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四川省广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期待师陀我忽然想起徐立刚的父亲和母亲。徐立刚是我小时候的游伴,据说早已被枪杀了。这两个老人,怎样度着他们的晚境呢?这一天我站在他们门前,快近黄昏时分,许多年前的情景又回到我心里来。徐大爷是个中年人,高大,庄严,有一条腿稍微有点瘸。徐大娘,圆圆的大脸盘儿,相当喜欢说话,常把到他们家里去的年轻人当干儿子看。徐立刚高大像他父亲,善良像他母亲。徐立刚的妹妹,用红绒绳扎双道髻,是个淘气的小女孩。——我踌躇着,好几回伸出手又缩回来。终于我敲门。有个女人走出来,一条小花狗在她背后狂吠。院子里空荡荡的,墙角有棵枣树——我吃过它结的枣。一个老人在堂屋当门现出来,差不多同时,一个老太太也现出来。老人——徐大爷。他吆喝住狗,高声说:“别教它咬,外甥女。是谁在外面哪?”老太太——徐大娘,她分明比丈夫更不安。“谁在外面?站在外面的是谁?”她转过头去问徐大爷。“我看不大清楚,”徐大爷用力瞅着,停了一会,他说,“真想不到——我看是马,马叔敖吧。”“进来,进来,别站在外面。”他们说着同时奔出来——我们走进堂屋。屋子里陈设跟好几年前一样。“可不是么,真的是你,叔敖。”徐大娘重复说。她问我几时来的,问我中间隔了多少年,我跟他们立刚同时离开的这个小城。她的确老得多了,原是极强壮的身体衰驼了;眼睛看起来很迟钝,脸上的皱纹比先前更深;包着黑绉纱的头顶,几乎全白了。“你在外边好吗?”她用袖子擦眼睛,“听说你也一直没在家——这些年你都在什么地方?你看见过立刚没有?”一阵莫大的恐慌,我对老太太怎么讲呢?“你接到过他的信没有?”她的老眼犹疑不定地转动着。说着她站起来,一件别的事情分明又引动她了。“你又?……”徐大爷可怜地瞧着老伴。徐大娘干脆回答他:“你别管!”“可你这是干什么呀?你这是?”老头子的声音差不多变成了呜咽。徐大娘可没理他,一直朝里边去了。徐大爷也老多了,比起徐大娘,我要说你更老。你的眼睛更加下陷,在昏暗中看去像两个洞;你的头发更少更白,皱纹同样在你脸上生了根,可是比老伴更瘦,更干枯,更惨淡。精神上的负担给人的影响有多大呀,徐大爷?我们谈到地方上的奇闻,谈到最近两年来的收成,慢慢的,我们谈到他的女儿,徐立刚的妹妹。我深信徐大爷正跟我同样——心里回荡着另一件事。在谈话中间,柜子在卧房里响着,徐大娘终于走出来了。手里拿个布包,一层一层用布严密封裹起来的包裹。“这是立刚的信。”徐大娘小心翼翼地将布打开,剥开一层又是一层。最后几封被弄污被摸破的旧信从里头露出来了。“你看这一封。他怎么说?”我忍着苦痛把信接过来。这是从一个煤矿上寄来的。父亲大人:来信敬悉。我在这边差称平顺。妹妹年纪还轻,似不必急于订婚;不过你跟母亲既然主意已定,事情原委我不清楚,很难参加意见。总之只要她本人将来满意就好。说到回家,恐怕对大家都不方便,只有将来再说了。……这些信徐大娘大概早已记熟了,但是她的老眼仍旧毫不瞬转地盯着我,留心听每一个字,好像要把它们捉住。第二封,从湖北一所监狱里寄来的。“好几年前头,”她叹息说,“他蓦地里写了这个信,教家里给他兑钱。”第三封,没有发信地址的一封——我考虑好多遍,每次我都想到将来你们总会明白,把写成的信撕了。但是最后我仍旧决定写,我不能教你们白白想念我。请跟母亲说吧,父亲,硬起心肠(心肠硬有时是有好处的),请跟她说以后别等我了。现在我很平静。只有想到你们的时候我心里才乱……父亲,以后全家都放在你身上,你要保重自己。我知道你不会责备我。最好忘记我,权当根本没有我这个儿子……我念着,手不住地抖着。“他为什么说不回来了呢?”徐大娘怀疑地问我。“外面再好总没有家里好!”大家都不作声。“男孩子心肠真狠,”她哽咽着,颤巍巍地举起手去擦眼泪,“好几年不往家里打信,不知道他是胖或是瘦,也不知道受不受苦……我连模样都猜不出——本来家里有他一张照相,后来人家说要来搜查,徐大爷给他烧了。”我的眼睛转向旁边,看见桌子在我进来之前已经抹光,整齐地摆着四双筷子。“你们有客吗,徐大爷?”我低声问,打算作为告辞的理由。“没有,没有客。”老人抬起头来瞅着我,后来终于明白我的意思,用几乎听不见的干哑声音说:“这是——这是她给他放的!”这筷子是给“他”预备的,给好儿子徐立刚的!他死了好几年,还一年一年被等待,被想念。那些谋杀徐立刚的人,可曾想到母亲的心多仁慈,多广大,她的爱多深吗?不,这些杀人的魔鬼是绝对不会想到的。我硬着头皮向他们告辞。“怎么,你要走吗,叔敖?”徐大爷在后面大声呼喊。“别走,叔敖……你明天还来吗?”徐大娘用更大的声音向我呼喊。我尽可能赶快走出去,或是说逃出去——天不知几时黑下来了。我穿过天井,热泪突然滚到脸上。一九四一年十月四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立刚作为小说中的重要人物,虽然并未正面出现,但读者能从情节发展和人物对话中了解到他是一个善良、重视亲情的人。B.“我”和徐大爷谈及许多话题,但“心里回荡着另一件事”;这件“事”是指两人都在想应该如何回避徐立刚惨遭杀害的话题。C.“徐大娘怀疑地问我”是因为“她”怀疑儿子在外面过得好了就抛弃亲情,好几年都不与家里人联系,饱含对儿子的埋怨之情。D.虽然徐立刚多年没有音讯,徐大娘却仍然在饭桌上为他预备一双筷子,是期待儿子有一天能够回家,这一细节深深打动了“我”。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见到徐大爷和徐大娘老态龙钟,与记忆中他们当年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精神上的负担”对他们的影响之深。B.两位老人对马叔敖非常热情,徐大娘在一番关心之后问“你接到过他的信没有”,这一细节为她拿出徐立刚的书信做铺垫。C.小说中马叔敖单独面对徐大爷时的一段内心独白,运用第二人称,人称的转换有利于抒发感情,而且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D.小说情节简单而情感浓郁,如写徐大娘埋怨儿子“心肠真狠”,却牵挂着儿子是胖是瘦、受不受苦,质朴的话语令人动容。8.小说主要反映两位老人的凄凉晚境,为什么要详写徐立刚的家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9.从登门到最后几乎是“逃出去”,“我”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四川省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期待师陀我忽然想起徐立刚的父亲和母亲。徐立刚是我小时候的游伴,据说早已被枪杀了。这两个老人,怎样度着他们的晚境呢?这一天我站在他们门前,快近黄昏时分,许多年前的情景又回到我心里来。徐大爷是个中年人,高大,庄严,有一条腿稍微有点瘸。徐大娘,圆圆的大脸盘儿,相当喜欢说话,常把到他们家里去的年轻人当干儿子看。徐立刚高大像他父亲,善良像他母亲。徐立刚的妹妹,用红绒绳扎双道髻,是个淘气的小女孩。——我踌躇着,好几回伸出手又缩回来。终于我敲门。有个女人走出来,一条小花狗在她背后狂吠。院子里空荡荡的,墙角有棵枣树——我吃过它结的枣。一个老人在堂屋当门现出来,差不多同时,一个老太太也现出来。老人——徐大爷。他吆喝住狗,高声说:“别教它咬,外甥女。是谁在外面哪?”老太太——徐大娘,她分明比丈夫更不安。“谁在外面?站在外面的是谁?”她转过头去问徐大爷。“我看不大清楚,”徐大爷用力瞅着,停了一会,他说,“真想不到——我看是马,马叔敖吧。”“进来,进来,别站在外面。”他们说着同时奔出来——我们走进堂屋。屋子里陈设跟好几年前一样。“可不是么,真的是你,叔敖。”徐大娘重复说。她问我几时来的,问我中间隔了多少年,我跟他们立刚同时离开的这个小城。她的确老得多了,原是极强壮的身体衰驼了;眼睛看起来很迟钝,脸上的皱纹比先前更深;包着黑绉纱的头顶,几乎全白了。“你在外边好吗?”她用袖子擦眼睛,“听说你也一直没在家——这些年你都在什么地方?你看见过立刚没有?”一阵莫大的恐慌,我对老太太怎么讲呢?“你接到过他的信没有?”她的老眼犹疑不定地转动着。说着她站起来,一件别的事情分明又引动她了。“你又?……”徐大爷可怜地瞧着老伴。徐大娘干脆回答他:“你别管!”“可你这是干什么呀?你这是?”老头子的声音差不多变成了呜咽。徐大娘可没理他,一直朝里边去了。徐大爷也老多了,比起徐大娘,我要说你更老。你的眼睛更加下陷,在昏暗中看去像两个洞;你的头发更少更白,皱纹同样在你脸上生了根,可是比老伴更瘦,更干枯,更惨淡。精神上的负担给人的影响有多大呀,徐大爷?我们谈到地方上的奇闻,谈到最近两年来的收成,慢慢的,我们谈到他的女儿,徐立刚的妹妹。我深信徐大爷正跟我同样——心里回荡着另一件事。在谈话中间,柜子在卧房里响着,徐大娘终于走出来了。手里拿个布包,一层一层用布严密封裹起来的包裹。“这是立刚的信。”徐大娘小心翼翼地将布打开,剥开一层又是一层。最后几封被弄污被摸破的旧信从里头露出来了。“你看这一封。他怎么说?”我忍着苦痛把信接过来。这是从一个煤矿上寄来的。父亲大人:来信敬悉。我在这边差称平顺。妹妹年纪还轻,似不必急于订婚;不过你跟母亲既然主意已定,事情原委我不清楚,很难参加意见。总之只要她本人将来满意就好。说到回家,恐怕对大家都不方便,只有将来再说了。……这些信徐大娘大概早已记熟了,但是她的老眼仍旧毫不瞬转地盯着我,留心听每一个字,好像要把它们捉住。第二封,从湖北一所监狱里寄来的。“好几年前头,”她叹息说,“他蓦地里写了这个信,教家里给他兑钱。”第三封,没有发信地址的一封——我考虑好多遍,每次我都想到将来你们总会明白,把写成的信撕了。但是最后我仍旧决定写,我不能教你们白白想念我。请跟母亲说吧,父亲,硬起心肠(心肠硬有时是有好处的),请跟她说以后别等我了。现在我很平静。只有想到你们的时候我心里才乱……父亲,以后全家都放在你身上,你要保重自己。我知道你不会责备我。最好忘记我,权当根本没有我这个儿子……我念着,手不住地抖着。“他为什么说不回来了呢?”徐大娘怀疑地问我。“外面再好总没有家里好!”大家都不作声。“男孩子心肠真狠,”她哽咽着,颤巍巍地举起手去擦眼泪,“好几年不往家里打信,不知道他是胖或是瘦,也不知道受不受苦……我连模样都猜不出——本来家里有他一张照相,后来人家说要来搜查,徐大爷给他烧了。”我的眼睛转向旁边,看见桌子在我进来之前已经抹光,整齐地摆着四双筷子。“你们有客吗,徐大爷?”我低声问,打算作为告辞的理由。“没有,没有客。”老人抬起头来瞅着我,后来终于明白我的意思,用几乎听不见的干哑声音说:“这是——这是她给他放的!”这筷子是给“他”预备的,给好儿子徐立刚的!他死了好几年,还一年一年被等待,被想念。那些谋杀徐立刚的人,可曾想到母亲的心多仁慈,多广大,她的爱多深吗?不,这些杀人的魔鬼是绝对不会想到的。我硬着头皮向他们告辞。“怎么,你要走吗,叔敖?”徐大爷在后面大声呼喊。“别走,叔敖……你明天还来吗?”徐大娘用更大的声音向我呼喊。我尽可能赶快走出去,或是说逃出去——天不知几时黑下来了。我穿过天井,热泪突然滚到脸上。一九四一年十月四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立刚作为小说中的重要人物,虽然并未正面出现,但读者能从情节发展和人物对话中了解到他是一个善良、重视亲情的人。B.“我”和徐大爷谈及许多话题,但“心里回荡着另一件事”;这件“事”是指两人都在想应该如何回避徐立刚惨遭杀害的话题。C.“徐大娘怀疑地问我”是因为“她”怀疑儿子在外面过得好了就抛弃亲情,好几年都不与家里人联系,饱含对儿子的埋怨之情。D.虽然徐立刚多年没有音讯,徐大娘却仍然在饭桌上为他预备一双筷子,是期待儿子有一天能够回家,这一细节深深打动了“我”。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见到徐大爷和徐大娘老态龙钟,与记忆中他们当年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精神上的负担”对他们的影响之深。B.两位老人对马叔敖非常热情,徐大娘在一番关心之后问“你接到过他的信没有”,这一细节为她拿出徐立刚的书信做铺垫。C.小说中马叔敖单独面对徐大爷时的一段内心独白,运用第二人称,人称的转换有利于抒发感情,而且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D.小说情节简单而情感浓郁,如写徐大娘埋怨儿子“心肠真狠”,却牵挂着儿子是胖是瘦、受不受苦,质朴的话语令人动容。8.小说主要反映两位老人的凄凉晚境,为什么要详写徐立刚的家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9.从登门到最后几乎是“逃出去”,“我”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四川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苏东坡(节选)姚远第七场金陵会面【王安石唱《猪肉歌》骑驴上串场人:这骑着驴唱着曲儿的老头不是别人;正是二度罢相的王安石。他这会正在金陵,度过他人生最后一段不能再当官的日子。【苏东坡撑船上串场人:正要仕途得意,平步青云的苏东坡在上任路上,特来金陵和他见了一面。这正是——帮腔:(唱)东边日头西边雨。【音效雷声串场人:(愉悦地)要变天咯!苏轼:王老大人!王老大人!(欲走的王安石被拉住)王安石:东坡居士!苏轼:那是头驴?王安石:那是条船?苏轼:哈哈哈……王老丞相江宁骑驴,驴不是驴,隐逸者也。王安石:苏东坡右迁乘船,船不是船,扶摇者也。苏轼:不敢不敢,扶摇直上,恐不稳也!怕是要翻船。王安石:我这头驴脾气坏得很,也不叫隐逸。苏轼:那叫什么?王安石:叫倔!【驴叫苏轼:哈哈哈……(揖拜)苏轼今日敢以野服见老丞相。王安石:你正要跃居高位却来看我这下野之人,我知你心,还管你穿什么衣服?(欲走)【乌云翻滚雷声隐隐苏轼:老丞相,要变天了,你快弃了你那驴,到我的船上来躲躲吧!王安石:风云莫测,波诡云谲,如今我要上你的船咯!【司鼓击板【王安石带驴上船【船晃动驴叫王安石:怎么?你的船能容得下我,难道就容不下我的这头驴?(驴反应)苏轼:王老丞相竟在意这头驴?王安石:这么多年我多亏了它与我作伴,岂有怠慢之理?苏轼:那我自然也不敢怠慢,还请倔驴兄船内安坐!【船晃动苏轼:要翻要翻!王安石:君子的小船,哪那么容易翻呢?苏轼:老丞相真君子也,苏轼这里还有一桩旧事未谢。王安石:那还不快谢。苏轼:想当初“乌台诗案”事发,老丞相不计前嫌,上书朝廷为苏轼辨诬,这才让官家抬了贵手,留了苏轼这条小命。王安石:不杀才士,乃是太祖遗训。要谢,谢不到我。苏轼:可我当初如此激烈地反对新法……王安石:哈哈,你那慷慨陈词的万言书我是领教过了!苏轼:惭愧惭愧,老丞相坐好,(划船)我至今认为法不是不可变,只是——王安石:哼!【船晃动驴叫王安石:变法兹事牵涉甚广,若无决断恐难成事!串场人:丞相就是丞相,这聊不下去还能尬聊!王安石:我喜欢尬聊。串场人:牛……王安石:变法又不是做你那东坡肉,要小火慢炖!苏轼:顺其自然。帮腔:(唱)待他自熟莫催它。苏轼:老丞相竟知道我那东坡肉?王安石:如何不知?你那东坡肉如今是天下皆知!苏轼:肉好是慢火的功劳,火大肉焦汤干肉糊,这和变法的道理是一样的。【驴叫船晃动(不满户主)王安石:你这头驴!串场人:它在尬叫!王安石:(对驴)你现在是越来越倔了,我跟你说后人提起他(指苏轼)不说他怎么升怎么贬,做了什么官,只说他诗文千篇,炖肉一碗!苏轼:倔驴兄这倒是遂了我平生所愿。那后世提起你家老丞相应当做何论?【驴叫(表扬)串场人:犟驴兄是想说……王安石:(紧接)诗文数篇,变法二字而已。【大幅度划船苏轼:说诗文数篇是过谦,说变法二字……王安石:这也是我平生之志!可到了如今方才明白,法终归是人变的。新法既毁在那帮佞臣庸吏手里,也毁在我用人不当!(踏脚)(船晃动)苏轼:(稳住船)我在黄州倒颇见到些新法的成效,百姓的实惠。(划船)老丞相变法,比苏某远见……我如今也不是全然反对新法了。王安石:(大笑)你糊涂啊!当初我当权为相,你反对新法。眼下我罢了相下了马……串场人:改骑驴了!王安石:反变法派马上要当道了,你——苏轼:哈哈哈,我就是糊涂!如今不是和老丞相坐在一条船上了?(划船)如老丞相不嫌弃,还请到寒舍尝尝我的东坡肉。王安石:诶?(感兴趣,忽又止住)慢!你那东坡肉慢火细工,我这人素来性急,怕是克化不了。苏轼:丞相……王安石:下船。苏轼:丞相……王安石:下船!【王安石下串场人:各位今天看到的这个场面,不是被历史记录的,而是被东坡居士的诗词记录的。苏轼: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串场人:新法此后不久就因改朝换代被全盘废除,如王安石本人所言,他的名字此后紧紧和新法联系在一起,他的生命也随新法终结在元祐元年四月。享年66岁。文本二:正当仕途得意、平步青云的苏轼去金陵看望二度罢相的王安石,在此,苏轼不仅仅是感恩当年王安石为其说情的“救命之恩”,更是因为苏轼从自身在老百姓间的长期实事求是的实践中认识到了新法中也有可取之处,因而由衷地对王安石表达敬意。施政观点的分歧并不影响他们可以像老友一样直抒胸臆,这样的舞台处理避免了非黑即白的脸谱式人物刻画方式,也跳脱出具体政治环境的是非曲直而有了宏阔高远的历史格局。(选自周云汇《烟雨平生与一笑春温》)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乘船的苏轼遇上骑驴的王安石,苏轼见雷声隐隐,风雨欲来,赶紧邀请王安石上船躲避,由此直接切入了变法话题。B.苏轼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排挤,但在“乌台诗案”中他又因王安石的上书躲过一劫。此番金陵之会两人平和相待、惺惺相惜。C.王安石和苏轼借东坡肉的做法暗喻变法推行方式;苏轼认为要“小火慢炖”慢慢摸索,王安石却担心这样缺少决断,难以成事。D.文章结尾苏轼两次喊“丞相”挽留王安石,王安石却两次喊“下船”,情感递进,鲜明地展现出王安石坚持己见的倔强个性。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边日头西边雨”,既指天气的变化,也暗示朝局的变化:被贬的苏轼重新被朝廷起用,而王安石二度罢相。B.根据语境,剧本中“我至今认为法不是不可变,只是——”没有说出来的潜台词是“你变得过于着急了些”。C.剧本借苏、王二人在船中的对白,生动展现了两人虽政见不同,但都“忧其民”的精神理想,语言诙谐,立意高远。D.文本的舞台说明里多次提及“驴叫”,营造了活泼的对话氛围,王安石还借与驴对话讽刺苏轼不懂变法、一意孤行。8.剧本中加入串场人角色,表演方式具有川剧地域特色,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串场人的作用。9.话剧导演查丽芳谈到:“如果抛弃非黑即白简单思维和粗暴判断,就会看见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苏东坡。”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苏轼展现出了怎样的“独立人格”。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默契(节选)林斤澜韩姐,小孙,大聪,是店里百货组的售货员。她们三个人中间,如果细细看起来,有一种十分动人的东西。好比这一天,是轮着韩姐出车下乡的日子,可是有个生产队来了电话,她得去专门解决“水车牙轮”呀。韩姐还没挂电话呢,小孙已经去检点车上百货,准备替班出车了。小孙还在车跟前站着呢,大聪已经来到柜台,操持着开店了。她们中间,还没有来得及商量研究。就是来得及,好像也用不着什么解释说明等等。听说那赛球的运动场上,一号一起跑,二号就知道悄悄地插到哪个方向去接应,三号立刻张手跺脚,堵住那一路,……这叫作“默契”。三个人当中,韩姐来得最早。一九五八年的时候,许多家庭妇女走上了工作岗位。韩姐就是其中的一个。刚来,也是有些不习惯。她说:“在家侍候人,出来还是侍候人呀。”因此接待顾客中间,不免生些闲气。按她的秉性,本当发作发作,可又只能闷着,不久闹了场病,吃饭不香,睡觉不甜。商店里的书记,就在这间东厢房里,给她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把侍候一个人一个家和为人民服务,作了种种比较。等她恢复康健,又带她上了当时热火朝天的水利工地,那是锻炼思想的大学校。她这才走出家庭小圈子,跨进了建设的行列。她为工地上的铁丝草绳、水碗土筐,四处奔走。她的腿勤嘴快,日渐出了名。水利工程结束,大家还是找她,她更加一抓到底,决不半路撒手。好比早晨来的电话,水车缺个牙轮。百货根本不卖五金零件,商店也从不修理机器。可是生产队不往别处打电话,径直来找韩姐。听说有时候,有的队长为买点东西意见不合,也来韩姐这里告诉呢。韩姐又到哪里去找牙轮呢?生产资料门市部,没有。修理合作社,没法解决。她一点也不奇怪,要是眼面前办得到的,生产队还会来找她吗?又上建筑仓库绕了一转,紧跑紧赶,已经晌午了,这才有些着急起来。麦子浇不上返青水,少打多少粮食呀,她这里问那里打听,有人帮她出主意,说改装了电井的地方,作兴还有水车零件闲着。又打听什么地方新近改装,跑出去四十多里,可是人家的旧水车,已经处理了。又跑了十来里,才从刚卸下来的一个水车上,现拧下一个对口的牙轮来。韩姐是一员闯将,一员先锋。远近知名,来去如风。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一九六一年,小孙高小毕业。本来进工厂学车工,可是厂里一时用不着那么多人,转到商店来了。她虽说不吭声,可是不高兴,闷着头走进走出。韩姐几次拉着手问她,也只说了个:“头疼。”后来着了凉,真正头疼发烧。也就在东厢房里,这回是韩姐给熬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小孙没有家庭的牵挂,她们谈的是劳动,社会主义的劳动。不论是坐着写字,或是站着干活。站在车床跟前,或是柜台里边,都不分高低贵贱。她们谈的是前途,只要为人民服务,都有光荣前途,行行出状元……小孙的思想一打开,就坚守岗位,稳稳当当,到现在也有几个年头了。可是要搜集她的先进事迹,又很不容易。仿佛只不过韩姐的许多奔走,有她在后边替班吧。替班站柜台,替班进货盘货,替班出车。替韩姐出车,又想着家里要盘货,搭给大聪一人太繁重,她一蹬一个劲,一身的汗水。论在外边跑牙轮,是韩姐跑的。论家里独自盘了货呢,是大聪。可是里里外外,少得了这位蓝布衣服青布鞋,不多言不多语的小孙吗?小孙是一员硬里子,一员守将。她的事迹,往往藏在别人的事迹里边。今年百货组选组长,选的是她。大聪是一位中学毕业生。去年来到商店,挺拔利落,水葱一般。可是她的脑子里,有不知从哪里来的一副对子:十年寒窗卖针线,一生事业站柜台。有这么两句话作怪,水葱一般的人,也得三天两头头疼脑热呀。韩姐常不在家,这回是小孙在东厢房里,为她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她们三个,日常守着炉子读毛主席的书,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卖针线,柜台又是个什么岗位。你看现在,韩姐孙姐一不在家,她就是店堂里领头掸土开张的人。你看站柜台才多少日子呀,一个人顶一堆,一清二楚盘了货,还挤在布匹组里量布头呢。这是一员心灵手巧的新人。她的面前,展开了广阔的天地。可是究竟是怎样的一员将呢?目前好像还不能定型。前些日子,推选她进城去参加售货技术比赛大会。这位“初生之犊”,竟只用了十八秒钟,把四个玻璃瓶捆扎牢固,还带有手提环,荣获第三名。可是高高兴兴往回走的时候,竟又用了九元多钱,买了一双鹿皮扎花手套。这要在农村里戴出去,一不合用,二来也太显眼了。当天晚上,为了这十八秒钟的捆扎瓶子,也为了这九元多钱的扎花手套,三个人围在炉边,谈了小半夜。还听说最后又是三双筷子,一齐向又酸又辣的酸菜进攻一番,东厢房里好不热闹。她们就是这样走到一块来的。如果这中间真有那叫作“默契”的东西,那么这东西在奔腾的运动场上,博得了千万人的喝彩。这东西在万里长空,英雄战斗的长机僚机配合之间,又如惊雷急电,振奋人心。在乡村商店,十分家常的劳动中间,这东西又溶溶如山泉村酒,让人心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韩姐四处奔忙为生产队寻找水车牙轮,表现她执着坚持,精益求精。B.小孙含蓄内敛,稳稳当当,却没有“先进事迹”,只因为她总是在“替班”。C.大聪较有文化,写了一副对联,以表明自己扎根岗位,献身事业的决心。D.小说中的三个人物性格不同,表现各异,但在百货组都经历了思想转变。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背景极富时代气息,反映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们高扬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的精神,倡导为人民服务,将个人融入集体、时代的洪流。B.小说的人物称谓极具特色,“闯将”一个“闯”字,能表现韩姐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作风:“守将”则形象地表现小孙个性沉稳,是店里的多面手。C.小说的叙述语言形象生动,如“三双筷子向酸菜进攻”,变直陈其事为场景描写,既营造了欢快的氛围,又巧妙地交代了三人“谈了小半夜”的结果。D.小说的结构“奇中有巧”,三位主人公的故事交叉叙述又完全独立,集中焦点又各自发展,在切割转换中打破了结构的常规,巧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8.小说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重复叙事”是小说常见的叙事艺术,包括事件或场景的复制,由一个情节或人物衍生的主题在同一文本中的复制等。请据此任选两个角度,结合文本分析“重复叙事”的艺术效果。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已经75岁了,我还有理想冯骥才我今年75岁了,人的年龄就像大自然的四季一样,往往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下一个季节。你还觉得自己是中年人,可年龄上你已经是老年人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总结自己,我们要活得明白。尤其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天生背负着使命到这世界上来的。他就得追求纯粹,他就得洁身自好,他就是理想主义者,他当然也是唯美主义者。我觉得这就是知识分子。到了这个年龄一定要总结自己。我的文学,我所写的这几百万字究竟怎样?五年前,我在北京办了一个展览,叫作“四驾马车”,它是我从事的四个方面的工作: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我说,不是四匹马拉着我,是我拉着四驾马车。这四驾马车,哪一驾马车我到今天都没有放手,因为它们都走进了我的生命,我放不开。我知道我的事业只有生命能给它画上句号,我没有权力画句号。可是,我现在有一个问题。今年我到西安去,想沿着丝路,从西安走到麦积山,再走到河西走廊。我想看希腊化的健陀罗佛教造像,经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道北道,穿过河西走廊,再进入中原的一个渐变的中国化的过程。我必须要去一趟麦积山,但是我走到彬县的唐代大佛寺,去年被评上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我发现一个问题,高的台阶我上不去了。我的同行者说,冯骥才,照这么看,麦积山你绝对上不去。是的,近两年我跑田野的时间少了,不知不觉在书斋的时间长了,于是我的文学冒出来了。所以我这两年写了四部非虚构的作品,包括我写韩美林的一部口述史。我还写了一部文化随笔《意大利读画记》,一部小说《俗世奇人·贰》,总共六部文学作品。媒体说了,冯骥才转型了,调头回到了文学。是不是我真要回到文学了?我不知道。文学和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我孰轻孰重,我希望大家帮着我思考。文化遗产抢救不是冯骥才一个人做的,是我们一代人做的。我们在90年代抢救天津地方的城市文化;进入新世纪初,我们这一批学者发誓要对中国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的一切民间文化进行地毯式的、盘清家底的普查。这第一批学者当时很年轻,现在都有点老了,潘鲁生、乔晓光、樊宇、曹保明、刘铁梁,这批专家都有点老了。乌丙安老师今年90岁了,他来了我很感动,我们十几年前一起爬到了晋中后沟村的山顶上。2015年我邀请了这些专家,重新在后沟村聚一聚,我们聚一聚干什么,只是重温昨天吗?不是,我们要找回当年的状态。我希望找到80年代对文学的激情,我希望找到世纪初我们对文化的那种心中的圣火,找出知识分子的那种纯粹感,找出我们内心的纯洁。当时我写了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我说:“人最有力量的是背上的脊梁,知识分子是脊梁中间那块骨头。”我们做的事情是前无古人的。我们的精英文化有《四库全书》做过整理。但是,我们七千年以上农耕文明历史的大地上的创造的多彩灿烂的文化从来没做过整理。这些文化大多数我们不知道。在普查时我说过一句话:“对大地上的民间文化,我们不知道的远远比我们知道的多得多,无论你是多大的一个学者,都是一样。”可是我们在做这样的文化调查的时候,没有任何依据。前人没有给我们留下经验,在世界上也找不到可以借鉴的方法,没有一个国家做过这样的事情。只有法国人,马尔罗做文化部长的时候,他做过法国的文化普查,但不是民间文化普查,他基本是文物普查。所以我们做的事情是没有依据的,全要靠我们创造的。概念要创造,方法要创造,标准要创造,理论要创造,思想要创造,尤其是思想。支持我们的是思想。我特别觉得这三个词儿好:先觉、先倡、先行。这三个概念里边都有先。你凭什么先觉?你凭思想先觉。思考未来,思辨现在,反思过去。反思我们的工作,也反思自己。我已经75岁了,我还有理想。(摘自《小品文选刊》,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虽已75岁,但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内心深处依然蕴藏着一种不服老的精神。B.作者对自身的身份和工作职业有着准确的定位,他在总结自己时,颇有功成名就之感。C.作者计划走丝绸之路,探索异域文化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但因上不去高台阶而作罢。D.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对文学的激情渐退,于是招聚曾经共事的朋友,为要找回初心。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话题,第二段进一步延伸,强调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定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B.文章语言朴素自然,简洁流畅,娓娓道来,不刻意雕琢,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C.作者在文章中两次引用自己的原话,清晰地表明了特定的立场和观点,直观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深化了文章主题。D.文章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能够扩大读者的视野,使读者领略不同的地域风物,呈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8.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冯骥才先生的演讲能给当下知识分子以哪些启示?请简要分析。答案四川省广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6.C7.C8.(1)家书是徐立刚与家人联系的唯一纽带,通过家书能够展现徐立刚的内心世界和他对家人的情感,表现他的善良和对家庭的牵挂。(2)家书中的内容反映了徐立刚在外的生活状况和他对家庭事务的态度,丰富了故事情节。(3)家书成为徐大娘的精神寄托,她思念儿子却只能活在虚幻的期待之中,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9.(1)起初,“我”怀着对旧友的怀念和对徐大爷徐大娘的关心登门拜访。(2)随着对话的深入,尤其是读到徐立刚的家书后,“我”感受到了徐立刚的无奈和家庭的悲剧,内心充满了同情和哀伤。(3)最后,面对徐大娘对儿子的期待和不舍,“我”感到了无力和悲痛,无法承受这种沉重的情感负担,因此几乎是“逃出去”的。【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因为‘她’怀疑儿子在外面过得好了就抛弃亲情,好几年都不与家里人联系,饱含对儿子的埋怨之情”错,由文本第十八段“好几年不往家里打信,不知道他是胖或是瘦,也不知道受不受苦”可知,“徐大娘怀疑地问我”并不是因为埋怨儿子抛弃亲情,而是因为她不理解儿子为何说不回来了,更多的是牵挂和疑惑。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C.“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错。此处的“你”指徐大爷而非读者,使用第二人称并不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全文探究小说创作意图的能力。分析小说中详写家书的创作意图,可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展开思考。徐立刚是小说中没有出场的人物,通过家书直接表现了徐立刚对挚爱亲人的牵挂和面对牺牲的平静读者可借家书感知徐立刚的形象。从家书内容看,家书交代他在外面的生活情况,还有对妹妹的婚事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对家庭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是小说的情节更加充实。从徐大娘的角度来看,家书成为徐大娘失去儿子后的精神寄托,她思念儿子却只能活在虚幻的期待之中,这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全文梳理小说内容和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本题考查对小说中“我”心理变化的分析,“我”在小说中是一个线索性人物,起推动小说的情节展开的作用,小说中的发生的事件都是从“我”的角度讲述的。我登门时,从文本“这两个老人,怎样度着他们的晚境呢?”“我踌躇着,好几回伸出手又缩回来”可以看出我对好友的怀念,对好友父母的关心,选择登门拜访,但是内心又有所迟疑。登门后寒暄、徐大娘询问徐立刚的下落,“精神上的负担给人的影响有多大呀”,拿出书信,“我忍着苦痛把信接过来”和“我”念书信,我知道了徐立刚内心的纠结和无奈,内心对这对老人充满了同情。最后看到桌上摆放的四双筷子,“可曾想到母亲的心多仁慈,多广大,她的爱多深吗?不,这些杀人的魔鬼是绝对不会想到的”知道徐立刚在母亲心中的分量,而自己也在无形中感受到了这种悲痛,却又无法承受这种悲痛,只能“我硬着头皮向他们告辞”逃也似的告别。四川省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6.C7.C8.(1)家书是徐立刚与家人联系的唯一纽带,通过家书能够展现徐立刚的内心世界和他对家人的情感,表现他的善良和对家庭的牵挂。(2)家书中的内容反映了徐立刚在外的生活状况和他对家庭事务的态度,丰富了故事情节。(3)家书成为徐大娘的精神寄托,她思念儿子却只能活在虚幻的期待之中,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9.(1)起初,“我”怀着对旧友的怀念和对徐大爷徐大娘的关心登门拜访。(2)随着对话的深入,尤其是读到徐立刚的家书后,“我”感受到了徐立刚的无奈和家庭的悲剧,内心充满了同情和哀伤。(3)最后,面对徐大娘对儿子的期待和不舍,“我”感到了无力和悲痛,无法承受这种沉重的情感负担,因此几乎是“逃出去”的。【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能力。C.“因为‘她’怀疑儿子在外面过得好了就抛弃亲情,好几年都不与家里人联系,饱含对儿子的埋怨之情”错,由文本第十八段“好几年不往家里打信,不知道他是胖或是瘦,也不知道受不受苦”可知,“徐大娘怀疑地问我”并不是因为埋怨儿子抛弃亲情,而是因为她不理解儿子为何说不回来了,更多的是牵挂和疑惑。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C.“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错。此处的“你”指徐大爷而非读者,使用第二人称并不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全文探究小说创作意图的能力。分析小说中详写家书的创作意图,可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展开思考。徐立刚是小说中没有出场的人物,通过家书直接表现了徐立刚对挚爱亲人的牵挂和面对牺牲的平静读者可借家书感知徐立刚的形象。从家书内容看,家书交代他在外面的生活情况,还有对妹妹的婚事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对家庭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是小说的情节更加充实。从徐大娘的角度来看,家书成为徐大娘失去儿子后的精神寄托,她思念儿子却只能活在虚幻的期待之中,这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全文梳理小说内容和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本题考查对小说中“我”心理变化的分析,“我”在小说中是一个线索性人物,起推动小说的情节展开的作用,小说中的发生的事件都是从“我”的角度讲述的。我登门时,从文本“这两个老人,怎样度着他们的晚境呢?”“我踌躇着,好几回伸出手又缩回来”可以看出我对好友的怀念,对好友父母的关心,选择登门拜访,但是内心又有所迟疑。登门后寒暄、徐大娘询问徐立刚的下落,“精神上的负担给人的影响有多大呀”,拿出书信,“我忍着苦痛把信接过来”和“我”念书信,我知道了徐立刚内心的纠结和无奈,内心对这对老人充满了同情。最后看到桌上摆放的四双筷子,“可曾想到母亲的心多仁慈,多广大,她的爱多深吗?不,这些杀人的魔鬼是绝对不会想到的”知道徐立刚在母亲心中的分量,而自己也在无形中感受到了这种悲痛,却又无法承受这种悲痛,只能“我硬着头皮向他们告辞”逃也似的告别。四川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6.A7.D8.①交代背景,介绍人物,为戏剧展开作铺垫。如开头王安石、苏轼上场后串场人介绍二人的姓名、身份,当时的情况、背景,便于观众理解戏剧内容,也为后面剧情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②补充相关内容,交代结果,使情节完整。如结尾通过串场人交代戏剧来源,也交代了变法的结果和人物结局。③推动情节发展。如“要变天咯”,才引出苏轼邀请王安石上船躲雨的情节。④烘托、活跃气氛。比如两次“尬聊!”轻松幽默,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9.①苏轼当初反对王安石变法,但苏轼在实践中发现新法也有可取之处,于是坦然承认自己不如王安石有远见,表达对王安石的敬意。苏轼犯了错误坦诚承认,有血有肉,真实自然,这就是“独立人格”的表现。②苏轼不因为王安石的身份而肯定或反对新法;苏轼虽然承认王安石新法中有可取之处,但依然反对其激烈变法的方式。拥有独立判断能力和自主精神,这就是“独立人格”的表现。【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由此直接切入了变法话题”错,上船之后苏轼说“苏轼这里还有一桩旧事未谢”,先感谢王安石在乌台诗案中出手相助,然后才谈到变法,并非直接切入变法话题。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王安石还借与驴对话讽刺苏轼不懂变法、一意孤行”错,“(对驴)你现在是越来越倔了,我跟你说后人提起他(指苏轼)不说他怎么升怎么贬,做了什么官,只说他诗文千篇,炖肉一碗!”是借跟驴说话说出后人对苏轼的评价,没有讽刺苏轼不懂变法、一意孤行。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交代背景,介绍人物,为戏剧展开作铺垫。如开头王安石上场后串场人介绍“这骑着驴唱着曲儿的老头不是别人;正是二度罢相的王安石。他这会正在金陵,度过他人生最后一段不能再当官的日子”,苏轼上场后串场人介绍“正要仕途得意,平步青云的苏东坡在上任路上,特来金陵和他见了一面”。这样就把二人的姓名、身份,当时的情况、背景交代出来,便于观众理解戏剧内容,也为后面剧情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补充相关内容,交代结果,使情节完整。如结尾通过串场人交代戏剧来源,“各位今天看到的这个场面,不是被历史记录的,而是被东坡居士的诗词记录的”,也交代了变法的结果和人物结局,“新法此后不久就因改朝换代被全盘废除,如王安石本人所言,他的名字此后紧紧和新法联系在一起,他的生命也随新法终结在元祐元年四月。享年66岁”。推动情节发展。如雷声出现,串场人说“要变天咯”,因为要下雨,苏轼邀请王安石到他的船上躲雨,这才引出了后面二人对话的情节。烘托、活跃气氛。比如王安石和苏轼仍然对变法持不同意见,串场人说“丞相就是丞相,这聊不下去还能尬聊!”,王安石接了一句“我喜欢尬聊”,串场人说“牛……”,还有后文王安石说驴“你这头驴”,串场人说“它在尬叫”,这些句子轻松幽默,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让观众感觉轻松愉快。【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戏剧人物形象的能力。“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文本二中关于“独立人格”的阐述是“这样的舞台处理避免了非黑即白的脸谱式人物刻画方式,也跳脱出具体政治环境的是非曲直而有了宏阔高远的历史格局”。“独立人格”在苏轼身上的具体表现就是“苏轼从自身在老百姓间的长期实事求是的实践中认识到了新法中也有可取之处,因而由衷地对王安石表达敬意”。文本一中,苏轼也就变法一事说“我在黄州倒颇见到些新法的成效,百姓的实惠。(划船)老丞相变法,比苏某远见……我如今也不是全然反对新法了”,当初反对王安石变法,但苏轼在实践中发现新法也有可取之处,于是坦然承认自己不如王安石有远见,表达对王安石的敬意。苏轼不是“非黑即白的脸谱式人物”,而是也会犯错,犯了错误坦诚承认,有血有肉,真实自然,这就是“独立人格”的表现之一。苏轼当初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从王安石的话中“当初我当权为相,你反对新法。眼下我罢了相下了马……”“反变法派马上要当道了,你——”可知,苏轼并没有因为王安石当时位高权重而阿谀奉承,而是反对新法,并因此在乌台诗案中差点被杀;如今王安石已经罢相,苏轼也不因为对方身份改变而落井下石,而是真诚地表示新法有可取之处,向王安石表达敬意。“独立人格”还表现在,苏轼虽然承认王安石新法中有可取之处,但依然反对其激烈变法的方式,文本一借助“东坡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肉好是慢火的功劳,火大肉焦汤干肉糊,这和变法的道理是一样的”。苏轼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跳脱出具体政治环境的是非曲直而有了宏阔高远的历史格局”,这就是“独立人格”。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6.D7.D8.①表达上,使用了比喻和排比,表现“默契”带给人鼓舞和愉悦。②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完整。③主题上,升华主题。突出新中国建设时期劳动者的“默契”无处不在。9.①事件的复制。韩姐、小孙、大聪三人都在生病被照料后改变思想,主动分担工作。②场景的复制。“熬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重复三人被人照料的场景。③主题的复制。由韩姐的思想转变衍生出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主题,在小孙、大聪身上重复出现。④效果:表现了新时期劳动者的相互关怀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强化了小说集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执着坚持,精益求精”错误。韩姐不辞辛劳为生产队寻找水车零件主要是塑造出韩姐心中有群众,一心为集体,办事雷厉风行的形象特点。B.“没有‘先进事迹’”错误。小孙帮韩姐替班,做好补位工作就是小孙的先进事迹。C.“以表明自己扎根岗位,献身事业的决心”错误。大聪写对联不是表明“扎根岗位,献身事业”的决心,而是隐含表达了自己有文化却屈心抑志的不甘心。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完全独立”“各自发展”错误。三个故事是间插叙述的,但并不是“完全独立,各自发展”,而是都集中表现主人公经历了思想的转变,牢固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情节和段落作用的能力。从表达上看,“那么这东西在奔腾的运动场上,博得了千万人的喝彩。这东西在万里长空,英雄战斗的长机僚机配合之间,又如惊雷急电,振奋人心。在乡村商店,十分家常的劳动中间,这东西又溶溶如山泉村酒,让人心醉”,“这东西在奔腾的运动场上”“这东西在万里长空”“在乡村商店,十分家常的劳动中间”运用排比;“如惊雷急电”“如山泉村酒”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强调“默契”带给人鼓舞和愉悦。结构上看,结尾处“她们就是这样走到一块来的。如果这中间真有那叫作‘默契’的东西”与开头“她们三个人中间,如果细细看起来,有一种十分动人的东西”“听说那赛球的运动场上,一号一起跑,二号就知道悄悄地插到哪个方向去接应,三号立刻张手跺脚,堵住那一路,……这叫作‘默契’”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主题上看,升华主题。“在奔腾的运动场上”“在万里长空”“在乡村商店,十分家常的劳动中间”等处,突出新中国建设时期劳动者的“默契”无处不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事艺术的能力。事件的复制。由“因此接待顾客中间,不免生些闲气。……不久闹了场病……商店里的书记,就在这间东厢房里,给她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把侍候一个人一个家和为人民服务,作了种种比较。……她这才走出家庭小圈子,跨进了建设的行列。她为工地上的铁丝草绳、水碗土筐,四处奔走。她的腿勤嘴快,日渐出了名”“后来着了凉,真正头疼发烧。也就在东厢房里,这回是韩姐给熬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小孙的思想一打开,就坚守岗位,稳稳当当”“有这么两句话作怪,水葱一般的人,也得三天两头头疼脑热呀。韩姐常不在家,这回是小孙在东厢房里,为她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你看站柜台才多少日子呀,一个人顶一堆,一清二楚盘了货,还挤在布匹组里量布头呢”可知,韩姐、小孙、大聪三人都在生病被照料后改变思想,主动分担工作。场景的复制。由“商店里的书记,就在这间东厢房里,给她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这回是韩姐给熬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这回是小孙在东厢房里,为她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可知,“熬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重复三人被人照料的场景。主题的复制。由“她这才走出家庭小圈子,跨进了建设的行列……韩姐是一员闯将,一员先锋。远近知名,来去如风。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小孙是一员硬里子,一员守将。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环保项目研发合作协议
- 2024临时工合同模板
- 2024年度仓储合同仓储物及仓储期限
- 2024年度软件定制开发合同
- 2024年 卫星发射与运营服务合同
- 2024年商标转让合同注意事项
- 2024年度碳排放权交易合同交易数量与交易价格
- 2(2024版)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合同
- 2024年度物业管理合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
- 2024年合作伙伴寻找居间合同 with 合作意向及中介费用的规定
- 2024-2025学年上海市普陀区八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
- 假期补课协议书
- 电子商务支付结算系统开发合同
- 服务质量、保证措施
- (必练)广东省军队文职(经济学)近年考试真题试题库(含答案)
- 含羞草天气课件
- 2024年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共五套)
- 22《鸟的天堂》课件
- 农业灌溉装置市场环境与对策分析
-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试卷
-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法课程纲要(知识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