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2020年)_第1页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2020年)_第2页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2020年)_第3页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2020年)_第4页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2020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复习笔记

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方式:

1.音序编排(平水韵106韵排列),

2.部首和笔划(《说文》首创540部首),

3.编码(四角号码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二、古汉语辞书中常见的注音方法

1.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

不足: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要难读。

2.反切法:用同一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

不足:和现在读音不痛

3.叶音法: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

不足:主观改变字音,毫无根据

三、《说文解字》

1、许慎著。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写定,遣子冲进上。部首

编排法。

2、历史评价(贡献):

(1)《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音读的字典。叙目

阐述对汉字起源流变的看法、以及撰作缘由、原则、体例等

(2)确立汉字“六书”理论系统

(3)首创部首540部,用“读若”和声旁来标音。按照“始一终亥”,“据形

系联,不相杂厕”原则编排,对后世字书的编排有重要启发。

(4)保存了“纂文”书写系统及部分古文、籀(zhou)文。

(5)保存了汉以前的古音古训,为汉语的同源学和古音学提供资料。

3、大徐本和小徐本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小徐本:[南唐]徐铭;大徐本:[北宋]徐铉(徐错之兄)

4、清代《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

通训定声》

四、《康熙字典》

1、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集体编纂,成书于清康熙五十五年

2、部首编排法,以笔数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后释义,

以反切注音为主;释义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书、韵书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证古书最

早的例证

3、[清]王引之《字典考证》;[日]渡部温《康熙字典考异正误》;王力《康熙

字典音读订误》

五、《汉语大字典》

1.“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

O

2.字形: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

字音:除尽可能注出的现代读音外,还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

3.不足:释义方面过于求细,忽视词义的概括性,出现了义项分合不当、释义不确的情况。

六、《经籍纂诂》

1.清代阮元主编,是一部专门手机他古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2.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全书106卷,各义项之间用“0”隔开,每义

项先说字义再列出处,被释字用“1”代替。

3.不足:平水韵的韵部系统同现代汉语的韵母系统差别很大,检查很不方便。

七、只收虚字和古代字典

1、《经传释词》: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编排次序是按照古声母

的顺序排序的。缺点是收字太少。

2.《词诠》:杨树达著。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编排、解释。内容是以经传的虚词为主,以子

书与其它书的材料为辅,东汉以后一概不论。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八、辞书类:以解释词语为主,包括综合性和专门性两类

1.《尔雅》:

①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辞典,大约编纂于战国中后期,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②主要内容是解释经书中的语词,共分为十九篇,前十三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是

解释各物类的。

③体例:A。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共分19卷

B.采用同训的方式来训释词语的含义

清郝懿行著《尔雅义疏》是较好版本

2.《释名》

东汉刘熙著。该书以解释事物各称为主,又是一部语源学词典,追求事物命名的由来,主要用

声训的方法解释词语,记录秦汉1500多条。

体例:仿尔雅按词义的内容分卷,共分27卷

3.《诗词曲语词汇释》

张相所著体例是每条先诗后词。内容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

4.《汉语大词典》

大型、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全书五千余字,共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

5.《辞源》

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用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

典》214部首。体例:先注音,后释义。

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的词汇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有的古今词义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词义仅有细

微的差别,表现出同中有异。

一、一些实例

该[古]完备;[今]应当。

[古]撞;[今]抢夺。

[古]划船;[今]寻找。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绸:[古]缠绕;[今]丝绸。

去:[古]离开;[今]相对“来”。

揭:[古]举;[今]把东西拿开

二、词义差异的分类:

1、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适用的语言环境以及所指对象。借用形式逻辑的说法

是指概念的外延)

(1)词义范围的扩大:

睡(坐着打瞌睡f打盹儿或呼呼大睡)

江一长江、河一黄河、诗一诗经、书f上书

响(回音~一切声音)

秋,从禾从火,本义为谷子成熟,引申为秋季,再引申为年。

睡,古指打瞌睡,今扩大为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睡。

菜,《说文》:“草可食者。”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

醒,本文为酒醒,扩大为睡醒。

皮,本指兽皮,扩大为动植物的皮。

菜,《说文》:“草可食者。”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

(2)、词义范围的缩小

子,本指儿女,不分男女,统称为子,后专指儿子。

臭,从自从犬,本人指气味,包括香气秽气,后专指秽气。

汤,本指热水,开水,后指菜汤内汤。

瓦,《说文》:“土器已烧之总名。”后专指屋顶的瓦片。

宫,本指住房,后指帝王室,现在指公共活动场所。

(3)、词义的转移

脚,原指小腿,后来指人体接触地面的部分。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闻,本义是听,现代指用鼻子嗅。

庙,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后专指供奉神的地方。

坟,本指土堆或河堤,后指坟墓。

汤(热水f菜汤)

行李(外交使节~随身携带的东西)

乏困(物贸缺少一疲劳)

2、感情色彩的差异(词义的褒贬色彩和词义轻重程度不同两个方面)

(1)褒贬义不同

爪牙:([褒义]得力助手一[贬义]替凶恶的人跑腿的人)

谤:(古指公开议论,今指诽谤毁谤。

贿:([褒义]古指财物或赠送财物一[贬义]后指行贿,受贿。)

祥:(古指征兆,包吉兆凶兆,后代专指吉兆。)

(2)词义轻重不同

诛:([轻]口诛责备f[重]杀戮)

疾病疾:小病,病:大病

怨恨怨古重今轻,恨古轻今重。

畏惧都表害怕。畏多作及物动词,带宾语;惧,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果带宾语往往表

示被动。

3、一些注意

(1)“古”概念的简单化:古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所谓历史的概念就是要随时

空的变换而改变

二、现代的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不一定还是双音节合成词,有的根本就不是一个

词的组合(例如:消息,睡觉,地方)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单音词

1、单音词定义:以一个音节结构构成的词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2、单音词变双音词的对应情况:

(1)换一种说法:信一诚实;师一军队

(2)在单音词的基础上加一构词词素,词头、词尾:虎一老虎;石一石头

(3)将同义的、反义的、或意义相关的两个单音词放在一起构成一个双音词,

使原来能单独成词的字,变为双音词的一个构词词素:婚姻、险阻(同义)消息、

睡觉(反义)

(4)加上不同的区别性词素:弓~安弓、危弓、王弓

二、复音词

1、分类:单纯复音词、复合复音词

2、单纯复音词是由一个词素构成的词(连绵字):忸怩、倜傥、抑郁、逍遥

所谓连绵字,是指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的词语。连绵

字也叫联绵字,都是前人的叫法,其实是复合单纯词的一种,两个字合起来才表示一个词素。

连绵字从语音上讲,有如下四种类型。

(1)双声连绵字。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教材中的“倜傥”“忸怩”“造

次”“兹基”(锄头)“抑郁”,又如“蜘蛛”“仿佛”“参差”“流离”“踌躇”等。

(2)叠韵连绵字。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而不是韵母)相同。如教材中的''徘徊”"骰

毅”(发抖的样子)“逍遥”“须臾”“披靡”“辟易”。又如“蹉昵”“仓皇”“窈

窕”“莽苍”等。

(3)双声兼盘韵连绵字。即两个字声母相同,韵也相同。这种情况很少,如“辗转”。

(4)非双声叠韵连绵字。即声母不同,韵也不同的,教材中没有举此类的例子。如“芙

蓉“''浩荡”“滂沱”等。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连绵字是指古汉语范围内,因而所谓声母相同和韵相同,都是指古声母或

古韵。若按现代汉语,则“造次”“兹基逡巡”声母不同,“窈窕”韵不同,而古声母和

古韵则是相同的。关于古声母和古韵,第二册讲到“诗经”的韵部时再详细介绍。

总之,连绵字中以双声叠韵者为最多,非双声叠韵很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双声

叠韵会造成一种悦耳的感觉。

3、复合复音词(又称合成词)

(1)汉语中的双音词大部分经历了同义词临时组合阶段,因此最初词序可以颠

倒,并且古人常对这些一类同义词加以区分。(婚姻:妇家为婚,婿家为姻

饥馍: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瑾)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2)偏义复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偏指其中的一个意义要素,而另一个音

节所表示的词素只作为一种陪衬

从两个词素原来所具有的意义关系来看,有两种情况。

A.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

①昼夜勤作息,伶傅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③无羽毛以御寒暑。《列子•杨朱》

④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录》

⑤今天下三分,益州益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⑥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裱降于天。《唐且不辱君命》

上面几个例子中,“作息”只“作”有义,“异同”只“异”有义,“寒暑”只“寒”有义,

“死生”只“死”有义,整个词的意义偏在前。而“存亡”是“亡”有义,“休禳”只“漫'有义,

整个词的意义偏在后。

B、两个词素意义相关或相类

①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周易•系辞上》

②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

③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④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李渔《芙蕖》

⑤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⑥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后汉书•班超传》

上面几个例子,“风雨”“父母”“弟兄”“金鼓”“耳目"''园圃”均只后一个词素有意义

(古代战争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忠孝”只前一个词素有意(忠于君国,孝于父家,忠于

外,孝于内)。

(3)区分词还是短语的三个方面

A、看其结合后的整体意义发生变化没有(天下:大一统国家

小人:心理行为卑鄙之人)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B、看能不能从中插入其它的成份,不能插入成分,则是词,不是词组

C、使用频率。如果这两个词长期结合,不是临时的组合,那它们的组合就是一

个词的单位

三、同义词:

1、同义词不都是等义词,绝大多数是属于近义词

2、重要的是掌握一组同义词的差别:及物和不及物、客观与主观(言和语:言-

自动给别人说话,带事物的宾语;语:回答别人的话,带双宾语)

3、古今词义差别。穷和贫:穷-仕途坎坷不顺;贫-财产少

4、特指和泛指。禾:泛指和“谷”同义,特指和“粟”同义;货和贿:货-天然

物化;贿-人工制作

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汇和词义是不断发展的,古汉语词汇又以单音词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一词多义的现象,

如:

①逃亡。《陈涉起义》:“今亡亦死,举大义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出外。不在家《论语》:“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③失去,丢失。《韩非子》:“醉寐而亡其裘。”

④死亡。《韩非子》:“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⑤通“无”。贾谊《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义项,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纲,其他义项是目,

抓住本义,就可纲举目张。

一、词的本义

I、什么叫本义

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一般是词在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的反映的并有史料证

明的意义。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2、为什么要探求词的本义

①掌握本义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古书中词的意义,古书中不少词用的是本义。如《诗经豳风七

月》“九月叔苴”“塞向埋户”中的“叔”和“向”。

②掌握本义可以以简驭繁,理清词义的相互关系。如“理”

治玉f纹理一条理,规律一道理。

3、如何探求本义?

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并结合文献材料来证明。如:

行,象形。如“遵彼微行”(诗经)。

本,指事。如“伐木不自其本而复生”(国语)。

盥,会意。如“奉匝沃盥”(左传)。

造,形声。如“不幸有疾,不能造朝”(战国策)。

二、词的引申义

1、什么叫引申义

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如:

朝北窗户f朝着、对着

道路一途径一正当手段一规律,学说

2、引申义是怎样派生出来的?

①直接引申(辐射式引申)

引申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或者说以本义为中心,辐射状生出多个义项,而这些义项均与本义

有直接联系。

如:节(®)

符节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节制

木节

节操

竹节

关节

礼节

节气

节奏

②间接引申(链锁式引申)

从本义引申出引申义,再由引申义引伸出新的引申义,各引申义之间象链环一样一环扣一环,类

似链条状,如:

数飞f复习、练习f熟悉,通晓——习惯

经过

超过

过分

过错

责备

③综合式引申

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义交错在一起的引申。

三、词的假借义

1、什么叫假借义

由音同或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假借义产生的途经有两种:一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如:

莫一-►没有人

其一-►第三人物代词

笑一-►动作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一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如财通裁。

2、如何区分引申义和假借义

主要看它和本义有无联系,有联系的是引申义,没有联系的是假借义。

通^五:漠字的情造

一、六书名称由来

1、最早见于《周礼》,后再《汉书》、《周礼注》和《说文解字》都曾出现

2、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根据六书的理论对九千多个篆文进行了分析归类,使

六书成为我国古代文字学的一种理论体系

二、六书的内容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讪,日月是也”。记录的词一般都是表

示具体实物的名词(日、月、斤、行、按、经、文、豆、而、皿、弓、羽、自、

止、来、网、鸟、马、鱼等)。一半是独体的,体现的是具体的物象,没有表音

成分,是单纯的、具体的表意符号。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是用指事性的符号表

示一些不易用象形字直接描画的比较抽象、概括的事物,是象形字的一个发展

(四、刃、本、末、血、甘、中等)。真正的指事字很少,指事字具有独体(或

在独体字上添上指示性符号)、无表音成分的特点。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捅(挥),武信是也”。是将几个字组

合在一起,从中体现出一个新的意义(武、信、步、逐、祝、取、斗、戒等)。

最初的会意字其各构件所体现的是本义,用图形表示;后起的会意字,其各构件

所体现的则不一定是本义,可能是引申义。会意也是补救象形字局限性的一种造字

方法。它所记录的大都是一些代表抽象概念的词。会意字形体上是复合结构,所

表示的意义一般是几个单字组合在一起后所产生的新义,也没有表音成分。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

符两部分组合而成的。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方式(题、叔、修、岁、临等)。

形体上是复合结构,即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形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

形声字的读音。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直到目前为至,对转

注的解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没有任何一家的解释为学术界普遍接受,也就是

说转注究竟是怎样一种造字法,目前尚没有研究出结果。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令长是也”。不给新出现的词造字,

借用已有的同音字作为新词的书写符号,没有造字而解决了词的书写问题,这是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以不造字为造字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汉字造字法向表音方向发展的重要表现(令、

长、东、易、其、何等)。假借字和本字,只是读音相同,而意义上没有联系

二、形声字

形声字由于部件组成比较复杂,且占全部汉字的绝大多数,所以单独列出分析。

(一)形声字的结构分析(就意符与形符的位置)

1、形声字的一般结构

左形右声:钢、禄、皓、畔、桥

右形左声:鸭、功、畋、翔、魂

上形下声:竿、花、景、空、崇

下形上声:想、掌、烈、裂、膏

内形外声:辨、哀、闽、辫

外形内声:匮、闸、衮、街、园

上述六种结构中,左形右声最多,内形外声最少。有些意符,其位置比较固定,如“金”、

“示”“竹”等,“金”“示”在左右结构的汉字中全居左,“竹”在上下结构的汉字中基本

居上。由于思维定势的原因,人们一看到左边有“金”“示”,上边有“竹”,就“不假思索”

地认为是当然的意符,这种类推有时候会出错。如锦(从帛金声)、视(从见示声)、笃(从马

竹声)、问(从口门声)、到(从主刀声)、孟(从子皿声)等。

2、形声字的特殊结构

(1)声符或意符挤占一隅。

现代汉字被称为方块汉字,人们在刚学书写时往往画“田”字格,上面我们所讲的一般结构,其

声符和意符所占的位置是有定的,前四种一般是一半对一半,后一种是四周对中间,但有些形

声字的声符或意符却只占一隅。

如:徒(从是土声)、徒(从是止声)是声符居右上角,颖和颖(分别从禾和水,顷声)是

形符居左下角,修、脩、倏(分别从乡、肉、犬,攸声)是形符居右下角。

(2)省形和省声

省形即省去意符的一部分笔画,省声,即省去声符的一部分笔画。之所以省去一部分笔画,

有时仅仅是因为着书写简捷,有时则是为了书写的匀称,省形的如I:

星,从晶省,生声;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考,从老省,弓声;

釜,从金省,父声;

亭,从高省,丁声

例一仅仅是为了减少笔画,后三例则是为了书写的匀称,因为若不省就不但累赘,也不成方块

了。

省声的如:

星,从晶省,生声;

考,从老省,巧声;

釜,从金省,父声;

亭,从高省,丁声

例一仅仅是为了减少笔画,后三例则是为了书写的匀称,因为若不省就不但累赘,也不成方

块了。

省声的如:

秦,从禾,舂省声;童,从辛,重省声。

炊,从火,吹省声。

(二)形声字意符的表意功能

象形、指事、会意三者都是纯表意字(没有表音成分),其表意体现整个字形上,形声字的

表意却主要体现在意符上。

从理论上讲,形声字的意符与造字时的意义(我们不用“本义”这个术语,因为本义是与引申

义相对而言,换句话说,只有多义词才可讲本义,但有些词包括形声字表示者直到现在仍是单

义词,如鹅、马等)应该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从意义的清晰度看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意

符的意义与整个字的意义相同,这种情况比较少,如“趋”、“到”、“船”、“爹”、

“置中’等。第二个层次是意符的意义只是初始义的意义范畴,这种情况占了形声字的绝大多数,

以至于第一个层次可以忽略。如“鄙”的初始义与城邑有关,“过”的初始义与走路有关,“贼”

的初始义与干戈有关,“赖”的本义与钱财有关。第一种情况清晰度很强,第二种情况清晰度较

弱,只提示一个意义范围。尽管只提供一个范围,但好比外部贴了标签,给词义归了类,可以省

去很多麻烦,人们凭借外形可以在所提示的范围内猜测,而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字形与意义毫无联

系。

以上是就理论而言,实际上有时候从意符可能看不出与现有义的联系,或意符与初始义完全无

关。这两种情况教材中都讲到了,而且都各举了两个例子。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第一种情况是看不出意符与现有义有什么联系,举了“试”和“权”两个例子,通论(二)

讲过的“该”也如此。这可能是初始义已久,后来少用,文献上找不出例证。

第二种情况是意符与初始义无关,这主要是一些后起形声字,特别是为了分化词义而造的区别

字(本书叫古今字,下一节将讲到)。因为后起形声字所分担的有时是本义,有时是引申义,

有时是假借义,当分担的是本义如‘'孰一熟”、“队一坠”时,意符当然与初始义有联系,而

当分担的是引申义或假借义时,意符与初始义就不一定有联系了。教材中举了“隘一悬”和

“景一影”,后起形声字都是为引申义而造(隘本义为悬挂,引申为心上挂念;景本义为日光,

引申为阴影)。这里再举两个例子。

见一现。“出现”原来只作“见”,后来写义为“玉声”的“现”,“现”的意义是“玉

声”,而“见”的初始义是看见,与意符“玉”完全没有联系。

三、汉字的部首

上面我们从汉字结构的组合来对汉字进行了分析,因工具书的编排主要是按部首来编排的,

而学习古汉语离不开工具书,所以这里专门讲汉字的部首。

(-)部首与意符

部首与意符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部首的对象是所有汉字,而意符是与声符相对的,其对象只

是形声字(有人把组成会意字的可独立的部分也称意符,我们正采用这种说法)。所有的字

都可以归入某一部首,不管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还是形声字,而只有形声字才有意符。就

《说文解字》540个部首,有很大一部分从来没有作过意符,特别是较少的部首,如一、I、

、、1等;有些笔画多的部首也从来没有作过形声字的意符,如教材上所举的“髯"部。“苒”部

所统属的只有几个字,除“苒”外,还有“再”(从苒省),再(从爪苒省)都不是形声字,因

而也没有意符。

(二)文字学原则部首和检字法原则部首

自从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首创部首编排后,后代的工具书基本上都采用部首编排法,但同样是

部首编排法,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工具书中所归属的部首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文字学原则部首与一

般检字法原则部首差别更大。

所谓文字学原则部首,是指根据文字学原则即“六书”而确定的部首,所谓检字法原则部首,是

指根据书写习惯而确定的部首。文字学原则部首的具体操作原则是:象形字因为是独体字,整个字

作为部首,而不管其笔画多少;形声字一定以意符为部首,而不管在什么部位:指事字或以整

个字作部首,或以用作烘托的象形字作部首:会意字一般以会合成意的比较重要的部分作部首。

检字法原则部首是按照书写习惯,一般原操作原则是按照书写习惯取部首(上下结构,上可成

部首则取上,上不成部首则取下;左右结构,左可成部首则取左,左不成部首则取右;内外

结构,外可成部首则取外,外不成部首则取内。)

由于取部首的依据不同,所以同一个字,两种部首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相对

而言,一致的地方是主要的,如:

例字

木禾日目女贝皿竹衣(象形)

文字学部首

木禾日目女贝皿竹衣

检字学部首

木禾日目女贝皿竹衣

例字

—"二寸曰十血叉(指事)

“文”

一二寸曰十血叉

“检”

一二寸日十血叉

例字

冠计宦突涉好困析(会意)

L言4穴水女口木

E言…穴?女口木

例字

松茅恐简地空时宇奸(形声)

“文”

木叫।心竹土穴日…女

“检”

木什心竹土穴日…女

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不一致的如:

例字

燕象眉须行盾易兔册(象形)

缠处:李振义

“文,,燕象眉须行盾易兔册

“检,,廿勺目多彳厂日勺J

例字

“文”木

“检”J刀

)

曹崇甜寇雀负看相牧(会意)

~一廿与隹贝目月支

“文”车不日又出

广什舌>小刀手木牛

“检”广ft古

例字

锦问视徒冯和旗纂佞(形声)

“文”帛口见

马口认系女

禾方竹彳

“检”专门才'彳*

例字心膏赢(形声)

修腾刖翔欣碧贼

欠石戈肉贝

“文”多马刀羽

“检”彳月月羊斤比贝图泊卜口乎是唯一的表意文字的特点‘3

本节…字的构七的盘篇需总烧喘睛嚅:黑

或分析其臂意图黑构:普翼学了这一「黑黑可瞿黑字:从音从十,

黑粒徒:二字,从起土声;行是象形字’

《说文》:“乐竟为一章"°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

一、古今字

1、古今字指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同一意义。

2、形成原因:

(1)同音假借

A、为本来意义造字:本字的意义,造一个字来代替(西可妻、其-箕、2耻鬣、采

湛)

B、为假借义造字:假借的意义,造一个字来代替(辟-避[躲避]、1号[开辟]、嬖

[宠爱]、僻[偏僻]、譬[譬如])

(2)同源分化(词义引申过程中出现的新字)

A、为本义造字:奉-捧、益-溢

B、为引申义造字:禽-擒、腐-嘱、取-娶、竟-境

3、在古今字中,今字多为形声字,并且以古字做声旁

二、异体字

1、异体字是指音义皆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2、异体字出现原因:

(1)造字法不同,主要是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差异(会意-形声:金-野,岳-嶷,

岩-搬,灾、灾-栽,泪7戾)

(2)同是形声字

A、形旁不同:歌-需,tk-m,噪-默,溪-谿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B、声旁不同:啖-喑,蚓-螭,杯-梧,勘

C、形旁、声旁均不同:想,剩-朦,跳-跨,禳-髅

D、形旁、声旁相同,但偏旁位置不同:期-普,感-憾,狸-裹,群-搴,峰-茎

3、有些汉字在意义上虽有相同部分但不符合异体字的条件,因而不能构成异体字的关系(如游

和避,“游”除了有“游”的1游玩;2交际;3流动;4放纵的意思外,还有“在水上漂

浮,游泳”的意思)

三、通假字

1、通假字是汉字使用过程中一种同音假借的情况。指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的假借,本

来有表示某音一的字形,但书写时由于各种原因写成了别的同音字,这种情况我们称为通

假字。通假字中本来的汉字叫本字,被借用的汉字叫借字。通假字的要求是本字和借字之

间必须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

2、实例: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二者音相同。

(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通“馈”,二者读音相近。

(3)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惠,通“慧”,二者读音相同。

四、繁简字

1、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所谓繁体和简体是就同一个字构形时所使用的笔画多

少相对而言。笔画多者为繁体,笔画少者为简体。汉字简化过程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

容:一是简化字形,二是削减常用字的字数。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2、汉字简化主要方法:

(1)使用古体字:探-采,霎-云,拾-舍,氧-气

(2)使用古代异体字或俗体字:橙-礼,程-赶,辗-无,粢-弃

(3)省简一些部分:磬-声,薮广,来-飞,檄-标

(4)同音替代:醮-丑,黑-几,彼-后,绘-余

(5)草害楷化:帕办,善-书,晕-学,束-东

(6)符号替代:鸡,噗-叹,郡-邓,道-这,树-树

(7)新造字:速-远,熊-态,熬-认,神-补,藕-窃,矍-室

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概述: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有定类,类有定职”

“一定的语言环境”和“临时改变”是理解的关键

名词作动词

动词作名词

一般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动词使动

使动

形容词使动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特殊活用

名词使动

意动

形容词意动

名词意动

(附一一名词、动词作状语)

一、词类的一般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

这种情况在一般活用中最为常见,不但普通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

例如:

(1)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2)虞不腊矣。《宫之奇谏假道》

(3)不介马而驰之。《齐晋簟之战》

(4)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赵威后问齐使》

(5)天帝使我长百兽。《江乙对荆宣王》

(6)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7)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许行》

(8)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许行》

(9)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

上述十例中,前八例为普通名词用作动词,后二例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例(1)“隧”译

为“挖遂道”,例(2)“腊”译为“举行腊礼”,例(3)“介”译为“

给马披上铠甲”,例(4)“臣”译为“称臣”,例(5)“长”译为“做……首领”,例(6)

“路”译为“在路上奔波”,例(7)“侯”译为“当诸侯”,例(8)“踵”译为“脚后跟

一迈进”,例(9)“西”译为“向西进发”,例(10)“前”译为“往前挪动”。一般说

来,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在翻译时往往依托原来的名词加以扩展。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二)动词活用为名词

这种情况不是很常见,例如:

(1)赐我先君履一一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齐桓公伐楚》

(2)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宫之奇谏假道》

(3)问其名居,不告而退。《晋灵公不君》

(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5)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陈仲子》

例(1)的“履”指征伐的范围,例(2)的“戮”的对象,例(3)的“居”指住址,例(4)

的“生”“死”指“生者”“死者”,例(5)的“闻”“见”提听觉、视觉。

(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例如: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2)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赵威后问齐使》

(3)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5)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

(6)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8)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

例(1)的“远”指远方国家,例(2)的“困穷”指困穷之人,例(3)的''善”"劳”指

善事和劳苦的事,例(4)的“故”“新”指旧知识新知识,例(5)的“贤”“善”指贤者、

善者,例(6)的“小”“大”指羊和牛,例(7)的“老”“幼”指年老者和幼儿,例(8)

的“肥甘”“轻暖”指肥甘的食物和轻暖的衣服。形容词用作名词,实际上是以定语代中心词,

因为它表达起来比较简练,故最适用于成语之中。如从古书上凝固而成的“披坚执锐”、“温故知

新”,新造的“忆苦思甜”、“挑肥拣瘦”等。

(四)形容活用为动词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1)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2)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到列传》

(3)数月,汉兵至边,匈奴亦远塞,汉兵亦罢。《汉书匈奴传》

例(1)的“善”意为要好,例(2)的“短”意为说坏话,例(3)的“远”意为“远离”。

(师古注一一远,离也,音于万反。)由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比较少见,其含义又不是显性

的,所以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二、特殊活用之-----使动用法

特殊活用是与一般活用相对而言的,特殊活用和一般活用都是我们杜撰出来的名称。特殊活用

包括使动和意动两种情况。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在现代汉语里,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内容一般要用兼

语的形式来表达。例如:

(1)狼的叫声使他十分惊慌。

(2)让它更丰满一些。

古代汉语里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内容也有用兼语形式来表达的,例如:

(3)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

(4)齐使田忌将而往。《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但是这种兼语式结构非常罕见,尤其是上古汉语更是如此,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内容在古汉语

中一般是采用动宾结构的形式。例如:

(5)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上述例(3)“天不能贫”可以算作“天不能贫之”的省略,也是采用的动宾结构而非兼语

结构的形式。

古汉语的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用作使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

语所代表的人事物施行这个动作,换句话说,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来的,而是使

宾语发出来的。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二者都能用于使动,而以不及物动词最为常

见。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当它后面有名词或者代词,形成“不及物动词+名词(或代词)”的

句式时,这个动词就用作使动,并与后面的名词或代词组成了特殊的动宾关系。例如:

(1)重为之礼而归之。《楚归晋知禁》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4)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例(1)“归之”意为“让他回去”,例(2)“进之""退之''意为"促使他前进”“让他

有所收敛”,例(3)“动心”意为“使心惊动”,例(4)“来之”意为“让他们来归顺”。

以上是带宾语的。有时候可以不带宾语,一般是由于上面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已经出现而省

略。如:

(5)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而不能鸣也。苏轼《石钟ft记》

(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例(5)的“鸣”是使之响,例(6)的“走”是让它逃跑。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以带宾语,带上宾语后既可能是一般的动宾结构,也可能是特殊的即表示使

动意义的动宾结构。换句话说,同样的“及物动词+宾语”这个形容可以表示两种不同的意

义。比如:

(1)浑邪王率众降汉。《汉书张骞传》

(2)贼以刃胁降张巡。

(3)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汉书张骞传》

(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5)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鲁仲连义不帝秦》

(6)武丁朝诸侯。《夫子当路于齐》

(7)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韩非列传》

(8)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论语阳货》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编辑:李振龙

上述四组,前一个都是一般动宾,后一个为使动式动宾,二者主客完全颠倒,意义也大不一样。

如第一组例(1)是浑邪王投降汉朝,例(2)不是贼投降张巡,而是贼迫使张巡投降。同样为动

词谓语“降”,前一个是主语施行这个行作,而后一个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这个动作。其余类推。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还可带双宾语,其中一个为人,一个为事物,形成“及物动词+人的

宾语+事物的宾语”这种格式,其含义是使人的宾语怎么样。这种带双宾语的使动用法,在

理解上会造成一定的困难,不过出现得并不多。例如:

(9)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10)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1)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赤壁之战》

例(9)的“生民心”意为使民生心,“民”为人的宾语;例(10)的“负秦曲”意为使秦

负理亏的责任,“秦”为人的宾语;“失孤望”意为使孤(我)失望,“孤”为人的宾语。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的使动也跟动词使动一样常见。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并不具有这个形容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

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换句话说,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不是描写主语的而是描写宾语

的。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不带宾的句子是描写性的,属描写句,带上宾语之后形容词具有动词

的性质,也变为叙述句了。例如: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