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_第1页
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_第2页
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_第3页
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_第4页
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第1篇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第1篇精选有关历史的小论文

一文史不分家,利用语文知识来上历史课,让人如饮醇酒,越品越香。在初三历史复习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主席诗词《沁园春.雪》,然后将与历史相关得词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展示出来,要求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进行复习:

1、你知道诗中得“秦皇”、“汉武”分别是谁?“秦皇”最大得功绩是什么?

2、秦皇、汉武为了控制人们得思想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唐宗是指谁?他在位时得统治历史上称什么成吉思汗得主要功劳是什么?

4、诗中所提到得人物中,你最崇拜得是谁为什么?

这种借用诗句复习得形式,学生既复习了知识又增强了文学韵味,还增强了学生得情感,,学生得兴趣非常浓厚,效果确实不错。

二今天得政治就是明天得历史,利用当前得政治形势来进行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师经常用到得事情。在复习台湾得相关历史知识时,我下载了诗人余光中《乡愁》,与学生一起感受离别故土时得思乡之情,然后结合当今得某某问题我列出了下列问题:(1):用所学过得历史史实说明台湾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得一部分;(2):历史上得台湾曾两次被别国抢占又有两次被收回,请你述说是哪两次?(3):当今得某某问题是怎样形成得?(4)当今有一些死硬分子企图将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你有什么看法?请你对他们说一句忠告;(5)我国政府处理某某问题得观点是什么?(6)你对当今得某某问题有什么看法?这样得问题用于教学,它融知识、能力、情感于一体,可谓一石三鸟。

三历史表面看来与英语毫无关系,但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不难发现,英语中渗透着不同得历史知识。比如:ThegiftofNile(尼罗河得礼物)指得是古埃及共和国;M。《人权宣言》中得名言(意思是:人生来是自由得,在权力上是平等得)。另外,英语缩写得一些历史专有名词是非常常见得,如:WTO(世界贸易组织)、APEC(亚太经济和合作组织)等。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历史课堂上展示一些与历史有关得英语知识,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得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得兴趣,这与学生单纯得记忆这些历史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四用歌声唱出历史不但能吸引学生得兴趣,增强学生得注意力,而且能够引起学生得情感共鸣,陶冶学生得情操。不同得时代,不同得历史现象都有相应得歌曲来反映和描述。抗日战争时期,歌声就是号角,歌声就是士气,歌声就是一个名族觉醒后所发出得怒吼。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着多少爱国志士为抗击侵略者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了一座座历史得丰碑;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歌星张明敏得一首《我得中国心》唱出了香港同胞希望回归祖国得强烈愿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歌颂改革开放得歌声更是层出不穷:《春天得故事》歌颂了一代伟人主席推行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得伟大壮举,《走进新时代》唱出了三代领导人得丰功伟绩。在初三历史复习课上,我收集了主要得歌曲,与学生一起欣赏,然后结合相关得历史知识与学生一起复习,这样得课堂,学生得精神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学习得兴趣也浓厚,学习得效果也比平时高许多倍。比如在复习中国^v^得历史专题时,我制作了《红色经典——革命歌曲赏析》,我将《松花江上》、《长城谣》、《送别》、《听妈妈讲那过去得事情》、《妹妹找哥泪花流》、《南泥湾》、《延安颂》、《毕业歌》、《雁南飞》、《绣红旗》、《十送红军》等歌曲得歌词打印给学生,并在课件中用realplay播放器播放音乐,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唱红歌,引导他们分析歌曲得时代背景,缅怀先烈,激发他们得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得决心。对学生而言,既陶冶了他们得情趣、提高了音乐修养,也增长了历史知识,收效很好。总之,让学生在歌声中学习历史是新课改以来最令人振奋得新鲜事情。

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第2篇[摘要]对学生而言,其接触历史学科的时间相对较晚,在进入初三后才正式开始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历史的相关知识,是初三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但是由于历史知识相互之间的时间跨度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点,借此来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学习。

[关键词]初三历史;历史教学;目标;兴趣

作为一名初三历史教师,其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对学生的历史教学,顺利地完成相应教学任务,并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从浅层次上看,初三历史教学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于其使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被学生所接受,但是从深层次来看,初三历史教学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教学方式方法问题,其实涉及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问题。一般来说,如果教师不及时的学习了解新的教学成果,教学理念就得不到及时的更新,那么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就较为老套,无法提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能够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保证不断学习,对新的教学研究成果进行了解、学习,并及时地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日常的历史教学之中,那么这个教师的教学方式就会推陈出新,从而能够将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提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一、初三历史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

就当前新课程标准而言,学校教育对初三历史的目标有所改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光是要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来学会相关的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会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会积极自主地去进行历史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来明白做人的道理;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了解到社会发展的进程;进而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获得一定的审美能力,等等。初三历史教学中的内容虽然都是历史上的事物,但是其同样也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使命,学生要能够学会将历史照进现实,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学习,从而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同时,这样一个学习过程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日常的历史教学,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去对人类社会的过去进行了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意识的形成,而且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一定程度的丰富,从而使学生能够以客观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来全面的认识整个人类社会,并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对今天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那么答案就会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了。例如,目前最为尖锐的“钓岛的主权问题”,为什么中国对钓岛拥有不可争议的主权。如果学生对历史有所了解的话就是可以清楚地知道,钓岛从历史来看,从公元1171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对钓岛进行管辖并行使行政主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今,因此,我国对钓岛的主权问题是毫无争议的。通过历史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事实的真相,让学生能够更为全面的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能让学生在看待问题时保持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从而让学生能够更为深入的了解到整个人类社会。当然,要让学生将历史学习到这样一种程度,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能够跳出学科的局限,在教学中“扮演”好教师的'角色,而不是仅“扮演”好历史教师的角色。教师还要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把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放在对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中来,把历史教育教学的观念从注重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转到注重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上,以将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全面提高为初三历史教学的宗旨,着眼于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将这些能力予以提升。初三历史教师只有把这样一种理念渗透进自己的内心深处,让其成为自己的潜在意识,这样才能保持自己所明确的教学方向不动摇。

二、初三历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

学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个体,其从小学到初三的过程中,心理、生理均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且因为初三阶段的教学同小学阶段的教学大相径庭,使得这一阶段中学生的身心变化显得尤为特殊。就学生而言,其在小学阶段的思维方式和初三阶段完全不同,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对事物进行形象思维,这对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有极强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而到了初三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中逻辑思维开始逐渐替代形象思维,在保留形象思维的前提下,以逻辑思维为主导。当然,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就是刚进入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因为才从小学进入到初三,所以思维的模式还没有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转换。学生虽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历史知识学习,但是思维暂时还停留在事物的浅表。其具体表现为,对历史课本中的历史故事感兴趣,特别是对一些大英雄的事迹特别感兴趣,同时又对一些较为新奇的历史知识感兴趣,通常思考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过分的关心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初三历史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进行大致的了解,特别是处于七年级(初一)阶段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历史教学内容的安排起点如何、难易度如何,从而顺利的达到应用的教学目的。“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是向我们揭示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表明了兴趣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来讲,有极为明显的心理效应,能够促使学生在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进入到一种特殊的兴奋状态,并能在这种兴奋的状态下催生出对历史学习的动力,并能够强化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欲望。这样就将兴趣这样的“非智力因素”成功的转化成“智力因素”,从而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在接下来的初三历史教学中,教师只要增加自己对知识的储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进行教学,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才能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持续保持下去即可。同时,教师还要能够在教学中做到将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保持恒久,从而使整个初三的历史教学能够得以顺利开展。在初三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历史教学的基本指导,明确教学的目标,引导好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进而把学生引入到历史学习的殿堂中来,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不断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学会以全面、辩证、唯物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的发展,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历史综合素养。

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第3篇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学生的基础教育尤为重要。新课标以教学中师生的“双边”理论为核心,指出了教师是“教”而学生是“学”的角色关系。这表明了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沟通是很关键的,这对加强教师和学生教学上的一致性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策略

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一起互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说在新课标形势下形成一套创新型的师生互动模式对教学质量来说尤为关键。初中历史教师同样要深刻地认识到这点的重要性,加强课堂的教学模式的能动性,全方位丰富教学内涵,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质,将互动教学作用发挥到极致。

一、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教师没有肩负起引导者的责任

历史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详细的课程计划,尤其是针对课上的互动活动,都要提前做好筹备工作。部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许能掌握好互动的规律,但是大多时候只有学生自己在行动,而教师缺乏指导能力的话,很容易让学生偏离课程中心。所以说教师的主导性还是有一定作用的,给学生讨论空间的同时更要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保证课程的正常开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缺乏活跃的氛围

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课堂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但是却忽略了学生间的交流和互鉴。对于传统的分组式学习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其中,就减少了交流探讨的机会。教师可能觉得学生之间的探讨过于浅显达不到效果,无法抓住课程的重点,会延误课程的进展。但是这样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共享的.学习过程着实让人觉得无趣。

(三)课堂互动内容学习价值不够高

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一些教师单纯地认为互动就是给学生提问题,太多的问题设置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教师过多地关注课程进展,只是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来给不同的学生讲解,忽略了学生间的差异性,这样会给学生拘束感。目前我们需要的还是更加深入的教学。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共同学习的平台,师生之间相互了解才是关键,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角色作用。教师要明白,与学生创造出融洽的关系对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改良作用。师生关系处于比较和睦的状态下学生会感觉更加轻松,学习起来没有太大的压力,和教师互动就像是一个交朋友的过程。学生会逐渐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氛围,对历史的学习更加有信心和乐趣。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给学生营造和谐向上的学习环境,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教与学变得更加简单和容易,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师要做好课前的预备工作

好教师不但要好好上课,更重要的是对于每节课都要提前做好课程计划安排,提前想好互动的形式和方案,对于互动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提前想好应对政策,以免正常上课时节奏被打乱。在教师和学生的互问互答的环节之外增添多一点和历史有关的游戏环节。在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分步分组地引导,让学生尽快融入历史学习的主题,教师监督学生把握好学习节奏,以最好的学习状态上完这节课。比如教师在上课前可以提示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前预习一下,对里面的精彩内容先进行一定的了解,然后在上课时可以让有意向的学生现场表演,根据课本情节内容来进行自己的表演,增强大家对历史情节的印象,有助于历史课程的学习。

(三)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

现在的初中生可能处于比较桀骜的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教师要用更温和的教学方式指引他们。相对来说他们的思维形式比较独特,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做出有效地应对方案。注意多带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活动,体会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乐趣。对于一些浮躁的学生来说,教师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能一味地责问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更加敏感,走上叛逆的道路。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沟通,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的地方,多进行鼓励,多发现学生的讲课时要有历史情节感,将学生带入历史的发展中。

(四)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对历史人物情节的好奇心,针对课本里的故事情节加以扩展,将学生带入情节发展之中,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过程。比如说在学习《春秋》这门课时,教师课前收集好相关的典故,然后向学生提问,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历史知识渗入其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活动,还可以降低知识的难度,便于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反馈,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改正和扩充,学生有哪里不清楚不了解的要及时做出解释。

(五)通过多媒体形式教学

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历史课堂学习中,并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学习模式。这样最大形式上优化了历史教学。初中生相对来说比较活泼好动,比较注重形象问题,历史原始的教材还是不够有吸引力,书本上的文字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伟大,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更真实生动的历史故事情节,以动画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自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历史情感随着教学视频慢慢地发散出来,整个课堂充满愉悦的气氛。教师给学生播放《虎门销烟》的视频,学生通过幻灯片观察硝烟的壮阔前景,同时思考当时的政治格局,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此过程中历史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三、结语

根据以上论述,在初中历史互动教学不仅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还对学生本身的学习互鉴有莫大的益处。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送同学互相探讨,得到更丰富深刻的知识,同时全方位加强了学生整体素质,对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有很大作用。教师要提供更多良好的学习渠道给学生,以互动的形式交流自己的兴趣点,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第4篇摘要:“史论结合”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策略。选择多彩的史实,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呈现多角度、不同观点的史料,避免史论的唯一性,加强对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有助于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论结合;教学策略

近年来,各地历史中考对“史论结合”的考查比重不断加大。“史”指“史实”或“史料”,“论”指“结论”或“理论”。史实是史论产生的基础,史论则是后人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发表的看法。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将史实和史论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还历史教学以本色。

一、选择多彩的史实

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是建立在对基本史实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的史实越丰富、越全面,学生掌握起来就越容易。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生动的语言、有针对性的图画和图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等方式,为学生展现多彩的史实。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能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也能对此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

一切知识的学习均开始于对概念的理解,历史学科也是如此。不全面准确地对历史概念进行解读,会使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始终停留在浅表层面,从而导致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无法找到准确的落脚点,无法在不同的知识概念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更谈不上对历史学科体系的构建。因此,我们应当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例如,讲到中国近代史时,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厘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其中,“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则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是指形式上虽然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已经在不断发展壮大。“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则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这样解释清楚了,学生就能结合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得出其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三、呈现多角度、不同观点的史料

四、避免史论的唯一性

有时,即使是面对相同的史料或史实,不同素养、不同立场、不同史观、不同时代的人得出的结论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尖锐对立的。历史评论既是历史学习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历史教学的关键处和着眼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论,而不是随意加以限制、强制,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鼓励,尽量避免答案唯一。例如,关于“辛亥革命”,既有人说它胜利了,也有人说它失败了,你是怎样认为的呢?其实,教师只需要给学生提供4张图片——《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袁世凯率领百官祭孔大典》《签订“二十一条”》,学生就会形成较为辩证的认识。辛亥革命之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社会风俗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辛亥革命之憾:民主共和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没有实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让学生根据材料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就是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辩论会,让学生针锋相对,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锻炼,思维层次可以大大提升。

五、加强对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训练

要想训练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其前提是教师精选史料,最好不超过4则。这些史料既可以是教科书上的历史故事、历史图片以及引言、导语等,也可以来自课本外。这就要求我们多钻研、多积累。此外,选择的史料必须真实可信,要有可靠的出处,并且要贴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选好史料后,教师要围绕史料设计1~2道探究题,最好通过由浅入深的设问层层铺垫,引领学生在适度的新情境中,回顾已学内容,运用已会内容,或识别、判断,或联系、区分,或归纳、分析,进而走向必要的创新生成阶段。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两则史料,引导他们在比较的基础上,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趋势或者隐藏在背后的内容。教师最好让学生自行讲解,讲解时注意圈出关键词句,从而将对史料的解读规范化、系统化。

六、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尝试体验探索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每节课上,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某段话或某一章节的主要内容,要求他们先理解文中所讲内容,然后自己组织语言加以表达。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自行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让他们试着写写史学小论文,这是教会他们“论从史出”的有效途径。这种写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往往会提出一些新见解,甚至是某种新观念。学生只有动手找了、动眼看了、动脑想了、动口讲了、动手写了,才能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才能培养发散性思维,才能提高学习能力,才能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也才有可能将此能力由历史学习扩展至其他领域,从而终身受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积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依据正确的历史观,结合史料,自主进行历史评论。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要充分相信学生,这样,他们的历史综合素养才有可能真正得到提升,而这,也才是初中历史教学所应提倡的。

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第5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千百年来,历代英豪无不是为了争夺这壮丽山河,从而使人间战火连绵。但一时的太平盛世也使人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千百位帝王,有功有过。有的略输文采,有的治理不当,有的大智若愚,有的国法严明。

现代人都将一部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展现在人们面前。如《大明宫辞》就讲述了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的一生。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当时与现在自然有许多对于她的争议。

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因唐高宗生性懦弱,从而武则天逐渐掌管实权,在晚年称帝,并改国号为周。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发展了农业,选拔优秀的贤才,推行唐太宗的政策,进一步的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强管理,增强国力。老百姓们安居乐业,并没有因为是女流之辈的统治而显得兵荒马乱。这也被人们称之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爱才惜才,好多贤才名臣都是她破格一时提拔起来的。如当时参加反对武则天的叛军中的骆宾王就是其中之一。武则天也使我国古代历史中科举制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武则天也是成为当时太平盛世的关键人物。

不过人无完人,武则天因为了保全王位,废除了太子。但因年老无多用,逐渐掌握得力不从心,使唐朝逐渐有了走下坡路的局势。一些人臣也因当时反对她而被革职,甚至杀头。这些也暴露了她的心狠手辣。

历史终归是历史,后代皇帝也为了加强统治,吸取了不少古人的教训。女皇武则天也为中国历史长卷增加了一道风景。无论她的功过多大,但她终究也为后人作出了贡献。

现代的领导人,一心都为了人民的生活着想。就像武则天一样,人都会有过错,无论是战争年代,无论是和平年代。但他们都是为了人民,咱们应该感谢他们。

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第6篇那春,那夏,那秋,那冬,依旧在忙碌着这一切一切。从出生的第一声“哇”叫,到背着沉重的书包踏上渴望已久的求学之路,直至现在的我经历了漫长的十五年。这风、这雨的袭击,让我看到了坚强之门,使我学会一直沉思着,沉思着……

十五岁,我多了一份思索。

戏曲·思索

从小我就被那电视里的种种人物所迷住了,喜欢随着他们的表演组建哦出一些连自己都不懂的古怪动作;喜欢穿着妈妈的长裙大衣,配着一双使我摔了无数次跟头的高跟鞋,跌跌撞撞地走着,模仿京剧人物的音色,开始对着镜子表演起来。然而,现在的我,不再沉迷于那电视剧人物的喜怒哀乐了,不再为了高跟鞋而跌倒了,因为我明白了:人生不就是一部连续剧吗?自己不就是戏中的主角吗?只要做好现在的自己,这部续剧不就是非常精彩非常精彩吗?那因情况而跌倒而摔伤不就是人生坎坷路上的种种挫折吗?只要你不放弃,演好你现在的角色,不就是非常完美吗?

历史·思索

历史的悠久,岁月的漫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好好珍惜现在,不然眨眼间又是一个历史。以前我幼声幼气地问妈妈:“妈咪,历史是什么?”吗犹豫了许久说:“女儿,时间就是历史,昨天是历史,刚刚的前一秒也是历史。”当时的我还不明白,以为历史就是以前,以前就是历史。当我开始接触历史,当我开始寻找历史,当我开始重视历史,历史就不是纯粹的历史。我开始学会说“让那成为一种历史。”“不要让这乘务一种历史。”我懂得,历史就是时间,一秒钟钱你是什么,那么后一秒到时,刚刚的前一秒就是历史,从山顶洞人的出现到到现在的前一秒都是一种历史。这些都是一分一秒的时间积累起来的所以咱们要好好珍惜时间,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

十五岁,我多了一份思索……

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第7篇一、多元史观内涵解读

我们主张多元的历史,那么什么是多元史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四种史观,即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史观、阶级史观、正统史观、英雄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在新课标改革之后,传统的革命史观和阶级史观逐渐淡化

现代化史观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在认识历史的范围上,要改变以往偏重政治史的习惯,将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内容视为文明演进的重要内容。文明史观要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二、新史观下的历史教学

新的课标,宽泛的高考立意,全面的史观,这些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做出调整,以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帮助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历史观。

1、教学理念的转变。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称之为科学的。从高一教学开始就不断渗透对多元史观的应用。如必修一对xx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评价;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洋务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必修三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这些题目都以多元的史观为角度,有比较经典的高考试题可供借鉴参考。

2、在新史观的指导下整合教材。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编排教材即体现在三个必修模块上,教材以专题的形式分别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避免了传统教材体系的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的重复。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民主化,教材从文明史角度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古代雅典和罗马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等重大主题。物质文明方面明确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突出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在世界史方面,近代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特别注意在文明是关下人们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精神文明方面,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成为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3、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多元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4、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能力。教师在教学常过程中,应该注重多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关注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引导学生从更新、更具时代感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历史。对最新史学动态的关注,对一线的中学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之后,这都是我们必修的功课之一。在日常生活之中,更多地积累素材。要合理地运用教材。教材是教师师和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资料,所以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已有的资源。如相关版教材的知识链接,这些内容应该是专家们精心选来的,价值不容小觑。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多元史观在新课程中的运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僵化的看待历史的态度,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分析历史,从而适应了新时期的要求。

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第8篇摘要: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初中毕业会考的一道难关----撰写历史小论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思想上重视,树立信心,其次教给学生写作历史小论文的方法,如仔细审题、拟好标题、组织材料,掌握历史小论文写作的三要素,再给学生以范文示例,然后指导学生写作练习,教师做好习作批改与讲评,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学会写作历史小论文。

为了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能力,2013年初中历史毕业会考新增了一种题型:写历史小论文。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很有必要正确指导学生学习撰写历史小论文。本人抛砖引玉,将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与同行分享,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首先,要求学生思想上重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教师要在课堂上经常、反复地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历史小论文一点也不用害怕,一是它字数不多,一般要求150---250字左右,二是初中历史小论文大多会给出相关的材料,只要具备一点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知道合理运用材料就能写出历史小论文。这样学生消除了对历史小论文的恐惧感,敢于动笔,在中考中就不至于失分。

其次,教给学生写作历史小论文的方法。

写好一篇历史小论文,尽量做到论点新,角度新,文笔流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审题。教会学生先读懂题意,弄明白题目的具体要求,抓准题目中的关键词,做到下笔时胸有成竹,紧扣题意,而不是离题万里。

(2)拟好标题。好标题能画龙点睛。写作时视具体情况而定。标题过大,写作内容就会空洞不实在,标题过小则会让自己的思路打不开,无话可说。因此标题的内涵宜适中,让自己感觉有话可说,标题字数不能过多。如①“浅论科举制度”,②“浅谈隋唐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③“浅谈隋唐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④“科举制度与唐诗的繁荣”四个论文题,比较而言题①就显得文题过大,题④则显得文题过小,而且还需要一定的语文知识,写作起来会感觉有点难度,而题②教材介绍了科举制度从隋朝文帝、炀帝到唐朝太宗、武则天、玄宗的发展历程,题③关于隋唐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教材也有讲述,因而学生会觉得好写得多。

(3)组织材料。要围绕主题选材,要适当运用已经给出的材料,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材料组织起来。材料不是越多越好。要让材料为自己去“作证”,就一定要选择那些说服力强的、容易让人信服的、容易打动别人的材料。

(4)正文写作。一般要求具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结论。论点要紧扣标题,是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论据是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历史事实或经典名言;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可将其总结为三段式:亮明观点---证明观点---概括总结。

第三,给学生以范文指导。为了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尤其是学困生,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一些范文,给学生做示例指导。现列举两篇加以说明。

范文一:秦始皇应该修长城。

秦始皇该不该修长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个人认为秦始皇应该修长城。

首先,从秦始皇修长城的背景看,为了阻止强悍的马背上的民族匈奴族南下骚扰,给中原人民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秦始皇除了修建长城之外,也没有更好的别的办法,修长城虽有些劳民伤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确是无奈之举。长城的修建的确有效地阻止了匈奴族的南下,有利于边疆人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安定,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其次,从现在看,长城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见证,是公认的“世界奇迹”,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综上所述,我认为秦始皇修长城利大于弊。

范文二:秦始皇不该修长城。

我认为秦始皇不该修长城。

修长城要役使大量的劳动人民,给劳动人民带来巨大的劳役负担,打断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因此至今仍有孟姜女哭长城之说。修长城是秦暴政的一个主要表现,正是由于秦的暴政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

秦朝修长城不能有效阻止匈奴族的南下,反而阻止了中原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可以尝试与匈奴族和平共处,可以通过联姻、和谈、互市、册封等方式说服匈奴贵州,放下武器,结为盟友,共同发展。这样既可以避免很多的伤亡,又可以续写一段汉匈友好往来的佳话,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我不赞成秦始皇修长城。

两篇范文围绕“秦始皇该不该修长城”展开,一正一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从写作上看,都是开门见山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列举两个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再下简短的结论。

第四,指导学生写作练习。对于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光有教师的“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还不够,必须要学生亲自去练习写作。教师可以给出学生一些议题,如“隋唐科举制度”“秦始皇修长城”“我眼中的武则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百年沧桑”“上海的变迁”“家乡的变化与改革开放”“我看社会福利制度”“经济全球化”等,要求学生自拟标题,有的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交,有的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甚至可以是口头作文,相互交流和点评,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但不管何种形式的作文,都必须达到如下要求:字数要够,语句要通,要符合三段式要求即亮明观点---证明观点---概括总结。

第五,教师做好习作批改与讲评。对上交的习作,不管写作水平如何教师都必须仔细批改,包括标题、内容、格式、语句甚至错别字,对学生严格要求,写出评语,指出问题和亮点,给出恰当的分值,提出激励性的要求,并对每次作文批改进行讲评,使学生在每次作文后水平都有所提高。然后挑选出其中的典型文章,作为范文在班内宣讲在年级内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经过以上练习,大部分学生就会消除对历史小论文的畏难情绪,学会撰写历史小论文,能够从容面对中考了。

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第9篇人在尘世间,在追名逐利,勾心斗角的夹缝间生存着,总以无限委屈的眼神望着超然的佛陀说,我所承受的,实在太多太多。然而假如明天,你成了佛陀,又怎能承受他了却世事,心境皆空的寂寞?

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假如明天我就成了你,又怎能知道鱼在池中艰难地争夺吃食,亡命地逃出捕食者的.虎口?这般易失易得的生生死死,又有何乐可言?而人间俗事尽管烦扰人心,然终不有性命之忧,又有何悲可言?

当你慨叹自嗟的时候,设想假如明天你就成了别人,这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感慨不过世间一尘,微不足道。

凡人们惊羡于圣人的成就,心中总有不服,于是上帝让凡人经历种种磨难,体会圣人之苦。多数人只管仰头怒视上苍,只有机少数人埋头默默向前走,最终也成了圣人。假如明天凡人都成了圣贤,才会闭上喋喋不休的嘴巴,情愿做回凡人。

我愿做一个幸运的凡人,怀者我满腔的愤恨与不平,去感受成为圣人的痛苦。

假如明天我就成了你,海伦・凯勒,我将不再感受到鲜花的明媚,莺啼的婉转,我亦不能像你,依然坚强地露出笑容。

假如明天我就成了你,贝多芬,我怎能忍受失去音乐的难过!那百转千回的旋律,我再也感受不到!谁还能像你,凭者记忆,再作新曲!

假如明天我就成了你,雪芹先生,才知道你的血泪之书竟构筑在家破人亡,夜寒敲更的悲惨境遇之上!

假如明天我就成了你,圣人们,我将不能如你们一样从困厄中崛起,成就辉煌!凡人总是叫嚣着自己渺小的挫败,却不知道身后背负无数困难的圣人却默默无言!

司马迁说的好:“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圣人之所以为圣,是以无数艰难奋斗、拼搏构建起来的。假如明天我就成了你,圣人。怯懦与抱怨只是我所为,面对苦难也难及你。圣人所行路,非常人能行。于是收起我的不平,向圣人认错。

人在尘世间,活在喧杂纷扰里,安于享乐,畏惧苦难。一旦面对挫折,便终日抑郁,愤愤不平。然而设想,假如明天你成了圣人,他的挫折百倍于你,你又作何感想?凡人不再以怨恨的眼神怒视上苍,转而以感激的目光真诚地致谢,并继续仰望圣人,追寻圣人沧桑的脚步。

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第10篇史官简单来就说就是记录古代君王的言行举止,作为一种“神职”,能够对君王的言行举止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并且从长远角度分析,通过历史记录能够去告诫后人。史官所记载的内容更多的是具有惩戒作用,制约当朝的政治,并将当时的古代文化和政治相结合。从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可以发现,我国史官制度延续了几千年,其中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并且具有非常高的借鉴价值,加强史官制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秦代前的史官制度

秦代是我国首次完成统一,但却不是史官制度的开端,由此可见,我国史官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据《史通·外篇·史官建置》记载,自从黄帝时期,我国就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史官制度,但当时的史官职位较为单一。一直到了夏商时期,才将史官进行进一步划分,也就是左史和右史,其中,左史记载言论、右史记载实际,最为著名的就是《尚书》和《春秋》。直到到了周代之后,史官制度才进一步得到完善,并且被划分的更加细致,据《周官礼记》记载,史官共分为6种,分别为太史、小史、内史、右史、左史、外史。这6种史官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其中,太史主要是负责国家六典、小史负责记录邦国事迹、内史记录君主的命令、外史记录四方、左史记录言论、右史记录事迹。并且在此期间各个诸侯国也都设置了史官,将诸侯的事迹记录,并编撰成书籍。我国非常著名的《史记》,就是记录了赵国、秦国两国的史官记录内容,其中甚至包含了君王的一举一动,以此作为重要的历史参考资料。

(二)秦汉时期史官制度

秦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变革,也就是中国的第一次统一,其史官主要是太史令,这个制度到了汉朝才被打破。当时的西汉为了巩固^v^,刘邦要求贾陆西区秦朝消亡的教训,史官的官职名叫太史令,主要负责天官事物,并对相关历史展开研究。西汉史官主要负责历史记录以及天文星象,司马迁作为当今耳熟能详的古代圣人,就是当时的太史令。并且这一官职在司马家流传甚远,已经成为了历代司马家的职务。在汉武帝执政时期,还在宫内设置了女史,负责皇帝日常起居,其中的《禁中起居注》被广为流传。东汉时期与西汉差别不大,但增设了兰台令史,星象官和史官也有了明确分工。

(三)三国与魏晋南北朝

东汉末年是三国时期,虽然魏蜀吴分别作为三个国家独立存在,也只有蜀汉有汉朝的影子,但这三个国家都设立了史官。魏国设置了着作郎一职,主要是负责修编国史的工作、吴国设立了“右国史”、“左国史”、蜀国设置了令史。并且晋代也得到了延续,设立了相应的史官一职,例如秘书着作、着作郎等,但这些史官与之前的史官有所差异,主要是负责现代和过去的历史记录,并编撰出史书。即使是十六国期间,每个国家也都分别设立史官,甚至还设立专门的历史修编机构——起居省,主要是记录君王事件。北魏期间,指定专人担任史官一职,并且由宰相直接管理。

(四)唐五代宋辽金元时期史官制度

唐代作为一次史官的又一次变革,将史官一职转化为了史馆机构,这时也代表了我国史官制度逐渐朝向规范化方向发展。贞观年间,唐太宗设立了史国馆,主要是由宰相管理修编史实的任务,废除了着作郎职位,这也是史官制度的一次重大革新。同时,在唐朝初年,同样设置了起居郎,并在中书省专门设置了起居舍人,分为左、右起居舍人,主要负责君王的日常起居。五代之后的宋辽金元时期,史官制度也出现了一定变化,但职责基本相同,在宋朝士錧制度进一步发展,史馆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创建了创建了严格的收集史料、报送史料与档案存储方面的制度。

(五)明清时期史官制度

明清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期,这点能够在史官这一层面上体现,明代的史官职位是翰林院负责,负责编撰国史天文、礼乐、地理以及兵制等内容,以及皇帝相关言行举止。明朝设置了起居注,同样时翰林院负责此项工作,但此项制度并没有得到延续。清代同样是延续了翰林院制度,主要是修编国史,实录馆负责编撰历史,起居衙门负责君王日常起居事物。

二、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史官精神

可见,中国古代史官制度除了在文化层面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家政治环境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这些史官虽然也是由皇帝掌管,但通过笔来记录史实、惩恶扬善,包含了当代朝廷的各个方面,使得史官和君王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但史官的职位是王权需要,同样也是服从王权的记录者。但各代史官的客观意识非常强,凭借客观记录君主的言行举止,从而对君王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也可以说对君主政治造成了长期影响。其中,我国古代史官记史中有一套“君举必书”制度和一字褒贬“书法”,敢于客观记录君王的一举一动。虽然在秦代以前,史官对君王相对比较忌惮,但是在汉晋之后,史官的地位不断提升,所记录的历史内容也更加符合现实,规定了君王不得观看史官记录内容。

因此,很多古代君王貌似已经认识到了自己将会成为历史,这就要避免遗臭万年,非常注重个人的言行举止,尽量留下千古美名,并主动要求史官对自己进行监督。特别是历史中有很多冒死直书的史官,这进一步加强了对君王的约束作用,《贞观政要》中描绘出唐太宗与侍臣说道“我每天起床后的每一句言行都在考虑是不是关乎了平民百姓利益。”这也是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皇帝的主要因素,并且留下了更多美名,百姓对其也是非常拥护,这正是说明了史官制度对君王约束的功能。

三、结语

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文化中,史官在历史文化长河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在长期演化中逐渐成为了历史记载专门机构。长久以来,史官都对君王的言行举止有很大的约束作用,通过点评时政、惩恶扬善,让君王说话、做事都有所顾忌,史官虽说带有神职色彩,但毕竟也是血肉之人,正是有了史官精神才有了如今这么多可歌可泣的篇章,从当今社会生活分析,史官精神也恰恰是当代社会所欠缺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何捷。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史官精神探索[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2]杨小红。刍议中国古代史官制度与文化[J]。现代国企研究,2015,(20)。

[3]刘元德。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及文化[J]。烟台大学,2007。

历史小论文范文200字第11篇商鞅,又名卫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改革家之一。他主张以法家思想治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让积贫积弱的秦国发生了质的改变,也为最终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基础。

一、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的国家为增强实力,先后掀起了各式各样的变法运动,而商鞅变法是其中最彻底、最有成效,也是政令延续最持久的一个。它的成功主要基于以下的原因:

(一)深度迎合了统治阶层的政治需求。

变法之前,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较弱,“六国卑秦,不与之盟”.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奋发图强,改变落后面貌。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①留下了“四见商鞅”的美谈。商鞅变法深度迎合了秦孝公“变法求强”的政治意图,所有法令都围绕“富国强兵”展开,为秦国“图霸”服务。君臣二人及变法集团之间形成了很高的政治默契,虽然变法遇到很大阻力,但是最终还是赢得了胜利。能够取得秦孝公的肯定与支持,是商鞅变法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二)变法内容体现了“富国强兵”的发展旋律。

商鞅变法是较为典型的“战时变法”,受社会及政治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当时各国征伐不断,“富国强兵”是主旋律,商鞅变法的《强秦九论》都是为增强国力、提高竞争力服务的。

1.鼓励农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农业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的奴隶制时代,“国富”与否直接取决于农业生产力的强弱,农业既是民生根本,更是战略保障。因此,商鞅变法的首要目标就是促进农业生产。第一,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耕者有其田,这是对奴隶制度的根本性颠覆,也极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土地私有制的诞生还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整合优化,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二,奖励农耕,让农民多纳公粮以获得爵位,是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劳动的一种高度认同。第三,确立新的赋税体系,调整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课税种类及额度,特别是降低农民的赋税,突出“重农”导向。废除苛捐杂税,实现藏富于民。第四,统一度量衡,不仅打通了经济、文化的壁垒,而且促进了区域融合,对统一大势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2.奖励军功,打造强悍的军事帝国。强大的军力不仅是保境安民的基础,更是称霸列国的资本,军功爵制的改革也自然成为商鞅变法最关键的拼图,其核心便是“利禄官爵抟出于兵”.

商君为法于秦,战斩首一者,赐爵一级。②秦国子民无论家世显赫,还是出身布衣,要想加官进爵、获得封赏,就必须多立军功。新法给了普通百姓摆脱社会底层的途径,将百姓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变法后的秦国,军士之骁勇、军力之强悍是山东诸国无法比拟的。同时严禁私斗,有效遏制了内耗,营造出积极向上、一致对外的氛围。

3.推行郡县制和户籍改革,有效稳定社会秩序。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将地方管辖权彻底收归中央,让法令直达地方。其次,改革户籍,规定所有居民都要进行登记,并实行连坐法,强制百姓相互监督,提升违法成本。上述政策的核心是增强社会生产力、规范社会秩序,为“富国强兵”的整体战略服务。

(三)依靠诚信和铁腕维护变法权威。

商鞅变法触动了奴隶主和旧贵族的根本利益,必然遇到极大的政治阻力。为使变法顺利推进,商鞅主要从两个方面维护变法。

1.取得民众的信任支持。变法从徙木立信开始,变法集团的思路很明确,仅凭变法集团的力量,不足取得对反对势力的压倒性优势。因此将徙木立信作为变法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