结果均等(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所获

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

4.同辈群体:亦称同龄群体,是指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大体相同的人,为了满足情感需要

而自发形成的伙伴群体。同龄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1、具有身份认同作用;2、具

有平等信息交流作用;3、具有情感替代作用;4、具有学习人际交往作用。同龄群体中的对

照群体:1、同龄伙伴中的自然领袖人物;2、英雄人物和杰出人才;3、青春偶像人物。

5.教育分层:教育分层又叫教育层化,是指将社会职业、财富、权力、文化和地位等按照社

会成员具有的不同教育程度进行重新分配,使原来的阶级或阶层得到补充和延续,同时也形

成新的阶级或阶层的过程。它包括:⑴教育结果(不同的专业、学历等)对社会分层的作用

和影响;⑵教育活动本身内在的分层作用,即教育活动本身(如课程内容、选拔人才的方式

及淘汰机制等)对人的分化和选择是导致人们获得不同教育结果(取得不同教育文凭),进

而在社会结构中获得不同地位的主要因素。

三、简答题:(回答要点,并作简明扼要的解释。共4题,每题8分)

1.简述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

答:社会变迁主要包括社会渐变(社会较长时期内逐渐出现的量变);社会剧变(社会所发

生的急剧的具有根本意义的变化);社会混变(社会子系统之间关系的紊乱状态)。

社会渐变主要作用在于促使教育系统进行某种微调,即以不改变整体特质为前提的适当

调整。社会剧变容易导致教育重构,即教育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成的结构上的异质更迭,

彻底否定前结构。社会混乱容易导致教育失范,即教育系统在解决特定问题时,陷入无章可

循,有章难依,随意择章的困境,导致行为失范。

2.简述校园文化的积极功能。

答:(1)社会化功能: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优化校园的精神环境和青年学生的心理环境,

创造出具有凝聚力的区域性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意识,形成适应社会文化发展要

求的文化形态。

(2)发展青年学生个性的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

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锻造下,青年学生的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能得

到提高和发展。

(3)青年学生适度的自我表现和合理的心理宣泄的功能: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学生畅通思

想和心理宣泄的最佳渠道。

3.教师地位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教师地位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地位的主体即教师自身,地位的背景即外部社会,

地位的客体即学生。

教师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是其地位树立程度的重要影响维度。

外部社会状况的改变对教师地位的影响也是广泛的。从法定层面看,在极端的情况下,

外部社会状况的改变甚至可以使教师的法定地位荡然无存。从传统层面看,在以拜金主义思

潮的冲击为特征的社会剧变时期,教师地位多半名存实亡。从专业层面看,在信息化社会中,

以大众传媒为主干的社会因素的教育功能打破了教师的垄断地位,教师的专业地位有所下

降。

学生差异对教师个人地位影响较大。比如学生对“最有成绩的教师”类型的选择因其年

龄阶段而异,随着从小学到高中年龄阶段的递进,学生对教师的专业地位的成分逐渐增加。

总体来讲,教师地位包含教师的制度地位和教师的实际地位。前者源于社会认定,后者

基础是学生认可。在同一社会状况下,教师的制度地位不因人而异,也不因时而异,但教师

的实际地位是不确定的,因情而异的。

4.简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性。

答:教育社会学是以示明教育中的社会事实为己任的一门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社会学是典型的事实性学科。作为社会学的子学

科,教育社会学也必须是以研究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以事实判断为其基本研究原则与方法。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4分)

1.结合实际谈谈文化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答:在起点均等的意义上,关于文化差异对教育机会影响的研究,集中于非义务教育阶段,

这些研究几无例外地表明,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文化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非同小可。总体

趋向是,家长的文化阶层越高,子女享受教育机会尤其是高等教育机会的可能性越大。

首先,高文化阶层子女在争取教育机会方面似乎比低文化阶层子女表现出更大的积极

性。其次,高文化阶层子女比低文化阶层子女更容易实际获得教育机会。文化差异对教育机

会的影响往往比较顽固,不太容易受家庭其他背景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大幅度波动。而且在相

当程度上,文化差异的影响可能会冲淡经济阶层和职业阶层的影响。

2.试以教育社会学理论论述你未来打算怎样扮演教师角色(或至少是孩子的父母角色)。

答:首先,我觉得教师应该有平等互尊的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开放式的不平

等已经越来越成为每个社会个体所具备的基本素养。这是一种绝对的不平等向相对的不平等

的转变。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并教导学生具备互相尊重的品质。尊重不

是代表不严格要求,所以我首先必须做一格尊重学生但严格的教师。尊重学生个性特征是希

望任何一个学生都得到一种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其次,我会是一个很爱护学生的人,我觉得一个老师,哪怕仅仅是作为一个人,都必须

具备一种人文关怀的品质。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在我们以仁爱为传统的文化氛围里,必定

会在社会交往中受挫。

前两种观点是属于我作为社会代表者的角色扮演,作为同事角色,我觉得至少应做到真

诚与宽容。

一、单选题(共40道试题,共40分。)

1.1970年代以后属于()。

rA.规范性时代

rB.证验性时代

rc.解释的新教育社会学时代

rD.成熟时代

正确答案:c满分:1分

2.工业革命与教育变革属于()。

A.倒退式的社会剧变导致教育倒退

一B.变革的力量与保定的力量形成“拉锯”,导致社会和教育的摇摆

rc.非社会变迁因素下的教育重构

rD.前进式的社会剧变推动前进式的教育重构

正确答案:D满分:1分

3.()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在集体意识的基础上,完成个人的“个性化'或“社会化”。

rA.涂尔干

rB.帕森士

rc.斯宾塞

D.马克思

正确答案:A满分:1分

4.()是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

rA.教育学

rB.教育社会学

rc.教育技术学

rD.教育心理学

正确答案:B满分:1分

5.以下属于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的是()。

rA.华勒

「B.帕森士

rC.斯宾塞

『D.墨顿

正确答案:A满分:1分

6.()属于微观社会学,以质性研究为主要的研究取向。

rA.规范论

rB.和谐理论

cc.冲突论

rD.解释论

正确答案:D满分:1分

7.班级组织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

A.生生互动

B.合作性互动

rc.对抗性互动

rD.竞争性互动

正确答案:A满分:1分

8.()的学校教育属于不平等的生产关系及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rA.农业社会

rB.工业社会

rc.后工业社会

rD.后农业社会

正确答案:A满分:1分

9.()年,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在南京师大成立。

CA.2002

rB.2005

rC.2007

rD.2008

正确答案:c满分:1分

10.1950年代以前属于()。

rA.规范性时代

B.证验性时代

C.解释的新教育社会学时代

rD.成熟时代

正确答案:A满分:1分

11.()是指课堂教学社会系统中的学生保护自己、表现自己乃至扩张自己的力量。

rA,学生势力

CB.教师角色

rc.权威

rD.服从力

正确答案:A满分:1分

12.1949年至1979年属于我国教育社会学的()时期。

rA.创建

rB.停滞

rc.重建

rD.发展

正确答案:B满分:1分

13.“学校是暂时处于平衡的专制组识,而教师是权威的代表,高高在上,并灌输学生顺从权威的

观念。”该观点属于()。

rA.规范论

rB.和谐理论

c.冲突论

D.解释论

正确答案:C满分:1分

14.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文化是()。

rA.广义的文化

rB.狭义的文化

cC.后喻文化

rD.前喻文化

正确答案:C满分:1分

15.()是指教育系统在解决特定问题时,无章可循,有章难依,随意择章,导致行为失范。

rA.教育重构

rB.教育失范

rc.教育微调

rD.社会剧变

正确答案:B满分:1分

16.新兴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组织方式是()。

rA.以学生为中心

rB.以教师为中心

rc.以教育为中心

D.以能印证社会学理论为中心

正确答案:D满分:1分

17.()著的《教育社会学导论》是第一本以教育社会学为书名。

rA.杜威

rB.华德

rc.韦伯

rD.Smith斯密斯

正确答案:D满分:1分

18.()是混合型政治结构。

rA,美国

cB.德国

rc.日本

rD.法国

正确答案:C满分:1分

19.()认为“社会学(如哲学)可以作为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为社会学的实验室”。

rA.华德

cB.孟汉

rc.杜威

cD.涂尔干

正确答案:C满分:1分

20.()的研究兴趣在社会体系与个人的互动关系。

A.涂尔干

rB.帕森士

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