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通许县丽星2021-2022学年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通许县丽星2021-2022学年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通许县丽星2021-2022学年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通许县丽星2021-2022学年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通许县丽星2021-2022学年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

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

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直抒内心痛别之情。

D.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干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情感表现极有层次。

2.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区块链技术是伴随加密数字货币逐渐兴起的一种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以块链结构存储

数据,使用密码学原理保证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数据存储受到互联网多方用户共同维护和监督,具有去中心化、透

明公开、数据不可修改等显著优点。区块链技术通过在网络中速立点对点之间可靠的信任,去除价值传递过程中介的

干扰,既公开信息又保护隐私,既共同决策又保护个体权益,为实现共享经济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有望支撑实现

共享交通、共享教育、共享住房、共享能源等多个共享经济场景,是实现共享经济的一种非常理想的解决方案。

数据公开透明,为共享经济提供信用保障。区块链本身即为一个大型海量数据库,记录在链上的所有数据和信息

都是公开透明的,任何节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区块链平台进行信息查询。任何第三方机构无法将记录在区块链上的

已有信息进行修改或撤销,从而便于公众监督和审计。这种体现为“公正性”的技术优势,使得区块链技术在金融、

选举、保险、知识产权、慈善公益等领域都具有广泛深入的应用价值。具体到共享经济当中,能够为以用户体验为核

心的信用体系提供保障。

笔者认为,随着区块链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合约将有望成为未来共享经济在具体应用场景的一种标准化解

决方案。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18日)

材料二:由于区块链技术涉及对大量数据在线上的采集、部署和处理,以及其在金融、政务等信息敏感部门未来

大规模应用的前景,信息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特别在两个角度值得高度重视。

首先,伴随区块链技术为更多人熟悉,不法分子正通过所谓的“数字货币”脱离金融监管进行非法的传销、洗钱

等活动,损害个人经济利益,并对金融安全产生影响。而在《区块链数据追溯技术白皮书》中,北京链安提出了包括

对链上数字资产在内的数据进行追溯跟踪的成熟技术,动态跟踪数字资产走向,及时发现非法活动。

其次,伴随区块链技术在更多行业的应用,个人用户也需栗通过以手机App为代表的C端应用进行相关服务的使

用。而在这些场景中,很可能接触大量涉及个人隐私、资产的链上数据,而个人用户安全意识相对企业更为有限,一

旦这个环节被黑客等不法分子利用,也将严重威胁相关区块链系统的信息安全。而在《区块链移动端安全调查报告》,

北京链安正分析和展示了当前区块链移动端软件的安全现状,并提出了其中的典型问题和安全方面的建议,希望对行

业在安全建设方面有所裨益。

(摘编自凤凰网《北京链安发布区块链数据追溯技术白皮书和区块链移动端安全调查报告》)

材料三:

注:图中“E”表示预测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材料四:供应链行业往往涉及到诸多实体,包括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这些实体之间存在大量复杂的协作和

沟通。传统模式下,不同实体各自保存各自的供应链信息,严重缺乏透明度,造成了较高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而

且一旦出现问题(冒领、货物假冒等)难以追查和处理。

通过区块链各方可以获得一个透明可靠的统一信息平台,可以实时查看状态,降低物流成本,追溯物品的生产和

运送整个过程,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当发生纠纷时,举证和追查也变得更加清晰和容易。

(摘编自《区块链技术指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新的基础架构和计算范式,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公开、数据不可修改等优点,为实现共享经

济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可以广泛的运用到共享经济的各个领域。

B.区块链技术通过在网络中建立点对点之间可靠的信任,去除价值传递过程中介的干扰,记录数据和信息公开透明,

并且不可修改或撤销,便于监督和审计,因此具有绝对的安全性。

C.中国区块链技术收入增长率在经历了2016年、2017年、2018年的高速增长后,于2019年达到高峰。到2020年其

增长率虽然可能骤然减缓,但收入仍然大幅增长。

D.区块链可以为各方搭建一个透明可靠、信息统一的平台,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协作和沟通,能解决传统

供应链中的冒领、货物假冒等问题。

2.区块链技术不能解决的一项是

A.银行业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轻易获取客户的信用记录,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而不需要线下调查。

B.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更容易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创作,生产更多天才的艺术作品。

C.房地产行业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每个人在参与房地产面临的各种问题,包括命名过程,土地登记,代理中介

等。

D.只要保险公司将日常运营流程搬到区块链上,监管机构就可以实时的观察到保险公司的全部业务动向。

3.结合材料,归纳概括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坚持中西医并重,需要中西医“一碗水端平”。近百年来,“中医太落后”“中医不科学”等之声

-中医与西医治疗理念不同,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其实,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各有侧重,没有

必要分高低、论长短。人类健康的星空,需要中西医联手点亮。

实现中西医并重,需要加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综合改革强调的不是一招一式,而是系统性、集成

式改革,以“”带动“万马奔腾”,以一域服务全局,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制度。

全面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关键是坚定文化自信,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

,提升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中医药这块古老的瑰宝重

焕光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质疑不绝于耳一马当先融合B.置疑不绝于耳首当其冲融汇

C.质疑不绝如缕一马当先融合D.置疑不绝如缕首当其冲融汇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医重整体,善用“利矛”,更关注“病的人”;西医重局部,善用“坚盾”,更关注“人的病”

B.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更关注“人的病”;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更关注“病的人”

C.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更关注“病的人”;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更关注“人的病”

D.中医重整体,善用“利矛”,更关注“人的病”;西医重局部,善用“坚盾”,更关注“病的人”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打造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体系,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中医药这块古老的瑰宝重焕光彩。

B.打造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体系,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这块中医药古老的瑰宝重焕光彩。

C.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体系,让中医药这块古老的瑰宝重焕光彩。

D.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体系,让这块中医药古老的瑰宝重焕光彩。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

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印度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

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在中华

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

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

期的影响。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

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

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

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

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

的否定。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

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

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的现象可谓俯拾即是。即以

龚自珍为例,便有相当精辟的识见。稍后的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道: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

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19世纪中后叶活跃在中国思想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春、薛福成进而

到康有为、梁启超继之到孙中山、章太炎,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

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一条思维路向。

20世纪以降,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轨道上突飞猛

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刻的现代化转型。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

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矛盾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城”。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

面,单就人与人的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来社会的失衡和人

的异化,物欲主义的泛滥、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显示了个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

的危险趋向。

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元典精神可以给予我们以启示。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

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

新意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识、守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会成为现代人克服“现代病”的

良药。这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这

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

B.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

C.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D.工业文明利弊参半,只有走上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道路才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峻思考。

B.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C.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

D.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找解决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该民族的社会与生活之中。

B.元典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摒弃实证亲近哲理,具有开放的气度和终极关怀的胸襟。

C.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至“返其初”的现象深刻影响了近代文明的进

程。

D.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自中华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

之路。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暑旱苦热

(宋)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羯,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注:“昆仑”及后文的“蓬莱”,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山。

1.首联中的“屠”字的意思是,表达了诗人对暑热的之情。

2.这首诗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讲话中曾引用了梁启超先生的名言:“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

也。”这句话,对我们青年人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启示:认识责任,是成人的前提条件;承担责任,才能真正成人。

请以“成人之始与终”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歌曲《我的祖国》中有这样的歌词: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请以“祖国风光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子的力量(节选)

梁晓声

当然,种子在未撞触到土壤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力量可言的。尤其,种子仅仅是一粒或几粒的时候,简直那么的

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那么的不起眼,谁会将一粒或几粒种子的有无当成一回事呢?

我们吃的粮食,诸如大米、小米、包谷、高粱……皆属农作物的种子;桃和杏的核儿,是果树的种子;柳树的种

子裹在柳絮里,榆树的种子夹在榆钱儿里;榛树的种子就是我们吃的榛子,松树的种子就是我们吃的松子……都是常

识。

据说,地球上的动物,包括人和家畜禽类在内,哺乳类大约四五千种之多;仅蛇的种类就有两千种以上;鸟类一

万五千余种;鱼类三百种以上。虫类是生物史最多的。草虫之类的原生虫类一万五千余种;毛虫之类四千余种;章鱼、

墨鱼、文蛤等软体动物近十万种;虾和螃蟹等甲壳类节肢动物估计两万种左右;而我们常见的蜘蛛竟也有三万余种;

蝴蝶的种类同样惊人的多……

那么植物究竟有多少种呢?分纲别类地一统计,想必其数字之大,也是足以令我们咋舌的吧?想必,有多少类植

物,就应该有多少类植物的种子吧?

而我见过,并且能说出的种子,才二十几种。比我能连绰号说出的《水浒》人物还少半数。

像许多人一样,我对种子发生兴趣,首先由于它们的奇妙。比如蒲公英的种子居然能乘“伞”飞行;比如某些植

物的种带刺,是为了免得被鸟儿吃光,使种类的延续受影响;而某类披绒的种子,又是为了容易随风飘到更远处,占

据新的“领地”……关于种子的许多奇妙特点,听植物学家们细细道来,肯定是非常有趣的。

我对种子发生兴趣的第二方面,是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它们怎么那么善于生存呢?被鸟啄食下去了,被食草类动

物吞食下去了,经过鸟兽的消化系统,随粪排出,相当一部分种子,居然仍是种子。只要落地,只要与土壤接触,只

要是在春季,它们就“抓住机遇”,克服种种条件的恶劣性,生长为这样或那样的植物。

我是知青时,曾见过最为奇异的由种子变成树木的事。某年扑灭山火后,我们一些知青徒步返连。正行间,一名

知青指着一棵老松嘎:

“怎么会那样!怎么会那样!”一众人驻足看时,见一株枯死了的老松的秃枝,遒劲地托举着一个圆桌面大的巢,

显然是鹰巢无异。那老松生长在山崖上,那鹰巢中,居然生长着一株柳树,树干碗口般粗,三米余高。如发的柳丝,

繁茂倒垂,形成帷盖,罩着鹰巢。想那巢中即或有些微土壤,又怎么能维持一棵碗口般粗的柳树的根的拱扎呢?众人

再细看时,却见那柳树的根是裸露的一粗粗细细地从巢中破围而出,似数不清的指,牢牢抓住巢的四周。并且,延长

下来,盘绕着枯死了的老松的干。柳树裸露的根,将柳树本身,将鹰巢,将老松,三位一体紧紧编结在一起。使那巢

看去非常的安全,不怕风吹雨打...

一粒种子,怎么会到鹰巢里去了呢?又怎么居然会长成碗口般粗的柳树呢?种子在巢中变成一棵嫩树苗后,老鹰

和雏鹰,怎么竟没啄断它呢?

种子,它在大自然中创造了多么不可思议的现象啊!

我领教种子的力量,就是这以后的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大宿舍内的砖地,中央隆了起来。且在夏季里越隆越高。一天,我这名知青班长动员说:“咱们把砖

全都扒起来,将转下的地铲平后再铺上吧!”于是说干就干,砖扒起后发现,砖下嫩嫩的密密的,是生长着的麦芽!

原来这老房子成为宿舍前,曾是麦种仓库。落在地上的种子,未被清扫便铺上了砖。对于每年收获几十万斤近百万吨

麦子的人们,屋地的一层麦粒,谁会格外在惜呢?而正是那一层小小的,不起眼的麦种,不但在砖下发芽生长,而且

将我们天天踩在上面的砖一块块顶得高高隆起,比周围的转高出半尺左右……

第二件事是有位老职工回原籍探家,请我住到他家替他看家。那是在春季,刚下过几场雨。他家灶间漏雨,雨滴

顺墙淌入了一口粗糙的木箱里。我知那木箱里只不过装了满满一箱喂鸡喂猪的麦子,殊不在意。十几天后的深夜,一

声闷响,如土地雷爆炸,将我从梦中惊醒。骇然奔入灶间,但见那木箱被散散了几块板,箱盖也被敲开,压在箱盖上

的,腌咸菜用的几块氏缸石滚落地上,膨胀芥旦发出了长芽的麦子泻出箱外,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

于是我始信老人们的经验说法一谁如果打算生一缸豆芽,其实只泡半缸豆子足矣。万勿盖了缸盖,并在盖上压石

头。谁如果不信这经验,膨胀的豆子鼓裂谁家的缸,是必然的。

我们兵团大面积耕种的经验是一种子入土,三天内须用拖拉机拉着石碾碾一遍,叫“镇压”。未经“镇压”的麦

种,长势不旺。

人心也可视为一片土。

因而有词叫“心地”,或“心田”。

在这样那样的情况下,有这样那样的种子,或由我们自己,或由别人们,一粒粒播下在我们的“心地”里了。可

能是不经意间播下的,也可能是在我们自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情况下播下的。那种子可能是爱,也可能是恨;可能

是善良的,也可能是憎恨的,甚至可能是邪恶的。比如强烈的贪婪和嫉妒,比如极端的自私和可怕的报复的种子……

播在“心地”里的一切的种子,皆会发芽、生长。它们的生长皆会形成一种力量。那力量必如麦种隆起铺地砖一

样,使我们“心地”不平。甚至,会像发茅的麦种鼓破木箱,发芽的豆子鼓裂缸体一样,使人心遭到破坏。

唯一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时时对于丑恶的邪恶的种子怀有恐惧之心。因为人当明白,丑陋的邪恶的种子一旦入了

“心地”,而不及时从“心地”间掘除了,对于人心构成的危险是如癌细胞一样的。

首先是,人自己不要往“心地”里种下坏的种子;其次是,别人如果将一粒坏的种播在我们心里了,那我们就得

赶紧操起我们理性的锄了……

“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一古人在理之言也。

1.联系上下文,分析首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

3.“种子的力量”,结合文本,你能梳理出文章中提到的植物种子的几种力量吗?

4.文章“土壤”转到“心地”,你对“心地”有着怎样的理解与思考?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

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

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

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

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

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

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

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

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

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

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

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

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

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

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

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

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

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

于上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

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

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

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

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

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周人认为,修德与刑罚实为一事之两面。然而,这种对刑德关系的思考却长期被后人曲解。《论语•为政》载孔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的本意并不是将刑与德彼此对

立,而主要是强调单独用政、用刑的弊害。但后人误解孔子的原义,将刑与德对立起来,认为德为贤人君子所修,而

刑则专为庶民小人而设。这种误解混淆了古人立刑的初衷,不符合西周刑德思想的本义。

②西周金文所提供的刑罚史料虽然极不系统,但仍可从中看出周人对于用刑的思考。比如,西周牌画铭日:“汝

敢以乃师讼,汝尚忒先誓……宜鞭汝千,魔副汝。”意思是说,牧牛违背先前所立的誓言,对其处以鞭刑一千,并施

以墨刑。再如,矢人盘铭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实余有散氏心贼,则鞭千罚千,传弃出……我既付散氏隰田、

庄田,余有爽变,鞭千罚千。”意思是说,散氏向矢交付田地必先从耕田的农具开始,后又交付田地,两事皆立誓,

如有贼心不诚,则受鞭刑一千,罚金一千,或流放逐远。这些史料记述了西周刑罚的一些真实情况:受刑者之所以受

刑,是因其缺乏诚信的失德行为。这清楚地表明,西周刑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对失行者的惩罚,而是重在对失德行

为的约束。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已是不言自明的问题。但刑罚的重点如果仅仅在于禁暴惩恶,而不能戒其未发,其

局限性就非常明显。因此,西周刑罚思考的重点首先在于以刑罚约束失德行为。德之不失,又岂可失行。这表明,周

人早已懂得,崇尚道德、维护诚信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③西周金文史料表明,西周刑德思想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以刑辅德。因为修德并不完全依赖于人的自觉自律,一旦

人不能自觉修德而有所背失,借刑罚以正之就成为修德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换言之,道德的丧失不能仅靠说教加以

匡正,而必须借助刑罚,这体现了西周对刑德关系的基本思考。《礼记•乐记》目:“刑以防之。”即以刑罚作为防范

道德丧失的手段。周人刑罚的目的是将其作为德行推广的辅助,而信为德之本,失信也就是失德,所以对于失信的行

为必然处以刑罚。西周的文治不仅在于礼乐严整,更在于全社会崇德修信的风尚。这使诚信成为周人道德的核心思想,

失信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西周社会实行以刑辅德,不仅反映了周人对于诚信之德的重视,而且也符合后来儒家的主

张。《论语•为政》载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就,小车无机,其何以行之哉?”车不能行自然是无

用之物;人而不信,纵有他才,也是无用之人。周人对于诚信的推崇,由此可见一斑

④西周社会对道德尤其是诚信的重视意味着失德失信同失行一样难逃刑律的惩罚。西周刑罚的首要作用即在于辅

德,这是西周刑德思想的根本。毫无疑问,杀人越货的危害是巨大的,但德行的丧失、心灵的污染所造成的社会危害

决不可言轻,因为它会使世道人心涣散而产生动荡。西周社会距今已有3000年,时间虽久远,但古人的思想并不遥远,

其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值得今天借鉴。深入研究西周以刑辅德思想,不仅有利于了解中国古代法制史,而且对于今天推

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节选自冯时《西周以刑辅德思想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人将孔子所说的刑与德对立起来,混淆了古人立刑的初衷,这不符合西周刑德思想的本义。

B.西周金文所提供刑罚史料虽然极不系统,但足够说明西周刑罚思考的重点仅仅在于以刑罚约束失德行为。

C.以刑辅德之所以是西周刑德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因为道德的丧失不能仅靠说教加以匡正,而必须惜助刑罚。

D.腾画铭、矢人盘铭的记录反映了西周刑罚的真实情况,受刑者受刑的原因是缺乏诚信的失德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作者《论语.为政》中的话,论述后人曲解了修德与刑罚是一件事情的两面,不符合西周刑德思想的本

义。

B.第二段作者重点信西周金文的刑罚史料,论述了周人早已懂得崇尚道德,维护诚信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C.第三段作者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论述了以刑辅德是西周刑德思想很重要的内容。

D.全文重点论述周人刑德思想对今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对失信之人处以刑罚,让失信者付出高昂的代价,表明西周人对于诚信的重视,这与后来儒家的主张并不相

符。

B.从孔子说的车不能行就是无用之物,人而无信就是无用之人,可见西周社会对于以刑辅德的高度重视。

C.西周刑罚的根本就是辅德,其思想的合理因素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社会中借鉴。

D.西周刑罚的重点仅能禁暴惩恶,却不能戒其未发,说明西周刑罚是有明显的局限性的。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在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日“不闻”。乃召师涓目:“吾闻鼓琴

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日:“诺。”因端坐接琴,听而写之。明日,日:“臣得

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日:“习矣。”即去冬晋,见晋平公。平公量酒

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日:“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口:“可。”即令师涓坐师旷⑴旁,援琴鼓之。未

终,师旷抚浜止之日:“此亡国之声也,不可听。”平公日:“何道出?”师旷日:“师延⑵所作也。与纣西靡靡之

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日:“寡人所好者音也,

愿遂闻之。”师涓鼓而终之。

平公日:“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日:“有。”平公目:“可得闻乎?”师旷日:“君德义薄,不可以听之。”

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

鸣,舒翼而舞。

平公大喜,起而为师旷事。反坐,问日:“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日:“有。昔者黄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义簿,

不足以听之,听之将败。”平公日:“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

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听者或吉或凶。夫乐不可妄兴也。

太史公日: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

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

羽动肾而和正智。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

(取材于《史记•乐书》)

注释:(1)师旷:晋国乐师。盲人,善于弹琴,尤善辨音。(2)师延:商纣时乐师。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端坐援琴援:持,取

B.起而为师旷寿寿:敬酒

C.昔者黄帝以大合鬼神合:使……会聚

D.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异: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与纣为靡靡之乐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师旷抚而止之曰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下以变化黎庶也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濮水之上舍到了濮水流域的上等馆舍中

B.先闻此声者国削最先听到这种乐曲的人,他的国家一定衰亡

C.援琴而鼓之取过琴弹奏起来

D.夫乐不可妄兴也可见音乐是不能随便演奏的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濮水“新声”是亡国之音,在众人都听不到的情况下,而让卫灵公首先听到,这是因为卫灵公是一个更懂得欣赏

音乐的人。

B.师旷鼓琴招来黑鹤翔集,说明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对于缺少德行的人来说,音乐强大的感染力只能使他们沉

湎于声色享受。

C.师旷为晋平公演奏黄帝曾用过的乐曲而使晋国遭受了灾祸。由此可见,乐官根据听者德行的厚薄来确定演奏什么

音乐是正确的。

D.从音乐作用的对象上看:人有脾肺肝心肾五脏,乐有宫商角徵羽五声,五声分别作用于五脏,就会表现为圣义仁

礼智五德。

5.孔子认为“政者,正也”,即为政者要行为端正,请结合本文内容概括晋平公不够“正”的表现。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仁基,宇德本,河东人也。仁基少骁武,便弓马。平陈之役,以亲卫从征,先登陷阵,拜仪同,赐物千段。以

本官领汉王谅府亲信。谅反,仁基苦谏见囚。谅败,超拜护军。后改投武贲郎将,从将军李景讨叛蛮向思多于黔安,

以功进银青光禄大夫。击破吐谷浑,加授金紫光裱大夫。斩获寇掠妹羯,拜左光禄大夫。从征高丽,进位考承木木。

李密据洛口,帝令仁基为河南道讨捕大使,据武牢拒密。仁基见强寇在前,士卒劳弊,所得军资,即用分赏。监

军野生萧怀静止之,众咸怒怀静。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欲有奏劾。仁基惧,杀怀静,以其众归密。密以为河东郡公。

其子行俨,骁勇善战。密复以为绛郡公,甚相委昵。

王世充以东都食尽,悉众谐偃师,求决战。密与诸将计。仁基日:“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

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通东都。世充却还,我且按甲。世充重出,我又逼之。如此,则我有余力,彼劳奔命。兵法

所谓彼出我归,彼归我出,教战以疲之,多方以误之者也。“密目:“公知其一,不知其二。东都兵马有三不可当:器

械精一也,决计而来二也,食尽求斗三也。我按兵蓄力以观其弊,彼求斗不得,欲走无路。不过十日,世充之首可悬

于麾下。”单雄信等诸将轻世充,皆请战。仁基苦争不得。密难违诸将言,战遂大败。仁基为世充所虏。世充以仁基

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及僭草苫,署仁基为礼部尚书,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行俨每战,所当皆披靡,

号万人敌。世充惮其威名,颇加猜防。仁基知之,甚不自安,遂与世充所署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

烝崔德本等谋。令陈谦于上食之际,持匕首劫世充,行俨以兵应之。事定,然后辅越王侗。事临发,将军张童儿告之,

俱为世充所杀。

(节选自《北史•卷三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B.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C.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D.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禄大夫,汉武帝时置,掌顾问应对,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

银青光禄大夫。唐、宋以后用作散官文阶之号

B.御史,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C.僭尊号,即继承皇帝封号,文中指的是王世充即位为皇帝。

D.丞,秦汉以后用作官名,一般是各级长官的副职,如大理寺丞、府丞、县丞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仁基年青时就骁勇骑马射箭,在平定南陈的时候,冲锋在前,初立功绩。后来成了汉王杨谅的亲信,杨谅谋反,

他苦威武,擅长劝不听,反被囚禁

B.李密造反,皇帝命裴仁基讨伐,后因人陷害,他投降李密,得到李密的重用。

C.王世充因为东都洛阳粮食不足,寻求与李密决战,裴仁基献疲敌之计,李密因害怕不出,裴仁基积极请战,最后

兵败被俘,又投降了王世充。

D.裴仁基一生骁勇善战,有谋略,但一直遇主不明,自己也对人不忠,反反复复,最后事败被杀,令人叹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欲有奏劾。仁基惧,杀怀静,以其众归密。

(2)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今社会,人们多谈财富,谈出名,谈幸福,谈旅游,谈美食,谈明星八卦,却很少谈及劳动。但许多了不起的

人物都曾谈及劳动:

・劳动创造价值。(在理想状态下)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马克思

•劳动,支撑着文明与进步的结构及其辉煌的穹隆。——英格索尔

・劳作是最可靠的财富。——拉•封丹

•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李大钊

・无论政治家还是艺术家,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才有可能把握住社会生活历史进程的主流,才能使自

己所从事的工作具有真正的价值。——路遥

・我很需要钱,但不是自己劳动赚来的钱,我不能要。---位把捡到的两万元钱交还给失主的环卫工人。

对于劳动,你有怎样的体验或见解?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脱离材

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套作,不抄袭。

参考答案

1、1.C

2.⑴夜深风静扶醉欲归时,夜景如画: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璃);⑵词人以明澈、温静的江月,

象征述古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二人友情的纯洁深挚;⑶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

依惜别的深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

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

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C项,“直

抒内心痛别之情”表述错误,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杜牧在他的著名的《扬州》诗

中写道:“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离思是一种

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

出心境,离怀别思表现含蓄蕴藉,并非直抒胸臆。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鉴赏分析能力。考生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全诗,结合作者和创作背景

考虑分析,从内容、手法,情感效果等角度综合考虑。诗歌最后两句是“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

景。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

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

挚。这首词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现了陈襄留恋钱塘之意和佐僚们的友情,

上片写揽景兴怀,下片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从艺术特色方面来看,全诗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

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

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

考生只要认真研读诗歌的文本,然后和选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即可。

2、1.B

2.B

3.①为实现共享经济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为实现共享经济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②能够形成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

信用体系提供保障;③促进智能合约在未来共享经济中的运用;④加强供应链各实体间的协调和沟通。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

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项,“因此具有绝对的安全性”错误,说法太绝对,原文“伴随区块链技术为更多人熟悉,不法分子正通过所谓的

'数字货币’脱离金融监管进行非法的传销、洗钱等活动,损害个人经济利益,并对金融安全产生影响而在这些

场景中,很可能接触大量涉及个人隐私、资产的链上数据,而个人用户安全意识相对企业更为有限,一旦这个环节被

黑客等不法分子利用,也将严重威胁相关区块链系统的信息安全”,可知区块链技术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

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

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B项,“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更容易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创作,生产更多天才的艺术作品”错误,原文“区

块链技术是伴随加密数字货币逐渐兴起的一种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以块链结构存储数据,使用密码

学原理保证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数据存储受到互联网多方用户共同维护和监督,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公开、数据不

可修改等显著优点”,区块链技术主要是数据方面的技术,而艺术家们光靠数据是不能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创作和生产

更多天才的艺术作品的,而要靠自身的创作,区块链技术的这些特征无助于艺术家的个性化创作。

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归纳、筛选、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

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原文“区块链技术通过在网络中建立点对点之间可靠的信任,去除价值传递过程中介的干扰,

既公开信息又保护隐私,既共同决策又保护个体权益,为实现共享经济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有望支撑实现共享交

通、共享教育、共享住房、共享能源等多个共享经济场景,是实现共享经济的一种非常理想的解决方案”,可以概括

成为实现共享经济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实现共享经济的一种非常理想的解决方案;“这种体现为公'正性’的技

术优势,使得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选举、保险、知识产权、慈善公益等领域都具有广泛深入的应用价值。具体到共享

经济当中,能够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信用体系提供保障”,概括成能够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信用体系提供保障;

“随着区块链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合约将有望成为未来共享经济在具体应用场景的一种标准化解决方案”,可

以概括成促进智能合约在未来共享经济中的运用;“供应链行业往往涉及到诸多实体,包括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

这些实体之间存在大量复杂的协作和沟通。传统模式下,不同实体各自保存各自的供应链信息,严重缺乏透明度,造

成了较高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冒领、货物假冒等)难以追查和处理”,概括成可以加强实体

之间大量复杂的协作和沟通。

3、1.A

2.C

3.C

【解析】

1.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

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

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质疑:提出疑问。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此处应选“质疑”;

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指声音不断,应选“不绝于耳”。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或带头。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根据语境冲锋在前,

应选“一马当先”。

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融汇:融合汇聚。此处指两种医学合成一体,应选“融合”.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

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主要从句子内在

逻辑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医重整体”与“更关注'病的人'”合乎逻辑,排除BD;“中医重整体”与“善用'坚

盾'”、“西医重局部”与“善用'利矛'”合乎逻辑,排除AD。

故选C。

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

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本题中,根据逻辑顺序,应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

置”,再“打造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体系”,排除AB;“这块”应修饰“古老的瑰宝”,而不是修饰“中医药”,

排除BD„

故选C。

4、1.D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

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

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错误,以偏概全,从第一段所举的《华陀经》《古圣经》等以及《论语》《孟子》

《老子》等来看,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能具有“元典”性质的,只是少数“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

考的深邃性”的典籍,并不是所有的“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A错误。

B项,“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错误,从第二段元典“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来看,文化元典不是

用来解决问题的,而是给人们带来“启示”的。B错误。

C项,“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错误,“尚古”不正确,与第三段“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

程”“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的说法不一致。C错误。

D项,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

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

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错误,“对比”有误,从第三段“这种向‘哲学原旨''文

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看,中西方对近代文明的审

视应是殊途同归,而不是对比。C错误。

故选Co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

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B项,”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错误,从第二段的一二句的内涵看,元典的超越性是指对某民族的价值取向、

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的影响力,并不是具体指超越现实关照久远。B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

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

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

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

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

者最恰当的一项。

5、1.驱除(或消除)强烈憎恶(或厌恶、痛恨)

2.①首联“清风无力”与“落日着翅”相对比,凉爽的风对驱暑显得无能为力,而落日却犹如生了翅膀飞上了山,突

出暑旱之甚,酷热难当。②颔联以上天不痛惜银河干涸,与人害怕江海枯竭形成强烈对比,表达诗人对老天爷的憎恨

之情。③颈联将有积雪、常遗寒的仙境与酷热的人间相对比,突出诗人虽也羡慕仙境清凉,但更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

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及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

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屠”字用得新奇,此

处由“杀”引申为驱除的意思,突出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暑天的清风是最受人喜爱欢迎的,但诗说清风本来能

送凉,现在却无力驱除热浪,表示对清风的失望,加深暑热给人的难受。诗用了一个“屠”字,不言而喻是把风当作

了刀。王令在这里把风比作刀,是寄希望于风,表示对热的强烈憎恶。

2.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模式:明确表达技巧;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表达技巧;运用这种

表达技巧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等。

首联东风无力与落日酷热形成对比(或以东风无力衬托落日酷热)。颔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这里

的“天”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它不痛惜“河汉”(指银河)干涸,这与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强烈对比,字

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老天爷的憎恨之情。颈联“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与“暑旱苦热”形成对比。

【点睛】

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6、例文一:

成人之始与终

不忘初心,立志成才;责任在肩,勇于担当。——题记

绵延黄河水,华夏五千年,遥望这五千年的传奇岁月,华夏大地注定成为人类社会星光璀璨的一笔。恢宏磅礴的

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京杭运河是中国人民辛勤劳动的硕果;惟妙惟肖的脸谱艺术、扣人心弦的民间神话,是中国人

民富有才情的结晶。在前人为我们积淀下来的悠久文化底蕴下,华夏儿女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而努力奋斗!

辽阔的神州大地,涌现出一批批心系华夏、不负韶华的“吾辈英才”。孔繁森、焦裕禄、沈浩同志为民造福的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