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小测(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小测(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小测(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小测(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小测(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选择题1.统一中国后,清朝积极建构满蒙联盟,对西藏、回部实行积极管理,大幅度消除了中原核心区与北部草原地带之间的政治间隔。中华文明的地理区域与中国统一行政管辖范围趋于重合。这表明,清朝的统一()A.拓展了中华文明的地理区域 B.消除了历史上各民族间的隔阂 C.推动了不同文明区相互融合 D.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大明律》中规定,权势家族犯罪,官吏只得奏闻,不得擅自勾问;同时又规定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这体现出明代法律()A.对平民的保护形同虚设 B.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威 C.权势家族享有种种特权 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3.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于翰林院4.1367年,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设置了六科给事中,如表中内容为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据表可知,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设置()吏科监督文官的选拔、任命、考核等事项户科监督国家钱粮收支、仓储等礼科监督各项祭祀、封增等兵科监督军事方略的制定、实施以及武官的考选、任命、赏功罚罪刑科对审判等进行监督工科监督各项建筑、水利工程的建造A.沿袭了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B.确立了直属六部的监察机关 C.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 D.改变了当时的行政决策方式5.在司法制度上,明朝制定了程序较为完善的审判制度和诉讼制度,甚至通过“重典治吏”来整顿官僚队伍。这些做法()A.推动了明朝社会法治化的进程 B.是古代司法高度成熟的表现 C.表明当时的官吏腐败比较严重 D.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相对公正6.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辽阔的版图在清代前期得以基本奠定。这一时期,我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出现的新特点是()A.打击分裂势力与反击外来侵略相结合 B.以结盟的形式来巩固统一 C.皇帝亲自平定少数民族贵族首领的叛乱 D.平定叛乱与加强管理相结合7.清朝不仅版图较前朝有所开拓,而且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②从1727年起,开始派驻驻藏大臣③1762年,在蒙古族地区设伊犁将军④设宣政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8.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又掌握朝政。宦官专权的局面实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没落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宦官与外戚相互争斗 D.豪强地主的发展9.明初设置巡抚,以京官监视巡查地方,深受君主信赖,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可以得到更多授权,更好地统领地方。所以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体现了()A.君主专制集权强化的要求 B.巡抚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C.地方官不断威胁中央集权 D.政府试图不断完善监察体系10.明朝后期,北方出现了“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的局面。其原因是()A.明朝国力强盛,蒙古骑兵不敢进犯 B.鞑靼和瓦剌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 C.长城的修缮阻止了蒙古骑兵的南下 D.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11.[2023·江苏南京高一期末]在历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存世画像较多,大致分为一正一异两种面孔(见如图),十分奇特。多数人倾向于正像为朱元璋本人,乃宫廷画师所绘,但对异相的记载(认为朱元璋长有“龙须”“奇骨”的非凡样貌)也见于官方文件。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A.相貌解读暗合政治需要B.宫廷画师的刻意美化C.官方文书揭露事实真相D.内阁首辅的恶意诋毁12.[2023·江苏盐城高一联考]“明永乐朝的海上活动,起初主要是为了寻找失踪的惠帝,但演变到后来,却变成宣扬国威和搜求奇珍异宝。搜求的方式不外发动各国进贡,或交易取得。”对材料中的这场“海上活动”表述正确的是()A.首航得到朱元璋的支持B.最远到达非洲西海岸C.有利于平息倭寇的骚扰D.财政负担大未能持续二、综合题13.[2023·河南新乡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郑和西航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并且越过了赤道。郑和能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远航,原因有以下数点:宋元以来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大为发展,海外地理知识日渐丰富;明朝经济经过洪武年间的恢复和发展,为海外航行创造了物质条件;明太祖时国家初建,明成祖时则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声威,招致朝贡。——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材料二尽管郑和的远航显示了水师的实力,但明朝的中国海疆还是逐渐发生了防卫问题。到16世纪,官方封禁海上外贸之际正是由日本、葡萄牙、荷兰、中国的商人与探险家构成的东亚海上共同体兴起之时。比如在理论上,与菲律宾的交往限于福州,与印度尼西亚的往来则限于广州。此外,比如日本使团10年不得超过1次,共两艘船,中国沿海的公开的和秘密的贸易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官方封禁了他们对利益的追求时,商人常常转为走私者。——摘编自[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历史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我国海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选择题1.统一中国后,清朝积极建构满蒙联盟,对西藏、回部实行积极管理,大幅度消除了中原核心区与北部草原地带之间的政治间隔。中华文明的地理区域与中国统一行政管辖范围趋于重合。这表明,清朝的统一()A.拓展了中华文明的地理区域 B.消除了历史上各民族间的隔阂 C.推动了不同文明区相互融合 D.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案】D2.《大明律》中规定,权势家族犯罪,官吏只得奏闻,不得擅自勾问;同时又规定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这体现出明代法律()A.对平民的保护形同虚设 B.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威 C.权势家族享有种种特权 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答案】D3.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于翰林院【答案】C4.1367年,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设置了六科给事中,如表中内容为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据表可知,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设置()吏科监督文官的选拔、任命、考核等事项户科监督国家钱粮收支、仓储等礼科监督各项祭祀、封增等兵科监督军事方略的制定、实施以及武官的考选、任命、赏功罚罪刑科对审判等进行监督工科监督各项建筑、水利工程的建造A.沿袭了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B.确立了直属六部的监察机关 C.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 D.改变了当时的行政决策方式【答案】C5.在司法制度上,明朝制定了程序较为完善的审判制度和诉讼制度,甚至通过“重典治吏”来整顿官僚队伍。这些做法()A.推动了明朝社会法治化的进程 B.是古代司法高度成熟的表现 C.表明当时的官吏腐败比较严重 D.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相对公正【答案】D6.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辽阔的版图在清代前期得以基本奠定。这一时期,我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出现的新特点是()A.打击分裂势力与反击外来侵略相结合 B.以结盟的形式来巩固统一 C.皇帝亲自平定少数民族贵族首领的叛乱 D.平定叛乱与加强管理相结合【答案】A7.清朝不仅版图较前朝有所开拓,而且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②从1727年起,开始派驻驻藏大臣③1762年,在蒙古族地区设伊犁将军④设宣政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答案】C8.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又掌握朝政。宦官专权的局面实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没落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宦官与外戚相互争斗 D.豪强地主的发展【答案】B9.明初设置巡抚,以京官监视巡查地方,深受君主信赖,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可以得到更多授权,更好地统领地方。所以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体现了()A.君主专制集权强化的要求 B.巡抚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C.地方官不断威胁中央集权 D.政府试图不断完善监察体系【答案】A10.明朝后期,北方出现了“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的局面。其原因是()A.明朝国力强盛,蒙古骑兵不敢进犯 B.鞑靼和瓦剌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 C.长城的修缮阻止了蒙古骑兵的南下 D.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答案】D11.[2023·江苏南京高一期末]在历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存世画像较多,大致分为一正一异两种面孔(见如图),十分奇特。多数人倾向于正像为朱元璋本人,乃宫廷画师所绘,但对异相的记载(认为朱元璋长有“龙须”“奇骨”的非凡样貌)也见于官方文件。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A.相貌解读暗合政治需要B.宫廷画师的刻意美化C.官方文书揭露事实真相D.内阁首辅的恶意诋毁【答案】A12.[2023·江苏盐城高一联考]“明永乐朝的海上活动,起初主要是为了寻找失踪的惠帝,但演变到后来,却变成宣扬国威和搜求奇珍异宝。搜求的方式不外发动各国进贡,或交易取得。”对材料中的这场“海上活动”表述正确的是()A.首航得到朱元璋的支持B.最远到达非洲西海岸C.有利于平息倭寇的骚扰D.财政负担大未能持续【答案】D二、综合题13.[2023·河南新乡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郑和西航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并且越过了赤道。郑和能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远航,原因有以下数点:宋元以来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大为发展,海外地理知识日渐丰富;明朝经济经过洪武年间的恢复和发展,为海外航行创造了物质条件;明太祖时国家初建,明成祖时则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声威,招致朝贡。——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材料二尽管郑和的远航显示了水师的实力,但明朝的中国海疆还是逐渐发生了防卫问题。到16世纪,官方封禁海上外贸之际正是由日本、葡萄牙、荷兰、中国的商人与探险家构成的东亚海上共同体兴起之时。比如在理论上,与菲律宾的交往限于福州,与印度尼西亚的往来则限于广州。此外,比如日本使团10年不得超过1次,共两艘船,中国沿海的公开的和秘密的贸易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官方封禁了他们对利益的追求时,商人常常转为走私者。——摘编自[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历史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我国海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答案:(1)有利条件:宋元以来的造船业、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