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四川成都高三模拟]商朝农作物以粟、黍为主,春种秋收,时人分一年为春、秋两季。西周春秋之间,随着冬种秋收的小麦种植逐渐推广,春夏秋冬“四时”观念逐渐形成,“以时序政”“依时行政”也逐步成为统治集团的共识。这反映出()A.自然规律决定国家治理理念B.传统历法体系趋于完备C.农耕文明赋予中华文化底色D.农业生产实现精耕细作2.[2024·浙江温州高三模拟预测]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演变,西周“千耦其耘”“十千维耦”;战国“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秦汉以后,则是“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据此可知其演变趋势是()A.工具:由青铜农具为主逐渐转为铁制农具为主B.动力:由人力畜力为主逐渐转为人工智能为主C.主体:男子开始占据主导、妇女退居从属地位D.组织:由集体生产逐渐转变为个体小家庭生产3.[2024·四川高三联考]明中叶后植棉业发展,蚕桑业呈衰落之势。但18世纪40年代开始,传统蚕桑产区更加兴旺,也刺激了陕西、河南、湖南、贵州等地的蚕桑生产,广东南海、顺德等地逐渐成为新的蚕业中心。这一转变表明()A.粮食短缺的压力得到缓解B.丝绸成民众服饰主要原料C.丝银对流的外贸格局形成D.政府重视传统产业的振兴4.[2024·山东高三联考]清末,东北地区的大豆及大豆制品在未建铁路时出口量不多,1890年输出总值为白银37万两,自有了铁路后,大豆及大豆制品输出总值逐年增加,1900年达白银547万两,1910年达白银3669万两。这说明,铁路在当时()A.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B.改变了农业的产业布局C.导致了传统农业的衰落D.丰富了出口货物的种类5.[2024·湖南高三联考模拟预测]古代中国重要传统城市,大都因其政治地位而获得发展,或者是缘于地处交通枢纽与军事要塞。到近代,沿海沿江出现了一些新型城市的崛起,其城市功能发生质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的商业贸易迅速发展B.近代造船业的兴盛C.传统城市发展遭遇瓶颈D.国家治理模式调整6.[2024·辽宁沈阳高三模拟预测]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的演变反映了()A.贸易体系逐步调整B.天下观念不断改变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朝贡关系强弱变化7.[2024·浙江高三联考]1838年,曼彻斯特工厂中有超过53.3%的童工不识字。对于工厂主来说“一个会读写的男孩比无知的男孩并不具备多么大的价值,他的愚昧对完成工作来说没有任何的障碍”。大量“无知”的儿童能够进入工厂劳作的重要原因是()A.流水线式生产的运用B.工厂中倒班制的实施C.初等教育的不断推广D.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8.[2024·广东广州高三统考]1844年,英国女工在棉纺织工厂里占56.25%,在毛纺织工厂里占69.5%,在丝织工厂和纺麻工厂里占70.5%。1851年调查显示,英国约有25000名女子从事家庭教师工作,主要服务于以工厂主、银行家、商人等为核心的中产阶级家庭。这表明,英国()A.女性政治地位提高B.社会转型推动思想解放C.就业结构发生变化D.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分化9.[2024·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模拟]1850年,美国引进的谷仓技术无需大量人力,收割机使几个人就能收获大量庄稼。1862年,林肯颁布了《宅地法》,人们通过极便宜的价格得到大片土地。随后40年里有5亿公顷土地加入农场行业。这说明美国农场业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A.《宅地法》维护农场主的利益B.工业革命助力粮食规模生产C.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日益壮大D.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生产力10.[2024·福建龙岩高三统考]如表为江海关1861—1903年部分年份华商、洋商进出口税比例。此表可主要用来说明近代中国()年代进出口正税(库平银)洋商税占进出口税%华商税占进口税%1861150050710001873198236199.690.311883235750390.589.941893367499689.5010.501903719899094.025.98注:“江海关”即上海海关,是近代中国最大的海关A.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B.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C.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形成D.列强攫取中国的海关管理权11.[2024·广东高三统考]苏联在1946年有75.8%的农庄付给庄员的报酬每天少于1千克谷物,而7.7%的农庄则无谷物可支付。在俄罗斯联邦,13.2%的农庄不能向庄员提供粮食。集体农庄庄员普遍失去了劳动兴趣,不出工或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很普遍。这表明苏联()A.集体农庄的生产能力不足B.暴露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C.经济结构的比例严重失调D.经济恢复对农民过度掠夺12.[2024·辽宁沈阳高三模拟预测]2005年,非洲许多国家的人均GDP不足2000美元,但是城市化水平却达到50%以上,其中人均GDP仅889美元的吉布提,城市化率竟高达86.1%;而拉美一些国家的人均GDP徘徊在1000~5000美元之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其城市化水平却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由此可知,这些地区()A.社会经济结构变化B.产业结构日趋完善C.居民生活水平很高D.城乡发展差距缩小13.[2024·辽宁朝阳高三阶段考]1936年,粤汉铁路开通后,其中近60%的铁路里程在湖南境内,粤省众多商人纷纷前来长沙大量收购生猪后运销广州。湖南的矿产物改由铁路运至广州、香港,而关于改善各种采掘的机械,则由香港、广州输入。由此可知,粤汉铁路的开通()A.奠定了抗战的物质基础B.促进了地域性商人集团形成C.加强了区域经济的联系D.创新了近代商业的经营模式14.[2024·河南开封高三统考]20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公路、水运、民航、铁路等各种交通运输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联运,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交通建设关注的重点。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交通联运网络成为不同国家社会发展的必需B.利于形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序竞争的局面C.西方国家健全了交通的运行机制D.交通运输速度和准确性得以保证15.[2024·江苏高三模拟预测]清代名医徐大椿认为,医治身体就像治理天下,身体之病的形成有先天的自然因素和后天的人为因素,先天因素就像天下遭遇自然之乱须有圣贤治世方可平乱,人体的先天之病亦须服用好药、善加保养。他认为“良医之法”可“通于良相”。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医学()A.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B.浸润了主流思想的理念C.以儒家价值观为总指针D.受到了市民文化的影响16.[2024·江西高三统考]20世纪末,远程医疗、机器人医生或者3D打印器官等,还被认为只有在科幻小说中才可能出现的情节。到了21世纪初期,这些现象离人们的生活很近,甚至已经息息相关。这说明()A.现代医疗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B.发达国家医疗技术近年来突飞猛进C.社会烈性传染病能够有效控制D.医疗相关机构社会服务职能的凸显[答题区]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4·海南高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诗经》中有很多重视粮食储备的诗句。先秦时期的管仲将粮食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且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自秦统一后,将重农作为基本国策颁行天下,立法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设置农官管理、督促农业生产。汉初则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贾谊强调用行政手段促使百姓归农,晁错则主张通过经济杠杆提高粮食价格。唐代刘晏主张根据粮食丰歉调整税赋,南宋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提出选择储粮主体要有所侧重,以藏富于民为主将粮食分储于不同的主体,以更好地发挥储备粮赈灾救灾的作用。元世祖极为重视传播和普及农业知识和技术,主张用先进的农耕技术指导农民耕作,编辑成《农桑辑要》颁布天下。——摘编自赵纪萍《学习时报》材料二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世情、国情、农情、粮情出发,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国务院《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6分)18.[2024·广东东莞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夜生活最早在上层社会中出现,随后逐渐向大众社会传播,进而发展为西方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16、17世纪以后,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后来艺术家和建筑师把意大利宫廷舞台上的照明和场景技术引入欧洲各地,有了梦幻般的场地,夜生活就变得更加活跃和丰富。在英国,小酒馆生意兴旺,詹姆斯一世时期,餐厅、小酒馆常常可以通宵开放。赌场是夜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场所。17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夜里喝咖啡。咖啡馆不只是一个卖咖啡的地方,也是一个典型的社交场合,各种资讯经由咖啡馆传向更广的社会。17世纪,在巴黎的夜晚,咖啡屋、啤酒馆、酒店数量也很多。17世纪末,英国人马丁·李斯特在他的巴黎旅行记中讲到了巴黎人在这些地方的很多夜晚活动,其中提到了位于城市中心的皇家宫殿(thePalaisRoyal)及其花园,这个地方后来成为巴黎城里最主要的夜生活中心。——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材料二进入18世纪后期,夜晚劳动的行业比比皆是。1789年,一位到访伦敦的人写道,伦敦所有商店营业到晚上10点,灯光把商店照得极其亮堂。19世纪,汽灯很快普及,商家们开始用灯饰来制作广告,展示商品。在这方面,伦敦再次引领风尚。1816年英国棉纺织厂的女工和童工的日劳动时间长达14-18小时,其间用餐时间只有40分钟。类似的状况引发了劳工群体的抵抗。在这一时期,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出现了轮班工作和“三班制”劳动方式,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欧洲近代夜间经济活动。(6分)19.[2024·黑龙江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外国教会、租界等在华势力开展的医疗卫生活动,引起了国人见贤思齐的仿效舆论,在舆论压力和疫病流行的情况下,清廷开始着手施行卫生新政。1902年,给事中吴鸿甲奏请设立医局,得到光绪帝的准允。1905年清政府设立巡警部卫生科,1908年设立了外城官医院,开创了官办平民医院的先河。清廷虽然移植了西方卫生职能,但许多举措仍然体现着施舍性质的社会救济的特点,并且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这种行为。——摘编自修圆慧《仿效与超越:中国近代卫生事业演进历程分析》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做出决策,采取各种措施增进人民的健康。从1953年开始,全国省、地区、县各级卫生防疫站逐步建立。稍后,铁路系统、厂矿企业也建立了卫生防疫站。1955年,国务院发布的《传染病管理办法》是卫生防疫工作的第一个法定性文件,从而使防疫工作有法可依。1958年,国家发动全民除“四害”运动,进一步整治了环境卫生,以预防疫病传播。——摘编自《新中国七十多年来的医疗卫生事业是如何发展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晚清相比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之处,并分析其原因。(8分)20.[2024·广东惠州高三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第一世界=欧亚大陆、北非与印度洋第二世界=哥伦布探险后发现的南北美洲大陆与大西洋第三世界=麦哲伦航海后至18世纪之间发现的大洋洲与太平洋传统习惯将世界史看作以“第一世界”为中心不断向周围扩大的过程。大航海时代(1500年前后)开始之后的几百年间,世界近现代史也可以看作“第二世界”与“第三世界”成长为稳定的世界,并且对“第一世界”造成冲击的时代。这三个世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依靠“海上航线”相互连接,最终逐渐形成现在的人类社会。——摘编自[日]宫崎正胜著,朱悦玮译《从航海图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三个世界”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春夏秋冬“四时”观念的形成,“以时序政”“依时行政”成为统治集团的共识,这些思想文化是受到农业发展影响而形成的,所以,农耕文明赋予中华文化底色,C项正确;自然规律能够影响国家治理理念,不能决定,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先秦时期,传统历法开始兴起发展,“完备”的表述程度过重,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开始走向精耕细作,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西周‘千耦其耘’‘十千维耦’;战国‘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秦汉以后,则是‘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可知,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奴隶集体生产劳动,而到战国,甚至秦汉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演变为个体小家庭进行生产,D项正确;西周时期的生产耕作方式仍是刀耕火种,而不是青铜农具,排除A项;秦汉时期,尚未实现人工智能的水平,排除B项;劳动主体男子占主导,妇女处于从属地位,其开始是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传统蚕桑业由衰落到兴旺,说明受世界市场和海外贸易发展的推动,中国土特产品大量出口,丝银对流的外贸格局形成,C项正确;据所学,近代中国蚕桑业的发展与粮食生产没有直接关系,并不能缓解粮食短缺的压力,排除A项;据所学,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后,棉布逐渐成为了民众服饰的主要原料,排除B项;据所学,直到20世纪初,清政府才确立奖励实业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铁路的修建推动了东北地区大豆及大豆制品的出口,这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A项正确;仅大豆及大豆制品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农业产业布局的改变,排除B项;大豆的种植属于传统农业,材料中大豆的出口金额增长体现不出传统农业的衰落,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大豆及大豆制品输出总值的增加,无法体现出口货物种类丰富,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或者军事中心、交通要塞;材料中提到近代城市功能发生质变,说明近代城市的功能不是政治中心、军事中心、交通要塞,而是经济功能,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近代航运多为外国商船,本国制造有限,排除B项;据材料无法推知近代新型城市的崛起是因传统城市发展遭遇瓶颈,排除C项;新型城市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而非国家治理模式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上由多用“胡”到多用“蕃”再到多用“洋”,反映了我国对其他民族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贸易体系的转变,即由朝贡贸易到近代化的商品贸易的变化,A项正确;清以后外来农作物多用“洋”,实际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华夷”观念和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被打破,而不是改变或者强弱,排除B、D项;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C项。故选A项。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童工识字率不高,却大量进入工厂并得到工厂主的欢迎,因为流水线式生产对工人体力等要求降低,且工作强度增加后,工人的不满会增加,而童工的使用就方便了工厂主的管理,说明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流水线式生产的运用,A项正确;倒班制是工人的上班时间问题,与文化程度等关系不紧密,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初等教育落后,排除C项;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而材料未提及工人的抗争,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C解析:据材料“1844年,英国女工在棉纺织工厂里占56.25%……主要服务于以工厂主、银行家、商人等为核心的中产阶级家庭”,可知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女性在社会就业中的比例逐渐增长,且就业由工厂逐渐向教师等职业转变,说明就业结构发生变化,C项正确;仅从女性就业,无法得出政治地位提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转型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并不是思想解放,排除B项;工业革命推动了女性就业,但无法得出社会分化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B解析:材料第一句表明了机械化对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在机械化和政府鼓励下,美国农业土地面积大幅扩大,可以助力粮食生产,B项正确;生产力的提升是美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政策是配合生产力的,排除A项;19世纪的美国尚未达到高度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水平,排除C项;黑人解放对农业生产有积极作用,但主要因素仍然是机械化,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C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江海关1861—1903年,洋商税占比整体处于较高水平,说明近代海关的半殖民地特征;华商税虽占比较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所以此表可主要用来说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的形成,C项正确;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一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仅从进出口税的变化,无法得出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B项;仅从进出口税的变化,也无法得出列强攫取中国的海关管理权,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1946年”“不能向庄员提供粮食。集体农庄庄员普遍失去了劳动兴趣,不出工或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很普遍”并结合所学可知,1946年的苏联处于战后恢复时期,国家集中力量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必然造成对农业的过度掠夺,从而影响到农民利益,造成积极性下降,D项正确;材料所示为产品的分配不足,并不能得出农庄的具体产能,故无法得出产能不足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经济恢复对农民过度掠夺,不涉及农业问题的复杂性及经济结构比例问题,排除B、C项。故选D项。12.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化水平是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的反映,非洲以及拉美的人均国民收入偏低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却很高,说明该地区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吸引更多的人移居城市,A项正确;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在各种产业的比重问题,从材料无法得出“日趋完善”这一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探讨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排除C项;城市化水平越高,城乡发展差距应该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粤汉铁路开通后,“粤省众多商人纷纷前来长沙大量收购生猪后运销广州”,而湖南的产品通过粤汉铁路运往广州、香港,据此可知,粤汉铁路的开通加强了区域经济联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抗战的物质基础,排除A项;地域性商人集团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经营模式的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14.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在交通建设方面注重整合各种交通运输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实现交通联运,这有利于形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序竞争的局面,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交通的关注,没有不同国家对交通的态度,排除A项;交通的运行机制是指交通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和控制方式,它包含多个方面,西方国家关注交通联运,不代表就健全了交通的运输机制,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故选B项。15.答案:B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清代名医徐大椿认为身体之病的先天因素就像天下遭遇自然之乱须有圣贤治世方可平乱,“良医之法”可“通于良相”,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浸润了儒学理念,B项正确;医学的主要追求是治病救人,排除A项;古代中医与儒学理念有相通之处,但并非以儒家价值观为总指针,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医学受儒学影响,儒学属于官方哲学,而不是市民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16.答案:A解析:从“远程医疗、机器人医生或者3D打印器官等”的设想到应用,说明了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A项正确;题中技术成就不仅仅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B项的表述过于片面,排除;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有效控制烈性传染病,与题目主旨无关,排除C项;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能够加强医疗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但与题目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7.答案:(1)特点:从战略高度重视粮食储备;政府政策支持;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形成了丰富完备的粮食安全思想体系、治理智慧或经验。(2)评价:继承发展传统文化;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彰显了党的执政能力;推动了中国粮食生产,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有利于国家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诗经》中有很多重视粮食储备的诗句。先秦时期的管仲将粮食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可知,从战略高度重视粮食储备;根据材料“自秦统一后,将重农作为基本国策颁行天下,立法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设置农官管理、督促农业生产。汉初则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贾谊强调用行政手段促使百姓归农,晁错则主张通过经济杠杆提高粮食价格。唐代刘晏主张根据粮食丰歉调整税赋,南宋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提出选择储粮主体要有所侧重,以藏富于民为主将粮食分储于不同的主体,以更好地发挥储备粮赈灾救灾的作用”可知,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了丰富完备的粮食安全思想体系、治理智慧或经验;根据材料“元世祖极为重视传播和普及农业知识和技术,主张用先进的农耕技术指导农民耕作,编辑成《农桑辑要》颁布天下”可知,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根据材料“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世情、国情、农情、粮情出发,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可知,继承发展传统文化;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彰显了党的执政能力;根据材料“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知,推动了中国粮食生产,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有利于国家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18.答案:(1)趋势:大众化、世俗化;商业经济色彩日益浓厚;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夜生活中心。原因:城巿商业活动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欧洲的思想解放;科学技术的进步。(2)简评:是欧洲资本主义商业兴起、发展的产物;推动了欧洲近代化的进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资本扩张的残酷与罪恶。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趋势:根据材料“随后逐渐向大众社会传播,进而发展为西方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可知,大众化、世俗化;根据材料“小酒馆生意兴旺,詹姆斯一世时期,餐厅、小酒馆常常可以通宵开放。赌场是夜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可知,商业经济色彩日益浓厚;根据材料“这个地方后来成为巴黎城里最主要的夜生活中心”可知,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夜生活中心。原因:根据材料“后来艺术家和建筑师把意大利宫廷舞台上的照明和场景技术引入欧洲各地”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及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经济发展、阶层变动、思想解放及科技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简评:根据材料“进入18世纪后期,夜晚劳动的行业比比皆是”“19世纪,汽灯很快普及,商家们开始用灯饰来制作广告,展示商品”“1816年英国棉纺织厂的女工和童工的日劳动时间长达14—18小时”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经济发展的结果、近代化的助推及资本扩张的残酷性等角度进行分析。19.答案:(1)特点:以仿效西方医疗卫生事业为主;由清政府主导;被动学习;设立专门机构;具有社会救济性质。(2)进步之处:主动推进;法律立法保障;覆盖范围广,惠及人民群众;体系完善;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翻身作主人;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人民群众觉悟的提高。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晚清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根据“鸦片战争后,外国教会、租界等在华势力开展的医疗卫生活动,引起了国人见贤思齐的仿效舆论”得出以仿效西方医疗卫生事业为主;根据“在舆论压力……清廷开始着手施行卫生新政。1902年,给事中吴鸿甲奏请设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