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4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精选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①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②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

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这个故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2)先解释句中加点的字,再写出句意。

①子无敢自我也!食:。句意:。

②)虎不知兽畏己而隼也,以为畏狐也。

走:»句意:o

(3)这篇文言文讲了狐狸和老虎的故事,你会怎么评价这只狐狸?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

宋①有富人,天雨②墙坏。其子曰:"不筑③固,必将有盗④。"其邻人之父⑤亦云⑥。暮

⑦而果大亡⑧其财,其家⑨甚⑩智其子⑩,而疑邻人之父。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

【注】①宋:宋国。②雨(yii):下雨,名词作动词。③筑:修补。④盗:小偷。⑤

父(fu):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这里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⑥亦云:也这样

说。亦,也。云,说。⑦暮:晚上。⑧亡:丢失。⑨家:指这家人。⑩甚:很,非常。

⑩智其子: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

(1)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他家的墙毁坏了。

B.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把墙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D.富人家的那个儿子十分聪明。

(2)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的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邻居家的老人多管闲事。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

自念日:"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

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

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1)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画开,(限断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苴有愚人:

②食之,甚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主人既闻,乃益盐。

②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4)这则短文有何寓意?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

所契者③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④?

【注】①遽(ju):急忙、立刻。②契(qi):用刀子雕刻。③契者:雕刻的地方,④

惑:迷惑、糊涂。④“不・・・・・.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方式。

(1)试将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2)这是我们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可概括成一个成语:o

(3)你还积累过许多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请写出两个:、o

5.阅读理解。

东床姣婿

鄱太傅①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②书求女婿。丞相语那信③:"君往东厢,任意选

之。"门生归,白都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④,唯有一郎在东床上

坦腹卧,如不闻。"鄱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⑤,因嫁女与焉。

一一《世说新语》

【注释】①鄱(xT)太傅:鄱鉴,以儒雅著称,官至太尉。②王丞相:王导,东晋琅珊临

沂人。曾任三朝丞相,在东晋政权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③信:使者,即上文中的门生。

④矜持:庄重,拘谨不自然。⑤逸少: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导的侄儿。

(1)用两条"/"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鄱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2)下列各句中,下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丞相造都信:告诉

B.亘都曰:姓氏

C.咸自矜持:者B

D.因嫁女与焉:于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4)从选文内容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一个怎样的人?

6.提高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

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

信也。”

(1)解释"度"字。

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宁信度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

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________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

之以足________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7.学写古文。

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

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志在清风,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2)志在明月,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3)志在春雨,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4)志在,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8.阅读与欣赏。

园中有树,其①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②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

蝉.而不知黄雀在其③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④下也。此三者,皆务

欲得其⑤前利,而不顾其⑥后之有患也。

(1)下列依次对选文中的"其"字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①园;②蝉;③螳螂;④黄雀;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

B.①树;②蝉;③螳螂;④黄雀;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

C.①树;②螳螂;③黄雀;④弹丸;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

D.①园;②螳螂;③黄雀;④弹丸;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线的句子。

(3)用八字成语给这篇选文拟个题目:。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9.课文理解。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一个小孩认为:

他的理由是:

(2)另一个小孩认为:

他的理由是:

(3)两小儿"辩日"对你有什么启发?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

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

信也。”

(1)文中多次出现"度"。根据你的理解,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A.尺码,标准。B.刻度。C.量,计算。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③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3)根据情境,想象人物的表情或动作,填入句中横线上。

人日:“何不试之以足?”

他,说:"宁信度,无自信也。”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文言文阅读。

王充求学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①焉。充少孤②,乡里称孝。后到京

师,受业太学③,师事④扶风⑤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

⑥,阅所卖书,一见辄⑦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注释)①徙:迁徙。②孤:小时候父亲去世了。③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④师

事:以师礼相待。⑤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⑥肆:店铺.⑦辄:就。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充的祖先是会稽上虞人,后迁到魏国的元城郡。

B.王充到了京师后做了班彪的老师。

C.王充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乡里因孝顺被称颂。

D.王充虽然读了大量的书,但是仍旧不熟悉各家学派。

(2)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

A.学习态度

B.学习方法

C.学习目的

D.学习范围

(3)王充家境(a.贫困b.富裕),他是通过的方法来读书的。

(4)王充求学的故事给你哪些启示?

(5)请写一则关于读书的名言。

12.文言文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

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味行乎?"

平公曰:"善哉!”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之"与"如日出之阳"中的"之"意思相同。

B."恐已暮矣"的"暮"是傍晚的意思。

C."吾年七十,欲学"中"欲"的意思是想要。

D."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的意思是:为人臣子可以戏弄自己的国君。

(2)少年儿童的学习正处在()的阶段。

A.如日出之阳

B.如日中之光

C.如炳烛之明

(3)师旷用(a.比喻b.拟人c.夸张)的方式向已经岁的晋平公说明

了自己对晋平公想再学习的看法。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3.文言文阅读。

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

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⑧。叹日:"何

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

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

历(11)十四年诏有司(12)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①夔(kui)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③典

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赋:拖欠赋税。⑥阙(qu。:宫殿外的望

楼。此指宫门外。⑦疏:给皇帝的奏章。⑧不报:不答复。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⑩

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11)万历:明神宗年号。⑫有司:官吏。

(1)解释词语:

①仕②濒③具

④悯⑤邑________⑥祀

(2)选择题:

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B.至lj;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句子:

①岁罹水患

②死者相踵

③遂自经于鼓下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

14.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

《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

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

洛②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③,性不喜华靡,闻喜宴④独不戴

花,同列⑤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注】①凛然:稳重的样子。②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③甫冠:指刚满20

岁。④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⑤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

人。

(1)写出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退为家人讲

②众皆弃去________

③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

④同列语之且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卷,至不如饥渴寒暑。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15.文言文阅读

方鼓琴而,锚子期曰:“善哉乎鼓琴,。"II少选之间而

,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语段用"II"分成了两层,两层的关系是()。

A.并列

B.转折

C.因果

D.递进

(3)你想到了哪些关于知音的名言?请写出其中的一两句。

16.尝试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

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

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o

(2)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请从文中找出符合这句意思的

话语。)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17.文言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词语。

辩斗:以:

日中:及:

盘盂:________

沧沧凉凉:

孰: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不能决也。

②孰为汝多知乎?

(3)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18.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物题乎若流水。"铺子期死,伯牙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趣趟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这个故事是个美好的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这个

成语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19.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芳容至孝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弱冠游楚,楚中移文至华亭,客死归州官舍矣。芳

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

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

岂有无父之人战!”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负骨,誓不归矣。"自出,芳容日行风霜雨露

中,寒螟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

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只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

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

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溪中,

踵决肤裂,流血不己。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

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注】①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

(1)下列语句中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父文荣,弱冠游楚弱冠:二十岁

B.客死归州官舍矣客死:死在异乡

C.塞壅失度,饥饱无时寒燥!:极其寒冷

D.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步履:行走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

②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

(3)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请概括作答。

20.文言文阅读。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②株,折颈而死,因③释其耒④而守株,冀复⑤得

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①株:树桩,即露在地面的树根。②触:撞到。③因:于是。④耒lei:古代

指耕地用的农具。⑤复:又,再。)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兔走触株

②相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

④而身为宋国笑

(2)找出文中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马光

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

活。

(1)选择朗读停顿正确的项是()

A.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B.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C.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D.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足跌没水中"中的"没"的读音是()

A.mei

B.md

(3)"足跌没水中”的意思是()

A.把脚伸进了水里。

B.脚上的鞋子掉进水里不见了。

C.站在水里,水没过了脚。

D.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

(4)当小孩子落水后,其他人的表现是"弃去",司马光的表现是""(用原文填

空)。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的孩子。

22.阅读。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翼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

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兔走触株株:

②因登其耒而守株释:

③冀复得兔冀:

④因释其耒而守株耒:

(2)写出句子意思.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4)翻译下面句子:

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5)回答下面问题.

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23.文言文阅读

(-)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

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耒(同)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兔年,触株走②因瞥其耒而守株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矍复得兔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o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4.读课文,完成练习。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高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

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

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

(好)书画:

一日(曝)书画:

处土笑而(然)之:

古语(云):

(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渴)尤所爱

C.(牧童)拊掌大笑

D.(杜处士)不可改也

(3)翻译句子。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4)引用古文的作用是什么?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2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

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

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

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而/益精

B.其父名/在军书

C.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D.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26.第二部分阅读

文言文阅读: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

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

棺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推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

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粕:同"陀"。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始折旋疾徐________②乃四顾胆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以为尽操舟之术:②椎鼓径进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27.完成文言文阅读

一轴鼠画

东安(a)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b),献之邑令(c)。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

(d)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e),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

(f)举轴,则踉跄(g)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皆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释:a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b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c

邑令:县令。漫:漫不经心,随意。d旦:早晨。e物色:察看。f逮:等到,及•g踉

跄:形容猫跳跃捕鼠的样子。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东安一士人善画②谡悬于壁

(2)县令因为什么感到奇怪?(用原文回答)

(3)翻译: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28.文言文阅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日:"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

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下面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天两墙坏。雨:下雨

B.其邻人之名亦云。父:父亲

C.暮而果大亡其财。亡:丢失

D.其家暮智其子。甚:很,十分

(2)朗读下面这句话,停顿正确的是()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有富人,天雨墙坏。翻译:宋国有个富人,天下丽毁坏了墙

B.暮而果大亡其财。翻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筑,必将有盗翻译:不把它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D.其家甚智其子。翻译:他家的那个孩子十分聪明。

(4)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做人不要多管闲事。

2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高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

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

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对牧童的性格特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B.勤于思考,知错能改。

C.善于观察,率真活泼。

D.勇敢果断,活泼可爱。

(2)对选文蕴含的道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B.知错能改,才能获得真知。

C.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D.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3)下列诗文名句与选文表达的道理最相近的一项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0.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本文主要通过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2)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

近,中午离人远。

B.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

远,中午离人近。

(3)两个小孩分别是从和看问题的。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5)写出加下划线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虎熟视久之。

②虎亦寻卒去。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②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7)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

(8)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o

(9)根据故事中的孩子的做法可以归纳出的词语是()。(多选)

A.望而生畏

B.虎视眈眈

C.无知者无畏

D.初生之犊不怕虎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1)狐假虎威

(2)吃;您不敢吃我啊!;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

狸。

(3)狐狸采用狡诈的手法虽能蒙蔽老虎一时,但终有被揭穿的一天。

【解析】【分析】(1)在理

解析:(1)狐假虎威

(2)吃;您不敢吃我啊!;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

狸。

(3)狐狸采用狡诈的手法虽能蒙蔽老虎一时,但终有被揭穿的一天。

【解析】【分析】(1)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筛选恰当的成语。(参见译文)(2)句子的

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

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3)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

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

题。

故答案为:(1)狐假虎威(2)1、吃2、您不敢吃我啊!3、逃跑4、老虎不知道群兽是

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3)狐狸采用狡诈的手法虽能蒙蔽老虎一时,但终

有被揭穿的一天。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对成语的运用能力。(2)翻译文言语

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

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

子。(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

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

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

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

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2.(1)D

(2)C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

容(参见注释及译文),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D;(2)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

解析:(1)D

(2)C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参见注

释及译文),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D;(2)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1W,他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

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

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

3.(1)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2)从前;十分、非常

(3)①主人听罢,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②愚人不停地吃盐,口味败坏,

反而被盐所祸害。

(4)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

解析:(1)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2)从前;十分、非常

(3)①主人听罢,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②愚人不停地吃盐,口味败坏,反而被盐所

祸害。

(4)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

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成了谬误。所以,凡事均有度,过犹不

及。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

(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准确理解关键字词,翻译后疏

通语句。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

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2)从前;十分、非常

(3)①主人听罢,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②愚人不停地吃盐,口味败坏,反而被盐所

祸害。

(4)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

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成了谬误。所以,凡事均有度,过犹不

及。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

义。

(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

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

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1)停下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2)刻舟求剑

(3)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

【解析】【分析】(1)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准

确理解关键字词,翻译后

解析:(1)停下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2)刻舟求剑

(3)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

【解析】【分析】(1)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准确理解关键

字词,翻译后疏通语句。舟:船。止:停止。契:雕刻。求:寻找。之:代词,意指落

水的剑。船停下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成语

及意思。

(3)本题考查分类掌握寓言故事的成语的能力。只要平时要注意依据词语的意思积累和

识记,做起来就不难。

故答案为:(1)停下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2)刻舟求剑

(3)亡羊补牢、画蛇添足

【点评】(1)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

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

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

典理解词义。反之根据词语解释,写出词语。

(3)本题考查学生对寓言故事的成语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

寓言故事的成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5.(1)都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俅女婿

(2)B

(3)只有一位公子躺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

(4)“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一个细节描

解析:(1)都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2)B

(3)只有一位公子躺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

(4)"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勾勒出王羲之的真实、随

意、超脱。

【解析】【分析】详见译文(1)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

奏。句意是都鉴太傅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派门生给王导丞相一封信,(说想从王家公

子中)寻找(一位做)女婿。

(2)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

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

合具体语境。A、C、D正确。B:白:禀告。

(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

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

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故答案为:(1)都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2)B

(3)只有一位公子躺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

(4)"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勾勒出王羲之的真实、

随意、超脱。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

现。

(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

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

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4)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

【译文】郁鉴太傅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派门生给王导丞相一封信,(说想从王家公子

中)寻找(一位做)女婿。丞相对鄱鉴的信使说:"您往东边厢房(去看吧),任意选

择。"门生回去后,禀告都鉴说:"王家的几位公子,也都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听说

(太傅)来寻找女婿,都变得不自然了。唯有一位公子,在床上坦露胸腹躺着,好像没有

听到这事一样。”都鉴太傅说:"这个正是最佳人选!”(于是派人去)打听,才(发现)是

逸少,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王氏的族谱上记载:"逸少,是王羲之的字。王羲之

的妻子,是太傅那鉴的女儿,名叫都踏,字子房。"

6.(1)dUo量(长短);dCi尺寸、尺码;戊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不用脚

去试试呢?

(3)脚的尺寸;至I」、往;脚的尺寸;脚的尺寸;鞋子

(4)这

解析:(1)diio量(长短);d。尺寸、尺码;d。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脚的尺寸;至!]、往;脚的尺寸;脚的尺寸;鞋子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

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

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

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

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要求在不同语境中辨析

词语的含义。

(4)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

故答案为:(1)dUo量(长短);况尺寸、尺码;加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

呢?

(3)脚的尺寸;至U、往;脚的尺寸;脚的尺寸;鞋子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

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

其义自现。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

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

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并做

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7.(1)徐徐乎若清风

(2)皎皎乎若明月

(3)潇潇乎若春雨

(4)波光;粼粼乎若波光

【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

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

解析:(1)徐徐乎若清风

(2)皎皎乎若明月

(3)潇潇乎若春雨

(4)波光;粼粼乎若波光

【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

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徐徐乎若清风

(2)皎皎乎若明月

(3)潇潇乎若春雨

(4)波光、粼粼乎若波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

8.(1)B

(2)它们三者都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隐伏的祸患。

【解析】【分析】(1

解析:(1)B

(2)它们三者都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隐伏的祸患。

【解析】【分析】(1)、本道题考查了重点字的含义。考查"其"字用法,在这里全部作代

词,指"它",具体内容就是前面提到的事物,作答时要联系上下文。

①园中有树,其上有蝉。提到了树,所以"其"就指树;

②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是接前一句"蝉高居悲鸣饮露",所以"其"指的是蝉;

③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是接前一句"螳螂委身曲附",所以"其"指的是螳螂:

④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是接前一句“黄雀延颈,欲啄螳螂",所以"其"指的是黄雀。故本

道题选B。

(2)、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中重点喻句的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的词语。即这三种小

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他们身后隐伏的后患啊!

(3)、考查对文章大意的掌握,根据我们的理解,我们很容易能够想到螳螂捕蝉,黄雀

在后。

(4)、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掌握,根据我们的理解,文章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

要全面衡量,周全考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忘却身后祸患的道理。

故答案为:

⑴、B

(2)、它们三者都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隐伏的祸患。

【点评】文段选自《螳螂捕蝉》,说明凡事要全面衡量,周全考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

忘却身后祸患的道理。要在理解语段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分析主旨,抓住重点词句掌握。

古文阅读重在积累,在理解语段大意的基础上掌握文章主旨,积累重点词语。

译文: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停在高高的树上不停的歌唱,饮着露水,不知

道有只螳螂就在自己的身后想吃掉它:螳螂屈着身子靠近蝉,想捕捉它,却没想到黄雀就

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人在树下举着弹弓瞄准自己。这三

个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他们身后隐伏的祸患。

9.(1)早上的太阳离人比较近,到了中午太阳离人比较远。;早上的太阳看

起来比较大,而中午的太阳看起来比较小。

(2)早上的太阳离人比较远,到了中午太阳离人比较近;早上的时候很凉爽,

中午比较热。

(3)

解析:(1)早上的太阳离人比较近,到了中午太阳离人比较远。;早上的太阳看起来比

较大,而中午的太阳看起来比较小。

(2)早上的太阳离人比较远,到了中午太阳离人比较近;早上的时候很凉爽,中午比较

热。

(3)我要学习古人努力认识自然、探求客现事理,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

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参见译文)(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参见译

文)(3)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

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

故答案为:(1)1、早上的太阳离人比较近,到了中午太阳离人比较远。2、早上的太阳

看起来比较大,面中午的太阳看起来比较小。(2)1、早上的太阳离人比较远,到了中午

太阳离人比较近2、早上的时候很凉爽,中午比较热。(3)我要学习古人努力认识自然、

探求客现事理,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2)此题

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

理,文通句顺即可。

译文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

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10.(1)C;A;B

(2)等到回来,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买不到鞋子了。

(3)表情很严肃

(4)不要总是机械地处理事情而是要随机应变。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

解析:(1)C;A;B

(2)等到回来,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买不到鞋子了。

(3)表情很严肃

(4)不要总是机械地处理事情而是要随机应变。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

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

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3)提示语是指对话中除人物说的话之外的启示说明性的文字,包含人物

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语调、神态、心理等细节,读者凭借提示语可以想象出人物的各种情

态,体会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表达要结合语境来分析。(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

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

的感情。

故答案为:(1)C、A、B(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3)表情很严肃(4)不要总是

机械地处理事情而是要随机应变。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

其义自现。(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

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

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3)此题主要

考查对句子提示语的把握能力。(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1.(1)C

(2)B

(3)a;到洛阳店铺里看别人卖的书

(4)珍惜时光,学习王充好学的精神和灵活的学习方法。

(5)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解析】【分析】(1)A:错误。他的祖先从魏国

解析:(1)c

(2)B

(3)a;到洛阳店铺里看别人卖的书

(4)珍惜时光,学习王充好学的精神和灵活的学习方法。

(5)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解析】【分析】(1)A:错误。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B:错误。后来到京

师,在太学求学,跟一个叫班彪的扶风师学习。C:正确。D:错误。王充虽然读了大量的

书,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2)"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意思是王充喜欢读书,而且无

书不读,没有特别的限制。这句话是指王充的学习方法。(3)"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

肆"可知王充家境贫困,他是通过2的方法来读书的。(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

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5)考查对读书名言背诵积

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名言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

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C(2)B(3)a、到洛阳店铺里看别人卖的书(4)珍惜时光,学习王充好

学的精神和灵活的学习方法。(5)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

理,文通句顺即可。(5)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名言的意思,要根据句

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译文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时候是孤儿,在乡

里以孝顺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跟一个叫班彪的扶风师学习。王充喜欢读

书,而且无书不读,没有特别的限制。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

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

12.(1)C

(2)A

(3)a;七十

(4)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

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

解析:(1)C

(2)A

(3)a;七十

(4)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

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

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A:错"臣闻之"中的"之"意思这件事。"如日出之阳"中的"之"

意思是的。B:错。"恐已暮矣"的"暮"是晚的意思。C:正确。D:错。"安有为人臣而戏其

君乎”的意思是: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呢?(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

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3)把“少而好学"比作"如日出之

阳";把"壮而好学"比作"日中之光";把"老而好学"比作"炳烛之明"是比喻。(4)这道题是

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

本的中心主题。

故答案为:(1)C(2)A(3)a、七十(4)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

其义自现。(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

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只要观点正

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

不拿蜡烛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

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

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

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13.(1)做官;靠近;准备;同情;县;祭

(2)A;B

(3)每年遭遇水灾;;死者接连不断;;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

解析:(1)做官;靠近;准备;同情;县;祭

(2)A;B

(3)每年遭遇水灾;;死者接连不断;;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

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

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2)要求学生结合词语境理解字义。"文胜慨然诣阙上疏"青

文胜看到后痛心疾首,冒着越级告状的罪名,向洪武帝连上三到奏折。"诣"是上告。"妻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