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8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第一学期第二次段考试卷注意事项:本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写在本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孕育出来的独特文化形态。革命文化与今天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契合之处,这使得继承革命文化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文化源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下为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诚信互助、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等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美德追求。这些优秀道德基因和价值元素在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就革命文化而言,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都体现了爱国、为公、自强、勤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期的继承与弘扬。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论,其基本理念和内容如爱国、诚信、友善、和谐等,也都充分体现了对忧国忧民、讲信修睦、与人为善、崇尚和合等中华传统美德的辩证汲取和发展,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从内容上看,革命文化内容丰富,既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理想、人格、心理、精神、行为方式的综合,又是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革命实践和文化心理的重大文化成果。可以说,革命文化不仅凝结着高尚的道德资源,还是一种价值体系和真理文化。它从形式到内容,从表面到深层都蕴含着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等政治目标,社会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共产主义价值诉求,敬业奉献、艰苦朴素等精神品格,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都有着相通和契合之处。这意味弘扬革命文化其实就是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和精髓,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属精神文化系统,虽然在不同时空出场,但若将它们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便会发现,二者在目标导向上有着共同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就是致力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革命文化在革命实践中形成,在革命时期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坚定革命信念,凝聚革命力量,齐心协力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提供支撑。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重温和发扬革命精神,是为了激励民众克服改革阻力和困难,进行伟大斗争,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其宗旨就是引领与整合多元价值,树立共同的价值标杆,抵制各种错误价值观,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准,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汇聚精神动力,从而助推民族复兴目标实现。由此可见,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还有着共同的长远价值目标,在“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这两个重要方面保持了高度统一。这样的内在统一性有助于彼此产生深度共鸣,从而助推革命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摘编自田旭明《革命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材料二怎样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一项极其复杂艰难的系统工程。认真做好这一工作,要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中下苦功夫。第一,在认识上增强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特别是增强对红色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任务、方法途径的认识,打好认识上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文化工作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使得我们对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增添了新的认识。第二,在实践上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从本质上说,红色革命文化是一种精神存在。只有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将其转化为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力量。也只有当红色革命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的时候,才能形成为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软实力,成为让更多的人主动接受、让更多的国家民族愿意分享的文化。所以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在实践中的复杂工作过程。建设这一过程起码要经过发掘→制作(研究、创作等)→传播(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立体媒体等)→接受→行动→成效→影响这样几个主要环节。而在这一中心链条周围,还要有若干辅助链条,如组织管理、资金支持、技术设备等等。总之,凡是有利于发展繁荣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事,都应当而且积极主动地开展起来。传承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之事也和干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重在实践,重在行动,重在从我做起,重在从当下做起。(摘编自荣开明《红色革命文化:内涵、特征与弘扬》)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革命文化是在革命实践中孕育出来的文化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B.要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理解,弘扬革命文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C.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D.当革命文化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时,就能成为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软实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与思想源头,这使得彼此能更好地产生对话与相互作用。B.革命文化的价值观念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如今,时代变化了,革命文化也失去其主要的价值和意义。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革命文化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和长远目标,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弘扬革命文化。D.让红色革命文化成为更多的国家民族愿意分享的文化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在具体实践中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一项是(3分)()A.某地开发和利用本地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提升红色革命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B.某市召开“健全红色革命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体制机制”的专题研讨会。C.某中学生暑假在外旅游时,顺道参观了当地的红色革命文化烈士纪念馆。D.某企业组织人员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的论述。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5.请结合材料,谈谈作为当代中学生应如何传承与弘扬红色革命文化。(6分)(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地洞卡夫卡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离洞口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我经常梦见野兽用鼻子在地洞口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挖一次洞口就行了。但那是不可能的事。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地洞的最里层,与此同时,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我在自己的地洞,自有谙熟所有途径和方向的长处,盗贼会很容易地成为我的牺牲品和美餐。但我正在变老,有许多同类比我更强,而且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我的地洞除了大道以外,还有几条很狭窄的、但相当安全的小道。它们使我与外界保持联系,向我提供自由呼吸的空气。这些路本来是鼹鼠筑成的,我因势利导,把它们引进了我的地洞里,我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嗅得很远,使我得到保护。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经由这些途径来到我跟前,成了我的食物。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蹑着脚走好几个钟头,有时听到个把小动物的声音,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声,它告诉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缮了;除此以外便是寂静。洞内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个圆形的小广场,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着身子,一边休息,一边使自己暖和暖和。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危险,唤起我的警觉,使我常常有规律地从酣睡中惊醒。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我还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我利用地洞来贮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内抓获而目前还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猎获的全部,我统统把它们堆放在这里。场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满。于是我把东西一件一件铺了开来,在其间漫步,同时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地洞的复杂性确实也向我提供了采用多种防御办法的可能性。后来,我觉得将存粮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广场来分批贮藏,似乎更为周到些。于是我决定约每隔两个广场设一个预备储粮站,或者每隔三个设一正储粮站,每隔一个设一副储粮站,如此等等。再则,为了迷惑敌人,我划出几条道路不堆贮藏品。不久,我跑离洞口,在洞口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来守望着我的家门,这一回,我在外面一连几天几夜。在守护期间,我没有看见任何人在靠近入口的地方搜寻过,这对己对敌都是一种幸运,因为要不然,我会为了我的地洞不顾一切地朝他的喉咙扑过去。诚然,也出现过一些兽类,我不敢接近它们,只要远远预感到它们在,我便立即警觉,拔腿就跑。有时甚至产生这样幼稚的想法:压根儿就不回地洞,而就在这里的洞口附近住下,专门观察洞口以打发日子。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那我就可以放心地下地洞去了。但是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只能孑然一身。后来,我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洞穴。我和地洞这样相依为命,不管我遇到多大恐惧,我都能泰然自若地留在这里,无须设法说服自己,打消一切顾虑,把入口打开。我只要清闲地等着就完全够了。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我们永远分开。(节选自《卡夫卡荒诞小说》,有删改)文本二:20世纪后半期,空间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核心的概念。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空间叙事研究得到迅速发展。自古希腊时期,西方对空间的研究已涉及“虚空”“处所”和“广延”这三个概念。文学叙事中的空间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物质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物体,也包括作为物质存在的人本身。心理空间是一个内部的、主观的空间,是人的知觉、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染色、过滤、变形、编辑后所建构的空间,也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与结构化。(节选自方英《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以〈地洞〉为例》)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一句,表明地洞已经做好,是“我”完美的栖居场所、无需加工。B.小说提到“我”想象对敌人攻击场面,虽然“我”的动作残忍,但足以体现“我”捍卫地洞的决心。C.小说没有清楚地交代故事的发展脉络,而是淡化了故事情节,这样的处理可能会带来情节发展的不确定性。D.小说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小动物拟化为具象的人,并以第一人称“我”的自叙自白,增强了可读性。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的“洞内世界”“洞外世界”和《变形记》中的“虫的世界”“人的世界”一样,都属于叙事空间。B.有形的“地洞”和“我”内心无形的“地洞”,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形和无形的“套子”有异曲同工之处。C.整篇小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相似,超越了人类生活的表象,传达出人类对“安宁”生活的追求。D.地洞象征每个人都可能在劫难逃的某个“困境”,地洞的象征义跟钱钟书《围城》里“围城”的象征义相同。8.请概括并分析文本一中“我”对己对人的心态。(4分)9.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卡夫卡善于在叙事上下功夫,请结合文本二,分析空间叙事在文本一中的体现。(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孔子闲居,曾参侍。孔子曰:“参乎,今之君子,唯士与大夫之言可闻也。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於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户牖而化天下。”曾子起,下席而对曰:“敢问何谓王之言?”孔子不应。曾子曰:“侍夫子之闲也难,是以敢问。”孔子又不应。曾子肃然而惧,抠衣而退,负席而立。有顷,孔子叹息顾谓曾子曰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曾子曰:“非敢以为足也,请因所闻而学焉。”子曰:“居,吾语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取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也,则必还师衽席之上。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曾子曰:“不劳不费之谓明王,可得闻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政之不中,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市廛皆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节选自《孔子家语》)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孔子A叹息B顾C谓D曾子E曰F参G汝H可I语J明王K之L道M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这里指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广泛见于儒家典籍,如《论语》“君子喻于义”等。B.户牖,门窗,与《老子》“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中的“户牖”意思相同。C.因,这里指通过,与《论语》“因之以饥馑”、《庄子》“因其固然”的“因”意思都相同。D.悌,敬爱兄长,“孝悌”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儒家重“孝悌”,如“申之以孝悌之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闲居时与弟子曾参对话,谈论了成就王业、教化天下的道理,指出过去圣明的君主能“内修七教,外行三至”。B.曾参主动向老师孔子请教问题,谦虚有礼。孔子两次“不应”,随后主动与他交谈,正是因为被他的虚心好学打动。C.“七教”是治民的根本。执政者做到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百姓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和教化。D.“三至”体现孔子的“礼”“乐”思想。圣明的君主努力做到“三至”,天下之士就会臣服,天下之民就能为其所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4分)(2)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4分)14.请简要阐述“不劳不费”的具体内涵。(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①李白吾家青萍②剑,操割③有馀闲。往来纠二邑,此去何时还。鞍马月桥南,光辉歧路间。贤豪相追饯,却到栖霞山。群花散芳园,斗酒开离颜。乐酣相顾起,征马无由攀。【注】①李凝,李白族弟,时任单父主簿,兼代宋城主簿。本诗作于李白送李凝赴任宋城主簿时。②青萍,古宝剑名。③操割,即操刀割锦,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指不会操刀的小孩子去剁肉,没裁过衣服的人去割锦缎。后比喻才能不能胜任重大事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先以青萍剑为喻,突出李凝的优异,再反用操刀割锦的典故,赞扬李凝的能力。B.五、六句写诗人送别李凝时月下出行的景象,美好的月光衬托了诗人此刻兴奋的心情。C.七、八句中贤士豪杰争相为李凝饯行,一直将他追回到栖霞山,表现出李凝的人格魅力。D.九、十句写暮春时分花园里群花散落,而席上斗酒消散离别之愁,一转伤感的送别气氛。16.本诗有“此去何时还”之问,《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别君去兮何时还”之问,两诗“何时还”所问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遥对明月,李太白岂能无酒?《将进酒》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名句,酒与月皆不可辜负。同样遥对明月,张若虚生发哲思,《春江花月夜》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名句,以人赏月来叹问人类源起。(2)新时代的广大青年,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要勇担强国的重大责任,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句子高度评价了《离骚》的主题宏大、言近旨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论是传统文化题材,还是现实题材,作品都要对当下观众产生影响。《只此青绿》在虎年春晚上爆红,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舞蹈是动态的,画作是静态的,以动化静,创设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中国风舞服,清奇秀美,舞者①,裙带生风。中国画充满着阴阳对立的美学,《千里江山图》更有独特的体现,浓墨重彩、轻描淡写,巍峨壮丽、幽美灵秀……无不透着审美意蕴,笔意之中自带节奏感。线条的节奏感和舞蹈的节奏感是相通的,用舞蹈的方式进行创意表现,令人②。唯美的舞姿,赏心悦目。如此③,让在场的观众也飘飘欲仙,也欲乘风归去,起舞弄清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沉浸其中,妙不可言。全剧结尾,一轮明月朗照千年,王希孟与展卷人在画卷两端四目相对,拱手致意。令人想起李白《把酒问月》中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其含义也可以表述为:“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月色如桥,古今相望,这是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李白《把酒问月》中两句诗的改写,结合语段,你认为改写后的诗句要表达什么含意?有何妙处?(4分)(三)语言文字运用П(本题共10分)21.阅读下面的文段,在括号内填写内容,将卓别林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6分)有一次,卓别林偶然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镇上,天气炎热,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剪头发了。镇子上有两家理发店,卓别林走进了第一家理发店,只见地上的头发渣到处都是,杂乱无章,理发师的头发更像是被狗啃了一般难看至极,活像一个鸟窝,于是他退了出来。卓别林来到第二家理发店,这家理发店好啊,整齐干净,陈设一流,理发师的头发更是焕发光彩,帅气逼人。卓别林思索了一会儿,又原路返回到第一家理发店去理发了。卓别林的推理过程:小镇地处偏远,只有两个理发店→(推论①)两家理发店的理发师只能相互理发→(推论②)→再加上第一家理发店的地上全是头发→(推论③)→第二家理发店整齐干净→(推论④)→只能到第一家理发店去理发推论①推论②推论③推论④22.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4分)1947年,福克纳被要求评价美国最重要的作家,提到海明威时,他说:“海明威没勇气,从没用一条腿爬出来过,从没使用过一个得逼着读者查字典看用法对不对的词。”海明威知道后大发雷霆,因为他一向是以硬汉形象立于文坛,而且以此为豪的,“没勇气”可能是他最不能接受的评价。海明威让他的一位将军朋友出面为他的勇气作证,这位将军写了三页纸的长信,来证明海明威当战地记者时是多么英勇无畏。海明威和福克纳原本是朋友,但从此之后成了敌人。海明威也针锋相对地攻击福克纳,甚至说:“只要我活着一天,福克纳就别想因为得到诺贝尔奖而高兴。”福克纳与海明威的矛盾源于一种逻辑误解。请作简要分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界限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分界,或某种事物、状态的限度、止境。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界限:人际界限、学科界限、文化界限、民族界限、认知界限、道德界限……有人认为界限需要坚守和尊重,有人认为界限需要打破和融通。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第二次段考答案1.D【解析】原文表述为“只有当红色革命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的时候,才能形成为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软实力。”为“只有……才”的必要条件,选项表述为“只要……就”,换成充分条件,不成立。2.A【解析】B选项,根据材料一的表述,即使现在不处于革命时期,革命文化依然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选项表述不当;C选项,根据材料一,革命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但不能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弘扬革命文化;D选项,材料二中并没有提到弘扬革命文化的最终目标这一概念,选项表述无中生有。3.D【解析】D选项描述的内容属于提升思想认识的层面,不属于具体的实践。4.(4分)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展开论述。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继承革命文化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答出总分结构或开篇提出论点均可得1分);接着分三个层次展开分析:①两者有共同文化源流(1分);②两者在内容上高度契合(1分);③两者有共同的长远目标。(1分)【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的结构,学生需要从语段中找出关键句进行概况。首段提出中心论点“继承革命文化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第二、三段主要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共同的文化源流,关键句为第二段第一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文化源流”。第四段重点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的契合,关键句为第四段中“它从形式到内容,从表面到深层……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都有着相通和契合之处”。第五、六段重点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共同的长远目标。关键句有“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属精神文化系统……二者在目标导向上有着共同的交汇点”“由此可见,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还有着共同的长远价值目标”。(6分)①加强对红色革命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从思想上认识红色革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②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践行革命文化精神充;③分利用当地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参观学习,加深对红色革命文化的理解。(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从材料二可得出要传承与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一方面要“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中下苦功夫”,一方面要“在实践上做扎扎实实的工作”。因此,能联系材料内容和自己的理解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答题即可。6.A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是‘我’完美的栖居场所,无需加工”错误。文章的故事走向,后文的“我”一直在完善地洞。“完美”和“无需加工”都不符合故事后文的内容。7.D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地洞的象征义跟钱钟书《围城》里‘围城’的象征义相同”错误。地洞确实象征着“困境”,但是这种困境是人们异化之后的“恐惧”困境,它与《围城》中的困境不同。《围城》的困境是“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它体现的是人们面对很多人和事的矛盾困境。8.(4分)①对己是过度自我保护的心态。“我”建造地洞,又不断地完善地洞,还在洞口守护地洞都体现了“我”的自我保护心态非常强烈。(2分)②对他人是过度敌对敌视的心态。“我”想象了很多“敌人”,对待敌人也是很残忍;洞口也不敢设“观察哨”,都体现“我”对外界的“敌视”心态。(2分)【详解】从“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可知,对己是过度自我保护的心态。“我”建造了地洞,入口处覆盖苔藓以防被人发现,这都是为了保护自己;“我”又不断地完善地洞,建“安全的小道”“使我得到保护”;“设一个预备储粮站”准备充足的食物,“在洞口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来守望着我的家门”,在洞口守护地洞,这些都体现了“我”的自我保护心态非常强烈。从“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等处可知,“我”想象了很多“敌人”,对待敌人也是很残忍: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洞口也不敢设“观察哨”,“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我”对外界充满了疑惧与排斥,都体现我对外界的“敌视”心态。9.(6分)①物质空间。文本一中建构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即地洞。地洞里的暗道、广场、食物都体现了空间叙事中的物质空间;“我”这个动物也是物质空间的范畴。(2分)②心理空间。文本一通过“我”心理空间来组织小说。小说一直在写“我”内心的恐惧,时时刻刻担忧地洞会被外界攻击。(2分)③社会空间。文本一体现了“敌对”的“异化”人际空间,除了敌人是对立关系外,连洞口放哨的人也不敢安排,以致“我”最后孑然一身。(2分)【详解】文本二提到空间叙事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依次分析材料一即可。物质空间,文本一的地洞有入口,内部空间大,地洞里有暗道、广场、食物……这是作者建构的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即体现了空间叙事中的物质空间;“我”这个动物也是物质空间的范畴,“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地洞的最里层……”“不久,我跑离洞口,在洞口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来守望着我的家门……”,“我”是这个物质空间的主宰。心理空间,文本一以“我”的角度叙事,用了大量语言来呈现“我”的所思所想,建洞,守洞,护洞,既是自我保护,也是“我”内心恐惧的体现。小说一直在写“我”时时刻刻担忧地洞会被外界攻击,“与此同时,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这是通过“我”的心理空间来组织小说。社会空间,文本一中的人际空间是简单而不正常的,“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我”与“敌人”是对立关系,就不会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那我就可以放心地下地洞去了。但是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只能孑然一身”,而“我”又“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和其他人也是隔膜的;这些体现了“敌对”的“异化”人际空间,以致“我”最后孑然一身。10.BFG11.C(“因之以饥馑”的“因”指“接续、接下来”,“因其固然”的“因”为“顺着”。)12.B(不存在因果关系)13.(1)所谓道,是用来彰明德行的;德,是用来尊崇道义的。(判断句,“所以”,“明”,句意通顺各1分)(2)居上位的人尊敬比自己年长的人,下层百姓会更加敬爱兄长;居上位的人乐善好施,下层百姓会更加宽厚。(“尊齿”,“益”,“宽”,句意通顺各1分)14.“不劳”:任用贤臣治理国家;“不费”:减轻百姓赋税徭役负担。(1点1分,2点3分)参考译文:孔子在家闲居,弟子曾参在身边陪侍。孔子说:“曾参啊!当今身居高位的人,只能听到士和大夫的言论。至于那些有高尚道德君子的言论,就很少听到了。唉,我若把成就王业的道理讲给居高位的人听,他们不出门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曾参谦恭地站起来,走下座席问孔子:“请问先生,什么是成就王业的道理呢?”孔子不回答。曾参又说:“赶上先生您有空闲的时候也难,所以敢大胆向您请教。”孔子又不回答。曾参紧张而害怕,提起衣襟退下去,站在座位旁边。过了一会儿,孔子叹息了一声,回头对曾参说:“曾参啊!大概可以对你谈谈古代明君治国之道吧!”曾参回答说:“我不敢认为自己有了足够的知识能听懂您谈治国的道理,只是想通过听您的谈论来学习。”孔子说:“你坐下来,我讲给你听。所谓道,是用来彰明德行的;德,是用来尊崇道义的。所以没有德行,道义不能被尊崇;没有道义,德行也无法发扬光大。即使有一国之内最好的马,如果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来使用骑乘,它就不可能在道路上奔跑。一个国家即使有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百姓,如果国君不用正确的方法来治理,也不可能成为霸主或成就王业。因此,古代圣明的国君在内实行‘七教’,对外实行‘三至’。‘七教’修成,就可以守卫国家;‘三至’实行,就可以征伐外敌。圣明国君的治国之道,守卫国家,一定能击败千里之外的敌人;对外征伐,也一定能得胜还朝。因此说,在内实行‘七教’,国君就不会因政事而烦劳;对外实行‘三至’,就不至于劳民伤财。这就是所说的古代明王的治国之道。”曾参问:“不为政事烦劳、不劳民伤财叫做明君,其中的道理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孔子说:“古代帝舜身边有两个得力臣子禹和皋陶,他不用走下座席天下就治理好了。这样,国君还有什么烦劳呢?国家政局不安,是国君最大的忧患;政令不能推行,是臣子的罪责。如果实行十分之一的税率,民众服劳役一年不超过三天,让百姓按季节进入山林湖泊伐木渔猎而不滥征税,交易场所也不滥收赋税,对这些生财之路,圣明的君主节制使用这些办法,怎么还会浪费民力财力呢?”曾参问:“敢问什么是七教呢?”孔子说:“居上位的人尊敬老人,那么下层百姓会更加遵行孝道;居上位的人尊敬比自己年长的人,下层百姓会更加敬爱兄长;居上位的人乐善好施,下层百姓会更加宽厚;居上位的人亲近贤人,百姓就会择良友而交;居上位的人注重道德修养,百姓就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居上位的人憎恶贪婪的行为,百姓就会以争利为耻;居上位的人讲廉洁谦让,百姓就会以不讲气节德操为耻。这就是所说的七种教化。这七教,是治理民众的根本。”曾参问:“敢问什么是‘三至’呢?”孔子回答说:“最高的礼节是不谦让而天下得到治理,最高的奖赏是不耗费财物而天下的士人都很高兴,最美妙的音乐是没有声音而使百姓和睦。圣明的国君努力做到这三种极致,就可以知道谁是能治理好天下的国君,天下的士人都可以成为他的臣子,天下的百姓都能为他所用。”15.B解析B.“美好的月光衬托了诗人此刻兴奋的心情”错误。从第十句中“离颜”可知,诗人是有离别时的惆怅表情的,美好的月光应是反衬诗人的惆怅心情。16.(6分)①内容:本诗“何时还”是问李凝去宋城之后何时再回单父,《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问自己此次与诸君离别何时再见。(3分)②情感:本诗中李白通过发问表达了他对李凝的不舍之情,《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通过自问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追求。(3分)【详解】从内容上看,本诗“此去何时还”是问李凝,诗人送李凝赴任宋城主簿,“何时还”是诗人问李凝去宋城之后何时再回单父;《梦游天姥吟留别》又作《别东鲁诸公》,“别君去兮何时还”,是问自己此次与诸君离别何时再见。从情感上看,本诗,李白送李凝赴任宋城主簿,此时的李凝还未远行,李白就发出“何时还”的疑问,表达了他对李凝的不舍之情,也体现出他对亲情的重视态度。而《梦游天姥吟留别》,“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意思是: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诗人自问自答,以自己打算远离尘嚣到名山求仙学道的回答,暗示了与诸君难以再会的结果,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不愿同流合污的做岸性格以及对自由生活的热爱。17①.莫使金樽空对月②.江畔何人初见月③.士不可以不弘毅④.任重而道远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⑥.举类迩而见义远18.①摇曳生姿/翩翩起舞②拍案叫绝/赞不绝口③美不胜收第一空,此处是形容舞者动作、姿态,可用“摇曳生姿”或“翩翩起舞”。摇曳生姿:姿态闲雅,婀娜多姿的样子。翩翩起舞:轻捷飘逸地舞起来。第二空,此处是说《千里江山图》用舞蹈的方式进行创意表现,让人赞叹,可用“拍案叫绝”或“赞不绝口”。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第三空,让人赏心悦目的舞蹈让在场的观众看不过来,也飘飘欲仙,甚至想要飞升到仙界,可填“美不胜收”。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3分)示例一:虎年春晚上爆红的《只此青绿》,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舞蹈是动态的,画作是静态的,以动化静,带来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
示例二:《只此青绿》在虎年春晚上爆红,它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舞蹈是动态的,画作是静态的,以动化静,带来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详解】原句语病有:一是结构混乱,“《只此青绿》在虎年春晚上爆红,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此句暗换主语,在“舞蹈”前面应加上“它用”,或者把这句改为“虎年春晚上爆红的《只此青绿》,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二是搭配不当,“创设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创设有“开始设立”“兴办,成立,创办”等含义,在此处“创设”与“享受”搭配不当,将“创设”改为“带来”。20.(4分)(1)“古月”是指《千里江山图》,“今人”是指当下的观众,其含义为:画家早已逝去千年,但是千载之后,那幅画的神韵却通过现代舞蹈的转化,熏陶了无数的观众。(1分)(2)妙处:①以改写诗句的形式来呈现作者的感悟,使得表达更加诗意和优美;(1分)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千里江山图》比作“古月”,化平实为生动,激发读者想象;(1分)③诗句中包含了“古月”“今人”的今昔对比,在对比中传达出更为清晰悠远的历史感,诗情哲理并茂,更为精妙丰富。(1分)【详解】语境是描述舞蹈《千里江山图》的结尾,“一轮明月朗照千年,王希孟与展卷人在画卷两端四目相对,拱手致意”,由此可知,“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中的“古月”是指《千里江山图》,“今人”是指当下的观众。“照”的意思是熏陶。画家王希孟早已逝去,今天的观众无缘得见其绘画时的风采;但是舞蹈《千里江山图》却通过现代舞蹈的形式展现了画作的神韵,令今天的观众也能受到美的熏陶。故此句含义为:画家早已逝去千年,但是千载之后,那幅画的神韵却通过现代舞蹈的转化,熏陶了无数的观众。再看效果:此句化用李白的诗句,用浓缩的诗化的语言概括出了作者的感悟,使表达呈现出诗意的美;“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运用比喻手法,将《千里江山图》比作“古月”,二者的相似点是优美而有魅力;这样的比喻化平实为生动,激发读者想象,扩大了美的意境;诗句中将“古月”“今人”的今昔对比,仿佛沟通了古时与今时,交融了古人与今人,一轮明月,一幅《千里江山图》贯通千年,在对比中传达出更为清晰悠远的历史感,诗情哲理并茂,更为精妙丰富。推论①:理发师不能给自己理发推论②第一家理发店中理发师的“鸟窝”发型是第二家理发店中理发师的手艺推论③:说明第一家理发店中的理发师技术好顾客多推论④:推论说明这家理发店的理发师手艺差顾客少(写对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 3705-T 17-2024《白榆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 一年级口算练习题大全(可直接打印A4)
- 文书模板-《固定资产移交报告》
- 玻璃制造的保温与隔热效应考核试卷
- 家庭纺织品的销售模式与渠道考核试卷
- 学校书法教师工作总结5篇
- 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考核试卷
-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
- 林业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开发与利用考核试卷
- 焙烤食品制造中的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体系考核试卷
- 期中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 期中押题卷(试题)-2024-2025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 期中模拟(1-3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统编版2024年新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点亮文明 课件 2024-2025学年苏少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廉政法规知识测试及答案
- 托育服务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内蒙古农牧业融资担保限公司招聘28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5.1 延续文化血脉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2
- 湖北省襄阳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CCUS技术行业现状调查与前景策略分析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